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语文的方法

学语文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04

学语文的方法

学语文的方法篇(1)

据说,北宋大文豪坡少年时,曾因为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日:“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长者见到这副对联,便找了几个字让坡认,结果这个“识遍天下字”的才子竟不认识。长者对坡好一顿教育,之后这位才子便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但是从古至今,已经出版的书不计其数,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有的价值高,有的则如垃圾一样,让读者白白浪费时间。如果抱着碰到一本读一本的老方法去读书,就算皓首穷经,天下的书我们也是读不完的。何况除了读书,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选择好书,并且多吸收书中的精华,就成为一门不可不学的功课。这里,给你介绍几种适合阅读文学作品的读书方法。

一、速读

《三国演义》有一段文字描写张松在曹操面前背诵出曹操所撰《孟德新书》的内容,说这本书在四川到处都是,连小孩都知道。曹操信以为真,一气之下烧掉了自己苦心写就的兵书。其实张松只看过一遍,他有极强的速读能力,过目不忘。

通常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500字,而通过速读训练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1500字。速读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用信息为目的的理解记忆方法。它要求阅读时眼脑同步。也就是说,在你的眼睛扫过文字的时候,你的大脑里面会产生相应的信息和记忆。

爱因斯坦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通通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使自己偏离要点的一切东西”。快速阅读不仅使重点更突出,书的脉络更清晰,还减轻了大脑负担。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信息。

快速阅读所使用的是无声的思维语言。就像你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正在使用这种无声语言。一个未经训练的人,眼睛接受文字信息的速度远远低于大脑的思维速度。人们在阅读时,眼跳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占二十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时间用于眼停,每次眼停大约需要0.1~0.3秒。而人的思维过程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思维语言时,能一闪而过。这一快一慢,二者无法协调,阅读速度自然就慢了。快速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眼停的次数及时问,让眼睛的速度和思维的速度同步,就能达到快速阅读、准确记忆的目的。

二、精读

精读就是读文章的时候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深入细致阅读。像吃饭,如果细嚼慢咽,就利于消化吸收。精读要做到“四到”:

第一到,眼到。目光专注,才能注意力集中。

第二到,口到。精读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念。

第三到,心到。全神贯注、集中精力阅读。

第四到,手到。边读书边做笔记。加强理解。

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不由自主地就开始跳跃着看下面的情节。其实,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仅是故事精彩,语言通常也很有特色。

有人喜欢略读,就是只拣重要的标题读,不看内文。这样的读书方式用于读政治课本或许适用,但是不适用于阅读文学作品。如果只是读一读前面的内容简介就声称自己读过某某名著,或者是读了一个名著的“导读版”就以为已经获得了这本书的精华,那就大错特错了。读文学作品,最好是少读那些后人解读的作品,直接读原著。

另外,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还专门提出了三种读书方法,现列在下面供你参考。

1.要读书的前言部分

王力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譬如研读我国第一部用近论研究古汉语规律的著作《马氏文通》,如果不读序,用传统汉字学的眼光看正文,就很费力,甚至不知所云。反之,如果我们先读序,则序里的一句话“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就会使我们明白,许多单词集合起来组成文章,语法有其稳定性。序里还说:“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序里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别人为本书写的序。还会讲一讲与作者的交情和这本书的优点,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对这本书的理解、认识。

而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什么样的字体是什么用意,有时候小说里面还会保留原来的外文——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经常有法语,因为那个时候的俄国人以讲法语为傲,认为那是上流社会风雅的象征,这些细节都会在凡例和前言中说明。

2.要记读书笔记

“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在重要内容旁边圈点,然后抄在笔记本上,加以评论。这样做,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3.写读后感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一本书带给你的收获,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当时读得动情,但是后来没怎么总结,三个月之后很多感觉你都会淡忘。而如果经过了系统的整理,你就会对这本书有更加理性的认识,这样的记忆就不会轻易忘掉。

学语文的方法篇(2)

关键词:引用揣摩;语言积累;积淀学习习惯;课外阅读

实践经验表明:汉语的学习,基本上全“意会”,学习的方法是多吟诵,多感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通、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将事倍功半,汉语的学习尤其如此。“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理解,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非常注重读。宋代朱熹就说过:“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理自见得。”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也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为什么古今学者都一致地强调多读呢?因为对于许多精彩的课文或片段,学生的理解也许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但达到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储备和积蓄时,他们日后便会受益无穷。清代学者唐彪有精彩的论述:“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因此,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可以朗读名家名作,也可以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书读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没有反复的吟咏揣摩玩味,对语文的理解感悟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没有大量的文学阅读作背景,孩子的文学积累就不可能深厚,表达能力就不可能提高。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除了注重多读,还很强调多背。为什么要多背?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帮助理解有益写作、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背诵,大文豪郭沫若在回忆幼年学诗时也说:“儿时囫囵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意,然而入脑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

背是读的延伸。背诵必须建立在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枯燥、机械式的读背―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读书或背书。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因为人情地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就是语文积累的过程,此所谓“厚积薄发”。学生不但要“积”,而且要积得“厚”,没有这个“厚积”,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就不可能“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传统语文的成功教学方法,掌握语文的学习规律,在指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上下工夫,培养良好的读、背、写习惯。书本上要求要背的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读熟背会。这是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语文学不好,原因有多种,但不少人怕读、怕背、怕写,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

学语文的方法篇(3)

关键字探寻;教学;新方法;语文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93-02

1“变”观念

传统、陈旧、落后的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1转变教育观念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1.2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1.3转变教育观念必然要求教师提高业务素质。高中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变”学习方式

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3“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0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等特征。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3.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语文的方法篇(4)

一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对平常知识的积累掌握及其熟练程度。要想使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广泛,就需要积累。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及时查工具书。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病句的类型。基础知识的考察,也包括对要求背诵的课文的检查。这种分是易得的也是易丢的。要想把不该丢得分保住,就要熟背,每天看一看,背一背,温故而知新,以免由于时间的关系,冲淡了记忆。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建立一个积累本,从平常记起,从点滴中积累。

二是阅读。阅读也是建立在积累上的。平常应该多读。要用心去读,读的不是有趣,而是内容。在平常多读的情况下,我们在考试时做阅读题就会很好地抓住文章所要表现的感情。

做阅读题,我建议先读一下题目,有了目标后,读一遍,就会留下一个对文章大体的感觉,然后再有选择的做阅读。先总体浏览一遍,在逐字逐句的看一遍,对拿不准的问题再看一遍。

在考试中,考分比例占的最大的就是作文了。

在发下试卷时,最好先看一下作文题目,然后再答题。这样,在自己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构思,也许,在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灵感,在做作文就比较容易了。

要想写好作文,还是靠积累。我们在平常时应该多读一些“开卷有益”的书,吸取他们的思想,汲取他们的精华,剔除糟粕。记住好词,好句。记住好的格式。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然后变为自己的。平常多写,多练,逐步提升。

学语文的方法篇(5)

课堂中的“动”指朗读、交流、讨论、解答、操作、表演等外观的言语、肢体行为;“静”指学生的默读、倾听、思考、写作、想象、观察、体悟等内隐的思维、情感状态。课堂需要“有声有色”的“动感地带”,也需要“无声无息”的“静悄悄的革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向“动态式”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不知所云的交流、游移离散的辩论、彩排包装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视听等教学环节上,唯独缺少的便是静下心来体味文本。由此,文本中鲜活的知识以及所折射出来的厚重深刻的哲理,都在这些所谓的互动中显得苍白和浅薄。

一位教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在“文意理解”板块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接着,“请同学们沉思默想找答案,然后再三人一组讨论。”这位教师给了学生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看书,课堂静悄悄的,在总共只有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中,四分钟时间显得很长很长,听课的教师们都为此捏了一把汗:这样不会导致冷场吧?事实证明,教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学生看完课文之后,这位教 师开始让学生讨论、交流、阐述、辩论。一时间,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和刚才的“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然形成了课堂的一个高潮。

二、简和繁的关系

张志公先生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懂。”课堂中的“简”,就是把课讲简单些,把课上得精练一些,去掉一些本不属于教学的东西。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处理好“简”与“繁”的关系,为实施“简约”教学、“高效”教学提供保障。

其一、教学内容要学会取舍。现行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优选的,文质兼美,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教师要从文本中,发现并提取最具学习价值的部分,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化成一个“圆”。

其二、教学环节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如今,我们发现环节复杂、结构繁杂、程序嘈杂的境况越来越多地充斥着课堂,使原本简单而快乐的学习,却因“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孩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设计了以下九个环节:①聊一聊你的、我的、大家的端午。②读一读高邮人的端午。③说一说高邮人的端午。④评一评高邮的端午明星。⑤议一议外乡人眼中的高邮鸭蛋。⑥夸一夸自家的高邮鸭蛋。⑦赞一赞高邮鸭蛋的好名声。⑧品一品孩子们的“鸭蛋秀”。⑨抒一抒绵长的故乡情。

本节课九个环节明显偏多,教师在拖堂的情况下仍没有完成最后两个环节。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课堂教学,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以二至三个为宜”。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真正把学生放在主置,放手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学习、理解、鉴赏,去独立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那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就教师所设计的九个环节而言,除第一个环节,其余八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细读文本,需要经过分析、提取、概括、表述,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善,这样的过程,不是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假如每个环节都浅尝辄止,倒不如删繁就简,突出要害,追求实在。

三、浅和深的关系

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当、深浅相济,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浅”的课堂只浮游于文本的表面,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深”的课堂超出学习起点,难以找到突破口,学生信心懈怠。“深浅相济”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的教学;是放下教师的权威,呼唤自由与智慧的教学。

四、张和弛的关系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太松,箭射不出,更不可能中“的”。课堂教学中的“张”是指教学节奏快,思维强度大;“弛”是指教学节奏相对舒缓,思维强度小。对初中生来说,要45分钟全神贯注,实为难事;如果自始至终松散,学生的积极性不可能得到调动,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质量不可能提高。有效的课堂应该张弛结合,有节奏地合理安排。

教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前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删减繁枝繁叶,使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不作详略取舍的处理,就难以摆脱平板呆滞的气氛,难以形成节奏。教学时,对凝聚重点的内容,要精心策划,放慢节奏,方法多样,指导扎实;对重点以外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加速推进。

例如余映潮老师在讲《七颗钻石》时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又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的阅读活动课”。围绕这一重点,设计了以下板块:活动一:进入录音棚——要求“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先泛读,速度较快;接着精读,请学生重点体会“一天夜里……”和“她以为……”两部分,这个环节推进较慢。活动二:畅游智慧泉。先请学生讨论几个话题: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四个问题共计18名学生发言。话题一使学生明确“写风写雨,笔无虚设”;话题二让学生懂得“一波三折,尺水不兴”;话题三启发学生理解“美好穿插,诗意烘托”;话题四启迪学生感悟“结而不尽,耐人寻味”。接着,推出话题五:你也能问上一句吗?话题五主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共有11个学生发言。活动三:来到创作室。余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2.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以上内容占用课堂2/3的时间,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重点。最后,余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结尾。这样张弛有度的课,堪称语文节奏控制艺术的精品。

学语文的方法篇(6)

一、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三、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学语文的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现状;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知识储备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过去的教学成果来看,并不是特别理想。一部分学生不仅对作文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态,反思作文教学活动,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提升作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改进教学问题,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水平。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过强

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抒发自己情感,表达自己看法的一个载体体现。但是,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仍然是教学的主流表态,如此模式不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甚至一些作文教学课堂过于的强调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作用,这就造成学生形成编造故事的定势,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而不具备自身作文写作的真实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具有主动性,无法在作文写作中自由发挥。

(二)忽视对学生写作真情实感的培养

小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与心理双重起步的阶段,无论是心智水平还是思想水平还尚不成熟,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在强化阶段。小学生的活力与天真是他们真是实感流露的沃土,但是当前过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只是过度的关注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作文写作真情实感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生机,不仅乏味而且空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降低了作文写作的真实性以及可读性,作文写作缺乏鲜活性。

(三)缺乏对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培养

当前,小学生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载体也日益多样化,充满好奇心且接受能力较强的小学生们很容易进入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写作时习惯性的通过互联网搜索到各类作文写作模板以及各种丰富的作文素材,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作文模式性的拼凑,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而且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甚至作文雷同的现象频繁发生。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优化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处于一个求知欲较强且具有十足活力的阶段,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个有趣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体,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大胆创新,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为写作做好铺垫。通过情景模式等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作文学习充满趣味性,鼓励学生多说多体会多思考,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阅读互助小组,相互交流阅读体验,定期进行阅读写作的互帮互助活动,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作文交流写作能力。

(二)实行学生讲评,提升学生作文鉴赏能力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作文讲评的主体,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和迎合甚至是模仿。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作文讲评,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作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挖掘学生的作文潜力。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讲评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发现作文中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相互警示的同时相互优化。这就让学生成为了作文学习的主人,还能够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提升鉴赏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学生间交流的化,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交流优美文章的同时还能够开拓视野,对于学生阅读体验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

四、总结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给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缺乏新意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思考,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强化自己的语文综合水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杨路名,李建春.实现小学语文作文创新教学“四部曲”[J].中小学教学周刊2015年09期

[2]彭玲.多媒体与小学语文作文、阅读三结合自主学习实验研究报告.[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