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33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1)

关键词:维医儿科学;医科;教育

在新疆医科大学自维吾尔医学院成立以来,我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创性地完成了《维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编写,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正常实施奠定了基础,并由课堂教授来体现出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地获得维吾尔医儿科学理论的内在实质。

《维医儿科学》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维医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能,笔者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和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制订教学计划,引入新进展

维医儿科学一般开设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刚刚结束了维医基础课程和部分维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已经有初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维医儿科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故要根据我校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主要阐述维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维医儿科学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力学说等基本学说,又要重点介绍上述学说在支配器官疾病、被支配气管和被支配附属器官疾病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运用。同时,要融进一些维吾尔医药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维医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如哈木拉提・吾普尔等重点进行“哮喘维吾尔医体液分型及其免疫、内分泌紊乱”的研究,本研究按维吾尔医辩证分析,新疆哮喘患者易患异常黑胆质哮喘和异常黏液质哮喘,异常黑胆哮喘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容易罹患。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紊乱、内源性皮质醇降低、感染因素等可能诱导集体形成异常黑胆质哮喘的一部分重要原因。又如,在讲到“同证异源”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等研究发现同一疾病可由不同异常体液所导致,即“同病异证”,但同一疾病在不同体液中的构成比有所差异;同样,一种异常体液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即“异病同证”,但一种异常体液导致各种疾病的概率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方面进一步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

二、注重维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维医儿科学是维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儿科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一门名老维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维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从维医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来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维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时,融入名老维医经验,着重突出维医儿科学疾病诊断和维医辩证特点,重点讲述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如,维医认为小于12岁的小孩慎用成熟剂和清除剂,以增强自然力(生命力)和调节药为主进行治疗,使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创立“方药结合”,融会“维西医贯通”

维医学专业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维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维医儿科学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儿科疾病治疗时把维药学与儿科学合为一体,结合疾病讲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维药学知识,另一方有足够的时间传授更多的知识点。如,在讲疾病时,先讲解疾病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等,讲到治疗(药物治疗)时,结合疾病讲药(讲方)。如,讲哮喘时,具有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并将临床疗效肯定的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讲到一起。体现维医诊治复杂性疾病或儿科疾病时,从维医辩证思维来论治各种疾病的特点。

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维医儿科学属于临床学科,理论教学需要直观性、形象性和实践性,而且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多,通过多媒体分别用文、声、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突破传统的黑板上诊病治病、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维医儿科学教学丰富多彩,加强教学实践并结合病例讨论的方法,师生讨论,教学相长。

总之,目前维医儿科学教学每个环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境。面对维吾尔医学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应在维医儿科学中引入新型教学法和手段,不断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维医儿科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哈木拉提・吾普尔,李凤森,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支气管哮喘的中维西医诠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04.

[2]哈木拉提・吾普尔,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努尔买买提・艾买提.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04.

[3]彭玉.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探析[M].中国教育,2007,26(3):45-46.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1];医学是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学科,以人类疾病和健康作为研究对象。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随着我国儿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儿科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儿科学专业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儿科学教育的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哲学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武器,有助于加强医学生对医学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科研创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医学教育有机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切实提高妇幼健康水平,达到203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的健康中国建设指标[2]。这对我国儿科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目前我国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201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0名儿童仅有0.4名儿科医师,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另外,儿科医师教育水平较低,32%的儿科从业者在高中毕业后只接受了3年的专科教育[3]。因此,我国儿科医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目前儿科医疗保健工作的需求。医科院校自1999年开始停止儿科学专业招生,直至2016年才陆续恢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医师数量不足的压力[4],但培养质量方面仍有很多缺陷[5]。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在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高培养质量。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正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6]。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儿科学诊疗在内的医学活动逐渐转为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导致医学行为与医学人文精神相背离。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活动的灵魂和旗帜,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伦理学教育

2.1.1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坚定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马克思指出,医疗行为就是为了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而服务的[7]。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保障儿童健康是儿科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社会劳动能力的根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儿科工作的重要性,对儿科工作充满憧憬。马克思认为,医学的产生来自人的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儿科诊疗保健工作中,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为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儿童具有成长性,在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其特点;儿科疾病发生发展快,常常出现急危重症病例,但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因此,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就需要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诊疗技术并完成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7]。将儿科学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理论结合起来,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认识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特点,树立成为一名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坚定成为一名良医的决心[8]。2.1.2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可给予医学生更多启示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因此应该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不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平等原则,设身处地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7]。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很多情况下儿童的诊疗方案是由监护人决定的。诊疗过程中儿科医务工作者要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在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充分考虑并维护患儿的尊严。另外,儿科医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患儿,还有对患儿恢复健康充满期待的家属,他们心怀忐忑并渴望得到医师的同情和帮助,他们的尊严也需要去维护。儿科学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能加深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充分认识儿科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强调高超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医学诊疗行为都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7]。但我国儿科医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师受教育水平很低,甚至很多单位没有专业的儿科医师。因此,儿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努力学习儿科专业知识,坚定为儿科医学事业做贡献的信念[8]。近年来,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正在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方向发展,党的报告也明确把全民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7]。但在儿科医疗方面,基础公共卫生与保健制度仍不健全,基层医疗单位不但儿科医师数量少,诊疗水平也较低,要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儿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献身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志向,为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与保健方向的转变、为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提高儿科生命观教育的成效

儿科学专业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儿科医师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和维护儿童健康的重任,其生命观将直接影响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童生命健康以及儿科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9]。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儿童诊疗活动中也涉及很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儿科临终关怀问题存在很多争议,不仅需要对患儿提供心理关怀,更要注重对其家庭提供“完整的”关怀[10]。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对生命与生死等问题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履行好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义务[9]。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专业知识教育

3.1辩证法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有限的方式把握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实质性思维,但医学思维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哲学思维是医学思维的方法论基础[11]。3.1.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儿科临床实践中,疾病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另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临床上所能看到的不同症状。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疾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对疾病进行分析及诊断,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11]。3.1.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儿科临床实践及儿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立统一规律来做指导[11]。如何处理治疗效果与不良并发症这一矛盾,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及儿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对立统一规律,在掌握儿科诊疗原则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临床实践,充分认识到各种治疗手段的矛盾性,以使临床诊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及最少的副作用,趋利避害,更好地为患儿服务。3.1.3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医学是最注重实践的学科。既往儿科疾病治疗更多是根据个人经验制订治疗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循证医学治疗方案和原则,为儿科诊疗水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点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1]。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中必须坚持实践的指导作用,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

3.2批判性思维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儿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3.2.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哲学就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它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医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现有理论和观点的认识、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培养已成为塑造独立人格、成熟心智的关键[12],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缺乏,尤其是在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成人医学的儿科学领域,因受限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医学研究工作停滞不前,墨守成规[12]。因此,儿科专业医学生教学工作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性地对待医学观点,去伪存真,促进儿科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3.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医学临床实践完美结合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获取更接近真相的知识。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并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确保儿科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但目前关于医学生信仰的调查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功利化趋势[13]。因此,在医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儿科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符合专业特点、贴近临床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反思理论、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自我[14]。

参考文献:

[1]郭根凯,顾志峰,朱欣航,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医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7(91):1-2.

[2]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A].2019.

[3]ZHANGY,HUANGL,ZHOUX,etal.CharacteristicsandworkloadofpediatriciansinChina[J].Pediatrics,2019(1):1-13.

[4]雷明明,刘友学,郁晓霞,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科医师紧缺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34):4871-4873.

[5]HUY,XUJ,DONGW,etal.Strategiestocorrecttheshortageofpaedia-triciansinChina[J].TheLancet,2018(5):385.

[6]陈方平,徐希进,王秋菊,等.当代人文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247-250.

[7]崔婷婷.浅析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医学伦理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16-18.

[8]沈叙庄,罗燕芬,禹金蕊,等.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专业基础与临床培训模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69-71.

[9]吴新平,张懿.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30-38.

[10]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等.儿童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79-182.

[11]王健.哲学辩证思维在心内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0):65-67.

[12]许珍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39-42.

[13]刘伟,蒋小龙,王雪晗.关于医学院校学生信仰调查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53-954.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3)

如果结合西医学,又与西医内科学有所重复,教师面 临同样的困境。对于七年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 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尤其不喜欢老师在宝贵的课堂 教学中重复_些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内容。特别对 于骨伤专业的学生来说,_些学生认为中医儿科学 与他们将要从事的骨伤专业关联性不多,学习目的 不强,热情不足。因此,如何吸引这些学生学习中医 儿科学是老师要面对的更大挑战。

1强调儿科学的特点

    学生们很实际,第一堂课都来体验,倘若教师讲 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很少 见到他们了。因此,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的第一堂课是中医儿 科学基础,上课伊始,谈到学习儿科学的意义时,除 了讲述一般的意义,还应特别强调学习儿科学对于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学生都是20出头的青年 男女,恋爱是他们必然经历的重要事件,结婚生子是 他们不久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醒学生,应该将 儿科学作为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儿科学有自身特 点,不是内科学所能代替的。因为孩子不是成人的 简单缩影,小儿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需要特别了 解。如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小儿与成人就有很大 不同。问诊在成人四诊中很重要,而儿科素有‘‘哑 科”之称,问诊有一定困难;小儿寸口部位短小,又 易哭闹,切脉亦难。但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因 此望诊和闻诊在小儿四诊中尤为重要,年轻父母和 医生对小儿的反应要像艺术家一样有挑剔的眼睛、 敏感的耳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要领,不 至于酿成不良后果。例如怎样从孩子的哭声判断其 诉求与病状,从孩子的唇色了解病情等,这样将枯燥 乏味的理论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同学 很大的兴趣。

在讲解临床各论时,也时时注意突出儿科特色。 如讲授口疮一病时,学生以为口疮即相当于西医学 的口腔溃疡,似乎与过去所学没什么特殊区别。老 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口疮与口腔溃疡 的不同点。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口疮是小儿特有疾病,为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有发热症状,病在表,多为 实;而口腔溃疡不独小儿,成人亦患,是慢性反复发 作的疾病,一般不伴发热,病在里,多为虚。通过这 样的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原有口腔溃疡的认识,又 增加了新的知识,拓展了思路,知道同样的口腔溃疡 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思辨力。

2注意结合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学习 临床课程时能够回忆起中医经典的学生为数不多。 大多数学生的经典知识与临床内容是脱节的。根据 笔者的临床与教学体会,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经典, 既能提升学生临床认知能力,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 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结合经典。小儿疾 病以外感热病为多,最常涉及《伤寒论》及《温病学》 内容。儿科学中时行疾病学生容易与温病联系,有 些疾病不易联想到温病,如肺炎、川崎病等。容易理 解的疾病,要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如麻疹、丹痧为 热毒温邪,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病在肺卫,要引导学 生用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认识;水痘、手足口病则为 湿热毒邪,皮疹为丘疱疹,病在肺脾,就要用三焦辨 证体系认识。对于那些不易联想到温病的疾病,要 引导学生寻找温病学的证据,如流行性、传染性以及 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表现。学生自己找到了证据, 理解自然就很充分。通过具体病例的学习,学生既 对温病学中的一些理论有了切实的了解,又能从温 病学理论的高度对具体疾病有所认识。教学没有停 留在照本宣科上,学习便有了深度。

经典理论如此,经方的应用亦如此。小儿为 “纯阳之体”热病多见,一般认为《伤寒论》之经方 辛温大热,似乎少有应用,实则不然。咳喘之疾是儿 科临床最主要的病证,麻黄汤、小青龙汤多有作为。 如在“肺炎喘嗽”一病中,三拗汤从初期用到极期, 功不可没。但笔者提醒学生要时时注意小儿脏腑娇 嫩、脏气轻灵之特点,对麻黄、桂枝大辛大热之品,不 可堆砌,取其中病即可,故选用麻黄汤去桂枝之 三拗汤,而弃用麻黄汤。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小 儿特点、肺炎喘嗽以及经方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有了 提纲挈领的认识。这是学生自学不易体会的,教师 的教学作用显而易见。

3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4)

1关于“双基多能”培养模式

1.1“双基多能”

临床实习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双基多能”培养模式是作者所在儿科系在多年的学生临床实习中,探索出的一种旨在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方法有机集合。其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双基”培养,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多能”训练,即一个核心能力加多个羽翼能力训练,核心能力指临床思维能力,多翼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双基”培养是基础,“多能”训练是拓展,“多能”训练是建立在“双基”基础培养之上的,而“双基”培养是为“多能”这个拓展而存在的。

1.2“双基多能”

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掌握“双基”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儿科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儿童的保健原则;儿童的营养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特点;儿童常见危重病的特点等。儿科学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儿童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能”,要求围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这个中心,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临床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学习儿科学就必须有儿科学的思维,以儿科学特有的思维去分析儿童的生理病理,营养状态,疾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学生应以发展生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特点等内容。在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自学能力,和患儿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临床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和能力系统。“双基”加“多能”就形成了““双基多能”的临床实习培养模式。

2“双基多能”临床实习培养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2.1注重“双基”培养

明确““双基”训练内容。儿科双基训练是基础,在实习前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系统复习,强化要点;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儿科临床基本技能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病历书写、查体特点、体格测量、营养计算、喂养方法、补液的计算、用药方法、损伤性操作、基础护理、器械操作等,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对儿科临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通过双基训练,使在儿科只有短短3周实习时间的医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儿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效果良好。建立训练平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考虑到儿科患者总体配合度差,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房实践操作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对临床医学生技能训练的制约,作者针对性地建立起了儿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平台,平台由小儿生命体征模型、儿童交互式急救模拟系统、小儿重症监护系统、儿童穿刺(腰、胸、骨穿等)模拟人系统、新生儿气管插管训练模型以及不同年龄婴幼儿模拟人等构成。此平台具有儿童体格特质,具有儿科临床特点。利用模拟教学平台,强化儿科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追求教学内容直观性、满足学生实践参与性、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显著的提高了实习医师的参与性和兴趣,提高了临床素质和基本技能。

2.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能”培养方式

明确医疗主体,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儿科临床思维能力是“多能”体系中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所特有的临床思维能力,从理论大课就开始了。理论大课首先强调儿科学的学科特点,思维特点,临床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下,逐步具有面对儿童这个医疗主体所该有的临床思维,如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临床实习时,首先强化的仍然是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不过强调的更加具体,如儿童营养如何去计算?儿童用药如何去按儿童体重去换算等。总之,通过多次、重复、强化,让学生尽快建立儿科的临床思维意识,并在不断地临床实习中培养训练并形成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典型电子病案库,加强病案文献学习。儿科疾病发生的季节性较强,而医学生在儿科的实习时间较短,所以能够接触到的疾病种类就很有限,为了弥补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病种单一的缺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者所在科组织副高以上医师收集典型病案,整理成电子病案库,以供学生随时查阅病案文献,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训练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重点教学环节包括英文晨交班制度、英文教学查房模式以及英文医疗文件书写训练等,在英文交班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楚,教师听完以后,要有针对性的予以点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交班中英语表述更趋完美;对每轮到儿科实习的学生,要求完成一份英文大病历,然后交给带教教师审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书写水平。通过这些训练环节,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他们的考研也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教学查房模式,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儿科临床实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带领床头查房,主管学生就诊治主题发言提问,大家讨论分析,带教教师点评,通过一定程度的教学主体互换,使临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投入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迅速提升。以学生为主角的疑难病案讨论新形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生分析复杂疑难病案的能力,科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室每周一次的病案讨论基础上,另由临床带教组长专门为学生选择1份复杂病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互相分配角色,和病人家长沟通病情,网上查找最新医学资料,分析病因,提出诊治思路,制作PPT,准备成熟后,组织相关医师参与到学生的病案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最后由高年资带教教师对整个讨论内容进行总结[3]。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今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实施儿科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位进入儿科实习的临床医学生都会由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教师一对一进行临床带教,分配给学生2-3个患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医嘱、病历书写、知情同意签字等医疗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所管病人的病情了解得更深刻,将医疗工作做得更细致,但同时这样也使实习生接触的病人数量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科实行了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天晚上由住院总医师带队,所有实习医师跟随,将全科住院患儿复查一遍,扩大学生的临床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教学上可能存在的教学盲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到更多的疾病类型。对实习生进行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实习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教教师辅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撰写儿科临床方面的综述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题内容,设计临床小课题,教师认真审校,发现特别优秀者,先组织科室小讲座,继而向相关期刊上推荐,目前共有3篇综述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建立医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机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4]。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5]。而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大多“书生气”十足,社会化程度不足,缺乏和病人沟通的能力,急需带教教师给予相应的培训,以利于他们改变自信心不足、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作者所在科对每轮进入儿科实习的医学生,都要安排资深的医师给他们进行一次有关儿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的讲座,同时在平时的交班、查房、病案讨论等医疗活动中,上至科主任,下到住院医师,都会有意识的结合医患关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教训,随时提醒医学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重视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变化,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3“双基多能”培养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尽管通过多年在临床实习中实施“双基多能”培养模式,使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科特点,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多能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教师的问题

儿科带教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管理好实习学生并把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良好愿望。为了带好教,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从知识储备到实习平台,非常辛苦,但是,因为教师大都没有脱产,仍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经常要值夜班,故有时可能会疲劳并仓促带教,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带教教师疏于管理,或责任心不强,学生也会放松对实习的认真体会和体验,往往以应付为目的,错过了实习中训练的机会,其收获就不大。因此,要尽可能对带教教师少安排一点夜班工作,让他们精力充沛地做好带教工作。同时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是关键,只有教师工作合格了,学生才可能学习合格。

3.2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是对大课上儿科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在儿科学大课上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课后认真思考并复习,则可以较好的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但如果上课迟到,课中睡觉,课后遗忘,脑海里没有一点基本理论的概念,那么在实习中,就很被动和盲目,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二是不重视临床实习,有些学生或在临床实习时为了考研究生,或为了出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应试上,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也不会有好的临床实习效果;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四是儿科临床实践操作风险度高,学生心理负担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严格大课纪律,强调大课效果;二是在临床实习中,严格考核,要求对基本技能人人过关,如此才能保证临床实习有较好的效果;三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换角色,共同提升实习效果;四是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细心操作,保障临床实践操作不出偏差,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以达到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要点的目的。

3.3患者的问题

患者对儿科而言既是患儿的问题,更是患儿家长的问题。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病人大都不愿配合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导致实习医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尤其是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患儿和家长配合度差,有些家长不愿配合临床实习,有些家长不愿多次配合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也有些家长不愿配合全面地临床实习等。如何解决?一是多说服,讲清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意义;二是多沟通,和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信任感,以感情沟通获得临床实习的机会;三是耐心说明大学附属医院患者的义务和责任,如此多管齐下,为完成临床实习而让患儿很好的、自愿的配合临床实习。

4结语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5)

关键词:儿科;七年制;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12-03

七年制医学教育计划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这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对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和继承,建立“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医学知识体系,还要求医学生逐步形成临床或科研思维模式。儿科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是从儿科医学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桥梁。但目前儿科临床见习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和医学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同时医学生人数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拟就如何在本校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见习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职业素养培养是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医学道德、医学伦理等新观念。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教学过程中需巧妙的应用语言技巧、动作等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使家属同意配合教学。为配合示教,我们购买了儿童玩具赠送给患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患儿的配合,效果较好。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实行的是规范性、填鸭式、灌输式教育,突出教师、课堂、书本这三个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显现出滞后于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在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它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见习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医学知识,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病例,教师全程指导,通过讨论病例,分析病例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同时介绍相关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这种典型病例讨论形式,能使见习生由单一纵向思维模式向横向临床思维模式转变,提高见习效果,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见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典型病例讨论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大课内容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上都好于传统临床病例示教[1]。

2.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创,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医学教育采用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实施步骤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总结。PBL在教学中贯穿“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权威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病例导入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从培养儿科临床医师的角度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真实的病例,以问题为基础,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其将既往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从而实现临床见习教学的目标。

3.循证医学教学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10年来现代医学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加拿大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其含义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在七年制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循证医学是指:医师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当前最佳临床研究结果为证据,结合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考虑患者需求,为患者作出最佳的诊治决策[2]。EBM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来源于临床实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对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七年制儿科见习教学学时较其他医学生多,教师能更详尽、具体地结合病例,引导学生应用EBM原则进行小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七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和正式临床工作中实践EBM打好基础。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

三、重视医学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已成为本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奠定与国际接轨基础的必然选择。七年制医学生公共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听力好,但专业英语接触少。针对这一问题,讲课时涉及疾病、检查的医学名词用英语表达,常用的医学缩略语要给出英文全称并要求学生掌握。在带教过程中,本校专门增设英语病例讨论部分,增强教学互动,对所涉及相关儿科专业术语采用英语表达,根据医学专业英语单词的前、后缀及字根等扩大其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对发音不准进行纠正。同时我们将每周一次的教授英语查房的病例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参加英语查房,然后和学生一起用英语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医学英语词汇量,提高了医学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使其初步具备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

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仅要让其具有完备的临床医学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对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七年制医学生毕业时要达到临床硕士研究生水平,其在临床见习的同时,面临即将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问题。因此,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求更高。儿科带教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渗透到儿科学的教学中。①有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正在进行科研活动,这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进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活动。②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见习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某些疾病研究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支气管哮喘”这一章节时,可以介绍目前有关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检索相关文献。③参加其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④开展读书报告会,形式多样,内容以儿科学内容为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儿科学的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对于选择儿科专业的七年制学生,要求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指导其文献查阅、综述撰写,部分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实验操作、学术交流等,逐步训练科研基本能力,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提高沟通能力

有学者认为,应在儿科学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实践中培养其沟通、交流能力,并将这一能力作为评估其综合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3]。在儿科见习教学中,医学生不仅要面对小患者,还要面对不同层次、文化背景和道德修养的患儿家长。因此,要强调与病儿家长接触时要有耐心,学会换位思考,要理解此时家长的心情。通过见习要强调医患沟通对临床实践的和重要性;在切入正题前要注意与病人家长以朋友间的交谈方式先做情感交流,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是发展良好医患关系最重要的一步[4]),获取患儿家长对你的信任和理解;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表情(包括:语调、语气、语速、眼神和肢体动作),加深家长对你的印象,进一步获取患儿家长的信任,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对配合的患儿及家长表示感谢,对不愿合作者表示理解。对不合作或病情较重患儿,则主要由教师示教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为学生和患者的交流搭建桥梁。另外,在课余时间开设医患沟通讲座,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医患沟通技巧、注意事项等,并组织学生模拟患儿及家长进行医患沟通实战训练,座谈医患沟通体会,相互交流见习中的见闻和体会等,也是提高七年制见习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临床见习课是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起始点。我们倡导创新教育,在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及沟通能力,顺利完成见习阶段的学习,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云英,刘海燕.儿科临床见习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52-1053.

[2]万朝敏,邓建军.循证医学与儿科学[J].中国医院,2003,7(2):65-66.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6)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4

为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质量,培养及提高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危重症护理能力,选拔优秀的护理骨干,对儿内科护士进行PICU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本文确定了以理论知识讲解、技能演示、模拟训练、一对一带教、教学查房等培训方法,细化了各项培训内容,全面的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与医生的配合方面进行了培训。结果参加培训的护士综合考评全部合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床位现有6张,归于儿内科统一管理,2011年年底我院的新大楼将会建成,将会设置32张床位的PICU病区,为了提前储备护理人力资源,2010年9月开始对儿内科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了3个月的PICU相关知识的培训,目的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质量,培养及提高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危重症护理能力,为今后分科室而选拔人才,选拔出PICU护理骨干到外省或国外深造学习,因为基于PICU的特殊性,要求每一名PICU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监护护理技能,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技能的程度和水平可直接反映出医疗护理的质量,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护理队伍的素质和可信度[1]。从儿内科护士中培训及选拔人才,更能节省时间、人力及财力,因为儿内科护士本身已经具备儿科的护理基础,基本技能比较熟练,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在心理素质方面,儿内科的护士基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作为一名合格儿科护理人员所必备的条件之一[2]。

培训方案:培训计划:对所有护士先进行培训再进行考核,从而可以提高整体护士的能力,优选出PICU护士。我们这次培训的形式有:理论知识讲解、技能演示、模拟训练、一对一带教、教学查房等;培训时间:时间相对固定,1次/周,每次2小时,这样护士可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培训老师的选择:从本科室挑选出各个专科比较专长的护士或医生进行培训,其中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护士长、护师以上人员担任;对于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做到全面化,尤其强调加强理论和仪器设备原理知识的培训,避免这次培训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上,让每位护士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涉及的有: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及原理;具体流程;各项指标;存在的错误方法等等;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面包括: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原理及适应症;正确安装方法;参数的设置;参数的意义;各种报警时的处理方法;排除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仪器设备的维护及保养方法;消毒;并发症及预防的护理措施等等。

培训内容,如图。

考核办法:由儿内科2位护士长对19名护士进行综合考评,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试。理论考试内容为培训讲课的知识,满分为100分;技能操作是每人临考前抽签决定,每人从总操作项目里抽取2项操作,每项是50分,共计100分;最后的得分为理论考试成绩加操作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结 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随时听取大家的培训意见及建议,及时整改,来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经过这次培训的护士均在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考试中合格,其中3名护士成绩突出,综合成绩95分以上。见表1。

讨 论

规范化培训是护士教育的重要阶段。对护士参加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进行抽查,对规范化培训手册内容进行督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分析,由科室教学骨干提出改进措施,并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次监督检查的重点,持续改进低年资护士培训质量;培训学分管理由护理部统发展中医护理,助力优质护理

杨小芳

730050甘肃省中医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5

中医护理要传承,更要发展。目前,在医改的探索中,我省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办法形成了甘肃模式,在全国打出了品牌,也为中医护理的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

2010年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36)工程”活动以来,积极创建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的新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取得的成果

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要患者满意。“中西合璧,基专并驱”护理模式的应用,使我院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达99.2%,较之未开展前提升了4.1%。去年医院开展的第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之一的18病区(风湿骨病科)满意度调查连续3个季度达到100%,稳居全院之首,同时,中医特色护理项目的开展也为科室和医院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为降低患者费用,减少抗生素应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具体做法

夯实基础护理: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我院成立了爱心病房进行灾区伤病员的救治。护理部提出了:“夯实基础护理,落实陪护工作”的工作要求,并狠抓落实。开展了由专业的陪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的24小时全程陪护,承担起全部的基础护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护理服务班职责、基础护理服务病人评估表、基础护理服务工作流程,基础护理服务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基础护理的各操作技术,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更新服务理念。对护士进行弹性排班,责任护士包干,分管患者。制定了健康教育知识及业务培训计划,加强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通过一些细节服务,体现护理的“优质”。

中医护理操作的普遍开展:共有蜡疗、数控治疗仪(导入液中药药包)、中频、敷药、熏蒸、足浴、手浴等20余项中医护理操作。在为患者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以耐心、细致的操作和良好的护患沟通体现优质服务的内涵。中医护理以其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护理流程的完善和新思路的融入: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推进,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下,作为综合性中医院,在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进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中医护理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带着这种深切的感受,我们改变思路,对开展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流程和特色化设计,如口腔护理,改变以往教科书中口腔护理流程,请医生对中药组方进行加减,配制了“金豉清口液”,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再如洗脚,变洗脚为中药足浴,得到患者接受和好评。通过这些措施,在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同时,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或让原来的一些治疗项目,如中药热敷等变得更为舒适,让中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显示出特色来。

中医特色专科健康教育的落实:依据中医辨证施护原则,从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与三级预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定期举行中医健康知识大讲课、主要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饮食调护、中药药膳、养生保健、中药煎煮常识等。

多元化的护患沟通:重新修订了健康教育手册,完善和增设特色健康宣教专栏,配置了电子宣教系统,组织编写了《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指南》。并于5・12国际护士节进行了邀请患者参与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比赛。使患者从不同的角度走进中医护理、接受中医护理,更好地促进了中医护理的和谐发展,也为优质护理的顺利开展增彩添色。

中医护理的专科化:在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基础护理的同时,没有忽视专科护士的培养。结合医院临床需要,成立了糖尿病护理小组、伤口护理小组、静脉输液护理小组、中医特色护理小组、骨科护理小组等专科护理小组。各专科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种活动,并对各专科的护理疑难问题建立了会诊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专科护士,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讨 论

优质护理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趋向,要长抓不懈。对已开展的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建立长效评优机制,开展创优活动,年终进行评比。责任组长竞争上岗,对所负责的责任小组进行患者满意度的评优。其他各病区学习示范病房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并积极申报开展优质护理病房。通过争先创优和激励机制,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参与到争创“优质”的行列中来。各级医院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才能更好地满足临床和患者需求。具有中医特色的模式更适合综合性中医院优质护理的长足发展。

管理,实行护士学分登记制度,建立护士个人档案,对护士培训活动按年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评先选优、年终考核挂钩。

通过这次的培训,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护士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在急救技能、理论知识、应变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能更好的胜任儿科护理工作,保证了PICU的护理质量,为医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PICU护理队伍奠定了基础。从这次考试成绩看,儿内科护士的技能操作好于理论知识,但作为一名ICU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监护急救技能,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预见性的处置能力[3],各项素质的要求,综合能力要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单单只是操作,而且护士还必须时刻更新理念,努力学习ICU的新趋势、新理论与新技能,拓展属于ICU护理领域的核心护理理念,以掌握不断发展和深化的ICU护理技能[4]。

以往进入本科室的护士主要以师徒带教为主,没有这种系统的、全面的带教方式,今后将把这种培训做成长期的规划,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更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调节这种不均衡状态,使培训常规化、标准化、系统化,让进入PICU的护士综合素质更强,能更好的胜任PICU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美玲,主编.现代护理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姜云仙,严翎,梁玉香.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