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27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篇(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会展业;影响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43-03

中国的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会展业虽然已经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起来,但此次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影响以及一些后续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不仅应尽量减少损失,更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探讨应对我国会展业的短期危机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目前,国内外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比较侧重的是对自然危害(地震、海啸等)、突发传染病(如SARS)等方面的危机应对研究。因此,本文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促进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影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波及面广,负面效应明显,构成了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及管理工作新的威胁。本文从会议业、奖励旅游、展览业三个方面,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影响与冲击。

(一)会议业

会议业因其广泛的影响、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各类会议中,公司会议和协会会议占整个会议市场80%的份额[1]。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商业环境恶化,业务量下降,大量企业甚至倒闭,企业为此削减了差旅费、商务会议及年会开支,因此,世界会议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显著的。但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一旦运作,则较小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在后金融危机阶段及其以后,类似于政府会议、国际组织之间一些会晤、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如全球金融峰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仍会开展。

(二)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是高品位、高消费、深寓文化内涵的享受型特殊旅游活动,其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但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企业受到的危害较大,使得大部分外企在实行奖励旅游时很少将目的地选在其他国家。上海的一些旅行社的资料显示,往年“十一”后逐渐进入高峰的奖励旅游,2008年在国内外包括机票、饭店大幅降价的情况下仍显平淡,部分企业则降低了奖励旅游目的地的规格,将境外游改成国内游,原本在国内一线城市举行的会议则改到了二、三线城市等[2]。

(三)展览业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各个行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产业关联强的展览业更是不可避免。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1 800多项,但实施办展的只有1 000项,实施率约55%,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5%。国内展览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展会数量、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困难情况突出。如2008年的“佛山陶博会”,华夏陶瓷城会展中心一楼展位约有1/4没有售出;2009年第105届广交会第一期与第104届第一期相比,出现了境外采购商人数、累计出口额双下降的现象。上述影响的后果是导致了展会组织的扭曲,形成展会市场交易的障碍与阻力,从而阻滞了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会展业的机理

自20世纪80年代会展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会展经济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虽然会展业发展的步伐不可阻挡,但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会展业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不可摆脱的事实。本文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一)宏观机理――关联模型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会展行业产业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已形成了国际化趋势。会展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会展业与餐饮业、物流业、国际旅游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航空业等都有较强的联动性,关联度分别为0.8557、0.6698、0.7379、0.7513、0.4624、0.7297[3]。因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这种关联性使得各产业受到的影响也会表现在会展业中。

基于上述分析,设ER(Exhibit Revenue)代表我国的会展经济收入, 则ER受以下几个变量的影响: 国外会展市场(X1)、餐饮业(X2)、物流业(X3)、国际旅游业(X4)、批发零售业(X5)、邮电通信业(X6)、航空业(X7)、国家政策性因素εERn。ER与其他经济单位的关联模型可表达为:ER = f(X1,X2, X3,X4,X5,X6,X7) + εERn。其中:εERn表示第n个国家的政策性因素,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及有关发展会展业所颁布的法律或采取的措施等。

上述关联模型有助于解释世界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传染机制,可用下列的图示分析。

图1表明,关联模型中前7个因子与会展收入都是成正比的,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国外会展市场所受影响尤为明显,国外参展商的减少既不利于国内大型会展的国际化发展,也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办展。在政府方面的因素中,如果国内外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乏力,势必影响各国的会展市场。

(二)中观机理――增长极理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所斯・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把它们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4]。“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应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增长极,这三个经济最发达地区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最大的。依附于经济发展的会展业受到这种“负向”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影响,可能的结果是这三个增长极不仅没有得到稳固反而弱化了其应有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微观机理――羊群效应和恐慌效应

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均本能地从各方面节省开支。一些大企业若判断参加某个展会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明显,就会撤出。而由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较高,大多数小企业并不倾向于独立搜集和处理某个会展国家的信息,这就会导致小企业随大企业撤展而撤展,加剧会展市场波动,形成会展市场的“羊群效应”。 恐慌效应理论认为,其他人作出与自己不同的决定时,便会恐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会效仿他人的行为[5]。利用恐慌效应理论也能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若一个潜在参展商发现大批企业取消参展,便会担心自己如果参展利益就会受损,从而产生恐慌心理,当大量企业有类似想法时,便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恐慌链,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取消或逃避展会。

三、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为有效排除金融危机的阻扰并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反影响机理视角提出应对策略。

(一)宏观策略――构建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治理环境

1.同业联盟和产业融合相结合

除了一直强调的会展行业内部的联合发展外(如珠三角会展业联盟),为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氛围,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异业联盟在现阶段也是十分必要的。由各行业与会展业的关联模型我们已经得知,会展业所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是和餐饮业、物流业、国际旅游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航空客运业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会展业可以走异业联盟之路。会展业与这些产业的联盟可使其影响不断扩大,并通过信息容量的扩充与共享而有效拓展市场发展空间,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广告效应。

2.法规建设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我国会展业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与我国会展行业法制不健全是密切相关的。虽然2005年至今,已出台了国家性的法规《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等[6],但仅有这些法规是不全面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加紧完善、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护和规范,使会展业在一个有保障的环境中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时,应尽快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会展自律性组织,制定会展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定期权威信息,保持与政府的经常性对话,以维护业界的利益,提升业界的形象和定位。

(二)中观策略――提升后金融危机格局下会展业的发展能力

1.培育适合的会展产品发展模式

我国会展市场上重复、模仿办展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展会因缺乏产品发展模式而深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培育适合的会展产品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通过依托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展会,培育各种特色会展产品。包括: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即通过依托城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来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我国的杭州、海南、昆明、博鳌等省市都适合该种发展模式;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通过依托城市的优势产业来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如我国义乌、东莞、青岛等地的会展产业;政策依托型发展模式,即通过国家政府给予的政策倾斜和特别扶持发展会展业,我国西部和区域内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这一发展模式。

2.加快会展增长极的品牌建设

根据增长极理论,现阶段不仅要巩固我国现有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会展增长极,而且更要加强其极化机制,即要着力品牌会展的建设。在我国,真正能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展览几乎全是专业展,如上海的汽车展、深圳高交会和珠海航空展等。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只有22家展会成为“UFI”的正式会员[6]。所以,会展机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专业展,在我国的会展增长极地带迅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得到国际业界认可的著名会展品牌和大型公司。品牌保障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在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发展能力,同时也能将自己的资源、人才、技术等扩散交流,辐射到周边二、三级城市,形成带动效应。

(三)微观策略――提高会展企业的防御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1. 建立会展危机预警制度

危机是突发性的,但会展工作是有计划的,而大型品牌展会更是一个长期、周密计划的工作,因此,会展的危机管理工作也可以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会展企业应强化危机预警制度建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会展危机预警系统,该系统会根据会展特点,将会展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分类并设计相应的会展危机指标体系,根据危机危害性的大小定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应对指引,当一种危机达到警报状态,即会对本企业或该会展活动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时,会展企业应预计所需经费,准备相关物质,明确责任人选,对症下药,预防危机对会展活动产生危害。

2. 加强与外界的及时沟通

良好的外部沟通,有利于获得有关方面的协助和支持,特别是当发生危机时,与外部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由影响机理的分析可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羊群效应与恐慌效应都会对预期或潜在参展商产生影响,因此,办展办会机构应及时与客户、其他利益攸关者和媒体沟通,将该展会的优势与机遇表达清楚,以消除潜在参展商的恐慌心理,削弱羊群效应的作用。另外,会展企业要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取得这些机构和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办展办会的有利条件。

3.实现会展业的电子商务化

会展企业应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密切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在展览场馆、展会组织、展会服务等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机对实物展览的冲击下,我国会展企业要尽快建立与参展商及其所在行业品牌网站、协会网址之间的链接,获取最新的信息及传播自己的信息,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网上洽谈贸易,拓展电子商务化模式,实现会展业实物办展和虚拟办展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中国会展业想要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必须做出思考和总结。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冲击和影响,认为,我国会展业为在后金融危机阶段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结合影响机理积极探索相应的途径。首先,政府、协会要构建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治理环境;其次,各会展城市、重点会展区域要提升会展业的发展能力;最后,会展企业要提高自己预防与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提高我国会展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就培育我国会展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等的实现)展开具体探索,因而这些还有待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龚平,赵慰平.会展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http://省略/readnews.asp?id=1809,2009-02-24

[3] 路红艳.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北京物资学院,2002.

[4] 江志君.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会展业大发展浅析[C].//沈丹阳.中国会展经济前沿理论与政策思考――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篇(2)

金融海啸中,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卢劲杉 刘 晶

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国家法律监督者的检察机关该如何直面,就此,本刊专访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代表陈旭。

检察风云: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地司法机构相继出台政策,在法治层面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有人提出,金融海啸也考量着我国的司法能量。您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者,在执法理念上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陈旭:金融危机不仅是对经济的挑战,也是对法治的挑战;在检验国家经济承受力的同时,也检验着法律体制的适应力。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者,检察机关必须转变执法理念,在应付金融危机,确保上海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提高执法水平。

我一直强调一点,法律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法律本身是一种社会规则、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执行的时候当然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

面对金融危机,上海市检察机关特别强调要自觉服务于国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保持上海国民经济稳定的大局。我们先后制定下发了《上海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意见》、《关于上海检察机关充分履行检察职能积极贯彻“四个确保”的通知》,要求全市检察机关充分运用检察监督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把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消极因素尽可能地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把检察工作放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中思考、谋划,要找准检察机关履行职能和服务大局的结合点,不断地把服务大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到制度规范层面。

我们还认为,做好新时期检察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高度关注民生,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针对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切实承担起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

为了增强检察干警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自觉性,今年3月,我们全市检察机关开展了“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基层,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题实践活动。这“四进四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增强干警服务大局的意识,增强群众理念,创新干警教育的新模式,使全体检察人员在案件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

当然,还是要坚持打击和保护并重,努力实现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三者统一。要注重从更高层面考虑检察工作的目标、方法和途径,不能就案办案、机械执法。执法想到稳定,办案考虑发展,监督促进和谐,每个检察官都应该以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和办好每一桩案件。

检察风云:那么自金融危机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已经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呢?

陈旭: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市委关于“四个确保”的总体目标,我们及时制定并向各级院下发了有关通知和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完善涉及金融危机案件的处理机制,充分利用打击、监督、保护、防范等法律手段,主动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

所谓“打击”,就是要严厉打击影响经济运行的各类犯罪活动,其中的重点是打击破坏金融、证券管理秩序、危害税收征管秩序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积极查处国家工作人员侵害企业权益、影响企业发展的职务犯罪,还有、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的渎职犯罪案件。

比如说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他们这段时间以来,密切关注铁路重点工程建设中各类职务犯罪的新动向,突出查办贪污、挪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犯罪,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变更等环节中的贿赂、渎职犯罪;而静安区检察院则针对辖区内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汇聚的特点,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保障市场秩序。

所谓“监督”,就是在查办案件中要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和鼓励改革、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还有改革探索中出现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

所谓“保护”,就是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侵害企业权益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因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融资借贷、投资理财、房地产、商事合同、劳动争议等案件的监督,依法纠正明显有失公平的裁判。

这里,我认为特别要注意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要依法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司法服务。这一点,静安区、金山区等一些检察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的。他们针对办案中发现的企业内部管理、人事聘用方面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通过检察建议书的形式,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对企业间产生的纠纷,通过释法说理、调解疏导,努力促成案结事了。

另外,上海市的各级检察院还都建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对社情、舆情、民情的分析研判,查找可能引起重大事件的危险源。这段时期以来,特别是对因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群体性案件,检察干警们都努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至于“防范”,就是要积极构建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预防犯罪。市检察院制定了《上海市检察机关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通过对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对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因素进行归纳、论证,作出案前预测,事先提出预防建议,落实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就可以相对控制和减少职务犯罪。

检察风云:总有人认为,打击和保护并重,这个尺度界限难于把握,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陈旭:检察机关对于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严厉打击,实际上就是保护,就是保护经济、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讲服务大局,就一定要围绕着党委、政府和一个地区的中心工作。比如说保障民生,有一些直接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我们要进行打击。这是不矛盾的,是一致的,而且是更好体现了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本质就是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人民群众服务。

最近党中央批准上海到2020年建成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检察机关就要围绕关系我们国家和上海发展的大局,就要在思想认识、组织机构、工作重点、人员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地做准备。加强服务,发挥司法机关在“两个中心”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再具体到办案中,在当前经济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查办涉及企业的犯

罪案件时,我们就要尤其慎重一点,有些企业一旦查封财产后,可能就不能运转,甚至生存都会受到威胁,所以尽量不轻易查封企业账册,不轻易冻结企业银行账户,努力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有对企业的一些违法违纪高官,我们不是不查处他们的犯罪行为,但是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的方法、时机都要很好地把握一下。

检察风云: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上海检察机关在近段时期以来查办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

陈旭:谈到这个,今年2月卢湾区检察院办的一个案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在查处某国企集团的一起重大贪污、挪用公款案件时,他们了解到,犯罪嫌疑人涉嫌侵吞、挪用公款达700多万元。企业领导急得不得了,本来受金融风暴影响,企业资金就十分吃紧,这样一来不是雪上加霜嘛!这一点检察干警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第一时间赶往资金的流向地――山东省威海市去追查,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成功地追回几经辗转流入某行业协会的700多万元赃款,挽回了企业的重大损失。

在坚决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的同时,急企业之所急,注意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我觉得,卢湾区办的这个案子应该说值得总结借鉴。

再比如,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开始裁员或停止招聘,社会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一些不法分子乘机打着招工的幌子,以缴纳体检费、押金、疏通关系费等形式实施诈骗犯罪。闵行区检察院充分注意到这一由新情势引发的问题,重点查处此类案件,审查逮捕此类诈骗犯罪案件5件8人,涉及相关被害人85名。

在职务犯罪预防方面,应该说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比如,市检察院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关于在实施大型客机重大专项建设过程中建立廉洁从业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宝山区检察院与区纪委、监察局联合召开区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监督检查暨“双优”工作推进会,签订《工程廉洁承诺书》,积极参与区内52个产业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嘉定区检察院围绕“保增长”的总体要求,结合“国际汽车城”建设的区位特点,积极开展了“汽车加速度、廉政无事故”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这些应该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检察风云:您认为,在这一大背景下,目前检察机关工作的开展仍面临哪些方面的问题?

陈旭:我想重点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思想认识问题,另一个是能力水平问题。

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常说要有大局观念,检察工作要服务大局,这不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就当前形势看,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是党和国家的大局,检察机关自然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对于这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严重的困难,检察机关可能不如政府、企业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外向型企业等等感受得那么直接、具体、深刻,有不少同志也许还没有看清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所以,我们要继续开展形势任务的教育,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进一步充分认识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对市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影响,正确分析和研究出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

在能力水平上,我们要承认检察机关的执法水平、办案能力、工作理念对于现实要求还存在差距。

我认为,提升能力水平,一是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水平,放大办案的效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内金融、证券、房地产等领域,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这就要求我们抓紧学习现代金融知识,增强打击金融犯罪的能力,为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要加强金融、证券等经济领域犯罪问题的研究,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工作失误与渎职犯罪、经济纠纷与经济诈骗、正常合法收入与贪污受贿等等罪与非罪的界限。

二是要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受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不景气,许多行业都陷入衰退,企业裁员,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冲击,、上访问题也在增多。我们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纠纷,真心实意地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稳定因素。同时,面对多变的局势,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篇(3)

危机与机遇共存

时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任施罗伊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将削弱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政治意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

同时,她还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已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要想在未来更具竞争力,能源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需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行业既有利于当下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

多向解读一

危机与机遇共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适用话题

勇气 危机与机遇 辩证看待危机

多向解读二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次金融风暴是怎样产生的?危机它的危害有多严重?它将持继多久?它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危害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就能从它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它的特性,从而采用应对的措施!

适用话题

问 联系 表象与本质

多向解读三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的人谈“金”色变,以为世界经济将由此而倒退不知多少年。影响是肯定有的,但我们更要有面对危机的心态。有的人悲观失望、只看到消极影响,于是惊慌失措;有的人乐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而镇静自若。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适用话题

积极面对 悲观与乐观 态度决定命运

多向解读四

面对危机,我们只能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肯定不能,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慧眼,找到克服它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降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

适用话题

智慧 潜能 给我一双慧眼

多向解读五

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大家精诚团结,才能达到共赢。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篇(4)

(一)0*年销售管理办法应条款明确、言简意赅,明确业务员的区域、任务、费用、考核、奖励,对模凌两可的条款予以删除,年底对销售经理考核后按办法如数兑现。

(二)0*年应在公司、销售经理共同协商并感到满意的前提下认真修订规范统一的销售管理办法,使其适应范围广且因地制宜,每年根据市场变化只需调整出厂价格。

(四)考虑销售经理实际情况合理让销售经理负担运费,小包装费,资金占用费,减免补偿因公司产品质量等原因销售经理产生的费用和损失。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篇(5)

关键词: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监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51-05

一、离岸金融相关问题概述

(一)离岸金融的概念界定

1.离岸金融的内涵与外延

学界对于离岸金融的定义尚无统一看法,现研究的离岸金融是指,在不具有金融市场所在国国籍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不受一国国内金融法律法规影响且与一国国内金融体系相隔离的资金融通行为。

离岸金融主要包括离岸货币业务与离岸资本业务。离岸银行业务是最主要的离岸货币业务,约80%以上的离岸金融业务是银行间同业往来。离岸资本业务主要为离岸证券业务,其中包括离岸债券、离岸股票、离岸期货、离岸期权等。

2.离岸金融的性质与特点

相较于国内金融和传统的国际金融,离岸金融具有真正的、彻底的国际性。离岸金融交易主体大都不具有金融交易市场所在国国籍,具有非居民性;离岸金融所指的“岸”不仅是地域概念的边界,还是抽象的一国的货币循环系统,离岸金融交易所使用的货币是游离于一国货币循环系统之外的货币,如欧洲美元市场是指在伦敦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用美元作为交易货币而进行资金融通的国际资金借贷市场。

离岸金融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全球性,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打通了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投融资通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被称为现代意义的国际金融的离岸金融具有真正的、彻底的国际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

除了上述离岸金融的本质特征之外,离岸金融市场还具虚拟性、监管的多头性和松散性的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通常以被获准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将境外业务另立账户处理或是在交易商之间通过电子通讯手段的方式进行,没有柜台设施类的物理上的交易场所,所以离岸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是无形的,使得离岸金融带有虚拟性的特点。就在岸市场而言,离岸金融的市场监管除了可以受到市场所在国和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之外,还涉及货币发行国、筹资者母国、资金提供者母在内的多个国家事项,离岸金融带有完全的涉外因素,离岸金融的监管必然带有多头性的特点。离岸金融交易成本低,交易量大,政策优惠多,各个国家均对离岸金融采取宽松的监管手段以吸引外资,看似各个国家都对离岸金融进行监管,实则任何一国家对于离岸金融都没有做到完全的监管,这导致了离岸金融监管的松散性。

(二)离岸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1.离岸金融的历史发展

(1)国际历史发展

离岸金融市场起源于欧洲美元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洲市场上的交易的货币从单一的美元增加到了多种当时世界上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欧洲马克市场、欧洲日元市场及欧洲法郎市场相应出现,各国随之纷纷开始建立本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通过新加坡、香港及菲律宾等地的不断探索,亚洲离岸金融市场最终建立。大西洋沿岸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岛国家通过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为吸引国际资金,繁荣本国经济,也形成了目前避税港型的离岸金融市场。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国际银行业设施,日本也在大藏省的支持下于1986年建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自此,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拥有了离岸金融市场,标志着离岸金融开始具有全球性。

(2)国内历史发展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5月招商银行在深圳开办离岸银行业务,标志着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开办的开端。1998年底,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银行离岸资产面临巨大压力,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被迫停业整顿。2002年6月,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恢复开办离岸业务,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再次起航。

2006年9月,天津批准设立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的试点,开办离岸金融业务。2013年,银监会批复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四家具备经营离岸业务资格的中资商业银行可授权上海自贸区分行办理离岸业务,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已经起步。2015年4月,天津自贸区正式成立,银监会允许有资格的中资银行在天津自贸区开办离岸银行业务,这是继上海自贸区被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之后的又一新发展,是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2.天津离岸金融的发展定位与现状

通过借鉴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的发展经验,天津自贸区离岸金融发展的内容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多项内容,自贸区内的离岸金融发展必然与自贸区的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国际实践表明,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是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津是我国北方首个自贸区,也是我国新时期推进金融创新的主阵地之一,其战略定位挂钩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配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辅助上海、深圳金融中心的发展,带动全国经济加速发展,为处于经济换挡升级关键时期的我国释放巨大的市场活力。

2011年至今,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离岸金融业务经过四年的发展,融资租赁业全国领先、离岸业务发展成果显著并将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天津经济的发展,当前自贸区离岸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自贸区离岸资金需求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现实的自贸区离岸资金供给因受到当前政策的制约增长缓慢,导致离岸资金供求不平衡,严重影响天津自贸区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

2.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

市场准入监管是保障金融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屏障。首先我国需明确离岸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以及离岸金融机构的准入许可方式,然后对离岸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重新整理。

(1)离岸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

我国可以规定在自贸区开办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采取分公司的形式进入离岸金融市场。由于在自贸区从事离岸业务的跨国银行的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格,跨国银行分公司的母公司为其行为承担后果,由母行为子行承担清偿责任,向债权人负责。所以,采取分行的形式使从事离岸业务的跨国银行分公司得到其所隶属的整个跨国银行资本的支持,可以更大程度的保障离岸客户的资金安全,历史上我国也更青睐于金融机构设立离岸业务部、分支机构的形式参与我国离岸业务的经营。

由于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格,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行为不承担责任。如果允许跨国银行的子行从事离岸业务,子行仅能以其自身的资本对债权人承担责任,这将使债权人的权利不能很好的得到保障。因此,为更好的保障投资人的权利,保持离岸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最好要求境外金融机构以分公司的形式进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

(2)离岸金融机构的准入许可方式

目前存在四种不同的市场准入的监管原则:自由主义、特许主义、准则主义与核准主义。我国应参照大部分国家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的通行做法,实行核准主义的准入原则,即金融机构在进入离岸金融市场时不仅应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还应经过政府的批准。我国政府应坚持审慎准入的原则,既要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水平做出合理规定,还要考虑银行业务能力等实质性条件。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放牌照的做法是更为普遍的离岸金融机构的准入许可方式。具体来说,我国可以学习新加坡的三级银行牌照制。以银行的具体条件为标准,发给资本实力和信用状况不同的银行以不同的离岸业务执照,以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普通执照银行可以办理在岸金融业务,但不能办理离岸金融业务。全面性执照银行既可以经营在岸银行业务也可以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离岸执照银行只能在固定的区域(自贸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不能开展在岸业务。这种三级银行牌照制在保证了离岸业务的审慎监管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对离岸业务注入了活力。

我国在离岸金融业务重新开办时期发给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全面性执照,而给予工行、农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深圳分行离岸业务执照,这表明我国也正在向发放离岸银行牌照的准入方式进行转变。

3.离岸金融市场退出监管

国际上对离岸金融的监管实践证明,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通常政府会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救助、收购、破产等多种措施,使失去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维护良性的竞争秩序。

目前,我国法律仅对离岸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措施过于单一,显然不利于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及时退出市场。

参照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我国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最后贷款人制度和离岸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所采用,即当离岸银行暂时发生信用危机时,由中央银行为其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帮助危机银行走出困境,摆脱危机,以防止由单个银行引起的挤兑和破产风潮,引发系统性银行业危机。通过存款保险制度,使经营离岸存款业务的银行按规定费率向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离岸银行面临支付风险、破产倒闭的情形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离岸银行提供流动性资金进行救助,保障离岸存款人的利益能够得以实现。

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可以用法律规定建立以上两种市场退出监管制度,以维护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

4.税收监管及优惠政策

世界各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历程已充分证明,税收政策是否优惠是离岸金融业务开展成败与否的关键,税收优惠甚至免税是离岸金融税收制度的主旋律。大幅度的税收减免是大多数离岸金融市场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

目前,我国离岸业务的税收法律还没有明文规定,我国应当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明确离岸金融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尚未制定出统一的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法规之前,自贸区可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先实行部分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如:营业税、印花税等,尤其是对于在天津自贸区从事跨境租赁、航运金融的金融机构应适当减免利息税、资本利得税、股息预扣税等。

5.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监管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篇(6)

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安排,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在学会秘书长张巨功的陪同下,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一见面,他们好似久违的老朋友一般,热情握手,亲切地交谈起来。

王茂林副会长首先向基辛格博士问好。他说,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非常高兴和你见面。多年来,基辛格博士对国际重大问题,特别是外交方面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研究,发表了很多重要观点,还著有《大外交》等专著,更是中美关系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基辛格博士说,非常感谢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安排我和王茂林先生见面。我从我的美国朋友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和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高级顾问杜辉贤那里得知你领导的几个学会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你本人对经济领域问题也很有研究,希望就当前金融危机等问题能够交换看法。

王茂林副会长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情况。他说,20年前,由已故的上海市老市长汪道涵先生倡导,我和其他几个同志与汪老一同创立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我一直担任学会第一副会长。这个学会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焦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学会还有自己的刊物《中国城市经济》杂志。基辛格博士随即拿起了一本《中国城市经济》翻阅浏览。王茂林副会长接着说,现在我还担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和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会长,几个学会都有不少研究和会议活动。前不久我率领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代表团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第十六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最近,我们正在筹备第二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

基辛格博士风趣地说,你是没有什么空余时间了,不过你再来美国,一定要到我的办公室作客,看看朋友。他接着说,当前,大家都很关注金融危机问题,主席、总理和其他领导也到各处调研、制定对策。我想和你交换一下看法。

王茂林副会长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我们中国政府也非常关注,不久前,主席在第七界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中国赞赏和支持有关国家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希望这些措施尽快取得成效。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总理也表示,在危机面前,领导者要从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坚定、果断、负责、及时地作出决策,通过必要的财政、货币、监管等手段,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保持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中国政府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坚决维护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就是中国应对这场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国广大人民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加上中国经济社会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好;今年以来,中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变化,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再就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的阶段,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投资需求,这些都使中国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加大以及当前金融危机逐渐对实体经济和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等等,但从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面来看,我们有信心应对这场危机。再次感谢基辛格博士对中国事务的关心。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篇(7)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文斌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增长,才能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首先要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显然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必然要求。其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公共服务,可以释放我国居民当前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而鼓励他们将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再次,依靠生产率提高而非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为此需要大规模技术进步的支撑。我国应当将自主创新与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技术进步和持续增长。我国应当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起步,在国际贸易中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进而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于世界首位,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重要的资金提供国,这就为我国金融机构登上国际舞台创造了条件。从当前来看,向外国金融机构发放人民币贷款、扩大发行“熊猫债券”等都不失为可行的路径。这一方面可以化解外汇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机遇 成思危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在汉语中,“危机”可以解释为危险加机遇,危是危险,机是机遇,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机遇是可以通过应对金融危机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等等,从世界来看,我认为世界各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金融合作将会加强。第二点,就是地区的一体化将会加速,特别是亚洲地区10+1、10+2、10+3,就是中国、韩国、日本加上东盟国家,我想合作也会进一步的加速。包括信用互换和其他的措施,像类似于特别提款权,类似SDR之类的一些安排也可能会出现。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将会起步。比如说我们应该向巴塞尔资本协议一样,对银行有明确的监管的原则,那么,应该对投资银行,对金融衍生物,也应该有一些国际公认的监管原则。

金融危机恰是改节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