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4 16:49:36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1)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发展趋势; 推拿手法; 绿色消费; 绿色医疗; 儿童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在人类抗击病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到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与发展,特别在儿科领域,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看到许多急症和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医治和及时控制,于是对包括推拿在内的中医治疗有所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西药的毒副反应、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等,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日渐显现,从而使人们对这两种医学体系有了审慎的思辨,在重新认识西医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医的闪光点。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人们开始倡导整体治疗观念,提倡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推拿作为自然疗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小儿推拿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1]。由于绿色消费才开始兴起,其本身尚未呈现出稳定的特点,特别是绿色医疗消费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陌生,再加上绿色医疗中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患者,对急症、重症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许多人在生病时首先选择静脉用药。但从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家庭分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慎重,在孩子生病时,首先选择推拿。在医生告之需要抗生素时,也配合推拿而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偶然现象,也不仅仅靠宣传教育手段就能达到,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的主要潮流。

2 临床疗效确定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以三字经流派推拿为例,阐明临床疗效对小儿推拿的作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取穴:平肝清肺10 min,清天河水10 min(热重改用退六腑10 min),顺运内八卦5 min,治疗3次,有效率96%,治愈率72%;临床观察了60例伤食呕吐患儿,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96.7%。总之,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推拿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其经济效益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33.8%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急性发作期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保健推拿以提高患儿自身抗病能力,待3~4周后再次进行推拿,以减少感冒次数,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3 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2]

3.1 继承前辈在小儿推拿领域中的诊治经验,向更高、更新、更广的医疗技能空间发展 所谓更高,就是指小儿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的原因、病机、辨证施治手法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更新,就是指小儿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挑战和拓展,象当今较为多见的小儿肥胖症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小儿脑性瘫痪等将会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所谓更广,就是指小儿推拿在未来将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盛况空前的世界性医学,这是小儿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2 为小儿保健养身、增强体质提供全新的医学途径,这也是时代赋予小儿推拿的历史新使命 当今,小儿推拿疗法正以它独特的手法、神奇的功力、显著的效果,为儿童保健要从小儿抓起,尽早打好健康基础方面,小儿推拿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小儿推拿疗法并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小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3.3 小儿推拿的发展前景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

小儿推拿迎合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当然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并非易事;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其疗效灵验,在诊断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比起针、药来要相对便宜,既免除患儿的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之苦,又节省医疗费用,迎合儿童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因此,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参考文献】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2)

推拿治疗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临床学科,也是一门对理论与实践融合要求很高的临床学科。学生对推拿治疗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课堂教学是临床实践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推拿治疗学中相关理论知识,那么他们在紧接下来的临床实践课上就会更加迷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科接班人更有利于推拿学科的发展,是每一位推拿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不断总结,现将这些体会和经验总结如下。

1 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分配课时

推拿治疗学中涉及到的临床病种较多,骨伤科、内科、妇科、五官科及儿科病症均有所涉及,但从推拿临床实际情况或者从各医院推拿科收治病种来看,骨伤科疾病尤其是其中的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则是该科的主要病种,这些病人占就诊病人总数的70%以上,因此,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些疾病的讲解上。因此,有必要跳出教学大纲重新安排课时。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以及小儿推拿中的泻泄、发热、疳积等临床常见病在课时安排上均会给予重点倾斜,而对于推拿科临床中内科与妇科中极为少见的病症如腹泻、月经不调等在课堂上可不必作为重点讲解。

除了上述的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外,笔者还根据学生对书本上每个病种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来重新安排课时与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在学习推拿治疗学时就已经在其他相关学科中学习了内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病症的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等相关知识,如果教师仍在课堂上讲述这些内容,将是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因此,有必要减少或删去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将这部分内容的课时扩充到推拿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治疗篇中去。

2 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推拿治疗疾病主要是依靠双手来进行的,对于外行人而言,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例如,推拿治疗引起的临床意外并不少见,不同的推拿医生对同一疾病或同一病人的治疗疗效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在推拿治疗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推拿临床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表现在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路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诊断不明常常是引起推拿临床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思路不明朗则是推拿临床疗效不好的直接原因。例如,笔者为了启发学生在诊断上的临床思维,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提问学生:一个以肩痛为主诉的前来推拿科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想到患者患有哪些病症的可能呢?笔者会启发学生:对于上述病例,在临床诊断时如按大多数临床医生的习惯与定势思维判断认为,凡来推拿科就诊的肩痛病人八九不离十就是肩周炎患者,这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知道,临床上引起肩痛的病症较多,如:急性肺炎、胆囊炎、心脏疾病、糖尿病、肺癌及颈椎病、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肩痛,并通过临床病例的例证教学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启发其临床思维。

3 强调中医理论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

目前推拿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受到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等现代医学的影响较大,这些西医学知识的渗入在推动了推拿学发展的同时也淡化了传统中医理论对推拿学的指导意义。学生学习期间,通过对其它西医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教材中有关推拿学现代研究进展内容的学习,以及临床见习时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等方式,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西医学思维模式与习惯,如他们往往更喜欢用西医学知识去理解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远没有象学习《针灸学》、《中医内科学》那么有中医思维习惯。事实上,推拿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从其一产生就一直深深地根植于经络腧穴理论、脏象理论等传统中医理论。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中医理论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讲授每一疾病、哪怕象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样的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时,都应该把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渗透其中,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散发出中医气息、充满着中医氛围。

4 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引入和补充

教材作为教学和传授知识的载体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但由于限于篇幅,其中的有关某些疾病章节中的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相隔甚远,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遵循教材外,完全有理由和必要对推拿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与临床紧密相连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讲授。例如,对于推拿病房中收治最多的病种之一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疾病的治疗,单单讲授教材上的内容笔者认为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授课教师就应该增加有关各推拿流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要点、中药外治法及腰椎牵引疗法,以及西医的脱水消炎、改善微循环及止痛等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学生就有一定的了解,为他们进入临床实习作好准备。

5 不忽视对小儿推拿的教学

相对于成人推拿,目前小儿推拿的临床与科研均开展得不好,鉴于此现状,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忽视了小儿推拿的教学。笔者认为,忽视与丢弃小儿推拿而单靠成人推拿单足跛行的推拿学发展趋势绝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教师应该从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本文在前述内容中强调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以突出骨伤科疾病尤其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这一教学重点,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视小儿推拿的教学。历代推拿典籍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小儿推拿著作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小儿推拿在推拿学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临床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推拿对部分小儿病症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小儿推拿有时甚至能取得比成人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小儿推拿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小儿推拿的学习兴趣。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3)

关键词 推拿学 教学 素材库 构建 应用

《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然而,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正限制着合格推拿人才的培养。笔者从事《推拿学》的教学多年,发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好、图文规范、声像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量增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年教学经验和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设想,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达成共识,当今现代化教学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各门课程的素材库建设上来,只有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推拿学》作为中医临床学科,对实践技能掌握的要求较高,从疾病的查体到诊断,从单一的手法操作到治疗过程中手法的组合,都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书本作为单一的平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只有在收集大量病例和进行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等信息加以整合,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素材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授课内容,灵活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的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西医课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构建完成,而《推拿学》及其他中医学科还没有此类素材库的建设。因此,《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切实推进教学发展,对于整个中医学科素材库的建设,都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2《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结构与内容

《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推拿手法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小儿推拿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分为摆动类手法子模块、振动类手法子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按压类手法子模块、叩击类手法子模块、活动关节类手法子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包括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内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妇科疾病治疗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各收录常见疾病十五种。小儿推拿模块包括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小儿推拿穴位子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和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中既包含有手法相关内容的文字描述和古代医籍的相关论述,还包含有手法操作的视频录像;推拿治疗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的各种疾病,都包含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预后康复锻炼等内容,并且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视频录像。各模块相关内容之间联系密切,设有链接,方便查阅。素材库还包含了涉及到的古代医家和著作的相关知识。如在推拿手法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中“运法”条目中,有“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的论述,点击此论述,立刻显现此论述出自于《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点击书名,又会显现《厘正按摩要术》的成书年代、作者信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等,拓展了相关信息。

3《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特点与应用

3,1链接巧妙,使用方便《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设计巧妙,通过链接手段使各个模块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方便操作。如在推拿治疗模块的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点击“颈椎病”条目,立刻显现该病的症状、检查、治疗等全部信息,每一条信息都链接有相关视频,如在“查体体征”中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的操作视频,让人一目了然;在治疗过程中有“揉颈项”的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颈项部揉法的操作视频,再点下去,还会出现揉法操作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操作视频等推拿手法模块中的内容。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4)

【关键词】 刘氏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疗效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7.079

咳嗽是以咳嗽症状为主症小儿常见肺系病, 现代医学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四季均可出现, 尤冬春二季发病率高, 小儿不分年龄皆可发病, 而以婴幼儿更为常见[1]。临床在常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小儿体质本弱, 抗生素虽可减轻症状, 但亦削弱了自身免疫的能力, 针刺的疼痛极易对小儿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恐惧心理[2]。小儿推拿治疗此病, 无庞大的设备投入, 亦无药物的副作用, 更无打针服药的恐慌感, 可被患儿与家长接纳, 提高配合度。湘西刘开运教授创立了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的刘氏小儿推拿手法, 对小儿常见病疗效显著[3]。作者师从刘氏小儿推拿流派, 使用此法医治小儿风热咳嗽3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小儿推拿门诊就诊的60例风热咳嗽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诊断标准:继发于感冒后, 咳嗽为主症, 可伴随鼻流清(浊)涕, 咳嗽不爽, 痰黄粘稠, 咯出难, 咽痛口渴, 鼻流浊涕, 或伴有发烧, 微汗出,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指间纹理浮紫。肺部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粗, 或散在干湿性音, X 线下肺纹理增粗。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6岁, 病程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立即完善相关检验, 两组均予常规的止咳祛痰治疗,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加用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推拿处方:①开窍:开天门, 推坎宫, 推太阳各24次;然后揉按迎香穴50次, 按揉风池 2~3 min, 拿风池10~20次;按总筋, 分推手阴、手阳各24次。②推五经:清肺经300次, 清心经100~150次, 清肝经100~150次, 兼清脾经200次, 清后加补100次, 略补肾经100次, 清大肠100次。③加推三关90次, 推六腑30次, 清天河水100 次, 推脊10次。④推胸法120次, 推背:揉肺俞20~30次, 分推肩胛骨推“介”字50~100次, 盐擦“八”字直至皮肤发红。⑤关窍:揉按肩井3~5次。疗程均为5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4]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依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治愈:咳嗽停止, 听诊干、湿性音消散。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显效:咳嗽基本停止, 听诊干、湿性音不明显。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有效:咳嗽减轻, 呼吸音清, 痰少。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愈率=治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愈率为63.3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愈率为33.33%, 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未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西医在小儿咳嗽的诊治上, 以针对具体症状为主。如干咳则使用止咳的药物;咳痰使用祛痰的药物;发热、头身疼痛可选用解热镇痛类的药物;有细菌感染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病毒感染西医尚无特效治疗[5]。小儿脏器娇嫩, 止咳药、中西医结合止咳制剂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本身会加重小儿脏器的负担, 肺部炎症不清亦有可能引起肝肾功能问题, 易引发小儿脏器的受损, 可出现耐药性, 使治疗难上加难。中医学认为其发生原因由于感受风邪, 主犯肺卫, 邪侵入肺, 饣不宣, 肺气上逆, 发为咳嗽。若风邪夹热, 风热犯肺, 肺失清肃, 致痰黄粘稠。治法以清热疏风, 止咳宣肺为主。推拿是用手法作用在小儿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 以疏通经络, 畅通气血, 祛邪扶正, 加强抗病能力。刘开运系知名小儿推拿专家, 尤对小儿推拿有很深的造诣。刘氏认为推拿患儿胸背部, 可使皮肤充血, 因对腧穴的刺激, 疏通经脉、促痰排、调气血、消病邪。推背法之盐擦“八”字, 其发生的热刺激此处的神经, 调控支气管的扩张与收缩, 还可加速局部血液循回, 促炎症消失咳嗽止。推胸法、背法还能经经络传导间接地调控肺的功效, 产生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而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能疏风解表[6];推三关、揉按风池增强解表;揉迎香通鼻窍。五经中重在清肺经。推六腑、清天河水、推脊清热泻肺。按肩井关窍, 则邪祛, 肺气通, 咳平。此手法对身体几乎没有伤害性, 不破坏皮肤, 无明显疼痛, 不经肝肾代谢影响功能, 几乎全程无痛, 患儿和其家属更易接受[7]。

从本研究中可看出,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愈率为63.3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愈率为33.33%, 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小儿风热咳嗽采用刘氏小儿推拿辅助治疗, 可安全且有效的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与治愈率, 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价值。但本文研究样本量少, 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希望临床应用此资料, 增加研究样本, 为广大患者谋福音。

参考文献

[1] 常凤琴, 曹学君.尹贤朱咳嫩的病因病机.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0(274):22.

[2] 顾建辉, 贾永巧.吴丽萍主任医师运用桑巧苏岑汤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经验.中医儿科杂志, 2012, 8(5):30-31.

[3] 巧洋, 李志山, 陈光明, 等.桑杏前枯汤治疗小儿咳巧风热犯肺证40例临床观察.中医儿科杂志, 2015, 11(15):20-22.

[4] 齐永福. 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风热证)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1):62-63.

[5] 杨铭, 张雪凤, 纪春红. 针刺大椎、肺心穴治疗外感咳嗽120例. 中国针灸, 2013, 33(1):84.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5)

关键词 小儿推拿特定穴 演进 小儿推拿病谱

由于中医古籍的稀缺,使许多小儿推拿工作者并不很明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产生变化轨迹,本文借助追述小儿推拿特定穴出现的轨迹与小儿推拿病谱变化阐述小儿推拿特定穴发展演进的规律。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指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十四经经穴和经外奇穴的穴位。小儿推拿特定穴一般呈点、线或面分布,以双肘以下的上肢为多。因小儿推拿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从小儿推拿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小儿推拿没有形成自己完整体系之前,是不断借用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小儿推拿中许多穴位虽然名称与腧穴(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不同,但定位相同,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主治作用却与腧穴没有关联。随着临床治疗需求的增加和临床治疗适宜性的要求以及借鉴或移植于相术的掌图分布和掌上五经理论的出现及其扩展,使两手和两前臂出现了大量小儿推拿特定穴。现代推拿教材及其他著作对小儿推拿特定穴记载的数量不一,金义成《小儿推拿》有104个,俞大方《推拿学》有45个,严隽陶《推拿学》有43个。

按历史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明代以前、明清时期(包括时间较短的民国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从建国到现在)。

1小儿推拿特定穴演进过程和小儿推拿病谱研究

1,1 明代以前 由于明代以前没有小儿推拿专著,在研究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和小儿疾病病谱时统计内容来源于《中华医典》中的《五十二病方》、《素问》、《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9部医书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述,梳理出操作部位或穴位23个,虽然古籍中没有专门章节论述,但这些操作部位或穴位已经符合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定义和特征,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分布汇总见表1,出处见附表1。

春秋战国、东汉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只有零星记述,到唐宋元时期的综合性医学文献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载就逐渐增多起来。

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穴位的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和腰背部为多,形态以面状穴位为主,这是因为当时的按摩手法以膏摩为主,手法单一,其他手法如掐法、推法等应用较少,因而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的面状穴位较多,点状穴和线状穴极少。这一时期的23个操作部位或穴位,在归经方面,只有2个穴位属于十四经穴,其余21个属于特定穴,占91.3%(21/23)。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特定穴越来越多,并且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项、头及阿是穴细化为囟、鼻、齿、顶、耳中、眉目鼻面、舌、头,从脐细化为腹、上腹、小腹、脐,小儿推拿特定穴向着精细化方向演变。

这一时期的小儿推拿病谱如表2,具体病谱具体来源见附表2,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以前小儿推拿病谱又可以归纳为14类64种。

在明以前时期小儿推拿疾病病谱中排前3位的是皮肤病19种,占29.68%,惊抽类和消化类疾病各11种,各占17.18%,3类疾病占统计出病种总数的64.04%,并且出现了将粉摩应用于疾病预防的记载,几乎涵盖了以后小儿推拿的所有病谱,说明这一时期已经为小儿推拿的大发展准备好了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皮肤病的种类在这一时期的病谱中以19种排在第一位,不是因为其发病率最高,而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病理学、病因学分类,只是单纯症状描述,有的今天是一种疾病,但因发病部位不同,就可能被记载为几种疾病;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使用的推拿方法主要是膏摩,只是增强药物疗效的手段,或者说膏摩是一种用药途径更恰当一些,与今天的膏摩用药物来增强推拿疗效是不同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惊抽类的疾病,今天看来只是一个神经系统症状的抽搐,在当时被描述为很多种疾病,并且在治疗上也有区别,这是在现代医学,甚至整个科学体系还没有建立前的必然存在,当时的医学还处在简单的实践阶段,所以无论事实上有效或无效的疗法,在当时的医书中都有记载。这三类疾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人类整体的营养状况和卫生状况都很差,所以因感染导致的高热后的抽搐、消化道疾病、皮肤病、以及发育不良等是小儿推拿病谱中的主要内容。

1,2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小儿推拿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小儿推拿的穴位和手法都较明代以前有了长足进展,出现了许多儿科和小儿推拿专著,记录了大量新穴位和新手法,并且出现了只用于煅、灸、贴方法等治疗或用于疾病的诊断而不用来推拿治疗的穴位,丰富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作用。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和小儿疾病病谱时统计内容来源于《中华医典》中的《小儿按摩经》、《厘正按摩要术》、《推拿抉微》、《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6部医书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述,梳理出小儿推拿特定穴128个,详见表3。

这一时期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有128个,其中上肢部有75个,占58.59%,超过其它部位的总合,说明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在向双手及双前臂集中。处于第二位的是头面部,有28个,占21.87%。这主要是临床治疗需求的增加和临床治疗适宜性的要求以及借鉴或移植于相术的掌上五经理论的出现使小儿推拿取穴脱离了14经系统的经络辨证限制,在两手和两前臂发现了大量小儿推拿特定穴。

这一时期小儿推拿治疗的病种或症状经统计有10类183种,见表4。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惊抽类60种,占明清时代小儿推拿病种的32.78%,消化类48种占26.23%,发热类18种,占9.84%。三者合计占68.85%,超出病谱的半数。原因依然是整体的营养状况和卫生状况差,医疗条件落后。

1,3近现代时期建国后,出现了一些小儿推拿著作,但从权威性和影响力方面考虑,还是选取《推拿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俞大方版《推拿学》与严隽陶版《推拿学》在特定穴的选择上统计出两版教材选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如表5,这一时期选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在下降只有46个,但从分布上看,上肢部有34个,居首位,占73.91%。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并没有降低疗效。

两部教材上的小儿推拿病谱有22种,其中第一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有7种,占31.82%,第二位的

是二阴病,有4种占18.18%,第3位的是呼吸类3种,占13.63%。前3位的总和为14种,占63.6%。因为教材使用的疾病分类方法更合理,避免了一病多名的弊端,更符合临床实际。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疾病的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变化的病谱又牵引了治疗取穴的变化,消失的病种必然导致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放弃不用,例如治疗惊风的六筋等。

王军等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1978~2008年推拿临床观察类论文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现代推拿临床病谱。其中1177篇儿科疾病文献报道,归纳病谱78种,在《中国现代推拿病谱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一文中列出了前10位的西医疾病和前9位的中医病症,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从单个病种看首位的是小儿腹泻为392篇,占33.30%,第二位的是小儿肌性斜颈为145篇,占12.32%。按系统分类则消化系统有548篇,占46.56%。由此可见消化系统疾病是现代小儿推拿病谱中最主要的部分。遗感的是目前还没有检索到关于小儿推拿病谱构成比例的报道,只能对病种进行研究,而不能对发病率和推拿使用率进行量化研究。

2分析

2,1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变化明代以前无论是小儿推拿使用的经穴、奇穴,还是小儿推拿特定穴都很少,这主要是还没有形成小儿推拿理论,小儿推拿使用的范围很小,或者作为辅治疗。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小儿推拿使用的穴位还是小儿推拿特定穴都达到历史最高数量,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小儿推拿的兴旺发达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并且当时有几部重要的小儿推拿著作问世。各个医家因学术思想源流不同,所处地域不同,在临床中积累或在一些理论指导下发现了一大批小儿推拿特定穴。在近现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基本稳定,但只及明清时期的35.93%,数量减少,疗效却更肯定了,病谱数目表面上是减少了,但考虑到明清时期单惊抽类疾病就有60种病名,加上消化系统和其它类别里面的事实上重复的病名,病谱大体是超过明清时代的。这主要因为小儿推拿的病谱发生了变化,而且有了西医治疗效果作为参照物并且出现了西医参与竞争的缘故,同时也有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和学者对小儿推拿疾病治疗方案的优化。纵观明代以前、明清时期、近现代3个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数量变化有一个由少到极多,又从极多到相对较多的过程。

2,2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变化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居多,分别占同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的38.09%、23.80%、19.04%,而上肢部仅为4.76%,分别是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的1/8、1/5、1/4。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在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下肢部的推拿特定穴分别占同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的为21.87%、4.68%、6.25%、5.46%,而上肢部为58.59%,即上肢部是其他部位总和的1.41倍。推拿学中上肢部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是其他部位总和的2.83倍。小儿推拿特定穴分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从明代开始小儿推拿的操作手法开始丰富起来,小儿推拿疾病的病谱日益扩大,选用的穴位和发现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也越来越多,同时对小儿推拿操作的适宜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儿推拿特定穴开始向两前臂和双手集中,后世也自然地继承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变化。明代以前、明清时期、近现代3个时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有向双上肢肘部以下集中的态势。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6)

[[关键词]食积发热;中医;中医外治法;综述

1病因病机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故易阴伤阳尤变热证,故易食积热化,日久热透肠腹外达,形成食积发热。钱乙谈:“小儿易虚实,脾虚而不受寒温也,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王肯堂:“小儿之病,唯热居多。”朱丹溪更认定:“小儿有病皆热。”以吴鞠通之理,加之众家所说的小儿热证居多,可以解释儿科临床食积发热的高发率,但由于患儿体质不同,发热形式亦不相同,除了临床易发现的“壮热”,古人总结描述患儿体温升高有“身热不扬”、“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等。随着医学发展,现代对治疗小儿食积提出了新观点。李莉等[5]根据李燕宁教授治疗小儿食积发热的经验,总结单纯食积发热型虽有日久成积之说,但病机关键在于新进之积滞,突致脾胃运化不及,阻滞中焦气机,脾阳猝发不展,内郁化热,故发热急骤、热势高;脾主四肢,故手足心热甚;午后阳明经旺盛,故午后易突发高热,或热势渐升。其机理根本在于脾阳不展,郁而化热。对于兼证食积发热型,则认为肺虚不固,脾虚不运,胃津失濡,肾虚失温,皆可导致脾胃虚弱,食积、湿热内蕴,故本型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另对兼有表证者,因其既有表阳郁遏,又兼脾阳郁结中焦,尚有积滞腐蒸之热,三阳相兼合而发于肌表,故其起病急骤,热势高。

2诊断与治疗

西医中食积发热的症状可见于“发热”、“肠系膜淋巴结炎”、“障碍性进食困难”[6-7]等多种疾病,而无明确的诊断,西医对此通常只能采取常规对症治疗[8-9],结果差强人意,副作用较大,不适合所有患儿,治标不治本,病情控制不佳。祖国医学中治疗食积发热有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断防治体系。《脾胃论》中首次提出“外感和内伤都有怕冷、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饮食劳倦内伤,乃脾胃之元气”。而《证治汇补外体门发热》首次全面将发热归纳为11类中,即有伤食发热。由于时代变革,人们的饮食结构“富营养化”,饮食过杂,尤其对于幼儿,无疑大大增加了食积发热的发病率[1]。当代许华教授[10]总结“釜底抽薪”法;宋明锁教授[11]根据临床经验总结,食积发热常出现在积滞的积热中阻期,用消积导滞,清脾泻热,清中有补,清上泻下,无伤脾胃,效果极好。

3临床治疗

3.1口服中药治疗

食积发热属于内伤病症,中药治疗当属首选,各家流派主张不同,临床疗效好。李建光[12]选择187例小儿食积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儿药丸,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8%,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健儿药丸用于小儿食积发热可促进相关症状的恢复,临床效果显著。吴文等[13]抽取104例食积发热小儿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清热颗粒和化积清热和胃汤进行治疗,结果化积清热和胃汤组效果显著高于清热颗粒组,且患儿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显著少于清热颗粒组。王明明等[14]将60例食积化热证积滞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对照组予王氏保赤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主症如嗳腐口臭、腹胀腹痛、进食情况、大便情况等方面,以及改善次症如皮肤温度(体温)、口渴唇红、恶心呕吐、脉象(指纹)、舌象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王海涛[15]以达原寒解汤治疗小儿食积高热36例临床疗效颇佳;罗建勋[16]运用清热消积导滞散治疗小儿食积发热疗效亦可。

3.2中医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是中医体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其治疗机制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认为其是点线面作用,临床认可度高,操作简单。李筱婷等[17]探究温推三关治疗发热,将食积发热治疗手法为运板门、运内八卦、指揉四横纹、清天柱骨,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下推七节骨、揉腹(各5min)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手法加推上三关,结果体温复升实验组0例、对照组2例。张茂亮[18]通过自身对12例患儿进行腹部按摩全部达到降温、其它症状缓解的经验,得出腹部按摩可以达到很好的退烧效果。徐步坚[19]总结的邵英教授所创的推腹八法将其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伤食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腹八法组和常规推拿组。疗效评价方面:推腹八法和常规推拿治疗伤食热均有一定疗效。在推拿结束后1h内,常规推拿组对改善发热症状疗效优于推腹八法组;1~2h期间,两组疗效无差别;2h后推腹八法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组,且远期疗效更稳定。在食积改善方面,推腹八法组和常规推拿組均能促进小儿排便,但推腹八法组优于常规推拿组。赵雪梅等[20]推拿治疗食积发热的临床疗效亦很好。此外,对于推拿所用的不同介质,吴萍风等[21]观察热蛋按摩儿童背部穴位和足底退热效果,选择200例发热(T38.5℃)儿童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退热和(或)冷敷等常规疗法;观察组采取热蛋按摩穴位和足底法。对照组在1h内退热效果好,2h内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药物退热易反复;观察组在降温4~8h后热退不反弹,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退热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热蛋按摩儿童穴位和足底退热效果好,作用持久,不易反复,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

3.3中药直肠滴入

由于儿童对汤药接受程度较差,除了小儿推拿外,在治疗小儿食积发热领域,更多中医外治法得到开发,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临床应用近几年渐被认可。王恩杰[22]以治疗组给予中药直肠滴入药剂(大黄、厚朴、枳实、生石膏、知母、黄芩、甘草,煎汁配用),对照组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显著,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单纯食积发热疗效显著,无毒副反应,操作方便,值得在儿科临床及社区推广使用。

3.4刮痧疗法

刮痧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疗热证等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米继强[23]观察刮痧法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的临床疗效,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穴位刮痧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和丸口服。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刮痧疗法对小儿积滞化热证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5针灸疗法

针灸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积滞证、外感发热等。袁志太[24]根据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认为无论内伤发热还是外感发热,针灸治疗退热效果颇佳。耿霞[25]认为十宣放血对各种原因的发热,即使对不明原因发热的退热作用均极好。

3.6中医联合治疗

王光安等[26]探究的“一式三法”,先对患儿进行捏脊治疗,再用中药散剂贴脐后摩腹,好转率达到95.60%。陈红蕾等[27]选取96例胃火炽盛型急乳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予泻火乳蛾汤内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治疗组退热时间及脓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刘金萍等[28]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加用腹部推拿,观察组体温降低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唐俊[28]观察基于“脾土”理论的小儿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小儿食积30例,按入组病案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中药,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内服药物、外用手法治疗食积,其简便廉效,两者配合均是值得推广的疗法。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篇(7)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推拿;中药敷脐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6-0103-02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多种因素导致患儿大便次数与性状改变,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1]。其以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临床表现,而腹泻导致的脱水会引发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目前治疗该病以液体疗法、抗感染以及合理饮食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2]。中医在小儿腹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直肠用药以及穴位注射等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均有良好效果[3]。笔者运用推拿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9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03月至2016年0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个月至3岁,平均(138±062)岁,病程2~15d,平均病程(638±253)d;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个月至3岁,平均(143±055)岁,病程2~16d,平均病程(678±239)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3 次/d。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相关诊断标准。有饮食不洁、乳食不节,或感受时邪、冒风受寒等病史,表现为大便量和次数明显增加,可伴随腹痛、呕吐、恶心、口渴、纳差、发热等症,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阴竭阳脱或者气阴两伤的表现。

123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西医、中医疾病诊断标准;②患儿入院前未接受中医治疗;③患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以上西医、中医疾病诊断标准;②患者合并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急性喉炎等其他呼吸道疾病;③患儿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合理喂养,清淡饮食;补液营养,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蒙脱石散(生产厂家:湖北汇中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391;规格:3g)口服治疗,2岁之内的患儿,1~2袋/d,2岁以上患儿,2~3袋/d,所有患儿均连续治疗5d。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推拿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推拿主要手法包括补脾经、清补大肠、运内八卦以及揉腹等,每个穴位推拿频率约为100次/ min,时间1~3min。寒湿症则推拿神阙穴;伤食则揉中脘;久泻不愈患儿则需补肾经、揉百会。推拿过程中注意手法力度。另外给予我院自主配制中药敷脐贴治疗,药用:黄芩10g,黄柏6g,槟榔10g,鸡内金6g,茯苓10g,苍术10g,葛根20g,黄连6g,木香6g,车前子15g,山楂10g,白术10g,泽泻10g。上药粉碎后,用黄酒将其制成中药饼,厚05cm,直径2cm,用医用胶敷于肚脐。推拿以及中药敷脐均为每日1次,连续治疗5d。

14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41疗效判定标准[5]痊愈:患儿症状体征消失,体温、腹泻次数以及大便性状等恢复正常;显效:患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体温、腹泻次数以及大便性状等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体温、腹泻次数以及大便性状较前稍好转;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观察指标①体温正常时间;②大便恢复正常时间;③出院时间;④记录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667%,勺榱俅沧苡行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1例发生恶心、呕吐,1例发生皮疹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44%;对照组3例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其发病与患儿自身胃肠功能发育不全、胃肠道负担重以及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若患儿腹泻次数过多,则会引发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加之患儿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自主调节功能较差,会导致腹泻难以恢复以及病情反复。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病变主要在脾胃,“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该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小儿腹泻多以湿热泻为主,起病急、进展迅速,水样便且量多,腹泻次数过多会导致伤阴伤阳。因此小儿腹泻的治疗以运脾化湿为主[6]。

推拿是利用手法对人体穴位进行推、拿、提、捏、揉,有疏通经络、驱邪扶正、调和阴阳的作用[7],对于腹泻患儿脾经、胃经穴位进行推拿,可有效促进患儿消化道酶及胃酸的分泌,改善患儿的消化道功能,改善患儿临床表现。肚脐为中医“神阙”穴,具有连接十二经络、五脏六腑的重要功能,通过脐部给药可以疏通全身经络,调理气血[8],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667%(P

综上所述,运用推拿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能够显著提高疗效,显著缩短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出院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伟, 冯斌.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4,29(8):1224-1226.

[2]焦富勇, 白涛敏, 蔺婧. 小儿腹泻病治疗新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 26(7):535-537.

[3]郭秀琴, 王艳国, 曾庆云.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系统评价[J]. 中医杂志, 2012,53(14):1198-1201.

[4]江载芳, 申昆玲, 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378-1390.

[5].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6]胡长宇. 运脾化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60例[J]. 中医杂志, 2013, 54(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