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8 08:18:58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篇(1)

中医学的发展,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比如适时吸取了天文历法、地理物候、阴阳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将这些知识和理论与人体的调控与认知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当前的中医本科生教育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对于中医本科生教育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其运用中医理论的能力。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医理论的形成根植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经常可见到阴阳五行等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充分吸收了哲学学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强调宏观整体、平衡和谐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学生无法培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西医学理论不断冲击中医学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

1.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中医根底

中医本科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逐步打牢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于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课程的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课程的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这样的中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的深刻内涵加深了解。

1.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风尚

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中医学理论的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医德风尚的培养,将医技与医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市场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势在必行。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中医理论受其影响,同样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医乃仁术”,对医德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在当前的中医学本科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医德的教育,将“术”与“德”充分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中医学的本科生大都是理科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所以更加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古代社会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然后更深刻地理解“医乃仁术”的含义,逐步提高自己的医德风尚。

2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中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上文中主要介绍了加强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而为了更好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可遵循“激发兴趣打牢基础促进学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采取的方式有雕塑,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的雕塑和文字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悬壶济世的名医,可将这些医德高尚名医的经典名句展示出来;打造中医传统文化历史长廊,集中展示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中医传统文化网站,将有关中医理论的古典书籍、文化常识和视频资料等上传共享,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途径。通过上述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打牢学生的文化根基

中医本科生从小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很少接触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对于本科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模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读懂深奥晦涩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典籍。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各个中医院校均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开设了经典名著、古代散文等课程,但是从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传统文化课程仍然相对较少。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典文学、哲学、训诂及音律等方面,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应着重加强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古典哲学思维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史哲课程比例,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道德伦理、逻辑及人文素养,充分了解和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和精髓。

2.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专业课的教授效果

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之外,还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就是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在讲解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时,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取象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远取诸物体,近取诸身”的认识方法,学会从千奇百态和变化莫测的现象、事物中思考事物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讲述一些名家名医的事迹,主要是他们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经历,使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干系重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够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3结语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信仰;国内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36-02

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儒家的思想性格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原始人道主义古朴遗风,始终把自己的命运、生命的价值同世道的变更、人间苦难的拯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毅力,演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殉道传奇。从孟子“拯民于水火”“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这种职业信仰构成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品格之一,孕育出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民族脊梁。医为仁术、割股之心,遍尝百草、以疗民疾,是医生的职业信仰;循循善诱、教学相长,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教师的职业信仰;货真价实、信守承诺、童叟无欺、取之有道是商人的职业信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愚公移山、吃苦耐劳,是农民的职业信仰。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过门不入、夙夜在公,是为官的职业信仰;程门立雪、铁杵成针,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是学子的职业信仰,职业信仰好比一种工作作风,一种道德精神,一种价值理想,影响或正在影响着无数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对于职业的记载与阐述也是比比皆是,但明确记载职业信仰的相关文字材料却是少之又少。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信仰的研究非常少,笔者翻阅古籍、阅读相关材料,寻找从古至今有关职业信仰相关方面的研究材料,将前人对于职业信仰的相关记载材料分类,依次整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职业信仰的论述研究

1.爱业。爱业的实质意义在于热爱自己的职业。不同的人在同一的岗位上工作,做同样的事情,去除个人能力因素,更为重要的其实就是从事本工作人员的从业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热爱程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其意义显而易见:学习本领和从事工作,了解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掌握得快、工作得好,喜好它的人又不如以此事为乐趣的人掌握得快、工作得好。只有深深热爱着自己从事的工作才能够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得以充实完善,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论语中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如何才能够胜任某种工作?深究其本源是在于工作者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就是说“爱”是我们学知识、做事情的动力之源。环视古今,爱业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王进喜精神等等都是爱业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把自己平凡朴实的工作做到了伟大,成了从业者的典范、人民心中的英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就是伟大的对爱业精神的最好诠释。

2.敬业。敬业的实质意义在于尊敬自己的职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敬业的阐述博大精深,先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敬其事而后其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论语・卫灵公》),“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古人更多地把敬业表述为“敬事”。总之,“敬”是崇敬、敬仰、庄敬、恭敬等,表现为言行专注而不随意。我们所说的“敬”,无论表现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职业之间,都蕴含着一种肃然的态度。朱子云:“敬是始终一事” “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二程遗书》有载:“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辞海》中关于“敬业”的注解是引用朱熹的论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单从“敬业”的角度来说,人们为什么要尊重、崇敬他所从事的本业,是因为敬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黄炎培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创始人之一,他把“ 敬业乐群”确定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梁启超作为近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把敬业精神视为职业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所著的《敬业与乐群等论》中详细描述。伟大领袖提出的“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崇高思想, 更是从共产主义境界的高度对敬业精神做出的最好诠释。

3.研业。研道,方合于道。研业就是我们说的探索、研究“职业”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规律,使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合乎于职业规律的要求,按照职业规律的要求行事。古往今来多少功业卓越的成功人士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研业的前提条件是遵守职业规律。《礼记大学》中早有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所说的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法则原理而获得理性认识。它包含现在所说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其内涵更为丰富。要将这种秉持格物致知的精神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始终。这种对职业的研究和探索,强调掌握并尊重事物的本质规律,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使职业落脚于合真、求真、成真。在我们所在的现实生活中,对职业研究的种种藐视、浅尝辄止甚至离经叛道等表现,都是对于职业的伤害和践踏。

4.精业。精业就是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视具体细节,耐心细致地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何为细节,就是在一项具体工作中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环节或在一个整体中极为琐碎细小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细枝末节。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孔子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论语・乡党》),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有些人曾经忽略了细节,便有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说,把细节等同于生活琐事与鸡毛蒜皮,认为重视细节就是浪费时间,做事情只求大概,不求精细。“有宋理学之宗祖”――周敦颐,政绩亦十分显赫,他一生仕宦三十多年,“凡所临莅,皆有治声”,张伯行赞其曰:“故当其出,则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当其处,则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可见重视细节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职业传统。

5.畏业。畏业的实质就是敬畏自己的职业。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一种因智慧而严肃的人生态度,一种因博知而谨慎的处事态度。它体现在对人性的洞察,对秩序的遵守,对规律的尊重以及对自身局限的认知。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临事而惧”(《论语・述而》),说要表达的都是由“敬”而产生的“畏”,这种惶恐之感即是人类认识自己而产生的谦卑心,感知事业重大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孔子认为“敬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内在的敬畏之心,一是外在的恭敬之行,内在的敬畏之心是外在恭敬之行的源泉。朱子的理念更是突出了“畏”的内涵,即以“畏”而释“敬”,使人们的内心总处于一种自觉、自省的清醒冷静的状态,由此而去体万物、悟万事。古语云:“天下之事,皆成于惧而败于忽”。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应常怀敬畏之心,正所谓“有所畏才能有所为”。任何的职业都是那么的博大精深,都需要从业者谦恭待之。

6.创业。创业是指在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中应具备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社会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也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这首诗一语道破创新的深刻内涵。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中所要阐释的就是每日能创新,每日应创新,应创每日新的深刻哲理,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的伟大意义。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同志指出:“要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同志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我们中华子孙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份拼搏与创新的精神,“北大荒精神” “铁人精神” “闯关东精神” “大庆精神”等等反映了中华儿女奋力拼搏、艰苦奋斗、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

参考文献: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中医伦理文化;藏医伦理文化;传统医学;比较研究

医学伦理文化是在医学领域范围内形成的,指导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和规范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形成的职业伦理。中医藏医伦理文化的发展历史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完整,从萌芽到成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医藏医伦理文化丰富,都有浩瀚的医学典籍,历代医家辈出。国内学者对中医伦理文化较多,研究藏医伦理文化的学者较少,可借鉴的成果匮乏,比较研究有相当的难度。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医藏医伦理文化的比较研究,来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伦理文化,为我国各民族传统医学间的比较研究积累一些经验。

1中医藏医伦理文化比较研究内容

中医和藏医伦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包括三项任务:寻找相似;发现差异;从相似之中发现差异,在差异之中寻找相似。在具体比较研究中应该结合中医和藏医文化的相似和差异的背景下来讨论相似点,重视两者的差异。藏医伦理文化反映了藏族社会特有的文化及其形成的医学伦理文化特色。我们在比较研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比较研究要全面,通过全面比较研究来说明问题。比较中医藏医伦理文化不仅要比较其历史发展进程、文化背景,还要利用文献资料对其医学伦理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指出:“任何比较只是拿所比较的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方面来比较,而暂时地和有条件地撇开其他方面。”这样可以保证可比性,而“暂时地或有条件地撇开其他方面”,则不能忽略其他方面,要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比较的事物或概念,使比较得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其次,比较研究要始终贯彻公正原则。科技史学家汉斯・波塞尔指出:“科学史关心的是某一科学理论的历史变化,至于这些理论用今天眼光看来是对是错,有用与否,则无须管它,关键是在思想上这些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同样主要的是,当时采用的是何种方法,至于方法今天看来是不是恰当亦不是研究的中心问题。”在研究藏医伦理文化时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藏医学的理论是吸收中医和印度医学的,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一是妄自尊大,不切实际地夸大某些文化特点与优越性,避开其缺陷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必须明确藏医文化在吸收中医和印度医学的先进医学技术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论和技术传承,有其历史的、民族的改造。最后,比较要合理,不合理的比较是没有可比性的。

通过对中医藏医伦理文化的文化背景、发展史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既有其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地方,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它们的相似性是民族传统医学伦理文化的共同发展要求,也是中医和藏医文化交流的结果。中医藏医伦理文化都遵循救死扶伤,有利,无伤,公正,人道和重生原则。它们的差异是地理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决定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藏医文化的特殊性。宗教文化和医学伦理文化的密切结合,是藏医伦理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虽然宗教文化具有唯心性,但其“慈悲、平等”的伦理观念,是可以被医学伦理文化所接纳的。中医和藏医伦理文化在各自历史文化土壤中发展,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影响了医学伦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当代医学文化背景下,对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伦理文化作了一些思考。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满腔热情,深入细致,有则有之,无则无之,多则多之,少则少之,不轻易否定,不随意拔高”的态度,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医学文化。

2研究方法

从总体而言,中医藏医伦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应该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不仅要从现象本身去认识现象,还要从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现象,必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和使用科学的方法。为了更好的学习和研究我国的传统医学伦理文化,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文化比较研究法。

文献资料法是搜集、分析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资料分析和使用,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所运用的资料主要有各类历史著作、书籍以及相关资料。文献资料法适用于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法是利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作为样本,对其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他们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事物本质的研究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对不同民族的医学伦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医学伦理文化的异同,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3研究中医藏医伦理文化的意义

中医藏医伦理文化在我国传统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科中有极高的地位,中医藏医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中医藏医伦理文化有助于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卫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崔箭,唐丽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明旭主编.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张大庆.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

[4]王尧主编,蔡景峰著.藏医学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篇(5)

传统医学主要是中医学和中药学,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中药学的主要内容有栽培炮制学说、药性机理学说、方剂学与配伍学说等。网络小说对于这些传统医学文化内容的运用与描述,分布于多种小说类型的作品之中,其描述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当前影响较大的几个文学网站都有热门作品排行榜(含各种类型小说的分榜),通过对排行榜中涉及传统医学文化的小说作品进行阅读考察,可以将其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医学题材网络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专以医学为题材的网络小说,多以医生为主角,如《大唐小郎中》、《大国医》、《天才医生》、《极品医生》、《医道官途》、《医统江山》等等。其中一部分以中医医生为主角,以医学为主要情节素材,如《大国医》,以一名古代国医的成长为线索,主要描写了其学医、行医、医学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故事,汇聚了大量传统医学素材,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识深刻。还有一部分以中医医 生或 西 医 医生 为 主角,但故事情节的重心并不在医学,而仅仅以医学素材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叙事元素,如《医道官途》,主角是一名古代名医灵魂穿越到现代,附身成为一名现代医学实习生,而且保留了其古代的医术与武功。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不是行医,而是主角投身仕途、腾挪官场、奋斗升迁的经历,医术只是其中的叙事元素,有时还是情节的关节所在,但不是故事叙述的重心。不过,其中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也反映并影响着当下青少年读者的传统医学文化观念。

二是穿越与架空等历史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这部分网络小说的主角人物不是医生,故事题材不是医学,情节重心不在医学,只是偶尔涉及到医学的内容,但也包含了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如《大宋宰执》等,写现代人灵魂穿越到古代,附着在古人身上,通过读书、科举,跻身于高官阶层。其中,有利用记忆中的现代医学常识,如消毒、手术缝合等知识,针对古代传统医学的不足,解决医疗问题。并将现代医院模式和管理制度,引入古代军队当中,建立了军队野战医院,对传统医疗制度作了改进。还有一部分作品,如 《寒门状元》等,主角灵魂穿越到古代人身体中,也会遇到医学问题。但他不是以西医知识补古代中医之不足,而是以现代整理完 备 的中 医 典籍,去弥补古代中医医书传承的封闭与断续;以现代中医的全面眼光与理论认识,去纠正古代中医的个人局限。这些描述,体现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三是玄幻小说与修仙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借用:这几类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传统医学文化的内容,而是借用传统医学的理论框架,用来构建小说自己的叙事要素体系。如 《斗破苍穹》、《最强弃少》、《造化之门》 等玄幻小 说 ,《飘 渺 之 旅》、《凡 人 修 仙传》、《仙逆》等修仙小说,都借用中药学中的药性学说、配伍理论,以及与中医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道教丹药理论,构建了小说中庞大、多样、完整的丹药叙事体系,虽然没有中药学的科学与实证,却以想象虚构的方式,反映了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另类认识。这些小说还借用了 中医 的 精气 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观念,构建了修炼气功、玄功等功法升级体系,成为支撑此类小说叙事的基本情节要素。(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篇(6)

1.1职业素质的降低

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别于以解剖学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学习中医药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包括古典哲学、训诂文献、典章制度、书法功法等等。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必须有古代秀才那样的基本功。然而,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些中医药类的大学生对繁体字的辨识能力不高、古典文献基础也不扎实,对书法艺术和传统功法也没有很好掌握,导致对中医典籍的阅读能力不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不深。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们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1.2价值观的偏离

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的总体判断和评价。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价值观多元是无可厚非的发展趋势,但价值的多元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和混乱。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和西方势力的渗透下,作为最容易接受新兴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开始出现观念的迷茫、价值的混乱。在集体与个人、名利与荣誉、实利与理想、安逸与奋斗等选择中变得无所适从,在一些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类大学生中,同样存在功利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少学生因为不甘学中医的寂寞和相对低廉的经济效益而否定中医、放弃中医;对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古代医家的高尚风格没有很好地体会与继承,长此以往必定贻误终身。

1.3职业道德的滑坡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不够完善的医疗体制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态势,各种医疗纠纷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一些医务人员利令智昏,放弃职业操守,放松职业操练,做出了有损医德医风,甚至违法乱纪的事。医德医风的滑坡,既有体制的原因,也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以及人文修养不足有关。比如2013年7月富平县妇幼保健院的贩婴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投毒案,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无不在提醒我们对医学生加强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2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2.1中医药类大学生容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专业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来看,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从价值取向上看,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中医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道德完善意识,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把悬壶济世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尚途径。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受到古代天文、地理、文学、历法、气象、物候、兵法等的影响。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物候学知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兵法知识奠定了中医学治则法则的确定,伦理制度影响了方剂配伍中“君臣佐使”思想的形成。总之,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子体”与“母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2.2中国传统文化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

共青团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青年品行,引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见利思义、诚信知报、勤俭廉政、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精神。这些美德通过改造融入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之中,逐渐形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耻”文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仁则荣,不仁则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等荣辱思想的精华,已被改造成为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源异构”的关系。共青团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践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工作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

3.1以团组织生活为基础,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思想引领

共青团基层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基层团组织应当有计划地把优秀传统文化锲入团建工作,开展以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为主题的团组织生活会。通过这一途径在团组织内部传播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以主题团日为内容的团组织生活中,基层团组织要认真策划和组织,尽量将教育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基层团组织要善于从传统美德入手,从身边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现象进行启发,达到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尽量避免直接、简单、片面地进行说教,以免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态。比如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如何建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列举古代良医的优秀事迹,让青年学生感同身受“仁爱”、“精勤”“诚信”、“慎独”等精神品质,而这些恰恰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友善、诚信、敬业的内容相一致。此外,中医药高等院校各级团组织还可以举办讨论研习传统文化的沙龙、论坛。让青年学子们主动地钻研和学习传统文化,切身体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乐趣。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举办“国学论坛”,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给大学生们传道授业,各学院团总支也定期开展了由学生自己主讲的论坛,如“本草论坛”“、百花齐放知识论坛”等。举办论坛必然会带动团员青年去阅读经典、去体会如何研究传统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有了日常的习染和熏陶。

3.2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要积极思考,开展各种富有浓郁传统文化因素的活动,使青年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潜意识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与灌溉,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精神品格与高尚情操的社会人。首先,共青团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橱窗、文化角、校园广场,乃至花草树木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四处悬挂精心节选的古代名人名言和经典段落,在校园中的显著位置都有刻着“大医精诚”、“精气神”等富含中医元素的文化石,使校园中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无处不在地感染和熏陶青年学子。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服装秀、传统礼仪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展演、古典舞蹈大赛等活动,让青年学生接触优秀的传统艺术。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行“传统礼仪风采”大赛,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传统礼仪的魅力,中医临床学院团总支还与中医美容康复教研室合作举办了“中国传统服饰展演”、“古代妆容比赛”等既有传统特色,又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的活动,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增进了中医学子们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也增强了同学们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举办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也不失为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办太极拳比赛,针灸骨伤学院团总支依托推拿教研室,举办传统功法比赛,在全校掀起学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太极剑、五禽戏等传统功法热潮。传统民族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健,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同时,“中国功夫”这一概念本身所衍生出来的进取、乐观、坚持、担当和爱国等品质与精神都可以在活动开展中让学生深刻领会。

3.3以学生社团为阵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其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都是在团委的领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抓好了学生社团建设就抢抓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应该倡导建立与传承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比如国学社、书画社、诗词学会、曲艺社、推拿协会等等,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鼓励和支持这类社团大力发展社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类具有传统文化性质的社团,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社团成员本身来说,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相关特长,或者具有浓厚兴趣,他们的切身参与可以让其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从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而言,百花齐放的社团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即使没有参与这些社团的青年学生也可以耳濡目染。在这些社团的带领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处世哲学、道德判断、审美价值等等都可以形成无形的力量来塑造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发展特长,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做好基础性工作。

3.4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升境界的有效途径。中医药高等院校团组织应该具有学术的敏锐性,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实现传统文化“内化”和“服务”两大功能。所谓“内化”,就是通过社会调查、走访等形式,主动发掘整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深刻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特征,从而使青年学生将所见所感内化于心,达到完善人格和形成高尚品质的效果。举例而言,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基层团组织在社会实践中,带领青年学生赴武当山调研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渊源;赴襄阳古隆中考察三国文化,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赴庐山考察中药文化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学习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精神力量,更提升了青年学生们的精神境界。所谓“服务”,就是青年学生们将内化于心的传统文化知识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将传统文化外化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当代青年学生要有担当意识,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勇气。对于中医药大学生来说,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等院校团委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医疗小分队、文化宣讲团开赴社区、乡村,特别是到边远山区送医送药送文化,一则向基层人民群众推介中医保健知识,让人民群众免费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二则也让参加实践的青年学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获得职业的荣誉感,从而更坚定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决心。

4结语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篇(7)

现在社会中,学习中医成为了一种热潮,中医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接受中医的人在增多,热爱中医学习的人不断递增,但中医学术并没有因为人数的增多而提高。中医治病靠的是临证思维取胜,药物、针推手法、熏蒸浸泡、刮痧拔罐等手段则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演绎的载体。中医教学不仅仅是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其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思维模式。自觉地按照中医传统文化处事为人,练就中医人的思维,才能把抽象的理念变为临床的疗效和发展中医的硬道理。中医的学习,讲究悟性,悟性的来源则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学好中医就应从传统入手,不断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所在。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尤其与其中的精气、阴阳、五行更为密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相应,阴阳平衡,这些学术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的思维。从《黄帝内经》开始便强调整体观念,也正是由此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和表现于中医学,还直接参与其有关概念、范畴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如“天人相应”、“气化万物”、“阴阳五行”、“辨证施治”、“以外以揣内”、“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稳态调节”等都是古代哲学的直接应用。一百多年以来,随着西方医学逐渐昌明于世界,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传统医学都相继衰落,唯独中国医药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在继续向前发展。成废之中顽强立于世界自然科学之林的中国医药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铸就。

2注重中医基础的学习

现在社会无疑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家更希望能找到的学习捷径,因此,一系列关于中医书籍便应运而生。大家从这些书里面接触到中医,认识到中医的实用性,同时也使得大家对学习中医变得急功近利。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学生变得浮躁,不能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中医的哲学思想,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成为了以后中医学习的很大障碍。学好中医,思维方法是关键。中医的思维源于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思考整体,理解人体的整体性,理解人与环境的统一,才能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去调整人体的平衡。学习中医应该从这些基础开始,学习精气、阴阳、五行。理解阴阳的内容,五行的制化,精气的内涵。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去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解释疾病的原理。运用精气来理解人与自然的统一,人身与自然一气相通。这些基础就如营养丰富的土壤,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中西医比较中领悟中医思维的优势,促进中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