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统筹管理论文

统筹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16:14:39

统筹管理论文

统筹管理论文篇(1)

农村社会文明秩序调停将为人居基本平台稳固开创更多适应前景,其作为民生文化素质与生活质量改善的依托媒介,相应地会尊崇政府与中心村的核心领导理念,主动完善农、林、渔、牧等产业形态,利用社会的自行组织行动吸纳更多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效应。农村社会将一切自然环境与经济、政治、文化元素吸纳,利用政府与社会多方资源,引进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经验,令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焕然一新,最终充分扎实稳固基层生活共同体架构。长期以来,城市社会文明程度一再提升,但是城乡之间始终存在二元制度障碍,自此我国农村自治开始沿着异质化城市路径探索,具体说来一切改革活动都停滞在初步探索阶段。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适当赢取人文秩序和谐效应,目前我国农村内部社会关系结构仍算稳定,但是却也饱含各类冲突问题。经过规范体制创新改造,能适当挽回经济协调发展效能,促使大众应用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机保障,将一切不稳定因素摒弃在外,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前景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二、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策略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形式急剧扩张,这已然成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矛盾危机,须知目前既定农业产值占据我国整体生产数值的比重已经骤减15%,而呈现二元结构也未产生本质性变化。

1.区域发展严重失衡

我国县域经济实力存在严重差距特征,其中尤以西部地区最为落后,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或是社会文化构造状况,都与标准市场化形态存在较大出入。要尽快遏制此类危机状况,就必须随着经济改革步伐推进进行同步处置,不可滋生焦急心理。

2.城乡产业关联程度骤减

我国现下呈现二元结构夹杂着深刻的产业分割迹象,并且单位产业格局联系特性严重分离,尽管各类地区已经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做出严密关注和有机延展,可无论透过理论或者是实际操作层面观察,都存在工业、服务业向城市吸纳感知效应,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加快产业化调整速率已经处于迫在眉睫之势。实际上这类产业分割迹象已经深度弱化了城乡经济基础架构,势必不利于后期社会协调发展。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难以全面经营,特别是单位农民经济实力增长效果极为模糊,这一切现象都是城乡产业关联程度不强所造成的。

3.城市人口压力的沉重

城乡现下全面承受人口与劳动力合理分配压力,就业矛盾广泛滋生,而抑制此类危机的有效途径就是促进产业模式的创新转换与协调发展速率,特别是依托于城市化的第三产业模式,如若单纯地消除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对于后期两地一体化发展也是没有太大的的辅助功效的。具体来讲,我国必须主动联合过往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及时运用经济、行政以及文化综合调试手段进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造,这是目前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的核心任务,需要适当引起规划主体的严密注视和有机开拓。

三、新型农村社会管制要求详述

农村实施高度社会管理完全是迎合工业城市化改造思想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表现手段,按照基层组织单位形态角度分析,涉及居住空间与社会成员生活保障问题以及地方性文化传统都将受到有力保护。相对于城市结构来讲,农村大众居住密集效果不够坚实,一切活动利用村镇作为核心运转,其间不乏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的拓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改良,农村生活模式必将产生高度变化,有关外部性特征逐渐落地生根,国家规范性制度开始大面积迁移其中。而城乡统筹管制手法可说是在充分保留农村经济产业活力前提下实现工业反补能效,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为两地同步发展献计献策。自此之后,农民群体开始向城镇周边新型聚居场所靠近,土地资源也顺势过渡成为集中规模经营形态,工业产业活动的广泛交织必然带动城乡深切交流功效,创新生产技术经验与经济轨道正式上线。现如今政府一改传统卫生与公益事业发展理念,使得合理比例的公共资源顺畅转移到农村,令这类区域也能够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如低保、养老与医疗保险项目等。整体服务体系架构瞬时完善丰富起来。

四、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良建议补充

最近阶段,有关政府开始针对农村经济加以大力扶持,为了加快县城市化转变进程,提升当地社会管理能效与科学发展实力。新农村社会结构改造可以采用农村传统的赶地、租赁或收买的方式解决用地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首先新区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要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清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当地群众的意愿,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得社区建设用地。涉及行政区划变更和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制定土地调整方案,充分征求权利人的意见,合理调整土地权属,以免引起权属纠纷。

1.城乡资源协调配置

城乡和谐发展需要借助创新资源配置基础作为依托媒介,利用城乡科学共享理论,争取透过农民经济增收与公共服务流程进行两地资源科学分配,维持异质化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特性,适当建立起良性循环与统一发展文化体制。再就是匹配坚固的政策内涵,尽量将不同等级乡镇差距特征泯灭,适当加大政策倾斜辅助力度,尤其是偏远乡镇的财政支持效果,如创新农村建设资金、后期标准税收成果分成与生态补偿等;并且广泛吸引财力机构关注,必要时设立资源整合项目,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数目。

2.创新农村自治政策的颁布

农村有必要实施科学自制管理政策,确保在还权于民基础上令其自主参与领导班子选举流程,能够针对公章、村帐以及合同内容实施严格规范管理,强化各类协约签订的公开化特征,并交由乡镇代表与法律顾问细致审核。坚持上述手段,可以尽量令村级权力公开化,确保任何流程都依法运行,杜绝任何中饱私囊的腐败迹象。再就是全面抑制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患,积极推行支部领导范围下的村民自主社会管理模式。如城镇化发展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参照城镇的布局、结构、功能,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食、住、行、娱、学、医等日常问题,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3.科学吸纳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运用建设用地有偿使用与土地复垦费用作为资金重新吸纳特定出口,适当引领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与资源协调开发能效,使得当地各类公路建设、退耕还林以及通讯事业得以协调运转。对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布置与开放工作,应该适当引起不同等级层次政府的关注,确保专项扶持资金能够顺利到位。实现此类事业高度建设指标,就必须保留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示范村项目拓展作为核心任务指标,令政府一切资金支持政策得以快速倾斜。

五、结语

统筹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运筹学 软件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60-03

运筹学作为一门以决策支持为目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为决策者选择最优或较优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交叉学科,其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事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受到了国际范围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我国在1998年将运筹学确定为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运筹学课程。但由于运筹学课程特点、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经管类学生的特征,运筹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运筹学教学有待改善。笔者以自身的教学体会,发现利用运筹学软件辅助运筹学教学,可以改善运筹学教学。

一、经管类运筹学课程特点及教学中的问题

(一)经管类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依据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可以看出经管类运筹学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应用性。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对的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运筹学本身也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出来并上升为一门学科体系。因此,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经管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现实中,会面对生产计划、运输问题、库存管理、决策方法、设备更新、项目评价与选择等问题,掌握这些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是非常必要。

2.理论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体系结构以及完善的科学方法,如数学规划、图与网络,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决策论、可靠性理论等。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介绍了基本的理论体系,这些基本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

3.综合性。现代管理强调定量分析,运筹学正是为管理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运筹学综合应用数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的方法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运筹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综合性,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系统全面考虑问题的各个因素,寻求合理的数学模型,采用恰当的计算技术非常关键;二是研究内容与理论体系的综合性,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资源限制下的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丰富了运筹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运筹方法。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从实际问题出发,介绍了运筹学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运筹学教学中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经管类运筹学偏重于理论与解题技巧的讲授,忽视或者轻视实践环节。部分教师热衷于公理、定理的证明与演绎,迷恋于数学方法的精巧,注重运筹学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课时较少,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节,使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入,只能生硬地套用公式应考与作业,不能灵活地应用运筹学方法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传统的运筹学教学采用的手段是板书,以理论推导为主,教学信息少,课堂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信息量大,速度较快,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满堂灌,缺乏启发、提问、交流、实践等互动式教学,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课堂讲授内容,更不用说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经管类运筹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经管类运筹学教材以讲述理论为主,注重阐述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为基础,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却与该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地区教育质量的差异,导致学生基础差距较大;其次,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距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讲解运筹学理论为主的授课方式明显脱离了实际。同时,运筹学计算量大且繁琐,运筹学方法体系多,采用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会使相当多的学生对运筹学产生恐惧心理,面对这些形形的符号与抽象的数学公式,自然感到运筹学的学习索然无味,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考核方法单一,有失公平性。目前运筹学考核方法单一,大部分是以闭卷考试的方法判定优劣,考核的内容是一些理论公式及简单的应用,缺乏实践环节与实际能力的判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扼杀创造性,有失公平性。

二、运筹学软件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经管类运筹学教学存在许多不足,导致运筹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在运筹学教学中引入软件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达到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运筹学软件教学,是经管类学科发展的要求

定量化分析是当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主要方法,量化分析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计算方法,掌握并能应用一种软件解决现实问题已经成为经管类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在运筹学教学中,加强软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适应了经管类学科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软件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运筹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计算量大且繁琐,经管类学生对这些理论性强、计算繁复的数学演绎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心理,不愿意自学与课后复习。软件教学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背景,舍弃了繁杂的数学演绎,加强了直观性,可以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软件教学暗合了当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喜好,通过课堂演示与课后练习,使学生在享受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愉悦中,认识到运筹学的学习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同时,也体会到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潜力,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软件教学,可以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在运筹学教学中,注重软件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简化或省略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从而节省时间与精力,专注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克服以往运筹学教学中费力不讨好的窘境;软件教学可以化繁为简,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基本理论的掌握,舍弃数学理论的演绎,有更多时间与精力进行实际能力的训练,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软件教学可以改善教学互动,加强课后实践。

(四)加强软件教学,可以改变考核方式,提升公平性

学生的天赋与特长、爱好各有千秋,单纯的闭卷考试没有考虑这些差异,对部分学生有失公平。软件教学,可以提供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因为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演绎,只要了解问题的本质,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软件求解,可以通过学生演示,从而评判学生的运筹学学习状况;课后实验报告、课后具体案例报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评判学生能力的依据,这就克服了片面性,从而提升了公平性。

三、运筹学软件教学应考虑的问题

要提高软件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在软件教学方面,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适合的运筹学软件

运筹学软件有几十种之多,每种软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比如常用的Excel、Lingo、Matlab、WinQSB等软件,Excel灵活性好,且可借助Excel的其他工具作进一步分析,但要求熟悉工作表函数;Lingo、Matlab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灵活性好,适用于大规模规划问题求解,但要求会编写代码;WinQSB具有操作简便,能给出中间步骤和图形,但要求规范,灵活性差。所以,要依据专业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运筹学教学软件。本着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依据经管类学生与经管类运筹学教学要求,笔者认为选择WinQSB较为恰当,这是因为该软件教学可以再现运筹学基本理论,可以通过寓理论教学于软件教学中,同时考虑经管类学生计算机软件知识以及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认为牺牲一些灵活性,多考虑规范性,更有利于运筹学的教与学。

(二)软件教学要兼顾理论与应用

在运筹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传授理论知识还是运筹学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软件教学是运筹学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从一个极端――只注重理论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软件教学可以包打天下。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软件教学时间,设计软件教学的时机,做到软件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平衡。笔者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软件教学,比如对线性规划问题,首先提出问题,介绍软件求解方法,在软件演算过程中,归纳总结基本理论;而在图与网络问题时,首先介绍理论,然后再应用软件教学演示理论结果。对学生提问、交流时,既考虑理论部分,也对软件演示结果提问。

(三)加强课堂演示与课后练习

经管类运筹学课程出发点是培养实践能力,课堂实验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在课堂实验时,应讲清楚具体案例建模的运筹学思想、软件求解的过程、结果解释等,要求学生能演示其他类似案例,提供实验报告。除了实验课外,应在平时教学中,抽取部分教学时间,演示运筹学软件的作用。此外,由于运筹学课程知识量大,仅仅依赖课堂学习与实践,学生难以理解并吸收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运筹学软件的灵活应用也离不开不断的练习,因此,加强运筹学课后练习与实践,不仅可以消化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经管类运筹学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度极大的课程,既涉及深奥的数学理论、冗繁的演算过程,还与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紧密相连,许多学生对运筹学怀有恐惧心理,缺乏学习兴趣。在运筹学教学中,引进软件教学,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软件教学简化了理论推导,避免了冗繁的数学演算,使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直观明了,学生学习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运筹学软件教学,优化了考核方式,提升了公平性。此外,引入运筹学软件教学,使学生在运筹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提高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经过近几年的软件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改变了对运筹学的恐惧心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在软件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如选择适合学生特点与课程要求的教学软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软件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平衡,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软件教学等。

总之,在运筹学教学中,引入软件教学,适应了时代与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软件教学不但是运筹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韦福雷,胡彩梅.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经管类运筹学教学体系研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

统筹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非运筹学专业;运筹学;工业工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28-03

运筹学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人、物、财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人员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钱学森、许国志等教授将运筹学由西方引入我国。随着战后世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运筹学的应用由主要在军事领域,转向市场销售、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运输、财务和会计、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工程的优化设计、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管理等民用领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运筹理论。从应用的对象领域来看,有工业运筹学、农业运筹学、交通运输运筹学、公共事业运筹学、军事运筹学、金融、市场、保险运筹学等;从其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来看,则又有计算运筹学、工程技术运筹学、管理运筹学、生命科学运筹学等等。基于此,对于运筹学的教育实践,也引起了运筹学工作者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运筹学研究、教育、推广的主力军,各个高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进行回顾和展望;

2.基于运筹学学科的教育实践从现行学科专业制度的角度探讨交叉应用学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3.基于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4.基于不同专业下开设的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工业运筹学、农业运筹学、交通运输运筹学、公共事业运筹学、军事运筹学、管理运筹学等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5.基于MATLAB、LINGO、LINDO、EXCEL等,对运筹学的实验教学和应用(案例)教学进行探讨;

6.以运筹学课程为平台对课程系列的设置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了运筹学课程平台和课程系列。

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制度下,运筹学作为专业科目在高校中设置在数学院(系)里,同时,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等专业运筹学也是人才培养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为了满足、适应不同专业和层次对运筹学的教学不同的需求,必须认清、重视以下一些关系:

一、分清楚运筹学科学发展和运筹学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就技术发明对战争的影响或就未来事件的策划来说,运筹学可认为是起源于朴素的运筹问题和运筹思想。科学家正是从统筹、多阶段决策、多目标优化、合理运输、选址问题、都市规划、资源合理等思想中发展新的数学内涵,并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运筹学科学发展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而非运筹专业本科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运筹学从本世纪30年代末产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体系结构的科学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模糊规划等)、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对策论、可靠性理论等。随着金融工程、网络科学、生命科学、服务科学等新兴领域的迅猛发展,运筹学本身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在智能计算方面形成了诸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禁忌搜索、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DNA计算等影响广泛的研究计算工具。运筹学一方面分支众多,另一方面发展迅速。因此,分清楚运筹学科学发展和运筹学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运筹学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体系的设置等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分清专业方向和课程建设的关系

对于非运筹学专业需要学习运筹学的专业,在运筹学的本科教学方面普遍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运筹学,教学学时严重不足,并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其次,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重叠,并且运筹学的某一分支是某一门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和工具;另外,课程采用专业归口,因此运筹学普遍由数学系的老师讲授。分清专业方向和课程建设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选取教学内容,从专业课程建设出发以课程群的方式构建运筹学教学体系,选择和培养合适的教师队伍是组织运筹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容回避的内容。

三、要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之间的关系

运筹学教材是运筹学教学的基础。其中以清华大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筹学》为代表,按照运筹学分支构成进行编写,内容非常全面。依托此类教材进行教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建模和数学求解思维、方法和步骤。本科生教学主要内容为单纯形法和表上作业法等。而本科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基本上是建模、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以辅助制定决策。问题的结果比数学求解思维、方法和步骤重要的多。而且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量激增,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中将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本身更加重要。因此,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运筹教材编写、选用,运筹学实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以下以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的本科教学为例,对非运筹学专业运筹学的本科教学进行探讨。

1.运筹学教学内容设置。“运筹学”是工业工程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主要通过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类决策问题,为后续许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工业工程是一门涉及人、物、料、设备、信息和能源等要素的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思维方法,为实现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从“运筹学”在工业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运筹学的所有分支内容。考虑到48个教学学时的限制,我们选用清华大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运筹学教材为蓝本;以与运筹学相互关联的课程群为载体,以各分支的内容、层次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以让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内基本掌握运筹学所有的分支内容为目标,对运筹学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设置:

其中,自学的内容(动态规划和解的搜索理论)的基本思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并对学生的自学进行引导和关注。

2.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实际,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尽管对于工业工程的本科生来说,教师在教学上主要应集中于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和由理论到实践这些环节的能力培养上,但绝对不能忽视基础理论,反而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基础理论学会、学扎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就要更加努力钻研。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当牵涉到数学论证时,力求精练,尽量采用一些形象、简单的证明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强调让学生课外自学定理、问题的数学推导。其次,要注重各章节的内容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把单纯形法的求解思路、解的搜索原理、最优性原理贯通整个理论教学过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以总体的观点考虑问题,建立模型。

3.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分析、求解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运筹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运筹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及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树立起系统效益观念。这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有必要引入实践环节。另外,学生在做运筹学习题时,由于决策变量的个数不仅仅是两个,所以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就不能统统利用图解法来求解,而是要利用单纯形法来求解,这必然造成表格多、计算量大的问题。而且,即便解题方法、计算步骤和原理都正确,仅仅由于表格中的某一个数字计算错误,经常造成最终计算结果错误,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自己计算能力的正确性发生了动摇。当决策变量的个数比较多,数学模型的结构比较复杂时,求解过程就变得更长,更容易出错。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利用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模块开设了运筹学实验。之所以选择EXCEL软件是因为我们所选取的课堂教学内容尽管在传统求解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就建模而言,都可以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而且,EXCEL易得易学,不会因为软件问题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教学“失焦”。

通过前期系统的理论学习,加上计算机软件以及大量生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如此的锻炼为学生参与校内外的科研创新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颂迪,等.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6).

[2]胡晓东,亚湘章,祥荪.运筹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2).

[3]刘小强,左勇华.现行学科专业制度下交叉应用学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以运筹学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4.

[4]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业工程,2009,(10).

[5]侯彩虹.《运筹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3).

统筹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运筹学;教学改革;管理专业

1.引言

运筹学一词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仍无统一且确切的定义[1]。一般认为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其基本思想是“优化”,而优化无所不在,尤其是在经济管理中,因此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运筹学被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2]。

运筹学引入我国后,在经济、军事、高教、管理等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运筹学的定量分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特点,适合当今社会对高级管理决策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进行运筹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管理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2.1 注重整体最优化[1]

运筹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系统(如经济系统、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等),从整体最优的观点出发,把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以实现系统的所有指标的整体最优化。例如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最好、产品的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成本最低、工期最短,或同时要求若干项指标均达到一定的满意程度等。对于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必须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协调企业内部个子系统的相关利益,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2.2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3-5]

运筹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众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已经形成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结构体系及一系列分支的交叉性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存贮论、排队论、决策论、对策论、图论与网络等,它综合应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方法。因此,运筹学是多学科、诸理论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2.3 模型方法的应用

无论运筹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其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建立适当的模型(通常是数学模型)以解释运行系统的现象和预测系统未来的情况。学习运筹学要掌握的最重要技巧就是提高对运筹学数学模型的表达、运算和分析的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分支较多,每一分支都包括识别问题、建立模型及求解等环节,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及经济学等,更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运筹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2]。因此学习的过程难度较大,而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3.1 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建立数学模型是运筹学研究问题时的最基本手段,没有数学模型,“优化”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学好运筹学,良好的数学功底是前提。然而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学功底普遍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一说该课程与数学有关,学生普遍有了抵触情绪。若是授课时一味的进行理论推导及定理的证明,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运筹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放弃听讲。

3.2 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管理专业的学生尤为如此。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现有的多数运筹学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是经过高度抽象后选取的,与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面对就业压力及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就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习。

(2)由于教师对企业系统的实际运转情况不够了解,很难把企业中的实际案例拿到课堂上去讲授,多数情况下是照本宣科,这就使得教师对运筹学的理论部分讲得多,实际应用部分介绍的少,造成学生错误的认为运筹学就是数学,没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3.3 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板书教学,由于运筹学课程含有大量的图表,其手工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全部依靠板书教学势必造成信息量太少,上课过程枯燥乏味,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知识的乐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新趋势。然而实践证明,对于运筹学这门课程若全部应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课件制作的过于粗糙,没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幻灯片切换太快,学生来不及进行思考。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在台上“照片宣科”,学生在台下伏案睡觉。这说明无论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是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都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加以改进。

3.4 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运筹学的分支较多,面面俱到的授课显然是不可取的。另外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的是文科背景,有的是理科背景,学生层次良莠不齐。因此,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既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能使得后续课程不重复运筹学中的分支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4.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

4.1 精选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

如何针对不同的专业及教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准备的。由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有文科背景的,又有理科背景的,因此在理论教学时要适当增减。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数学功底相对较弱,因此要相应的减少理论推导及定理证明,只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运用及操作就足够了。道理很简单,我们不需要知道电脑是怎样工作的、运行机理是什么,只要知道怎样围绕着自己的工作需要去使用电脑就可以了。另外运筹学的内容较多,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取舍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有所了解,知道哪部分内容会在后续的课程中讲到,后续课程重点讲到的,运筹学中可以不讲,避免重复教学,集中精力讲授其它重点章节的内容。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存储论部分就可以不讲,因为该部分内容会在《仓储管理》课程中重点介绍。

4.2 适当增加案例教学

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及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模型的求解过程和所得到的结果展开讨论,使学生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运筹学的确是一门有用的课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要辅以软件的操作及运用,因为多数情况下针对案例所建立的模型都较为复杂,手工求解比较繁琐,因此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又不能使学生陷入繁琐的计算当中去。目前,常用的运筹学软件主要有Lingo/Lindo、Matlab及Excel规划求解软件等,其中Lingo软件编程计算较为简单,易于上手,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4.3 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辅助教学的意思是仍以板书教学为主,而已多媒体教学为辅,两者做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那什么时候用板书、什么时候用多媒体呢?本人认为,在讲授每一章的基本算法时,最好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这样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跟住教师的讲解思路,又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来帮助其消化吸收。如在讲解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时一定要用板书教学,而之后的大M法、两阶段法以及改进单纯形法等都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另外,在介绍案例时一定要用多媒体技术,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保证充足的信息量。

5.结论

为了使运筹学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本文总结了运筹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也是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同行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这种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广民.研教相融推进运筹学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62-64.

[3]冯丹.《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0(21):72-73.

[4]任俊峰.关于改进运筹学教学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2010(10):366-367.

统筹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运筹学;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50-03

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创造利润的第三重要源泉,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物流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我国的物流科学基础研究。还是物流教育都很滞后,导致为物流企业提供智力支撑的物流人才匮乏。在此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物流人才刻不容缓。

运筹学是运用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协助得出最优决策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中能用数量来表达的有关运用、筹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要求,建立数学模型,经过分析运算,做出合理安排,以达到更经济、更有效地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随着物流学科的发展,运筹学理论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物流运筹学知识体系。物流运筹学主要侧重于运用运筹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中的实际问 题。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应当看到,我国物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大量问题。就运筹学的开设来看,目前在全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运筹学教学中,已有一些院校改变以往采用的偏数学类运筹学教材,而采用管理运筹学教材,但仍然有许多学生对运筹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还存在着教材缺乏实用性,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水平不高等情况。

通过对运筹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运筹学教学效果,应从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师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着手。

一、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应用运筹学去解决物流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加强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二、因材施教,确定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仍然没有摆脱纯数学特色较浓的运筹学教学。以运筹学之重要分支――线性规划为例,它发展较早,理论上比较成熟,应用较广。可以用来解决物流管理中运输、库存、任务分配、计划安排等多方面问题。对于只含两个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可以通过平面作图的方法求解;但多于两个变量的情况,必须用单纯形法求解。它的求解过程,是数字的重复迭代过程,解题过程耗费大量时间。理论授课中,只能对那些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较少的问题进行讨论,严重脱离了现实。对于整数规划,其求解方法有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等,但步骤烦琐。由于运筹学软件的完善和发展,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运筹学中常见模型的求解完全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从而增加学生上机的时间,加强在计算机上使用运筹学软件来解题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提高了授课效率,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数学建模,以及对实际问题进行决策的思想。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运筹学教学内容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否则难以达到开设运筹学课程的课程目的。一方面,由于运筹学分支多范围广,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内容安排应基于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理解与把握,从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发,选择与之有较大相关性的分支。例如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博弈论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与合作,若协调方属于不同的企业,不仅要从技术上寻找物流优化的方案,还要考虑由于最优化而带来的利益的分配问题,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博弈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优化方案在实施上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所选案例应以所学的理论方法作为支撑,且反映物流环节中普遍而具体的问题。

以现代物流为背景的运筹学不仅保证学生学到比较广泛、有应用意义的优化方法,以及定量建模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还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现代物流实际背景,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三、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发展,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运筹学教学模式,已显得被动和单一。特别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局面。因此,对现行的运筹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很有必要。

1.引进运筹学计算机辅助系统,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直观

可根据运筹学课程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省了理论推理与解题技巧的讲授时间,又腾出了大量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另外,在讲授问题求解时,重点讲授算法思想,借助数学软件完成相关计算,摈弃传统教学中复杂的手工计算,并可将传统课堂教学中进行不了的繁杂计算过程,完全地计算出来。例如,在讲述图论与网络章节中求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用矩阵法计算4×4矩阵的例题,需要64次代入计算公式,计算量巨大。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只介绍求法,无法给出计算的主要结果,利用教学软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所有的叠加矩阵及最后结果。

2.开展实践教学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的教学可采取两种方式,其一,建立校内物流系统实验室。物流系统实验室主要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运筹学知识和一系列建模仿真手段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实验室能够模拟现代生产型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的一般情况,但建立物流系统实验室造价高,要有资金保障。其二,积极与物流企事业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不但能大大加强学生对运筹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对物流和运筹学的感性认识与对现实问题的建模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为将来成为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物流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启迪学生主动思考

课堂讨论的内容,有的是运筹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方法,也有的是运筹学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一味灌输,要经常提问,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活跃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关于“网络规划”的内容,教材里只有对“边”有容量限制,上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点”有容量限制,怎么办?继续“点拨”同学:日常生活中水管有粗细,有不同的运水能力,这反映“边”的容量不同;但阀门也有大小,这表示“点”也有容量限制。对此,学生将非常感兴趣。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把“点”的容量限制转化为“边”的容量限制;然后,从“点”的前后都只有一条“边”,到前后都有多条“边”的不同情况,鼓励学生回答。最后,再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学习效果,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发现性的思维活动。

4.案例教学

让学生分析案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为分析案例而分析案例,因而对案例本身要“精心设计”。

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由于运筹学是应用型学科,每学完运筹学中一类知识,都可以给学生留出和现实应用相关联的例子,课后让学生根据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以应用。下一次上课时先让个别学生讲解自己的分析过程,引导大家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讲评。通过分析案例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学习专业知识,二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上机能力、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而能力的培养则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掌握了能力,学生将受用一辈子。

四、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精良的教学队伍。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大部分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师资,几乎都没有物流教育的背景。承担运筹学的教师很多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并没有涉及物流领域,这样的教师队伍不能满足物流专业运筹学教学的客观需要,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教师要上好物流管理专业的运筹学课,不仅要有扎实和全面的数学知识,还应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语言的知识和应用等能力。若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强,授课内容易脱离专业背景,授课案例缺乏针对性,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一是引导鼓励教师从事该专业的相关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研相长;二是安排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了解物流领域中存在的实际优化问题,积累教学素材;三是进行集体备课,不定期地对课程讲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交流一些好的案例,互相补充,提高运筹学教学的实用 性。

物流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既要关注物流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加强科研业务能力,又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运筹学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成长为适应2l世纪的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新型物流教 师。

五、改革考核体系,促进素质教育

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从应试学习向提高素质和应用技能方向转变。几年来我们从考核的各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从过去的单一卷面考试逐步改革为多元考核方式:平时作业成绩占10%;上机操作成绩占10%;学期论文成绩占20%;笔试成绩占60%。

与原有的考核体系相比,一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将在计算机上使用运筹学软件来解题作为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我们借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预先给出多个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题目,自己设计求解要求,并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然后上机求解,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问题给出可行性建议或决策分析,最后以论文形式上交。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理学院

参考文献:

统筹管理论文篇(6)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4.02.04

[摘 要]针对目前实施的绩效管理难以综合考量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绩效相关性、规划非线性状态下的绩效最优性、协同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同一任务在其不同实施阶段衔接时的绩效统筹性问题,以及公共服务绩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满足程度的同步性问题等,本文提出在绩效管理中引入统筹的思想和方法,旨在提高组织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实现绩效的全面、整体和可持续化管理。本文对统筹型绩效管理的内涵、特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分析,从管理的结构、过程、机制和方式四个方面初步提出建立统筹型绩效管理的几个重点问题。

[关键词]绩效管理;统筹导向;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4)02-0029-06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40年来,各国企业界、公共机构和学术界对绩效管理倾注了大量精力,形成很多成果。我国各级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绩效评估和管理,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绩效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计划、指标、考核、反馈与改进等环节,对绩效管理的价值、资源、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都作了多维度研究,但所有这些基本都是针对单个组织或个体的。绩效管理有没有一个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统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在实践探索方面,总体来看,我国绩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待提高,应用范围需要扩大,多头式评估需要整合;在促进科学发展,发挥其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功能等层面的内容,还有待研究;关于如何促进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性绩效提升,应对系统中的“冒进”、“拖后腿”以及“快”和“慢”不协调等问题,也急需解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思考:现在所实施的绩效制度本身是不是存在着某种缺陷?或者说我们现在做的绩效管理是不是也有一个转型问题,需要打造绩效管理升级版?

随着改革的深入,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这为绩效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的着力点需要从单一层面的个体绩效向整体层面的组织绩效转变,研究方法也需要借鉴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理念,以改变过去对复杂系统性问题的忽视,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可见,拓宽绩效管理的研究思路,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理论研究的客观要求,统筹型绩效管理自然被提出。本文拟对统筹型绩效管理的内涵、依据、特征等进行分析,初步提出建立统筹型绩效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统筹型绩效管理的内涵

关于绩效,伯纳丁(Bernardin)从结果的层面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绩效是对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所创造的产出的记录或工作的结果。[1]墨菲(Murphy)则从行为的角度,认为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2]布雷德拉普(Bredrup)把绩效管理视为管理组织绩效的过程。[3]周志忍认为绩效管理可以看做是系统工程、动态过程和人力资源开发手段三个维度的综合,是为实现所期望结果而实施的管理,包括一套管理绩效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与技术。[4]有的学者立足我国国情,认为中国的绩效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创效式绩效管理,以体制、机制、功能和辅创效等内在结构,“通过创新,创造绩效”。[5]还有学者在绩效管理中引入“同步达效”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绩效协同管理的问题。[6]可见,这些研究在注重组织系统性绩效的基础上,引入了“整体”、“协同”等元素,但均是以一个组织或一个系统为单元进行的绩效管理,未关注组织与组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统筹的要求,未将“统筹”作为绩效管理的首要属性。

统筹型绩效管理是以统筹的理念为导向,在对构成组织统一体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进行总体筹划的基础上,通过对组织中系统的各要素、层次以及子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对统筹程度、能力和水平进行绩效评估,使系统的整体绩效达到最优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

第一,统筹型绩效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核心思想和统筹兼顾根本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推动管理创新的方向,也为绩效管理升级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哲学层面的理论和政治理论层面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还可以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统筹型绩效管理。如“短板原理”认为,木桶的盛水量由最短的木板这个“限制性因素”来支配和决定,同理,系统最优化的实现也往往取决于分配资源最少、效率最低的组织。又如“役使原理”认为,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到接近状态变化的临界点时,“快变量”由于变化太快,以致未对系统施加影响就消失或变化了,而极少数“慢变量”变化相对缓慢,成为支配和主宰系统演化的序参量。这些理论都为统筹型绩效管理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二,统筹型绩效管理是对“结果导向”式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以往重视单个组织和个体的绩效不同,统筹型绩效管理着眼于整体性绩效的最优化。统筹型绩效管理强调“统筹导向”,这与“结果导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果导向作为一种理念,意在提倡减少对过程的烦琐评估,而不是不要对管理全程包括管理方式方法的关注。结果导向并不否定其他导向。在这个意义上,统筹导向的绩效管理与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是兼容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是,结果导向容易被理解为结果是唯一导向或主要导向,如果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结果导向”,我们认为,一般应该在组织体系中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组织与外部环境总体相互适应的条件下才能实行。我国尚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之中,各方面制度不健全,不能简单地以结果为唯一导向。应该把管理结构、管理过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等综合起来,统筹考量其总体绩效。因此,统筹型绩效管理不是对以往研究的简单否定,而是强调一种导向的改变。

第三,统筹型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仍然是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早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改进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统筹型绩效管理的评估环节以组织系统为对象,注重组织中系统的各要素、层次以及子系统统筹程度的考核,客观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组织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水平,避免评估过程中对个体绩效的过度关注和评估工作的主观性,改善因为评估活动分散于多种管理机制中而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

三、统筹型绩效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存在着系统与子系统、系统本身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转换,这就导致整体绩效不等于各部分绩效之和的平均值。绩效管理的本质是化繁为简,在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中抽出某些确定性指标,在系统中对繁多的种类进行区隔,把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当作不变量,通过用模拟开放性替代真实开放性,用少量复杂性替代大量复杂性,用有限层次性替代无限层次性等技术手段,计量出自身难以计量的数据。绩效管理如果忽略了复杂性系统问题,过分追求单个组织或个体绩效的最大化,往往会落入“合成谬误”的陷阱,转而影响和降低绩效管理的科学性、执行力、公信度和可持续性。统筹型绩效管理在传统的绩效计划、实施、评估和反馈的生命周期管理路径基础上,增加横向界面的管理路径,力图构建立体式的绩效管理模型,如图1:

图1 统筹型绩效管理模型由此可提炼出统筹型绩效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运行速度、轨迹、离差等方面的协同管理、非线性状态下的最优管理、与外部环境共生的复杂管理和组织中不确定性管理等四个问题。

(一)互有联系的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管理问题

现在的绩效管理也有体现统筹和协同的要求,但是它关注的是外部关系,即政府间的协同、部门间的协同,并没有深入关注每个组织自身内在的运行速率与整体绩效的关系。统筹型绩效管理不是仅仅满足于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设立具有统筹意义的某个指标或某组指标(如“协同配合”、“协调能力”等),也不是简单地增加这方面指标的权重,作数量上的放大,而是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深入到管理系统中各个对象、要素的活动规律之中,通过绩效管理达到系统协同、绩效提升的目的。换言之,统筹型绩效管理注重系统中各要素的交流互动和协调行动,通过充分的沟通来避免消极性冲突的产生,以有效地协作增强系统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将统筹的要求内化为解决每个组织自身内在的运行速率与系统整体绩效相协调的问题,提高各部门分工合作的效果,协调各部分目标达成的效率,实现系统性的统筹功能效应。

在公共服务领域,统筹型绩效管理要求公共服务绩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满足程度协调同步。陕西省神木县实施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之所以引起极大争议,原因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公共服务需求和政府能力等几个方面缺乏统筹兼顾,在政策设计上缺乏对政府、医院、患者和保险机构等元素的系统协同管理和综合平衡,一旦出现本地优势产业失利、资源市场低迷、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过度的社会福利就很难持续。公众对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刚性,往往是能上不能下,学术界概括为“棘轮效应”。忽视这一特点,就会形成政府财政能力与民意反弹之间的政策博弈,甚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可见,公共政策需要进行统筹管理,而对政策绩效的评估离不开统筹型绩效管理。

(二)非线性管理状态下的最优管理问题

组织绩效是难以精确测量的。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粒子,不可能同时精确测量它的位置和动量,表现在实际测量中就是产生误差。绩效管理的实质是追求一种最优化的管理,绩效的测量是实现这种最优管理的基础。而绩效作为一个多维概念,本身掺杂着许多主观性的因素,并且绩效测量的对象又是高度复杂化的组织和个人,因此,绩效测量十分困难[7],绩效管理难度很大。在高度抽象化的线性管理模型中,这种表现还不是很明显。假设组织的活动对目标函数的贡献或对资源的消耗与活动水平成比例关系,即目标函数式(1.1)或约束条件(1.2)是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如下所示:满足目标函数maxz∑nj=1cjxj(1.1)

∑nj=1aijxij=bj(i=1,2,…,m)

xj≥0 (j=1,2,…,n)(1.2)式(1.1)和约束条件(1.2)的可行解X=(x1,x2,…,xn)T 即线性管理问题中的最优解。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活动对目标函数的贡献或对资源的消耗与活动水平不成比例关系的情形,即目标函数或约束函数不是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而是非线性函数,笔者称此类问题为非线性管理问题。这里绩效的衡量,需要引入非线性绩效管理。在线性状态下,全局最优解也是局部最优解;而在非线性状态下,全局最优解不一定是局部最优解。所以,非线性绩效管理与线性绩效管理的区别在于,如果线性管理问题有一个最优解,那么一定是可行域中的一个极点;而非线性管理的可行域就不一定是凸集了,即使可行域是凸集最优解也未必是可行域中的极点。非线性管理问题的最优解不会在可行域的边界上。

图2 图解非线性规划问题如图2所示,假设目标函数y=x2,斜线部分表示可行域C={x|x≥y2+a,y≥0},可行域C是凸集但其最优解趋于无穷,显然不是可行域中的极点,并且最优解也不在可行域C的边界上,因为目标函数y=x2与可行域C的边界只有一个交点B,而B显然不是最优解。

按照非线性理论,可应用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黄金分割法就是常用的方法。黄金分割法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按黄金分割点把一线段分割成两部分,使较长段的长度与整段长度的比值等于较短段与较长段的比值,等于0.618。在政府绩效评估中,除去其他因素的影响,就绩效评估体系本身来看,往往存在评估指标不能客观反映不同部门因业务量不同而产生得分差异的问题。业务量越大,需要处理的情况越复杂,产生问题和出现错误的概率就越高,从而绩效评估得分可能就越低。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我们可以采用黄金分割法对这个问题加以探索改进。比如,选取几个关键的具有共性的指标(相当于较长的线段),将其分值(较长段的线段长度)在整个指标评分体系(整段的线段长度)的权重按强力部门与非强力部门以0.618(黄金分割率):0.382的比例加以区分,可能相对合理些。

(三)与外部环境共生的复杂管理问题

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绩效管理的复杂程度。理论界对组织环境不确定性的认识尚存分歧。邓肯(Duncan)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不同主体对环境的主观感受存在异同[8],而普费弗(Pfeffer)和萨兰斯克(Salancik)则认为环境不确定性的真正原因是关键资源的稀缺和难以控制。[9]但无论是因为感知环境的不确定还是客观环境的不确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丰富性特点愈加明显,对组织制度、战略和结构层面的影响也越发凸显。[10]针对不同特点的组织环境中的绩效管理,传统理论缺乏统筹协同的观念,认为在相对稳定的组织环境中,组织需要高度严格的科层结构和机械理性的管理模式,而当外界条件快速变化时,无边界的学习型有机组织才能取得高的绩效。统筹型绩效管理有别于这种二分法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在组织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注意保持系统控制力的同时提高组织的学习力,促进组织可靠性和探索性的协同发展,抛弃非此即彼的一维理念。文东华等人已从实证方面验证,至少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管理者增加对控制与探索两方面功能的投入,均能提升企业绩效,并且这两方面功能是相互促进的。[11]可见,在组织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运用统筹型绩效管理是有效的。

(四)组织中不确定性管理问题

组织中不确定性与组织是否有序成型有关,在有序和比较定型的组织中建立统筹型绩效管理是比较容易的,可运用甘特图对工程管理中绩效进行统筹管理。例如,在地铁隧道施工中,采用盾构机在地下作业,要求每一段的挖掘时间基本一样,而地质条件有区别,即使盾构机能以同样的时间推进,也要考虑地质条件对过程进度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地质情况是有详细资料和档案可供查询的,可以精确计算出每一段盾构机挖掘进度所需要的时间,因此,统筹安排工程就不是很难的一件事。而在无序或未定型组织中不确定性相对比较高,要建立统筹型绩效管理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对管理对象进行分解,运用分类学方法,根据不同类别中不确定性的规律安排管理措施。如,发电、供电、用电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体系,以前研究供求关系都把重点放在发电、供电方,需求大了就多建电厂多发电、哪里需求大就往哪里多输送电,这样往往出现产能过剩和余缺不均,而且恶性循环。上世纪70年代,为应对两次世界能源危机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展“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简称DSM),电力供需双方共同对用电市场进行管理,开启了解决电力供求关系的新思路。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规定,通过统筹管理,采用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用电方式的办法,实现科学用电、节约用电、有序用电。具体措施有:国家通过政策措施激励或惩罚,引导用户改变用电方式,错峰运行,在高峰时少用电,低谷时多用电。这样可以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从而缓解缺电压力,降低供电成本和用电成本,使供电、输电和用电三方都得到实惠。我国在有效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地方,每年夏季的“迎峰度夏”和每天中2-3个小时的用电高峰,既保证了用电需求,也减少了电厂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减少了“拉闸限电”现象。“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发电方、供电方、能源服务平台、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多方共同协力,实现了一种新型管理,其实质上就是一种统筹型绩效管理。“需求侧管理”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是,在复杂系统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方法,是把管理对象进行细化分类,对每一“侧”都按照统筹效率的要求进行评估和管理,不留死角,也不搬用统一的管理法则。

四、建立统筹型绩效管理的初步构想

从目前我们的知识和能力看,统筹型绩效管理还仅是个科学问题,是个实践理念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工作者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在这个意义上说,统筹型绩效管理是理念形态的东西。为了实现从理论概念向实际操作的跨越,笔者拟从管理结构、管理过程、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求解目标和应答域。

(一)绩效管理结构

从管理结构看,组织系统中的各要素间、要素与子系统间、各子系统间、系统与环境间要建立互动与协作的模型,通过组织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合作的结构化,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统筹型绩效管理要对这个整体绩效进行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组织中空间横向环节的协同结构及时间纵向层次的衔接结构来实施绩效管理。空间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就好比交响乐队,必须有弦乐、器乐和打击乐等不同部分协调演奏,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时间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间的顺次衔接,就好比接力比赛,要求团队的每位成员在依次完成个人负责的一段赛程后,相互合作,配合默契,进行接力棒的传递,获得比赛最终胜利。[12]二是对系统实施“顶层管理”,更多地发挥专司绩效管理机构的作用。在较大型的组织中,一般都设有专司绩效管理的机构,但其作用往往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对专职机构的功能定位偏窄,仅负责本组织内部的绩效管理。充分发挥综合性绩效管理机构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绩效管理从单一型、线性模式向多元型、非线性模式转变。可考虑将这些机构的职责拓展为既负责本组织绩效管理,又兼顾与上一个层面的其他机构进行绩效协调,同时还可承担综合性、全局性、缺位性(拾遗补缺)绩效管理任务。如我国目前由各职能部门实施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行政部门绩效评估、公务员绩效考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除了绩效计划、绩效目标、结果应用外,其他业务可交由一级党委政府的专门绩效管理工作机构负责,即可将拟订绩效指标、开展评估管理、控制评估成本等具体事务性工作从评估本体机构剥离,由专业绩效管理机构负责提供统一的评估和服务。这样更符合绩效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标准化和专业化原则,有助于解决粗放式、随性式管理的问题,提高绩效管理的技术水平,有利于解决多头管理、重复劳动和标准不一等问题,形成绩效管理的合力。

(二)绩效管理过程

从管理过程看,组织系统各环节要建立先后协调的流程,控制缝隙距和时间差;在同一环节上,要建立各子系统同步协调的流程,实现速度的可控性和差异性。统筹型绩效管理要对这个过程进行管理,重点是对速度的可控性进行绩效管理,使各要素之间保持最合适的进度,好比在接力比赛中,顺利的交接棒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接力跑运动员会在交接棒的瞬间,恰好达到在接力区的最高速度,然后跑出接力区,一直到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名运动员的手中,这样环环相扣,最终冲刺到终点;速度的差异性是指在时间上不要搞机械统一,而是允许各子系统根据自身功能匀速运作,并且要特别注重起关键作用但在系统中往往占弱势地位的“限制性因素”,就如同在接力比赛的队伍中,如何合理安排速度最慢的那个选手的赛位,对比赛至关重要,如同“田忌赛马”的原理。这里的实质问题是,要根据政府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性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在政府整体中的作用,来确定其运行速度方面的要求,该快的要设计出“提档”、“踩油门”的指标,该慢的要设计出“降档”、“踩刹车”的指标。如果一个机关中人人、天天都在加班,疲于奔命,其组织总体绩效一定不高。

(三)绩效管理机制

从管理机制看,统筹型绩效管理强调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和矫正机制,使各子系统或要素能更好的产生协同作用,促进系统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在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方面,可通过“任务型组织”的运行来考量其统筹绩效。[13]党政机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就是典型的任务型组织,其一类是非常设机构,如“财政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另一类是临时性机构,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这类组织一般是为了协调推动某项重大公共政策而设立的。统筹型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对这些任务型组织的运行绩效的管理,以看出党政组织在政策、政令方面能不能有效执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左右协调的绩效如何,能不能减少执行摩擦成本,同时也可以监督指导各子系统和要素的运行,促进统筹兼顾。在矫正机制方面,重点是要通过管理成本和利益分配的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从成本角度看,统筹型绩效管理要求组织系统中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协调成本要小于绩效增加所带来的收益,达到各要素和子系统的运行成本小于实现整体运行成本的要求。协调工作成本过高,则要考虑是不是有过度协调的存在。犹如在接力比赛中,过长的交接棒时间与交接棒时出现失误是同样不利于比赛的。组织系统内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从利益分配角度看,统筹型绩效管理强调按照组织系统中各要素和子系统对实现同步达效所起作用的重要性或“贡献”大小进行利益的合理分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从而影响整体绩效,在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统一,凡是不利于整体目标实现的个体行为都应被避免[14],无法避免的需要矫正。在这方面,政府绩效评估可通过对问责制的建立及作用发挥情况的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和提升绩效。

(四)绩效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与组织的体制、职能、责任、义务有着紧密的关系,不能离开管理方式来研究结构、过程和机制,也不能离开管理方式来评估绩效。研究政府管理方式、履职方式对绩效的影响,实质是采取“倒逼”路径,从方式方法的角度看政府是不是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是不是解决了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推动绩效管理为转变职能服务,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进作风服务。但目前实施的绩效管理往往对管理方式关注不够。可考虑按照 “适应职责性质、提升治理品质、优化人员素质”(三质)的要求,衡量政府履职效率、管理效能、服务效果(三效),构建管理方式上的统筹型绩效管理创新体系。所谓依据“适应职责性质”评估管理方式,就是要看政府及部门是不是善于学习和采用当今公共领域不断涌现的新知识群和“行政业态”,在实践中有没有应用政策营销、问责制、网络行政、方格化管理、压力管理、沟通管理、冲突管理、风险管理、合作治理等方式且效果如何。所谓依据“提升治理品质”评估管理方式,就是看行政机关在创造良好社会治理机构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是不是在权力运行方式上做到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能不能保障市场竞争性配置资源作用、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自律性管理作用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治性管理作用的发挥。所谓依据“优化人员素质”评估管理方式,就是看政府及部门的实际能力和人员素质是不是匹配,有没有采取得力的措施来提高人员素质。政府官员面临竞争发展的压力,履职方式创新是一个变压力为动力的过程。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历史决定了政府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过去形成的过度依赖行政权力的履职方式已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并不会很快改变。近年来,网上流行的官员“雷人语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强制性行政权力的崇拜还相当严重。从理性分析看,一旦政府履职方式形成强制性的思维定势后,创新能力必然就会弱化,间接式、引导式工作方式就很难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推进。因此,政府管理方式得当与否,与人员素质直接相关,通过人员素质的状况可以了解组织的统筹绩效状况。

要实现以上要求,需要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上作重大改进,关键是要使系统按照“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的目标,成长为学习型组织、协同型组织、任务型组织。绩效管理不能简单地通过某些指标来进行管理,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其内”,“发乎其外”,把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与组织自身的成长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统筹的思想融入到所有绩效指标,贯通到管理全过程。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Bernardin,H.J.& Beatty,R.W.Performance Appraisal: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 Boston: Kent Publishers,1984.

[2] Murphy,K.J.& Cleveland,J.N..Performance Appraisal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Allyn & Bacon publishers,1991.

[3]Bredrup.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Business Process Benchmarking.London: Chapman & Hall Publishers,1995.

[4]周志忍.效能建设:绩效管理的福建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Zhou Zhiren. Effectiveness Building in Fujian Province:a Distinctive Model of Perfomance Managment and Implications.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11).

[5]高小平,盛明科,刘杰.中国绩效管理的实践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1(6).

Gao Xiaoping,Sheng Mingke,Liu Jie.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6).

[6][12][14]吕栓锋,陈新明.绩效管理中的“同步达效”问题研究――以大型水利工程项目集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3(6).

Lv Shuanfeng,Chen Xinming. The Group Synchronous Effect Problem 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a Study with Examples of Large Hydraulic Project.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3(6).

[7]吴建南,马亮.政府绩效测量及其解释――兼评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6).

Wu Jiannan,Ma Liang. 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Govertment Performance―a Review on Making Democracy Work by Robert Putnam. The 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08(6).

[8]Duncan,R.B.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 17(3).

[9]J.Pfeffer, G.R.Salancik.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Pitman Press,1978.

[10]武立东,王凯,黄海昕.组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述评[J].管理学报,2012(11).

Wu Lidong,Wang kai,Huang Haixin.A Research Review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Uncertainty.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11).

[11]文东华,潘飞,陈世敏. 环境不确定性、二元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10).

Wen Donghua,Pan Fei,Chen Shimin.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Du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ontingency Theory Perspective.Management World,2009(10).

[13]张康之,李东.任务型组织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Zhang Kangzhi,Li Dong. A Study on Task- oriented Organizatio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1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Overal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Gao Xiaoping Chen Xinming

[Abstract]Fac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pres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hich are carrying out cannot value the relevance between one organization and another, the best performa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lanned nolinear,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onnection between cooperative system and sub-system during different carrying out stage of the same task, and the problem that the public serving performance can synchronically meet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public’s needs, this paper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adopting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method 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whole, entire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rucial problems that are to be solved of overal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proposed several key problems of establishing overal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rom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the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process of management ,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and ways of management.

统筹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运筹学是20 世纪新兴的学科之一,近年来,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发展很快。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运筹学一直被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有多年的教学历史。我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应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想法并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二、信管专业和运筹学的特点及关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校的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复合人才。

运筹学的基本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性、应用性、最优性和多分支。

(1)多学科交叉性。运筹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应用。

(2)应用性。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军事问题,二战以后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

(3)最优性。运筹学强调最优决策。运筹学则提供了以数量化为基础的方法,寻求各种实际问题的最优方案,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水平,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4)多分支。运筹学包括各个分支,主要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与网络分析、存贮论、排队论、对策论等。

结合本校的信管专业特点及上述运筹学特点,我认为信管专业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利用运筹学的方法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建模,掌握一定的算法,并能运用计算机工具对问题进行求解,以达到使生活、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各类问题获得最优解决。

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筹学作为信管专业的基础课程,能够为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有效支持。但是实际教学效果,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水平,下面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想法。

1.教学目的的改进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筹学的各类算法。结果是过分偏重数学,而不是应用,加上信管专业学生本身数学功底不深,致使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学习。

我认为运筹学的教学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算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筹学思想的精髓,完全放弃算法学习不可取,完全将运筹学变成算法课也不可取,应该使学生在熟悉运筹学各类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根据问题类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能用一些经典算法求解简单问题,并能用运筹学的软件求解复杂问题。用经典算法的思想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用运筹学软件的使用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筹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改进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内容以典型问题为依据来引出运筹学的各类问题的模型,并着重分析数学模型的形式,算法和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基础,对于本身数学基础不佳的我校信管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时间一长会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根据上面教学目的的改进措施,我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和建模中。在讲解算法时,我也突出讲解算法的设计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来改进经典算法。在理论学习之余,我校的运筹学课程还安排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运筹学软件的使用,例如Excel的规划求解工具、WINQSB、LINGO,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工具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运筹学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运筹学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改进

运筹学以数学为主要工具,一些理论和算法比较复杂,讲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较少结合案例,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运筹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加强了加强案例教学。给出大量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3)在实践教学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完成问题的数据收集,问题的详细描述,以及选择合适的运筹学方法来建立问题的模型,并用运筹学软件来求解问题。这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筹学在实际中应用的完整过程,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通过建立运筹学的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余学习环境,以及丰富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外交流渠道。在课程网站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设置专门的学生在线答疑功能,老师或其他同学都可以回答。通过课程网站的使用还可以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在线批改,丰富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途径。

4.与相关专业课的结合

国内院校在设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时,一般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课程基础上,拼合统计、运筹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现实情况就是许多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紧密配合,运筹学的教学也经常会与相关专业课脱节。

所以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上使运筹学与相关专业课的有效衔接,将运筹学的教学自然地融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如运筹学中图论的教学,要和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中的有关章节相结合;网络计划中的关键路线法,对后继课程项目管理有很大的价值;网络计划的优化部分讨论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这一思想在生产管理课程中也有所体现;存贮论直接指导ERP中库存订货点的管理。总之要把运筹学和各相关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运筹学的教学和信管专业的建设。

四、改革效果分析和总结

经过近一年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也有所改进,从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都有所提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组织以及学生竞赛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争取使运筹学在信管专业的学生中成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欧阳瑞,陈春华.在运筹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建模思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