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28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信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功能

1、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评论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也是提升会计工作者素质,促进我国会计现代化发展的保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

2、会计职业道德的功能

首先,作为会计行业内的道德,它具备了一般道德所拥有的全部功能,即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指引功能。其次,作为会计领域内的道德,相对应的,它是会计法律法规的一项补充内容,弥补并延伸至会计法律法规所触及不到的层面。作为道德,它虽然不具备法律法规所拥有的强制性,却因其独有的社会舆论的力量有效制约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再次,会计职业道德相比会计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不论会计政策如何变更,会计职业道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政策的变更往往会导致法律法规的更新换代。在这代代交替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空档。会计职业道德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阻止了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空档进行不利于企业、社会、国家的会计活动。最后,会计职业道德对提高会从业者的自身素质与道德品质,促使会从业者进行自我约束,从而规范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而道德不是法律,并不具有强制性,与之相对的,会计从业者往往要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这就意味着,当坚持会计道德会导致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时,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会迫于负责人的压力而背离会计道德的要求。其次,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是相对较大的。这就使得许多会计从业者在培养过程中更注重于对从业者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在职业道德方面则是一笔带过,严重缺失。而受过道德培养的那一部分从业者,也会因为存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与道德缺失的那部分从业者同流合污,葬送了打好前程。最后,当今社会中,会计行业的确涌现了大批优秀工作者,秉公办事,默默付出。但人毕竟无法摒弃一切私念。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从事会计行业的人更容易利用职务之便做出一些背离相关法律法规,有损会计从业者形象的事情。

2、相关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颁布的《会计法》所规定的内容主要是框架上的,总体大层面上的,并不能深入渗透并包含会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这使得部分心存歹念的会计人员和法律玩起了“文字游戏”,钻法律空子。加之会计法对会计人员违法后的处罚力度不足,也导致会计人员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能够躲避法律的惩罚。

3、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监管也是促进会计从业者提高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严格缜密的内部监控制度可以从根本上很好地抑制会计上现象的发生。然而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多数企业的内部监管制度严重混乱甚至缺乏。这不但不能有效地对会计从业者进行约束,甚至当会计从业者做出了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之后,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追究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者责任。这种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者的放纵,无疑也会助长其嚣张气焰。

三、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会计从业者自身道德修养

企业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工作,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无形中提高企业会计从业者的道德水品。定期对企业的会计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用优秀的人物事迹鼓舞会计从业者,同时辅以真实案例教育会计人员,双管齐下使得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发的遵守职业道德。领导层也要发挥领导者的优秀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头维护会计职业道德,使得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从高层个人行为演变成为企业集体行为,并最终融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企业的一项无形竞争力。与此同时,可以联系相关企业、中介机构等一同建立会计从业者诚信档案,强制性地促使会计从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此外,在招聘过程中尽量更注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操守而非一味注重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可以从源头上促使企业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完善会计法律制度,加大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非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并对相关会计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各部门的监管方面,力求做到“面面俱到,不重不漏”。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人财物力资源,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对会计从业者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符合我国十以来对经济发展的要求。

3、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并且必须建立全面完整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可以使得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更好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促使企业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建立完善的有关财务模块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会计职业道德对未来会计行业发展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对未来会计行业发展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近些年来,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会计领域内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假帐盛行等各种会计上的不诚信问题,这使得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形势严峻。诸如近几年发生的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银广厦、蓝田股份证券市场欺诈案等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以及2014年中石油总会计师温青山同志被查一案。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更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任其发展下去只会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好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我们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我们十所制定的经济计划。随着会计改革不断的深入,会计行业对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一个合格的会计人才,单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应当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操守。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里,又以诚信为根本。古语有云:“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会计离不开诚信,市场经济更离不开诚信。如何在全国会计领域内推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培训,提高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无疑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改的成败。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内,作为企业,应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并自上而下地转变企业员工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观念;作为会计从业者,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会更自觉地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如实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徐晔.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06)

[2]王素英.试论当前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3]钟吴思婕.浅谈会计的职业道德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3(18)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职业素养 社会发展 道德培养路径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人们在开展某项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品质,是从事这个职业所具备的条件。主要表现为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等。就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素质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它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社会人都基本的个性特征,包括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等,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另一个是职业素养。它是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是不断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素养,除了有共性,还有个性,共性是所有的职业人都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构建不系统。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系统,而实践部分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业规划、职业道德及意识养成、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教辅资料匮乏,对于相关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仿照其它专业课考核方式,缺乏相应创新,对学生的督促和全程指导作用不强。

2.师资队伍结构及整体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具有职业指导咨询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的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充分,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管理及人才招 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资深职业指导师。

3.过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往往容易被简单理解成职业技能,从而导致高职院校过度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视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文教育、职业道德等关注严重不足:将职业教育等同为技能培训,培养出的学生空有一身专业技能,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刚队合作意识等品质,从而导致职业发展的后劲乏力。

4.趋向功利化、商品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是高技能的劳动工具。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和商品化,缺乏人文素 养 氛围的熏陶。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学 习混杂了职业晋级、职务提升、职后待遇和就业质量等多方因素,在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探寻

1.在思政教育中重视职业理念育养

高职院校大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发展教育课,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在坚守政治性、思想性的同时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就必须在外延上有所延伸。首先,在三观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思政教育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来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价值观,并由此延伸至培养学生开放的职业心态、坚定的职业信念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其次,在理想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意识。高职院校要经常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职业发展交流座谈,也可以编写优秀校友风采录并在校园信橱窗里进行展览宣传。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大一新生分批、分组参加人才招聘会或在课堂上开展班级模拟招聘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通过强化个人努力与事业成功的因果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辅导员要狠抓常态化理想教育,经常勉励学生成功的事业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鼓励学生努力通过自考、专 本等方式来提高学历层次、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再次,在品德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没有内藏于心的职业道德就没有外化于行的职业品质。思政老师要从意识培养的维度和职业发展的高度告诫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科学评价自我,敢于正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优缺点。也要真诚待人、坦诚做事、注重信誉、信守承诺。最后,在法纪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纪律意识。高职院校要在普及开展劳动法等职业法规教育过程中教导学生遵纪守法,更要教育学生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要通过权利义务对等教育来强化学生责任感培养,在剖析权责对应关系过程中重点强调义务的承担和责任的担当,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奖惩制度的认同和接纳。高职院校要通过意识、知识互动教育来强化学生的守法意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考勤制度的理解和尊重。

2.在实践教育中强化职业技能锤炼

“高职的职业素养训练是重技能、重应用的”。实践教育是技能训练的练兵场,高职院校专业课实践教育主要有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两种方式。一方面,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强化全真演练,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实训室是学生校内实训的场所和平台。校内实训室普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高职院校要积极筹措资金,着力加快校内实训室建设,特别是文科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校内实训的管理力度,要不定期检查校内实训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实际进展,通过以查促建、以查促教来克服校内实训的随意性、形式化、低质化倾向。教学部门要组织同专业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来集群体智慧以拟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训计划,进而根据实训计划来设计项目化的实施方案。项目化的实训方案要经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大学生实训奖惩力度,要将校内实训成绩纳入奖学金评定范畴,对实训表现优异 的学生要在评奖、评优方面优先考虑。高职院校要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报 名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实训刻苦、竞赛获奖的师生要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予必要奖励。另一方面,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坚持顶岗实习,提升技能锤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本 身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组织系统”,高职院校必须开门办教育,必须制定各种制度、 采取系列措施来激发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合作热情。对口实 习单位 要加大学生实习管理力度,通过强有力的考勤和评比制度来保障学生实习的实效性。带班师傅要 严格 要求、精心指导 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学校要建立联系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实习评比会,通过评比最优、最差带班师傅和实习学生的方式来奖优罚劣,提升师傅、学生双方的实习积极性 。校企双方要定期召开学生实习交流会,通过写心得、谈体会、传经验和提希望的座谈方式来实现师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积极、高效的交流座 可以实现以老带新、以优促劣的目的,最终实现实习实效的整体提升 。高职院校要在对口实习单位设立 教师驻企工作站,定点检查和督促学生的顶岗实习。驻站教师要随时监控带班师傅的指导情况,要严查并禁止带班师傅以管代教、以罚代教、行为粗暴、语言粗俗的违规行为,切身维护好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好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驻站教师更要 密切关注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绪波动,通过耐心的、温和的教育和劝解来及时纠正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成见和误解,巧妙化解学生焦躁倦怠和不满的实习情绪。

3.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品质教育

首先,专业课上穿插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关爱他人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大都是中学时期的问题学生,他们往往会被群体冷落化、边缘化。专业课教师决不能冷淡和漠视他们,反而要科学地尊重和关爱他们,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赞赏和鼓励他们。科学的尊重和关爱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更加珍惜温馨、温暖的人际氛围,这种情感体会与需要会延伸和传承到其未来职业生涯,有利于培养他们尊重、关爱他人的职业素养。其次,专业课上强化情景熏陶,历练学生职业责任操守。专业课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内实践环节,积极创设职业情境,通过全真的、模拟的职场情景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利用职业领域正、反两方面现象对比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感情碰撞,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增强学生领会、遵守规则的责任感,进而达到历练学生职业责任操守的目的。模拟招聘、影视观摩、校友座谈、职业小品、专题演讲等都可以很好地创设社会职业情景,都是值得尝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专业课教师在情景模拟实施完毕后要注重启迪和提升,要以作业方式让学生写心得感悟和学结,从而巩固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作风,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再次,专业课上注重创建和谐氛围,陶冶学生和睦友善、团结互助的职业情怀。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获学生的情感体验信息,克服空洞、枯燥单向式的说教交流,努力通过活泼、有趣的师生互动来化解学生的隔阂心理和胆怯心理,培养其与人交往的胆识和技巧。专业课教师要经常强调人际和谐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设计职场人际难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辩论,也根据情况安排学生充作职场角色,引导其自行发现人际矛盾、主动探寻解决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科学地点评和讲解。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启迪、告诫学生注意细节、关注小事,遇到矛盾时尽快沟通、及时化解。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立行。高职院校育养学生职业素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思索、尝试和革新。只有积极创新培育理念、大胆探寻培养路径,才能真正走出改革的新路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提高到新的水平 。

参考文献:

[1]阿瑟・克莱曼.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M].上海:上海译文出板社,2008:125.

[2]赵祥麟,王成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23―124.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l0:66.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现状;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对自身能力与职业生涯定位的主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基础上综合自身兴趣爱好和当下社会趋势从而确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一份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等的基础上。有了这一前提,再通过对于如今形势的认真分析和对自身专业的详细了解后做出的对于将来从事的工作的方向性的安排便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1 职业目标不清晰

当代大学生对于大学的认识有了一定偏差,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学习生活缺乏年轻人应有的冲劲与动力。而另一部分的人则是将目标设置理想化,没有考虑自身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并且没有对所要进入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不同的企业文化等进行系统的调查与了解,因而造成职业目标模糊;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化、功利化等问题。

1.2 自我了解不充分

早在2004年,由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就业》杂志联合调查结果已经显示: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而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只占16%。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很多大学生所谓“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可见一斑。也说明了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萌芽阶段。各高校对此并未充分重视,没有将相关知识串联并形成完整的体系。针对每位同学的不同性格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1.3 自我定位不准确

从另一方面看,现代社会的主流看法多为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等消极言论。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的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很多职位却招不到人。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披露,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万~80万,如果算上所有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需要200万~300万人,然而能被这些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仅有不到30万,人才缺口高达90%。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2010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显示,中国大学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

不难看出,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社会就业岗位的稀缺。究其根本是来源于很多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当、自身能力不足、盲目自抬身价、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恰当、不合实际造成的。

1.4 思想误区未转化

造成当代学生盲目自抬身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在92年中共十四大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国家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也就是“包分配”。当时的大学也首先被当作了鲤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其次才是作为获取知识的场所。因而对于很多老一辈来说,大学生代表的是知识,而除此之外更多的则是荣耀和身份。时至今日,这种传统观念仍然没有完全被磨灭,尤其是很多来自较为传统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定位产生了偏差,这种思想误区未经转化,最终造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这一现状。

2.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2.1 价值观因素

身处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在,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尤为重要。在如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大学生的价值也愈加格式化,加之各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全民大学生”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是今时不同往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对于自身定位的正视至关重要。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多的应该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盲目攀比。不同同学的各方面能力也都是不同的,在学习时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一旦就业则会掺杂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复杂因素。很多例子就是同学们在大学时盲目攀比、盲目跟风,就业时又拿不出高人一等的筹码,造成了各种“就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们只能够自己走自己的路,制定一份专属自己的大学规划,不要被别人的思想左右。

2.2 社会风气因素

如今社会风气愈发浮躁,大学毕业生自视甚高却忽略了应聘最基本的一些条件,很多同学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在以后用处不大,只要多注重自己综合能力即可。这就造成了很多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却一味追求高薪的现状。其实不论一个人其他方面能力如何出色,大学生仍是学生,而学生的第一要义便是学习,因而我们在注重学习的基础上再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无疑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在做职业生涯规划考虑的结果也应是在自己力所能及下的最好选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2.3 基本素质因素

一些基本素养如道德礼仪等的缺失也是如今大学毕业生的一大隐患。大学生在做生涯规划时对于提升自己的礼仪何精神面貌不应小觑。不仅是求职礼仪、社交礼仪,甚至连基本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对一部分毕业生来说都是“奢求”。这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突出的负向发展。在这样一种现状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对于自身内在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

2.4 外部教学因素

不能否认一部分老师教授知识的陈旧也是阻碍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大阻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于失败的大学教育有着一针见血的批评,“就教学质量而言,大学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很多大学教师依然用五年前的东西来教今天的学生。这样,学生没出门就落伍了,因为教他的老师早就落伍了。”我们在规划的同时也应考虑更多的吸收全新的知识而不是拘泥于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对于工科学生更是如此,各种科技产品更新速度日益增快,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接受容纳外界的知识就很有可能造成所学跟不上社会所需,最终造成疲于应付新知识的接收消化而没有时间对所学知识整合、创新,形成恶性循环直至被社会所淘汰。

3.当代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与方法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如何制定一份较为精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困扰很多当代大学生的一大难题。其实当代大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自身素质的培养

培养自身素质即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即对自身进行客观分析,主要从兴趣爱好、个人价值观、领导与合作等不同方面的能力、个性性格、未来需要和基本素质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

其次,标准化的职业测评工具的学习与应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与同学、朋友们交谈了解之后再通过专业工具进行测评可以使自我认识更加完善与全面,无疑也会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

3.2 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知

大学生就业之所以“晴雨难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在进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对于环境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本专业将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可持续发展性、潜在提升空间和社会发展对于该方向的偏重度都应是我们考虑的重心所在。职业生涯规划切忌鼠目寸光,不应将重点目标都投放在时下比较热门的某一领域。而应锁定在时下热门且仍具有发展潜力或国家将来重点扶持的,甚至是国际领域上比较重视却鲜有人问津的一些“黑马”领域。这就是分析环境因素的原因所在。要能够敏锐准确的捕捉、把握这些领域就要求大学生们对于身边的社会环境,国际形势有着详细、系统的了解。

3.3 树立正确的意识

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阶段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十分重要,在进行科学客观的自我认知后就应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目标,及时评估或预现实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措施缩小这一差距并逐步实现职业目标。可通过参加学校职业生涯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和科学的方法。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竞赛培养自己的规划能力和意识。

3.4 明确职业目标

当代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忽视了职业目标的重要性,一味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于职业生涯本身的不定性和复杂性视而不见,因而所作的规划尽管可能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却仍然与自身发展要求不相符。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都缺乏了对于职业目标重要性的理解。在对具体的职业选择时就会带有盲从性,较易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做出选择,缺乏对职业需求、就业环境的正确定位,对于较长远的持续发展没有长远合理的规划。

3.5 寻求专业帮助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仅凭自己个人推断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难免出现或落后于时代步伐,或不够严谨等各种问题。在初步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不妨将这份规划以正规样式发到你的一些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导师、学长学姐甚至是同学那里,请他们帮助自己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规划。也可以通过类似于期望树法,SWTO分析法等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曦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改进[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2):135-137.

[2]李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商品与质量,012,6,213.

[3]王书敬,牛蒙刚.基于SWOT分析法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3):61-64.

作者简介: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性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2-01

1 职业教育职业性

职业教育来源于传统的手工业学徒形式,起源于职业社会。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创造一定的工作条件,以便于获取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劳动形式获取生存条件、实现自身价值是就业的本质,它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因此,作为培养劳动者职业劳动所需技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世界本身具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性就是对此种紧密相连关系的总体概括,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差异。

2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缺失的现状

2.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缺乏市场导向、专业分支过细、专业交叉覆盖现象严重的缺点,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企事业单位不认同职业教育毕业生,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知识相对较老,陈述性概念、定义和原理较多,实践课程设置在内容和课时上较少。课程设置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不匹配,导致毕业生知识框架不合理,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2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性理论指导

实践的发展是理论形成的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为实践提供先导性的指导。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客观现实中,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指导却严重缺位。职业教育职业性理论的缺乏导致其理论指导的缺失,这进而会导致职业教育职业性缺乏有效的内涵论证和本应具有的理论支撑。职业性在职业教育的诸多特性中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特性,关键是我们应怎么把握职业性,全面理解职业性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内涵。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职业教育职业性理论指导与研究。

2.3没有给予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

强化创业教育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具体操作中,创业教育被“业余化”。在现实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被分离开来,并未将充分融合于职业教育的整体教育体系中,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是通过课外业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导致创业教育无法获得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持,进而导致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在定位中,创业教育被表面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通常只停留在口号和纸面上,落实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再次,在范围上,创业教育被局限化。创业教育起源于创业比赛,具有很强的精英气息,各职业院校通常挑选少数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以便让他们能迅速发挥招牌作用,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

3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回归的对策

3.1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科技发展要求和经济结构产业优化的需要,职业院校应逐渐调整学科专业构架,不仅要调整学科专业,如设置综合交叉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进行学科融合和渗透,强化综合性学科专业建设,还要调整课程结构,如,实行主辅修制、全面学分制等。各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考虑自身客观情况,又要考虑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要不求攀高求全,只求自身特色,力求办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真正起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作用。

3.2加强职业性理论研究,准确、全面的理解职业性内涵

理论源于实践,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事物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当前,我国在职业教育职业性上,比较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以至职业性理论缺位比较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准确、全面的把握职业性内涵,强化职业性理论研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首要基础。职业教育将职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职业性内涵,不但要注重就职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理解,更要注重职业道德思想建设等的综合性发展的理解。让职业劳动者获得全面、综合发展与进步是职业性的根本内涵。

3.3注重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奠定创业基础

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的时代要求。为实现这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创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想要有效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快速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必须注重创业课程的设置。不但要注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提高创业教育认识。创业教育不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意识,还是职业教育匹配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第三,注重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基本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例如,成立“创业社团”等,组织各种创业集体活动,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担任活动指导,拓展学生知识面。

4 结语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发展速度相当较慢,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理论尚未完全脱离于普通教育原理,还没有建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也就很难发挥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与引导作用。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回归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课程和专业设置,实现职业引导全程化、实用化和专业化,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合理有效的进行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翟海魂.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4(19).

[2]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4(07).

[3]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表现形式 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指能区别出事物的复杂现象,能决定所反映事物为该事物,并能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紧密相连,并在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正确分析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能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更好的把握,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判定方法,首先需要对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分析

社会的生产方式深刻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目标、主体、形式、内容及结果等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从游牧、农耕、小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再到今天的信息知识社会的几个阶段,在历史的每个时期,职业教育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萌芽时期

从游牧时期到小手工业生产时期,这一阶段萌芽出了职业教育,也可称这一时期为前职业教育时期。该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现出“学徒制”的特点,职业教育都仅限于师徒、父子相传,其教育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在这一时期中,让个人获得能立足于社会的生存方式,就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另外,在个人才艺的发展和技艺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职业教育时期中,职业教育活动渗透于各种社会生活中,但是并没有被重视,更不存在相关的正规制度,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表现得无足轻重。

(二)发展前期

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可以看做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期。在这一时期,开设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取代“学徒制”。在学校中,学生能对复杂化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而非局限于手工技艺的练习。社会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着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三)发展时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方式在发生变化的同时,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方式,将其称为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技术职业教育。在多数国家,职业教育的实施从高中阶段就已开始,可将其大致分为分流制和单轨制。其中分流制以德国、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将职业训练和职业教育合二为一是分流制的特色,这一教学制度让高中职业教育几乎沦为了职业训练,因此也被称作“现代学徒制”。实施单轨制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和美国,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分开进行是其基本特征。

社会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职业教育在目标、形式、层次和内容等方面都变得更加丰富,提供了更多选择,它是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以人为本是本质属性的核心

从古到今,社会中的所有教育,从价值本质来看,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没有人就不存在价值和意义。职业教育是人的智力和体力高度融合、统一的体现,它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课本、学校、地方或者国家为本位,为人而进行的教育。脱离人的发展,职业教育就无从谈起。

(二)社会生产性

职业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因此它一定具备天然的社会属性。通过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来看,社会生产服务与职业教育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究其本质,职业教育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育领域中,职业教育是一项谋生就业和技能培训活动,为社会生产输送合格的劳动者是其直接任务,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培养的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衡量标准,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教育活动实际上也是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所服务,通过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方式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生产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所在。

(三)职业导向性

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本质属性。在职业教育中,以岗位要求和行业发展导向,通过应用模拟职业环境的手段,对工作过程和技术知识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能否发展的关键。职业能力是指通过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进行掌握并加以实际运用、类化和迁移,且能整合相关的一般能力的一种能力体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三个构成部分。职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促进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职业教育中,承认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实现每个学生的具体职业发展为教学目标。职业教育通过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教育内容和形式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按照专业实施教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了适合本身特点的专业,能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其专业的专业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关注现实生产、生活是重点

关注现实生产和生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可以理解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处理和技术运用几方面的能力。

3、终身学习是发展趋势

在新技术、新行业不断兴起的今天,一次性学习的观念已不能符合社会的飞速发展。岗位竞争愈演愈烈,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可能面对多次变更,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必须培养学生在各专业中流动的能力,且刺激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培训的欲望。终身学习是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晓.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0,(20):12-14.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 学科范式 发展理念 学术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8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时,它才开始走向成熟。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

1.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2.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3.学科形象不如意

在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感觉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如同“塑料花瓶”一般,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只是在特别需要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或是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被一些研究者想起。

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科学思路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

在发展范式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变成走“立交桥”,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做到学科建设、巩固与提高并重。目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偏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多元的,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层次,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关系,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

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决定性的关键要素。要以加强专业化、网络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既要搭建学术平台,也要吸引其他学科学者加盟职教心理学研究队伍。今后要逐步建立网络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交流组织和研究机构,可以建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省、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所(中心)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室(中心),建立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档案和人才库,善于发现和汇聚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培育研究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支持优秀中青年人才潜心研究、多出精品。要通过5~10年的努力,造就一批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职业教育心理学专家。

参考文献

1 刘重庆、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0(13)

2 李晓玲.中国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3 徐国庆.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运用自学――研讨法的初步实验研究[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3)

4 包昆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5 刘重庆.突出重点坚持特色――课程建设总结[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可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劳动力,培养离开农村和农业的劳动力,而不是真正为农村培养劳动力,导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严重落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进行思考有助于我们抓住问题的实质。目前,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探讨有很多,其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社会性说”、“职业性说”、“大众性说”等,而刘晓在《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文中提出的“职业教育具有生利性、人人性、中介性三大本质属性”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确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思想,真正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并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一、以农民为本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

首先,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社会呈现凋敝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成为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成年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与指导等原因,无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不高,成年农民为了生存被迫离开土地,选择外出务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留守儿童增多、村落荒芜、老人无人照顾等社会问题。

其次,城市负担不断加重。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涌入,为了维持正常的公共秩序,城市现有的交通、居住、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不得不超负荷运转,结果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再次,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土地来到城市谋求生存发展之路。他们从事艰苦的劳动,却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和服务的质量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导致报酬偏低,物质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却因为社会地位低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外出务工人员长期饱受与亲人分离之苦,精神需求更是无法得到满足。可以说,农村人在城市的状况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的吸引力不断降低。即使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有诸多不如意,外出务工人员也不愿再次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再回到自己曾经耕作的土地上。不知不觉中,这些城市的建设者逐渐沦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职业教育的生利性、人人性、中介性三大本质属性为依据,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服务对象、专业设置等几个方面出发,秉承为农民着想,服务于农民的思想,从经济上、生活上、心理上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而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这也正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旨所在。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要彰显生利性

职业教育的生利性主要强调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给每一位农村人带来实际的利益以及利益上的保障,所以,确保农村人口利益的最大化应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是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直接反映,是职业教育体现特色、形成优势的基础和前提。

具体而言,生利性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渴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农业生产知识、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以及管理知识在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科学生产,从而实现新型农民的培养。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农村职业教育的新使命,而这也正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即要造就千千万万的新型农民,增强农业、农村的吸引力,使得一部分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扎根农村不动摇,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为希望到城市生活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一技之长,掌握谋生的本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他们的劳动质量和职业素质,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维权意识。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维权意识较差,如何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是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无论是新型农民的培养,还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维权意识对于其发展而言,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时展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出的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将培养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新型农民、为城市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及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从而彰显职业教育的生利性。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要强化人人性

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应符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与办学目标紧密相连的便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农村社会与城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而提升农民素质和能力的关键在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从职业教育的人人性这一本质属性出发,科学判定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人人性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确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成年农民列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目前,成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但是,我国成年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不仅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不适应,而且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大批农村现有成年农民培养成既拥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又具有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对于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将青年劳动力列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他们是传统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也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青年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他们不仅是未来成年劳动力的接班人,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同时,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将身体残疾者以及生活困难者列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职业教育是一种容纳性强的教育,要使社会中的各种人和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在职业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获得谋生的本领,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

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为农村的发展服务,因此应该面向生活在农村的所有人,而且应该关照其一生,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人人性。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体现中介性

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中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地方特色以及地理环境设置与农业相关的专业。这也正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农村以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主,而城市则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这一差别必然体现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因此,在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密切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设置相关专业,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根据本地区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开设相关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当增加与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相关的课程。第三,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前瞻性地设置未来需要的专业,形成若干个优势品牌和名牌专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转”,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需求与青壮年劳动力联系起来,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从而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

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重视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现有教师质量,加强多元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然成为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地理环境、地方实际以及劳动者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重视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助于彰显职业教育的中介性作用。

五、促进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既是一种发展思路,更是一种实践需要。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服务对象和教育内容上都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的生利性、人人性、中介性这三大本质属性,从而导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促进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现是时展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首先,应该树立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人口服务的思想,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生利性的属性。一是要满足不同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向其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切实提升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将提高农村人口的道德素质和维权意识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是农村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学校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一切为了农村的未来,发挥农村职业院校促进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将向国外输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作为自己最终的办学目标。

其次,应该树立职业教育为当地服务的宗旨,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人人性的属性。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实质上就是农民知识化的过程和农村社会城镇化的过程。向成年农民和青年劳动力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因此,应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群体,将一切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成年农民、青年劳动力都发展成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其受教育的需求。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人人性,有助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从而加快实现城镇化的步伐。

再次,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开设相关专业,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生利性的属性。职业学校的领导者不可盲目跟风、盲目攀高,应该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察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高瞻远瞩地开设相关专业。一方面,要将新型农民所需要的农业生产知识作为自己开设相关专业的依据,重视涉农专业的开设以及从事现代农业职业所应具备的生物理化、农业生产和管理基础知识、生产和加工技术、市场与营销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沟通、协调和管理等新型农民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使得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最终实现将大批新型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的理想。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另一方面,要将外出务工人员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知识作为开设相关专业的依据。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也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使命。

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其中介作用的另一个因素是谁来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一般而言,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提供教育和培训的重任,因此,职业学校应将提高师资质量作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真正解决谁来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要允许并鼓励农业能手、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建设多元化教师队伍,鼓励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走进田间,走进工厂,真正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中介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