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28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篇(1)

关键词:艺术类图书;管理;排架

艺术类图书在任何高校的图书馆藏书中均是不可或缺的大类,该类图书主要包括音乐、抒发、绘画、摄影等各方面内容。然而由于艺术类图书存在大小不一、厚度不一、装订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因此,针对这一类型藏书排架也有别于其他图书资料的排架。为提高艺术类图书的利用率,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我们应积极思考更为科学、合理的排架方式,尽量节省排架的空间。

1 艺术类图书管理存在问题

(一)艺术类图书专业选择面狭窄

通常情况下,我国各大高校中,唯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才对艺术类图书有着较高的需求,且不同专业的需求也有着许多的不同,如舞蹈、音乐、绘画、装饰等。然而对于这部分图书,我国每年的发行量却不大。发行面的狭窄以及较低的市场需求,不仅对图书的收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让具有鲜明专业倾向的图书选择面变得更加狭窄[1]。

(二)术类图书价格昂贵

造成艺术类图书价格昂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艺术类图书往往涉及到图画、色彩等,而这些因素对纸张材质具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纸张成本;其二;艺术类图书在视觉效果与外观方面均有较高要求,也格外重视色彩的应用与搭配,尤其是一些艺术设计类的图书,因此,对印刷技术与规格的要求也高于其他图书;其三、由于艺术类图书,仅凭文字很难让读者理解,因此,发行商在发行艺术类图书时,往往附有DVD、软件光盘等配套发行,这无疑也增加了发行成本;其四、由于艺术类图书,其本身的发行规模与发行量便无法其其他类型图书相比,较高的发行费用制定也增加了发行行业内部的投入成本。

(三)艺术类图书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艺术类图书具有大小不一、厚度不一、装订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因此,针对艺术类图书的管理应根据图书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而非直接套用普通书籍的管理办法。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针对艺术类图书的管理手段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不仅未能根据图书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也未能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方便读者阅读,从而造成了艺术类图书的利用率普遍低下。不仅浪费了空间资源,其服务效果也差强人意[2]。

2 艺术类图书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按开本排架法

针对艺术类图书大小不一的特点,在对艺术类图书进行排架时,应采用开本排架的方法。即首先将不同开本的艺术类图书,由其大小进行不同的等级划分,按照等级将其置于不同高度的书架,然后再根据分类,借助定制的扶书板或书挡来保护图书;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按照开本排架法,虽能保护外观的整齐划一,但若分类过细,便易造成图书的混乱。同时,该方法也未能解决薄且大图书的竖排问题。虽然艺术类图书有着各种各样的开本种类,但也仅是部分高于常规书架高度或宽度的图书才会影响到图书的排架。因此,针对这部分图书应采取特殊的馆藏方法。如针对薄且大的图书,便可采取分架或分层排架的方式。此外,针对付海新提出的图书排架方法,将低于16开的图书以常规的方式进行排架,将16开的图书以特殊的方法排架[3]。笔者认为,鉴于16开的艺术类图书,其数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采取上述方法,不仅对空间与资源的影响较小,同时还能辅助其他图书排架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图书乱架的几率。

(二)开本分类法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在管理藏书时,均会采取分类或分数次好编排的方式,读者欲索书便会根据索书号去查询。然而若采用开本排架法去排架,便容易造成索书号不连贯的情况。这无疑是增加了招数、归架与倒架的难度。对此,相关学者提出了双重排架法、双轨排架法、书型排架法、复合排架法等各种排架方法。这些方法虽各有其名,然其原理却基本一致,这些方法均认为,针对艺术类图书的排架,应先按照开本排架法将图书进行分类,然后采用分类号法或书次号法对其进行再次分类。然而开本分类法,虽保证了图书排架的外观整洁,却也与分类排架法规则向背离[4]。因此,以开本为分类标准的“开本分类法”也饱受同行质疑,从而导致了该方法的应用率不高。

(三)专用代书板、夹书板法

上文中我们提到,付海新所提出的低于16开的图书以常规的方式进行排架,将16开的图书以特殊的方法排架。笔者认为,关于低于16开图书的排架方式,应在常规排架的基础上,利用代书板代替原书,然后在代书板中标明该图书的书名、出版社、分类号以及种次号等等。如此才能让薄型图书更加醒目。此外,对于单亚莉所提出的,针对薄型图书,使用“夹书板”固定这一观点,笔者认为也非常实用。因为夹书板的使用,不仅能让薄页图书自行立起,实现竖排,还能对图书起到保护与标示作用,并且还避免了页脚的卷翘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标准的代书板或夹书板,其大小仍旧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若代书板与原书大小一致,很容易便会淹没至书海中而无法发挥其标示作用。因此,若采用代书板或夹书板,其大小应至少大于原书1-2厘米,这样既能发挥其标志作用,又不会影响到图书的正常排架,还能对图书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四)平躺叠放排架法

目前,国内针对艺术类大开本图书的排架方法,应用最多的便是平躺叠放排架法。即将书面朝上,根据其分类,由下而上、从小到大依次排放。另外,为了节省排架空间,许多图书馆在对大开本或零星图书进行排架时,往往采取平躺重叠式排架,即将这些图书重叠放置,每叠图书重叠下层图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5-10册为一叠,分类号以及种次号则标于书架处。平躺叠放排架法,虽有效解决了大开本图书难以竖排的问题,但却增加了图书的占地面积,若将不同的图书叠放到一起,上层图书便会遮盖住下层图书,从而造成了索书难与归架难等问题,且在图书搬运过程中,容易造成图书的损耗,尤其是面对叠盖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图书,更增加了索书与归架的难度。此外,采用重叠排架法,上层的图书由于始终重叠在下层图书的一端,而下层图书的另一端却无法采取相应的垫高措施,时日一久便会造成图书的弯折,这对图书也是一种损害。

(五)抽屉式排架法

在中国人民大学所设立的艺图苑中,所采取的图书排架方式为抽屉式排架法,该方法是将大开本的艺术类图书置放于层数较多且浅的抽屉中,每个抽屉可平叠放置图书5-10本,抽屉外侧则贴有关于图书的书名、书板社、分类号以及种次号等等。外观虽整齐豪华,却也造价不菲,且这样的方式也未能克服下层图书取书难与因反复反动而造成的图书损害等问题。

3 结论

总之,图书馆应尽快完善图书管理机制,努力培养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建立强大的图书管理队伍,改革创新图书管理方法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继而保证图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韦锦.艺术类图书管理方法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5(07):42-45.

[2] 王擒龙.基于JSP的艺术院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18):78-79.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篇(2)

[关键词]图书分类;学校;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02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1

1 学校图书资料分类实践

关于图书资料的分类,在这里结合着技工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简要探讨。比如中文图书分类,它是技工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与其他工作相对比,图书分类的业务性是最强的一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大环境下,图书分类的质量高低对整个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很关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因为图书分类的质量不仅仅只是关乎着藏书的利用,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整个图书文献资源的共享。

目前,技工W校在图书资料分类管理工作中,主要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基本规则。不过,在近几年,随着技工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图书品种的增加,给馆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加强图书分类的科学性。现存的问题是,图书馆编目人员在针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层面上明显不够,在主观上没有彻底熟悉分类法规则,很多时候甚至忽视了图书类目后的注释。此外,再加上一些客观的原因,导致近两年技工学校图书管理与分类工作出现一些不小的问题。第一项问题是总论与专论问题,这一问题现象出现的并不多,但对于编目人类的业务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图书分类实践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实践活动。第二项问题是区域问题,简单一点讲就是全国与地方的问题,涉及范围也比较广,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政治领域等,还包括不同时代等方面。当然,出现最多的是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即多卷书、丛书分类标准不统一。下文着重探究这一问题。

2 图书分类实践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技工学校为例,对于一个收藏大量的图书馆来说,将图书资料合理的分类,不仅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的找寻所要借阅图书检索的方式,对于整个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还可以显著提高图书借阅率。不过,在现阶段,不少学校在图书资料管理分类中,问题还是比较多。在图书资料分类方式以及图书检索方式的选择上,大多还是沿袭着传统的图书分类模式。相反,社会在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传统的一套图书分类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在这种局面下,不仅严重影响制约着全校师生读书、学习的兴致,并且造成了大量图书资源的浪费。

2.1 图书馆分类实践问题

总之,传统的图书资料分类和检索模式弊端较多,特别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该模式已经满足人们的实际阅读需求。关于分类实践常见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图书定性标准不一致。图书定性不一致,自然会导致分类也不一致。所谓“图书定性”,具体是指按图书学科性质分别将图书分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内容中所规定的二十二大类。简单一点讲,就是指依据着图书的书名和内容来对图书资料定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部分领域的图书书名和内容常常涉及到两个及以上的专业学科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同分类工作者拥有自己的一套定性标准,继而造成分类不一致。②图书分类工作人员使用不同版本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迄今为止,《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已经经历了先后五个不同的版本。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对于图书分类方面的规范也不够一致。以邓小平著作理论相关文献来说,在第三个版本中,将这类图书文献归入到D2-0,并专门将有关邓小平本人的传记归入到K类;相反,在第四个版本中,对此分类更加细化,将邓小平理论著作类图书资料设为A49,将有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相关的图书资料,设为A849,将邓小平生平传记设为A76;后来在第五个版本中,重新规定了邓小平的综合性著作及其研究划入D2-0,其他相关的专论、专题划入D610.1。③其他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两点最常见的情况,还包括有上下位分类的问题、数据输入分类错误、复分表使用不一致、数据加工全部供需外包、人员更换等。尤其是后两种情况,属于在分类管理工作中自身的技术问题、水平问题。以技工学校为例,由于认知观念的落后,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建设不够重视。不少在图书馆专业毕业或者多年从事这一岗位的教职工,被调入到其他部门工作,接替工作的大多是能力低、专业素养差的工作者。在这种局面下,他们只能依靠套录数据库的数据来分类编目,丝毫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根本无法区分对错。

2.2 解决对策

如果上述这些问题不解决,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影响图书利用率;第二,浪费全校师生的阅读时间;第三,影响图书流通处导读和咨询服务工作的质量;第四,导致工作人员书库排架工作效率低下。

基于此,首先,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全局视角来看待问题,采取必要的手段方法,转变管理工作人员对图书分类实践工作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分类人员的综合素养。关于图书文献资料的分类,这项工作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它主要要求着分类工作人员依据文献的内容来划分。因此,对于分类工作人员的知识面要求比较多,所以,需要加强对分类人员的培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其次,制订图书分类细则,根据最新的分类标准,结合着图书馆实际情况,统一标准。比如,可以根据图书馆开设与存在的意义、性质、规模、特点,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修订完善《XXXX中文图书分类细则》,涵盖了分类工作程序、图书文献分类的总要求、编制体例、索书号的编制方法以及各类目书籍的细分。如此一来,图书馆分类工作人员,在日常分类实践中,基本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数字网络环境 图书馆 图书馆危机 危机管理

[分类号]G250

1 问题提出

危机是任何对象实体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试图找出对危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策略,但真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管理学领域建立起来。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唤起了人们对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使危机管理研究延伸到了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领域也开始大量引入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危机管理开始走进社会研究领域,尤其是9,

1.1 事件后,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迅猛发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图书馆与环境间的不适应性,也包含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当前,随着信息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人类信息获取方式正发生前所未有的突变,人们的信息意识也空前提高和觉醒,人类正面临“信息爆炸性增长与知识贫乏”的悖论困境。社会信息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引发的各类问题,都要求我们强化图书馆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促进图书馆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图书馆危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从总体上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类型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后面的系统具体研究奠定基调与基础。

2 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2.1 国内外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文献调研表明,国内图书馆危机的研究最早始于1982年,而危机管理的研究最早始于2002年;国外对图书馆危机的关注始于1968年,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1984年。因此,国内外发展历程表明都是先注重由图书馆自身矛盾引发的各种常态性危机的研究,然后才是与具体灾难、灾害等相关的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相关管理研究。

常态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危机管理”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基于系统思想与方法,从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图书馆当前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就国内来说,主要是针对某种具体的图书馆危机类型展开讨论,分析其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的策略,如图书馆经费危机、图书馆藏书建设危机、图书馆期刊管理危机、图书馆服务危机、图书馆人才危机、图书馆形象危机、图书馆版权危机、图书馆安全危机、图书馆生存危机及图书馆学教育危机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刘兹恒主持的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项目的研究,李丹、潘梅、陈家宝等的学位论文,上海图书馆“管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一第三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收录的部分论文。国外关于图书馆的常态性危机研究也是如此,主要涉及各种类型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音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等)在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或者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采访、编目、典藏、参考咨询服务等)所遇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其中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经费危机、图书馆学教育及人才危机、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期刊价格上涨带来的期刊订购危机等成为关注热点。总之,国内外都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当前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生存问题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岌岌可危,因而如何重新界定与设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确立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成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课题。

突发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国内研究更多的是综合、全面地介绍图书馆危机或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的基本概念、图书馆危机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危机的解决途径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容、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等,尤其是通过分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图书馆的危机案例(如图书馆遭受水灾、地震、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火灾、恐怖活动等安全危机),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得出解决此类危机的原则、方法、步骤等,典型的如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图书馆建筑问题、国图事件、苏图事件,等等。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图书馆制订灾难计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灾难计划的各组成部分和制订要点、步骤以及提供灾难恢复的方法,如英国图书馆关于灾难预案编制及评估的研究等。比较而言,国外研究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而国内更多是一股意义上的论述。

另外,国外较之国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图书馆专业协会、学会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灾难管理)研究与实践中的突显作用。这些专业学会通过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组织大型的研究项目、传播相关的研究成果、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编制实用的图书馆灾难管理手册等来积极推动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2.2 当前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是注重预防由图书馆自身发展在社会环境激变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引发的生存危机或由于自然灾害、疾病、人为破坏、偷窃等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关系问题造成的危害,对这些危机与危害的解决办法大多通过移植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参照建立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等方法来解决;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则很少涉及,对网络时代关系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管理存储、服务创新、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危机研究多有缺失。而这些深层次危机问题往往才是导致各种表层性突发危机事件爆发的根源,亟需加强对这些深层次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框架性强、理论色彩浓厚,有利于树立图书馆危机意识,但可能无益于图书馆实践,有些仍缺乏实地考察,实证研究不足。切实需要对图书馆系统进行剖析,深入地分析图书馆系统中各层面的危机机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危机管理策略。相对来说,国外在实证研究方面较国内要好,但由于环境的差异,国外的经验与理论不一定能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

・对中小型图书馆生存危机关注不够。中小型图书馆因为自身的结构功能简单,抗击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可能在突发的或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被扼杀,而它们却是整个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中小型图书馆不仅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件的危险,更主要的是会面

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急需对中小型图书馆危机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中小型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这不仅对强健图书馆系统机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丰富与完善社会信息共享的基础实施有现实意义。

・国外有关对灾难预警的编制评估等对我国图书馆灾难预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显然应针对我国图书馆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设计;已有的国内研究成果如一些预警系统的设计等还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我们不仅要分析研究事物的成因,更应该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中,提出对危机识别、预测、管理与控制的技术方法并形成有良好操作性的预警系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信息处理系统(见图1),它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服务体系,都受到社会信息环境的深刻影响。图书馆系统内部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员、服务及资源,无论哪个部分都受到具体信息环境的影响。如外部环境中信息的存在形态、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信息的流通渠道与载体形式等,都深刻影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形式与方法、用户的信息行为模式与范式等,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构成。图书馆系统作为开放的非线性系统,要从环境获得各种物质、能量与信息,系统功能是利用自身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为相关用户服务,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各种涨落与扰动都将影响图书馆系统的生存及发展演化。

当前,图书馆系统面临的最大变化是信息交流环境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以及基于此环境变迁而引发的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数字化、网络化依赖和各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提供商的涌现。因而产生了以下一些矛盾:①图书馆资源、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与用户需求满足的不适应性;②图书馆与信息交流环境的不匹配性;③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提供商的竞争博弈关系。所有这些矛盾的任何微小危机都可能引发雪崩式的放大效应。

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数字网络环境下各种可能因素引发的图书馆危机呢?我们认为,图书馆危机是由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运动产生的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以及对图书馆系统发展有深刻长远影响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积累涌现形态。基于此,图书馆危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快扰动,需要图书馆人立刻对之进行处理,解决的是突发性矛盾问题,可称之为突发性危机;②由于图书馆系统自身矛盾运动引起的慢涨落,需要图书馆人持续长久的关注,它是决定图书馆系统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可称之为常态性危机。

图书馆系统的突发性危机是指那种不可预测的、破坏和影响比较大的、发生概率比较小的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灾难或灾害,如水灾、火灾、兵灾、地震、飓风、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以及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关系矛盾引发的危机(如国图事件)。

图书馆系统的常态性危机是由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引发的发展演化过程过的不适应性,主要涉及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组成要素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环境要素,如图书馆人才危机、资源危机、服务危机、制度危机与网络安全危机等。

4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管理

针对图书馆系统存在的各类危机,应如何进行相应的危机管理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认识清楚图书馆系统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其次是要开发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

4.1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机制,并依据产生机制的差异制定危机管理的策略方案。根据前面对图书馆系统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系统危机的产生机制是图书馆各要素结构及相互作用导致的系统远离平衡而形成的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过程与状态。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主要的危机有:

・资源危机。资源是图书馆系统的基础,没有资源的图书馆也就不成其为图书馆。通过调查当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资源状况,分析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类型、资源结构、资源比例、资源布局、资源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引发的危机,如资源长期保存危机,通讯网络新技术、著作权法等环境变化引起资源建设危机,资源国家保藏危机等,分析危机产生机理并提出应对方案。

・人才危机。人才是图书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数字网络时代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需求。从人力结构、工作业绩、薪酬福利、岗位培训、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对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测量考察,归纳出影响优秀图书馆员缺失和离职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一套核心馆员的评估识别机制、防范和应对优秀馆员流失的危机管理机制。

・服务危机。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产品提供制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其核心功能。通过调查和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方式,研究新的交流方式下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与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矛盾,探索现有的服务方式对未来发展存在的可能风险及预防体系和应对方案。调查国内外图书馆外延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对象的变化对图书馆存在的潜在威胁,分析威胁的类型、程度,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

・制度危机。图书馆制度设计是保障一个社会的信息公平的基本措施。通过分析现有图书馆制度机制上存在的利与弊,从制度研究、管理视角和经济层面分析图书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对图书馆未来发展可能造成的危机,改进和提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完善制度的执行机制和评价体系。

・网络安全危机。现代图书馆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体系与服务体系,因而网络安全是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技术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提供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变化、存在的主要危机,分析危机的主要类型以及对图书馆功能实现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危机解决的基本策略与方案。

4.2 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危机管理也必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

首先,应该开发一套危机管理预案生成的标准方法。关于危机预案的生成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尤其是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图书馆领域可借鉴相关的国内外危机预案生成方法,开发适合我国图书馆领域需求的危机预案生成方法。

其次,应开发一套有实用价值且操作方便的危机管理系统。该系统能灵敏、准确地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息的预警系统,能够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危机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危机爆发所造成的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损失。一般来说,该系统应该包含危机信息的搜集、监测、危机诊断与预报功能,通过危机评估指标系统的计量,辅助生成危机报告,帮助决策者有效进行危机管理决策。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图书分类;图书馆;方法

图书分类是根据一种图书分类法来揭示和组织图书馆藏书的工作。它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工作,需要图书管理员扎扎实实地掌握图书分类法的结构体系,建立起一个完整、准确的藏书系统,才能使图书分类的理论和实践达到统一。

一、做好图书分类的方法

(一)制定分类细则

每一个图书馆都会根据其自身的规模和服务对象,建立起一套具有一定特色的、完整的藏书体系,这个体系决定了图书分类要有延续性和一致性。因此,作为图书馆的分类人员来说,其对图书的分类细则主要体现在:丛书与多卷书的归类是集中还是分散、交替类目规定使用的类、各大类分到的级次、多学科图书归类的原则以及新兴学科图书的归类等。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对学科的归类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定,就会很难保持一致。因此,对于各类复分表的选用以及重点类号的选择方面,也应该根据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做出统一的规定。

(二)建立科学的定额管理机制,确保质量第一

定额管理是图书馆普遍引入的管理机制,对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分类工作中,提高了分类速度,能够快速地完成分类任务,但定额管理不能充分地体现分类人员的脑力劳动成果,还容易形成突击分类,使得归类偏差的随机性加大,分类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实行定额管理时,不仅要求数量合格,还要加强质量监督,可以采取计量与记分相结合的方法,计量要求的是“数量”,记分要求的是“质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就会使得图书分类达到又好又快的效果。

(三)开展业务讨论,解决分类中的难点

无论分类人员的知识多么全面,也不管其对于图书分类法掌握多么熟练,都会对一些难于归类的图书感到头疼和束手无策。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借助于工具书外,还应该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难点。这里说的讨论,不是正规的学术研讨,只是对某些难以归类的图书各抒己见,从而找到最简单的办法,讨论的形势要灵活,气氛要热烈,不仅仅局限于分类部门,也可以请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这样在掌握读者要求的情况下图书归类就会更加容易和准确。

二、图书分类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在版编目带来的问题

实施图书的在版编目,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分类效率和质量,也为进一步实现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每一种图书的在版编目数据并不是完全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执行的,而且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构,因此使得图书在分类、著录以及主题标引方面存在着一部分质量问题。比如分类号与图书内容不一致、分类图书标准不统一以及图书内容揭示不充分等,导致目前图书在版编目只能作为参考数据供编目人员辅助使用。

(二)图书分类编目缺乏连续性

由于过去的分类机制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图书分类细则,因此,在分类编目人员更换后,不同的分编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同,有时同一分编人员在不同的时间段其归类思路也不一样,导致同一类多卷册书连续出版的图书有不同的分类号,造成前后分类号不一致,图书排架缺乏连续性,影响图书的正常流通,给读者带来不便。

(三)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责任心带来的差错

在图书分类工作中,经常会由于工作人员本身的知识所限,对于图书的分类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图书分类理论的要求和标准。图书分类工作需要一定的操作程序,每项程序都有相应的职责和要求。出现图书分类错误与业务人员的疏忽和责任心有很大的关系。

(四)图书外包服务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组织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在其评估指标体系中,图书的种类和数量是评估中争优保良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各高校不惜血本,大量采购图书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图书馆都采用了由书商提供外包服务以及分类编目数据等服务。由于外包人员对于各个图书馆的基本特征缺乏了解,导致出现了一些错误。

三、提高图书分类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分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和复杂的工作,作为一名分类人员,要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分类工作程序。判断图书分类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就是图书归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图书分类体系中为所分图书找到一个准确而恰当的位置,使得同类图书在执行统一标准时能够前后一致。专业的图书分类人员要认真、详细的复查和确认,加强编目后期的监督工作。

(二)加强编目著录的准确性与规范化

图书分类人员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结构体系和使用方法,详细掌握《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结合本馆分类编目的工作制度,加强上岗人员的培训,严格按照分类工作程序进行,这样才能杜绝分类人员的主观随意性,减少分类结果的不一致,提高图书分类质量。

(三)提高分类人员的业务水平

图书分类工作的质量与业务人员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应该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素质,比如组织在职培训、专题讲座以及经验交流研讨会等,新上岗的分类人员还需要对本馆的藏书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图书分类编目业务外包需谨慎

当前,图书分类编目业务外包市场尚未成熟,外包商的业务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图书馆一定要对提供的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监督,适当地派遣专业的分类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认真检查分编数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合作与协调,注重各种信息的反馈,使得图书的分类编目业务外包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四、总 结

图书分类工作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联机编目和建立书目网络系统资源共享的今天,每一个图书馆都是网络系统中的一分子,图书分类质量不高,不仅影响图书馆的形象,也会为读者检索和查找文献资料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一定要加强领导,增强馆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减少分类编目中的差错,确保图书分类的质量和效率,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军军,龚恩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编目问题及对策

[J].科技广场,2011,(8).

[2] 吴彦亮.书店图书分类与图书馆图书分类的比较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7).

[3] 刘敏.网络环境下图书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5).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 定额管理 图书编目 实现条件 实施方法 注意问题

图书编目是图书馆最基础的工作之一,编目的任务是对文献资源进行整序,向读者揭示文献的信息,提供检索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院校的扩招、合并已成为办学的趋势。为了考察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教育部对全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进行水平评估,评估指标中对图书馆的生均图书量、生均年进书量均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许多院校加大了对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使图书在数量上达到一定数值,以达到评估的标准要求。图书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使图书的编目工作量大大增加,这就对图书馆的编目工作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部分院校图书馆对图书编目工作实行定额管理。定额管理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制定个人或团体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加以控制,以达到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的目的。

1.编目工作定额管理实现的条件

1.1编目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与可控性

首先,编目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践,各个图书馆已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规范的编目流程,这是实行定额管理的前提条件。其次,编目工作有别于流通等其它部门的工作,它不面对读者,时间不受开闭馆和读者活动影响,编目流程可控,这是实行定额管理的必要条件。

1.2编目工作内容的标准化与可量化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读者利用计算机检索查询文献资料将更广泛,这不仅要求编目人员严格地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以及《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进行分类编目,并严格按机读目录格式制作书目数据,而且要求编目人员根据本馆藏书特色及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特点,制定编目工作细则,使编目人员有据可依,使读者进行文献检索时有规律可循。这样,编目工作才能保证质量,才能进行量化。

2.编目工作定额管理实施的方法

根据图书馆编目工作组织管理的内容,编目工作的管理方法应包括岗位管理、定额管理、质量管理这几种综合管理方法。

2.1岗位管理

主要是确定编目工作岗位的内容及工作职责,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我院图书馆制定的《图书馆采编工作细则》中,根据我馆藏书语言(外语)类、艺术类等专业图书多的特点,对图书编目员编目工作的各项流程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例如,在工作细则中关于分类方面就规定了:

2.1.1本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即《中图法》来类分书刊资料。

2.1.2根据本馆的实际,G、H、I、J、TP等大类是学院的专业性图书,数量较多,要尽量细分,特别是I247.5新体长篇、中篇小说,要用I24类下的专类复分表进行细分。

2.1.3一些符号的使用。国家区分号“()”本馆不使用;时代区分号一般只在K827类号上使用,而且沿用三版的“.”;组配号“:”一般只在H31和H319.4类目中使用。

2.1.4关于多卷书和丛书的分类。多卷书一般作统一分类,如果多卷书的不同卷次的内容分别在不同的大类则可分散归类;丛书一般采取分散归类的方法,如果该丛书主题明确、内容专一,子书的内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采用分散归类将影响它的完整性,则应统一分类集中排架。

2.1.5多重列类问题。多重列类方面的图书,如果已有规定的则按本馆的规定分类,例如法律类图书归在D9类目下,数据库系统按系统名称归入TP311.138,并按该类规定在类号后加上该数据库名称的前两个英文字母区分,如DBase数据库为TP311.138DB。

2.1.6正在编目的图书的分类号与馆藏数据不相符时,一般根据“将错就错”的原则进行编目,以便上架和读者查找,如果馆藏数据出现较大的错误才按新规则分类,并将馆藏数据进行修改。

从以上编目工作细则可以看出,在岗位管理工作中对工作岗位的内容及工作职责的规定都很详细,这样有利于明确编目人员的责任,控制编目工作的质量。

2.2定额管理

编目定额管理就是制定编目人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以达到提高编目工作效率的目的。

我院图书馆使用深圳大学图书馆的SulcmisⅢ系统,数据分为两大部分:有数据和无数据。对于有数据的,直接修改记录或复本处理后移送入库;对于无数据的则采取套录数据、取编目数据新增或直接输入。由此,在工作量上我馆相应制定两种不同的量化指标。(1)有编目数据的中文图书:每人每天完成80种的编目工作量。制定依据是此类图书只需根据本馆工作细则中的规定,注意做好分类主题的分析,对同一主题的图书做到分类一致;注意做好图书,使不同版本的同种书集中在一起,而且能使先后进馆的多卷书、丛书著录统一,标引一致。在此基础上对已有数据进行相应修改即可;(2)无编目数据的图书:每人每天完成15种的编目工作量。制定依据是此类书以原版外文图书为主,由于难以找到可套录的数据,大部分采用直接输入的方式著录。其中美术类书籍,语种除了英语外,还有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编目资源和工具的不足、语言的障碍给外文小语种图书的编目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由于对这些小语种懂得不多,有的甚至一点不懂,只能依靠英语作为中介来勉强进行小语种图书的编目工作。这些都加大了编目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编目的工时。

由此可见,编目工作量并非是“一刀切”一成不变的,书目数据获取方式的不同、外部数据源的优劣、编目文种的差异以及编目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等,都是影响编目工作量的因素。应以本馆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工作量。

2.3质量管理

编目数据的质量是保证书目数据库整体质量的基础,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和读者对文献的利用率。

定额管理,所谓“额”即量,是在既定的时间量中完成一定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书目数据。所以说,绝不能孤立地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忽视质量去谈数量毫无意义。

我院图书馆对已完成的新书编目数据,采取部门主任检查、编目人员互查与流通部门协作等方式进行质量把关。对于能及时发现的问题,如价格、分类号等的错误,立即予以改正。对于一些不易发现的错误,如题名错字、丛书名错字、索书号不统一等,在流通工作和读者检索中被发现的,由流通部门反馈,并移送回采编部修正。通过这些举措,力求使编目工作质量达到最佳化。

影响编目质量的因素包括:(1)书商提供的数据不规范。目前,许多书商都会向图书馆提供购书附送数据的服务。在给编目人员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数据质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数据著录不规范、不统一,影响了编目数据揭示文献特征的准确性;著录错误,题名、著者、出版社、主题词、分类号、价格等的著录错误,如不被发现及时改正的话,就会大大影响编目数据质量,进而使文献利用率大大降低;(2)编目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是影响编目数据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编目人员的一时疏忽,导致出现题名、著者、出版社等的录入错误;编目人员责任心不强,一味追求工作进度,过于信赖套录数据,不经认真思考与核查就照搬照用,检查不出也认识不到其中著录的错误;对本馆编目细则不熟悉,没有将同一种书及其不同版本、不同卷次,被传人相同、著者不同的传记图书,教材与其配套的习题、指导书,以年为单位出版的图书等集中在一起,这些都必将直接牵涉到分类标引质量,从而影响整个书目数据的质量。

因此,除了要制定编目细则为编目工作质量监督提供依据外,还要保证定额管理中的书目数据质量,仅仅依靠编目人员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既要界定出编目工作的误差标准、本馆处理某些编目数据时自定义的标准等,并让编目员尽量达成共识,又要及时解决有争议的标引、著录等技术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严把质量关。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实行分编质量自检、互检的检查制度。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对编目工作的各道工序成果进行审查和校对,力争在图书进入流通之前发现、修改问题数据。同时,对编目员在编目过程中偶然或不自觉造成的问题数据,通过在流通过程的反馈及时得到处理、解决。在保证编目数量的前提下,提高书目数据的质量。

3.编目定额管理需注意的问题

3.1制定符合本馆特点的工作细则

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因而其图书馆的藏书内容就具有相应的专业特色和学术价值。依据《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以及《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根据本馆藏书特色以及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特点,制定符合本馆特点的编目工作细则,就能使编目人员有据可依,使读者进行文献检索时有规律可循。

3.2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量

编目数据各异,不同文种编目的工作不一,编目人员的经验、能力及工作效率上的差异,都是影响制订量化指标的重要因素。另外,量化指标不能按满负荷工作状态为指标制订。编目人员不可能满载工作。首先,编目人员需要保护眼睛、脊椎,不能长时间坐对电脑,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不仅能使编目人员保持身体健康,也能使编目人员更加高效、高质地进行工作。其次,知识更新对于每个岗位的人都非常重要,编目人员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是胜任本岗位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编目工作不断地发展、完善和进步的外在要求。

3.3提高编目人员素质

编目人员素质不仅指业务素质,更包括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编目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而是一项复杂的脑力与体力并用、多工序并存的综合性工作,编目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素养,由于出版物数量剧增,文献的内容形式千差万别,如果编目员责任心不强,片面追求定额数量,不仔细推敲而草率处理,就会影响编目的质量。所以,编目人员应重视知识更新和补充,全面掌握业务知识。

4.结语

编目定额管理是适用于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编目部门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我们应该认识它的优越性,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指标,明确书目数据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芳.从国家图书馆和CALIS编目规则差异看编目工作现状及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

[2]张昕宇.定额管理在图书编目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8,(8).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篇(6)

论文关键词:光盘,编目,管理

随书光盘大多是对图书内容的说明、解释和补充,它们在形式上分离于图书的主体,内容上又与图书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附件型 。这种类型的光盘是目前的主流光盘,它通常与书的联系最为密切,光盘的内容常常是书本内容的延续和所涉及的案例及其素材,操作性极强。光盘离开书本就失去价值,而书本离开光盘便显得欠缺不足。 2、并列型。这类随书光盘其内容往往与书本的内容一致,光盘是电子化的书,仅仅是载体形态不同。3、独立型。这种类型的光盘往往能够独立使用,其所涉及的内容书中已经提到,光盘的内容常常是一些能够独立运行的软件、程序或文本。4、主件型。这类光盘往往比书显得更重要,而书却变得是次要。5、综合型。书中内容基本完整,但随书光盘提供了更多的可供欣赏的内容。6、交互型。这种类型的光盘以学习型光盘为多。书的内容与光盘环环相扣,读者通过电脑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的目的

一、 随书光盘的分编

1、分类:随书光盘是图书的附件,是图书的一部分,应与图书统一进行分类。因此,应将书和盘作为一个整体,以同一个标准进行分类,给每种书和盘相同的索书号,盘不给登录号,但要给盘一个独立的条码号,这样读者可以在借光盘处简便地找到需要的光盘。同时,将书和盘都贴上标签,以便管理。

2、 编目:图书馆为了能使读者快速准确地检索到他们需要的光盘,就需要对光盘进行科学的编目。随书附盘作为一种新的文献形式,它的著录还没有标准的著录格式出台。因此著录时或依据《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但著录应尽量简单,只需著录必备的字段,以节省编目人员的时间和减少今后的重复劳动.

二、图书馆随书光盘常见的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

目前,部分图书馆并没有对随书光盘引起重视,对光盘的处理无外乎三种方法:一是将随书光盘取下来放置一边不加管理;二是让其随书一并流通。三是书盘分离管理。第一种方法最不可取,浪费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图书的价值,造成书本内容的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第二种方法虽然方便了读者,但容易造成光盘的丢失、损坏且不利于工作人员的管理。第三种方法是目前最好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方法书和盘都能够得到妥善有效的保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小,但读者的查找不便,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的管理。

三、关于随书光盘管理模式的原则及建议

1、随书光盘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图书馆是收集信息,提供信息的中心。应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随书光盘。

(2)现代图书馆已经打破“重藏轻用”的观念,应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价值,极大地提高随书光盘的利用率,不能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

2、随书光盘管理模式的建议

1、不完全的书盘分离管理。即保存本的随书光盘随保存本进入基藏库保管,另一张作为母盘由电子阅览室保管,其余的复盘(含刻录盘)放入电子阅览室供读者借阅。

2、附盘备份:没有复本的独盘,需要刻录复制,保存其样盘,可以使文献永久保存,还可以方便读者借出使用,提高光盘的利用率。

3、做好宣传工作,在图书显著处加盖“此书附有光盘,到电子阅览室借阅”,光盘与书采用同一索书号,并在服务窗口对借阅此类图书的读者给予指导。

4、电子阅览室应配备专门的设备,使读者不但能借走,也可利用馆藏设备现场查阅。

5、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使之能够指导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光盘资料,从而提高随书光盘的利用率。

4、网络管理。将光盘内容全盘压缩安装到到图书馆的局域网上,供读者在网上使用。

5、考虑随书光盘内容的有效期,加强对光盘的剔旧,保证资料的有效性。

随书光盘的管理和利用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适合自己馆情的管理方式,实现随书光盘服务社会,被读者广泛利用是根本目的,随着随书光盘资源管理经验的积累随书光盘定一定会真正发挥随书光盘的价值,使之成为读者乐于利用的一项重要馆基资源。

参考文献:

任庆芳,图书馆随书光盘有有效管理及利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

陈志东.图书馆如何加强随书光盘的管理和研究.《现代情报》2004(11)

杨晓新,浅议网络环境下随书光盘的管理与利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谢东,陈维娜,随书光盘文献书目数据著录的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6)

曾荣玉,蔡福瑞.浅谈馆藏光盘的分编与管理.《图书馆论坛》2004(2)

图书分类管理方法篇(7)

[论文摘要]通过对常用藏书剔除的方法的分析,阐明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藏书剔除的组织、计划、实施,及其方法和步骤,提出进行以3~5年为周期的藏书剔除,有利于馆藏结构的持续改善。

藏书剔除即“将某些图书从基本藏书区中撤出,转人某种辅助藏书区、储存中心,或加以注销”的一个过程,将一部分失去使用价值或利用率很低的书刊撤离一线书库[1],可使留下来的藏书更加符合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要。

一、常用方法的藏书剔除

常用的藏书剔除办法主要有主观判断法、书龄判断法、使用年限法等,其中主观判断法是藏书剔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馆员按照事先拟订的一系列相关的剔除标准(或准则),凭借自己的经验,直接在书架上剔除文献资料。面对的是知识内容千差万别、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藏书,运用主观判断法进行藏书剔除的尺度很难把握。

书龄判断法是根据图书年代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可是相同书龄图书的利用率会相差甚远,单纯以年代决定藏书的去留,就有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使用率高的旧书剔除出去,或者留下许多书龄较短、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

文献寿命“半衰期”体现的是知识情报的老化与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一线书库藏书剔除的一个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量化某一馆藏是否超出其有效使用年限,或着超出了多少,都是很困难的。

调查研究法是开展特定范围(读者、专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它过分注重代表范围内的即时需求,忽视馆藏体系整体的、长远的建设和发展。

滞架时间是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如果大量利用率很低的馆藏文献继续留在一线书库,会增加馆藏的承载负担和经济支出,增加读者查找和获取的时间。但如果图书没有放到规定位置,或者读者没有发现它,那么它自然没有被利用的记录,很可能就被选为剔除对象。

目标比对法是根据资源建设目标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然而,藏书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方法有时会加大滞后的周期。

上述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藏书剔除提供依据,总体上说是各有千秋。有些时候,单独使用上述方法在时间、人力、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藏书剔除的需要,需要结合目标、摸索更先进、更科学、更合适的藏书剔除方法。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概况

图书馆管理系统,又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国内图书馆开始运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到目前已经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管理,从简单的单个模块管理提升到功能齐全和强大的集成系统,使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检索等,在一个书目数据库中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全面普及,传统的人工工作逐项逐项地被计算机代替。图书馆管理系统本身从图书馆内部提供信息资源朝着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2-3]方向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图书的库存数量、种类,以及图书的借阅情况,有助于动态的分析和决策,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藏书剔除

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当前,依托各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跟踪特定读者群,核实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虚拟馆藏的覆盖面、特色和利用情况。与对口院系、各专业尤其重点学科、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掌握对口院系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学生和教师用书需求。根据入藏、流通、阅览统计,确定反映本馆利用状况的藏书周转基点,研究剔除一部分非本馆特色学科的文献、剔除一部分少人问津的文献,对藏书结构、满足率、利用率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藏书剔除工作也可以根据计划进度、一个库一个库、一类一类、持续不断地开展,形成一个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以3~5年为周期的、按主题(或按类别)的藏书剔除制度。 转贴于

利用计算机很容易列出长期滞架文献的清单,但是要从这几十万条数据中判断出哪些图书应该在这一批剔除的确有困难。况且,判断馆藏图书是否有使用价值,使用频率的高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使用价值的大小同步,滞架书刊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及其时效性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书刊,不应属于剔除之列。因此必须启用专用的系统,把具体的量化指标限定条件输入计算机,如历年利用率要求、出版时间要求、复本数量要求、外观状态要求、修补次数要求等,其中连续利用率、出版时间、复本数量可以从数据库获得,外观状态和修补次数如果有记录以记录为准,没有记录则认定外观状态正常、修补次数为零。在计算机分类分类平台完成检索之后,记录符合条件的分类结果,生成一个符合量化指标的表单。面对学科知识千差万别、书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具体藏书,不是用几条原则标准就能决定取舍的,随时都可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须对藏书进行逐类审查、逐种鉴别的,任何僵化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对拟剔除文献进行必要的复审。

对于通过复核的拟剔文献,才可以分门别类交付工作人员把对应的文献逐一从架位上按顺序抽取出来,按顺序集中存放。下架后应设一道复核工序,即由复核人员对下架的剔除文献进行认真核对,以防止误剔、漏剔。同时,对获批下架文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把剔除文献的去向反映到相应的数据库,调整库位,生成新的排架号。

藏书剔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藏书质量,让使用率高的藏书留在一线书库的开架书位上,方便读者取用,提高流通书位的利用率,控制开馆成本。斯坦利J斯洛特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图书馆的核心藏书占该馆现有图书的72~84%时,可以保证满足99%的读者使用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图书馆将其现有藏书的16~28%图书予以剔除,会对1%的读者需求产生影响。所以储藏剔除不能将剔除文献轻率地抛弃,对尚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书刊,优先移至贮藏书库,密集排架,以为读者可能产生的特殊文献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对藏书剔除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可从藏书是否符合读者群的需求、藏书分类是否恰当、藏书著录是否准确、藏书排架是否符合读者习惯等一个个侧面为馆员改进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利于修正和调整资源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藏书剔除是藏书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前提下,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为藏书剔除工作提供更客观、更准确的依据,并有效地保障藏书剔除的进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娟,现代图书馆的藏书剔除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6.(26)3: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