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冰雪艺术论文

冰雪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7 00:17:36

冰雪艺术论文

冰雪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冰雪艺术;创新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3.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上接第125页)

3.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3.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3.1.2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3.1.3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3.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就冰雪艺术而言,它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两个价值,才使其有所广泛的传播空间。

冰雪艺术论文篇(2)

走上专业美术道路之后,富有创造精神的于志学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占有祖国大半部疆域的北国风光,在浩瀚的中国美术史料中竟然没有艺术家去表现,有着上千年传统历史的雪景画在表现江南和中原的清寒小雪上具有独到的韵致,但在表现北国恢宏、博大的林海雪原的壮丽景观上则力有不逮。于志学立下誓言:“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他决心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去“锻造一把钥匙,打开北国风光的大门”,为中国绘画增添新的因素。

创造一种前人没有的崭新的绘画语言,真正实施起来,要比预先设想的难度不知要艰难多少倍。翻开中国美术史,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从古至今,留下的绘画样式屈指可数,而且这些样式几乎都是在前人的绘画基础上承传和沿革下来,程度不同地留有传统的绘画痕迹和技法渊源。而于志学面对着完全没有传统参照系,独辟蹊径的艰难挑战,毫不动摇,他犹如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夜行者,向着自己心中的光明彼岸,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他的每一个技法的提炼,都是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苦闷、思索,继续锲而不舍地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实践、从不放过任何一点可能成为希望的萤火之光、呕心沥血地总结出来的,是他饱蘸血和汗的结晶。今天,当于志学的艺术成就得到世人的公认,人们在仰慕他的耀眼荣誉之时,并不会想到在那闪亮的光环背后,他在五十年代的火车站候车室中忍受着难闻的汗烟和气味以及冬寒夏暑的侵扰被民警撵来赶去;他多次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酷寒行进在大兴安岭北坡的深山老林中,用生命去捕捉冰雪的信息;他从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高压下顽强地一次次爬起来,即使是期间他被打成“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他的绘画权利已经被剥夺了仍不死心还在地下室偷偷地研究创作;他为了创造出冰雪山水画几十年来熬过多少痛苦、挣扎、无奈和迷惘的不眠之夜。

从1960年于志学探索、研究冰雪山水画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他用了毕生精力打造出系统、完整的冰雪艺术体系。他在理论上提出“南黑北白,南虚北实、南以石画山、北以树画山”、“墨有韵、白有光”、“冷逸之美”、“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笔墨当随心境”和“中国画发展的太阳模型说”等一系列学术思想;在艺术实践上他创造出冰雪山水画一整套的技法――表现雪原的“泼白法”;表现冰雪的“雪皴法”;表现冰柱、冰溜的“滴白法”;表现树挂的“重叠法”和表现雪山冰川的“排笔法”。他是应用传统的一笔一个物象的基本技法,用矾水加淡墨一笔一个雪团、一笔一个冰块表现出冰雪物象的质感、神韵和精神,是符合传统中国画用笔的最高要求。从构图章法来看,他没有采用传统水墨画三开三合的构图和散点透视的原则,而是根据所表现的对象采用高低、长短、平中见奇以及西画的焦点透视的构图;从造型特点来看,他更注重前中部雪松林海的层林尽染、冰块雪丘层次分明,小溪充满流动感和节奏韵律。他没有照搬传统的“越是前景越黑、越接近远景越白”的方法,而是反其道行之,他把松林处理成越是前景越白来突出冰雪的晶莹和雪松的亭亭玉立。从笔墨技巧来看,他重视绘画的基本功,强调墨韵和绘画的书写性,把书法用笔运用到他的松枝和雪山、冰川上,运笔流畅、用墨灵透,具有传统绘画的书卷气。著名美术理论家王伯敏先生说:“在近代山水画中,黄宾虹的晚年变法,其结果成为‘黑宾虹’,使所画‘黑密厚重’,其实,他有许多作品,都在于白处用得妙。于志学画冰雪山水,则成为‘白志学’,但看他的画,不少地方的成功在于用墨上,所以我说他的冰雪山水画为‘白银世界三斗墨’。”冰雪山水画这一画种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画又增添了一个崭新的画种,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吹响了北方寒带文化的号角,吸引了众多热爱北方艺术的读者和美术爱好者,使北方文化出现了一股咏颂冰雪的热潮。从绘画语言的形成上,它以一种独到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艺术符号为传统中国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是二十世纪真正为中国画增添新因素的一个创举。

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样式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认识到创造的意义和原创的价值。可以肯定的是于志学创造的冰雪山水画以它前无古人的独特样式、把传统的冰雪由“客体”变为“主体”的艺术风格和雅俗共赏的唯美的艺术形式,无可非议地走进了历史殿堂,并将继续写下壮丽、辉煌的篇章,他的艺术也当之无愧地被国家艺术殿堂收藏并受到国内外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珍爱。可以预言,随着人们对创造价值的认定和对艺术审美情趣的提高,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将以令人瞩目的价位取得与它价值相符的走势。

冰雪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冰雪 主题公园 创新

冰灯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省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尽管冰灯由来已久,但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为表现手法,以文化消费为目的却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理念。冰雪主题公园是一种用冰雪材料围绕特定主题建设的休闲娱乐空间,它的园区环境突出地体现一个或多个冰雪主题意图,是一种冰雪旅游产品的组合。目前,冰雪主题公园已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产业,衍生出多种类型。

环顾全球,举办较为成功的冰雪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精益求精,宁缺勿滥。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的冰雪活动,每年都有一个主题,常常以奇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胜。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的冰雪活动,是以冰雪雕塑作品的高品位和艺术感染力取胜。根据我国国情,冰灯冰雕艺术及文化建设朝小型化方向发展更符合实际,也易成功。国内冰灯冰雕文化的规划主要以北方为主,南方为辅。北方多数以室外为主,但在南方主要搞大型室内冰灯冰雕艺术。北方的冰灯冰雕艺术主要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而黑龙江省的冰雪艺术则偏于求大求全,工期短暂,创新不足,导致“街街皆景点,处处难经典”。值得深思的是,今天的冰雪旅游已不再是黑龙江省的专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海拉尔、长春、沈阳、呼和浩特、兰州等城市在进行冰雪艺术实践中就曾提出“学哈尔滨、赶哈尔滨、超哈尔滨”的富有鼓动性的口号,把哈尔滨当成楷模和标杆。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开始看好冰雪旅游这块大蛋糕。因此,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必须创新才能立足。

虽然黑龙江省的冰雪作品创作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综观各个景点,传统题材多,创新少。比如传统的龙、凤、鱼、十二生肖等形象成了历届展会各景点不变的主题,有些同一题材的作品已多次重复利用。反观国外的作品,运用多种制作手段,质量高、有情趣、新颖的作品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的作者在景点的创意上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需要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品位、能真正打动人的艺术品。此外,拓宽冰的表现形式,也是技术创新的手段之一,如黑龙江省一些冰雕艺术家在冰版画创作上进行的有益尝试,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随着新光源的发展,世界上新兴的光组合、音乐灯光表演等新元素也可以引进到冰雪项目中来。

哈尔滨在冰雪景观上以“多彩世界”作为冰雪大世界的创新主题,主要是建设冰雪艺术永久性基地,将其变成一年四季皆可观赏和娱乐的世界性冰雪主题公园:“银色梦幻”是太阳岛整体环境营造的雪域景象和极地风光;“冰雪童话”是兆麟公园打造的以冰雪娱乐为主的迪士尼风格;“璀璨冰城”则是通过松花江南岸冰雪艺术风景线的璀璨灯火和江北冰雪艺术遥相辉映,形成不同的冰雪文化主题和与街区协调的景观特色;“冰川雾海”呈现了松花江上的冰雪和雾凇景观。

美国城市规划大师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读出它的文化追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具有独立探求的品性,是城市文化生命的至高体现,在其丰富而卓异、瑰丽而精致的创造中,不仅塑造了诸多钤刻着民族特质的艺术造型,而且昭告着深蕴时代印迹的宏大主题,例如第26届冰雪节的主题是“冰雪庆盛世,和谐共分享”;第27届冰雪节的主题为“欢乐冰雪,激情城市”,并在实际运作中将主题效能发挥到极致,为提升弘毅致远的城市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冰雪主题文化公园产业链条的发展必须以旅游为主体,必须依托冰雪文化资源。从现代产业的角度来讲,黑龙江省处于全国积雪最厚的地区,有着全国最长的结冰期,可说是占据着天时,但发展产业链除依靠地缘优势外,也要从现代产业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考虑生态、资源、环保等现代产业发展的前期制约因素,充分利用冰雪资源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遵循上述因素之间的规律,使这些因素和谐、合理地被运用,方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冰雪产业链条。为把冰雪节办成让广大市民都踊跃参与、全民同乐的节日,应充分利用江上冰雪资源,实行开放游园。

我们试图从两个方向去延伸冰雪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其一,了解北方历史民族文化内涵及特点,增强冰雪文化底蕴,使冰雪文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同时与国外冰雪文化娱乐项目发展迅速的国家建立联系,共同合作开发具有北方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性公园,让我们的冰雪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延伸到其他国家(现已与多个国家建立互动合作关系)。其二,从整体分布上看,黑龙江省的冰雪产业结构点存在区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部分乡村地区,城市中的分布比较少,这样的分布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联合,可迅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季节性就业问题,对促进周边地区城市化、推动地方冰雪主题公园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前,围绕如何让冰雪文化形成产业链及建立冰雪精神文化体系的问题,国内尚无成功范例可供我们借鉴,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也正预示着极好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藉此推动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的建设发展。

(项目名称:黑龙江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东北冰雪主题公园文化应用与研究”结项论文;10D039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北冰雪主题公园文化应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鑫泽.冰雪雕塑艺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景富.哈尔滨冰灯[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王景富.冰城・冰灯[M].哈尔滨出版社,1988.

冰雪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冰雪文化;冰雪摄影;冰雪旅游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很多相关文化产业。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冰与雪,对于北方的冬季来说是常见的两种自然物质。可就是这两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正在为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产业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在四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的形成了具有龙江特色的冰雪文化产业。

冰雪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只有在北方的冬季才会产生这样独具特色的冰雪景观。因为北方的冬季结冰期较长,冰雪能够长时间不融化。随着一场场风雪的到来,整个龙江大地银装素裹,俨然进入一个银白色的童话世界,处处充满着浪漫迷人的景象,好一派北国风光。

冰与雪是冰雪文化发展的基础,冰雪文化视域下的冰雪摄影创作又为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每当冬季悄然来临之时,龙江人便以其北方人特有的豪放性格和冰雪情怀、质朴大胆的艺术审美力在冰天雪地里进行着冰雪文化的创作与创新,逐渐地形成了具有龙江特色的冰雪文化体系。如冰雪艺术文化、冰雪体育文化、冰雪民俗文化、冰雪旅游文化、冰雪科技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冰雪文化。与此同时,以冰雪文化为积淀的冰雪摄影也悄然兴起,在冰雪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冰雪摄影创作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正以一种崭新面貌成长发展着。同时,冰雪摄影也为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带来了无限商机,促进了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冰雪摄影感召下的冰雪艺术文化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黑龙江省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下,以冰雪为主题的冰雪摄影也日趋成熟,并且在影像艺术的推动下,冰雪文化也蓬勃发展。

(一)冰雪自然文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中所描述的冰天雪地的场景,让我们对冬季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文字的描述终究是纸上得来,要想真正了解冰雪自然天气下的环境,还需要直观的视觉感受。

冰雪天气的到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不一样的风光景色,没有了自然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黑白灰影调,一切都变得如此简约,这就是冰雪给我们带来的意境美感。正是冰雪的这种魅力使无数摄影爱好者顶风冒雪,流连于这冰天雪地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冰雪摄影创作队伍,正是冰雪的这种感召力使许多热爱冰雪活动但又不懂摄影的人也加入到这支冰雪摄影的创作队伍里来,使这支队伍的人数和影响力不断地扩大着……他们冒着严寒,踏着积雪,在冰雪中神游,探寻着触发快门的冲动,陶醉在这冰雪胜景之中。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大量图片应运而生,想要足不出户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就需要大量的图片作为基础,而冰雪摄影正是符合了人们的这种需要。冰雪摄影不单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对我们视觉感受上的一次再创造。当漫天飞雪来临时,大地被雪覆盖住,摄影人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将冰雪表现的极具艺术美感。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在慢速快门拍摄下显示出飞舞的动感;积雪覆盖下的山峦土丘,被框取出一幅幅带有人体线条美感的艺术作品。冰与雪,看似简单的两种自然物质,在摄影人的眼中变得生动活泼极具生命力。摄影人用摄影的各种拍摄技巧,诠释着对冰雪文化的热爱,他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冰雪文化,也让更多的人对冰雪文化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二)冰雪民俗文化

在冬季到来之际,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着冰雪民俗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因此冰雪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升温。从国内到国外,冰雪摄影一直在为冰雪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着翔实的历史资料,同时冰雪摄影也为冰雪民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哈尔滨国际冰雪艺术节自1985年创办以来,充分利用冰雪资源优势,将现代旅游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由单一的冰雪艺术活动发展成为融文化、体育、经贸、旅游、科技等于一体的多领域、综合性和国际化的冰雪文化活动。 哈尔滨国际冰雪艺术节不仅是哈尔滨人特有的节日,更是被中外人士所瞩目和喜爱的节日。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在松花江上修建的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展出的大型冰雕;在太阳岛举办的雪雕游园会;在兆麟公园举办的规模盛大的冰灯游园会等皆为冰雪节内容。冰雪节期间还举办冬泳比赛、冰球赛、雪地足球赛、高山滑雪邀请赛、冰雕比赛、国际冰雕比赛、冰上速滑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图书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等活动。历届冰雪艺术节在组织策划、设计建设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艺术活动推陈出新,不断向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目标迈进;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尔滨国际冰雪艺术节还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活动项目;艺术节组委会瞄准国际市场,逐渐提高冰雪经贸活动水平;突出冰雪体育活动的特色,构筑面向全国的冰雪体育大舞台;诚邀国际友人,增强冰雪活动的国际性。哈尔滨国际冰雪艺术节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向国内外展示黑龙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日本的“雪节”,每年二月一日至五日在北海道首府札幌市举行。宽敞的大街上和公园里艺术家制作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雪雕作品比比皆是,这时候,各家各户也在门前雕出各式各样的雪雕,有人物、动物、神话传说、建筑等。同时,还举行国际雪雕比赛,节日期间完全成了冰雕雪塑的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无不赞叹这一奇景。

在瑞典的每年十二月十三日,是瑞典人民传统的露西娅节。这一天,每家都要选出一个人为露西娅,或是主妇或是姑娘,她应头戴花冠,冠上有六七支蜡烛式的小电灯,身穿拖到脚面的白色长袍,人们这时又吃又喝,又唱又跳,晚上所有露西娅都到市政厅唱歌跳舞,直到深夜……

而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市,一年一度的冰上狂欢节在里多运河上进行,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溜冰场。他们在这里举行冰上赛马、冰上定点跳伞,越野滑雪、冰上芭蕾、速滑比赛、冰球赛,以及冰雕比赛。

还有世界上有名的“俄罗斯之冬”狂欢节,它又叫“送冬节”,每年2月底3月初举行。像这样各式各样的冬季冰雪民俗活动还有很多,为冰雪民俗摄影提供了广阔天地,冰雪民俗摄影也为我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冰雪民俗提供了有力依据。

冰雪民俗摄影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录老百姓每天发生的事情,已经变得更加注重历史的传承使命,我们通过图片影像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冰雪民俗文化,由此也看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冰雪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

二、冰雪体育摄影带动下的冰雪体育文化

无论什么季节,运动都是人们喜爱的活动方式。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人们也会走出家门,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无限运动体会。在冰雪运动逐步形成规模的同时,冰雪体育摄影也在迅速成熟,正在为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冰雪运动项目的兴起,冰雪体育摄影也逐步升温。冰雪体育摄影能为我们了解冰雪体育运动,提供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滑冰、滑雪、打冰球,以及老百姓喜爱的冰上抽冰尜、狗拉雪橇等冰上雪上运动,对于南方人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能让北方特有的冰雪运动发扬光大,就要用强有力的冰雪体育摄影图片去打动他们。也只有通过影像的表达才能更加深刻的让人们了解冰雪体育运动的魅力。户外滑雪的运动瞬间,闻歌起舞的冰上舞蹈,凝固的动作展现出人体的曲线美感和张力。通过冰雪体育摄影,人们可以看到冰上、雪上的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从而对冰雪体育产生浓厚兴趣,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冰雪体育运动,走进冰雪体育运动,融入冰雪体育运动。

冰雪体育运动分为竞技性和群众性两类。在一张张图片面前,激烈的体育运动比赛变成了一幅幅动感十足的艺术作品。我们在欣赏体育健儿的英姿时,还能感受到人类运动中的优美线条。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体育爱好者前来拍摄。体育摄影爱好者通过对冰雪体育运动的拍摄,能够感受冰雪体育运动的精髓,加深对冰雪体育运动的热爱。这是体育运动摄影图片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这也正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冰雪摄影推动下的冰雪旅游文化

随着旅游热的不断升温,黑龙江特有的冬季旅游也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以冰雪为契机的冰雪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冰雪摄影也对冰雪旅游文化产生了强力推动。

黑龙江冰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冰雪旅游是黑龙江传统旅游项目。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冰雪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的主要品牌和整个旅游经济中的重要支柱。黑龙江作为冰雪旅游的发源地,在冰雪旅游开发经营上一直独领,是中国冰雪旅游胜地。冰雪摄影的热度不断高涨,使得冰雪旅游产业也不断加强,铺天盖地的冰雪图片,将冰雪旅游推向高潮。

目前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冰雪旅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冰雪摄影图片的直观感受,使得更多爱好冰雪旅游的人士来到黑龙江,来到冰城哈尔滨。国内外游客的大量涌入,带动了黑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冰雪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形式,逐渐地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眼球。每年一届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的冰雪迪士尼乐园、牡丹江雪堡等等冰雪旅游项目,都引来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拉动了黑龙江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黑龙江双峰林场(俗称雪乡)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这里每年十月瑞雪飘飘,冬季积雪厚度可达2米深,积雪期长达七个月,雪质优良,雪量丰富。隆冬季节几乎日日飞雪。村中居民的住宅拥着层层叠叠的积雪,犹如童话世界里的“雪屋”一般,令人流连神往。 在风力的作用下,积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雪乡从初冬冰花乍放的清晰到早春雾凇涓流的婉约,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冰雪的神韵。

村中百姓多是林场职工。随着多年的无序砍伐,林场已基本无树可伐。加之国家对林业政策的调整,林场经济陷入危机,村中林场职工的生活也陷入窘迫境地……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画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前去采访八一滑雪场(坐落在双峰林场大北岔),偶然发现了“雪乡”,并拍摄了照片发表在杂志上,由此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关于“雪乡”的摄影作品开始大量的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各类影赛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百姓腰包的充盈,旅游逐渐的成为人们放松心情亲近大自然的首选,人们正是从大量的关于“雪乡”摄影作品中发现了“雪乡”,于是蜂拥而至成就了今天的“雪乡”,使之成为名闻遐迩的冬季旅游胜地。“雪乡”的百姓也因此受益富裕起来。

不仅如此,蜂拥而至的国内外游客同时也带动了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这个北国边疆省份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冰雪摄影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一般。

“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冰雪摄影本着对冰雪文化传承发扬的宗旨,将冰雪文化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在冰雪摄影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冰雪旅游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冰雪旅游文化精品较少,冰雪旅游产品的文化形象不够鲜明、文化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冰雪旅游开发中,重经济,轻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冰雪旅游建设中应该重视的。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一个地区文明的象征。冰雪文化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形式,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作为黑龙江省冰雪文化视域下的冰雪摄影不是对冰天雪地简单的记录,它需要摄影人用一种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饱含对大自然热爱的真挚感情拍摄冰与雪,通过冰雪影像让人们看到冰雪文化所带来的惊喜和快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冰雪摄影还对冰雪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推动作用。冰雪摄影同时还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冰雪摄影作为冰雪文化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必须要努力提升冰雪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爱好冰雪文化的国内外人士走进黑龙江走,走进冰城哈尔滨,走进冰雪摄影,感受冰雪文化,使黑龙江省的冰雪特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随着黑龙江省冰雪文化的发展,冰雪摄影的拍摄题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冰雪摄影已经不能满足黑龙江省冰雪文化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黑龙江摄影人不断地挖掘新的拍摄内容,不断地丰富冰雪摄影的内涵,不断地以新的视角进行冰雪摄影创作。比如拍摄一些与冰雪相关的反映黑龙江市井人文生活的系列作品,这样能够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游人对黑龙江冰雪文化更深层次的关注,也能够地为我们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冰雪摄影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冰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爱好冰雪摄影和喜欢冰雪文化的人士前来黑龙江省进行旅游观光、赏雪、摄影创作等活动,这不仅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扩大了黑龙江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而且也提高了黑龙江省的文化品位,为黑龙江省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本文所用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孙峥琦摄影)

参考文献:

[1]张欣,董欣,朱红.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内涵深开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

冰雪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雪景山水画技法;泼墨泼彩;冰雪山水画;雾凇冰雪画;吉林雾凇

人们喜欢雪景山水画是由于雪的洁白,含有高洁、心灵净化的寓意,令人倾心悦目,因此,它是历代画家都喜欢描绘的题材,晶莹、高雅,寄情于景,赋予了雪无限美好的想象。而且,水墨雪景山水画技法难度高,特别受到历代画家们的喜爱和推崇。

“国画最早提出来的要求就是取象。国画就是‘形’、‘色’两个字,一开始我们就要学会运用形色,因此第一个方式叫取象”[1]。在古代雪景山水画技法发展中,以六朝梁张僧繇雪山红树图的留白法及粉染山头法为最早,度物取象,形色兼具;唐代王维的《雪溪图》破墨法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五代南唐赵干江行初雪图的弹雪法是将白粉弹作小雪;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是以绢色充当白雪;北宋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的勾皴法边勾边皴;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的淡墨法等,都是大家熟知的常用雪景山水技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单雪景寒林类山水画的成就而言其他时期就不可比”。[2]元明清只是继承,并无新的发展。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为九峰留白法画之;明吴伟灞桥风雪图留白已有光感;清王《溪山霁雪》贯通诸家技法绘成。

直到现代雪景山水画技法发展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绘画技法和语言。泼墨泼彩的张大千1965年创作了《瑞士雪山》,金色画纸做底,稍山皴,白粉染绘,有光感,半自动泼墨泼彩,以墨与彩泼出雪山,犹如海浪气势,山后侧似有万年冰河。具有强烈的视觉个性,令人叹为观止。站在雪景山水画技法发展历史的角度,泼墨泼彩的雪景山水画技法前无古人开一代新画风。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自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冰雪山水画技法中,采用“泼白法”,笔酣墨饱画出雪原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雪皴法”,侧锋湿笔皴擦出冰雪的雪痕、冰碴;“滴白法”,倒锋流淌的冰凌;“重叠法”表现的一摞摞厚厚的冰雪是后一次压住前一次墨痕二分之一,重重叠叠摞起来的样式;“排笔法”,干笔皴擦的冰川;“光栅法”笔尖倒悬下压左右滚动的雪松。都成为了冰雪山水画的特有的绘画语言。于志学不仅开创出了新的雪景山水画技法,而且以此具象写实性冰雪绘画语言符号开拓出了南北极、珠峰等极寒地域的冰雪山水景观,成为寒带艺术的拓展者和先驱者。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陈侃大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研究,开创了独特的“泼雪法”、“点凇法”、“点式法”等雾凇冰雪画技法。如:陈侃大1983年创作的《吉林雾凇》[3]这幅画作,就是运用“泼雪法”、“点凇法”等新的绘画技法。典型地反映出了吉林雾凇的地域风情。在画面上,先采用“泼雪法”,用容器按照一定浓度配比调成的雪相泼在宣纸上。可以根据色度层层泼雪,丰富层次,用笔导向,变化色质,达到抽象中蕴涵具象的视觉形象。结合光色,营造出雪色朦胧样式,在色调上达至和谐效果。然后,应用“点凇法”,即点凇花,也就是点风中飞柳样式的雾凇凇花技法。即在泼雪打底色并用笔处理后,或干或湿间,以极快速的手法,笔尖瞬间点击纸面,撞击时溅出星形而成。在冬季雾凇出现的时候,松花江上沿江长堤,银枝玉柳,凇花似锦,而“以为丰年之兆”。在画面上,陈侃大“点凇法”极富力度,好似蜻蜓点水,上下跳跃,啵啵浅吻,充满张力,使得空中飞舞的雾凇花瓣水晶般镂空,化成星状的灵动,镶嵌花蕊闪钻般绽放,点点闪烁,风中飞柳,凇花纷纷,传达出了微风中的凇花晶莹璀璨的动感韵律,有似梦幻般绮丽,阳光照射着凇花美丽而绚烂。令人惊叹画家的神来之笔。观之心神荡漾,醉人心境。1985年被选入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全国化工美摄书展并荣获金牌,引起极大轰动,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定,被誉雾凇冰雪画。“开拓了中国画新的表现空间和新的绘画语言”。同时,他创造的印象雾凇冰雪画技法“点式法”,即点冰花,也就是点玉树琼枝样式的雾凇冰花技法。即采用光学原理,点状笔触,达到雾凇冰花透明、半透明光彩夺目的效果。点点水墨在宣纸上渗化,“纸面略带网状的粗糙感,使得柔性的毛笔在其表面通过时可留下难以言说的妙迹”,[4]淡墨轻点,细微层染,色光混合,熠熠生辉。“光的照射使得固有色在不同的条件和角度下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5]如:1971年创作的《醒》[3]这幅印象雾凇冰雪画,展示了冬天吉林松花江雾气交融的景象。江上雾气缭绕的水汽迷蒙,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江边簇簇草丛都结满了雾淞,在阳光的照射下炫丽盈盈呈现出玉树琼枝、剔透玲珑的景象。而且,在1976年创作的《云山浩气》[3]展示了半抽象雾凇冰雪画、1992年创作的《北疆风雪》[3]表现了现代抽象雾凇冰雪画等技法的样式,陈侃大完成了从具象、印象到抽象雾凇冰雪画技法的系统发展过程,不仅开创了雪景山水画技法的新意象,而且带给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估量!

纵观古代和现代雪景山水画技法发展轨迹,上自六朝梁张僧繇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雪景山水画两宋时期达到了鼎盛。其后的元明清,仅着力摹绘程序化,没有新的突破。旅居海外的张大千游历瑞士雪山后,以现代绘画语言诠释中国画的魅力,成功地将西方抽象与中国传统艺术交融,走向了世界画坛。国内的于志学和陈侃大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有称“黑龙江的于志学,吉林的陈侃大”;于志学的“冷文化”,陈侃大的“暖意境”;于志学的“冰”,陈侃大的“凇”,都创造出了新的雪景山水画技法,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画的雪景山水画技法的内涵和外延,填补了中国画历史的雪景山水画千年来的空白。研究古代和现代雪景山水画技法发展轨迹,不仅带给我们可供学习参考的范本,而且从中获得了新的艺术创造的启示,现代雪景山水画技法发展轨迹已经呈现出了国际化、多元化美学的趋势。循着这个开放式的繁荣发展的轨迹,年轻画家们必将开创出更多的中国水墨雪景山水画新的技法,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中国水墨雪景山水的新的绘画语言。

参考文献:

[1] 陈绶祥.国画本质――在中国画研究院的演讲[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1):44.

[2] 程习鹏.北宋雪景山水画发展盛行的成因[J].美术界,2009(11):67.

[3] 王孟友.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陈侃大[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11,18,36,30.

[4] 王作均.墨道“新论――兼论”实验水墨[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19.

冰雪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 课程教学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09-02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对于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中笔者试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第九章《东北旅游区》为教学内容,以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旅游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将东北旅游区三省12个旅游城市33个重要旅游景点的知识点简单化,方便学生进行归纳和记忆,并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下面对课堂中的部分重要环节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为7个学习小组,在体现小组间大体均衡的前提下,让7名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作为小组的“leader”,由小组长组队,每个小组5-6人,分工明确(资料收集者、课件制作者、记录员、导游员(成果展示者)。按照课前准备教学任务书(见表1)中的内容要求完成任务。

二、课堂活动(片断)

……

师:展示由各小组提供的一组东北旅游资源的图片,请同学们将图片和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进行连线。

其一,气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图片:中国雪乡漠河。

其二,火山熔岩地貌奇特。

图片:五大连池火山。

其三,生态旅游地域广阔。

图片: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群。

其四,温带海滨风光。

图片:大连老虎滩。

其五,名胜古迹以清代遗存居多。

图片:沈阳故宫。

其六,复合型的民族风情。

图片:朝鲜族、赫哲族。

其七,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

图片:圣索菲亚大教堂。

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连线,了解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

师:现在假设我们7个小组就是7家旅行社,7个旅行社将要推出7个东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请各旅游社抽签决定“主题”。

生:派一名代表抽签,确定“主题”。

师:请各小组根据你们抽到的“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对应的代表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将相关主题整理成旅游线路。

生:小组讨论后找出相应主题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设计旅游线路,安排相应的旅游活动,选出小组“导游员”。

师:请各个旅游团开始我们的“东北主题旅游”,请小组的“导游员”上台带领我们体验“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

生1:各位游客,欢迎到吉林松花江欣赏美丽的雾凇,雾凇是潮湿的水雾直接凝华为霜晶体,附着在堤岸边的树木上形成的雪柳现象。你看“白发三千丈”的雪柳,“玉菊怒放”的雪松”,是不是很美呢?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和长江三峡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每年1月份吉林都会举办“吉林雾凇冰雪节”,有冰灯、彩灯游园会,可以放河灯、放焰火,观看彩船大游行、东北大秧歌等活动。

欣赏了美丽的吉林雾凇冰雪节,我们去哈尔滨参加另外一个节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每年1月5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这里有冰球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活动,还可以游览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上的雪雕游园会。

接下来我们到亚布力国际滑雪场去滑雪,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最大的滑雪场,我们可以为游客提供高山滑雪、雪地摩托、狗拉雪橇、湖上滑冰、堆雪人、雪地烟花篝火晚会等游艺项目。或者你也可以去吉林的北大壶滑雪场,北大壶滑雪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坡平缓,少陡崖峭壁,积雪日达160天左右,三面环山,冬季风小,气候较适宜,北大壶滑雪场可以满足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自由滑雪、雪车、雪撬等雪上项目场地要求,达到国际雪上竞赛场地的水平。

你还可以到黑龙江牡丹江的“中国雪乡”,观赏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体会林海雪原、千里冰封、奇松树挂的北国冬季之美。

如果你到“中国的寒极”――漠河,那里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部,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冬季最低气温曾达-52.3度。漠河北极村是中国境内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生2:……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介绍各自的“东北主题之旅”)

师:同学们都很棒,在短短的时间掌握了东北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和主要旅游景点。

三、学习评价

对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学习进行评价,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评价由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教师三方进行(见表2)。

四、案例反思

本课是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旅游区”其中的一章,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将枯燥、死板的各大旅游区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内容让学生主动了解识记,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体验、有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专业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难题。本课例的尝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专业理论课题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上的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二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提升。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合相得益彰,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培养协作能力打好基础。小组当中分工明确,人人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本次课中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体现了活用教材的能力。本课内容是理论知识点,内容多且杂,对学生的识记能力是很大的挑战。按照传统的讲授课“读文字+看图片/视频”的方式,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识记。教师将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按照“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7个主题进行分类,将三省的旅游景点打乱重新组合,让学生进行主题旅游设计,变枯燥为生动,由繁化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第四,在实施“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任务目标非常明确,要提前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好任务书,任务书设计要合理;二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三是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课堂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4)

冰雪艺术论文篇(7)

目前有关当代中国雪景画研究还很薄弱。多为个案研究。很少有集中梳理的研究文献。像柳子谷、陈侃大、袁武师徒三代都创作出雪景名作,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有幸了解到这一传奇,梳理成文以飨读者。雪景画最早有东晋顾凯之《雪霁望五老图》已经失传。北宋雪景画达到顶峰,“画法大概分为‘留白法’‘烘染法’‘敷粉法’‘弹粉法’”。构图形式以远山近水为主,后至元明清已经概念化了,表现得也仅仅是江南、黄河、长江等地域。直至当代雪景画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和作品,其题材范围更为广阔,创作技法也更加多元化。国内的雪景画展现出了百花齐放、流派众多、空前大繁荣的崭新局面。

 

本文例举了柳子谷、陈侃大、袁武师徒三代雪景名作,主要从题材画法、构图、意境的角度,欣赏与研究“柳陈袁”表现的东北雪景画及其画风的发展。纵观历代中国雪景画史,名家画派都在江南一带。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生于河南济源北倚太行,南临黄河,画有《雪景山水图》等,虽然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但也只是中原雪景,一直都没有东北雪景画家和作品流传于世。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著名国画家柳子谷(1901—1986)与满键合作,创作了伟大的史诗巨制《抗美援朝战争画卷》,从1957到1959年,历时三年,画卷全长27米,是现代中国画坛上绝无仅有的杰作,为古今稀有的长卷。“柳老利用他北派山水的高深功力,加以漫天的冰雪,然后将以上种种崭新的洋事物、土事物用高超的艺术手段把它们镕铸在一起”。表现出了东北雪景风貌的强烈的时代特征。1985年,柳子谷将《抗美援朝战争画卷》献给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被誉为“我国最长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反映战争历史的巨幅画卷”。柳子谷老先生是江西玉山人,师从黄宾虹。早年间他笔下的《雪竹》等就已经独具特色。在20世纪30年代既已蜚声画坛,与徐悲鸿、张书菥并称“金陵三杰”。  

 

陈侃大(1936~2005)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生于大连,十几岁师从柳子谷先生。按传承论,黄宾虹为师祖。曾任北国画院国画系主任,全国计算机化工系统美术设计总负责等职。他开创了雪景画中前所未有的雾凇冰雪画新视觉,同时,把雾凇冰雪画从具象演绎到印象、抽象完成了三步跨越。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代表作品有泼雪点凇的《吉林雾凇》,创作于1983年,不仅典型地反映出地域上风情,又把握住了时代的基调。画面上,阳光照射着银柳凇花璀璨闪烁。高楼大厦、大吊车、摩电车,还有早晨上班簇拥的人群、排队上车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表现了关东大地上冬天里火热的生活场面。开创了冷中见暖的雾凇冰雪画新意境。开拓出了雾凇冰雪画艺术与生活、浪漫与现实美妙结合的新艺术风格。将中国雪景画发展到了又一个新境界。1985年被选入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全国化工美摄书展并荣获金牌,引起轰动,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定,被誉“雾凇冰雪画”。国家、省市等媒体纷纷报道,吉林雾凇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1987年国家电影电视部将吉林雾凇搬上银幕,1991年吉林市举办首届雾凇冰雪节,成为最富传奇性的一幅画。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称道“黑龙江的于志学,吉林的陈侃大”。很遗憾的是,于志学邀陈侃大一起开创事业时,陈侃大所在的吉化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正在飞快加速,作为画家兼设计师,他负责美术总设计宣传吉化而无法分身,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一系列国内外吉化成就展示设计中,连续荣获国际化工展最佳设计奖(最高奖)。为祖国、为家乡赢得了荣誉。由于日以继夜的设计、制作,不仅无暇顾及绘画而使他的名字渐渐淡出画坛;并且超负荷繁忙的工作量损害了他的健康过早的离去,病逝于吉林。陈侃大先生在国家需要和个人名利之间,他选择了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才智和艺术才华。当多年以后,再次读他在1992年创作完成的抽象艺术《北疆风雪》,画面上那富有节奏的渲染,在狂风暴雪中,飞雪天穹,充满了灿烂辉煌的诗意,表现出了生命的顽强意志和战胜困难的欢乐,仍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带给我们无穷的正能量。陈侃大先生的名字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对于陈侃大先生卓越的艺术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在中国雪景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研究他的作品。

 

袁武(1959~)当代国画大家。生于吉林市。十九岁来到陈侃大先生的身边。两人虽为师徒,但情逾父子。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大、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现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9年创作的成名作《大雪》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淡墨烘染点染点皴雪景的寒冷,女孩与大雪的纯净令人过目难忘,引你追忆童年、回味无穷。2004年作的《抗联组画生存》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犹如冰雕般肃穆的抗联勇士,齐腰深的冰雪,胡须和眉毛上冻结的雾凇点染,在视觉上充满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强烈的感召力。“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写照”。袁武先生自己说:“从这幅画起稿之初,我就想画寒冷,想画严寒中的银灰色天空,想画风雪中混沌的天地。想画寒冷中的民族英雄。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够面对这幅画感受到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里,我们的抗联战士的处境。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时常地缅怀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抗联组画生存》这幅画在创作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已经成为了中国画史上新的里程碑,袁武先生绘画的魅力就在于画出了那些永恒不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