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的困惑

小学语文的困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26

小学语文的困惑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困惑 反思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 困惑 思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的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的思考

1.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手段,以规范化的工作规程为保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尤其要重视对农村课改学校的支持。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3)

一、拖堂的危害

“拖堂”莫非是想通过这种手段给学生延长一点学习时间,也就是自己能多讲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用心可谓良苦。其实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也对儿童的身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害处颇多。

其一,“拖堂”有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经过35分钟的紧张思维活动,精神已很疲乏,身体需要排泄,硬撑死憋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和神经系统紊乱。应及时地让其轻松调整、恢复情绪。

其二,“拖堂”既不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殃及下节课的正常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积极思维和有效记忆是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他们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也浓,余下的时间是由教师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前20分钟学习效果加以巩固罢了。下课铃响时,若不及时下课,学生虽然装出一本正经的听课样子,其实他们早已心不在焉。

其三,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张有弛,学习也亦如此。课节安排、时间设置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5分钟内他们动脑动手,消耗了不少的精力,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如不按时下课,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心力不足,影响记忆效率和教学效果。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1、过多的追求形式

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让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上公开课时,总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增设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或环节,还常常为自己的别出心裁而沾沾自喜。素不考虑这是否是本堂课语言学习所必须的,是否是学生所喜爱的。对这种现象,有一位老师作了富有个性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公开课和随堂课,就如宴席菜和家常菜,筵席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毕竟成本太高,无法天天享用,更何况营养价值并不一定比家常菜高,常常是物不所值;家常菜精心搭配,也能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经济实用,人人、餐餐均可享用。也好比是时装和生活装。时装价格昂贵,欣赏性强,适合舞台,倡导潮流;可我们更多时候毕竟还是需要实用性强、穿的比较轻松自在的生活装。是的,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贪多求全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简单、实在,讲究有效。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

3 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课堂教学中若就事论事,学生常常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感到枯躁乏味。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对采用的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教育性不强,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缺乏严格考究,那么就将事与愿违,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方向,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就无异于用“法定”的教学时间去作无效的劳动,导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上的深化、扩展与发挥是具有方向性的,否则反倒成为滋生拖堂的土壤。我们一部份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拖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课堂教学中随意性太大所致。

4 教师不良个性倾向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已形成共识。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健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倾向性,诸如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静,强迫自己要当即处理好发生的事,这些个性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就啰嗦重复、填鸭说教、下“暴风雨”,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总之。教师个性品质的不健全也是引起他们在教学中拖堂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如何杜绝拖堂现象的思考

1、教学内容由“胖”变“瘦”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胖”变“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2、教学环节由“碎”变“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论述揭示了汉语言的学习规律。汉语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意会”,有时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因此,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3、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

“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要求的那样:“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不要“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咏之乐”。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记得住”──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用得出”──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读写迁移训练的要求,但是在有关部分的表述中还是强调在阅读中“用得出”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练习,通过运用,及时地把学生储备的语言由消极的转化为积极的。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4)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困惑 探讨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课堂的驾驭上难以把握尺度,导致教学质量提高不大,倍感困惑。

老师们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表面知识不难,但教学要求的标准却很高,教材教学的内容与对学生的检测内容不相一致;②语文课堂的探究,收放的程度不好把握,究竟怎样上才算一堂好课,教师缺乏一致的标准。③新课标中的思想、目标和方法,教师们在教学中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④对学困生的转化难度大,花了很多精力,但效果不佳,而优秀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1 给老师们带了困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1 农村学校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学生也需要。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条件有限,难度很大,学生更无从下手收集。另外,教师辅导用书缺少、新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上不准,因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1.2 农村学校普遍缺乏标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法从传统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很多教师把知识目标的培养与能力目标的培养单一的割裂开来,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能力的要求认识不够。

1.3 农村学校的教师缺乏经常性、专业性的新课标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理念、目标及方法。他们经历的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无法把新课程实施的理念、目标和方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1.4 农村中学的学生生源情况非常复杂,很多来自偏远的村小,学困生数量多。他们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感到乏味;为了照顾学困生,班级上的优生又得不到更优质的培养。因而使优生不满足甚至厌倦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整个教学质量不高。

2 要消除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2.1 加大教育投入,真正实现教育均衡,让农村语文教师也拥有现代教育所应具备的设备设施。因为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能为教师提供收集资源的平台,弥补教育资源缺乏的不足。同时还能让教师从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师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学生准备更多的资料和资源,弥补因学生家庭经济或其它条件带来的资源匮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前人们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理念却有了更高得要求――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源源不断的清泉,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否则,农村语文教师的困惑还将继续存在,甚至永远存在。

2.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度时期也曾为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农村大多数教师就是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育,要让他们改变其固有的模式,关键得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堂是“从学习生字词语,到阅读课文再到分段归纳段意,再到重点语段的分析理解,再到归纳中心意思的或主题思想”的一条龙服务,把学生教条式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肢解和把握,束缚学生自主探究和思维,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无从去实践。只有更新教师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有效的课堂模式做引导,才能让他们消除困惑,从羁绊中解脱出来,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

2.3 加大农村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力度。可以制定很多行政措施,强化农村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比如,将教师推荐到比较前沿的学校跟班学习;引进学科带头人进行业务指导;定期组织课标研讨、教学竞赛等等。让教师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并熟练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增加农村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提高教师的待遇,刺激农村教师工作热情,使他们自觉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更早、更快地与现代教育接轨,走出教学困惑。

2.4 针对农村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2.4.1 对村小实现资源整合,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让广大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得到优质的教育。加大对村小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让他们也更早、更快地接受新课标的理念,从小学起就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不出现中学与小学脱轨的现象。尤其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不出现陌生和游离在外的状态。

2.4.2 让我们语文教师彻底消灭成绩观念,让我们的教师从成绩确定学困生和优生的传统理念中解脱出来。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要以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工作业绩。其次,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真正实现“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的评价方式。

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具有普遍性。让农村语文教师尽快从困惑中走出来,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事关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个人和群体来关注农村语文教师,关注农村教育,让农村中学语文这块贫瘠的土地,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5)

1.借助自主复习单,掌握概括说明文要点的一般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准确分辨说明方法的诀窍。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要点,梳理阅读方法

1. 从单元导语入手,回顾学习要求。

(1)抓住课文的要点。

(2)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2.呈现课前学生梳理的课文要点。

复习内容 复习记录

本单元4篇课文的要点是什么? 《鲸》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

3.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

(1)逐段概括要点:①呈现课文《鲸》,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②思考本单元中运用此概括方法的其他课文。

(2)摘录文中关键句。①呈现课文《松鼠》,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②找找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中的关键句。

二、借助课文范例,寻找概括诀窍

(一)呈现自主复习单中的学习困惑。

困惑一: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容易混淆。

困惑二:一个语段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说明方法,易出现遗漏。

(二)解决困惑一。

1.呈现课文中的例子,说说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举例子)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打比方)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2.合作讨论:如何辨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三句话用上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小组汇报。(判断说明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做标记)

4.练习运用。

(1)独立完成练习一。

(2)交流并及时完善板书。

举例子――例如、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

作比较――相当于

5.基于学情,重点区别几个容易写错别字的说明方法。

(1)交流整理其他说明方法。

(2)显红易写错的字,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作假设 打比方

(三)解决困惑二。

1.呈现课文段落,联系上下文,思考显红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 《鲸》

2.同桌讨论:读一读,想一想,判断一个语句或语段中有哪些说明方法时,怎样才能不遗漏?(随机板书:一遍一遍读,一个一个找)

3.尝试运用,完成练,完善板书。

(1)独立完成练。

(2)同桌交流。如有分歧,再读读片段,看看板书,轻轻讨论。

(3)全班交流。

三、通过综合练习,掌握概括诀窍

1.回应课前学生的困惑。

2.运用概括的诀窍,独立完成练习三。

3.交流。

四、小结,布置后续作业

1.欣赏同学习作中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片段。

2.回家再次修改习作,思考能否更好地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

【教学反思】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

1.基于教材及学情,让教学目标更有效。此课以单元导语为目标,利用自主复习单,让学生课前梳理要点、说明方法及困惑。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而且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及困惑,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讲练结合,迁移运用,让复习课落到实处。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自主复习时提出的困惑,利用课文范例,概括解决困惑的方法,再趁热打铁,尝试运用提炼的方法做练习,并且在交流中完善发现。整个设计遵循温故知新、梳理回顾提升的思路,既有方法的提示,也有实际的练习与讲评,朴实、高效。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6)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最好的学生,如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小学语文的困惑篇(7)

关键词:兴趣及积极性 教师的作用 课文的地位 多媒体 角色及修养

不知不觉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试图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很多。或许有些也是我们的共同的困惑。现将我的几点困惑归纳如下:

一、怎样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三、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四、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五、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和修养”的困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诚然,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

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一个性情中的“真”人。难道真的做到了这一切就成功了吗?!

六、关于“如何做一个精神领袖型的语文老师”的困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