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造福工程论文

造福工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9 10:20:11

造福工程论文

造福工程论文篇(1)

执笔:陈永禄,福建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三大主题,论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指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突出海西建设重点,提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发展目标及对策,促进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和装备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机械工程 装备制造业 学科发展 海西建设

1 前言

机械工程科学包含机械学和制造工程科学两大分支。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的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制造工程科学是研究优质低耗、高效适时、洁净地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的过程科学和系统科学。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对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各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

2 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发展特征

制造技术先后经历了手工制造、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以及现在的柔性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化制造、敏捷制造、可重构制造和智能制造等发展阶段。近30年来,制造业和制造学科正逐步发展成为跨多种学科的大制造业和大制造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有机融合并综合应用机械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机械结构、机械系统、制造系统及其制造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以满足科学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发展和完善机械工程科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前沿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1)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2)学科本身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21世纪将是数字化制造的时代,通过对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实现在高度交互、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新一代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这将会使制造技术和制造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高精、高效、高可靠性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2.2 机械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领域

199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21世纪制造科学”研讨会已论证了5个优先领域,即制造系统理论与信息化制造、材料/零件制备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机械仿生与仿生制造、微系统及微制造技术和流程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均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的《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重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机械工程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进行了探讨。报告分为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微纳米制造、生物制造和绿色制造6个专题,既有独立内涵,又相互联系、交织渗透。从机械工程的整体观出发来

廓清机械工程的逻辑系统,进一步进行剖析、提炼,归纳出了机械工程学科的4个发展走向,即:从代替体力的机械制造向代替脑力的机械制造发展、从宏观机械制造向微观机械制造发展、从无生命制造向有生命制造发展、从非生态化制造向生态化制造发展。这4个走向是基于学术创新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而提出的,预示机械工程将进入崭新的时期。机械工程各分支学科均需在这4个学科走向中探索。

2.3 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

20世纪是全球机械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世纪,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渐入佳境。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支持下,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微型化、生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制造模式正逐渐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研究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与国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相比,中国在高端数控装备和大型重载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上明显不足,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市场被FANUC、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垄断。2004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比例高达90%。据估计,我国的数控与数字装备技术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15年。在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方面的绝大多数研究工作中,中国仍处于探讨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应用的阶段。在理论、方法和单元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与跟踪态势,但在应用上有较大的差距,智能化装备技术或智能机器大约落后5~10年。我国在制造过程,特别是加工制造过程的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精密成形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10~15年,个别技术甚至落后30年。

中国虽然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制造大国,但是国内制造业在高性能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产品制造精度低、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服务增值率低、高水平人才短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的显著差距,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随着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方面的标准、政策和法律,逐步形成当前国际市场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制定相应的标准、政策、法律和规范,重视绿色制造基础研究、定量化研究和支持工具开发等举措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而且也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从劳动力价格优势向创造力和服务增值优势的历史性转变。

3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3.1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1世纪的制造业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正在推行以微电子带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重点就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福建省实行“走外向、靠引进、创特色、争单项、提素质、促联合、争效益”的发展战略,机械制造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我国海峡西岸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制造业体系,并在福建省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福建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2006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15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54亿元;全行业完成总产值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约60万人。福建机械工业年销售收入位于中国各省市的第14位,出货值列第7位。

福建省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大中型客车、汽车零部件、环保机械等制造业和飞机维修业、船舶修造业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2004年,轮式装载机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金龙牌”“金旅牌”大客车产销量居全国大客车第一位;“ABB”开关柜在全国高档开关柜市场占有率约50%,中压开关柜、真空断路器两个产品的销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小型电机产量及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关节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约70%,居第一位;民用飞机维修与改装规模与技术水平居全国第一位;轮胎定型硫化机、电除尘器产销量居全国前二位;龙净环保公司环保产品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中居第一位,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

福建省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与机械工程科学的交叉结合,使原有的机械工程科学体系得到很大扩展,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群体。市场驱动力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通过提高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使“中国制造”乃至“福建制造”在产品价值链的上游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福建省装备业的总体规模较小、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实力较弱。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入强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较薄弱和高水平人才缺乏等。

2005年7月,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组织进行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调研。学会联合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调研、研讨和论证,完成了近10万字的《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详细阐述了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与重点项目以及政策性建议等。该《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制订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素材,也为新形势下福建省机械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大背景下,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将以“面向全国,优先服务福建地方机械工业”为主题,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契机,将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及自然界有机融合,不断开拓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3.2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科技研究现状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先进制造”这一重点发展领域,优先主题为:

3.2.1 数字化设计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动态性能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开发装备、电机、电器、电子等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技术;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及试点示范;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术的深化应用。

3.2.2 智能控制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集中控制技术;专用驱动技术及单元;在线智能检测技术;典型装置或生产过程的通用控制系统;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高压、超高压大电流设备在线传感技术。

3.2.3 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开发结构复杂的模具复合加工成型技术及其装备;金属零部件的塑性成型/复合成型技术;高精度冷、温锻件生产技术;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无余量加工与制造技术等。

3.2.4 新型仪器设备:开发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自动化仪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表;研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开发新型实用临床医疗、健康预测、诊断咨询等医疗器械产品;开展虚拟仪器研究。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目标,为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项目实施力度,配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科技厅以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于2006年启动和设立了“先进装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科技重大专项的科技计划任务。包含六个专题 :“智能化振动压路机的研制”,“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态性能试验测试平台的研发”,“干混砂浆搅拌设备中振动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四轴数控精密磨床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刚性龙门式立卧铣镗五面体加工中心的研制”,“大型精密薄壁件模具共性技术研究与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主持的参与单位涉及省内主要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包括: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三明机床有限公司、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龙岩理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等。

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正着力构建海西科技及先进装备与仪器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光电等领域,构建一批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部分关键装备技术的国产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加工新技术,提升我省精密加工装备、汽车产业、电子制造与仪器开发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以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开展了高性能机械装备的理论及可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和应用研究,机构理论,综合应用现代建模技术、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动力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组合优化方法及工程机械智能化研究,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如压路机和路面维修机械、挖掘机等动力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创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液一体化的智能化振动压路机。厦门大学重点进行了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开展了设计过程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工具的研究与开发、面向虚拟企业的产品协同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以及分布网络环境下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和区域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以产品数字化设计为出发点,基于CAD/CAE/RE/RP/RT/CD技术的产品数字化开发以数字化仿真、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协同设计等关键技术为支撑,进行产品(或模具)的快速逆向设计、协同设计与制造。通过工程应用,形成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示范。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开展超高速磨削和高效深磨的磨削机理和磨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工程结构陶瓷材料加工机理以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超高速磨削工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开展了汽车制造、技术与汽车服务,特别是福建工程学院在电动汽车试验技术、新型电动汽车驱动总成的设计与制造等研究,开创了福建省电动汽车研究这一新的热门技术领域。

数字化、计算机、信息等技术与机械工程的结合,是21世纪制造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战略制高点。近年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如2005年全省机械行业获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当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即“FH-2100面料复合机”、“T单面六色自动变色电脑提花机”、“LHJ100A型液压垃圾压缩机”、“LB-300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BRV微波纹板换热器”、“高强高导铜母线”、“耐热聚酯/聚酰亚胺复合自漆包线开发”、“FZ-12振动式液分离机”、“回路热备冗余控制器”、“CK6280A、CK6480数控机床的研制开发”、“WFL系列粒微粉碎机”等。

4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时期,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影响。要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需要培养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

海西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有机配合。福建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制造业及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相对薄弱,各类人才更是缺乏。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都需要认真研究和确定海西建设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合理层次结构。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机械学科学术型、学术复合型、学术与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机械工业的发展极大带动了福建省机械及相关学科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福建省已设置机械及相关学科专业的院校有30所,并建立了相关的研究院与设计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我省高校已建立和形成了高层次机械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涵盖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2006年工科类本专科毕业生数18300多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780人。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等渠道,共同构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基石,促进福建省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在当今大量应用计算机控制、数字控制的前提下,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十分紧缺,甚至断档的情况已很尖锐,应引起充分重视,要加大培养力度。因此,福建省在机械工程学科领域,除了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和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现有工科中专约100所,2006年毕业的加工制造专业的学生9400多人。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与时俱进。如福建农林大学瞄准各类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设置汽车服务专业,培养具备解决从汽车营销到汽车报废回收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排放物和废弃物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汽车市场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拓展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5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紧紧依托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技术水平,而制造技术的发展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的推动及市场的牵引。通过面向市场,开展模拟仿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领域等研究,满足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增值发展。这是我省乃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制造技术和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方针、振兴目标、振兴措施和扶持政策,确定了16个领域的重点装备,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机械工程学科的规划建设政策性指南。在振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为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把装备制造业列为本省加快发展壮大的产业之一。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抓住机遇,在调研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初,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该文件,成为发展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学会又在起草《关于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众多企业探讨如何向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动力。

当前,福建省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均在积极探求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新思路,相继进行本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调研、发展目标确定及政策拟订工作。2006年以来,受省政府部门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把学会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与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已相继完成了《泉州市装备制造业调研报告》、《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莆田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南安市装备制造业2008-2015年发展规划》等。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发展福建省特色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建议。在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集群化发展为重点、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和引擎。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是大势所趋。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面临传统技术改造、学科交叉与融合、网络化与虚拟化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为前提,强化绿色制造理念,逐步完善学科规划建设,实现设计技术现代化,促使成型制造技术向精密成型或净成型的方向发展,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及新一代制造装备的方向发展,倡导将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现实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个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6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对策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工业部门,也是为人民生活提供消费产品的服务部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订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福建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为: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和福建省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需求,集成和提升已形成的学科优势方向和特色,面向市场,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突出特色、实现跨越为宗旨,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将福建省建设成为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具体对策为:

(1)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以高新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为主线,推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以国家或省内重大专项为纽带,加强团队协作攻关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队伍,同时,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以智力引进带动本土创新。

(2)在高效精密加工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开展包括创新设计、造型设计、虚拟设计、新型材料在内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同时开发计算机仿真分析的工程应用软件。

(3)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加强机械工程学科实验体系与课程体系互动建设,改善实验室环境、不断完善新增设备与原有设备的配套,形成系统性、集成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更具整体、综合和系统功能的实验、培训共享平台。

(4)促进和鼓励产学研结合,利用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对省市各级政府、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着力在产业政策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优势领域展开合作,联合建设“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应用示范基地,争取建立国家技术中心或国家重点实验室。

(5)加强与国外内各知名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会议、访学、讲学、特聘教授、合作研究、合作办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模,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自由探索的创新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构建机械学科专业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界质量观以及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改造和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建立宽口径教育平台,按一级学科招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稳定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相结合、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海峡西岸机械工程学科教育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7 结语

交叉、综合化,数字、智能化,微型、精密化,高效、清洁化,柔性、集成化是机械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成为构筑21世纪机械工程学科的主流科学。作为海西建设的主战场,福建省应充分认识自身在装备制造业和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不足,明确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深刻内涵,重新审视福建特色产业聚集所带来的新的学科问题,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服务业。海西先进制造基地的建设为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的发展搭建了创新的平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合全省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科研与企业力量,充分发挥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开拓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著. 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M].2006.

[3]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2006.

[4]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M].2006.

[5] 福建省科技厅. 2006年福建科技发展报告[M].2006.

[6]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M]. 2007.

[7] 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 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M].2007.

[8] 福建省经贸委. 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M].2007

[9] 陈文哲.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的策略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1):1~6.

[10]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11] 王勇,邵玉琴.制造业的发展与机械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05,15(4):66~68,77.

课题组成员

1.陈文哲: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教授、博导

2.何海翔: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3.陈鼎宁: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教授

4.韩西儒:福建省经贸委机电行管办,副主任,工程师

造福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德育 大学生 幸福观

[作者简介]尤勇(1972- ),男,陕西富平人,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5-02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领先地位,对此,全社会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将其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努力践行着。然而,综观德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从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注重社会原则与规范的认同与纳入,忽视了学生个体实际的道德情感与需求,学生不断地被社会化与工具化,这与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在教育方式上,高校偏重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只掌握了知识是培养不出学生善良、正直、诚实的品质的。以人为本是德育工作的本质诉求和根本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植根于人的生活,只有以生活为根本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价值体系,追求生活的幸福。

幸福是人天生的追求权利与人生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作为人类行为之本原和始点的幸福是最重要的道德动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原则和规范从“入眼入耳”到“入心入脑”的转变,进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就需要引入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起点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观念,但却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紧密的关系,幸福观是稳定的、系统的、深层的价值选择体系,是一种评价幸福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内涵,就不可能拥有高水平的幸福感。正确的幸福观是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源泉,即使处境不利,也能不懈努力追求幸福,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存、发现快乐。相反,有些人由于树立了不正确的幸福观,即使生活一帆风顺,仍然很难从中找到欢乐、获得幸福感。因此,幸福观是幸福产生、维持和深化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吉林大学“对大学生幸福观认知情况的调查和思考”课题组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认识,从人生观的角度讲是积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幸福观念模糊。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充裕和文化丰富,没有经历过父辈年代物质的匮乏与社会的动荡。他们不乏幸福的外在条件,但幸福的观念模糊、感知能力低下,以至于不知什么是幸福,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少大学生在校园中情无所系,无所事事,终日沉迷网络,游戏人生,喊出了“郁闷”的真实心声。

2.病态幸福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世俗的幸福观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人崇拜金钱、权力,注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以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这些病态的幸福观腐蚀着大学生的精神,消磨着大学生的意志,大学生若以此作为幸福的标准,个人事业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实现将流于空言,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无从谈起。

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说法,如儒家提出的德福一致观,道家的和于自然的幸福观等,马克思主义在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理性的幸福观,即精神与物质相统一、劳动创造、集体主义、社会生活。先贤的各种幸福观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成分,要学习借鉴,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幸福观教育:

1.生命教育。如今校园内外不时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及残害他人的事件让我们对生命教育产生了思考。生命是幸福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讲,活着就是幸福。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遗憾。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统一的宗教,没有人教我们去理解生命、珍爱生命,这造成了对生命的漠视。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根本的含义。

2.挫折教育。幸福的反面就是不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困难,我们要正确看待不幸,有应对不幸的勇气、决心和智慧。挫折是对人的磨炼,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委屈,当来到大学独立生活时,面对困难和挫折,显得手足无措,甚者做出偏激举动。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其心理不断成熟,意志更加坚强,通过对不幸的体验和应对,真正体会到幸福的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大学生社会人的角色的转化,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习教育。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更多的时间是用在学习上的,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条件去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学习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其中充满着思考和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和创造本身就是幸福。学习中,当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深入到新的更高的领域、获得理想的成绩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创造的成功,其中的快乐幸福非亲身经历而不能体味。在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今天,树立个人终身学习理念的时代,作为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奋发学习,快乐学习,幸福学习,为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三、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1.将幸福观理论引入课堂教学。马克·凡多伦曾经说过,教育给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最好机会。最佳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共同成长。2006年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不是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幸福课”,这门讲授如何得到快乐的幸福课,即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上座率最高的课程。

因此,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有关幸福理论的有益成分,形成中国特色幸福观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讲解。要重点对大学生的病态幸福观进行剖析,指出其危害,从理性的高度,从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崇高目标的向往与追求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要让大学生从理性的高度正确对待自身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并不断地把某些低级的需求上升为高级的需求,形成理性、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理论课堂教学能让人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内涵,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让人在多彩的生活中多方式的创造幸福。

2.树立典型榜样,进行宣扬示范。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感染大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同时,引导大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大学生洪占辉家庭不幸,身处逆境,十几年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自己的妹妹,凭着自己顽强毅力,他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幸福,成为感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的楷模。郭明义,鞍钢的一位普通职工,28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所得资助贫困学生,他追求的是人生的一种大爱、大幸福。他们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

要根据形势发展搜集典型,切合时机推出榜样。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出现或发生时,往往是加强和改进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契机,此时紧抓时机,推出榜样,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参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幸福需要教育,更需要体验。理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积极的情感,才能进一步在观念上得以强化,从而自觉转化为个人的行动。所谓体验,一方面指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指社会实践。幸福是一种过程,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真切体验片刻的幸福。帮助他人,体验奉献的幸福;创造发明,体验成功的幸福;感恩亲人老师,体验人情的幸福等。

4.营造校园氛围,凝聚各方合力。校园文化要将幸福观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栏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在舆论的理念、导向、内容上主动对大学生进行或隐或显的影响。改变政治说教过重或纯粹娱乐色彩较浓的倾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谈人生、谈幸福。树立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的幸福观,发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幸福观教育的和谐氛围和优良环境。学校的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到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在幸福观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力求实现幸福观教育的整体性与协作性。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现了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德育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动机与活力,是德育生活化的具体途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造福工程论文篇(3)

一、“引领型”党委是北汽福田全球化战略的强力引擎

在新形势下,企业党委能否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北汽福田在全球化征程中能够站多高、看多远、走多久。目前,北汽福田正处于缓速上行的“爬坡”阶段,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运行与协调配合固然是必要条件,但是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动力引擎,使这些能量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聚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是公司党委作用发挥的应有之义。

在北汽福田过去的两个发展阶段中,公司党委配合企业发展战略,以“站稳中国市场”为管理目标,历经了“服务型”党委向“管理型”党委的转型,通过基础职能建设,建立了较为顺畅的党委运行机制,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全球化发展需要公司党委“远见卓识,引领未来”,需要党委立足福田、具有世界眼光,要以“打造世界级主流汽车企业”为奋斗目标,实现向“引领型”党委的第三次转型迫在眉睫。

“引领型”党委不仅要保驾护航,更要引领发展,做到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品牌引领、战略引领,要加强企业发展“顶层设计”能力,突显资源整合的凝聚性、战略规划的前瞻性、重大事项的决策性、系统管理的科学性,以内涵式发展为途径,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二、以“三论”为“引领型”党委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北汽福田不仅具有政治责任,还具有经济责任。没有战略思维、经营思想,公司党委就无法带领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展露锋芒。打造“引领型”党委,除了要继承发展我党的先进理论成果,还要引入工商管理理论,不断提升党委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衡量事物存在必要性的标准。坚持“价值论”,为公司党委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目标导向。这种价值是广义上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价值是一个作用的结果,但价值创造是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公司党委实现价值创造,必须辨别党委工作的利益相关者――员工、客户、企业、社会,并针对每一个目标群体的特点设计价值创造的要素及流程,产出既定成果,形成党委 “产品”,从而为评价党委工作提供可量化的标准。

“产品”是价值创造的评价依据和衡量指标,在党委工作中坚持“产品论”,就是要将党委的“服务功能”与“经济属性”进行有机融合,为“价值论”提供落脚点,使党委工作更具“质感”。在经济学中,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在北汽福田,公共产品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对员工、客户、企业、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种政策的结果,如安居工程、子女入托、家属安置、公益活动等。由于“产品”中含有的受益性和服招裕产品也可以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这与“价值论”中价值体现形式高度吻合,可以说,党委工作中的“产品论”源于“价值论”。

公司党委是一个同时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组织,党委实现价值创造实质上需要一个功能转化的过程,即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党委秉承“作用论”,为“价值论”、“产品论”的实现提供途径,即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纪委的纪检监察作用,通过组织的系统发挥,将党组织的先进性融于“产品创造、商品制造”的经济活动中,在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业务对接中实现“引领型”党委的作用发挥。

三、以管理创新落实“引领型”党委建设

进入国际化竞争阶段,北汽福田将面对一个更为成熟、更为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体系。公司党委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与模式,打破管理惯性。

加强党委组织领导,理论创新助推业务升级。打造“引领型”党委是一场震荡式的改革。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职能业务的划分方式,实质是党委管理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其中,提炼核心业务、抓准发展方向是公司党委建设“引领型”党委的关键。党委核心业务需要将过去的功能性划分改变为价值性划分,明确各目标群体下需要开展的重点业务,形成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矩阵。例如,在为客户创造有形价值中,将党支部精益制造改善等良好机制上升为业务高度,设立新兴业务;在员工无形价值创造中,继续强化员工服务凝聚功能,进一步优化成熟业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通过战略引领、经营促进、政府资金争取等创造有形价值,通过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为企业创造无形价值;在社会价值创造中,通过慈善捐赠、重大任务承接为社会创造有形价值,以支持新能源发展及其产品捐赠为载体,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以公益活动为平台扩大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创造无形价值等。

建设“特色型”事业部党委,实施“差异性”管理策略。北汽福田党组织是一个“毛球状”系统,它以公司党委为原点,以各事业部党委为支点做放射性发展。各事业部党委建设的饱和度直接关系到这个系统的完备程度。因此,在建设“引领型”党委时,必须要强化对事业部党委的管理力度,实施“差异性”管理策略,针对其所在单位的业务特征(营销、研发、生产、物流)进行特色化管理,在各事业部党委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矩阵”中科学设置业务,突显出各单位党组织、党员在各领域的专业性,强化核心能力,从而服务企业经营。

“项目联网”强化管理系统性,提升核心业务产品创造能力。“项目联网”就是以经济学中“最优投资组合”的概念为依据,根据“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矩阵”,制定“生产计划”,合理设置项目数量、类型及推进计划,并且标注提升重点。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公司党委可以将“客户有形价值创造+员工无形价值创造+企业全价值创造+社会无形价值创造”为工作开展思路,重点加强支部建设与生产经营的结合力度;重点加强“宜工工程”和“宜居工程”双工程的设计与推进;重点加强分类分级的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干部监督和企业价值链监督;重点加强公益平台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尹毅夫,《中国管理学》,人民出版社

造福工程论文篇(4)

幸福管理的基本理论

2 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尝试对统治者的幸福程度进行度量;18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鼻祖边沁,是试图将幸福纳入近代科学轨道的第一人。但时至今日,即使是对于幸福的定义,学界也没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更不要说对幸福加以度量了。因此,本文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就从幸福的定义开始。

不同学科对幸福的界定

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将快乐作为最高或绝对的善,强调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快乐对幸福的重要意义。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既所谓的完善论幸福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以极为精炼的经济学术语概括出:幸福=效用/欲望。这一公式未必完全正确,但它道出了经济学对幸福问题的一个思维出发点。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幸福转化为效用,其对幸福的探讨更关注于幸福的度量问题,也即效用的度量问题。

主观幸福观强调主体需要的内心满足,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只不过社会学侧重于对社会群体的幸福体验,而心理学则更关注个体幸福感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主观幸福观已经成为研究幸福的一块基石,其研究范围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如管理学。

在管理学领域,学者关注的幸福是人们在工作领域中的主观幸福,即工作幸福感。与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的特质相对应,管理学对幸福的探讨除了究其内涵和测量的方法外,还更加关注幸福概念在管理理论及实践中的应用。

幸福管理的基本理论

虽然上文给出了不同学科对于幸福的定义,但囿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的立足点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即从管理学的幸福定义入手,探讨企业组织如何从幸福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管理资源,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幸福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意义是追求幸福最大化。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幸福具有终极性。从这个角度说,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就是幸福管理。为此,幸福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智慧和优势来协调组织的资源,以增进组织利益相关者幸福最大化的机制运行过程。

幸福管理认为工作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是研究中容易被相互混淆的概念。在早期的大多数组织研究中,工作幸福感常常被当成工作满意度来测量,但近代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为幸福涉及的是个人的感觉,而工作满意度指向的是个人对工作的评价。满意度虽然有可能包含个人感觉的成分,但一般情况下却表现为一种认知,而不是情感。研究表明,只有在选取了特定的测量方法的情况下,满意度才会小部分地体现出情感的成分。

随着工作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在组织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借鉴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划分方法,将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分为认知和情感两大维度。工作满意度即属于工作幸福感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又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员工对工作的情感评价也就越高。在管理学领域中,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通常被区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两者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着不同的影响。积极情感较高时,员工会更多地帮助他人,更容易接受反馈,更有责任感。而消极情感较高时,员工的压力感等会随之增加。因此对于组织来说,关注积极情感,寻求营造积极氛围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幸福学应用于管理领域的过程中,工作幸福感与工作效能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一直是一个让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尽管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大多数研究都支持工作幸福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如对幸福感的测量能够成功地预测员工在薪资水平、绩效考核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变化,保守估计工作幸福感至少能解释7.3%的工作绩效变异。而幸福感较强的员工缺勤率和离职率较低,同时他们的行为也更加接近组织公民行为。因此,研究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能帮助对于员工行为进行更为准确的预测,对组织管理和决策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幸福管理的重要意义

2010年富士康的“十三连跳”让世人震惊。调查表明,富士康的工作和居住场所虽然都是一流的,但薪酬体系却是二流的,表面工资较高,实际是政府的最低工作标准加上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强制加班换来的。工作氛围则只有三流水平,基本上是沿用20世纪的专制手段来进行管理,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甚至辱骂员工。而对员工的精神关注更是末流,其员工常年重复着单一繁重的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文娱活动或者休息时间来缓解压力。完全忽视人的正常情感交流和适当休息的心理诉求,日积月累以至于厌倦情绪日盛,最终导致个别员工产生了厌世的极端想法,甚至于跳楼的过激行为,完全没有幸福感可言。因此,可以说富士康的悲剧正是因为没有重视幸福管理,没有着力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感所致。在笔者看来,进行幸福管理,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或幸福指数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科学和谐有效发展,是提升员工幸福感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益的企业,很难说员工的幸福指数会高。因此,提升员工幸福感的努力,有利于企业持续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有利于企业改进管理模式。员工幸福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管理层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人本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浅尝辄止的工作方式,很难使员工有愉悦的身心,更难使员工有灼热的工作激情。因此,追求员工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有利于领导层和管理层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使员工在一个具有品味、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有利于构建和谐团队。构建和谐企业既是企业的一大目标,也是企业获得持续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提升员工幸福指数,企业就得努力减少和避免领导之间以及与员工之间的摩擦、矛盾和冲突,使之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一道描绘企业的美好明天。

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如果员工在企业满意度低,幸福指数低,甚至成天牢骚满腹,那么他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就相对较低,责任意识、主人意识也相对较弱。因此,大力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有利于每位员工更好地忠诚于企业,践行责任,立足岗位作贡献。

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员工内在潜能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对生活的愉悦程度。一个对工作失去激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很难将他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提升员工幸福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能和创造热情。

幸福管理在福州分公司的实践

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福州分公司成立十几年来,一直在中国移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人本管理的理念,在追求企业业绩不断增长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综合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幸福管理的制度措施。虽说幸福管理作为一种理论还未被公司正式引入,但幸福管理的理念却早已在福州分公司的管理实践中落地生根。

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是构成幸福感的物质基础

幸福学的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正相关效用是有限的,即当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紧密;但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样大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来说就越来越重要了。但收入水平对于幸福感的基础性作用却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员工所得到的薪酬既是对其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他们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

因此,福州分公司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行业、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岗位的不同,合理设置薪酬结构中各种成分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员工待遇水平的基础上,公司还在2011年建立起了客户经理弹性薪酬激励方案和营业员弹性薪酬管理办法,克服平均主义,体现多劳多得,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同时,公司还不折不扣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建立健全了员工医疗保险、医疗补充保险、养老补充保险、员工疗养、员工住房补贴、带薪休假、失业保险等制度,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健全完善的民主管理是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助推器

幸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绝对不能把员工当成是一个仅会干活的工具,还要坚持树立起每位员工不仅能干活、还能理事的管理理念。多年来,福州分公司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在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问计于员工。金点子回音壁是公司依托内部网站开辟合理化建议的常态化管理平台。每年我们还开展专项活动,邀请员工参加企业的管理活动。公司建立合理化建议电子化管理平台,完善了基层申报、专家评审、效益等级评估、建议落实跟踪等考评、奖励闭环管理机制。每季度组织一次有主题的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如:“我对公司说愿望”、“我为品质管理献一计”、“班组建设,我来献策”等,向全体员工征集公司生产经营、未来发展、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建言献策,使员工有被尊重感、被看重感、被器重感。同时,从2010年开始启动的“员工投诉直通车”工程也为广大员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平台。

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项目是打造员工幸福感的心理资本

福州分公司从2007年就率先在全省公司开展了EAP项目,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福州分公司特色的EAP服务模式,即建立在战略压力管理理论上的EAP。该项目通过企业内部EAP专员的培养和引入专业的心理关怀项目(EAP空间、心理咨询―12580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网络互动平台、班组长管理提升培训等),从心理辅导建设角度,帮助员工掌握沟通协作技巧,引导员工摆脱心理困扰,缓解工作压力,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意识。今年以来,通过实施“聚心工程”,搭建PCA(员工心理资本提升),激发基层活力和战斗力,助力激情工作。同时,以“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为导向,结合EAP项目,企业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抑制员工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探寻与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员工心理援助体系,增强组织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员工创造和谐与幸福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注入“心”的活力。

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是推进员工幸福感的原动力

员工幸福感的高低,往往与其个人成就感的高低成正相关系,职业生涯和个人的结合是否美满和谐,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幸福与悲伤、成功与失败。

为此,福州分公司一方面努力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打造学习型企业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员工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以能力和潜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打造员工职业发展阶梯,发现、培养人才队伍。目前,公司已经通过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并具备可操作性、导向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人力资源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实现了公司与员工之间“互相了解、互相熟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同时,针对一线班组长这一特定的员工群体,从2008年开始,公司每年都开展“蓝图直通车”活动,通过优秀员工的讲述性座谈,现场互动以及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借助优秀“标杆”引导和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在彼此开诚布公的交流中,提高一线班组长的心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帮助其顺利完成从“一流的操作能手”到“一流的教练”的角色转变。通过“标杆”分享优秀管理人员从基层逐步走上管理岗位的心路历程,为身处一线的班组长提供良好的借鉴,帮助其进一步打通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

造福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媒介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交往异化 文化工业

马克思将交往与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作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虽未明确交往的概念,但界定了宏观的交往范畴,将异化的概念引入交往领域产生了“交往异化”的概念。法兰克福学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异化交往理论,将“交往异化”应用到媒介批判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当前的社会文化造成了社会领域的全面异化。实质上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继承和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

“交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交往”是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层面,它既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指精神上的思想、信息、观念等的传播。马克思将交往的概念与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合起来考察问题,得到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的概念,即马克思主义交往观。马克思认为:交往与生产是同一的,没有交往、生产,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存在。人类个体的生命,种族的形成,是社会生活两往、生产的结果。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成为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没有交往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活动从而促成改革,交往形式的日益拓展,是社会历史进化、变革的基因和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具有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个人全面发展三种状态。其中交往的物的依赖即个人摆脱了各种人身依附关系,开阔了视野,有了自由的时间,精神交往得以扩大和深化,但是由于交往建立在物的依赖上面,一切都基于有用性体系,功利性的交往目的,最终使处于交往过程中的人感到束缚,基于物的不平等性、基于利益关系,人们相互隔绝,交往的权利最终取决于财产的多寡,不是等贵贱、均贫富,而是财产的调羹大小决定交往的鲜汤获得的多少,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交往异化”。马克思虽未明确交往手段与交往的关系,但是指明了传播工具的发展在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往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顷刻之间就可以把自己的发明传遍全世界的报刊和电讯,在一天所创造的神话,比以前一个世纪内创造的还要多。”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和重温马克思的话,不禁为他的睿智洞察力和精准预见力而慨叹。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把人类推进到了“电子传播”时代,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它一方面集中了史上所有媒介的优势,实现了人类“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达到了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的转变;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传播将人覆盖在一个看不见的大网之下,人们沉溺在看似“真实”海量的信息或者事物之中,成为了“电视人”、“容器人”、“单向度的人”。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即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相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迁移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整体研究,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社会批判理论为武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层次的解析。法兰克福学派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有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该学派因批判精神而著名。

从着眼点上来说,两者具有相似之处。马尔库塞说:“发达工业社会使批判面临一种被剥夺基础的状况。技术的进步扩展到整个统治和协调制度,创造出种种生活形式,这些生活形式似乎调和或反对着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并击败和拒斥以摆脱劳役和统治。获得自由的历史前景的名义而提出的所有抗议。”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的眼中,批判的理论高于一切哲学,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批判的领域应该有所扩展,应该走上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这里我们研究的是媒介发展对人的异化,所以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媒介的批判,对文化层面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社会批判的基础上,寻求人类的解放,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为出发点,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所以两者的理论在批判性上得到了统一。

三、异化思想在交往观及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中的体现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主要来源。我们可以说“两化”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武器。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人类的异化”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于工人而言是外在的东西。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不到肯定,工作的苦累程度与得到的回报成反比,干得越多受到的剥削和折磨越大,在这里劳动不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对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只看到了生产过程的异化,而没有注意到更高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异化,比如在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异化。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就曾强调异化是多面性的,异化是无处不在的。“异化表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之上,还表现在人和自然以及人和自身的关系之上”。人们消费的过程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很多时候是在进行“符号消费”,在广告和众多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下,现代社会产生了许多的“虚假消费”,人们的精神甚至行为被物质产品所控制,从而迷失了自我。由此可以看来法兰克福学派拓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将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或物化力量都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甚至一度认为,判断社会好坏的标准,就是看社会里的人性是实现了还是异化了。

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无产阶级已失去革命批判精神,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解放人类的任务只能由具有批判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完成。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来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而 “过时”了。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说是不是真的已经过时了呢?我们要说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立足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现如今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继承、有扩展一样。

这里基于对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探讨,主要考查它大众文化批判的方面。阿多诺等人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的生产、复制、传播文化产品,形成了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介更多的追逐商业利益,过分地以盈利为目的,一味迎合人类的诉求,模糊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降低了人的文化品位。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成批量、单一化、标准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选择权,比如各大电视台的各类相亲栏目泛滥。基于现代技术的媒介——电视、广播、网络等以各种方式渗透人心,使人们沉溺于媒介营造的世界,盲从、依附于主流声音而丧失了个人的主观判断甚至是创造性,如很多人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许多人更相信网络上的“事实”等。一言以蔽之,人们在获取信息即交往的过程中被“异化”了,变成了思想僵硬、麻木不仁、缺乏革命意识、只知道认同现实社会的“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如今的大众文化已被纳入到市场交换的轨道,已不再是文明的象征,夹杂着利润的文化只能是平庸恶俗的,已然带不来美的享受。然而,人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异化的危机,反而为自己拥有大量所谓客观的信息而沾沾自喜,这时媒介借用这种危机将人们的欲求物化,获得更大的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交往异化”。由此可见,法兰克福学派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而且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范围,使其从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一般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甚至应用到媒介研究。

在大众传播领域,异化现象也非常突出,人们成为了“沙发土豆”,丧失了对媒介和社会的批判意识和能力。人们在这种环境中也慢慢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沦入到了消费社会中而不能自拔。

结语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努力将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最终只停留在批判本身,但是却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深入继承和探索,它根据时代特点和发展的特点对异化理论做了全新的阐释。在这样一个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回顾马克思的交往观,重温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对我们遏制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避免娱乐化带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9、297、470、491

③《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8

④王一,《对媒介娱乐化倾向的反思》,《开封大学学报》,2010(3)

⑤陈乐,《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长白学刊》,2006(1)

⑥丁香桃,《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逻辑转向》,《岭南学刊》,2008(5)

造福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工艺美术;漆艺创作;漆艺产品;价值理论;价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漆艺品商品价值的理论前提:商品交换关系

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均是针对商品而言的,离开商品谈“价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商品必须是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可以是大自然长期作用的产物,诸如原始森林、矿产资源;其次,商品必须置身于交换关系中,不管人或自然生产产品的初衷是否为了交换,当某种产品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交换系统中,就不可避免有了商品的潜在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①“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②

交换系统是商品价值存在的土壤,要探讨漆艺品的商品价值,应探讨漆艺品进入商品交换系统的内在真实尺度,只有在此前提下,对漆艺品价值与价格的探讨才能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福建漆艺产品作为分析对象,从中分析探讨漆艺产品的价值。

二、漆艺品的商品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耗费的单纯凝结。”③为了区别不同性质的劳动对所创造的商品价值量的影响,马克思特别提出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④明确漆艺品的生产和制作的劳动性质是分析其价值的基本理论问题,直接涉及其价值量大小的衡量与判断。

(一)福建漆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是复杂劳动

福建漆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特殊的复杂劳动。福建漆艺品对生产和制作者有极高的要求,要求生产者必须具备娴熟的漆艺技巧、浓厚的人文素养、独特的审美情趣、资智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政治头脑、微妙细腻的情感以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这些素质不是一般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具备,而是需要特殊人群经过长期专门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可见,福建漆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是一种需要掌握特殊知识、经验、技能、技巧的劳动,是一种需要才情、积累和创新的特殊的复杂劳动。

(二)福建漆艺品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福建漆艺品不是简单劳动生产的普通商品,而是复杂劳动所生产的特殊商品。其生产制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复杂性及艺术性,使得进入商品交换关系的福建漆器品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价值表现形式。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属性。福建漆艺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融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漆之被利用,首先是从实用开始的。正是由于实用先于审美及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中国古代才有漆器的辉煌。大漆性质坚硬,不怕强酸或碱性浸蚀,防潮、防蛀、防腐蚀,运用范围十分广泛,既可在木、竹、皮、陶、金属、玉石、玻璃、布等器物上进行装饰,也可用来个性化装饰各类器物,主要运用于厨卫用品、家具、室内装饰、首饰、工业产品等。同时福建漆艺品还具有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功能,其隐藏于作品这一实物形式背后的艺术审美体验能带给人精神方面的偷悦。

2.工艺价值

在福建漆艺品种,福州的脱胎漆艺产品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形态和审美价值。“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华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郭沫若先生的诗不仅高度赞誉福州脱胎漆器,还凝练概括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工艺性。传统脱胎漆器制作工艺至少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先用泥土、石膏或木模等制成内胎,以生漆作为粘剂,用夏布、绸布等逐层裱褙,连上两道漆灰料,阴干后脱去内胎;再经过填灰、上漆、打磨和阴干处理等几十道工序,这才做成半成品;最后,再加工配上配上彩漆和各种装饰。近年来脱胎漆器的技法有了很大的发展,除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罗甸等外,又有宝石闪光流花斑纹、嵌蛋片等技法。这些漆器工艺手法的扩展和演化,一方面增加了漆艺产品的外观美度;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延伸了产品的工艺价值。

3.历史价值

春秋、战国和汉代古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有力说明了漆器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到楚秦汉漆文化的繁荣,再到明清漆艺的千变万化,在中国漆艺发展长达 7000年的灿烂历程中,中国人创造了脱胎漆器这一工艺奇葩。福建福州的脱胎漆器久负盛名,它至今己有 300多年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就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又荣获福州市第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由于本文探讨的重点在于当代生产的漆艺品,虽然其生产制作过程具有对传统漆文化的传承,但所体现的历史价值无法与文物漆器相提并论,因此,当代漆艺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容易转化为工艺价值。

4.艺术价值

美国哲学家简・布洛克把艺术家的观念、情感称作“意图”,认为艺术品作为一种人造物,是由人的特殊意图所造成的,这个意图很大程度上就是创作者的审美理念,艺术品是艺术家理念的有价值的艺术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建越来越多的画家、漆艺家认识到漆材料和漆艺的特殊艺术表现力,自觉地把传统漆艺技术应用于绘画、雕塑的创作实践中,并在漆艺品的创造过程中引入了油画艺术和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他们追求漆艺术更高层次的提炼、概括和取舍,更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题材内容更具广泛性,更善于利用和发掘漆材质与技艺的特性,更注重漆艺领域的开拓探索,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艺术家们个性化、阶段化的产物,是艺术家瞬间灵感的爆发和个人审美的集中表现,为观众提供的观察世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从而寻求美的真谛的心灵窗户,具有艺术品创作的唯一性、独特性、创新性、思想性,艺术价值较高。

三、漆艺品的价格构成

中国的漆艺产品从创作者的构思,对历史文化元素的传承以及生产过程的精细加工,使得中国漆艺产品具有多个层次的价值。而这种蕴含在漆艺产品内部的多个层次的价值在漆艺产品的市场流通中转化为不同梯次的价格形式。对此,笔者从价格构成理论分析入手来剖析中国漆艺产品的价格构成。

(一)漆艺品价格构成的理论分析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商品价格的高低。从上述有关漆艺产品的制作和生产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特征来看,漆艺产品生产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关于艺术等精神生产的价值量问题,马克思《神圣家族》说:“甚至精神生产的领域也是如此。如果想合理地行动,难道在确定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时就不需要考虑生产该作品所必需的时间吗?否则,我至少会冒这样的危险:我思想中存在的事物永远不会变为现实中的事物,因而它也就只能具有想像中的事物的价值,也就是只有想像的价值。”从论述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艺术产品的部分价值量可以体现为劳动时间。精神产品的形成与物质产品一样,都是生产出来的,都需要一定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中国漆艺品的使用价值及工艺价值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寡。第二,艺术产品的部分价值量只能体现为想像的价值。比如福州漆艺品的艺术价值是无法简单折算为劳动时间的。这种价值量大小的确定没有客观参照、难以比拟,只能进行想象,也能进行无限的扩大。根据这个理论,我们从福建漆艺品入手来分析漆艺品的价格构成。

(二)福建漆艺品价格现状

福建目前漆艺品价格现状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型:一是廉价的漆器出口产品。这种漆艺品原材料低廉(如使用塑胎及化学漆)、工艺简单(简化传统工艺,一定程度引进机器生产),强化漆器的实用价值,弱化工艺价值,完全埋没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类型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价格一般几元、十几元。二是较高价的漆器工艺品。这种漆艺品采用传统漆器制作的材料和技艺进行生产,强调工艺价值和实用价值,忽略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的表现。这类漆艺品间的价格差别在于工艺性,有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三是无价的漆艺术品。目前福建漆艺术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漆画和漆塑。这类型的漆艺作品彰显的是艺术家的思想性、情感性及审美理念,传统或现代漆艺材料对于创作者而言只是艺术语言,主要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进行取舍,它与其他形式的艺术品一样是“无价”的,即其所赋予的商品价格是无法客观估量,只能主观臆断。

(三)福建漆艺产品的价格构成分析

从以上分析出发,福建漆艺品的价格构成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可以精确及相对准确计算的客观价格部分。这部分价格体现的是福建漆艺品的使用价值及工艺价值量,它的多少决定于在现有正常漆艺生产条件和劳动强度下,掌握社会平均漆艺制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一般漆艺品制作者生产一件漆艺品所需的劳动时间的多少,具体细化为生产制作漆艺品和生产漆艺品原材料(如漆板、大漆等)的社会必要时间。如制作完成一件福州脱胎漆瓶需要3个月的时间,以当前普通劳动力日价格100元人民币计算(由于漆艺技巧掌握的高难度性,漆艺工作者的劳动力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劳动力价格)此作品的工艺价值量的价格体现至少需要9000元。其次,只能进行想象的主观价格部分。这部分价格体现的是福建漆艺品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量,无法简单折算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由漆艺品创作者或购买者进行大致的评估。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和举先生漆画作品《鼓浪屿》以人民币50万元的价格被私人收藏,据了解,该作品的价格是由收藏者提出的。笔者认为,收藏者定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及王先生在漆艺界的知名度等其他无法客观衡量的附加值。

从上述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漆艺产品的价格构成可以有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和艺术价格,而且应该看到的是,不同地区的漆艺产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和生产流程。因此,在剖析中国漆艺产品的价格结构的基础上,笔者以为,漆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加入地区特色和独特的创作价值,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漆艺产品的价值。

四、漆艺品价值与价格理论探析的现实意义

漆艺产品的内在价值有别于一般商品的价值,它更多的含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从价格构成框架上看,漆艺产品的价格具有多个层次,当然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凝结在漆艺产品中无形的价值。从漆艺产品的价值和价格理论入手可以较为客观的分析漆艺产品的生产及整个产业的运作情况,为漆艺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提供理论依据。

造福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保险发展;保险赔付;保险市场结构;HDI;福利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3)-0022-10

一、引言

中国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现代意义上的保险业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险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保险业的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保险业在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与社会进步的稳定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就保险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索,但是我们发现关于保险业与社会福利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尽管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领域也是不同测度社会福利变量的关键因素,但并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保险行业反垄断也会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因此探讨保险发展乃至保险业结构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并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深入研究我国保险同福利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保险的福利效应,涉及到两个重要问题,分别是如何衡量福利以及保险会对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福利衡量领域,本文采用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衡量福利水平。据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HDI的最新计算方法,该指标主要包括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收入指数三个子指标,分别用于衡量个人的健康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体面生活的水平。目前对HD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测度人类发展的合理性、HDI的测度、其影响因素及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

在保险对福利影响部分,从微观角度看,HDI指数是从个人发展角度衡量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与个人幸福感、个人消费密切相关。从宏观角度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险对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城乡收入差距等福利相关领域。

本文首先建立关于保险发展与市场结构影响社会福利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中国31省市在2005-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的创新在于:第一,将寿命不确定性引入拉姆齐模型,构造同时包括消费效用以及遗产效用的福利函数,然后引入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的保费和赔付,以及产寿险市场结构,研究保险发展与市场结构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第二,计算我国各省历年相应的HDI指数,从保险深度、保险赔付和保险市场结构三个层次研究其对福利的影响,并采用2SLS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以及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门槛效应。

二、理论模型

(一)保险对福利的影响

在此我们考虑遗产动机,不确定寿命下代表人的生命周期消费函数为马歇尔效用函数,相应的动态最优化模型如下式所示:

考虑到根据动态最优化以及动态规划有关理论,每一期的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产生的即期效用函数都是最优的,如果以效用函数代表福利水平,我们只需关注任意一期效用函数Ω(t)α(t)u[c(t)]+π(t)α(t)φ[k(t)]对保险变量的比较静态分析结果即可。具体的,根据王翼等(2008),动态最优化的最大值原理与动态规划都可以求解最优控制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且从动态规划的方程可以直接导出最大值原理,因此根据动态规划最优性原理对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可以发现最优策略序列的一部分也构成一个最优策略序列,即运用最大值原理得到的控制变量与状态变量c*(t),后’(£)在每一期都是最优的,也即在任意r点Ω(t)α(t)u[c*(t)]+π(t)α(t)φ[k*(t)]最优,在每一期该表达式达到最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跨期福利∫∞0{Ω(t)α(t)[c*(t)]+π(t)α(t)φ[k*(t)]}dt达到最大化。

而这又可以最终归结到研究保险变量变化时对c(t)*与k(t)*的影响,其原因如下:每一期的Ω(t),α(t)相对稳定,福利主要由u[c*(t)],φ[k*(t)]所决定,而u[c*(t)],φ[k*(t)]又分别由c*(t),k*(t)所决定,而c*(t),k*(t)的变化是由c(t)与k(t)的演化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只要分析保险变量的变化对c(t)*与k(t)*的影响,就可以按照上述逻辑关系倒推,最终得到保险变量改变对福利水平的影响。

构成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于赔付范围扩大与保费收入或保险深度的提高,保费增加主要解决个体的心理风险问题,而赔付的提高则主要作用于实际发生的损失即通过保险金给付解决实质性风险问题,保险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承保范围的扩大与保险责任的提高。在本部分中,我们先不考虑由于保险市场结构影响所产生的垄断势力带来的保费的溢价,在此只关注纯风险保费变化对福利的影响。无论是在寿险业还是在财险业,构成纯风险保费的要素主要可以考虑出险概率与损失程度两方面内容,结合本文有关假设,在寿险业体现为死亡率π(t)与死亡时刻所拥有的资本总量k(t),在财险业体现为损失概率.τ(t)与损失发生时对资本存量的负面影响程度θ。因此,接下来我们将分别探讨上述与保险规模密切相关变量对c(t)*与k(t)*的比较静态分析。

上表结果表明,保险发展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假设保险发展具体体现为π(t),k(t),τ(t),θ的同时上升,则k(t)的提高会提高福利水平,但π(t),τ(t),θ的提高却会降低福利水平,因此保险发展对福利的影响将取决于上述各变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Ω(t)α(t)u[c(t)]与π(t)α(t)φ[k(t)]的影响程度。即当相对于其他变量有较大提高,且同时该代表人死亡时寿险赔付为其带来的效用边际收益递增且该项效用值较大时,保险业发展、保险深度的增加、赔付的提高、承保范围的扩大确实可以起到提高代表人效用的效果。考虑到社会是由大量与代表人相类似的个体组成,在满足上述条件时,保险发展是可以从客观上起到增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实际效果的。

这一结论经济学含义主要在于:随着保险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费规模与赔付规模都在提高,一方面风险事故增加的直接效应造成资本与消费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保险保障制度的存在,可以覆盖这些风险事故造成的影响,并以保险金的形式予以资金补偿,这种间接效应会导致资本与消费的增加,因此保险发展对社会福利的总体影响将取决于以上两种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相对强弱。我们认为,在保险业发展较为健康和理性的区域和阶段,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扩大保障范围的作用,满足了民众的心理保障需求,赔付的增加导致保险风险分散与经济补偿职能的良好发挥,给予民众风险事件的实际补偿,满足其物质保险需求,因此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提高。基于上述模型的主要结论,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说:

假说1:保险业发展(保险深度、赔付)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二)保险市场结构对福利的影响

构造反映保险市场结构对福利的影响的动态最优化模型:

其中,λ和η分别为反映寿险与财险市场结构即市场势力或垄断程度的变量,λ>1,η>1,λ和η越高,表示保险市场势力越强,垄断程度越高,竞争越弱;反之,则表明保险市场势力越低,垄断程度越小,竞争越强。

相应的汉密尔顿函数为:

采用与前文一致的处理方法及运用相应的条件,得到:

(15)

由上表分析结果可知,无论是寿险市场还是财险市场,垄断程度的降低和市场势力的减弱可以同时提高来自代表人生存时通过消费获得的效用水平与代表人死亡获得的赔付所得到的效用水平,最终效果是保险业降低垄断和提高竞争起到了提高总效用即代表人福利的效果,由于我们假设社会是由大量与代表人相类似的个体组成,因此,寿险市场与财险市场垄断降低竞争加强是可以从客观上起到增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实际效果的。

假说2:保险业降低垄断加强竞争,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三、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本文考察保险深度、保险赔付和保险市场结构对福利水平的影响。保险深度对福利的影响是研究保险、福利关系的第一个层次,以保险深度为切入点,突出保险在解决心理风险中的作用。为规避风险,人们通过缴保费购买保险以实现更大的个人效用,所以保险深度对福利水平可能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保险赔付对福利的影响是研究保险、福利关系的第二个层次,以保险赔付为切入点,突出保险在解决实际风险中的作用。保险市场结构对福利的影响是研究保险、福利关系的第三个层次,进一步探讨保险业反垄断加强竞争将如何影响福利水平。

本文还将采用分组回归思想的分析思路构建计量模型,首先以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以按照HDI指标划分为福利发达、福利不发达地区的子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差异性。

(一)模型的设定

1.保险深度与福利的关系

本文以HDI指当硎靖@水平,保险深度(ip)表示保险业发展,保险深度进一步分为财产险深度(pp)和寿险深度(lp)。

人类发展指数(HDI)是对人类发展情况的一种总体衡量,根据UNDP(2010),它从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即健康长寿、知识的获取和体面的生活水平来衡量一国取得的平均成就。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HDI指数的计算步骤。

2.保险赔付与福利的关系

基本计量方程设计如下:

本文采用CR4这一指标衡量市场结构的集中程度,CR4为各省历年保险市场上前四家市场份额最大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该省总保费的比例。CR4指数越高表明保险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强,竞争程度越低。本模型控制变量x包括可支配收入(di)、城乡差距(gap)、收入的不确定性(x2)、产业结构(is)衡量的经济因素;城市化率(city)、人口老龄化(ap)衡量的社会因素;财政制度(gov)衡量的财政因素和外资规模(fdi)、外贸水平(trade)衡量的对外开放程度因素。

(二)工具变量的选取

1.保险发展、保险赔付对福利的影响

对财产险而言,本文选取HDI的滞后期(l.HDI)、交通事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对数(ltl)、交通事故造成死亡人数对数(ltdt)、代表城市降水量(pa)作为财产险深度(pp)、财产险赔付(pc)的工具变量。对寿险而言,本文选取HDI的滞后期(1.HDI)、老龄化程度(ap)、总人口对数(ltp)、性别比(blsr)作为寿险险深度(fp)、寿险赔付(lc)的工具变量。理由如下:一方面,在近期的实证研究中,出现了大量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作为工具变量的实证文献,因此本文引入HDI的滞后期作为工具变量。另一方面,选取其他工具变量的理由在于:一是从外生性的角度而言,以上变量除了对保险发展、保险赔付有影响外,不再对当前福利水平有任何显著的直接影响,故满足外生陛。从与内生变量的关系来看,财险分为车险和其他险种,交通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死亡人数越多,越能增加车险深度和车险赔付,而代表城市降水量又代表了除车险外的其他风险,与财险发展、财险赔付亦密不可分;老龄化程度、总人口数、性别比也是衡量寿险风险的重要指标。

2.保险市场结构对福利的影响

财产险的2sls估计采用的工具变量有:HDI的滞后期(l.HDI)、交通事故造成死亡人数对数(ltdt)、代表城市降水量(pa);财产险的面板估计采用的工具变量有:HDI的滞后期(l.HDI)、交通事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对数(ltl)、代表城市降水量(pa);寿险的2sls估计采用的工具变量有:HDI的滞后期(l.HDI)、老龄化程度(ap)、性别比(blsr);寿险的面板估计采用的工具变量有:HDI的滞后期(l.HDI)、性别比(blsr)。

(三)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用的是2005-2014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在数据来源方面,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统计局官网、保监会官网,除此之外,风险因素指标的部分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运用已有数据进行估测。为节约篇幅,略去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保险发展对HDI的影响

1.财险发展对HDI的影响

本部分计量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子样本的确定是根据各地区HDI与HDI均值确定的,若HDI大于HDI均值,则属于福利发达地区,否则属于福利不发达地区。下表同,故不再加以说明。表3给出了考虑内生性情况下的完整回归结果,限于篇幅,并未报告不考虑内生性情况下的估计结果,下文同。

本文主要进行了内生性检验、不可识别检验、弱势别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上述检验在多数情况下支持工具变量的选择。

考虑内生性引入工具变量后,从全样本数据看,2sls估计下,财险深度(pp)对HDI的影响系数是29.21,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22.44,两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两者一致说明保险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福利水平。具体看,在福利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财险深度(即)对HDI的影响系数是17.19,在面板工具变量模型估计下,影响系数是12.30,两者均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福利不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财险深度(pp)对HDI的影响系数是20.9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59.30,无显著性。该结果与全样本分析结果的作用方向、显著性基本一致,表明上述结论存在稳健性,同时发现,相较福利发达地区,在福利不发达地区中,即的影响系数更大,表明在福利水平低下地区,保险业发展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2.寿险发展对HDI的影响

考虑内生性后,从全样本数据看,2sls估计下,寿险深度(lp)对HDI的影响系数是4.82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11.67,不存在显著性。具体看,在福利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寿险深度(lp)对HDI的影响系数是0.553,不存在显著性;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4.57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福利不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寿险深度(ip)对HDI的影响系数是5.64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6.46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综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寿险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增进福利水平。

(二)保险赔付对HDI的影响

1.财险赔付对HDI的影

考虑内生性后,从全样本数据看,2sls估计下,财险赔付(pc)对HDI的影响系数是62.97;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28.01,两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具体看,在福利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财险赔付(pc)对HDI的影响系数是24.64;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13.Ol,两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福利不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财险赔付(pc)对HDI的影响系数是32.7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12.5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2.寿险赔付对HDI的影响

考虑内生性后,从全样本数据看,2sls估计下,寿险赔付(lc)对HDI的影响系数是12.12,在5%水平下显著;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不显著。具体看,在福利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寿险赔付(lc)对HDI的影响系数是11.16;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20.23,两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福利不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影响不显著;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3.500,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综上,无论是财产险还是寿险,总体上均可认为保险赔付可以促进福利的发展,即保险发挥作用对福利的正向影响大于损失对福利的负向影响,这种效应在财产险中更加明显。

(三)市场结构对HDI的影响

1.财险or4对HDI的影响

考虑内生性后,从全样本数据看,2sls估计下,财险市场集中度(por4)对HDI的影响系数是-0.614;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不显著。具体看,在福利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财险市场集中度(per4)对HDI的影响系数是-0.395,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系数是-0.621,两者分别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福利不发达地区,2sls估计下,财险市场集中度(per4)对HDI的影响系数是-0.29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影响不显著。

2.寿险cr4对HDI的影响

考虑内生性后,从全样本数据看,2sls估计、面板工具变量估计下,寿险市场集中度(1cr4)对HDI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338、0.320,分别在1%水平下显著、不显著。具体看,在福利发达地区,两种估计方式下,影响系数分别是-0.159、-0.397,分别在1%、5%水平下显著;在福利不发达地区,影响系数分别是-0.215、0.165,分别在1%水平下显著、不显著。

五、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结果

一基于门槛回归分析

为更好地检验保险与福利的非线性关系,此处采用门槛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关于门槛值的确定,采用似然比统计量确定。限于篇幅,省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实证结果如表9所示:

首先,从保险发展对福利影响的角度看,随着HDI进入更高的区制,财险深度的影响由负转正,并不断提高;寿险深度的影响一直为负,程度提高。其次,从保险赔付对福利影响的角度看,随着HDI进人更高的区制,财险赔付的影响由负转正,并不断提高;寿险深度的影响由负转正,程度有所下降。最后,从保险市场结构对福利影响的角度看,财险市场集中度在HDI处于不同区制时,都不显著;寿险市场集中度随着HDI进入更高的区制,对HDI的影响均为负向,且较为显著,影响程度在不断下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