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0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习方向 就业准备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5-02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简介及运用范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等学科和专业,将强电与弱电、电工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该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和应用,小到电子元件,大到航空航天器材,都与它的存在有着密切联系,从农业到建筑、从生产到研发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运用,发展非常迅速。从事该专业或者进行对该专业深入研究就需要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信息处理与控制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以及管理与决策。既需要电气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又要掌握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知识面的宽度,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开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必要的人文素质课和基础课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读写能力外,该专业还开设了电路分析、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控制技术等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金工实习、电路工艺实践、电气工程训练、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等课程来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信息,了解该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以保持对专业的敏锐度。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持创新意识,同时借助学校相关实验室平台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各分支学科发展方向

3.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可就业于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该行业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也可到电网公司,供电局,发电厂或者一些大型工厂工作,如果专注于该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可以到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理论研究工作。

3.2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方向主要指的是现代电气技术。现代电气技术是在传统电工技术之上再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该方向主要用于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从事电气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可以负责信息处理等工作。在电气技术方向毕业后可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可就职于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公司,也可以从事该方向的科研或者教学工作。

3.3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结合了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该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由于该专业兼备了电气与电子,融合了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其就业的范围也比较宽,从电力、电子,到交通、通信等行业,可以从事技术研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发展空间较广。

3.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就业前景良好。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毕业后可从事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或者对用于高压电气设备的电力产品进行设计和研发,也可在各大高校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学、研究工作。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准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科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相应的就会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主要有4个方向:电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电力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因专业水平有限,如果想在各高等学校就业,一般负责非教学类工作,如,学生管理等,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从事教学工作,或在高校实验室、研究所进行电力技术科研开发工作。该专业毕业生也可在国家、各地区、省及市县的电力公司或供电局就职,从事行政类的管理工作,或者是各级电网的电力输送的调度、分配,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电力工程设计等相关技术工作。擅长于电力电子相关产品制造、研发的毕业生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就职。

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这样的知识能力体系能否完全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责专门的技术工作呢?答案就不一定了。比如:到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要接触到电力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的单位企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大量的高新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本科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不同,它不仅需要快速地掌握和吸收高新技术,还需要能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进而提升为对技术的创新。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本科生所掌握的理论构架将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之本科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多数停留在理论水平,运用理论的能力存在一定缺陷,在科研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的“三步走”就不易施展。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在课题和项目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理论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研究生在进入科研单位或企业所需的培训时间短,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更高,更能为科研单位或企业创造价值。

5 心得与体会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运用范围,发展方向以及从事相应岗位或者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同学们对于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的迷茫和顾虑等消极情绪,给同学制定学习目标和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有利于掌握该专业的学习模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结合一些校内外的比赛或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今后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明杰.浅析测控技术[J].科技风,2015(14):12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篇(2)

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集科学性、 先进性特色于一身的专业课建设与技能紧密结合,按照高质量、 高起点、 高标准的标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实践活动的功能。本文阐述了自身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实践 反思

几年来,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学生深入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现场劳动,联系实际了解专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技术流程,对其主要机构设置、人员分工等企业概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好专业知识创造条件。在业务方面,通过认识实习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参观有代表性的工厂、研究所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使我们逐渐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情况为今后从事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作打下有力的基础。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探索

1.1 提升自身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再认识

1.1.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就是培养以强电为主、 强弱电结合、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要求必须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分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般都要为学生提供工程训练的机会, 并且强调在某一方面具有比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类型有技能实训、 课程实践、 毕业设计、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要求我们在知识结构方面必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知识; 系统掌握典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工作原理和应用工具。 在能力结构方面: 具有一定的实践软件编程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够进行小型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较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必要的基本工程技能。 在能力专长方面: 具有一般电子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制作能力。在设置学习方案时,要注意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从而使我们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2 提高认识.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

首先要达成“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 的共识,牢同树立“实践教学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学习理念。其次是积极参加校内实训中心,提高实验实训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到实训中心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 在此从事科技实验、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技术训练。在参加校内实训基地等方面,鉴于目前学校的校企合作方式, 要求我们在加强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增加一些技术革新、 产品设计、 方案论证、 管理训练、高技术操作等内容。在参加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自己还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 岗位设置、 人才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划等状况。 在最后一学期,根据自身的个人特长,通过顶岗实习、用工实习等多种形式,构建专项能力、 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相互独立的实践学习体系。根据专业定位目标对课程实验进行充实和改造。在综合设计性实践训练中,除了依据教师提供的一些小型设计课题,还要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在完成教师交给的基本训练后.结合自己情况选择参加难易不等的实验项目课题。这样,我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得以体现,从而激发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1.2 要构建学习方案和自身发展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制造业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机遇期,而信息新技术要适应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和劳动者的新要求,就必须加大培养电气自动化知识的学习力度,在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和发展体系中充分考虑。在实践方案和发展体系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要正确处理专业基础与强化实践相协调。专业学习不仅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征,还应表现在有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结构时,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同时要注意加强实践锻炼;二是要正确处理理论应用与实践创新的关系。自动化与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擅长应用,也应该更多体现为与应用相结合。如进行技术改造与个人创新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着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并制定创新目标,给自身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时间等。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反思

2.1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等。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努力为学生打好管理科学、外语综合能力的基础。以致力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 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以高素质的应用型课程作为主要目标,也就是将重视实践建设当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经过参加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实习,使自己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深入的接触社会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将产生积极地影响。通过实践,希望学校能够在每个学年安排一定的教学计划,经过实践历练来逐渐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渐提升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l]张爱玲,韩富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l,19(01):71-73.

[2]韩力,詹忠贤,严欣平等.构建面向2l世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思考[J].高等程教育研究,1999:21-23.

[3]郑荣进,黄家善,陈兴武.培养电气T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07):54-5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篇(3)

就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电气自动化在中国工矿企业发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工矿企业;电气自动化;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现代工业电气化发展带来的是社会全面进步,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工业进程电气自动化,它标志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电气自动化是指在无人或较少人员参与下,通过操作平台自动控制完成任务,主要是由通讯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电气工程应用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电气自动化这种生产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集中控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借鉴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现状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使生产信息传输变得更加及时、检测测量更准确、生产更加安全,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运行费用,保障生产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有效杜绝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1]。在中国,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将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回收年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中国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只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立足于科技,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电气自动化在中国工业上的应用

1.1电气自动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1.1电气自动化平台基于PC操作系统的发展

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计算的发展,更离不开基于PC操作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尤其在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及OPC技术应用的情况下,将电气技术进行了结合。经过电气化及PC技术的发展,WindowsNT、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CE逐渐成为工矿企业中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标准平台、语言和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将Windows作为自动化的操作平台,尤其在煤矿企业电气自动化中,WindowsXP最常见,PC的人机界面成为电气自动化的主流发展方向,此外,基于PC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用户所采纳[2]。在控制层采用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平台,使电气自动化系统更易于使用和维护[3]。

1.1.2电气自动化的硬件系统接口的标准化应用

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和应用,作为电气自动化载体的硬件系统得到快速发展。编程接口标准化的实现、IEC61131接口标准,使得众多PLC产品实现接口便准化。

1.1.3电气自动化的控制应用

根据目前工矿企业所使用的控制模式主要可以分为:a)集中控制模式,将各个电气设备的监控数据集中在一起处理;b)远程监控模式,是目前工矿企业使用较多的一种模式,可避免电缆的大量重复铺设,组织形式灵活[4];c)现场总线监控模式,各个监控设备独立又相互连接,避免故障设备相互影响。

1.1.4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提高,生产力进一步解放[5],其它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更多依赖于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技术和企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终会带来一次自动化的飞跃发展。

1.2电气自动化在中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缺点

a)产品低端、创新少、价格高,企业使用成本高,投入使用情况更少。中国企业大多使用的是中低端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国产高端自动化产品奇缺,低端产品过多,高端产品欠缺。通过企业使用经验和自动化产品来看,系统中的主控系统技术较成熟,产品质量较高。但是作为控制系统两端———变送器、执行器,产品质量低下,投入使用情况更效果不佳,智能执行器更是如此。并且,公用大型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如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大型矿山机械装备)十分落后,投入使用范围有限,企业使用成本高,工业电气设备自动化发展缓慢;b)产品性能存在差距,进入重大工程困难。中国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可靠性、稳定性、适应性、集成化、智能化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国产电气自动化系统进入重大工程的主体装备、核心装备、关键装备十分困难;c)相对应专业人才匮乏,素质有限、运行维护困难。在中国工矿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少,很多问题的解决依靠厂家或外聘专家,使得多数工矿企业在采用设备后,缺少相关技术管理和操作人才,使得技术优势的发挥大打折扣。专业人才的缺失明显制约工矿企业的发展和使用,尤其是直接接触电气控制人员的人才。同时,在相对应的电气自动化管理上,更加显得落后,凸显综合素质低;d)对电气自动化内容、意义、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严重不足。随着电气自动化快速发展,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是宏观角度看及纵观国内外发展,我们对电气自动化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a)国家认识不足,通过近年来的对照和实践,中国对其技术的认识逐步提高,开始上升为宏观发展战略高度,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b)企业认识不足,从中国工矿企业发展状态来看,国有企业电气自动化程度发展不及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不如外资企业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c)个人认识不足,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管理层领导对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多数采取观望态度,更多的受到思想局限或垄断地位优势的限制,导致自身难以接受新技术、新思维。

1.3电气自动化在中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优点

1.3.1系统操作简便使用效率高

电气自动化使用简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需要特殊懂编程语言的人员就可以胜任,只需要在预先设定好的编程上,基于常规Windows系统进行操作,便可完成工作。同时实现一名操作人员可同时监管几项设备,减少人员投入,实现集中、监管控制和管理。这与传统人工控制方式相比,劳动效率可提高数倍。

1.3.2系统安全性能高维修工作少

电气自动化系统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可针对传统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优化设计,避免人工操作失误、设备接触点不良及故障排查等问题,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从操作面板上判断出问题所在位置,为进一步的故障排查和维修明确了目标和方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1.3.3装备自动化进步推动中国工矿企业发展

在装备自动化系统方面,突破了实时数据复制技术、数据分流和截取技术、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等一大批技术难关,使系统从工艺水平到体系结构、从硬件性能到软件功能等都实现新突破。由此带动的工矿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不仅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作的可靠性,而且带来了社会发展稳定、进步和现代化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2电气自动化在中国工业中的发展趋势

2.1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高端智能化及使用的普及化

在工矿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工具就是电气化设备,然而智能化技术作为一项市场化的科技成果接受着各方面的检验,通过以电气设备为载体,使用信息化和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控制,充分利用PC技术的高精度和可操作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国家对生产的安全化及高效化的要求会逐渐提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技术,使高端智能化电气自动化产品更好地应用于电气设备。由此可见,工矿企业对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需求缺口会很大,势必会带来一次电气设备自动化浪潮,极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效率。

2.2电气自动化的信息化

工矿企业电气自动化的创新化和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指监控设备与现代化网络结合,将实现网络自动化和管理技术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信息化会极大地提高工矿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企业的发展又会反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使得信息化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信息化的处理能力。

2.3重视电气自动化人才业务及素质的培养

专业技术人才是设备和技术应用的有力保障,当面对由于电气自动化的投入,而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时,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随着市场化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不仅可以高效使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加强电气设备硬件及软件的故障诊断和维护,提高工业生产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2.4工矿企业需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对工矿企业产业化发展和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在扩大生产的同时,要立足企业优势,结合生产实践经验,针对企业实际,有重点地投入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工作,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市场化竞争力。

2.5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在工矿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其中电气设备不安全因素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控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性,尤其是现场数据的检测设备、远距离传输及操控的安全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设备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程序设计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保障。

3结语

随着中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工矿企业的传统模式逐步被电气自动化所替代,这不仅改变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模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且对于提升中国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有着重大意义。虽然,在现阶段中国工矿企业在电气自动化方面仍面临种种困难复杂的局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要把握住未来是电气自动化高端化、普及化这个发展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谋求实现更多的价值。在针对中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电气自动化在中国工矿企业应用中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做探索,以期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管理及发展方向和改革提供参考,为实现工矿企业电气自动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明哲.论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J].赤子(中旬),2014(4):384.

[2]张建设.煤矿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7):59.

[3]刘永强.浅谈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5.

[4]王磊.探讨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17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篇(4)

关键词:变电站;巡视仿真;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王健(1970-),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讲师;杨志超(1960-),男,江苏常州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KXJ080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56-02

2010年10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有关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经教育部组织论证、审核和批准,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有幸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时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本文在深刻理解领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和目标的基础上,依托我校现有的教学及研发能力,将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充分灵活地应用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环节培养方案中,将多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力大纲精细地结合起来,以期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1]。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1.专业介绍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办于1946年。在依托电力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本专业已发展成为学校规模最大专业、学校首批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学校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培养标准及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输电线路设计等电力行业必备知识,并受到现场电气工程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除通用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外,还应具备项目构建、工程设计、工程实施等与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工程能力。培养坚持以强电为主线,实践强弱电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技术技能结合,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能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工程设计与施工、现场调试与实验、信息处理与管理等工作。

3.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由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两部分组成。校内培养方案以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集中实习、技能竞赛、职业资质培训、毕业设计等各种教学环节来综合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综合培养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密切融合、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企业培养方案安排总时间为一学年,分为企业认识实习、企业轮岗实习和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三部分。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实训,树立良好的工程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发电、输配电、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相关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的设计开发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程量大、设备型式多、运行操作复杂的特点,同时也是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点、实践技能水平契合度最高的现场环境。通过一种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变电站巡视仿真平台构建方法,可以对变电站及其主要设备进行三维数字化快速搭建和巡视仿真。该仿真平台能应用于各种变电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操作及相关培训教学,具有物理模型精准、实时渲染高效、编辑工具丰富、仿真效果逼真的特点,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缩短施工工期和增强教培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为积极配合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落实和开展,还对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的部分界面及功能进行了优化和提高,以使其具有更强的教学效果和适用范围。

1.系统构架

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平台化开发为手段,将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变电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巡视的实际工作和技能培训中。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三维素材库,分类装载地表自然实物、电工建筑物、电气设备、工器具、工作人员等三维模型;二是虚拟样机工具,实现模型的修正、替换,实现算法关联、空间组合和装配、脚本编辑和优化等;三是三维图形引擎,实现大规模超精细虚拟场景的高效实时渲染。系统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3]。

2.主要功能

(1)素材库管理。三维模型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中最基本的元素,因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对素材库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设计要求。素材库使用配置文件对素材进行分类,并提供三维可视化的素材供选择。此外,还提供对素材库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管理界面。

(2)三维场景搭建。三维场景搭建是在三维模型素材库的基础上对变电站三维空间中的复杂对象进行组装和布置。利用平台化的设计方法,在虚拟的地形地貌环境下,通过六个自由度的变换,解决变电站中各个电气设备之间的装配和搭建,进而可生成所需的完整虚拟场景。

(3)配电装置巡视。完整的变电站虚拟场景搭建完成后,用户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方式,按照科学的巡视路线,在配电装置的各个设备之间进行巡视工作。巡视时的安全工器具均可以按需取用,巡视运动方式可以包含走、跑、跳、蹲,甚至是“飞”,从而将变电站巡视过程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4)电气设备操作。倒闸操作是变电站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贴图、关键帧、骨骼动画等动画控制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对系统计算能力的要求,还可以让配电装置中电气设备的可动部件按合理的方式运动起来,如:断路器变位、隔离开关拉合等,从而使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更具可操作性。

(5)缺陷设置与仿真。变电站配电装置中的缺陷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仿真系统通过模型位移、模型替换、材质喷涂、紫外渲染效果、添加粒子特效等多种方法,可实现变电站中各种设备典型缺陷的快速设置,如:闪络放电、破损断裂、异常声响、冒烟着火等。结合特效编辑功能,缺陷仿真效果更加真实。

(6)特效编辑。为了增强拟真效果,营造变电站运行时所需的各类气象条件和事故场景,仿真系统设计了特效编辑功能。通过光照阴影工具,可以实现对现实光照的逼真模拟。通过粒子特效工具,可以实现风雨、水面、火焰、放电、烟雾等效果的仿真。

三、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在培养方案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关标准和要求指出:试点学校制定本校参与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标准时,应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并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为此,根据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内培养方案,以及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力行业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工作方向,充分运用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方面的研发及教学资源,细化出可以实现一一对应的教学环节,从而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具体可行的有益思路。

1.电气工程基础实习

电力认识实习是对电气工程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实习建立起对电力生产过程、电气设备等的感性认识,为学好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电厂电气部分课堂教学

发电厂电气部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导体的发热、电动力及开关电器的灭弧原理;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电气主接线的形式、特点、适用和设计;导体及电器的选择校验;二次系统典型接线及原理[4]。

3.电气部分课程设计

电气部分课程设计是对所学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的知识强化过程。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典型选题为:110kV变电所的初步电气部分设计。

4.变电运行实习

变电仿真运行实习是一门实践教学必修课程。本实习是借助变电站数字仿真系统,使学生了解220kV/500kV变电站值班的安全规范、运行操作规程、电气倒闸操作步骤以及一些常见缺陷、异常及事故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必须来源于实习企业的技术分析、设计、调试、应用等。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在企业实践中发现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设计、研究或者开发。

具体各教学环节与知识点和技能的具体组合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四、结束语

通过对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的应用研究,不仅丰富了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的构架和功能,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本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进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进一步细化产生示范性的影响。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编写科学合理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集中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充分运用装备一流的工程实验中心、校内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采取不断消化、吸收与改良的手段,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和专业办学特色的企业现场电气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2]董海瑞,齐晓慧,陈欣.基于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6):107-10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王涛(196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熊建斌(1979-),男,湖南邵阳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系,讲师。(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类立项建设项目“校企互通,工学结合”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24-0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综合改革的主战场,主要担负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研究与实践。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有利于人才工程素质培养,是“卓越计划”积极提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工业与技术迅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规划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形势下,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尤其对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应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弱,工程素质不高。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并申报立项了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探索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后备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改革明确了以“厚基础,宽专业,重素质,强能力”为核心,即:要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应用型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内涵特征,以工程意识教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本文化精神特质的专业人才。

二是以工程素质教育为核心,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三是以教学方式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改革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职业化”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四是以实验平台、实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建设为保障,强化工程实践训练。

五是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为依托,打通校企合作共赢通道。

二、对电气工程专业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理论认识

1.认识的依据

1994年由乔尔·莫西斯提出的大工程观理论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避免工程本身科学化、学术化而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本身,重视工程实际及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000年开始的由CDIO国际合作组织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张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2003年人事部、建设部印发了《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首次进行了注册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2006年教育部委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规范,以指导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向着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发展。

2010年6月23日由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将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2.对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认识

围绕大工程观、CDIO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理论指导,依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制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指导性意见,笔者认为本领域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属于强弱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点,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程性很强的专业,用大工程观来教育学生,就是树立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与观念。对于专业而言,整体性和系统性就反映在对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电气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三个层面的整体与系统的把握。

(3)高等工程教育体现在电气工程专业的知识构成方面,应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学习,在知识结构上体现宽与专的统一。在工程能力方面,不仅要强调对技术开发与设计、系统调试与维护、系统运行与管理等工程单元的单一实践能力训练,更要强调在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中,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

(4)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规范指导意见提出专业要求。专业应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出明确的学校标准,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其中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技术领导能力、创新与攻关能力。

三、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设计

依据对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和定位,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学校培养标准,建立“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的三级进阶模块化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通识及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层次,并开展基础性的工程意识培养。

第二阶段是个性化专业教育阶段:按个性分方向学习,分层教学,在校内进行基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是企业学习与实践阶段:深入企业,开设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工程实训项目、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实践环节。[4]

四、实验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培养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即应包含工程意识与思维、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1.推进以项目驱动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推广项目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课堂设立分组讨论、讲演、总结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课外进行实践验证,通过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2]

为推动主动式、实践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以点带面”,在试点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课程的数量,每个专业每学期至少推出1门课程,使专业参与教学改革的课程能够逐年增加。

2.推进“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

以团队合作的项目为引导,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已建立的训练项目基础上,两年之内将继续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深度、广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加大开发与工程实践接触紧密的训练项目的力度,重点加强项目的类型、层次、专业的布局与内涵建设,以满足学生项目化训练的要求,提升项目化训练实效。

开展“课内小项目引导,课外创新项目立项”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尝试“团队合作,集中管理,分工协作,定期检查”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与辩析能力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

3.推进“开放式”课外创新实践

开放校内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基金项目立项,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激发学生自主实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学科(专业)竞赛的积极性,以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管理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化实验室管理平台,采用预约式开放机制,解决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与实验资源有效利用间的关系。[4]

4.推进工程教育企业化

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身。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整合工程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与工程素质教育有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搬到企业中进行,把与工程实际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给企业专家,聘请热爱教育事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参与教学,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参与辅导工程实践教学环节。[1]

5.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打通校企共赢合作通道

通过签订协议、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见习与就业基地。完善实习带队管理制度、指导与培训制度,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培训制度等,并严格监督执行。总结和改革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分阶段、交替式学习模式,完善企业实习实训方案。

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和利益,采用接受企业设备赠与、设备推介、为企业提品展示和新技术场地等形式,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产品、资金、生产线用于实训和生产,将学校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工厂,提升实训中心的科技水平,营造企业氛围和工程背景;推进开展生产型实训,兼顾设备的实训、生产、对外培训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升经济效益。[3]

积极鼓励把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工作作为产学研结合工作和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培养和引进科研骨干力量,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攻关;同时,广泛开展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平台的研发制作工作,促进科研向教学转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利用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教师资源等优势,在学校或企业建立研发基地,通过企校合作,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

五、结束语

校企互通、协同共赢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学校在已有实践教学与工程教育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企业创新与创业培训基地的功能效应,不仅为学校工程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持,同时还可以吸纳众多企业行家参与工程教育,这样必将为专业工程教育提供更厚实的师资基础、更广泛的经费支持和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基于主动式、合作性、实践性学习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有效地实现在知识教育和工程素能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李文军,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2]潘再平,黄进.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20-2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篇(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交叉多重优势的学科。在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规划下,成都理工大学依据市场的要求,遵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多年实践教学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历程,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1.专业特色。成都理工大学申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八年来,依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指导方针,以培养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的,办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坚持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水平锻炼,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办学特色。在专业方向培养上,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开设的楼宇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的一个。形成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面广、专业方向深化特色。在实践教学上,本专业的应届毕业本科生应用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该校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简称ASEA)技能测试中心考试,获得助理ASE资格认证,从实验走向工程。形成该专业工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

2.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了本专业培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应达到的素质水平、掌握的知识面和要求的能力水平。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是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较好地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四是应具有智能建筑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初步工作能力。五是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六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特色是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形成的。整个课程体系是为本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注重了这五大部分的协调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本专业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宽口径、厚基础、学科交叉,强调融合的工程教学专业特色。

1.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下述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体系要利于培养基础雄厚、宽口径、综合型的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性、对外延伸性的特点。设置的专业基层理论课程,要不断用新的先进的科学思想熏陶培养人才。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综合应用总线通信网络控制大系统、系统计算机控制的知识解决跨行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专业重系统,重集成,薄单机的特点。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ASEA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掌握和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学好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篇(7)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80-02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1],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2]。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为此,对照上述标准的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应改革,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5]奠定了基础。

一、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学分

我校按照理论课程16学时对应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0学时对应1学分进行学分设置。根据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68个学分方可毕业,包括理论教学学分和集中实践环节学分。理论教学占13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占3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中的必修课为98学分,人文及社会科学选修课为6学分,其它选修课为28学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竞赛,论文和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各类过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阳光艺术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生会或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活动,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的活动或项目。学生参加上述各类活动并至少获得10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包含在毕业总学分之中)。

二、教学计划的修订

我校对于教学计划修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每隔4年左右就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教学计划的修改随同进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修订原则上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批准后,教学组织和实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表执行。

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由专业负责人带头、骨干教师参与,广泛征询学生和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意见,并经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才确定。2013年在遵循学校指导原则的大前提下,结合学院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听取校外的企业专家对培养方案审核意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彰显专业特色,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适应性与工程应用性,同时为了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细节进行了相应调整。例如,增加了本专业直接与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几门最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学时:“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三门课程的课时由原方案的56学时增加为64学时,“高电压技术”课程由原方案的40学时上升为48学时;另外,适当加强了与本专业工程应用联系较为紧密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线性代数”由32学时调整为40学时,“电路理论A(上)”与“电机学A(上)”皆由48学时增加为56学时,并新增了一门选修课“工程力学”;为了使课程安排与衔接更为合理,将“线性代数”提前到第一学年的秋季学期,以便与课程“电路理论A”更好的衔接,将“发电厂动力部分”提前到第二学年春季学期,使其与“认识实习”更好的配合,将比较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提前到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以加强其教学效果;将限选课“电力电子技术A”提前到第三学年秋季学期,以便与“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更合理的衔接;另外考虑到原方案中所设置的高电压专业方向的应用面较窄,往届学生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很少,甚至无法开班,因此,本次方案中取消了高电压专业方向,但为了适当加强高电压技术方面的内容,增加了“高电压技术综合应用”这门选修课。

三、课程开设体系

根据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其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和培养质量都以培养目标达成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也紧紧契合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称为“6+1”结构:由人文及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6个模块和课外教育活动模块组成,课程结构比例为: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占总学分的2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5%,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3.2%,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2%;具体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主要课程的先修关系如图1所示。课外教育活动主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化能力培养,在课堂之外可获得的创新学分(我校普教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折算表见表2)。

四、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表1、表2和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通过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之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通过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工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工程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国内外最新科技文献的能力;

(4)通过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通过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能正确认识电力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6)通过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显然,上述课程体系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中培养学生“十大”能力的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满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证补充标准》[4]中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和特别要求条款。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及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涉及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学分、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开设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等内容。上述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为兄弟高校顺利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凯,金尚忠,孙彩霞,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5):51-55.

[2]程明.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0-12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通用标准. http:///column.php?cid=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