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冰雪文化论文

冰雪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6 08:29:44

冰雪文化论文

冰雪文化论文篇(1)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四大方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智乐思等期刊网站进行相关资料检索,并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获取大量有效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要求,制定《关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初稿经2轮专家评议、修改,对问卷进行了归类排列与增删,使该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对2个专业60人做了初测,并按等级换算成分数,1周后进行了复测,由两次所得数据求得信度系数r=0.91,p<0.01水平,具有较高信度。向哈尔滨体育学院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在校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4%。

1.2.3座谈访问法

访问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处等相关领导和社会体育学专家教授,了解哈尔滨体育学院悠久的冰雪办学历史、学院冰雪体育教学现状以及有关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

冰雪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冰雪体育场地器材的结构配备及质量,冰雪体育服装用品等,是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2.1.1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完备,但使用率低

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场馆建有大学生滑冰馆、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每年12月-期末)、帽儿山滑雪场。大学生滑冰馆作为承担2009年世界大冬会冰上运动项目的场馆之一,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受到了国际大体联专家的高度评价。1999年至今,学院投入近亿元资金,在帽儿山镇先后建立的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是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管理现代的一所现代化综合滑雪场,在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年12月至第二学期末的室外临时滑冰场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使用率较高,但高使用率多来自本院教学课程安排的硬性需要。除每天课程、训练用途外学生自主使用率小。未能在推广学院冰雪校园体育文化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帽儿山滑雪场的使用率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使用率高,但是高使用率多来自专业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对于学院主体非冰雪专业学生来说,参与雪上运动的情况很不理想。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学校有帽儿山滑雪场,并未亲身享受到学校冰雪资源的优势。因此,帽儿山滑雪场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滑冰馆因其场地维护费用较高,再加上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设立分担了大部分训练和课程任务。固大学生滑冰馆只承担少部分训练教学任务,少部分比赛任务,以及夏季学院冰雪运动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及比赛等。除课程安排之外,大学生滑冰馆的自主使用率几乎为零。

2.1.2冰雪体育器材购置全面,但使用与运动本身背离

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器材及用品的调查主要是常用器材用品的调查,如冰刀鞋、滑雪服等。滑冰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学院统一发放冰刀鞋。在体育用品方面,学生总体购买滑雪服装的人数较多,但在这些购买人数中因运动需要购买的人数相对较少,购买动机大多数在于日常穿着保暖,这归因于学院的气候等因素,与热爱冰雪运动相背离。

2.2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

2.2.1冰雪教学资源丰厚,但教学效果欠佳

哈尔滨体育学院一直倾力于冰雪体育的教学研究。在冰雪教学、训练、科研活动中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首创“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开创了“雪陆双周期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运动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其中不乏顶尖级世界竞技运动员。在对学院冰雪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有85%的学生认为学院老师授课很好很易接受;13%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一般;剩下的少数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很差,难接受,从这项结果中得知,在实际教学中学院学生认可老师的授课水平。但在对另一问题的调查中却得到差强人意的结果:在学院的冰雪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16%)能够通过学习后达到理想水平(成绩在85分以上);大部分同学(64%)处于只能在冰面立稳、做短距离滑动的状态且动作多有扭曲变形(成绩在60-85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20%)无法通过检测考试(60分以下)。体现出冰雪教学资源丰富与教学效果欠佳相矛盾的现象。

2.2.2冰雪体育广告与宣传数量少、内容枯燥

体育广告与宣传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哈尔滨体育学院对冰雪运动项目的宣传(包括校内以及校外的宣传)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在校内的宣传主要以标语、墙体海报等形式,在全院范围出现的冰雪体育标语及墙体广告共20处,在校外的宣传微乎其微:仅在校园网站首页、校园简介、学生录取通知书等处对其冰雪运动项目做了一定宣传,并无其他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投资。

2.3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指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此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课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

2.3.1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主要表现在学院内缺乏学生占主动地位的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协会建设。这也是学院学生自主参加冰雪运动人数较少的一个关键因素,校园内冰雪体育俱乐部或冰雪体育协会的建设可以很好的增加冰雪体育的参与意识,是学院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主要为教学服务。学院设有冰雪运动系,是完成冰雪教学、科研、训练的一个教学系。另外学院于2012年设立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学院设有冰雪运动文史馆。

2.3.2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了解甚少

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的了解模糊。问卷调查显示,仅极少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裁判规则了解熟悉,绝大多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了解仅停留在知道冰雪项目名称的层次上。对于世界公认的各种冰雪运动项目的组织联合会等的了解也很薄弱。在问及是否会关注冬奥会时,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会关注。在问及“是否参观了解我院冰雪运动文史馆”时,很少学生给出积极答案。而对于学院新成立的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也只是极少数同学关注。

2.4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

2.4.1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积极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特色办学历史悠久,学院学生对冰雪体育的了解相对较多。学院每个学生都必修滑冰课程,学生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更加真切全面。另外,体育精神存在共性,所以冰雪体育精神也体现在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上。总的来说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表现积极。

2.4.2冰雪体育自主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除课堂练习时间外,学院学生课后自主参加冰雪体育运动的人数较少,这也是学院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同时,学院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低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自主使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的学生数量少。学院学生参与冰雪体育意识薄弱反映出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薄弱环节。冰雪体育参与意识与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没有浓郁的体育文化渲染就减少了冰雪体育参与热情,较少的冰雪体育参与也不利于校园冰雪文化建设。

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路径

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因其本有的冰雪体育基础,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全面,表现在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备,冰雪体育教学资源丰厚,冰雪体育相关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冰雪体育精神积极。同时调查也体现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建设过程之中逐渐变得麻木和不以为意的一面,从而出现冰雪体育设施场馆使用率低下,冰雪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中心,体育制度文化是保障,体育物质文化是基础。体育行为文化是重要的实施手段,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基于这四个方面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1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3.1.1增强大学生冰雪体育意识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冰雪体育意识。冰雪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冰雪体育的认识、看法和参与意识。冰雪运动因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导致人们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产生了一定局限性。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冰雪资源丰厚,冰雪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冰雪体育氛围浓郁。因此地处东北地区的高校要善于将外在的物化优势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层面,使学生在意识上重视喜爱冰雪体育运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坚强庞大的冰雪意识体系。这样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1.2弘扬冰雪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精神具有一定的共性,冰雪体育也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精神。另外冰雪运动因其运动环境的特殊性,冰雪体育精神显现出更加鲜明的自身独特性:抗冰寒的顽强意志力、特殊环境下团队合作力、挑战大自然的冒险精神以及对人类自身运动极限的挑战精神。冰雪运动独具魅力,冰雪体育精神受用终身。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要大力弘扬冰雪体育精神,吸引更多的热血青年参与进来,体味冰雪运动无限的乐趣,培养冰雪体育意志,贯彻终身体育理念。

3.2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层面。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内部的器械布置,体育建筑的风格,学校所处的地域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反映着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3.2.1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应对不了庞大的学生数量。高校校园体育场馆建设的丰富性是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加大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丰富性可以满足高校校园师生求新求异的运动需求,与此同时众多的冰雪体育参与也推动了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冰雪体育对场馆设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也可以采用与社会冰雪体育资源合作的方式,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建设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

3.2.2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高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师生服务,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冰雪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学生相背离。学校相关部门应注重并在校园内推行利于冰雪体育发展的有力政策,鼓励师生享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推行凭本校的学生证等,免费或低收费使用学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或与社会合作的冰雪体育资源,让学生能身受冰雪,心系冰雪,推动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

3.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3.3.1开展冰雪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待创新,冰雪体育的流行为高校体育课程带来了新的突破。高校开展冰雪体育课程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猎奇,同时激发对体育的热情,重拾体育乐趣,回归体育世界。高校施行全国招生,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地域因素,注重冰雪体育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的合理性,避免考核标准不当破坏学生对冰雪体育的热衷。3.3.2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活动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学校运动会为主,学校运动会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所在:竞技性浓郁,参与学生人数少,比赛项目没有创新性。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冰雪体育运动项目新颖,充分展现体育的趣味性。另外,学校范围的活动可以加强学校整体性、融合性,使学校融为一体,加强学校凝聚力。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3.3加强冰雪体育宣传工作

加强学校内的广告宣传,包括横幅、标语、墙体画、雕塑等,丰富校园内冰雪宣传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使冰雪运动萦绕整个校园。可以举行新生入学以“学校特色”为主题的演讲,介绍学校的冰雪特色、办学理念等等。让他们入学第一刻的心就深深烙上冰雪特色。校外宣传也很重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校特色的广告宣传,学校的网站等可以适当增加冰雪特色的宣传部分,重点凸显冰雪特色。在社会上做适当的宣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适当开放学校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也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3.4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冰雪体育法令法规、冰雪体育规章制度、冰雪项目运动规则及裁判规则,另外,还包括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运动队等体育组织。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伴随于冰雪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要严格按照冰雪体育运动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建设自己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4.1冰雪体育运动队建设

高校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可以成为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也是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从当今在中国熟知度较高、训练基础较好的冰雪体育项目着手,例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建设一支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大赛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从而建立起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增加同类学校竞争筹码。另外在冰雪体育运动项目中冰球、冰壶类运动项目以团队形式比赛,可以仿照学校篮球队等团体项目的成熟建设经验,打造学校冰球队等,构建学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4.2鼓励成立冰雪体育俱乐部

冰雪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69-03

[作者简介]赵美嘉(1988-),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蔡德发(1966-),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导,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一、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现状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多种多样,冰雪旅游资源与冰雪艺术、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资源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因此,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打造自身特色、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黑龙江省冰雪资源丰富,冰雪期长、雪量大、雪质好,降雪期长达4个多月,在国内冰雪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目前,黑龙江省有高、中、初级滑雪场百余家,雪道180多条,总长度近18万延长米,基本实现了滑雪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2012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44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915亿元,增长23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2369万人次,增长28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319亿元,增长241%;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65万人次,增长198%,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2亿美元,增长203%。

黑龙江省冰雪艺术文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5年1月5日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至今已举办29届,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规模也是逐年扩大。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也已经举办了27届,吸引了俄罗斯、法国、蒙古等国家派队参加。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几乎每年都举办冰雕表演、冰雪摄影展、冰雪散文大奖赛、冰雪笔会和冰雪电影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以及冬泳比赛、冰球赛、雪地足球赛、高山滑雪邀请赛、冰上速滑赛等冰雪体育活动。哈尔滨冰雪节与加拿大的魁北克雪节、日本札幌雪节、挪威的雪节一起,并称世界四大冰雪盛会。

多年来,贯穿冰雪产业链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冰雪旅游等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见表1)。

二、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2011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支出7935亿元,其中文化事业经费43亿,占05%;2012年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出7906亿元,其中文化事业经费51亿元,仅占06%。可见,冰雪产业的财政投入所占的比重显然太少。相对于近年来黑龙江省冰雪的蓬勃发展,显然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太小,不利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该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虽然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冰雪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

(二)融资渠道较狭窄

现有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传统产业开发的,缺少对冰雪产业专属定制的金融业务;大多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而文化企业资产多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无法达到贷款对于资产抵押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专业性极强的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很难在资本市场进行股票、债券等融资,而且受发展规模的制约,相对于资本市场的增长水平并不相称,很难达到资本市场要求的准入条件,因此大多数冰雪旅游企业达不到要求,无法有效进行融资。

(三)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行业中,从事管理服务的人才较少,一方面,由于季节性原因,单一从事冰雪旅游的人工作收入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无论事业单位或者冰雪旅游企业都缺乏发展空间,也缺乏为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职业策划、晋升及奖励机制的规划,导致业内人才严重外流。

(四)产业融合存在障碍

无论是何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联和互补,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更是如此,需要产业间相互渗透和融合来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间互补和延伸,往往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目前,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正在逐步实施,单独依靠产业的竞争力是有限的;各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上存在政策性的障碍,政府引导、技术支持、实践带动较少;缺少能够融合并且促进产业间合作的项目和活动,如举办冰雪旅游文化促进交流会、滑冰滑雪运动比赛等。

(五)缺少冰雪旅游品牌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品牌力较弱,缺乏品牌推广意识,没有把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提升到地方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和推进,相关部门缺乏对冰雪旅游文化品牌的构想和规划,缺少文化含量高、有特色、科学技术成分高的冰雪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因此,文化品牌薄弱是冰雪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1扩大财政资金投入

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每年增加幅度不应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减少地区间文化事业投入的差距。增加国债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中央政府每年在国债项目资金中支出5%以上的份额作为引导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加快冰雪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

政府有必要设立冰雪旅游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每年增加投入鼓励其他企业及机构共同加入基金,进行管理,在组织或者参加各类活动时,为各投资企业提供优先权利,宣传企业。

3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制定《冰雪旅游文化企业管理办法》,采取与高新技术企业相似的各类税收和奖励政策。可开展地区试点,使从事冰雪旅游文化产品运营、衍生品生产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鼓励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见表2)。

(二)加快产业融合

1优化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政府应设立统一的冰雪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对全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分析、整合资源、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衔接经济、文化、交通等产业同步发展。

2延伸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引导和倡导作用,加快产业链体系建设,实施协作发展战略。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滑雪文化、冰雪雕塑文化,需要建立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群和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贯穿产业链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冰雪旅游等,吸收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集民族性、地区性文化性于一体,延伸并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文化产业链条。

3不断创新文化产品

黑龙江省将冰雪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成冰雪旅游特色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把冰雪旅游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才能突出黑龙江省的文化特色。黑龙江省目前的观光滑雪套餐,将黑龙江省冰雪背景、冰雪观光、冰雪艺术、冰雪产品、冰雪体育和冰雪教育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提供了多元化的复合型冰雪旅游文化产品,在注重冰雪旅游产品多元化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入挖掘冰雪旅游文化产品潜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国外对冰雪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后产生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促进了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欧洲和北美以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已形成巨大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冰雪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所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促进我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1高校增设冰雪文化专业

为加快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在高校增设冰雪文化,设立冰雪文化教育,冰雪体育,冰雪艺术设计,冰雕雪雕等研究方向,培养旅游文化复合型优秀人才;鼓励现有从业人员继续深造,设置冰雪旅游文化硕博专业,健全冰雪旅游文化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冰雪旅游从业队伍。

2增设旅游文化艺术基地

应采取政府引导、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冰雪旅游文化艺术基地,将黑龙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美术艺术等元素融入其中,定期组织作家、书画家、摄影家、艺术家,运动员、高校学生到艺术基地体验锻炼,增强知识沉淀,培养创作灵感,为黑龙江省冰雪文化艺术家和专业人士提供软硬件支持。

3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

为弥补国内冰雪旅游文化人才的不足,应该加强从业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既要引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也要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完善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四)强化金融支持

1创新金融产品

一是进行多元化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推出涵盖知识产权、并购贷款、理财、现金管理的金融产品,开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推进直接投资股权、债权,完善风险保障工作;三是发展支持文化企业成长的保险产品,以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服务内容。

2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建立冰雪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基金,运用资本手段,探索构建属于黑龙江省投资与运营平台;二是支持冰雪旅游文化企业通过债市融资,如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方式;三是建立冰雪旅游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为文化企业开辟投融资多元化新渠道,并为资本的退出开辟新通道。

3鼓励社会投资

支持社会资本以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冰雪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应从政策上倡导企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投资冰雪旅游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4加强配套金融服务

构建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冰雪文化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冰雪旅游文化资产的交易平台。当文化企业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时,银行可以对其质押的文化资产进行交易,从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时产生的问题。建立国家政策性的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基金,分散文化企业贷款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向文化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欣,董欣,朱红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开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朱红彦,韦文杰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2(1):40

[3]王冰,孟范香发展龙江文化产业促进和谐产业体系建设[J]对外经贸,2011(11):11

[4]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9):16

[5]张艳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开发的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1

[6]卢巧云文化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8

[7]杨园争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J]企业导报,2012(19):80

[8]李良胤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2(8):187

[9]李村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与国外冰雪旅游发展之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145

[10]金承哲,李爱晨构建吉林省冰雪文化特色及相关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10):6

[11]吴鹤,于晓红,徐芳奕解决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3(1):105

冰雪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冰雪艺术 文化产业 区域特色 经济品牌

黑龙江冰雪艺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对于黑龙江来说,冰雪文化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冰雪艺术在黑龙江的地方文化产业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当地利用冰雪资源创造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冰雪文化。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成果显著。文化部关于“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这对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冰雪雕塑很有特色,演绎了诸多“文化特色成就城市价值”的故事。比如瑞士的小镇“达沃斯”,人口仅有1.3万,是瑞士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并且拥有“欧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施希瓦萌提出“在休闲中开会,在开会中休闲”的创意性概念,并选择了达沃斯这个地方。

我国冰雪文化最早始于1963年黑龙江的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发展到现在可以举办国际雪雕、冰雕大赛,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之城”的规模,这是历经四十余年开拓与创新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已经成为黑龙江冰雪艺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策略。通过努力提高冰雪艺术科技含量,不断加强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平台,一批旅游科研创新基地已经发展成为集冰雪艺术、经贸、体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靓丽品牌,并使黑龙江的特色冰雪文化产业扬名海内外。

冰雪艺术的发展价值有两个,一个是举世无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冰雪文化的进步,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地方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多元化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角度来说,它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的经济品牌意识,具有很大学术价值和社会辐射影响力。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黑龙江冰雪产业化的代表,是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龙头品牌。它汇天下冰雪艺术之精华、融世界冰雪游乐于一园,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场面恢宏壮阔,造型大气磅礴,景致优美绝伦,被誉为恢宏壮阔的“冰雪史诗画卷”。目前正在建设以冰雪大世界四季乐园为龙头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水上乐园、体育娱乐设施及欧陆风情景观。2010年第25届国际冰雪节期间,在全球经济形势遇冷的情形下,哈尔滨冰雪节两个月接待国内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国外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共计1114万人次,总收入突破90亿元。事实上,冰雪节各个冰雪游乐场所带来的门票等收入仅是个引子。因为冰雪节历时3个月,涵盖了冰雪旅游、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经贸和冰雪文化五大板块一百多项活动。游人因冰雪节在哈尔滨逗留期间,所发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消费,以及依托冰雪节召开的经贸洽谈会,为哈尔滨带来了更为可观的投资和收入。可以说,“冷资源”带来了“热商机” 。

黑龙江冰雪艺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冰雪经济”有力促进了哈尔滨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改善了这个昔日“老工业”城市的经济结构。同时,冰雪节的品牌影响力也会大大提升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哈尔滨的“冰雪经济”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直至近年呈现火爆态势,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经济收入都连年刷新纪录。但是,不能否认,黑龙江冰雪艺术数十年来并没有发展为独一无二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冰雪产业链。冰雪艺术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得到规划。

现阶段专业人才断档。通过对黑龙江的冰雪雕塑技术人员做过的田野调研得知,目前黑龙江从事冰灯雪雕设计制作的人数很多,但没有专门培训冰雪雕塑机构,各高校也是近几年开设服务地方的特色实践教学课程,现阶段专业人才断档,多数为非专业兼职人员,专业人员为数不多。据调查,以哈尔滨为例,常年从事冰灯雪雕设计制作的专业人员不足2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有7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9人。冰灯雪雕设计需要具备雕塑、建筑、园林、绘画、文学、戏剧等多方面的知识,设计者应该说是复合型人才。因人才匮乏而导致的问题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解决反季节问题;二是设计制作不专业,冰灯雪雕质量下降;三是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影响景观效果,安全问题堪忧;四是商业气息过浓,艺术品位渐失;五是对外开发缺乏管理,域外发展成混乱状态;六是缺乏真正具有统治力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地区及行业竞争带来挑战。近几年,吉林、辽宁以及新疆等省也在逐步加强冰雪文化的建设,使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黑龙江省内地区、企业间互相争夺冰雪旅游的客源,冰雪项目撞车和雷同现象的频繁发生,这影响了哈尔滨冰雪文化建设的总体形象。

黑龙江冰雪艺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北方冰雪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需要重视与反思,同时要找到差距并迎头赶上国际冰雪艺术产业的先进水平,重新站在国内外冰雪行业领跑者的位置上。为此,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下思路:一是保护好北方冰雪艺术的核心竞争力,开展冰雪旅游产业;二是加强领导,建立冰雪艺术行业管理机制,科学有序的发展;三是迅速形成完整的冰雪运动经济体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把黑龙江省的冰雪运动经济体系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冰雪文化的建设,对于已有的冰雪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规划,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文化品牌;五是进一步普及冰雪运动,引导大众体育需求,培养大众对冰雪项目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大众对冰雪体育旅游的需求,开发体育旅游的本地市场;六是对于冰雪场地周边的配套设施进行进一步改造。详细而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整合黑龙江冰雪资源。冰雪文化产业如何抵御外来竞争,如何利用冰雪资源优势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整合冰雪资源,适时实施“大冰雪”战略,把黑龙江冰雪资源的利用提高到更高的平台尤显必要。黑龙江省自然神奇的生态环境和冰雪环境极具吸引力,从目前情况看整合黑龙江冰雪资源的时机已经成熟,有专家提出的“大冰雪”战略的具体构想是,首先把整合、开发、利用黑龙江的冰雪资源作为发展的主导思想;其次将哈尔滨冰雪节更名为“黑龙江暨哈尔滨冰雪节”,作为黑龙江冰雪产业的总体品牌。第三,以哈尔滨为核心,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局,按层次、有规划、突出各自特点,开发冰雪旅游景点,形成以哈尔滨为龙头的黑龙江冰雪旅游区域。

塑造本土特色。冰雪文化目前处于上升的态势,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都在搞冰灯雪雕文化。因此,首先需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应尽量减少重复,各有侧重。其次,要挖掘冰雪文化内涵,提升冰雪文化品位。哈尔滨有丰富的冰雪文化积淀,而且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有南北兼收,中外并蓄的特点。最早,女真人在哈尔滨创造了如服饰、建筑、饮食、渔猎等文化,之后关内大量移民涌入,使汉族文化和女真文化进行碰撞;清代的两次大量移民,使满族文化和哈尔滨土著文化相融合;俄罗斯移民把大量欧洲文化带到哈尔滨,俄罗斯人带来的冰帆、冰橇、滑冰等冰雪运动对哈尔滨也有较深影响。最后,建立黑龙江风格冰雪博物馆,积累历史,沉淀文化,使其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桥梁。

冰雪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大兴安岭、冰雪旅游、策略

1.充分发挥大兴安岭地区的区位优。

势,加强对冰雪旅游宣传营销,形成大兴安岭地区的冰雪品牌1.1塑造形象,创造旅游品牌。

近几年大兴安岭地区认真分析大兴安岭地区的人文与地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现已经形成令人向往的“神州北极村、避暑养生地”这一中国最北的旅游形象,为了发展冰雪旅游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确定主题,明确定位,像北极村突出一个“北”字品牌吸引旅游者来北极村找“北”一样,大兴安岭冰雪旅游的发展也应该突出一个品牌,那就是“冷”字。再进一步塑造“森林观光、休闲度假、湿地览胜、冰雪体验”等大兴安岭旅游业的主打品牌。

1.2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从长期、持续、有效的原则来看,大兴安岭地区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的整合营销。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可以编制3~5年的旅游营销规划,以此指导地区、县区旅游营销体系的建设,并实现营销定位的长期性与分阶段实施。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制定年度营销计划,以取代现有的促销计划,使计划具有更系统的整合效果,达到更高的营销效率。同时要加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结合,促使大兴安岭冰雪旅游市场尽快走向成熟。

1.3与哈尔滨、呼伦贝尔盟、黑河、齐齐哈尔等地进行联合营销,客流市场共享,互为推进。

我们应与哈尔滨、呼伦贝尔盟、黑河、齐齐哈尔等地客源互流,线路互通,形成营销网络联盟。营销的手段应该多样化,形成立体的宣传效果。明确宣传的口号,一体化的宣传,比如“到兆麟公园观冰灯,到太阳岛赏雪雕,到冰雪大世界玩冰闹雪”。黑龙江省打出“没到过黑龙江,不会体会到真正的冰情雪意”。大兴安岭是不是也打出“没来大兴安岭,不会真正体验到冰雪与寒冷。另外,也可以与哈尔滨、呼伦贝尔、黑河、齐齐哈尔等地的联系,共同搞冰雪推介会等活动来吸引旅游者。

2.借哈尔滨冰雪名城的辐射作用,将大兴安岭地区冰雪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业存在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12月份至次年的2、3月),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北、最冷、积雪期长最长的地方,大多数的旅游者来大兴安岭旅游是为了找北、找纯、找自然,大自然赋这里属于寒温带大兴安岭性季风气候,特别漠河无霜期仅86.2天,最低气温达到-52.3℃,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零下30度左右,这给大兴安岭发展冰雪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把握好,抓住机会加大对大兴安岭冰雪旅游的宣传力度,让对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抱有遗憾的游客,来大兴安岭寻找他们的冰雪之梦,所以我们就要每年10月和第二年3月在哈尔滨的做好冰雪旅游推介,使客人了解大兴安岭的冰雪旅游,来大兴安岭体验真正冰雪之旅。让客人来找冷、体验冷,在体验寒冬的同时,也让客人体验到大兴安岭人”火“一样的热情。

3.将冰雪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发展。

在民俗方面,大兴安岭地区各民族与冰雪都有不解之缘;充分发掘本地文化、突出冰雪主题,把世代在大兴安岭地区繁衍生息的、与冰雪有着深刻交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深挖出来,也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有文字记录的滑雪活动始于两千多年前,那时鄂伦春人用柔韧性好、晾干后不开裂的树木破成木板,将貂皮顺毛包上,使之滑动时不易后退,再在板上穿绳,系到鞋上。他们穿着这样的原始雪板在山林中呼啸滑行、追赶野兽,是一幅多么惊心动魄而又引人入胜的画面!这些文化道理和文化内涵都要让旅游者懂得,而不是简单的看,而是让他人亲自体验。

冰雪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院校;冰雪专业;数据库;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038—03

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在国家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政策指导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冰雪运动已经不仅仅是北方的运动项目,同时出现了“北雪南移”的普遍发展趋势。这对于冰雪运动信息资源在训练体系和科学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哈尔滨体育学院是我省专业体育院校,是以冰雪运动发展为基石的办学理念,其他部分高校已经建立冰雪专业。然而广大冰雪专业工作者与爱好者经常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冰雪运动相关的科研信息资料,网络上也没有专门的专业冰雪信息数据库提供有效信息,冰雪运动的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在相互交流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已成为冰雪运动在理论发展方面的桎梏。因此,完善冰雪运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我国冰雪运动的长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哈尔滨体育学院建立冰雪运动信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 国内冰雪运动专业数据库建设现状

通过网站或者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冰雪专业数据库的建立情况尚属空白,即使在2011年底前国内也没有专业的冰雪专业数据库建设的方案。由于冰雪运动受到季节、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的比较晚,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少,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没有相关数据库的建设资金。即使万方数据、CNKI、重庆维普等国内知名的大型期刊数据库也没有专门的冰雪运动专业数据库。所以,目前来看,建立特色冰雪运动专业数据库没有重复建立的情况。

2 建立冰雪运动专业信息数据库的必要性

冰雪专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数字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体育院校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目前,在各体育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面对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切实需求,建立冰雪专业特色信息检索数据库网站是现今信息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提升读者在网络环境中快捷方便吸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立专业特色数据库是提供信息技术有效的保障,所以,建立特色数字资源是彰显办学特色和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库的重要方面。

3 建立冰雪运动数据库的条件基础

3.1 最重要的是数据资源的条件

由于哈尔滨体育学院位于我国北方冰城,是以冰雪专业特色为办学条件的体育院校,拥有得天独后的地理环境及学科方面的优势,曾在2009年成功承办过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冰雪科研研讨会等重大活动,同时参与各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在冰雪专业运动教学及比赛,这方面有着独特的的信息资源。收集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整理相关专业资料,整合学报、科研处、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冰雪专业信息源。通过长期的收集整理,就具备基本的专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数据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库,为广大冰雪爱好者及科研人员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3.2 建立数据库的硬件设施

结合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以及网络中心的网络平台,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就可满足及维护数据库的硬件条件。建立冰雪运动特色数据库有着坚实的硬件基础,建立好数据库,能体现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在专业文献的收藏和特色馆藏的开发力度以及服务能力。提高办学条件,及专业信息渠道的创新发展之路。

3.3 建立数据库的软件条件

建立数据库的及调整过程中,应考虑相关的管理系统,可以采纳使用清华同方开发的“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TPI)”作为特色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在工作人员搜集、整理、筛选数据后,利用这些资料建立特色冰雪专业数据库。由于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选题论证、素材收集、加工、分类、标引、数据库建设等环节,同时还包含一些技术问题。该数据库的建立是以图书馆服务平台,以冰雪专业项目为中心、以特色数据库为基石,建立具有本土特色和个性化的数字资源体系,使其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效益,充分展现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品牌优势及社会影响力。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繁重而又精细的工程,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解决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总结,特色数据库必定能发挥其特色优势,使图书馆能够更加优质地为学校师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

3.4 建立冰雪运动专业数据库的步骤

3.4.1 建立该数据库的资源筛选在建立数据的数据筛选时最主要的问题的知识产权的问题,由于图书馆的资源具有公益性、知识性和传播性的特点,国家颁布的《著作权法》中有“图书馆法定许可”条款。该条款规定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一种制度。所以在筛选资源的时候首要注意的是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害。高校图书馆在自建数据库、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强化版权意识,依法进行管理和服务,避免发生著作权侵权现象,力求数字化建设、运行与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在筛选过程中,按照资源的形式进行分类,数据的存在基本以文字、表格、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多媒体的形式。同时也可按照专业进行分类:按照冰雪专业大体分为两大项:冰上运动和雪上运动,同时按照国际赛事分为15小项:(速度滑冰、北欧两项、短跑道速度滑冰、高山滑雪、冬季两项、俯式冰橇、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单板滑雪、雪车、无舵雪橇、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通过对数据资源的筛选,同时的进行的分类,这样就建立了数据资源来源与渠道的整合,为后期加工做准备。

3.4.2 对数据资源的采集及加工基础工作对筛选后的数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是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该项目需要大量的具体工作的实施才能建立一个基本的数据库,需要对各种纸质档案、图片扫描、会议资料、多媒体资源等纸介质的扫描、识别,并能够抽取相应的文本数据用于全文检索等具体的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进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要同时进行校对等细致的工作,最终保证最终文本的质量和正确性;信息资源加工和管理平台将实现不同来源的信息和不同格式的数据资源进行采集、转化、标引、编目、等功能。管理平台提供了多种数据加工工具,先将馆藏资源进行分类,对分类后的介质资源进行加工,将不同格式的资源加工成元数据,利用各种媒体介质将其转换成为统一标准的素材库最后成为自己特色的数据库。

3.4.3 建立冰雪运动数据库管理架构的重要性冰雪运动数据库的建立最终目的是使我国冰雪运动通过互联网获益,只有把网站做成体育事业和体育工作者、冰雪爱好者之间的有效纽带,网站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网站技术为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对于网站Web页面上的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需要有效的网站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使信息的显示更加生动,信息的浏览更为方便。同时按照用户需要,能实现网上互动平台,使冰雪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信息反馈方便,加强体育事业部门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流,提高冰雪运动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有效的网站管理架构使网站能够快速和大量更新内容,同时保证运转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4.4 数据的及后台调试在该平台可以将冰雪专业数据库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项目按照下面的内容进行分类建设:(1)研究生论文全文数据库(2)冰雪专业图片库(3)冰雪运动教学参考文献数据库(4)冰雪专业专题剪报数据库(5)冰雪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各数据库建设根据数据库揭示文献类型的不同,可以选择TPI不同功能的模板。以元数据定义,用最大限度揭示文献内含及便于检索为原则。通过该管理系统进行的建设数据库,再通过WEB网站进行,后台管理通过TPI进行,用户的需求通过后台检索,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这样就实现了数据库、实施的流程。

3.4.5 冰雪运动数据库的维护及宣传数据库的建立是个前期工作,后期的维护与更新更是一个漫长的工作,不仅要及时的更新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理论课题;同时,面对广大教师及科研工作者要及时反馈给他们最新的科技动态,达到良好的互动关系。数据的维护主要是编目管理,编目部门在馆藏资源的数据库建设中义不容辞地应当承担起书目数据编制条例的制定工作,完善的规则在建库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库建设的前期馆藏调研,系统内各种参数的选择与设置,记录编制条例的制定,都将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影响到读者服务的开展,影响到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数据库的管理人员要把数据库的资源成为媒介,并肩负着与用户建立起良好关系的职责,在维护数据的数据安全的同时,要在门户网站上及时宣传数据库的最新更新情况,这样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的冰雪运动专业特色数据库。

4 冰雪专业数据库的应用前景、应用价值

近年来教育行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为了增强竞争力和办学优势,各高校都相应调整了专业结构,加快了重点学科建设,走特色办学的道路。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中心,为配合学校的这一转变,必须加大重点学科专业文献的收藏和特色馆藏的开发力度以及服务能力。建立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以学科为中心,建立具有自己特色和个性化的数字资源体系,使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效益,充分展现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做大做强提升学校的品牌意识以及影响力。受大规模数字化发展影响,图书馆资源结构发展了根本性的变化,纸本书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数字资源日益成为服务的主体。对书价、电子资源价格飞涨,对于经费有限的我们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建立数字图书馆能有效解决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以及服务建设,丰富馆藏并能使有限的经费用在更需要购买的纸质书以及电子资源上。建立冰雪专业特色检索数据库有利于提供冰雪专业科研及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源保障。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图书馆为读者提高信息资源存取、信息传递的效率,改变传统图书馆图书的借还模式,减少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利用服务器的检索,提供高效的检索服务,因此,数字化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冰雪文化论文篇(6)

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规律。一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一般都会出现时尚性、健康性、娱乐性消费支出增加的趋势。二是近年来消费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提升,其中服务性消费也大幅提升,旅游、文化、体育产业都是服务性消费的重要领域。三是龙江冰雪资源是促进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独特资源,同时,在举办冬奥会的时尚引领下,也会成为亿万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资源。

二要既看到近年来我省冰雪旅游的良好发展态势。如冰雪季的省外手机漫游入我省用户数、省外银行卡在我省划卡消费金额、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重要景区经营收入都有大幅增长。还要看到区域间的激烈竞争,看到我们的差距,如整体营销虽有明显进步,但点上、线上营销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供给方面,除了景观、滑雪场之外的产品还不够丰富。

我省冰雪活动有历史、有好的基础、自然条件优越,要坚定信心。

一要持续强化营销。在持续推动“冰雪之冠”的整体营销和一、二梯队旅游景观、滑雪场营销的同时,要向每一条具体线路、具体冰雪活动产品的点上营销延伸,营造龙江冰雪旅游的浓厚氛围。营销要请进来、走出去;要运用新媒体并形成立体化;要针对普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

二要深刻理解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从旅游、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丰富冰雪产业各类产品,加强景区景点、滑雪场建设,举办高水平各类冰雪运动赛事,设计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的户外冰上雪上体育趣味活动,补充滑雪活动器具生产、相关联的旅游文化纪念品、文化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各地游客来到龙江看的好、玩得好、吃得好。

三要在推进冰雪产业的过程中培育我省大企I,形成品牌,同时吸引外来战略投资者,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四要务实推动国际合作。既要开展政府间合作,更要促进冰雪产业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主体间开展合作,与滑雪场的合作营销。

冰雪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冰雪山水;计白当黑;墨有韵:白有光

中图分类号:J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12-02

一、传统雪景山水画技法分析

历代画家对雪景画法都有过精深研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山水》中说:“雪景,山石皴法宜简不宜繁。凡亭屋、瓦面、桥梁、舟篷皆有雪意,关津着道路,当无行人矣。”在现代冰雪山水画法出现以前,雪景画法无出留白、烘染、敷粉、弹粉法之列。

(一)留白法:

“计白当黑”一直为中国画所推崇,画面的成败取决对“白”的处理。“白”在山水画中常表示“虚”、“无”的事物如空气、云雾、空间等,“留白法”理所当然成为雪景的表现手法之一。王维《雪溪图》用笔皆在山石之凹处,用淡墨略加皴染,在石面高平处则留白以成雪。这与他在《山水论》中“冬景则借地为雪”的思想相一致。“古人有画雪只用淡墨做影,不用先勾。后随以淡墨积出者,更觉韵而逸。”①赵佶《雪山归棹图》、王诜《渔村小雪图》、高克明《溪山雪意图》均有留白法的运用。

(二)烘染法:

郭熙《林泉高致》记述烘染法:“以水墨再三淋之谓之渲,以水墨滚而泽之谓之刷。”雪天气候阴霾,大地白雪皑皑,平日泛着亮光的湖泊水面在雪的映衬下会变得黯淡深沉。因此,为衬托雪的洁白营造冬日的氛围,田地都被烘染得较暗。《芥舟学画编》中说:“冬景欲其黯澹,一切景物,惟松柏竹及树之老叶者可用老绿,余惟淡储和墨而已。凡写冬景,当先以墨写成,气韵已足,然后施以淡色。”“白地白花则不显,法在以微青烘其外,而以水笔晕之”的烘染法能更好地传达出冬日气象。范宽《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郭忠恕《雪霁江行图》都是用烘染法表现雪景的代表作品。

(三)敷粉法:

敷粉法主要表现静态的雪。《辋川雪景》载有:“古松上用粉作积雪”、“其雪用银泥打底,上更用粉细细点雪”,《历代名画记》载有:“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敷粉法用层层积染的粉使静态的积雪显得厚重而不轻飘。敷粉法需要注意白粉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要分浓淡轻重,要符合自然的基本结构、规律和山石的阴阳向背。王诜《渔村小雪图》、许道宁《关山密雪图》、赵佶《雪江归棹图》都有敷粉法的具体应用。

(四)弹粉法:

表现动态之雪多用弹粉法。弹粉法本身也具有动态特点,在较暗的背景处用白粉弹出疏密有致的白点以作雪花飘落状,即“吹云弹雪”。弹雪的工具也从毛笔、小竹弓发展到现代的喷壶、牙刷等不一而足,其目的只有一个――表现出凌空舞动的雪花。赵值摹督行初雪图》中飞舞的小雪花即以此法而成。

雪景在花鸟、人物画中也有运用,如宋代李迪《雪树寒禽图》、杨无咎《雪梅图》;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明代陶成《Y鹆石兔图》、刘俊《雪夜访普图》清代高凤翰《雪竹图》等。

二、冰雪山水画技法分析

翻开中国绘画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原始时代石器、陶器、岩画、地画等在东北地区偶有遗迹外,真正的中国画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及江浙一带。东北因属“蛮荒”“苦寒”之地,绘画史上几近无迹可循。

抛开绘画不谈,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发生巨大变化,“苦寒”之地变成人们净化心灵的净土。承载现代人类精神寄托的山水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冰雪山水画在东北地区应运而生并勃发出旺盛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是于志学独创的冰雪山水画画法体系及依此而成的冰雪画派。冰雪山水画法体系正是根植在东北这片神奇瑰丽土地上,以独特的矾墨语言和技法,开辟了中国画表现技法的新境界,冰雪山水及冰雪文化同时也成为黑龙江流域文明的主干。

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点一滴地总结、积累到自成完整体系经历漫长的四十年,我如同一个在黑暗中向前探索、一点点爬行的夜行者,不畏困难,不屈不挠,只为寻找到彼岸,迎接太阳。”②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技法可概括为泼白法、雪皴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等笔墨艺术语言。

泼白法由传统泼墨法演变而来,“以矾水加淡墨代替传统用墨,通过铡锋纵横用笔,利用矾水水痕线与淡墨之间的变化来表现大面积雪原纵横和起伏的状貌的气势。”③用笔或点或刷,笔势磅礴,适合表现北国平坦无际的大雪原。

雪皴法变李唐侧锋干笔为湿笔法,揉合董源线皴笔触,结合物象特征,反复重叠又多次皴点,更好地表现出冰碴儿纹理和雪的变化。

重叠法多表现树挂、冰凌、冰块和雪团。“以中锋、倒锋和侧锋用笔,二次用笔压住一次用笔,笔笔相压,产生层层渐进的感觉,表现白色冰雪物象中丰富的黑白变化。”

滴白法生发于书法的屋漏痕,重于冰柱、冰凌流淌的表现。作画时笔锋饱蘸淡墨,通过倒锋用笔尖挤压宣纸,使多余淡墨蜿蜒下注,如半流半淌的冰雪消融效果。

排笔法“变董源中锋圆笔披麻皴的线状为片状体积结构”,用斜向、纵向排列表现出雪山、冰川的地理特征。当代冰雪绘画技法涵盖了雪原、雪山、冰碴儿、冰柱、冰凌、冰川甚至冰雪消融等所有景致,使冰雪山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冰、雪、山、水。

三、冰雪山水与传统雪景山水之比较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与中国传统雪景画同向而进,丰富扩大了传统绘画的内容和题材。于志学创造的“倒锋用笔”法介于侧锋和逆锋之间,运笔时笔尖倒悬向下,落笔按笔下压,再以手腕向上左右滚动笔尖,通过“按”、“滚”、“提”、“画”等四个连续动作,成为表现雪松的专用笔法。对传统绘画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传承至今的留白法、烘染法、敷粉法、弹粉法在雪的表现上各有其长,其不足在于无法表现晶莹剔透的冰的世界。“计白当黑”一直为传统绘画所重视,“白”在山水画中常表示空气、云雾、空间等“虚”、“无”的事物。冰雪山水的突破在于用墨表现白,进而产生用墨画雪画冰的技法。于志学还根据传统的“墨分五彩”探索出冰雪山水中暗白、灰白、透白、飞白、亮白等五个白的微妙水墨变化。在于志学的冰雪画中,凛冽刺骨、冷若冰霜的冰与雪也充溢出生命的灵动喜悦与脉脉温情。

经过对传统雪景绘画作品的深入研究,于志学总结了一套用光的方法来表现冰雪和景物的光感,创造性地提出“轮廓光”、“透射光”、“结构光”、“映射光”,真正做到“墨有韵”而“白有光”。这样由“留白”到“用白”再到“画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美学观念的转变和艺术境界的提升,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审美领域,独创了前所未有的美感魅力”④。随着时光的流逝,冰雪山水必将显示更加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注释:

①陈洙龙.山水画语录类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42.

②卢平.于志学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演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48.

③卢平.于志学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演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96.

④徐恩存.心灵的神游[J].东方艺术,2003,(4):131.

参考文献:

[1]卢平.冰雪画教学(I)[M].北京:线装书局,2008.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效廉.名家笔下的冰雪山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卢平.于志学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演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