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5 17:12:10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篇(2)

一、诗词不厌百回读,加强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的古诗词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旋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初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年龄,记忆力较强,但是在理解能力上稍微欠缺。故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诵读法,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诗词的含义。

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花木兰从军形象展开论述,让同学们知晓课文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大声的朗诵课文,达到背诵的程度。最后我再对课文进行讲解。

师:同学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花木兰的巾帼英雄艺术形象也被搬上了大银幕。可能同学们还不知道,花木兰从军故事最早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北朝乐府诗《木兰诗》。生非常期待。

师:课前我们已经做好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叙述一下课文的大意。生一起诵读课文。回答:主要是讲述了木兰从军的缘由、经过和结果。

师: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到位。下面,我利用多媒体为大家播放一下《木兰诗》的内容,同学们可以感知一下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展开自己想象的空间。

师开始放录音。生如痴如醉。

师:通过录音,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这首诗写的非常好,叙述了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同时,这首诗读起来比较有韵律,我非常喜欢。

生2:嗯,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也非常美,虽然是叙述的方式,但是语言描写得都很形象。

师:嗯,同学们总结的很对,但是这首诗还有很多优点等着我们去发现,下面呢,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或者背诵课文,再次深切地感悟一下课文。

如此反复的诵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深层的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一举几得,不失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得力助手。

二、匠心独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古诗词教学妙境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快捷、方便之优点,可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造妙气横生的环境。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超越时空的环境,将文天祥正义凛然的形象、山河寂寥图等图片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视频展现我为大家准备的一段文史资料,然后让学生再品读一下全诗,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怀和课文的主旨。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老牛反刍细品味,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知识

在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达到背诵精品篇目的程度,还要让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知识的习惯,如此才能达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可并举办一些小活动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如举办“每周一诗”,在课前几分钟,每天由一位同学搜集一首小诗,写在黑板之上,然后为大家讲解一下主旨大意,同学们进行诵读,达到背诵。这样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此外,作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是一个阶段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故而,在学习现有课程时,要注意联系已经学过作者的其他诗词,加深一下记忆。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春望》一文时,可联系七年级时学过的杜甫的《登岳阳楼》,邀请学生背诵一下《登岳阳楼》,回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等对比学习,从而更近距离的接触诗圣杜甫。

篇(3)

【关键词】古诗文;现状;优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积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实际和课标要求大相径庭,为此,笔者就古诗文教学的意义、现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我国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璀璨瑰丽,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文作品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出啊弄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这些作品,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染,保留了清明、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当前,高度重视初中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汉为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弘扬中华传统那个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的抵制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调查中还发现,初中古诗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认识论问题,广大教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深远意义缺乏充分认可;而是方法论问题,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反复诵读和积累,或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把解词释义等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小,通常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的意思和古诗文的干巴巴的译文,而对于古诗文本身精彩的内容,往往忽视了,不去熟读成诵。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实在是本末倒置。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阅读古诗文,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主要应该体现在诵读积累方面。诵读是彰显学生个性和诗文音乐之美的反复诵读,积累是富含生命情趣和思想文化内蕴的自然记忆;诵读积累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情思与言语共生,可以直抵诗文本身意蕴,直通学生肺腑心灵,实属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自然选择。对此,课标研制组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进行了具体说明:“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的两点建议作为具体策略。其一,“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学习古诗文必须读正确、流利,读出自我感受,在读的烂熟于心的历程中陶情冶性。其二,“教师只须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并不需要当即进行深刻理解,教师也无需进行繁琐讲授和深入指导。学生经诵读而积累的诗文,在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很正常,也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古诗文常读常新,人生阅历在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试图通过讲解或其他手段让学生一劳永逸的理解古诗文,断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唤醒与鼓舞

诵读积累古诗文,教师可以借助“限时背诵”、“诵读表演”、“接力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致与热情,提高效率。不过,在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同时,还要鼓舞他们的从容与专注。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的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自然会达到纯熟的境界。”要达到这种高度,教师必须通过付出真心的赏识与赞美、宽容与期待去鼓舞学生。

(二)、点拨与渲染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常给人不著一字儿尽得风流之感。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过程长能够尽可能多的熏陶和感染。点拨方面,可以抓住古诗文的关键词句和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积累,发挥独特想象,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股市的情趣和哲理。渲染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展现古诗文作品描绘的风物与意境,实施古色古香的审美性教育。不过,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可能冲击、覆盖学生凭借词句诵读获得的美感,使他们逐渐远离文本,所以切忌渲染过度。

(三)、适度引导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诵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续写、改写或仿写古诗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四)、与生活相结合

为了优化学生诵习古诗文的外部环境,教师可以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最后,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教《鱼我所欲也》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们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篇(4)

升,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G633.3

我国的古诗文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古诗词教学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就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民族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且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优秀的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1]。

二、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政治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仁义道德”,即儒家文化的场同时向。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这些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例如《曹刿论战》反映的是纳谏的内容;《岳阳楼记》中反映的是为官之道;《出师表》中描写的是治理之道等。

(二)民俗文化

例如《核舟记》中所描写的是古代的艺术;《扁鹊见蔡桓公》描写的是医药文化等,这些都是实用性非常突出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流传之后出现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2]。

(三) 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处世态度,或是情怀等。而这些文章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爱莲说》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过故人庄》表达的是一种隐士的生活态度等。

(四)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指的是古代的观赏性质的文化,包含古代的文学、诗歌、民间艺术等。例如《木兰诗》具有显著的民歌气息;《口技》描写的是一种民间艺术;《三峡》描写的是自然美景等。

而教材中的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不限于此,作为教师要以一种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到文化中的内涵,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教育给学生。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 从历史中了解文化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但是这些文化都产生于封建时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有失偏颇,或是存在着局限性。因而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进行分析。例如隐士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被很多不得志的人才所崇尚,原因也在于奸臣当政,社会风气腐败等。而历史中所能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的痕迹。因而作为现代的教育者们,要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文化能最大化地被学生所利用[3]。例如在学习到三国时期的文章时,可以引申到“桃园三结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刘关张三人的义气和情怀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但是这种文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放在现代并不一定适用。例如现代交际中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不能意气用事等。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文化,并掌握如何接纳文化,从而将文化的优势加以利用,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二)从基础中了解文化

基础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点在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4]。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是非常必要的。而字词学习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往往一个字中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例如“仁”字,意为仁x,由一个单人旁和二字组成,表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家关系。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不仅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更能对文字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比如《口技》这篇文章,除了一些字词以外,描写的就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间接说明了口技表演者的技术水平高超,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三)从生活中了解文化

文化是离不开生活的,而前文也提到过,有很多古诗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而教师也应该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和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时,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化教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条件都相对良好,在父母的疼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文章中突出的思想是“忧患意识”,也就是要时刻对生活具备警惕意识。通过将文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

四、 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也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樊怡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2):16-17.

[2]马丽丽.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 学周刊,2016,10(23):138-139.

篇(5)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难点,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接触到较多的古诗词,并且文言词语古今词义有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感觉到较大的难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老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一、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如今的阅读和写作教研,古诗词教研的落后性较强。如今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化倾向较为严重。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古诗词观赏课中,都将其当作文言串授课,甚至直接将其作为文言文课,这是因为他们将诗文的句义以及诗文的静态解释作为了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对古诗文表达的意境的差异化理解。

二是看法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人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简单地告诉学生本诗词就是寓情于景或者景中抒情,没有重视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以及心理素质。

三是支解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教师在整体赏析一首诗词的过程中,往往局部解释单调的诗词文句,没有对诗词鉴赏的整体性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一是情景导入,走进诗词意境。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指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将一系列的方法应用过来,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当中。通过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钻研,对新课导入产生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聆听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这首曲子有着十分深远的意境,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在音乐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诗词意境,对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感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是对写作背景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把握诗词主题。作者通常会将个人的一些遭遇以及感情变化融入到诗词当中,那么在学习诗词之前,就需要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通过对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解,都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作者写作的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线索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样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被学生更好地掌握。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们理解,本诗创作时间为安史之乱,杜甫弃官西行,在路途中看到了人们生活颇为艰难,有感而发,遂创作了此诗,作者十分关心民间百姓疾苦,学生们也可以对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更好的学习本诗词。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过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差距就可以有效拉近,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诗词更加透彻地理解,进而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是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情思给体现出来,就艺术化客观事物,这种创作活动被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可以将作者的真实生活给反映出来,又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价值,有机统一了客观事物和诗人的内在情感。通过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感情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对陶渊明《饮酒》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用“看来”代替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是否可以产生同样的感觉?学生们通过思考,就会理解见字更加的贴切,可以将作者在无意之间看到南山的神态给充分体现出来,说明了诗人的生活十分悠闲。因此,在对诗词进行讲解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经常见到的诗词意象集中讲解给学生,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常用“月”来表示,对人生苦短的伤感通常用“流水”来表示,对苍凉凄冷进行体现,霜字尤为合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来感悟常见意象,鼓励学生对诗词独立分析,进而实现诗词鉴赏效果提升的目的。

四是进行诗词鉴赏,组织诵读活动。可以开展一些古诗词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起到延伸的作用,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的理解,促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就需要将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开展下来,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的诗词素养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教师给出诗词的上半句或者下半句,有学生来回答下半句或者上半句,或者是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让学生将诗词题目以及作者说出来,或者给出一些有关联的语句,让学生将经典词句写出来等,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的诗词记忆量得到显著提升。总之,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诗词背诵量得到加大,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过去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导入诗词情景,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将学生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以便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充分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词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朱猛.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学园,2013,2(25):123-125.

[2]陈晶晶.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66-68.

篇(6)

一、“素读”模式对于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素读”模式对于初中生学习古典诗词来说,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古典诗词“素读”模式,有利于学生领会到诗词的优美意境,有利于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化格调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淀。

(一)通过古典诗词“素读”模式有利于学生领会到诗词的优美意境。从现阶段国内初中语文课堂古典诗词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语文教师依然习惯于完全掌控课堂,同时,多数教师习惯于将对诗词内容的讲解、剖析作为课上重点环节,而对带领学生诵读诗词这一环节则相对轻视。如此一来,语文教师所秉承的教学态度无形之中传递给学生,进而使学生习惯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而罔顾对诗词文字的诵读,更无法从对古典诗词的诵读之中去领略诗词艺术的格律之美,这不得不说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遗憾。而依托“素读”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诗词诵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诗词的优美意境。

(二)通过古典诗词“素读”模式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化格调的提升。受年龄、心理发育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对于教师所讲解和剖析的诗词内容常常只能做到似是而非的领会,但其识记能力此时处于人生中的颠峰阶段,因此,“素读”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文是很好的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古诗词及名家经典古文160多篇,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又有丰满的哲学思想,非常适合初中生“素读”积累。通过古典诗词“素读”模式,能够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化格调的提升。

(三)通过“素读”模式实现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淀。通过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古典诗词“素读”,将使学生在反复的诗词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诗词中优美诗句的记忆,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淀。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文章写作时就不会再感到言之无物,不会出现心中纵有万千想法却无法诉诸笔端的现象,而且在写作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其笔下文字的质量也会随之提升。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素读”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素读”教学模式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内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素读”,课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素读”,同时激励学生进行“素读”。

(一)课内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素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都堪称经典,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经典古诗词进行“素读”,使学生在深入学习古诗词之前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比如教学《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词是东汉时期曹操所作,显示了曹操的踌躇满志与意气昂扬。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首古诗词,引导学生吟诵。首先,为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在了解了作者与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配乐吟诵,所配音乐为比较高亢、壮阔的曲子,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实现“素读”的情感激发。

(二)课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素读”。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善于在闲暇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以此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素读”的方式应用在课外语文教学中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每个语文教师都有帮助学生课外积累的意愿和行动,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积累是课内知识的升华,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生成点。当“吟经诵典”之风兴起之时,很多学校、教师都把中华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纳入语文教学,这无疑会掀起一阵复古热潮。可以预见的是,到时初中校园之内,将随处可见摇头吟诵诗篇的初中学生的身影,使校园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

(三)激励学生进行“素读”。很多时候,“素读”这一模式并未被学生完全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激励,促进学生古诗词“素读”积极性的提高。

1.语文教师参与其中。如若语文教师能够与学生共同进行“素读”,便将使学生受到教师的带动,从而更为投入。同时,通过教师参与其中,将帮助学生更为规范地进行“素读”,并且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督促,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读”效果。

2.采取说练并行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讨论、争辩,在课外多举行诵读、演讲、辩论赛等训练口才的活动;作文练笔点评时要着重点评学生引用、仿拟好诗妙词佳句的情况。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的运用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最初一个阶段,学生必然会注重堆砌诗文,通过持续的训练,将使学生能够在进行表达时更为准确,更能选择与运用同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契合的诗文。

3.采取以唱促“素读”的方式。教师应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民族乐曲,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素读”情境。

篇(7)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1-02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文言基础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

1 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 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 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 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 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