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32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指导;学习

自从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历史学科在初中基础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习主动性较差,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少学生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的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历史之储备量.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线索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力,这样才能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往往较多,历史时间与时间节点通常较多且复杂,为此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尤其要指导其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这是帮助学生在近阶段中快速高效提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历史课堂指导教学案例谈谈合作指导的教学细节.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公元前2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秦发动战争的时间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时间点的记忆能力较差.为此,我指导学生们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合作小组来与同学一起记忆历史时间点,例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这无疑能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记忆知识点,获得整体进步与提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秦国统一六国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拆分成几个特定历史专题,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专题来学会预习课本、搜集资料、整理课堂专题重要信息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探究的问题或者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牢记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二、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为琐碎,但也不完全无迹可寻.教师要想让初中生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历史学科学习自信,逐步掌握历史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完善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度,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基础,以关键任务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感,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影响来提升学习效率,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点.比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纸技术的发明和历史来源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以相应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教会学生们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记忆古人是如何进行造纸的,造纸又是在什么事件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的,以及指导学生们去思考造纸技术给古代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存在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指导思路下,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以历史思考的角度去学习历史、领悟历史,从而实现质的变化.搭建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复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一定要在指导学生们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举一反三,学会有效复习,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善始善终,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大幅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要指导学生们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同一类型问题与同一时间点问题相联系起来,从而在具有联系性的相关历史知识点中学会思考与领悟,不断提升历史思索能力.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章节的复习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同一类型知识点中进一步整合,不断提高初中历史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样,以章节复习方法为基础,贯穿整个历史课本,让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历史立体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复习效果.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日益突出,教师必须从指导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下手,提升学生们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断推动学生融入历史学科的自主高效学习与复习氛围,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思想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历史,高效学习历史.

作者:谢树森 单位:福建省泉州就南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篇(2)

关键词:人文视角;初中历史;教学探讨

历史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沉淀,同时我们可以透过历史掌握现在和未来以及过去之间的具体关系。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帮助初中生认清历史,增进自己对民族的了解。“读史使人明智”。所以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入人文价值,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1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科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历史课一般会因为时间因素被调整到下午,对初中生而言下午上历史课无疑是一种折磨,他们在下午时比较容易犯困,精力无法集中。同时,在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容易转换思维,也不会采取一些较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策略,初中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难免会产生厌学的思想,从而会在枯燥乏味的脑力活动下产生疲倦,最终严重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在人文视角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上可以利用成语故事,把成语故事和历史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例如,草船借箭就是历史故事的梗概。教师在课上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询问学生“有谁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啊?”教师在提问了以后,会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进行精彩的讲述。有的同学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讲解的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难于记忆的历史内容就会被学生记住,不但提高了初中生记忆知识的效率还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让学生了解到人在历史进程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达到在人文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在草船借箭中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曹操当时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教师在指导学生讲解完这个故事后会使得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更为生动鲜明,学生们也会对草船借箭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种成语故事的方式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2利用地图,提高学生能力

在人文视角下进行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历史地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初中历史学习离不开历史地图的使用,作为历史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历史地图,有的初中生虽然记忆力异乎常人,但是在地图使用能力上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作为历史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会看地图图例的基础上,学会对地图的古今对照进行比较。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地图题型时能够不怯场。在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可以准确的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起到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在实际地图中有各种线条、图例和符号,有的学生会因为这些内容相对复杂临阵退缩。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一下几种方式。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涉及到历史事实的地名,并和今天的内容相对比。例如,北京在历史中并不是这个称谓,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历史地名趣味化,让学生以兴趣作为寻找的前提,学生通过在古今地图上寻找地名的方式可以加深自己对历史地名的记忆。除了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上游戏以及拼图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在讲解《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可以把不同的国家范围印成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剪下不同的色卡进行拼图游戏。这样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在玩乐的同时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布置作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作业是在人文视角下历史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通过留作业可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时还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课堂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及时课堂内容精彩而又有趣,却也不能完全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懂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想进行教学工作,虽然费尽了力气仍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历史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树立人文价值思想,在人文价值视角下进行历史教学,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在留作业环节中渗透人文思想。例如,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后思考完成小论文,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并提出自己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并同时对孙中山先生有正确并且客观的评价。这种留作业的形式无疑会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人物的印象,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从而乐于学习历史知识,乐于探究,把历史学习变成一种趣味活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袁阳.人文需求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路[J].文科爱好者,2010,(3).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教学效果较低等问题。然而从现行大多初中学校历史教学现状看,仍存在较多制约学生德育发展的弊端,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应完全集中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方面,忽视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制约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无从谈及做到以生为本。对此,本文将对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以及历史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的相关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百团大战》或《火烧圆明园》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作者:张童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篇(4)

一、初中历史学案编写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为我校学生间的历史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所以教师编写历史学案,可以采取个人编写与集体教研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步骤如下:第一,提前由担任本年级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根据教研室编写或修改计划与具体分工,执笔编写学案草稿或修改上学年学案。第二,把学案草稿分别发给历史教研组成员,要求写出修改意见。第三,全体成员共同对学案草案进行集体探讨,并形成学案草案的修改意见。第四,负责执笔编写学案的教师,按照形成的集体修改意见,对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形成定稿。这样集中各骨干教师的智慧,既加强了集体备课,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案更具实用性。

二、初中历史学案的基本结构宜精简,不宜过细过全

一般学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达标反馈”五部分。如果其结构包括九部分,还有“知识结构”“学法指导”“自学质疑”“知识链接”等。使用时,留给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从教师角度突出一个“导”字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所以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时,要能体现对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拓展等各环节的学法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创新的空间,不能因为有了学案就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都丢给学生,放任自流。

四、历史学案导学从学生角度强调一个“学”字

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设计,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的。教师要注意进行换位思考,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哪些指点。然后思考去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发现,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即“以学生为本”。总之,历史教师的所有工作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

五、初中历史学案导学要注意遵循学案的辅原则

学生上课有了学案,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以学案为中心,以学案代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案的辅,从辅助教师“教”的方面讲,教师对一节课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这样一个预设方案的形式,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图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指导意图,让学案成为教师“导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学案的辅,从辅助学生“学”的方面讲,学案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探索和巩固知识,形成个性;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料,教师、教材、学案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只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案,才能体现历史学案的辅原则。

六、初中历史学案以问题为引领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设计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初中历史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具有开放性的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很多尴尬问题: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教师尽可能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尽可能的记,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同时历史教材涉及的多是浓缩的结论,很少有具体的史实,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面对如此尴尬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学科教学中要开展探究活动,初中历史新课标也指出普通初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可见初中历史教学要转变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非常必要。目前,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还存在探究阶段,如何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调动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开启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历史问题的解答、推理的过程,而不局限于既定的结论,这样能打破思维定势,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创新的动力。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社会历史小论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思维的灵感,及时地加以引导,发展为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知识是过去的,创设情景能再现历史画卷,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情境能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例如。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创设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探究欲。

三、阅读史料,挖掘探究资源

历史材料有很多如文物古迹、雕刻、文字记载等,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挖掘探究资源,否则就不能顺利开展历史教学。历史虽然不是为了研究,但阅读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能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学习要不断的寻求史料、从史料中获取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究历史原貌,用史料了解历史。历史材料的记载中也渗透着记录着的主观意识,不能完全相信史料,这就需要学生结合问题探究史料。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对史料进行加工处理,弄清楚材料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

四、指点方法 提供探究平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好学、乐学的基础上,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记忆方法。重复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关键字记忆法、表格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五、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贵在得法,我们应采用在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下相对较优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讲授教学必须依赖于其他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融合使用,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自主学习等。如《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重点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具体成就教材上介绍的很清楚,学生自己就能找到。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20世纪70年代的具体外交成就,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同时教学中改变考核方式,如考试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而应联系现实生活,多出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历史知识反思现实。另外要做到多元化、客观化的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多鼓励、激励学生,对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探究式教学,创设富有生机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篇(7)

一、影响衔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沿用初中那一套,习惯于机械背诵,总以为读读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宝。其实,高中历史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识结构也更复杂。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保证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科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比如在做笔记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和一些相关的说明,而不是全盘记下。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将笔记记在书本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