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1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动漫人才;产学研合作

当今中国动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其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动画作品数量和动画时长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国内的动漫市场依然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占据,我们的动漫作品数量很多,但是作品的质量仍与发达国家动漫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动漫要持续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高校动漫专业教育是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动漫人才又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高校动漫专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以产带学,以学促产,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可用之才。[1]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高校需要转变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动画教育普遍偏于理论化,专业课程的结构不适合动画行业的市场需求,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仅限于动画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不了解动画行业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实际上是缺乏在动画市场的实践制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到动画企业工作,需要到社会上进行再次学习。据有关部分统计从2011年起动画专业连续三年登上“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事实表明[2]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创新高校动漫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行业相关的行规和相应的制作技术,提升学生适应动画市场的能力,提高毕业的就业率,为中国动漫产业输送有效的动漫人才。

二、高校动画专业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国内优秀院校下设的动画专业他们根据自己学校动画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不同人才培养计划,为动漫产业输送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为业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他们借助国际交流平台与世界前沿的动画产业接轨,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画创作能力和很好的市场适应能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注重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动漫制作能力,人才培养方向偏向于艺术创作。由于动漫自身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高校动画专业建设要遵循动漫发展的规律,结合自己的办W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分类培养动漫人才,构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达到以产促学,以学促产的双赢局面。

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双方要明确统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合作中做到充分信任对方,制定保障双方利益的条约。在合作体系中高校方面要放开一些手脚,注重社会实践环节,让动画企业项目管理经验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技术和行业行规要求,同时也培养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职业素质;企业方面应该积极与高校参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体系中去,让行业中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学校的实践课堂,分享在动画项目中实际的制作经验,同时,也应吸取高校动画专业中优秀的创作理念,可以增强动画企业的创作能力,帮助把高校动画专业知识理念转化成科研成果。

三、结语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之长期地有效发展下去需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3]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是既要进行一般的人才培养也要进行对行业精英培养,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的艺术理论培养和艺术的创作能力,还要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做到培养动画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动漫教育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解决中国动漫产业原创动力的缺乏,这是当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刘坤.构建产学研合作实践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长春市动漫产业为例[N].吉林日报,2014,11,1.

[2]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6.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 政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互惠互利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对政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的实践,对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缓解当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举措。是在政府部门的牵引下,借助高职院校的科教实力及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地方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校企双方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造高水平的产学合作、能够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能从办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用,即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有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起主导作用,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学校起着主体作用,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更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服务地方产业”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产业为主、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宜兴市拥有陶瓷及非金属材料类生产企业达千余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从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兴当地的有效资源,已培养了数千名陶瓷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按照现代陶瓷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

三、“教学模式改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学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重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实训中心或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教师的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加快技艺实践与专业的融合。

2.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实践,探索综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政、产、学合作”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高职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就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但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则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在政府的介入下,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施政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资助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资助的企业就业,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结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本地区陶瓷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开展专业讲座与职前培训,同时,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借助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指导培训学生。

4.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参与从校本教材名称确定、市场调研、大纲编写与审定、教材体例设计、教材编写、案例提供、审稿、论证的全过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各项实训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学习。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指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学院与企业开展生产项目联合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总之,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各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2]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3]殷惠光,宋思运,朱炯等.地方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苏教育,2011(4).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和局限。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技术和教学管理以及校园科技化、信息化、人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利于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更不符合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高校科研能力增强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科研、产业化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和完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成为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产学研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目的难以达成一致。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而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和市场的需要,以增长效益为根本目的来营销产品或服务。前者的核心是教育,后者的核心是利益。

2.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第一,政府未能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教育中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缺乏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教育法律规定。第二,政府对高校进行产学研模式人才培养教育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第三,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缺乏统一的、灵活多变的协调。

3.高校产学研教育基础薄弱。第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体质缺乏至上而下的统一布署,只有极少的高校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管理机构;第二,受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在教材、教法、教辅等方面存在极大不足。第三,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奖惩管理机制,导致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第四,高校设立专门用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专项基金极少,几乎没有。

4.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社会效应没有得到认同。第一,一些社会人士不认同。有人认为,高等院校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根本内容,对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持否定态度;第二,就业单位不认同。某些企业在招聘时,以学生的学术评分作为审核是否参加面试的标准。

三、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措施、方法和途径

1.考核模式多样化。设立多样的考核模式,如实施综合考核标准,即将工作量考核、技术转移考核、专利考核、产学研合作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实施多种组合激励方式,如专利共有激励、股权激励、工作量考核激励、受益分配激励、技术经纪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都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主动性和信心。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在企业中提供实践和操作中提升其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或科研论文,从而提升其创新素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帮助社会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又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岗位,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3.校企双方转变思想,更新合作观念。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与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一致,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也应当认识到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向高等院校开放,与高校建立长久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汲取高校先进的理论经验、科研成果及先进知识文化,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做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4.健全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提供坚实的平台。第一,设立专门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管理部门;第二,抓好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制度建设,在技术转移、股权激励、专项资金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让产学研模式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制定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评价跟踪体系和优势对比体系。

5.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优化产学研合作外部环境建设。第一,建立健全地方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合作的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纳入地方教育法规之中;第二,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经费保障体系,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发展资金,对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企业、高校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三,实施明确的赏罚分明制度,对于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第四,积极协调区域其他单位和部门。

6.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设立创业苗圃,用来培育大学生好项目、好创意。

参考文献:

[1]刘光杰.产学研合作有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比较[J].商业视角,2012(697):80-8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22-02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在产学研结合模式方面,近60年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实践更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按照我国不同时期产学研结合的阶段特征,可以将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分为以下两大类:①传统的模式:市场需求导向型结合模式。按照产学研结合技术的流动,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分为以下五类:技术转让、技术合同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企业主导型结合模式,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产学研的合作,企业为学生培养提供了科研环境和工作环境、实验仪器设备相关资料、所需研究经费和生活补贴等,研究成果完全按照事先的约定确定归属,科研院所和企业实验设备的先进性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实践和研究平台。学研机构主导型结合模式,是高校鼓励各学科聘请科研院所、企业高水平专家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外导师的聘任必须符合学校规定的导师遴选资格,按程序进行评聘和考核,可以独立招生,并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培养研究生。②新趋势:技术资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科技项目是由经营团队进行技术项目的产业化,公司为项目配备资金,等到项目基本成熟后再将其独立为公司。学科性公司模式,即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学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作为核心技术创建科技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有效地开展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创业型模式,教师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通过创业的形式实现产业化,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此都有限制,因为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而言,教师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属于学校所有。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大多数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多样化结合模式。这些模式使得我国形成了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的产学研结合格局,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在产学研结合体系中,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试验发展,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专利产出以及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是产学研结合的保障和智力支撑,但随着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和科研结构在以上方面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不到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人员人力资本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的结合,因此,产学研结合能否开展和有效进行的关键,是企业作为决策者对产学研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对企业领导者的考核评价,还没有和企业是否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及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效建立起直接的关系,所以,一些思想保守的企业领导者对通过产学研结合进行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认为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而债务、责任和风险则是企业的,所以整个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不高;民营企业由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在选择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时候,大多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导致产学研结合的目标短期化,即企业过多注重自身的短期利益,缺少远见的创新认识,大多数产学研结合停留在模仿和“喂食”上,同时一味偏重技术设备的引进和重复建设,而轻视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失去了实际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2.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从1985年至今,我国已经拥有300余万项专利成果,但实际转化率还不到2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大约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般都达到70%以上,成果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也占六成以上。近几年,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8000项至12000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对于高新技术而言,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并投入市场,是该项技术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后实现市场价值的比重低,导致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低。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对策研究

1.企业应加强与学研机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据一项对近几年来全国327项合作创新项目的调查表明,产学研结合可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9%,另对全国6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调查表明,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成功率可达69%,比同期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了近20%。这说明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必须使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发挥主导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2.企业要重视产学研结合,加大R&D投入力度。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研力量的主要集中地,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并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才能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外可以充分利用,2011计划协同创新项目,享受国内高校协同创新的成果,与区域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建立“面对点”或者“面对面”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寻求技术解决方案。

3.学研机构要注重技术研究,加大对市场推广的力度。实行产学研结合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相结合,可以提高高校和研究机构内科研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促进有针对性的研究,使科研成果更具实用性和适用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解决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经济生活主战场的功能。我国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学研结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如何改变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及实践模式进行客观的思考,将产学研结合应全面履行的任务落实于实践。为此,学研机构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①提高自身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挥研发基础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同时更要面向市场需求,着重解决企业技术革新面临的瓶颈问题。②慎重权衡成果转移和自主产业化的关系。最近几年,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结合促成一大批新的成功企业的出现,但是,创办新公司与现成公司相比,获得专利所需的资源密度率比较低,而且会导致专利转移的减少。③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对技术成果的产权合理定价。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多方面考虑、合理确定技术成果的价格。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李凌己.国内外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8):97-103.

[2]连燕华,马晓光.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1,(1):54-58.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行业特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60-02

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作为我国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培养了一大批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专门人才,推动了企业、行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产学研合作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同时,行业特色型高校以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的办学特色,为学校产学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充分展示了行业特色型高校是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合适载体。但随着新一轮高校调整,特色型大学与行业的联系变得松散,行业特色不突出,办学定位不明确,呈现了“多科化”、“综合化”、“去行业化”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传承办学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紧密契合行业需求,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层次、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是一个决定学校未来的重要课题。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在现阶段面对的紧要问题

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仍未跳出重学术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的办学惯例,高校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有效结合,学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能力薄弱,学校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现阶段,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主要呈现以下几大问题。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受到削弱,与行业结合的力度不足

一方面,原有学科特色不再具有优势,随着高校的学科设置及科研内容的同质化,压缩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原有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国家对于“211”、“985”等综合性重点高校的建设计划支持下,加剧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原有学科优势、科研实力的弱化。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中,因学科的同质化设置而使企业、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余地加大,行业特色型高校在相应行业中的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即使行业中的已有校友也因学历深造的多元化,淡化了校友的归属感,因校友交流而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逐渐松散。

(二)新兴学科专业发展劣势明显,健全的学科体系尚未形成

行业特色型高校经过转型,在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新增并培育了新的学科,形成了新的学科布局。但由于曾经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历史所限,早已形成的窄口径、低覆盖的学科结构特色与新增学科往往难以交融互通形成体系;而新增的学科专业科研设施落后、优秀师资缺乏、综合实力薄弱,实力也难以在短期得到提升,与优势学科差距显著;文化、艺术等通识基础课程虽然纳入培养计划,在缺乏学科支撑的情况下,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均不能满足现代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单一,未曾建立与专业匹配的灵活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教育内容上,理论知识和传统知识多,新知识、新技术少,缺乏教育内容的新颖性;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专业课多,选修课、通识课少,缺乏选课机制的灵活性;教学活动上,知识的讲授多,研讨式、课外研究性教学少,缺乏学生思考、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分布上,理工基础类课程多,人文社科类课程少,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此外,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孤立于高校的理论课程体系,企业没有与高校建立协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双师型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高校的教师结构处于不断年轻化和学历层次持续提高的过程,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一贯通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为教师队伍带来活力,提升学校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师行业经历普遍缺乏,教师培养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实问题,从而无法有效指导与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复合型、拔尖性人才。原有的老教师,教育观念上普遍存在传统保守,强调“知识本位”,忽视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教学方法上较为呆板,缺乏实践教育手段,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从行业、企业里聘请具有工程、生产经验的兼职教授制度,在很多高校盛行,但基本流于形式,未在人才培养中系统使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双师型人才甚为匮乏。

(五)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制度不健全,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对于产学研合作各方而言,产学研合作是形式多于实质,各方之间缺乏完善的互通合作机制,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针对政府而言,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各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关注度增高,政策力度加大的同时,各地、各部门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条块分割同样严重,协同创新机制缺乏,难以形成对产学研合作支持的合力,造成资源浪费。针对企业而言,行业企业在经营中缺乏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长远眼光,只使用现成的、成熟的技能人才;在企业创新时,购买已研发成功的专利、技术方案等成熟生产技术。针对高校而言,高校政策历来都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申请纵向课题,而忽视甚至轻视以技术开发为主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主要表现于纵向项目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正面作用远大于横向项目,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很多教师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更忽视对人才有目的地培养。针对学生而言,以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生产活动的参与时间短,程度浅,学生自身也不重视,没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实习效果差。

(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教育目的单一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应重视培育人文精神,促进青年学生理想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扩展科技工作者的知识面,启发形象思维,同时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独立、个性人格的塑造中,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爱因斯坦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1],而人文教育则解决怎么去做,为科技把握方向。无论在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哪个阶段,倡导经世致用的专业性教育均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当下存在结构化缺陷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无法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独立个性、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人才,“灵魂落后与发展脚步”的现状,形成用人单位和求职大学生之间的脱节和矛盾。

二、探索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从行业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轨迹看,既不能照搬以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沿用以获得职业技能,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建立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导,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企业为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载体,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形成精英化教育和专门化教育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具备基础知识宽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合作专业的广度与深度

一方面,完善学科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学科及专业的均衡发展。以强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形成符合区域及行业需要的优势学科群;以理科、工科带动文科,形成通识与专业交互、文理交融的行业特色群;以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带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主动调整和开设一批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学科体系。

另一方面,提高合作专业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以企业各层面的需求为抓手,基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相关要素,从信息、技术、科研、管理、人力等方面,展开多形式、多层次、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教育。同时,相关合作模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高产学研的合作深度。例如在校企科研平台建设的同时,拓展利用行业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根据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实际,应当构建以公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以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为重要组成,以实践性教学贯穿其中的特色课程体系。实践性、应用性应当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主导思想,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开放育人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从有条件的专业中选择性的开设相关实践性课程,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课程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将实践教育由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由学校内扩展到学校外,由行业内扩展到行业外,实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建立灵活、可操作的寓专业教育于通史教育,寓分层、分类培养于模块化课程,寓实践性教学于课堂教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师专业化程度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尽快建立具备科研能力、技术能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强化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验,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深入一线实践锻炼,获得企业在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增强个人技术研发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拓展教师自我提高的渠道,从而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引入教学中,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其次,鼓励有经验的教师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借助企业之力建立科研、技术产品的实验场所、中试基地等,积极为企业科研创新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高校将横向项目的经费总额、学生培养人数、专利申请数量等,作为专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最后,以聘任兼职教授或柔性引进的方式,将行业、企业中的技术、科研领军人物请进学校、课堂,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生导师,参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参与学生的课程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以校企为主导的人才培养长效互动机制

产学研各方可以拓展与深化合作方式,共同提高双方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首先,各级政府在进一步鼓励产学研合作,提高覆盖面的背景下,保持扶持政策的体系化,通过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对于产学研合作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注重政策扶持的有效性,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做好政策保障。其次,高校除了向企业输送人才以外,还可以配套提供研发条件,如科研团队,研发设备,研发场所等,提高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再次,校企在共建研发基地、研发中心,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所突破的同时,不断探索开放办学的新模式,通过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载体,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具体培养计划方面有所突破。最后,校企双方可以建立校企互通领导机构和校企合作管理实施机构,形成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保证高校与行业企业沟通的有效性。法国、德国等国家的行业特色大学十分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特别在“共同管理、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师资建设、平台搭建等层面的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保障了大学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和实现实质性的融合”[2]。

(五)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培养双统一的优秀人才,即行为、修养、信念、人格的道德性的统一,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的统一。“科学技术进步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却往往被人忽略了,‘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观念悄然滋长。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科学教育一跃而升到了最高的位置,而人文教育则从原有的鼎盛时代一步一步地滑落到了最低点”[3]作为21世纪新形势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特别是工科背景的高校,应当在已有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寻找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的交叉与融合。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改革,改进课堂教育,建立科学的学分体系与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待知识、创新和科学的态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知识、技术创新基地和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摇篮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抢抓机遇,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将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转化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将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作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邹德秀.500年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5.

[2]钟秉林,王晓辉,孙进,周海涛.行业特色大学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4-9.

[3]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5(6):6-15.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6)

论文摘要:通过“产、毕、研合作的模式”培养动漫人才,是动漫教育的行业特点和毕科特点的必然要术。欧美、日本的经验值得我国在探索动漫教育过程中借鉴,扣工作室制度、校企联动制定教育大纲、自主的产研服务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意识等。

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是动漫教育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上采取这种模式走在前列的主要有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对这一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就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作一番梳理。

1、日本模式

日本在动漫教育方面拥有将学校、市场和政策等三方面有机联合的较完善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传统的“工作室”制度;(2)自主服务于“产、学、研”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首先,日本传统的动漫教育采取“工作室”制度有点类似于我国传统作坊的“学徒”模式,师傅带徒弟在实践中学习。日本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动漫专业之前要通过人学考试,考试科目以美术基础为主,进入大学后学习课程也主要以提高美术和文化素养为主。之后,动漫专业学生很快就会被安排进动画工作室进行实战式历练。在日本的动漫工作室,特别强调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其次,较强的服务产业意识和知识产权开发意识。wwW.lw881.com一方面,日本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将传统的动漫技能教育上升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层面,纷纷在研究生院开设动漫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专门从事动漫文化、动漫产业、动漫技术、动漫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发。如东京艺术大学是日本国立大学中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院校,动漫专业隶属于研究生院的影像研究科,设三维动漫、二维动漫、故事构成等方向,仅招收16名学生。大阪电气通讯大学则是日本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非国立大学。亚细亚大学还新开设了“市场文化课”,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如今,日本院校在服务动漫企业、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2、欧美模式

欧美模式包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相似,其中以加拿大为强。加拿大60年代就已经在全球首家培养动漫人才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欧美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实施的:(1)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2)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3)技术与创意并重。

首先来看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欧美在制定动漫人才的培养要求时重点考虑是否和行业标淮相一致。如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动漫绘画专业的主要科目即是由业界人士参与编纂,为的是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行业的需要。再如加拿大有个“行业部落委员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部落委员会”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纲要。

其次,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欧美的动漫教学除了课堂教学模拟真实的专业工作环境布置外,学生在一定的阶段还会被安排进企业的工作室实习或参加实际项目的练习。与日本小作坊式的工作室培养模式相比,北美的动漫教育更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气息。加拿大的谢尔丹学院在工作室教育模式中,完全按照好莱坞动漫生产的模式组织教学,连实验室布置都尽力摹仿好莱坞动漫工作室的格局、氛围。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欧美工作室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开发。在工作室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设计自己的工作空间。

再次,技术与创意并重。欧美的动漫教育在长期与企业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如果学生只注重掌握maya等软件技术,而不去学习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动画师。因此,北美动漫教育还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细节中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意潜能。除了工作室尽量尊重学生的创意进行布置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创意训练课程,老师会把平时看起来不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联系起来,创造一个有创意的环境启发学生去联想。

3、国际动漫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日本在长期的动漫人才培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借鉴一:“工作室制度”。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大都采取“工作室”制度。我国目前动漫人才培养还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对学生进行的是规模化、程式化的统一培养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对理论,不利于学生实战经验的积累,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被掩没。“工作室’制度,将学生分成小组,各有分工。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可以与项目组中每位同学充分交流沟通。而且,通过“工作室”培养模式,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上手工作。不必像现在这样,需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才能上岗。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7)

>> 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作用研究与实践 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产学研形式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微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职农村流通类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 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Kenneth G.Ryder,James W.Wilson.Cooperat- ive Education in a New Era[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87.

[3]石火学.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