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0 10:09:03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

关键词:山区农产品;市场链接;低效循环

1 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现状

1·1 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

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1·2 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通讯成为瓶颈,交通运输不通畅,公路密度不及平原地区的40%,运输工具效率低下。

山区运输以公路为主,大部分山区境内没有高速公路,部分乡村公路尽管是水泥路但依然曲折狭窄,过境干线(省到或国道)单一并且距离乡村公路较远;运输工具以机动三轮车和小四轮拖拉机为主,速度慢,运量小,成本高。

(2)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山区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3)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如图1)。

图1 山区农产品流通形式示意图1·3 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温表 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平原地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第三,山区县城的消费半径仅局限在县城附近的农村,且消费人群有限。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没有政府的帮助,边远山区农产品在打开外部市场上困难重重。

对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现状不能孤立地看待,分析其原因还得从链接内部着手。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中任何一环受阻,将会导致整个链接不畅或中断。

笔者认为,销售环节是该链接的关键,一旦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必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信心,迫使农民改变生产计划,从而又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种类和品质。

当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手段时,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问题就无人愿意去解决,而这些问题又重新影响农产品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山区农产品产销的“低效循环”。(如图2)图2 山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低效循环示意图图2清晰地反映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现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是销售终端最先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生产环节的问题与流通环节的障碍形成合力,加剧了销售困难。因此,要解决山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走出低效循环,就必须从销售环节着手。先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问题,再扫清流通环节的障碍,最后才能鼓励并引导农民搞好生产。

2 山区农产品链接市场的政策建议

2·1 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建立稳定的主市场的具体措施是实施城市“绑定”农村政策。在坚持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原则的基础上,将边远山区农村划分给就近的大中城市,这些大中城市负责消费所划分农村的外销农产品,将农村“绑定”在城市上,使城市成为所“绑定”农村的主销市场。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2·2 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2·2·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

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与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2·2 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

(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2·2·3 简化中间环节,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

把山区农产品从产地向消费者输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本地机动车运输、城际卡车运输、铁路运输、货运代理等。农产品经营销售者所选择的运输配送方式,就决定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从而也决定了所经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山区农产品流通呈多重循环格局:一是自循环或微循环。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是山区农产品消费的主体。二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是进入消费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三是省际间的大循环,也是域外循环和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农产品消费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分析以上3个循环类型的具体情况,在确保山区农产品拥有稳健的主市场之后,还要统筹考虑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后农产品销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运输配送方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产品集贸市场中心的形式建立并完善山区农产品集散地。主要功能是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克服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的缺陷,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加强农产品集散地与农产品批发零售地之间的联系,或直接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目标市场建立批发地,确保销售终端畅通,为农产品批发商、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3)鼓励外部大市场微型化移驻山区。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城市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品集散超市,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包销所在地的农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主动直接与农户联系,可以避免农户由于信息闭塞无法找到市场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3 结语

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流通和销售则是生产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动力,是山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国家和社会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环节的难题,优惠政策向山区农民倾斜,并承担山区农村发展的部分成本,为山区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消除担忧,提供保障,这样,山区农产品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潜在的经济效益,使山区农民致富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黄祖辉·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2)

是什么改变了这个山区小城?对此,遂昌县委副书记、县长何卫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看桃花水母,听百年《牡丹亭》

遂昌作为旅游目的地,有着天然的优势。

作为浙江生态屏障地区,遂昌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全县千米以上的高山有703座,森林覆盖率达到82%,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9100个/立方厘米,高出世界清新空气标准6倍以上,生态环境质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流出遂昌交接段位的水都是二类水,可以直接饮用,这是遂昌的标签。遂昌金矿边上的水库里,每年12月份都有桃花水母出现,桃花水母是距今6.5万亿年的研究人类进化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桃花水母活体能够呈现,证明周边的环境、水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此外,遂昌的文化历史渊源,积淀非常深厚。汤显祖曾在此做官,并在此创作了传世名作《牡丹亭》,可以说,正是遂昌的山水与文化触发了这位文化巨匠的灵思,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此外,遂昌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黄金文化,这些都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宝贵财富。

在县长何卫宁眼中,遂昌坐拥金矿、森林、红色古镇、温泉、湖泊、农家乐等景区,称得上中国少有的“金木水火土”齐全的旅游目的地。

《休闲·榜》:现在在业界提到最多的是“遂昌模式”,您能说一下遂昌模式的核心内涵吗?

何卫宁:这几年,遂昌县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制定遂昌的旅游发展战略,即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它主要是以乡村休闲旅游为赢利点,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引领,原生态精品农业和低碳生态工业融合发展,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的山区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遂昌特色的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从农业来看,主要体现在农业转向高效精品农业。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中注重文化内涵,使得遂昌的农产品身价倍增。如遂昌土鸡不用现代孵化技术,而是采用老鸡孵小鸡传统方式产出小鸡,不是用饲料喂养,而是靠鸡自己捉虫,吃虫长大。这样的鸡肉非常香,市场价格高而且需求大。目前,每公斤120-160元的黄泥岭土鸡已经成功进入杭州、上海市场。再比如山茶油,我们每年都搞山榨节,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压榨山茶油,国外众多媒体都慕名来到我们这里采访,说我们这是中国最原始的榨油方法。

从工业角度来讲,遂昌从唐朝初年开始开采金矿,直到现在遂昌的金矿还每年生产500公斤黄金和5000公斤白银,这些都是在全国罕见的。但是,可开采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矿山收益难以有效增加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必须要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向旅游等第三产业转型。于是遂昌金矿开发古代采矿遗址,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吸引游客前来观看,此外还开发游客淘金项目,增添了娱乐活动。

上海人喜欢的泥坯房

做乡村旅游最难的是什么?是对乡村环境的保护。遂昌政府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特别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了一批原汁原味的建筑。“以前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老房子都拆掉,但发展旅游后我们发现,城里人看到这里跟他们在城里一样的房子,谁还要去住呢?所以还是要保留乡村原来的味道、风格、气质。”何卫宁说。

在离遂昌不远的乌石村,原来用黑石头盖的房子极受上海客人的欢迎。遂昌也从中得到启示,极力保护当地带着乡土气的环墙带瓦的泥胚房,并准备作为精品乡村住宿来改造,或者是承租经营,或者政府成立公司来运作。很多泥胚房老百姓还是住在那里,客人来了,又可以成为接待的服务员、卖旅游纪念品的售货员,解决了就业,发展了经济。

在离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黄泥岭村,穿过湖,爬上山,就可以到达一个“世外桃源”——躬耕书院。这一座粉墙黑瓦的农庄,里面按“琴棋书画”四个主题打造文化会所,但这里并非因会所而闻名,更有特色的是,这里像是农村转型的实验田:农庄所有土地只是向农民租赁,农民继续在这里耕作,甚至在年终还有分红。改变是明显的,过去不大识字的农妇现在可以全文背诵《朱子家训》;每年不用出家门,就可以看到“躬耕书院嘉年华”。用躬耕书院老板阿戴的话说:与土地、中国传统文化最贴近的农民没有断掉文化的根。何卫宁说:“这些年遂昌乡村旅游发展、引进一些工商资本后,农村转型了,农村变农庄,农民变工人了,最后实现了农业的翻身。”

何卫宁:围绕快乐健康休闲这样一个主题来打造乡村旅游,是健康之旅、休闲之旅、快乐之旅。我们已经做了两届的“到遂昌过大年”的品牌,吸引了众多上海、杭州、宁波人到遂昌乡村,体验乡村民俗过大年。

《休闲·榜》:做“大景区”遂昌的优势是什么?

何卫宁: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就是想让中国国力提升,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今天生活是富裕起来了,综合实力也提高了,但吃到放心的食材、呼吸到清新空气变成一种奢望了。遂昌的自信就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可能经济落后二十年,但是在生态文明受重视的今天,我们保护下来的这般绿水青山,足以让我们追赶,让我们超越。现在有钱有闲的人追求的是健康快乐,而健康快乐休闲正是我们县里主打的旅游产业。我们相信,只要把这个生态保护好,就是成功的。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提升“农家乐”,如保护泥胚房乡村民宿,做精品农家乐。外墙还是古朴的,里边现代一些。

县长的烦恼

后发优势明显的遂昌,在如何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没有苦恼。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遂昌旅游发展到这个阶段,很多旅游设施建设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只有改善旅游相关设施,推动旅游事业进步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游客对遂昌的青睐,获得更好的口碑。这些年来,遂昌的旅游做得风生水起,但遂昌的工业受空间的制约,跟旅游比起来,是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对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生态工业”,确保发展任何工业都以环境不受损害为前提,提出建设“风生水起”项目,风即风力发电,水即水能,生即生物质发电。并将工业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工业旅游项目。

“既然认准了乡村旅游作为我们战略支柱产业,那就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这个需要有耐心,需要坚持,其实是很难的。”何卫宁说。

《休闲·榜》:您认为遂昌休闲旅游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何卫宁:现在,我们硬件的投入不足,有那么多的游客量,四星级的宾馆就只有一家,一到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由于山高路陡,景区里边的通景公路都要换乘。这些都是需要投入的。我们是钱塘江和乌江的源头,不能过度发展工业,但钱从哪里来?财政支付转移与生态补偿现在虽然有,但量很少。

我觉得另外软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人员素质提升。虽然遂昌好山好水好文化,但是讲不出遂昌的道道、特色、故事来,也是很糟糕的。还有客人来,晚上夜生活如果能搞得丰富一些,商场服务能更好一些就更好了。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3)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4)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与当地各集团成员企业密切开展产融协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金融,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稳定产业链上各类原料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

2012年3月21日上午,武夷山首家村镇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在武夷山三姑度假区开业。据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由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61%。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5)

摘要:本文从基层财政系统工作人员的角度,通过调研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阐述了当前铜山家庭农场发展的特点及成效,分析出铜山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铜山区家庭农场如何进一步持续性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家庭农场;发展现状2013 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在加快推进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围绕促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把家庭农场建设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了积极探索。

一、当前铜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随着全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早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铜山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各乡镇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种粮大户。上世纪90 年代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铜山一些乡村开始出现一批瓜果蔬菜和畜禽养殖的种养经营大户。这些大户较快的走上致富道路。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将经营行为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保护、更好参与市场竞争。

近年来,作为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铜山区将家庭农村建设作为全省农村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培训辅导、典型带动”等举措,加大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引导、鼓励有一定条件、规模的农村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计划从2013 年初至2015 年底全区发展家庭农场3000 家以上。至2013 年12 月中旬,铜山区建成或在建家庭农场总数达475 个,其中向上申报备案283 个,符合条件并已获得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192 个。

当前铜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覆盖区域逐步拓宽。铜山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从首批申报家庭农场扶持培育财政资金的72 家来看,按种养类型分类:种植业51 家,水产业4 家,畜禽养殖业14 家,休闲观光型3家。按规模分类:种植业的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 亩2 家,占3.9%;100-500 亩的有42家,占82.3%;500亩以上的7家,占13.7%。畜禽养殖业的规模,预计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11家,占78.5%,其中500万元以上3家。

农民单户种粮成本高、效率低、品质差、劳作苦,要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依靠家庭农场项目把土地集中起来搞现代化的规模经营,通过选用良种、科学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批量购置药肥、打造品牌等,能有效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二是政府扶持力度大,配套政策制度健全。铜山区于2013 年初在江苏省率先完成了家庭农场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相继出台一系列具体优惠政策。区政府对于种植养殖上使用和推广新技术、年度平均效益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奖励;重点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协会,加入协会的家庭农场共享资源信息,实行统一种植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对经营家庭农场所申请的银行贷款,予以贴息扶持;家庭农场购买大型农机具时,政府给予优先补贴;以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安排专项创业基金对有文化、善经营、敢创新的新型农民重点培育、扶持。近几年,随着铜山政府针对家庭农场方面的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在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上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得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断加大、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迄今已逐步进入规范化经营管理轨道。

同时,为使家庭农场健康发展,铜山区财政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2013-2014 年安排专项培训经费100 多万元,会同有关部门从政策宣传、法规咨询、技能培训、合同帮扶、资金扶助等方面给予家庭农场经营者支持与服务。近年来铜山区共举办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有关培训4期、7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一批家庭农场经营者成为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能人。铜山区还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使家庭农场逐步达到运作规范化、产品标准化、经营生态化,促进家庭农场做大做强。

三是发展速度虽快,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铜山区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逐渐显现。目前,铜山区共有19 个镇(场)、4 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辖区内有家庭农场的有18 个。在这18个拥有家庭农场的镇(场、办事处)中,单集、何桥、柳新、房村、黄集5 镇拥有家庭农场数量38家,占总量54%,其余乡镇的家庭农场零星分布,屈指可数。作为农业大区,铜山区各镇农业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家庭农场巨大的潜力仍没有被发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凸显。

二、当前铜山区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农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尽管中央时常提及“家庭农场”,但如何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就导致有的种植大户已在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知自己就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有的农场不以家庭成员为组成,或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却自称家庭农场。对家庭农场的含糊定义,影响到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即使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细化了家庭农场的各项建设,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出台。虽然目前有些相关媒体在报道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说法,但是,家庭农场能否能真正做到集“法律主体、市场主体、经营主体”为一体还有待时间和实践来验证。2013 年1 号文件中提及的农民合社目前已经出台了专门的法律,但是对于家庭农场的相关法律定位仍不明晰。从官方发布的相关信息来看,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只提及了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而法律主体、市场主体却未涉及。

鉴于此,目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许多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担心流转而来的土地会在合同到期之前被要回。他们认为如果家庭农场有了法律主体地位,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家庭农场法律地位的明晰,必将对于其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针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高发情况建立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就要求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法人主体地位。再如,家庭农场今后进行规模扩张时向银行进行融资亦需要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此外,家庭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的明确,将会为其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和开展竞争等市场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家庭农场建设、经营缺乏灵活变通的规划。家庭农场发展需要专业化,对于特定地区发展的家庭农场的类型需要依据市场灵活变通进行规划。在国外有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事例:以美国为例,美国把全国分为10 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农产品。北部平原是小麦带,中部平原是玉米带,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区主要饲养牛、羊,大湖地区主要生产乳制品,太平洋沿岸地区盛产水果和蔬菜。就是在这种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铜山区农业资源分布广阔,同样需要依据市场需求,针对各地地形、土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家庭农场类型的布局,也可以结合特定地区的社会需求进行局部调整。需要强调的是,产业布局的调整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把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中,比如,市郊附近的乡镇可以建立果蔬生产基地,家庭农场应服从生产基地的整体规划。同一生产基地中,各类别的果蔬品种的安排更需要真正的市场引导。盲目的跟风就会打破市场供求均衡,进而导致家庭农场的亏损,损害该行业的良性发展。其他类型农场亦是如此,只有牢牢把握市场规律,方可成为最大赢家。

三是家庭农场经营亟需专业化人才。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生产经营组织,管理者除了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生产技能外,更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能力、果断的产品生产决策能力、商业谈判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等等。家庭农场未来依赖于附加值发展壮大,而附加值的增加需要技术的改良和应用,这些都需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许多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这就需要政府出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有志之士投入家庭农场的发展中,用现代化的农业改变社会上人们的观点。此外,目前铜山农村中“三六九”(妇女、儿童老人)居多,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劳动力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发展潜力都明显不足。

四是家庭农场财政支持和金融扶持不透明不给力。首先,家庭农场项目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尽管在2013年3 月,铜山区就首批4 个家庭农场取得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同时,作为配套政策的家庭农场门槛、贴息、奖励等扶持政策也已出台。至今家庭农场已开展一年多,但是对于铜山区80%的乡镇农户来说,对此的知晓度几乎为零。在笔者随机调查的马坡镇九段村、伊庄镇牛楼村和张集镇水口村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较弱的马坡镇还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张集镇,村民对铜山家庭农场开展动向知之甚少,更别提主动申请了。各项家庭农场优惠政策对于农民来说,更像是一纸空文。

其次,家庭农场发展金融支持不给力。一方面,农业是靠天收的弱质产业,但目前的金融支持没有开发出对应的保险品种。以种植苗木为主的家庭农场为例,苗木种植的投资风险在于周期长,传统的苗木保险只保火灾,但家庭农场的苗木多为经济苗木,火灾少有,更多遇见的是自然风险,如台风、强降雨等极易造成树木倒伏,特别是遇到强台风等灾害,损失就会很大。在调查中,有农户抱怨农业保险赔偿率低,不能覆盖风险。另一方面,贷款难也是困扰家庭农场的大问题。“用农场土地或苗木果蔬产品做抵押根本贷不到款,我的70 万贷款是靠家里的几个旺铺抵押贷到的,可是这点贷款远远满足不了我的农场经营运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场主表示,他的50 万元贷款是妻子以公务员身份担保才贷下来的。“国外有以农场预期收益作为还款保证的贷款,保险公司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险,这样即使欠收或绝收,银行也不怕贷款收不回。反观国内,银行、保险各行其是,保险不能真正有效地分散风险,农村金融产品功能不匹配,农业金融服务总体水平低,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

三、关于促进铜山家庭农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层面,应赋予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市场地位,使得家庭农场“三位一体”。家庭农场法律地位是其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基石。在当今经济社会,法律身份是与外界接触必备的“名片”。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采购和交易需要客观法律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平等对接。同样,家庭农场需要一个同等的法律身份进行各类合同的签署等市场活动。其法律身份也有助于行业的持续性发展,促进其组织发展由自然人过渡到有限公司。这种过渡有重要的跨越意义,家庭农场的有限责任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家庭农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有限责任将会使整个行业有良好的淘汰机制,也有利于其他投资主体进入,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二是以市场导向为主,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家庭农场的良性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市场引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单个家庭农场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市场调查和资源整合。政府相关部门须对不同地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家庭农场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对于相关农业技术应重点进行研发和推广。同时,地方政府对于农产品价格应实施相应的地域价格保护措施,进立信息交流平台,适时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估,开展技术性指导,促进家庭农场主发展和经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三是家庭农场要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强化家庭农场主自身素质,实现市场化运营。家庭农场主应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审时度势地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并为家庭农场远景进行规划。现代家庭农场对于生产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家庭农场需要大量引入技术人才,一些农产品的生产技术,需要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操控;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专业知识解决,专业化人才的引入有利于促进家庭农场的各项发展。此外,家庭农场发展还需要努力实现市场化运营。市场信息决定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市场化运营会促进家庭农场生产和管理效率提高,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脉博,抓住市场亮点并通过行动进一步转化为利润。

四是加大家庭农场财政支持和金融扶持透明度和力度。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生产关系,对提高农业集约生产经营水平意义重大。立足于服务农村改革和惠农支农的角度,政策性的财政资金和商业性的金融保险二者之间如何做好统筹衔接,从实际出发,设计出适销对路的农村金融产品,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条文,将家庭农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使之深入民心。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等相关内容,在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审核上,跟踪调查,突出绩效,确保财政扶持资金用到刀刃上。因地制宜,为家庭农场制订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并通过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生产经营活动。

其次,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强力撑起保护伞。进一步强化农业政策性保险职能作用,加大对家庭农场的保险力度,特别是针对畜禽养殖类家庭农场的保险业务。一方面要创新保险品种,另一方面要加强保险理赔。保险机构要克服“重保轻赔”思想,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及疫情,及时启动保险理赔预案,做好保险理赔工作,把家庭农场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给力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实际上就是小微企业,农村金融机构要通过开展流转土地抵押、库存商品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解决好家庭农场抵押不足的问题,化解家庭农场融资难题。如在库存商品质押方面,可将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通过工商部门登记后办理质押贷款。还可探索农产品保险质押贷款,如将家庭农场种植的粮棉油、林果茶花以及养殖的畜禽水产品等,在办理好农业保险的前提下,按保险额比例进行质押贷款,出现自然灾害损失后,农业保险的理赔资金直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同时,还可以将银行汇票、信用证、保函等新融资产品引进到家庭农场,给力家庭农场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维清,边志瑾.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分析.农业经济,2012年版.

[2]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经济纵横,2006年第5期.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6)

关键词:武陵山区域;党建资源;统筹路径;探讨

抓党建、谋发展、促和谐,成为我国长期性的中心任务。在现代社会中,政党的功能发挥越充分,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大,阶层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就越能实现,就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武陵山区是“老、少、边、贫”最集中的地带。党建资源长期短缺。随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成立和推进,不仅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党组织运行的关键要素。党建资源是指为党组织所拥有或者能够使用、可以用于党的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文化、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总和。[1]就武陵山区而言,整合优化党建资源尤为重要。

一、武陵山区党建资源城乡统筹路径

在武陵山区,党建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平衡尤为突出,致使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一是乡村两级基层组织非常薄弱,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二是农村党员发展难,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较多,导致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难找;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负债面较大;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条件不足;五是基层民主管理的程度较低。

武陵山区是“两欠一最”(欠开发、欠发达、最落后)程度最深的地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全社会小康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带领群众思跨越发展之策,谋跨越发展之事,使跨越发展之力,富民兴区的宏伟目标才能尽早实现。

(一)进一步完善党建资源向乡村倾斜的长效机制

一是下大力气集中抓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机关、学校等行业也按照就近、方便、一室多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规范了党组织活动阵地。二是制定基层党员、干部大规模培训方案和计划。重点是落实分级培训制度,明确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基层党员、干部每年接受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三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基层特别是村级干部的培训上,在地级党校坚持举办村干部骨干培训班,在县级党校坚持开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轮训,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资源,坚持抓好村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经常性培训。四是建立了全覆盖的农村党员干部短期实践培训基地,让广大农村党员学在基地、干在基地、试验示范在基地。坚持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着力为农村培养素质较高的后备人才。五是保障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地级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依据上年底全区党员年报统计的党员总数,明确按1名党员每年15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随党员数的增加而增加。县按1名党员每年80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乡镇应按照所辖党组织的数量,结合实际确定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证本级工作开展必要的经费投入。六是加大村级组织工作经费的投入。按每村每年不低于10 000元的标准由省、地、县三级财政4:3:3比例分担,主要用于村办公用品购置、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党组织或村委会活动、教育培训及其他办公费用支出。七是加大对县级党校的投入与建设,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武陵山区的县级党校投入严重不足。据笔者对某一县级党校进行调查,在编人数仅8人,无多媒体教室以及相关现代化教学设施,办公经费每年仅10 000元,无法承办培训轮训党员干部任务。其他县级党校硬件相对好些,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也很难发挥作用。必须加大对这些党建资源的投入力度。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施几乎覆盖乡村基层,但存在管理、维护缺人手,开放次数少,流于形式。要在“建、管、学、用”上下功夫,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积极探讨建设基层党组织的结合点

在井冈山将支部建在连上,使“连+支部”模式,找到党组织的着力点,大大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使军队面貌涣然一新。对武陵山区实际情况,一是在组织架构上找准结合点,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开展在村级设置“支部+协会+公司+基地”等产业党组织和“政策法规宣传”、“科技示范带动”、“民事纠纷调解”、“民主管理监督”、“环境卫生整治”、“外出流动党员”等不同功能党组织试点。二是在加强引导上找准结合点,探索“双千结对”帮扶、选派党建扶贫工作队及开展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联建、村企联建,村村联建等方式,重点帮助村级班子如何理清发展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抓发展,促和谐的能力。

(三)发挥支部联建的互动方式

支部联建互帮活动主要是城区党组织帮助农村党组织,而在农村党组织如何帮助城区党组织上还欠缺,在"互"字上还缺少创新的举措,亟待深入研究城乡党建工作的内在联系,按照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求,找准城乡党建工作合作互动的结合点,有效推动城乡党建共进,真正激发城乡党组织联动联建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武陵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集中乡村。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亮点,来吸引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城市的喧嚣、快节奏与乡村的宁静、安逸,形成巨大的反差,加上风俗人情的淳朴、乡村生活的恬淡。这一切都吸引着城市人们。在农忙时节,利用周末组织城市党员帮助农民收割稻谷、采茶等,体验劳动的艰辛,加深与群众的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让乡村成为城市党员休闲、思想教育基地。

二、武陵山区党建资源区域统筹路径

贵州与湖南新晃对夜郎品牌的争夺针锋相对,湖南花垣、贵州松桃、重庆秀山对锰矿的掠夺性开采以及环境污染至越演越烈,贵州沿河与重庆酉阳、彭水等地对乌江旅游资源开发仍各怀心机,湘西州与铜仁在民族文化重复性开发、旅游宣传各自为政等等。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单打独拼”、“相互内耗”,是缺乏充分的沟通、理解和信任,未能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观念。通过支部联建,以基层的团结推动上层的协作,从而解决相关发展等问题。

(一)积极探讨“三边”基层党组织对接联建机制

“三边”(边区的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支部对接联建,共建组织、共建阵地、共建队伍,共同治理社会治安、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产业,促进边区和谐稳定。

1.共建组织。“三边”中尤其是“边村”,党组织力量薄弱,有些一个村不足3名党员,未达到建立党支部的条件,那么邻近村可以支援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党员,积极为该村提供成立党支部的条件。经上级批准后,该党员参加支部生活,帮助发展党员,等该支部壮大后,两村实现支部联建。

2.共建阵地。在党建阵地建设上相互扶持,在党建活动上的相互配合,在党建经验上相互切磋交流、互通有无,促进了双方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边村”组织活动场所、村民活动中心、党支部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3.共建队伍。“边村”党员队伍素质普遍偏低、老龄化趋势严重,通过支部联建,着重发展经济头脑活、威信高的能人,尤其是打工回流的青壮年,吸收到党组织,壮大了党员队伍,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加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力。

(二)建立党校交流合作机制

一是共同研发课题。武陵山区经济如何来协作发展、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社会经济,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然而各地党校教学能力、科研水平都有限,加上跨省市调查民情不熟,有必要集合各党校的优秀师资力量,组建一支精兵强将队伍的调研队伍,对制约武陵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为“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委员会”[2]提供政策决策的实践理论支持。科研课题还可以合作,优势互补。基层党校之间可以借助各自优势,在做课题、调研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共同组建宣讲队伍。在此基础上,联合党建办、讲师团、地方院校党建专家教授,形成一所武陵山区流动党校,“学员不流动、教员流动”“学员进来学”转变成“教员出去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陵山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创先争优涌现的典型事迹、国家给予武陵山区优势政策以及农业养殖、栽培等技术。以县级党校为培训基地,以服务乡镇党员、基层组织为对象,以统筹城乡和区域为宗旨,围绕“党员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科研服务教学”的中心,坚持“针对性、地方性、前沿性”三结合教学理念,培养党员干部抢抓机遇和统筹发展的观念,加快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二是建立党员干部交流培训机制。不断探索武陵山区党员干部培训的新思路,注重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创新干部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注重培训质量。要根据参加培训对象的需求,合理选择培训专题,然后确定培训的地点。中共铜仁地委党校第九期县干班在怀化市委党校进行了一周学习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干部异地培训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教学方式新颖,培训注重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学员通过边看、边听、边学、边悟,收益非常大。异地培训,形式新、效果好,很受领导干部欢迎。异地培训既可以在武陵山区地级党校之间开展,也可以联合组织学员到发达地区开展。

(三)构建党建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

武陵山区各地加强远程教育、党校、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构建信息共享的平台,联合创办武陵山区远程通讯杂志、党校论坛等刊物。

构建地级党校网站。目前地级党校网站基本上处于空白,要加大资金投入、维护管理人员的培养,筹划党校网站的构建,抢占理论阵地,使党校旗帜在网络上高高飘扬。加强与党建网站、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兄弟党校的友好衔接,录制、拷贝、下载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审核后将优质教学资源搬到网站,使党校资源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任何党员干部都能进党校学习。

要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作用。要整合“村、校”资源、资金、技术资源、课件制作资源,并整合与其他地区、其他部门资源。发挥农村远教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上的优势。建立健全学习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开展教学资源需求调查,提高了课件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建立“专家――站点――农户”的联系机制,加强与部门、企业、协会、基地等联合,搭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与领导、部门、专家、企业、学校等多方面联系的平台,充分发挥远教站点的综合效益。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运用网络视频,提高远教站点的使用率。并与相关的科技局、农村办、科协等涉农部门的网站加强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的影响力,日渐成为宣传党建工作以及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窗口。

大力推进“宽带进村”计划,实现远教站点接入互联网,使乡村基层党员24小时能沐浴党的光辉和专家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7)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而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