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5 16:31:29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1)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 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在百度搜索: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2)

关键词:农民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型农业的发展,农民教育成为必然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阐述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农民教育可以为社会各界带来的好处。本文涉及的农民教育根据我国国情分为北方和南方农民教育两方面。内容如下:北方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一步一步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所以农民的教育着重在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和农业机具的使用培训。这两方面的学习可以使得北方农民在使用农业机具的过程中更好的维护农业机具,同时在农业知识的认识方面更多的了解到农业产量的提升方式和农业新型技术的使用中培养自身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南方农业发展中由于地形、天气、产量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农民的教育会侧重在农业生产中更系统的学习农业方面的气象、化学知识。这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升农业产量,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提供保障。除了以上地域性的区分以外,农民教育还会在多方面体现出来它的必要性以及好处:

一、农业发展

农民自身教育的进行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使简单粗糙的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在上世纪杂交水稻的推广已然让世界人民都明白了科技是生产力转化的关键,也是提升粮食产量的关键。所以科技促进生产已经不单单是国内农民需要的,也是全世界农民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本身是世界产粮大国,农民的教育就是更加迫切的课题。这主要源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国有必要保持产粮大国的自身优势。所以对农民的教育即农民学习怎么样使用科技力量提升粮食产量就是教育农民的最明显也是最实在的成果。

农民教育的成果虽然不会在短期内特别明显,但是在新型农业机具的使用中就会有一定的显现。例如农民可以自行教授,这样农业机具的普及就成为一项简单的工作。

再有就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食品安全的更加关注,可以更好的消除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由于过分注重农业产量和利益而引发的农业产品质量下降问题。

以上这两点只是农民教育中对农业发展起到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作用,更深层次的作用甚至是鼓励其它从业者、科研单位更加专注于农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科研、商业的层次,农民能够更加高效、节省成本、注意环保的提升农业生产力。

二、农民素质

农民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农民的教育可以促进我国农民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简单的农业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一直都是用体力来进行耕作,在这样简单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中耗费大量体力和精力的农民很难有时间去学习提升自身的休养。所以在我国“农民”一词常常包含有素质低下等问题。对农民的教育可以缓解这一现象,在农民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开拓农民的眼界,让他们由自身出发结合自己所学习到的文化知识来自发的提升自我修养,这样可以更好体现我国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在我国人口基数最大的农业发展方面根除文化低、素质低的弊病。

农民素质的提升不只是对我国的整体文化水平、整体民众素质方面有好处。也可以更好的改观进城务工农民给城市形象的不良影响,甚至有利于缓解城乡之间的矛盾,在文化方面拉近城乡间的距离。在外国形象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

三、农民社会自我认知

农民教育可以更好的让农民认清楚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我国传统观念里的“士农工商”是将农民的位置摆在“士”这个社会阶层之下的。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扶植更使得农民常常有一种社会地位低下的错觉。这种错觉不只是社会各界人士的,也是源于农民自身对自我社会定位的模糊。农民教育的实行可以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位置以及提升农民使用新型农业机具的能力。使得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以此带来的效果就是农民可以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生产以外的社会活动中来。这就使得社会各界的人们都能更好的认识到新世纪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相应的素质水准。

这种认识不只是可以侧面的从社会各界的认识层面提升凸显新世纪农民的社会地位,也可以让农民朋友自我体现、自我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的观念上改观我国农民朋友自我认识的不足和社会各界对农民的社会地位认识的不足。让农民朋友的社会自我认知更加完善和充足。更好的贯彻我国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社会准则。

四、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农民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为世界所关注,农民工的素质也是外国经常诟病我国的一项议题。对农民的教育可以很好的改观这一现象,让农民从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得到提升。这样不只能在国内改观我国农民的一般社会形象,也能使得外国媒体看到更加具体化的我国农民的形象。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农民的形象的改观不只是对我国整体人民素质的一个提升,也可以让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形象得到大大提升。

五、提高粮食产量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3)

[关键词]农业教育国内外农业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一、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立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业自身具有传承文化、生态修复及促进生活的功能。重视农业及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重视农业教育,农业教育是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对农业的认识,增强农业发展能力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农业教育的对象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农业教育的功能是有利于社会关注农业,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的氛围;有利于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农业发展能力的提高,科技的普及,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自古以来即为农业大国,但是一直以来农业均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民没有正确地理解农业教育,没有认识农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发挥农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农业只有在全社会的扶持下才能取得长足而稳健的进展,而农业教育只有真正地面向全社会,在全社会中形成保护农业、扶持农业及热爱农业的氛围,才能实现农业的稳固发展。本文将在介绍分析国外农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教育的现状,对我国农业教育进行思考并对提出相应的对策,希冀可以改善并发展我国农业教育,进而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农业教育现状

(一)国外农业教育现状

1、美国的农业教育

美国是世界第一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美国十分重视农业,重视发展农业教育。从90年代美国就提出农业教育改革的战略计划,提出7个目标,其中第二点明确提出要向全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指出农业教育对象不能只限于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人员,从90年代初就开展了一项从小学开始进行农业知识教育的活动,农业和自然资源归为同一类,从小学就开始了农业与资源环境的教育。

美国的农业教育从小抓起,在观念上给予农业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美国农业教育对社会大众进行推广传播。美国向农村妇女开展家政服务,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家庭示范和家务咨询等,帮助农村妇女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此项家政服务计划同样适合于城市妇女,通过此项计划使得人们提高生活水平。

2、日本的农业教育

日本历来很重视农业教育,日本把发展农业教育作为振兴农村和农业、挽回农业经济地位下降的根本措施。日本实行9年义务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们要学习初步的农业知识。日本的农业教育不仅是从国民教育意识中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更是从立法中对农业教育进行法律保护,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的现状。

日本率先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认为农业除了满足人类的食品功能以外,还肩负着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功能,并将农业多功能性作为新《农业基本法》的基石。日本为了发展稻米生产而进行的国土改造,日本国旗的底色(白色)就是稻米颜色的象征,反映了稻米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二)国内农业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对农业教育本身定义认识存在片面性,对农业教育的对象、内容及途径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目前的农业教育研究的片面性较为严重。农业教育的定义:农业教育是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对农业的认识,增强农业发展能力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1、农业教育对象指向具有片面性

农业是面向全民的,基于农业教育与农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农业教育要想达到其自身的目的,那么农业教育的对象也只能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的。

我国农业教育的对象指向大多具有片面性,常见的大概有几种:农民教育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体系或三个网络,一是正规农业教育体系,二是由覆盖全国各地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农民教育体系,这是一种以推广为宗旨的推广教育。

2、农业教育内容上的狭隘界定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均将农业教育的内容狭隘地界定为农业科技教育、农业技术传播或农业知识的普及,忽视了农业教育对人们身心培养的作用,忽视了农业与人的结合,只有在人们充分认识农业,了解农业,对农业具有渴求时,农业的科学技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国内的众多关于农业教育的研究内容大多是关于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或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由此可见,现行的关于农业教育的看法集中地将农业教育内容的范围缩小,这将导致人们在进行农业教育实践时,不能掌握农业教育本质。农业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围绕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对农业功能的认识,增强农业发展能力,不仅是技术发展,更是依赖全社会提升农业价值功能的认识。

3、农业教育途径上的缺失

农业教育途径是指农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及教学体系之外的农业教育。我国目前忽视了中小学的农业教育,这方面的缺失,将对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不能从小培养国民亲近农业的思想。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知识的科目仅仅是地理,而且仅就农作物进行讲解,这种讲解模式没有实践加以辅助,不能达到农业教育的目的。

在农业教育教学体系中,不仅是中小学农业教育的缺失,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如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也没有能进行有效地农业教育的团体及组织,使得社会中大多数非农业生产相关人员与农业脱节,这种情况的产生,正是农业教育途径上的缺失造成的。

三、我国农业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农业教育现状的解析,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针对我国目前农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希冀可以改善我国农业教育现状,发展农业教育,实现农业教育目标,并以农业教育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提升农业地位,体现农业功能,实现农业价值,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

(一)正确定位农业教育

解决农业教育问题,应优先从思想价值观上扭转对农业教育的认识,目前国际上农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基本上已经确立了正确农业教育思想,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连基本的农业教育的定义都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我国仍处于农业教育摸索阶段,没有掌握农业教育的本质核心。明确农业教育的对象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农业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关注农业,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的氛围;促进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挥;实现农业发展能力的提高,科技的普及,保障粮食安全。

改变现行对农业教育的认识,正确定位农业教育,接受农业教育的本质含义,理解农业教育,明确农业教育的对象,理清农业教育的目的,从思想上树立全新的农业教育,要颠覆原有的农业教育观念,从农业的本质,农业教育的本质出发确立新的农业教育观念。

(二)完善农业教育途径

农业教育途径包括农业教育教学体系及家庭、社会的农业教育,以下将从这两方面对我国农业教育问题提出对策。

1、农业教育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过于侧重中高等农业教育及职业农业教育,而国外在具有中高等农业教育及职业农业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小学农业知识的灌输,并且在教育法中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应加强中小学的农业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法律上保障农业教育的实施,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充分体现农业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得儿童从小就接触农业,养成热爱农业,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全社会中形成扶持农业的氛围。

2、家庭、社会的农业教育

我国农业教育途径上的缺失不仅表现在教学体系之内,同时体现在教学体系之外。国外的农业不仅仅是局限于教学体系中,同时也十分重视动用社会力量来完善农业教育,弥补农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单一性。我国在家庭、社会的农业教育体系上尚属空白,没有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正因如此我国才应积极办立这种组织机构,实现社会全面多角度地农业教育。这种组织形式的宗旨并不侧重于农业知识技术的传播,而是着重解决人与农业的关系问题,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农业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4)

农村班子全体成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对科学发展观和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推进我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在农村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在当前经济普遍低迷的大形势下,农村党员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推进社会和谐、健康、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农村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当前,我村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农村工作,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二)在发展思路方面,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一个村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全村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需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的引导。当前,有部分村干部只凭借既有经验从事农村建设,而没有真正想过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思路指导自己实现科学发展、科学管理,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缺乏系统、清醒的认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农村两委班子深刻感受到制定和落实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必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着重强化了对农村长远发展思路的引导,帮助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领导班子认识到,解决农村中存在于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问题的关键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全村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从而带动全村经济大发展、大跨越。

五、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农村在深入调查研究,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具体如下:

(一)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林木产业,提升优势特色农业的生产能力;以万木林笋市场为依托,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到2012年各项指标全部实现翻一番。

(二)具体任务目标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村庄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彻底改变人居环境。

六、加强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5)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管理;改革;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地区范围大,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平衡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农业经济管理者有效的协调;最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适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

在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政府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国家在许多地区推行了新农业建设,然而,许多基层政府没有充分掌握新农业建设内涵性的东西,忽视农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因此,新农业建设带来的效益并不大。

2.2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信息化生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然而,处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教育和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水平的高低。

2.3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许多走出去的劳动力不愿意重返家乡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加之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业建设力量的缺失。

3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基层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对于解决基层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首先应当使基层政府明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化改革农业教学模式,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为农业经济管理培养有用人才;另外,基层政府应加强人才流失意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同时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修缮破旧房屋、道路,加快自来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修建农业文化体育场所,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3.2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大学生回乡建设

农业建设缺乏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到农业搞建设。国家应适当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其回乡建设,这不仅解决了农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题。

3.3倡导保护环境,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予庄稼良好的生长环境。国家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工厂排放污水、废弃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严禁公民恶意放火、燃烧秸秆的行为。另外,政府应鼓励农民适当使用化肥、农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产量扩大策略,如建国初期为了根据英美的发展步伐,而在农业开展了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需求来对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单单依靠提升农业产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关注环境对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5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经济逐渐向知识型农业经济过渡,从而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可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丰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束语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6)

农作物能量包括果实能量和秸秆能量

农作物生长和成熟的过程。也是农作物能量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农作物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农作物,都是通过光合作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能量。哪种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农作物能量更多,哪种农作物就更有种植和利用的价值。加快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增加农产品产量,实质就是增加农产品能量,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能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果把农作物能量的组成分解开来,除个别农作物外,大体可以分为果实能量和秸秆能量。以粮食作物为例,收获的各种粮食就是果实能量,收获的各种秸秆就是秸秆能量。无论是果实能量还是秸秆能量,都是农作物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秸秆生产大国。据专家预测,农作物的果实能量和秸秆能量在数量上大体相当。我国农业每年生产100DO多亿斤粮食,生产14000多亿斤秸秆。农作物秸秆能量是农作物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农作物果实能量一样,农作物秸秆能量是可再生能量。只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就可生产出数量可观的农作物秸秆能量。因此,农作物秸秆能量在农作物能量及农产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作物秸秆能量的开发和利用大有可为。然而,千百年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农业科技水平的局限,我们只注重利用农作物的果实能量,而忽视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能量。虽然有的地方把秸秆用于还田、做饲料和燃料,但这只是粗放利用一小部分秸秆能量。目前,仍有许多地方把农作物秸秆焚烧,或者堆放在村边地头任其腐烂。使宝贵的秸秆能量成为灰烬和垃圾。这表明,目前相当多的地方对农作物秸秆能量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仍处在高消耗、低产出阶段。面对农业资源制约的加剧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需要。我们必须把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农作物能量半利用转变到农作物能量全利用上来。

全面认识和综合利用农作物能量,就是要向农作物能量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既充分利用农作物的果实能量,又综合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能量。把每一棵成熟的农作物从头到身到脚都利用起来,将农业的潜在功能发掘出来,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当前,综合利用农作物能量,重要的是在继续利用好农作物果实能量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深度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能量资源化利用、产品化加工、市场化流通,把以往农业本已生产出来却又废弃的那一半农作物能量捡回来,把以往因看轻农作物秸秆能量的价值而丢掉的农业效益找回来。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农产品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的加快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提升,农作物秸秆能量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农作物秸秆能量被用来发展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重要农产品。一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开展深度加工已生产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如秸秆发电得到的绿色电能、热能和草木灰肥料,以秸秆为原料加工获得的秸秆酒精和固体、气体燃料及沼气等。二是农作物秸秆已进入市场流通。农民把秸秆卖给加工企业。既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原料,又为自己增加了收入。事实表明。农作物秸秆同农作物果实一样,能够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能量的需求。农作物秸秆正随着人们对其认识和利用的深化,实现由农业“剩余物”、“废弃物”向“重要农产品”的根本性转变。

农作物秸秆向重要农产品的转变表明,随着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加工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出来的一切产品都是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人们对农作物秸秆的传统认识。提升了农作物秸秆的地位和价值。可以预想,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产品种类、功能和价值的传统认识必将进一步改变。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农产品的种类在增多、范围在扩大、价值在增长、功能在拓展。我们必须树立大农产品观念,以新的视角深化对每种农作物及每种农产品的认识。深化对农作物果实以外的农产品属性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拓展更加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间。

综合利用秸秆能量可以带来多重效应

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可以把发展绿色能源、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机地统一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具有多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通过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充分发挥我国另一半农产品、另一半农业的巨大作用。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优化能源结构。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材料。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气化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消费占很大比重。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2%。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年消耗石油将达到2.56亿吨。从长期来看,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必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而发展生物质能源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发展低碳绿色能源,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比如,山东单县一个生物质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电厂,年均可节约电煤折合标煤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3000吨。二是减轻秸秆焚烧和腐烂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三是防止秸秆长期堆放传播病虫害,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四是秸秆发电后的草木灰成为高品质钾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7)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信息素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认识。这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的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信息等等。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首先教师要有对信息的敏锐,对信息及信息工作的感觉。从思想上便明确信息对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搜索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其次,教师要具备对信息的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对信息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再次,教师要具有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能力,这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内容。教师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有所创新,凝结出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最后,教师在处理信息的同时还应该遵循信息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是教师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具有积极的态度,利用对信息理论及知识掌握,保持高尚的伦理道德对信息进行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的教师群体,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不断的专业培训及自我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呈现特殊的特征。作为一名合格农村教师,应该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但大多数农村教师又达不到此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从两者的含义可以看出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情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反过来,教师专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其专业素质上的发展,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1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拓展农村教师教学知识

农村教师由于接触面的狭小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相对封闭性,学科知识结构更新慢,使得教师教学知识的拓展尤为重要。

信息时代的发展本身改变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观念、认识趋于现代化。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开始突破被动接受者,成为时代的创造者。

(1)培养农村教师信息意识使教师有意识地去接触新的信息与知识,做好时刻接受新知识准备。而不是封闭闭塞,对学校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放的心理状态更适合新知识的开展与融入,这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及准备。教师在积极的信息意识促进下,积极地上网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信息,积极地阅读最新的书籍资料,从电视媒体、报纸传媒、电子资源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改变了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农村教师由于其生活条件的相对封闭性,获得发展专业知识,大多数是被教育专家及教育研究人员所既定的知识,虽然能够掌握,但并不是内在的吸收。教师的信息能力,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所发现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及创新,获得全新的知识。

2.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把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农村教师要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就不能仅仅是一名讲授者,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走向多元化发展。

(1)农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加强能够使农村教师以一颗敞开的心扉来接触信息时代知识的影响,了解更多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使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获取重要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熟练使用各种媒体,编写电化教育教案,改善教学手段;总结创新自己的信息经验,达到理论升华,认识教育规律。

2.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加强农村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及职业认同感。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开阔了眼界,与他人在网络进行交流经验分享,提高职业认同感。

3 农村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既然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仍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用意识淡薄,有的教师认为备课麻烦,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抱以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首先,农村教师应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为获得相应的学位进修学习;其次,短期的培训与交流,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与同行互相交流经验,得到信息使用体验,在短期的培训中吸收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再次,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培训,包括小组学习、信息技术课观摩等等;最后,俗话说熟能生巧,农村教师经常接触信息技术及媒体,形成一种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

总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理论与实践,2002(8).

[2] 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3] 康慕云,姜健.浅谈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