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28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篇(1)

关键词:黄连山风电工程;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Q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064-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18

Abstract: Huanglian mountain in Baokang county had natural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ind energy.Through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eriod and construction period,wind power project of Huanglian Mountain would not impact the plant diversity of five gorges nature reserve area significantly.

Key words:Huanglian mountain wind power project;Five gorges nature reserve area;animal diversity;evaluation

风能是具有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等特点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湖北保康黄连山风电项目位于保康县后坪镇黄连山山脊上(图1)。黄连山地貌类型为长期强烈剥蚀切割作用而形成的中山,海拔高程1 200~1 800 m,受区域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为由东向西。顶部较为宽广,相对高差600 m左右,坡度一般均大于35°。黄连山风电场拟安装的22台风力发电机组中,有6台位于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范围内的横冲药材场附近(分别为17#、18#、19#、20#、21#、22#机位)[1]。

湖北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11°05′44″-111°27′58″,北纬31°45′23″-31°37′46″的荆山山脉主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种类丰富,总面积20 860 hm2。由于该工程项目将有6台风力发电机组在五道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范围内建设, 工程的实施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动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展关于黄连山风电工程项目对五道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十分必要。

1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多样性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92科232属333种。其中鱼类9科34属40种;两栖类8科17属25种;爬行类9科23属34种;鸟类42科102属159种,兽类24科56属75种。该区的脊椎动物中,列于国家关键保护种类98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29.43%。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4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4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41种,其中濒危级7种,极危级1种,易危级25种,稀有种8种[2];有36种属于中国特有种。另外还有80种被列入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调查资料,保护区内还发现2种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种,即镇海林蛙[3]及无指盘臭蛙[4]。

从脊椎动物的区系地理来看,呈现东洋界种类占优势,东洋界种和古北界种相混杂的格局。鱼类由于水生环境的限制,区系较单一;两栖动物中,东洋界种19种,古北界种2种,跨界种4种;爬行动物东洋界种25种,古北界种1种,跨界种8种;鸟类东洋界种89种,古北界种43种,跨界种27种;兽类东洋界种46种,古北界种20种,跨界种9种[5]。

该区有昆虫25目255科1 646种。其中鳞翅目昆虫种数最多,有41科420种;鞘翅目昆虫46科372种;最少的是缨尾目、浮游目,均只有1种。

2 评价区域及其动物多样性现状

2.1 调查评价区域及调查方法

2.1.1 调查评价区域 根据工程建设方案,黄连山风电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区域位于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的西部,即6台单机容量2 200 kW的风力发电机组所处的区域。风力发电机组所在位置和修建简易公路是本次评价的重点。风力发电机组的评价区域范围为以6个基座为中心的200 m×200 m的正方形区域范围。简易公路两旁评价区域范围为距路边线两边各50 m的范围。

2.1.2 调查方法 1)查阅资料。2004年8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发清等研究人员首次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资源进行的调查;2012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其仁教授带领的研究人员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6]。2)实地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发电机组所处区域及修建简易道路两旁。采用野外目击法、样带法、走访附近干部与村民等调查方法。对调查评价区域内的脊椎动物,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对具有代表性的观察点用GPS定位,并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进行录像。

2.2 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

经调查,评价区域内有脊椎动物77种。其中兽类9科17种;鸟类20科41种;爬行类5科12种;两栖类2科7种。由于工程区内及邻近地带无地表水体分布,因此没有鱼类。

评价区域内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斑羚1种,数量极少。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哺乳动物有13种,分别是草兔、赤腹松鼠、岩松鼠、豪猪、中华竹鼠、社鼠、猪獾、狗獾、黄鼬、花面狸、野猪、毛冠鹿、小麂。其中赤腹松鼠、豪猪、中华竹鼠、猪獾、狗獾、花面狸、毛冠鹿、小麂为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岩松鼠和小麂属于中国特有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的有1种,为斑羚,属于易危种类。

评价区域内有褐冠鹃隼、棕尾\、普通\、红腹锦鸡和短耳^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列入《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32种;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7种,分别为灰胸竹鸡、雉鸡、珠颈斑鸠、四声杜鹃、大杜鹃、普通夜鹰、戴胜、黑枕绿啄木鸟、黑枕黄鹂、黑卷尾、灰卷尾、松鸦、红嘴蓝鹊、喜鹊、大嘴乌鸦、乌鸫和大山雀。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灰胸竹鸡、红腹锦鸡和酒红朱雀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的有3种,其中褐冠鹃隼和棕尾\是稀有种类,红腹锦鸡是易危种类。

评价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两栖类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两栖类有7种,分别为中华蟾蜍、中国林蛙、镇海林蛙[4]、黑斑侧褶蛙、棘腹蛙、棘胸蛙和隆肛蛙。其中属于湖北省级重点保护的有5种,分别为中华蟾蜍、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棘腹蛙和棘胸蛙。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镇海林蛙和隆肛蛙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的有3种,分别为中国林蛙、棘腹蛙和棘胸蛙,这3种全部属于易危种类。

评价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爬行类,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爬行类有12种,分别为草绿龙蜥、丽纹龙蜥、石龙子、北草蜥、南草晰、黑脊蛇、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尖吻蝮、菜花烙铁头和竹叶青。其中湖北省级保护的有6种,分别为草绿龙蜥、丽纹龙蜥、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和尖吻蝮。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4种,分别为绿龙蜥、丽纹龙蜥、石龙子和北草蜥。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爬行类)》的有4种,分别为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和尖吻蝮。其中乌梢蛇是需予关注的种类,尖吻蝮是濒危种类,王锦蛇和黑眉锦蛇是易危种类。

3 建设工程对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3.1 动物多样性影响的因素

黄连山风电场在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内的工程建设在施工期会造成部分地域植被被砍伐,部分改变原来的景观和微气候,影响动物栖息地的环境。施工弃渣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使少量动物栖息地、觅食地及活动地面积缩小。施工期的野外施工人员的活动以及基础建设、运输和风机安装引起的噪声、粉尘等对动物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运营过程中风机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和光影,对周围野生动物栖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施工期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兽类的影响。①评价重点区域内兽类数目相对较少,多为中小型和小型兽类。其中半地下生活型的种类较多,工程对它们的影响也相对较大,主要包括草兔、中华竹鼠、褐家鼠、猪獾、狗獾、黄鼬等。它们一般体型较小,主要在地面活动觅食,栖息、避敌于洞穴中。施工会对栖息于洞穴中的兽类造成一定影响,破坏其栖息地,迫使其迁徙至其他生境。②施工期将改变该区域的部分自然地理环境,林木和草地遭到破坏,使栖息于该区域的部分野生动物永久性失去栖息地。特别是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斑羚,应予以特别关注。③施工期间的人为活动及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活动产生干扰,甚至短时间内放弃该栖息地,寻找新的生境和活动路线。但是由于施工范围小,工程时间有限,不会产生长时间的持续性影响。

对鸟类的影响。①施工期间,动用大型相关机械如挖土机等,砍伐部分植被,使该区域的原有植被、景观和微气候被部分改变,对于喜栖于草灌丛的众多鸟类如灰胸竹鸡、雉鸡、红腹锦鸡来说,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它们或暂时被迫远离原有栖息地,寻找新的适宜生存和繁衍的生境,但由于改建工程量不大,部分鸟类也可能重返其原有栖息地。②施工期间,受机械噪声影响,施工现场一定范围内将不适合鸟类的栖息和觅食。但工程影响区域与整个保护区相比,面积很小,因此施工区域内受影响的鸟类其活动范围很大,比较容易就近寻找到其他适于栖息和生活的地方。③工程建设会永久性占有部分土地,使得区域内一些鸟类永久性失去原有栖息地。④早晨、黄昏及晚上是鸟类活动、繁殖和觅食的高峰时段。若夜间施工,施工场地灯光光照强度较大,将对保护区内的夜行性鸟类如普通夜鹰等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保护区路段禁止夜间作业。⑤评价区域内有褐冠鹃隼、棕尾\、普通\、红腹锦鸡和短耳^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除红腹锦鸡外,其余4种都是猛禽。由于猛禽活动范围较大,在该区域分布数量较少,施工期间可迁往保护区内其他相似生境,工程对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影响较小。红腹锦鸡因其有鲜艳的羽毛而容易引起注意,易被人捕捉,因此应强化施工人员的生态环保教育,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对两栖类的影响。①施工期间,永久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以灌草丛和林地为主,将直接造成两栖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生境范围有所缩小。②施工过程中,造成地表的扰动;产生的噪声、震动、土壤污染等会降低施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两栖类动物产生不利影响。③由于两栖动物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且工程占地面积较小,周围分布有大量的灌丛、草丛、林地等适宜生境,为避开不利影响,一般会向附近适宜生境中迁移。同时,随着施工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原有栖息地将会得到部分恢复。因此,工程建设对两栖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在施工区及地带的分布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改变其区系组成,更不会造成物种消失。

对爬行类动物的影响。①工程对爬行类动物的影响同样为工程施工占地等造成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生境范围的缩小以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等对爬行类的影响。同时,部分个体也将因挖掘、钻孔等施工活动而死亡。②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施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也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③施工人员进驻,人为干扰增多,如不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某些蛇类可能会遭到捕食。④由于爬行动物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且工程占地面积较小,周围分布有大量的农田、灌丛及草丛等适宜生境,为避开不利影响,它们一般会向附近适宜生境中迁移。同时,随着施工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工程的实施,将成为其新的栖息地。因此,工程建设对爬行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在施工区及地带的分布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会造成物种消失。

3.3 营运期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营运期主要通过噪声、光影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随着项目区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评价区域内各种动物栖息地可缓慢恢复,且干扰类型趋于单一,干扰频率趋于规律性,加之动物本身有一定适应性,在此情况下,风电场营运期对动物的影响逐渐减小。

对兽类的影响。①风电场营运期风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兽类的生活栖息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半地下生活型的鼠类等,它们将迁移至噪声及振动衰减至标准值之外的距离,即距单台风机大约70 m之外。中大型兽类,如野猪、毛冠鹿、斑羚等,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也将远离原来的栖息地,使它们的活动和摄食的范围缩减,但动物的活动范围大,迁移能力强,受该工程施工影响的区域相对较小。②一些夜行性动物如豪猪、中华竹鼠、褐家鼠、巢鼠、猪獾、黄鼬等的活动会受到灯光的干扰,此外,灯光可能会打乱动物昼夜生活的节律,因此多数兽类选择栖息地时会避开灯光影响区。③营运期对兽类的影响还表现为占地对其生境的切割,尤其是半地下生活型的中华竹鼠、草兔、猪獾、黄鼬、褐家鼠等。但动物都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食物来源也较多样化,所以工程不会对兽类的栖息造成太大的威胁。

对鸟类的影响。风机运行过程产生的噪声和光影会对鸟类产生干扰,使得鸟类在飞行中误撞到风机,造成死亡或受伤,有些鸟类会被迫远离原来的栖息地。但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特征决定了这种可能性较小。据报道,鸟类迁飞的高度一般在距地面300 m以上, 风机高度约为80 m,叶片旋转高度约为48 m,叶片距离地面最低高度为128 m,运行线速度为34~61 m/s。鸟类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视力,它们很容易发现并躲避障碍物,且鸟类飞行高度均超过风机高度,因此一般情况下风电场风机对鸟类迁飞影响不大。

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影响。①评价区域拟建设的发电机组和简易公路会占据部分灌草丛和林地,致使生活于其中的中华蟾蜍、中国林蛙等动物丧失部分生境,它们被迫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公路的修建对其生境造成的线性切割将妨碍动物的捕食和正常繁殖。但工程对土地的占用面积对于保护区总面积来说相对较小,总体来说风电场营运期对两栖、爬行动物影响较小。②公路拓宽以后,两栖爬行类动物迁移的阻隔加大,可能会切断路两侧部分动物的迁徙、觅食通道,妨碍部分动物的捕食和正常繁殖。但拟建简易公路大多是在原公路上的改扩建,道路对其影响早已存在,新修运输设施便道较短,因此公路修建后不会对这类动物造成大的阻隔影响。③运营期灯光对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夜间车辆灯光可能会打乱动物昼夜生活的节律,影响其生存和繁殖,多数动物选择栖息地时会避开灯光影响带,从而改变整个动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3.4 减免对动物多样性不利影响的措施

3.4.1 设计期的保护措施 ①优化工程施工方案。合理规划运输路网和优化机位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量、减少弃方量,使项目对土地的永久占用和临时占用达到最少程度,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②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与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协调有关施工场地以及施工临时便道等问题,建议由保护区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共同划出保护线,并按照保护线在施工场地周围和施工便道一侧设置临时挡墙,确保施工人员不越界施工,尽量减少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③穿越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内不设置取土场、弃渣场、施工营地等。

3.4.2 施工期的保护措施 ①施工管理是关键。在施工人员进入保护区路段进行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制和环保等方面的培训,严格施工纪律,严禁滥砍滥伐和捕猎野生动物。在施工机器营地周边建立临时宣传牌,简明扼要书写以保护自然为主题的宣传口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如关爱鸟类处罚偷捕偷猎、不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简单救护方法和举报电话等内容。②为了避免在浓雾天气的鸟类形成误导而飞扑灯光,项目区域内施工期夜间值班人员和运行期升压站管理人员照明采取遮光措施,同时严格实施监测计划,以利于及时做出有关决策并适时调整对野生鸟类种群的保护措施。③施工期间,尽量控制施工便道等辅助设施的修建,以减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保护区内道路两侧进行生态工程设计建设,以利于物种流动和防噪隔音。将卷扬机、压缩机等高噪声设备远离施工场界布置,同时禁止夜间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对于施工期间的噪音机械配置消声器和采取降声措施如钻孔打桩、打磨、切割等活动施工场地尽可能设置2.5 m硬质围挡将噪音分贝降至最低限。④施工期尽量避开动物的繁殖期。施工建设期间尽可能把它们留在附近周边的森林中,不要使它们逃离太远,通过实施有效保护,保证它们在周边有新的栖息地。⑤精心组织、科学管理,高效、文明施工,尽量缩短作业时间。严格控制进入保护区的施工人员数量、设备和施工作业时间,坚决禁止偷捕偷猎、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在工程管理机构中设置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建立各种管理及报告制度,开展施工期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控制工程施工对动物的影响。

3.4.3 营运期的保护措施 ①项目永久占地采取异地生态补偿,临时占地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和相应的绿化等措施,降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工程建设竣工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植树造林,恢复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②营运期间,在项目建设区域可以有选择的建立一些动物监测点,特别是对一些动物种群加强监测。全面监测保护区内风电场的营运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带来的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以求科学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③在运营期,在风叶上涂上保护色,避免鸟类误撞受伤。④加强宣传,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手册,设置生态环境保护警示牌,增强维护人员的环保意识。严禁捕食、猎杀各类野生动物。

4 小结

从动物多样性来分析,评价区域动物种群并不丰富。受工程建设影响的动物在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虽然工程建设使部分地域植被砍伐,部分动物栖息地被破坏;施工期与营运期产生的噪声会引起部分动物种群迁离原有栖息地,尤其对部分鸟类的影响较大,且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但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可以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公路拓宽后,动物迁移的人工阻隔加大,觅食通道也被阻隔,妨碍动物的捕食和正常繁殖等。但由于该工程主要路段是在原路基础上的改扩建,公路对保护区的影响早已存在,在工程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数量也较少,且新建临时便道在施工结束后可以改做保护区的巡护道路或防火通道。因此工程建设将不会造成动物种群的绝灭,对动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总体分析,工程施工期与营运期对动物多样性的突出影响表现在施工区域噪声的增加对动物的干扰,这些可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减轻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与监测,特别注意噪声消除、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森林防火等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施工与营运对动物栖息地的干扰破坏,将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只要切实采取积极、合理的工程措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工程建设不会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黄连山风电场在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肖创伟,李绪友,赵洪波,等.黄连山风电工程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4):3397-3402.

[2] 汪 松.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宛 晶,汪正祥,杨其仁,等.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镇海林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1):108-109.

[4] 宛 晶,汪正祥,江建国,等.湖北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无指盘臭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5):696-697.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篇(2)

关键词:园林工程;造价;养护管理;优化措施

引言:

园林工程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如何加强对园林工程的造价控制与养护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是项目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园林工程造价是项目决策的工具,是制定园林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有效工具,也是落实园林建设资金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园林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园林工程造价实施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浅谈如何加强园林工程造价控制和养护管理以及它们的优化措施。

一、 浅述园林工程造价

1.园林工程造价

园林工程是指室外建筑配套的附属工程,追求总体景观和局部造景的艺术美,实施对象既有亭、道路、排水、灯光亮化控制等实体配套工程,也有珍贵花卉、树木、活体植物造景等工程。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园林工程项目不断增加,投入园林工程的费用也随之增多。因此,对园林工程造价实施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园林建设是国家的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都必须按照基本的建设程序进行建设。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合理使用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是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在工程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园林养护管理

城市绿化工作也成为社区服务的一个文明窗口,服务的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居民对社区所做工作的认可,关系到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满意率的高低。但社区绿化存在后期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养护管理不够到位。所以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社区绿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下文在这里分析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要环节。

1.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绿化技术设计人员的设计规划,并严格按设计划线图进行绿化种植,达到预期景观效果。但光是种植栽苗还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绿苗不久就可能因缺水、生病等原因会枯萎死亡,那么前面的绿化工作就算全部白做和浪费,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最好的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种植的全过程中始终重视和监督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只有在全方位全过程中重视了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体现;苗木成活率高了,园林绿化工程的费用才能降低;景观也达到预期的效果。居民在小区尽情享受绿色的大自然,快乐的生活,是居民休闲的娱乐、玩耍的好去处。

? 2.目前绿化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一个绿化工程完工后,是否能满足小区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满意率,种植的工作固然重要,但绿化养护更为关键。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如果不进行绿化养护或养护不到位,园林规划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园林绿化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

?? 第二养护人员对修剪造型知识欠缺,养护工作缺乏创新,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现在采取的一些养护措施,方法比较简单,冬季该修剪的树木修剪少,修剪技术含量低,养护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养护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养护效率较低,个别树木长势造型不好,景观效果较差。

??第三小区居民环境意识差,素质有待提高。个别居民对待花草不爱惜,任小孩子进入践踏、玩耍,个别养狗的居民把狗随意放进去拉屎拉尿,所以保护环境意识有待提高。

三、园林工程绿化养护管理优化措施

??首先,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对小区所有的花木进行分类,将植物的特征、习性登记。登记造册,以其编好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季节、树植位置、环境等因素,早打算早安排。摸清一定的规律及早制定好一年中的工作月历,并做好绿化日工作写实、技能培训,落实责任制,划分管理片区,基层领导做好日常检查和记录。在栽培学中,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个别的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有死亡。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树木、花草品种的特征与特性,?关键的重点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

? 其次,园林植被修剪养护。乔灌木及绿篱要定期修剪,特别是成形的灌木球和绿篱,既要保持其造型又要保证植株生长正常。灌木的造型根据品种和位置的不同可由绿化技术人员确定,园林小区灌木造型包括:圆形、蘑菇形、圆柱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等。园林草坪应定期修剪,全年剪草至少五、六次,对于一些植物的修剪应注意技巧,修剪不当会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 最后,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的宣传教育措施。 时常有个别的小孩、居民折损花木,因此,加强对居民爱护花草的宣传很有必要的。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社区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物业管理站与居委会开展的“小区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劳动竞赛、与就进学校开展“手拉手’承包树木绿地等多渠道的护绿宣传教育互动等活动,以此来提高居民爱绿护绿的思想意识。让全体居民都行动起来,人人都爱护树木、爱护花草,保护环境,争当社区环境保护的保护人、监督人。同时,与居委会各区域居的楼片长联合看护绿地,宣传保护绿地,检查绿地、树木的情况,劝阻损绿毁绿行为,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上级处理。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养护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为了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只有对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才能达到目的。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养护管理工作,对园林工程绿化养护管理优化措施重要保证,对保证和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秀娟.如何对园林绿化树木进行修剪养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27-29.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篇(3)

【关键词】旧城改造;拆迁;文物保护;策略

1 项目背景

荔湾区地处广州西部,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历来以繁荣兴旺之商都“西关”和风景优美之“荔枝湾”、“水秀花香”著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东部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总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

荔湾区作为广州旧城改造的核心地区,已编制了旧城更新改造规划。按照“一心两带三片”进行改造。按照规划,荔湾区将被分成几块区分对待:“一心”,指旧城商贸核心区,大致位于六二三路以北、长寿路以南;“两带”,指东西向的商业旅游带和南北向的商贸休闲带;“三片”指旧城核心区,主要是商贸休闲性质,中低强度开发,严格控制开发规模;一般旧城区,提高现有的居住及生活服务质量,延续高强度的开发现状;白鹅潭滨江开发区,将来是荔湾区的现代化多功能区,也是连接荔湾南北两岸发展的纽带。

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中有六处建筑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包括李小龙故居、八和会馆、宝庆大押、銮舆堂、泰华楼和一片古老民居。荔湾区政府还指定保护216栋历史有较高价值的建筑,包括金星电影院和各式骑楼,七栋公共设施包括现有的学校、医院。

整个改造过程,荔湾区政府该将最大程度保留主干道建筑,特别是临街商铺及区域内的文物、历史建筑,骑楼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等都将被妥善保留,大量的石板街巷会尽量保持原有风貌。同时,有关部门将腾出部分公共用地建设公建配套设施,增加绿地、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通过改造后,该地块将与上下九步行街形成功能互补。

因此,承接旧城改造拆迁项目的企业,在保时、保质和保量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如何保护文物安全显得十分重要。

2 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风险分析

AJ公司承接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严格按照政府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规划,做好这些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在现代建筑与文物、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协调上,整个项目实施起来还比较顺利,主要是需要移位、复建的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从工艺和技术水平看,对该公司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在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比较好成绩。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2处文物建筑;移位文物建筑1处;改造有价值历史建筑69处,修建具文西关文化特色街道4条。通过文物专家和有关部门验收,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在整体工程中,未出现因施工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破坏情况,基本达到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公室的要求,受到广州市文物局的好评。

在旧城改造中,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旧城改造中,由于机械设备作业产生的振动,如打桩,可能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产生影响;

2.2 由于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年代久远,有些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处于窄巷和胡同中,平时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一部分有价值历史建筑本身就被认定为危房,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极易受到破坏。

2.3 污染源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源,如粉尘、污水、运输遗酒和化学危险品、油品的泄漏及挥发。这些污染源具有腐蚀性,操作和使用不当,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物造成破坏。

2.4 由于AJ公司一直以来,以建设现代建筑为主,几乎没有涉及到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方面的工程项目,在工艺和技术上本身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3 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策略

AJ公司承接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后,意识保护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责任重大,要求项目部一定按照政府规划和设计要求,做好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3.1 科学评估,衡量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风险系数

承接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后,AJ公司就与文物保护部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部门、有关大学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区域内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风险评估。通过评估,把项目区域内文物分类为三个保护级别,即A级保护点、B级保护点和C级保护点。这些级别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完好程度来判定的。该公司在得到这些评估结果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造式保护。

3.2 开展专门培训,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和提高文物保护能力

AJ公司组织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培训。聘请文物保护和文物工程方面的专家,对相关责任人和技术人员、基层干部进行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的培训,并重点培训一批文物保护宣传员和监督员。从而使经理到员工都能树立强烈的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意识,以及掌握一定的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技能。

3.3 加工内部管理,制定文明施工制度。AJ公司为了做好该工程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文明施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3.1 对施工区域及其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会同其产权、维护单位共同划定需要施工防护的范围,需要拆迁的建筑物,在受到建筑单位委托的前提下,及时与产权单位签订拆迁协议,并尽早拆迁。需保留的与产权单位商定加固防护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施工中正常使用及以后的使用维修。

3.3.2 对需保护的建筑物采取措施加强防护,保证其安全。建筑物附近不进行爆破作业,施工必须爆破时采用控制爆破,制定可靠的防护方案及措施,所管理单位批准并派员到现场监护,保证其安全使用。

3.3.3 对涉及到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的设施建筑物予以保护,确保施工时不发生破坏,避免与当地群众发生纠纷,影响施工。

3.3.4 开展学习和教育,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时,立即停工封闭现场,在派专人保护现场的同时,派人迅速通知建设单位和当地文物部门。经过文物部门处理后,再进行施工,确保祖国文化遗产不受侵害。严禁对发现文物私自占有或非法转卖。

3.4 纳入项目控制计划,实行重点监控

编制项目控制计划时,将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区域内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子计划重点编制。在计划中列明了主要负责人,项目部承责人,以及宣传员和监督员的设置,以及相应的激励和处罚制度。并把外聘文物保护和文物工程专家纳入控制计划,赋予这些专家的一票否定权。

3.5 规范工程作业,最大程度降低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破坏

改造工程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势必造成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把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才是改造工程的重中之重。

破坏的大与小主要取决于工程作业是否规范。AJ公司在编制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控制计划时,要求面对不同级的保护对象实施不同的工程作业方法。下表列出不同级别文物和有价值文历史建筑工程作业的方法。

表1 不同级别文物、有价值历史建筑的相应工程作业方法

级 别 打桩 重型机槭使用 爆破方式 ………

A级保护点 600米范围内禁止机械打桩,实行人工挖桩和钻井绕注打桩新技术 不使用任何重型机械,如挖土机、装载机和整路机 严禁一切爆破行为 ………

B级保护点 300米范围内禁止机械打桩,实行人工挖桩和钻井绕注打桩新技术 可以使用轻型机械,如小型挖土机、小型装载机等,但不得使用整路机 严禁一切爆破行为 ………

C级保护点 100米范围内禁止机械打桩,实行人工挖桩和钻井绕注打桩新技术 可以按

3.6 开展纵向合作,主动接受相关部分指导和监督

工程建设者是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的实施者,但具备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程度的评价能力。因此,AJ公司与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工程部门合作,主动接受这些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AJ公司与文物管理和文物工程部门达成以下合作意向:

3.6.1 聘请文物管理部门作为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的外脑,为该项目出谋划策和开展相关培训。

3.6.2 主动接受文物管理部门的监督,在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文物管理部拥有一票否定权。

3.6.3 与文物工程部门合作,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并委托该开展项目前评估和项目后评价。

3.7 开始横向合作,吸纳新技术和新资源

由于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及专业性,AJ公司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强。因此,AJ公司积极开始横向合作,与具有丰富经验的文物工程公司合作,吸纳新技术和新资源,主要合作模式见下图。

3.8 采取科学措施,杜绝污染源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破坏。

3.8.1 现场目视无扬尘;现场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3.8.2 污水排放一定要符合广州的环保规定。

3.8.3 运输无遗洒现象。

3.8.4 施工现场的化学品(油漆等)和含有化学成分的特殊材料一律实行封闭式、容器式管理和使用,杜绝泄漏遗洒。

3.9 施工过程中,要选择文物保护意识较强、经验比较丰富的挖掘工人;挖土时,如果发现土质、土层颜色改变,也就是有回填土时,就要考虑当地可能有文物;当钎探出现异常区或土层颜色改变时,说明存在文物,就不要再用机械挖土而要改用人工挖。当文物露头时,千万不能自己动手开挖,而要报告文物部门并对文物现场进行保护。

3.10 在竣工验收阶段,由文物、质检、监理、设计、咨询等相关专家组成验收小组,检查文物保护的相关资料是否齐全;根据验收规范,检查施工过程中文物保存的完好程度,文物保护方案的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对需要整改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要求整改。最后,对验收资料进行整理,并报送有关部门归档。

参考文献

[1]宋雁.略谈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2]黄晓勇.试谈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J].大众文艺(理论), 2009(3).

[3]宋大川.加强地下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J].北京观察,2007(4).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篇(4)

关键词:围网养殖 富营养化 退渔还湖

大纵湖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在南宋时期形成,由古泻湖演变而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盐城市下河腹部地区,大纵湖是重要的湖荡湿地之一,为盐城市区及周边百万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另外,大纵湖还具有水产养殖、防汛等功能。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集中地和生产力较高的地域,大纵湖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该区域发挥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在拦截、净化外来污水和调节生态环境方面,大纵湖湿地同样具有强悍能力。然而,近几年例行监测结果表明,大纵湖总氮、总磷、氟化物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大纵湖周边及盐城市区居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根据以上情况,本文从营养物质输入输出平衡角度分析大纵湖水质下降的成因,并初步提出退渔还湖方案设想。

1 大纵湖的营养物质输入

根据污染源普查数据及2010年现状资料收集,对于大纵湖来说,其输入的营养物质来自:

1.1 工业和生活污染源

有近20余家的工矿企业遍布在大纵湖的四周,大纵湖镇人口约2.3万,由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组成的污水每天排入大纵湖的量高达1.48×106m3。治理周边点源COD从1999年以来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TN、TP的削减量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湖水中TN、TP、叶绿素a、CODMn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1.1.1 工业污染源 根据盐城市盐都区2010年的环境质量报告显示,2010年大纵湖镇工业用水总量达到5.452万吨,其中新鲜用水量占到9.099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3.31%。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方面,2010年大纵湖镇高达4.38万吨,其中4.38万吨的属于达标排放水量,达标率100%。在各个行业中,在工业废水排放方面,排在首位的是食品及食品制造业,在全部污水中占49.9%,机械、化工等行业分布位居第二、三位,分别占13.5%、10.8%。行业污水的排放量,通过上述进行分析,可知占到74.2%。如表1所示,列出了工业用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在1985年,对于大纵湖全镇来说,全镇只有农机行业和机械行业,新鲜用水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0.79万吨和0.52万吨。

对于全镇排放的工业废水来说,其污染类型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2010年全镇排放的化学需氧量为73.76吨、占98.32%,氨氮11.9563吨、占1.59%,挥发酚0.0001吨、占0.01%,总磷0.2112吨、占0.03%,砷0.4吨、占0.05%。通过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进行加总,可知这两类污染占99.91%,构成主要的污染物。对于氰化物、六价铬、汞、镉等有毒类污染物的污染负荷为0。

与此相比,全镇1985年排放的化学需氧量为7.9吨、氨氮为1.02吨、总磷为0.011吨。氰化物、六价铬、汞、镉、砷、挥发酚等污染物的污染负荷为0,不存在污染。

通过上述分析,有毒污染物(氰化物、六价铬、汞、镉等)没有增加,其中,增加比较严重的属于有机污染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流入大纵湖中。对于工业废水的排放虽然在2010年已经达标,但是与1985年相对比,排入大纵湖的污染物总量方面,2010年甚至是1985年的10倍。

1.1.2 生活污染源 据统计,在1985年、2012年大纵湖全镇人口分别为0.3万人和2.3万人。对于生活用水的排放指标,根据《环境工程防治手册》的相关规定为120升/人日、200升/人日。对于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进行计算:M=C×Q×10-6

式中:M――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吨/年)

C――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浓度(mg/L)

对于污染物的浓度,在《环境工程防治手册》中有明确的规定,其中集镇生活污水氨氮为40mg/L,总磷为0.5mg/L。

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比表2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构成大纵湖的污染物,已经由工业污染型转变成生活污染型。

1.2 面源

面源污染的危害性近年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水量充沛的季节,污染物以面源的形式进入大纵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TP、TN负荷量超过点源。

通常情况下,降水降尘、上游水污染和农业面源等构成大纵湖的面源污染物,其中,上游水污染和农业面源形成的氮磷污染物,在氮磷面源污染物总量中超过70%。对于水源来说,有5条河流注入大纵湖,但是仅有蟒蛇河一条出水口。河流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决大纵湖的富营养化的难度,流入大纵湖的营养物质,没有经过输出之前在湖底沉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湖区内源污染物量的增加。

1.2.1 上游河道入湖氮磷量 沙沟河和宝应河是注入大纵湖的主要河道,通过对2010年冬、春、夏、秋季对入湖水量的河道进行统计。根据2010年1月、3月、5月和11月对氮、磷浓度进行监测,分别代表冬、春、夏、秋的平均浓度。2010年度通过对大纵湖河道的入湖氮、磷量进行计算,如表4所示。

通过对大纵湖降水量进行统计,降水量平均为1140mm。其水域面积26.67平方公里。因此,直接进入湖泊的降水总量为3.04×107m3。

1.2.2 农业面源 通常情况下,大纵湖周围旱田和水田是主要的农业面源,这些农业面源通过各种渠道排入氮磷,在2010年,通过旱田和水田输入大纵湖的氮磷量,根据盐都区农林局的调查,分别为101.2吨、24.6吨。

1.3 内源

通过对大纵湖进行整体分析,大纵湖的内源释放营养物主要是磷、氮。每年入湖磷氮营养盐据盐城市盐都区环境监测站的测定约有70%沉入湖底。对于大纵湖来说,由于容纳了大量的污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底泥中磷氮的含量比较高,处在1~2×10-3mg/g之间,受集镇区的影响和制约,大纵湖北部底泥中磷氮的含量在1.5~3.0×10-3mg/g之间,是全湖的最高水平。受点源影响,个别监测点的磷氮含量甚至更高。

1.4 渔业养殖污染

随着渔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纵湖养殖中,渔业机械和驯化养鱼技术得到广泛的使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池塘的负载力,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产量由1996年的200kg/亩,提高到2010年的1000kg/亩。但是,由于鱼群密度的增大,大量的饲料、鱼的代解物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机污染程度,进一步导致大纵湖的水质富营养化。

对于大纵湖来说,其水体富营养化是自身衰老的一种现象,由于积累了大量的氮、磷以及有机物等,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水生藻类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增加了对水体的生物负载压力,同时排泄物中的氨、氮、盐度、二氧化碳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发育,甚至产生毒害作用,进一步引发暴发性的鱼病。另外,在养殖过程中,随着药物使用量的增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湖水中的生态平衡,进而导致营养盐富集。

2 出湖营养盐量

2.1 经河道出湖氮磷量

对于大纵湖来说,其出湖水途径主要是蟒蛇河。对于蟒蛇河出湖水量据盐都区水务局的流量统计为73.93×106m3。大纵湖经河道出湖氮、磷量,结合盐都区环境监测站实测出湖心水中氮磷浓度,通过计算可知为129.16吨7.02吨。

2.2 捕鱼带出湖氮磷量

大纵湖水产品总量2010年度为8932吨,捕鱼带出湖氮磷量,根据测定,鱼体中含氮磷量分别为25.9g/kg和6.7g/kg,通过计算可知分别231.3吨、29.8吨。

2.3 其它带出氮磷量

2010年度,通过对大纵湖进行捞草以及周边鱼塘取水进行带走的氮磷,根据大纵湖农林站的统计资料显示分别为 114吨和8.9吨。

通过上述分析,2010年度滞留在湖体中的氮、磷量分别为203.1吨和48.3吨。(表5)

根据调查,2010年度通过对大纵湖氮磷入湖量扣除出湖量进行统计和计算,湖体中氮和磷的滞留量分别为203.1吨和48.3吨。湖体氮磷因网围养殖而增加103.4吨和25.9吨,在湖体中,占滞留氮磷总量的50.91%和53.62%。进而逐渐成为湖体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大纵湖镇起初以农为主,以渔为副,原有渔民较少,入湖捕鱼补贴家用只是在闲暇农闲时进行。近几十年来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围垦开发,大纵湖的面积大大缩小。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政策和“三江平原的开发”的影响,当地居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湖区面积下降至31.56km2;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做大做强经济,周边乡镇承包湖面,进行养殖,鼓励居民积极发展养殖业,围湖养殖的局面开始出现,一方面湖面被丝网划成众多方块,另一方面居民在湖边近岸地带通过筑坝进行围垦养殖,湖面积缩减到当前的25.60km2,流量锐减到20%,汛期洪涝灾害程度进一步加剧。目前,整个大纵湖除风景区保留有成片自由水面外,其余已均被围垦和围网覆盖。

3 退渔还湖方案分析

根据相关规划的要求和盐都区大纵湖周边乡镇发展现状,作为退渔还湖的首次工程,本文设想采用三种退渔还湖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即方案一:将规划确定的滞涝水面和第一批滞涝圩区域范围内的围网和围埂全部退出;方案二:将规划确定的滞涝水面和第一批滞涝圩区中属滨湖街道区域范围内的围网和围埂退出;方案三:将规划确定的滞涝水面和第一批滞涝圩区中属滨湖街道的围网和围埂推出,并在湖区中心划出一部分区域,有组织地进行围网养殖,以保证部分专业渔民的生计。

3.1 方案比选

方案一:将盐都区境内的滞涝水面和第一批滞涝圩区域范围内的围网和围埂全部退出。共需退出围网养殖6407亩、围埂养殖7257亩。涉及渔民253户,其中专业渔民159户。该方案实施后,湖区滞涝面积得到充分扩展,防洪效益明显。但涉及渔民多,且涉及的渔民、特别是专业渔民需另谋生路,社会影响大。

方案二:将盐都区境内滞涝水面和第一批滞涝圩区中属滨湖街道区域范围内的围网和围埂退出。该方案的提出主要考虑到义丰镇的围埂时间相对较早,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深,专业渔民比重相对较高(涉及56户,其中45户为专业渔民,约占80%),故采取分批逐步实施退田(圩)还湖的办法,近期只考虑滨湖街道区域范围内围网和围埂的退出。该方案共需退出围网养殖6407亩、围埂养殖4445亩,涉及渔民197户,其中专业渔民114户。方案实施后,湖区滞涝面积得到较大扩展,防洪效益较为明显。但涉及的渔民、特别是专业渔民需另谋生路,社会影响较大。

方案三:将滨湖街道境内滞涝水面和第一批滞涝圩区中属滨湖街道的围网和围埂推出,并在湖区中心划出一部分区域,有组织地进行围网养殖。该方案的提出主要从社会影响角度考虑,在湖区中心划出一部分水面,有组织地开展围网养殖,主要保证滨湖街道专业渔民的经济来源;通过组织引导、加强管理、应急防备等措施保障湖区行洪安全;同时随着区内旅游服务业发展,通过就业培训、介绍岗位等措施逐步引导这些渔民退出渔业养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该方案共需退出围网养殖6704亩、围埂养殖4445亩,组织围网养殖3500亩,短期涉及渔民197户,围网调整后只涉及兼业渔民83户。

3.2 方案确定

通过对三种方案的利弊和得失进行综合比较,选择滞涝面积扩展、容积增加、防洪效益、对已有设施影响、圩塘土方费用、退圩安置补偿、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比选结果,认为在大纵湖首次实施退渔还湖的背景下选择方案三可能较为适宜。因此本次工程暂按方案三实施退圩还湖,远期可考虑方案二。

3.3 退塘还湖方式

根据国内的相关研究,结合大纵湖生态湿地功能的恢复需求,可考虑将大纵湖沿岸的圩塘按不同方式来退出。在实际工程中,将结合使用以下两种方式:

3.3.1 退还为大水体。该方法是将圩塘区圩堤清除,堤基平至或接近塘底高程,使圩塘区水面直接与大纵湖主水体连为一体,扩张(或归还原有)湖泊水域面积。

3.3.2 改造为湿地。对于塘底高程较高,规划将退的圩塘,可考虑将其改造为湿地,按照建造构造湿地的要求进行退圩,一方面所退圩区面积将直接增大纵湖水面,另一方面也为大纵湖生态湿地恢复创造良好生境。

4 建议

4.1 开展退渔还湖和养殖模式调整工作

为进一步改善大纵湖湖区水环境质量,在实施退渔还湖工程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渔民向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和非渔产业转移,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共同保护大纵湖生态环境

为协调大纵湖综合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控制湖滨带开发对大纵湖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发挥本工程环境效益。

4.3 加强沿湖开发保护

建议大纵湖及周边200-500m范围为沿湖开发保护区,实施生态保护带建设,主要发展生态农业、河岸道路绿化。积极鼓励、引导沿湖当地居民优化农作物布局,全面落实节水灌溉模式,采用科普宣传、技术指导、价格机制、加强管理等综合性措施,全面普及水稻浅水灌、湿润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流失。推广有机栽培,提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环大纵湖1km范围内农业生产要突出生态保护功能,发展用肥量少的作物类型,严格控制化学氮肥和化学农药施用量,大力建设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实施生产河沟生态化改造。

4.4 开展湖区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

大纵湖现状有外来入侵物种凤眼莲、水花生,这两种物种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在工程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湖区现有凤眼莲、水花生的控制,避免对后续水生植被恢复、种植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 2002(12).

[2]觉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03(2).

[3]陈玉成.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篇(5)

关键词:天津市;物联网;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DIO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01

2013年,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在农业部、天津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推进下,按照“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开展了顶层设计、技术构建、典型应用、机制保障等一系列试点试验工作。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快速升级的新举措。

1 农业物联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动力

1.1 正确把握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物联网是一次全新的农业技术变革,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集成示范和高度应用。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农业物联网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狭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应用射频识别、传感、网络通信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信号进行感知,并与互联网连接,实现农业信息的智能识别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管理;广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农业大系统中,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信息采集器等各类信息感知设备与技术系统,根据协议授权,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信息互联互通,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生活和管理的社会综合体。

农业物联网通过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把农业现代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是它的本来属性,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化、集约化是一致的,其重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机物一体化特征。农业物联网把农业生产内部过程中所需的自然、经济等要素以人机物的形态有机联系起来;也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物有机联系起来,将传统的人、机双方交互,转型为人机物三方交互。二是发展理念“三全”化特征,即“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

1.2 农业物联网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应用优先发展的领域,而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发展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其他“三化”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信息获取、传输与服务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中的应用模式和推进路径,将有效地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1.3 农业物联网是引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通过感知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作物信息、农田环境信息、农机作业信息等,为精准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丰富的实时信息,通过全面互联共享可以获得更多的网络服务,提高精细农业科学决策水平和作业实施水平,它将在农业精准生产大显身手。

(1)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农业物联网通过感知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供给与需求,自动寻求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的匹配度,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正在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黄瓜生命感知与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应用全面提升设施黄瓜产量、品质与效益。(2)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工具的专业化、智能化,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发挥效能。通过具有感知和控制功能的智能设备支持,可以使农业环境自动控制、农事操作自动化、动植物需求智能化等,在这方面农业物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创新基地智能温室全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宁河县农夫、宝坻区德润母猪群养殖场自动饲喂站管理,滨海新区海发珍品和正跃海淡水养殖的自动投饵系统以及通过鱼群浮头识别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3)有利于推进大田作物各种农事管理的精细化、农事措施的合理化,如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在线远程诊断等。农业传感器可以准确感知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墒情、养分,通过智能运算与分析,提出决策建议,实现各种生产管理的精准化。

2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基本思路是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树立“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为宗旨,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力争使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为天津市全面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积累经验。

具体目标任务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推广示范20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3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自2013年实施以来,遵循“科学规划、重点突破、行业应用、整体提升”原则,紧密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3.1 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与机制创新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和创建推进机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高效开展。

2013年,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先后6次来津就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进行考察或座谈指导。春兰书记、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东峰副书记和宏江副市长对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给予指导支持,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3年9月,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就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和天津市有关委局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集成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各方面都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领导高度重视的氛围已经形成。

3.2 构建了适合天津特点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

在“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思想指导下,编制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和有关专家领导的直接指导和肯定。在建设内容上开展“一个平台、三个工程、两个体系”建设,即建设一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应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3个工程建设;探索符合天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需求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两个体系建设。

3.3 研发了国际先进的天津农业物联网支撑平台

黄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天津市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农业生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农资农机服务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13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9个基地共17路视频接入。2013年9月24日,农业部组织汪懋华院士等9位专家对平台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平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3.4 研究储备了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天津市在农业网联网区试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定位,注重应用技术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大力开展了针对环境、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和生命信息传感器,重点开展了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

3.5 开展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典型示范

区试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已有的50多个农业物联网相关试验点或基地进行了充分调研,系统掌握了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确了主要实施内容。建设了10个核心基地,核心试验面积704 hm2,进行了1 262栋节能温室、76.5万m2养殖水面示范应用,涉及设施蔬菜、种羊、种猪、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建立了电子生产档案、企业管理、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查询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农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开展了千余种名特优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探索了冷链宅配模式、线上线下模式、会员定制模式以及农超对接模式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3.6 加强了标准建设与理论研究

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地方标准重点编制计划,分步骤制定、完善一系列的天津市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与对策研究”列入2013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计划项目,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4个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行业物联网应用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物联网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4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重点工作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在平台内容、功能和运行机制上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上还需从人力和资金上加大投入。下一步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核心基地建设,探索应用模式

对已建设的10个核心试验基地应用加强指导服务,同时,按照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筛选建设一批新的核心试验基地。加大推动武清区、西青区整体推进模式的建设,扩大农业物联网试验基地和应用点,不断探索天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

4.2 强化平台应用功能,发挥引领作用

紧紧围绕平台应用建设,在技术上重点完善平台数据接口、在线视频、数据传输和接入接口规范标准;在应用上加快行业子平台应用系统研发进程,开发“农业农村基层基础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天津动物及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奶牛良种繁育管理系统”和“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基础数据挖掘”,同时,为企业、基地应用提供定制服务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入驻平台,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在保障上尽快出台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规范平台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平台安全畅通,引领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

4.3 建设质量追溯系统,做好支撑服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工作要求,结合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任务,以放心菜追溯系统、放心水产品追溯系统和畜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化管理和信息化追溯系统,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支撑服务。

4.4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

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天津市农产品电商平台功能,组织农民专业合作、休闲农业和涉农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选择3~5家农产品电商企业进行示范,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会员定制、冷链宅配和农超对接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

4.5 加强理论人才建设,促进持续发展

按照总体目标任务,加强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组织编制和修订10个农业物联网标准,逐步完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筹建农业物联网应用研发中心,汇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发技术人才。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成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三年整体规划任务,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6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应用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信息终端、电视、刊物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宣传和培训,对平台应用、标准编制和基地应用人员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继续做好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简报的编发,全面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农业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余欣荣. 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00-707.

[4] 毛科军,官宏义.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实践[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6):693-699.

[5] 余欣荣 .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6):679-685.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篇(6)

 

1 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科学环境、景观风貌造成的影响,对施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公路工程的施工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极可能是不可逆的。本文通过分析公路施工对景观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环境防治措施,为公路工程的景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以减少公路施工给景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 沿线环境特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一级公路工程位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m,最高海拔3556m。可利用草场46×103km2,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积34×103km2,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20)mm,年蒸发量(2900~3300)mm。日照时间3316h,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20~180)天。

 

本项目在地理区域上属温带荒漠干旱区,由于受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土壤贫瘠、地上地下水源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植被具有显著的荒漠区域植被特点,表现为区系贫乏、种类稀少、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形成了以旱生、超旱生、盐生和沙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随着气候干旱风沙频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地表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脆弱。土壤盐渍化面积同趋扩大、加重。由于沙漠化面积的逐步扩大,而引发产生的沙尘暴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

 

3 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出现在施工期和营运期。表现为建设工程对土地的占用,工程的开挖对水体、植被等生物环境的影响,以及由车辆行驶噪声、施工机械噪声、汽车尾气、施工营地、工程现场形成的污染对沿线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根据拟建公路的工程、公路沿线地区的生态、噪声、空气等环境特点,对拟建公路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从而确定了严重影响、一般影响和影响较小因素,其结果见表1。

 

受拟建公路影响的环境因子筛选 表1

 

工程活动

 

环境因子 前期

 

工作 施工期 营运期

 

自然环境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空气质量

 

噪声

 

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

 

地表水

 

社会环境 工业 + +

 

农、牧业 +

 

交通 +

 

社会经济 + +

 

公众健康

 

居民生活质量 +

 

拆迁

 

注:明显影响 一般影响 影响较小“+”表示有利影响

 

3.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工程对植物资源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极小。

 

在道路施工期间,施工方投入大量物资和劳动力,人员较多,活动范围较大,对施工区周围植物资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施工方的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对动物的干扰,施工中对所经过的滩涂、草地挖方和填方将对两栖和爬行类,特别是对两栖类动物小生境的破坏等。工程建设用地将永久征收一定数量的灌草丛,使资源面积减少。道路施工时取弃土石方、人流和车流进入,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洒落的水泥,都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带来直接影响。该项目区处在荒漠区域,植被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大量施工机械,人员的进入,如不加以防范会对已经脆弱的植被结构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营运期也可能因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分割会对野生动物产生阻隔影响,主要表现为因生境碎化,可能使个别动物所需的生境面积缩小,或迁移它处,从而导致公路沿线周围环境的动物数量有所减少。

 

3.2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的影响

 

公路建设将使施工区域内草场资源减少,特别对于分布在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这些区域的草场资源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改善环境。工程建设一旦开始还会造成一定数量的生物量损失,造成地质结构、地表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势必会降低施工区域的生态环保效能。

 

公路工程的实施对景观风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阶段。西北地区公路建设沿线地植被主要以生态脆弱的人工种植林为主,施工期间,路基土石方开挖填筑、取弃土场开挖、施工便道修建及施工过程碾压、附属场地整平和基础的开挖等都将使得原地貌遭受扰动破坏,改变局部地形地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材料堆场、施工营地和运输通道等临时工程在施工期间对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严重影响景观整体性。

 

3.3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道路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都会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产生扬尘、粉尘等对空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该项目区域;运营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等)会产生大气污染。

 

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间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运营期间机动车行驶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公路沿线收费站的洗车废水和生活污,降雨时将随着雨水被冲刷至附近的沟渠,会对沿线水体造成不利影响。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废料、工程土石方废弃物、拆迁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置,不仅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等,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4 公路工程景观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4.1公路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防治措施

 

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恢复林缘景观,以减少公路营运对环境的污染。对林区边缘、隧道口和涵洞口采用加密绿化带,并尽可能的扩大绿化面积,以有效的防止灯光和噪音对野生动物不利的影响,并保障行车安全。在野生动物的重点分布区,尽量多设置以方便动物通过和迁徙的构筑物,公路两侧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严格管理措施,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加强隧道口、涵洞口和桥下植被的自然景观恢复,以更有利于动物通行。加强对承包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有关法规、野生动植物的简易识别及保护方法。加强施工的生态监理,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和行为,防止捕猎和乱砍滥伐,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环境监测。

 

4.2公路工程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影响的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在荒漠化严重区域,开挖回填时应有监理人员现场监督。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取弃土(渣)场进行取弃料作业,不允许乱取土,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乱放,更不允许排入河中。路基施工和弃土(渣)场施工前,应将占用地的表土层剥离,并在临时用地范围内适当位置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防止雨淋造成养分流失,以便用于后期的绿化和土地复垦。对于坡面工程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加以防护。凡因公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内外)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在沿线有野生保护动物分布的路段设置禁鸣标志。

 

4.3公路工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经常洒水可有效的控制扬尘。运送砂石料的运输车辆,用帆布、盖套等遮盖,以防物料飞扬,沿途撒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应采用站拌方式,拌和站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至少250米,另外拌和站须配备除尘设备。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集中厂拌方式,其拌和机应配备有除尘设备,拌和厂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不少于1公里。公路中桥梁结构应多采用预制构件。

 

(2)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应远离地面水,并提供环行排水沟和渗水坑,以防意外溢出污染地面水。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建立临时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修建道路排水工程时,应建造临时绕行渠道,以便继续使用灌溉渠和排水沟。有河沟的地方修建桥梁时,应注意避免施工钻桩的水或石渣直接污染水源。

 

(3)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员居住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生活垃圾定期清运至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加强施工期现场管理,垃圾及时清理,妥善处置。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应及时平整,清场要彻底,建筑垃圾用于场地回填,不可利用部分与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统一收集送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营运期在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等区域设置垃圾收集桶和垃圾收集池收集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别送往临近的城镇现有垃圾处理场处置。

 

5 结语

 

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一直比较脆弱,特别是荒漠化严重地区。公路的建设,施工周期长,动用大量重型机械,施工人员众多,对路线区域的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分析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工程建设过程认识、控制和保护当地脆弱的环境十分必要。

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区别篇(7)

[关键词]物流园区;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26-02

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物流是一种风险很高的行业。物流园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综合程度高的特点,决定了物流园区是物流行业中风险程度相对集中的领域。目前,物流风险管理研究开始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但是,具体到物流行业中的物流园区风险管理研究还几乎无人问津。本文将在物流风险管理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物流园区风险管理进行尝试性研究。

1 物流园区三阶段工作内容划分

在第十二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推进办公室王大明主任把物流园区的主要工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起步建设阶段(搭台期),二是运营管理阶段(经营期)。起步建设阶段,其实包括两个重要阶段,一是规划论证阶段,二是施工建设阶段。各个阶段,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掌握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将方便于进行各阶段的风险因素分析。在此,将物流园区按规划、建设和营运三个阶段划分,各阶段主要工作如表1所示。

2 物流园区的风险管理模型

根据风险管理流程模型,可以将物流园区风险管理流程归纳为三个核心步骤,即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其中,风险因素识别是指明确潜在的不良事件,即产生风险的来源,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判断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不良事件的后果,是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风险控制一方面是通过风险评价,即选择实施风险控制的最佳措施,另一方面是付诸行动,并对控制结果进行反馈。

3 物流园区的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因素识别的方法有多种。物流园区风险因素识别方法主要是在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识别的表上作业法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良形成的。物流园区风险因素识别表上作业法,就是在物流园区风险类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分阶段将各风险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有机组合,通过风险登记和列表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区别与归类。

3.1风险因素分类

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因素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按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加表2所示。

根据风险因素与项目的相互关系,可以将风险因素类别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风险来自系统内部,并在系统内部发生作用;外部风险来自系统外部,通过系统的外部界面对系统的全局或局部发生影响。

根据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可以将风险因素类别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制风险。可控制风险是指风险因素产生后有成熟的或可供借鉴的响应措施,风险负面影响在可控的范围内。不可控制风险是指风险因素产生后没有成熟的或可供借鉴的响应措施,风险负面影响在不可控的范围内。

3.2物流园区风险因素识别模型

以物流园区施工建设阶段为例,风险因素组合登记表各项限的风险因素分布:①资金短缺,标书有误,合同条款不完善,劳力纠纷;②技术方案有误,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设备缺陷,设备故障,设备操作失误,施工场地变化,工程返工;③项目计划调整;施工技术水平低下,设计变更,施工场地变化;④协调不善,赔偿冲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技术失败:⑤操作规程不完善,操作不规范,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合同管理不善,工作人员失职;⑥经济滑波,汇率波动,通货膨胀,税率变化;⑦材料质量不合格,后勤供应缺陷;⑧技术法规变化,后勤供应缺陷;⑨法规变化;⑩地震,天气变化,暴雨洪水,泥石流,塌方,雷电,火灾,强风等。

通过对物流园区各阶段的风险分析,形成阶段性风险因素识别表上作业,有利于各阶段识别结果的比较,动态地掌握物流园区各阶段的风险状况,实施风险动态管理。同时,该方法也有利于分析人员和决策人员更加直观、准确地制定各项风险因素的响应措施,对应地形成风险响应措施表,用于风险控制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4 物流园区的风险控制

4.1物流园区规划论证阶段风险控制

从表3可知,在物流园区规划论证阶段,突出的是外部的政治风险、内部的技术风险和外部的社会风险。外部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在物流园区的政策的不确定性。内部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物流园区规划方案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科学合理程度。外部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土地批租与土地使用者的关系紧张程度。

针对三大风险,应该组织专班人员,研究相关政策,利用外部智力资源,科学评估风险程度,合理规划,小心论证,谨慎处理各个层面的问题。

4.2物流园区施工建设阶段风险控制

第二个阶段,突出的是内部的管理风险、外部的技术风险和外部的自然风险。内部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园区施工质量风险和资金使用风险。外部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材料质量不合格,后勤供应缺陷,技术法规变化。外部的自然风险包括当地的天气变化,施工场所的自然条件等。其中,后两种风险均表现为不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