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服务前景

护理服务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46

护理服务前景

护理服务前景篇(1)

大连市庄河境内的冰峪沟旅游风景区是我国的4A级景区,景区位于大连庄河市城北40公里的仙人洞镇附近,距大连市内240公里。90年代初,冰峪兴建旅游度假区,新建了度假别墅和中心酒店,逐渐开辟了登山、漂流、垂钓等旅游项目。2004年,冰峪沟被大连华丰集团收购承包经营至今,景区的开发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该景区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冰峪沟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政府根据冰峪沟风景区地貌特征、山、水风景及原始森林内保存的多种野生动植物的特点,着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按照规划,将景区发展方向定位于满足中外旅游者旅游观光、猎奇、休闲休养、娱乐和体育运动的需求。整个风景区依据自然状况被规划为三个子景区,即英纳河景区、小峪河谷景区和龙华山景区,设立景点400余处。景区还修建了临水别墅区(冰峪客舍)、冰峪服务接待中心(是度假区最大的面向大众阶层消费的服务中心,目前已经拆除重建)、民族风情园、小桂林接待中心、冰峪农家院,这些都是为方便游客而建造的住宿设施。

按照旅游发展规划,景区内还增设了登山、漂流、狩猎、垂钓和冰雪等休闲健身类旅游项目。当地人在冰峪沟景区及附近乡镇也开发出丰富的旅游纪念品,最有名的纪念品当属岫岩玉。此外,这里的许多当地土特产品,如庄河大骨鸡、徐岭草莓,桑葚和蓝莓等也因旅游业的发展被人们所了解。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冰峪沟景区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2001年,冰峪沟景区被评为4A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冰峪沟景区目前的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以上,且每年还以15%至20%比例递增,年创造经济效益达10亿元以上。从近10年的统计资料看,冰峪沟景区的年旅游收入占当地GDP的5%左右,游客的年流量和增长率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具备了较清晰的功能分区,如观光浏览区、休假疗养区、管理与生活区等。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旅游地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旅游景区发展通常要经历六个阶段,即探察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成熟阶段及衰落或复苏阶段。冰峪沟景区目前正处于巩固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旅游业的经营规模与系列设施基本确定,旅游业在当地在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游客年增长率相对稳定,旅游地的功能区界限分明,各类旅游法规和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是,在景区开发与发展过程中,仍显示出一些不足之处。

(一)旅游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住宿餐饮设施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游客需求。景区内虽已建有许多宾馆、餐厅及度假村等,庄河市内也建有许多宾馆、酒店待设施,但仍无法满足面临每年稳定增长的游客需求。目前,冰峪沟景区内的宾馆、酒店和度假村各景区共有1 000余套客房,2 000余张床位。加上庄河市内的大小宾馆、酒店等,床位也就在万余个,而在每年的黄金周及旅游旺季,景区游客数量每天都在数万人甚至10万人以上。以现有的宾馆、酒店数量,显然满足不了旅游者的住宿需求。而且,就庄河市内而言,仅有5家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这些星级酒店总共拥有300余套客房。对于大量有高档需求的游客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2.购物咨询等服务设施规模档次有待提高。景区内及附近的旅游商品购物店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设施的接待能力无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一是数量少,规模小,二是档次偏低。游客通常要走出很远的地方才能发现一家超市,而超市里的商品品种不多。游客在各旅游景点想找咨询服务处了解景区布局和服务设施的地点也十分困难。此外,可供游客休息的广场及娱乐设施也十分有限。

(二)新的旅游项目长期得不到开发

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冰峪沟内现在的旅游项目仍是十多年以前开发出来的,因土地指标、林地产权等问题导致近些年基本没有新的旅游项目问世,缺乏新鲜感而使游客不愿再次光顾。此外,企业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依然把关注点放在宾馆酒店、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上,盲目忽略自身的优势,不曾把关注点放在挖掘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的外延工作上。

(三)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影响服务质量

冰峪沟景区基本上从每年的四月到十月是旅游旺季,许多旅游从业人员是从服务业以外的行业转行进入旅游服务业的,这种状况导致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且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岗位培训。在景区内具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足10%。因此,景区内,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服务质量,都暴露出服务态度差、服务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旅客对此意见很大。

(四)环境保护方面有等提高

景区在规划时,对于宾馆、餐厅等的设计缺乏环境保护方面和自然景观方面的考虑,导致部分景区环境遭到损害,一些旅游资源也因这些建筑的影响而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同时,随着旅游从业者的人数增加及景区旅游者人数逐年递增,冰峪沟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日益加剧,大量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环境质量逐年呈下降趋势。

三、冰峪沟旅游开发规划的创新思考

旅游开发规划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应了解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出现规划时偏重某些要素而忽视另外要素,应从整体上进行规划。

(一)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完善相关服务设施

1.针对不同旅游消费层次发展相应服务设施。完善景区的服务设施,应从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在对市场需求做出详细调查基础上,对市场做出细分,划分出中低端商场和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逐年增加的普通工薪阶层旅游者,针对这部分旅游消费者,可多建设经济型酒店,这些经济型酒店也可划分为低档和中档等不同档次,为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同时,在景区周围大力发展居家式旅店,既经济又具有新奇感,为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高档旅游消费者主要是国内一些高收入群体和逐渐增加的国外旅游者,针对这部分旅游消费群体,可在景区内或庄河市内引资兴建更多的星级酒店及旅游度假村等。

2.针对旅游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完善基础服务设施。针对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的游客,应持续对景区咨询、安全等基础服务设施增加投入,以完善服务功能,为旅游者提供安全、方便的旅游环境。

3.针对旅游消费者不同需求发展多元化服务功能设施。在现有的观光、餐饮住宿、度假等功能区基础上,增设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区,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二)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力延长景区的巩固期

冰峪沟正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巩固期阶段,这一阶段是旅游地生命周期中游客数量增长最快、旅游收入最高的时期,应想办法延长这一阶段,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方法如下。

1.增加创新型旅游项目。经地质专家考察证实,冰峪沟景区的地质为石英岩结构,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这里呈现出大量峭壁,是保存较完整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在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十分鲜见。可根据景区的这一地貌特点,开展科考、探险、生态等旅游项目。

2.开发特色旅游服务。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品,如天然山核桃、板栗、棒子、猿枣和野生蕨菜等,开发特色饮食服务。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对旅游景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这方面,可通过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在商品中注入文化元素,如雕刻、庄河特色剪纸、农民画等,以吸引旅游消费者。

(三)开发人才资源,提高旅游服务人员业务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高低决定了冰峪沟旅游事业发展的质量。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冰峪沟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向社会公开招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招收人才应有针对性,如针对景区管理相对满后的局面,多招收旅游项目管理人才;针对日益增多外国游客,广招熟练掌握英、日、韩等语言的导游人才等。

2.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应通过建立各类培训班等对现有旅游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持续的培训提高知识结构和服务业务素质。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凡通过培训后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资格证。同时,定期举办各类服务技能比赛,以促进从业人员提升技能。

(四)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对旅游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三是对旅游者的保护。

1.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按照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关系,这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得以维护系统正常运转。同时,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解能力,使系统可以经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干扰。但是,这个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界限。一旦外部干扰超过该界限,生态系统将因无法承受而遭到破坏。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开发旅游项目应充分顾及景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不破坏景区生态环境为前提,做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这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建设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都市旅游者出于逃离喧嚣紧张的都市环境的目的而追求“回归大自然”的感受;二是旅游地出于对生态系统保护的考虑,对旅游者的行为与数最做出适应控制。

冰峪沟可采取生态系统措施包括:在景区内推广各种生态旅游项目;科学确定环境承载容量;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者进行分流与疏导,对每日的游客数量做出一定限制等。

护理服务前景篇(2)

(10月)

我叫,来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担任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

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对风景区实施统一管理,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规划建设局作为管委会的一个内设机构,主要担负景区的规划建设事项。通俗的说,我是这个大花园里的一名园丁,受市政府和市民的委托,带领部门的同事,负责管理、保护的规划和建设具体业务。我们这个部门的具体职责: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房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编制和修订风景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负责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二是负责景区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审批,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三是负责有关广告标志牌设置的审核工作;四是负责直管公房及其他有关房产管理。此外,作为建设部门,我们还要与各建设单位一起,承担大量的建设任务。

众所周知,是这个“人间天堂”的明珠,当今的不仅仅属于,更不仅仅属于我们今天的当代人。受人民委托、也受后人委托来管理和保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历史遗产的“保姆”,我们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这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使其流传后世、永续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如履薄冰,一直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颗璀璨的明珠。我也深深感觉到,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平时都在共同关注和关心的保护与建设。今天,有幸在这里向大家报告工作情况,接受检查和评判,我心里特别激动,也有一丝紧张。“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下面,我作如下公开述职,并请各位代表评议和指正。

第一,按章办事,依法办事,行政行为经得起监督。

规划建设行为有大量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建设管理等各方面都要遵循这些依据,按规矩办事,按政策办事。在实践中,我始终把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准绳。

一是在建设项目的把关上,我们首要强调程序的完备与合法性。景区内所有的建设项目,从选址、立项到规划许可证、土地批准、施工许可审批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每一步到位。对一些手续不到位的项目,不论是直属基层单位还是辖区的社会单位,都督促先办理后开工,不办理就责令停工。比如,今年实施的“景中村”上满觉陇村整治中,有一个社区医疗服务站迁建项目,上半年手续办理未完备就动了工。对此,我们坚持依法要求先停工拆除,直到下半年履行了完备的手续再准予开工建设。近年来,我们对一些未经许可的违章建筑,密切会同景区执法局依法坚决实施拆除。,共拆除了679处,建筑面积26005平方米。拆除违章要做“恶人”,但是为了保护的美丽,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我们宁做“恶人”,不做“东郭先生”。在今年进行的翁家山村整治中,一名村干部带头搞违章,引起了媒体和市民的关注,我们不怕得罪人,坚决要求整治办对其违章实施了拆除。

二是在小型建设项目管理中,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工程招投标是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施工单位、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为了公平公正,让遵章守纪的投标人有机会,不让投机取巧的施工单位占便宜。我们加强管理,指导小型建设工程管理中心进一步规范了招标评标程序,明确评标纪律,调整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使小型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日趋规范、有序。通过有效管理,投资效益得到了明显体现。以为例,共受理项目219个,工程总投资1.173亿元,中标总价9656万元,通过招投标节约政府资金2074万元,节约率为18%。

三是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审批管理中,做到尊重民意,问计于民。在风景区内搞规划、搞建设,哪怕是造一个亭子,修一幢房子,都是事关市民游客的大事。为此,我们坚持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努力做到尊重民意,问计于民。一方面,对于景区里所有的建设项目,选址情况,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规定,全部在日报和互联网上进行公示,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遇有不同看法、不同意见的,多以论证会、座谈会的形式与当事人进行商讨,对建设项目进行重新研究论证。另一方面,在编制风景区规划或设计方案时,不仅严格按照规定组织专家论证,还将每个方案都通过媒体或公展的形式向社会公示。比如在近年的断桥维修、罗马广场花架改造、苏堤花坛整治等项目实施前,都主动通过媒体向社会通报,征求广大市民意见。近期,白塔公园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刚刚在博物馆进行了公展,向市民展示了白塔公园建设后的新貌,受到了市民群众的关注,同时也征集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热情为民,用心办事,服务态度经得起拷问。

规划建设局具有一定的审批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前来办事的人员较多,与群众的联系十分密切。我把热情接待、用心办事摆在首位,努力做到了“两个支撑”。

一是服务用感情来支撑。我始终认为,服务态度怎么样,大道理不用天天讲,关键是对前来办事的群众要有感情,就是要将心比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夏天冒着酷暑、冬天顶着寒风去找人办事,碰到办事人员说话难听,态度冷漠,那么必然感到很来气、很窝火。因此,作为公职人员,服务态度是第一位的,态度比工作水平更重要。潜移默化之下,现在我们的工作人员基本做到了能和风细雨地对待前来办事的人,做到有理和无理一样和气,生人和熟人一样热情,忙时与闲时一样耐心,受理和咨询一样周到,杜绝了冷冰冰、凶巴巴的现象。比如,我们部门有一个工商执照许可前的产权审核工作,有些办事群众由于申请的房产本身产权不明确,不够申请条件,在经办的同志几经解释后,申请人依然不理解、不认同,甚至在办公室大吵大闹。对此,我和我们的经办人员总是能忍字为上,耐心解释,耐心规劝。

二是服务用制度来支撑。认真执行首问负责制。第一个负责接待的同志,要做好初次接待,审批事项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抓紧 给予办理,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也要负责带领到经办人那里,绝不能一推了之。积极做到一次性告知制。对前来办事的群众,一次性告知审批所需要的资料,不要让群众无谓的多跑几次。为此,我们还专门编印了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办事手册,对审批流程进行了详细解释,努力为办事群众提供方便。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业务工作a、b角制度。同一办公室的人员作为双方业务工作的a、b角,做到相互了解并熟悉办事程序和受理的条件,最大限度保证办事群众不跑“冤枉路”。对于非常专业的问题,也必须通过电话帮办事群众联系清楚。经过几年来不断努力,现在虽不敢说服务态度已最好,但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确实已经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讫今为止没有接到一起因服务态度而引起的投诉。

第三,勤勉办事,严格自律,廉洁高效经得起检验。

一是推行限时办结制。对行政许可事项,最大限度缩短办理时间,明确办理时限。我们规定,选址意见书8个工作日,办理店招店牌、指示牌等户外标识标牌的设置15个工作日,办理工商执照、消防许可产权前置审核7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审核)手续。在办事时间缩短的前提下,坚持信守向社会的承诺,快速高效地办好行政事项。

二是实行跟踪服务制。以来,连续实施的综合保护工程,规模之大、任务之重、要求之高、参与人数之多、社会各界关注之切,都堪称空前。规划建设局作为工程建设的直接管理部门,承担的任务极其繁重。为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我要求自己和部门同事做好跟踪服务,每项工程实施期间,都要频繁到各建设单位,明确责任和建设任务,分析工作重点、难点,帮助理清工作思路、组建管理队伍、制定管理制度、编制工程实施计划,指导项目报批手续,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在工程进入关键阶段时,为保证进度和质量,要求干在工地、吃在工地,一心扑在工地上。我们部门有一位同志,在印象、江洋畈生态公园等项目过程中,连续4年扑在工程建设上,经常牺牲晚上和节假日时间,受到了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好评。包括今年的翁家山村整治等等许多项目中,一旦工程紧张时,我们与整治办的同志一道,都是抽出时间晚上召开工程例会,现场解决问题。

三是严守廉洁自律的规定。搞规划建设在如今来说,被认为是有“油水”的权力部门,守住底线,廉洁自律显得特别重要。在廉政建设上,我对自己和同志们提出了“实实在在干事,清清白白做人”的要求。始终以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绝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任何私利,切实当好廉洁自律的表率。实施综保工程九年,总计工程投资达到了上百亿,我们规划建设局作为业务部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和影响工作的行为发生。

第四,注重细节,讲究质量,已有成果经得起评判。

——每一个工程都是慎之又慎。九年的数百个大小项目,每一个工程的实施都是慎之又慎,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在方案设计期间,不厌其烦多次组织有关专家为各项重点工程方案把脉,认真吸纳市民、游客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广开渠道尽力组织完善设计,以求工程投资省、景观效果佳、文化内涵厚的效果。在工程实施期间,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小到一块石材的采用,一个果壳箱的设计,都力求体现景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比如在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项目中,景观木栈道穿越整个公园,因淤泥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对基础承载方案进行几十次反复的试验才确定了木栈道基础,为确保景观效果,对木栈道面层材料多次比较才确定了方案。从目前的效果看,安全有保障,景观与周围充满野趣的风格相呼应,效果相当不错。翁家山村的整治,原本没有建筑拆迁任务。为了拓宽满觉陇路,打开空间景观,同时满足群众的交通需要,我们与整治办自我加压,对村里原有的工艺品厂、沙发厂和村委会进行拆除移建,克服协调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诸多困难,打下了这场硬仗。

——经手的项目都精心雕琢。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的规划建设工作者犹如的雕刻师,需要经过雕琢才能让这颗明珠更显得优美。我觉得,这不仅是我们日常的工作,更是我们神圣的事业。这些年来的综合保护工程、申报遗产整治工程,还有“景中村”的整治工程,推出“新”,每年推出的一批综合保护新成果,作为部门负责人,我都强求注重每个细节,每个项目,以至每个景观小品,都强调要精心雕琢。

——艰辛的付出受到崇高荣誉。前些年,湖西综合保护工程荣获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荣获国际迪拜最佳范例奖;被建设部授予人居环境奖;吴山伍公山整治工程被市授予人居环境奖。刚刚经受的联合国特派专家的检查验收,对的景观遗产保护给予了十分高的赞赏与肯定。而我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市十佳公务员”称号、被评为“风景名胜区优秀公务员”。应该说,这些荣誉的取得,虽然凝结着我们规划建设管理者们的心血和汗水,更是名胜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也是社会各界对名胜区关爱的结果。

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回过头来仔细审视经历的工作,值得推敲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不少。第一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来办事较多,上门为群众服务做得还不够;第二是抓工程建设的时候多,研究巩固综保工程成果的时间还比较少;第三是研究保护的手段多,研究以保护促发展的办法比较少。这些方面都是在以往工作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好好总结,研究新办法,提出新措施,使我们的工作成效能有较大的提升。

下一步,将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再作努力:

第一,继续开门搞建设,群策群力让更秀美。综合保护工程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绩,很大的原因就是专家的参与、市民的参与、媒体的参与。当今时代的特征就是包容与开放,综保工程中修复的公园景点以及博物馆的免票开放是形式上的开放,我们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今后的几年,我们担负着陆续进行南宋博物院的建设、白塔公园建设、将台山南宋佛教文化生态公园的建设的任务。在这些项目实施前,一定要一如既往地通过公示、公展、座谈、论证会等各种形式,听取和吸纳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各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体现公开决策,民主决策,使我们的建设项目真正做到“专家叫好,百姓叫座”,成为精品工程、世纪工程。

第二,推行上门搞服务,努力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要从“调查一个点,解决一件事”做起,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努力实践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继续按照服务承诺用“心”服务、用“情”服务,还要变“坐”着服务为“走”着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多到社区去、到村里去,加强调查研究,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三,加强研究抓保护,巩固已有的管理和保护成果。综合保护工程已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人民群众总体上是满意的。接下来,我们要从大规模的整治保护转向日常性、持续性的修缮保护,这样的转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将与市民群众一起,从一株草、一棵树、一块石板做起,做好检查、维护、完善、提升工作,让我们的更加完美,更加光彩夺目。

第四,关注民生谋发展,为实现和谐景区多出一把力。景区有9个村,6个社区,由于受到风景区保护的限制,与城郊农村相比,他们土地不能开发、房子不能多建、工业不能发展。我们认为景区要保护,景区的百姓也要富裕。这几年,我们相继实施了一批“景中村”保护整治工程,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景中村”保护整治工程,继续加强产业引导,大力发展茶楼经济、旅舍经济、休闲经济等经营模式,打造具有景区特色的“风情小镇”。同时,还要继续关注“景中村”民众的住房问题,认真做好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受理工作,认真做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多渠道、多办法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总之,我们要通过规划建设努力为“景区美、百姓富”多流一身汗,多出一把力。

护理服务前景篇(3)

为了妥善处理涉及旅游风景区名称的商标确权案件,并为制订审查标准提供参考资料,2006年10月中下旬,商标评审委员会组织人员分赴云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开展专题调研。笔者接受领导指派,前往安徽省部分风景区调研,并对这次调研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分析,撰写了《关于旅游风景区名称商标注册问题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相关问题作了粗浅的思考,希望业内同仁予以指正。

一、如何看待旅游风景区名称作为商标的显著性

旅游风景区名称是否具有商标的显著性,对这个问题应当结合商品或服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在第39类旅游服务上的显著性问题

商标的基本功能是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相应的,注册、使用在第39类3911组旅行安排等项目上的服务商标,其功能也应在于区分提供旅游服务的不同市场主体。我国一些著名的旅游企业已经在第39类注册了商标,如“国旅”及“CITS”、“中青旅”及“CYTS”等。这些服务商标与注册人的字号或简称相同(从本质上说,服务商标与企业的字号具有同源性),在文字构成上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能够起到区分服务来源的作用,又通过商标注册人的长期使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高的知名度,从而凝结了商标注册人的商业信誉,成为消费者选择旅游服务的重要媒介。

旅游风景区的名称则有所不同,从形成看,它是历史的产物,其命名者或不可考,或已作古,抑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非由现存的哪个人、哪家企业所创意,在这一点上与某些企业投资开发的公众游乐场所(如迪斯尼乐园)有所不同:从性质看,它是对某一旅游景点的固定称谓,是旅游风景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从功能看,它向社会公众传达旅游风景区本身所承载的自然、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信息。如果把“旅游”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旅游风景区的名称就相当于商品的通用名称。商品通用名称的作用是表明商品的种类、功能、用途,以区分商品的自然属性:旅游风景区名称的作用就是向消费者表明旅游服务的目的地与相应的内容,以区分此地与彼地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于第39类旅游服务而言,旅游风景区名称缺乏商标应有的显著性,不能起到区分服务来源的作用。例如,有的企业在第3911组旅行安排等服务上注册了“黄山之旅”商标,如果该商标用于有关前往安徽黄山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就是直接表示了服务的内容:如果该商标用于前往其他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又必然产生误导消费者的问题,本想去“黄山”旅游的消费者被带到了别的“无名高地”,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恐怕会油然而生,

我国《商标法》第11条第一款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一)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二)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三)缺乏显著特征的。”《商标法》第4条规定,“本法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于服务商标。”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在第39类旅游服务上,旅游风景区的名称仅仅直接表示了服务的内容与特点,是不得作为商标注册的。

据了解,目前就旅游风景区名称作为商标注册问题,商标局在2000年之后的实际做法是,在涉及第39类3911组的商标审查中,对已知的旅游风景区名称一律不予注册,适用的条款就是《商标法》第11条第、一款第(二)项。

应当指出,仅仅由旅游风景区名称构成的标志,即使侥幸通过商标局审查而获准注册,也难以在第39类旅游服务上行使“商标专用权”。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认知来看,人们一般不会把旅游风景区的名称同某一个特定的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联系在一起,该标志也就不成其为商标:另一方面,该标志注册之后无法禁止他人在旅游服务上正当使用旅游风景区名称,其“商标专用权”的内容基本上等于零,所谓的注册商标将变得毫无意义。

应当明确的是,旅游风景区名称在第39类旅游服务上缺乏商标应有的显著特征,是由该名称本身的法律性质所决定的,是对所有市场主体而言的,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异地企业均应一视同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国有公司将旅游风景区名称注册为商标之后,免费许可辖区内国有企业使用,对辖区内其他非国有企业象征性收取许可使用费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做既能有效保护旅游风景区名称,同时也不会对辖区内非国有的企业、个人合理使用旅游风景区名称造成太大限制。这种认识与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从法律地位上说,国有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包括注册商标在内的企业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条)。由国有公司出面注册,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商标权作为私权的性质。相反,这种免费许可辖区内国有企业使用、对其他非国有企业“象征性”收取费用的做法,更有歧视非国有企业、打着公益的幌子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开展不公平竞争的嫌疑。企业拥有了注册商标专用权,就好比手擎着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天可以“象征性”地收取费用,他日一旦“依法”维权,“辖区内其他非国有企业”为之奈何?

当然,旅游风景区所在地的政府、旅游企业和广大群众为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与经营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他们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维护劳动成果的愿望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旅游风景区作为公共资源属于全民所有的地位。有关方面的投入与付出,主要应从门票、餐饮及其他商品与服务的销售收入中获得回报,而不应当在旅游服务上垄断风景区的名称。

(二)关于在旅游服务之外的其他商品或服务上的显著性问题

关于在第39类3911组之外的其他商品或服务上,旅游风景区名称是否具有商标显著性的问题,情况比较复杂,难以细述。概而论之,有一些商品或服务项目同旅游服务、同旅游风景区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因素联系比较密切,如旅游纪念币、旅游工艺品、地方土特产、特色餐饮等,在商标显著性的判断上似应从严掌握:对于那些同旅游服务、同旅游风景区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因素没有什么联系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在商标显著性的判断上则可以适当从宽。

客观地说,在商标审查阶段,由于审查员所面对的商标信息的有限

性,如果在旅游服务之外的其他商品与服务项目上试图否定风景区名称作为商标的显著性,往往缺少足够的事实依据,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如果某一风景区名称在具体商品或服务上不能起到商标的识别作用,并且妨碍了旅游风景区当地经营者正当使用该名称,或者容易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误认,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商标异议、争议程序中,请求商标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注册或予以撤销。

二、对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与建议

(一)旅游风景区名称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可能性

我们在前面分析了旅游风景区名称作为普通商标的显著性问题,并认为,旅游风景区名称在旅游服务上缺乏商标应有的显著性,不宜由某一市场主体作为普通商标注册、独占。但从保护旅游资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出发,如果不能通过某种机制对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予以适当的监督与控制,容易造成“公共草场的过度放牧”现象,导致旅游风景区名称的滥用与丑化,客观上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商标注册与管理的角度看,似可考虑由有关旅游行业协会出面,将旅游风景区的名称在旅游服务上作为集体商标或者证明商标申请注册,许可那些讲求诚信、商誉良好、符合标准、遵守规则的旅游企业加以使用,这样,既有利于维护旅游行业的公平竞争秩序,也有利于消费者选择接受品质优良的旅游服务,从而使旅游经营者、广大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这应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但在目前情况下,旅游行业协会的组织与运作,牵扯到法律依据、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

至于一些旅游风景区的土特产品,如果其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是由该地区的自然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符合地理标志保护的条件,则可以由该地区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将含有风景区名称的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申请注册。运用地理标志保护土特产品、发展地方经济,是支持“三农”的重要举措:通过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则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作出的庄严承诺。

(二)关于旅游风景区名称的合理使用问题

商标显著性(或者说可注册性)的判断,涉及到公益与私权的划分与平衡;同样,商标专用权的维护,也涉及到公益与私权的划分与平衡。旅游风景区名称注册为商标之后,就会发生该名称的合理使用问题。

护理服务前景篇(4)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绿化养护; 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公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养护是可持续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道路系统的生态与景观美化,而且还关系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高速公路是和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重要的现代产业集中布局的走廊,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公路网结构,提高了公路运输服务水,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变现为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土壤和植被结构、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局部气候、增加水土流失危险性等。如不对其实施保护措施。不仅公路自身的设施安全和行车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还将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坚持公路安全和绿化有机结合

因为高速公路车速快、空间封闭,因此要确保绿化植物不能妨碍司机的行车安全。应技术平剪中央绿化带中影响司机视线的植物;定期修剪公路两边边坡高处的乔木、灌木及立交、出口转角处的乔木,同时公路两边的高大林带在夏季暴风雨来临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疏剪,杜绝事故发生,确保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在树种选择上,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中应考虑视觉功能,需要选择以草坪和较为深绿的常绿苗木为主,适当搭配有花、果及彩叶植物,在保障司机夜间舒适安全的前提下,应选择抗性强、绿期长、管理粗放、生长旺盛的常绿苗木进行防眩,如龙柏、蜀桧、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等,防眩苗木栽植的形式主要有单株式、双株式和百叶窗式,其中以百叶窗式防眩效果最好。栽植的草坪也要符合管理粗放的标准,如中华结缕草、马尼拉结缕草、野牛草等。

二、营造整体景观,提高绿化档次和质量

通过科学养护观察,及时调整已不能适应现在生长的环境、达不到原来绿化效果的苗木;完善原有绿化布局。

边坡绿化方面,首先以水土保持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景观美化功能,在护坡植物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路线区域的气候土壤和边坡的特殊性,所选植物的根系要深,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可栽植多年生耐旱、耐贫瘠的草本植物(如苜蓿、红豆草等、中华结缕草、马尼拉结缕草、野牛草等。)和低矮灌木(如紫穗槐等);路堑段可栽植攀援植物,也可采用喷播技术垂直绿化;护坡道可栽植乔木(如槐树、火炬、臭椿等)作为行道树。

在互通立交绿化时要与公路整体风格互相呼应,又要有独具特色,立交区绿化要求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突出诱导种植、标志性种植、时代特色种植、绿化美化功能等种植的特点。当前立交区绿化模式有两种,一是大型模纹图案绿化模式;二是结合苗圃进行的自然式景观绿化模式;在满足绿化美化的要求同时,为了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的水平,追求一定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大多采取结合苗圃进行的自然式景观绿化模式。

在服务区绿化时,应以小区园林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以建筑体现主体功能和风格,以植物为自然主景并辅助划分环境空间,以水景、小品等园林构造物点缀其间,共同创造利于人们放松身心的环境氛围。

服务区的景观要求高,选择植物时优先考虑乡土植物、当地公路绿化以及其他园林植物,如各地的市花、市树等,它们适应性强、种源多、造价低、易成活,可以较好的体现地方特色。一般可以偏重常绿和花卉种类,同时果树也是服务区绿化很好的选择,树型优美、春华秋实、季相生动。植物配置时将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地结合在一起,创造立体的三维空间层次,并利用植物花朵、叶色、枝条等季相的变化,组成时空丰富多彩的四维环境。在绿地的设计中讲究步移景异,植物不仅是欣赏的主体,还用来遮挡、强化或分隔空间。

服务区的周边与外界的隔离宜采用自然的“软性隔离”即用矮墙或栅栏,内侧栽植攀援植物,向里依次布置乔木、花灌木。在进出口、转弯和视线焦点等处,可以设置标志性的大型植物,或冠大荫浓,或树姿挺拔,这里布置的生物风景是表现崇尚自然的最好方式。

通过营造整体景观,形成“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优美景观,进而提高绿化档次和质量。

三、坚持养护、建管并重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对高速公路绿化来说更适合。在养护管理工作中要适时修剪各类乔、灌、地被、草坪等植物,同时进行浇水、除草、施肥、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草坪养护管理等工作,确保植物生长良好,定期平剪大面积的模纹图案,达到整齐、美观的观赏性效果,对绿岛及开阔的草坪保持一定高度,确保无明显杂草发生以及点缀在上面的花灌木、常绿树健康生长,从而搭建层次分明、色彩多样、形态优美的生态型风景带。坚持养护工作的日常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将预防性养护和针对性养护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养护效果。

四、加强绿化路段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工作

由于高速公路比一般线路要长,且有时跨几个不同的区域,气候差异也不相同,给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带来了难度,绿化树木的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不同的植物发生的病虫害不同、轻重不同。对每年发生的种类、次数、时间要做好记录,为下一年防治提供参考。 针对树木的病虫发生特点和虫害的生活规律,组织养护人员加强病虫害防治培训学习,使养护人员详细了解美国白蛾、尺蠖、蚜虫、天牛、毒蛾大叶黄杨斑蛾、丝棉木金星尺蠖、黄杨卷叶螟等常见病虫害的病状、习性、防治办法,应贯彻“治早、治小、治了”的防治方针,确保防治效果。加强巡查监测,对管养路段不间断巡查,及时掌握病害信息。对症下药。在防治时还要根据不同植物进行用药,防止发生药害如蔷薇科的植物尽量不用敌敌畏,以防止烧伤叶片;在用药时要注意用药方法、用药量、用药时间,并要经常交替用药,避免产出抗药性。在主线上,植物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中央分隔带内的苗木长时间处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爆发病虫害的几率更高,我们更要及时观察防治。在中央分隔带打药时用机动喷雾器效果较好,药液浓度的配比要比说明书大一倍,力争一次消灭干净;在选择农药时一般用国家允许范围内的最高毒的为好。

五、加强绿化养护人员内部管理

着力抓好绿化养护人员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养护技能及交通安全的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层层细化,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另外按照“标准明确,奖罚分明”的原则,制定完备的技术规范,严格养护管理等级标准和考核办法,抓好绿化养护工作中的每一环节。最后确保绿化养护经费投入,重点抓好养护工作,促进绿化植物的健康生长。高速公路绿化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工程养护人员安全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日常管理,才能逐步获得大自然与道路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畅、安、绿、洁、美”的高等级绿色通道。

六、做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养护工作

服务区养护管理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公路使用者需求,为司乘人员创造一个美好的休憩环境,使他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以更有利于后面的行车安全。因此,在服务区管养工作中,应及时从使用者的角度发现服务区中存在的不良状况,及时地调整和改善。目前,很多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景观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各类设施难以满足公路使用者的需求。如果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及时加以完善,则能大大提高服务区的服务质量。因此,在服务区运营中可作相应的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公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条件,对各类设施及时改造。例如,在问卷中可对服务区内标志牌、坐凳、园路、垃圾桶、健身器械等的设置位置、形式等提问,咨询他们的实际使用感受和预期的理想效果。经过认真分析后,可结合公路使用者的要求和建议,考虑进行适当的改造,增强服务区的服务功能和水平。

服务区的植被养护理念与边坡的植物养护有很大的不同,应按照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标准执行,提供较为充足的水肥条件和精细管理。同样,也应从公路使用者的角度,不断分析服务区内植物的种类、植物的搭配如何改进能取得更好的观赏效果,可在后期管理养护中进行适当补栽或移栽,有时很小的改动就能提升很大的景观效果。

七、做好互通立交区的管护工作

1.行车可视区域重点化。该区域的植物养护应划分区域分别对待。对于从行车角度,能观察到的范围(行车可视区域)应重点养护。一方面,该区域的草坪应适当修剪,并保证85%以上的覆盖率,草坪如有斑秃,要及时补植;同时,该区域内的树木可适当修剪树形,近景植物不仅要有丰满自然的树形,良好的视觉美感,还要在修剪中注重行车安全和交通导向的功能,远景植物也要保证其视觉功能及美感的持久性。

2.行车视线以外自然化。互通立交区行车视线以外的区域,不强求其景观效果,管理养护的目的主要是增强生态效益。因此,该区域的草坪可不用修剪,让其自然生长,能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即可;该区域范围的树木修剪养护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植物生长,而并非实现其观赏功能。

八、引入信息化养护技术,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通过引入信息化养护技术,建立高速公路绿化管理系统,做到随时均可查询有关绿化的资料,实现对高速公路绿化动态浏览和分析,直观表现道路绿化实景及数据。根据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为绿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日常养护管理资料的统计、汇总,找出防治病虫害、浇水、除草的最佳时机和相应规律,编制出详细的高速公路绿化养护月历,提高高速公路绿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护理服务前景篇(5)

保护强调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原有的遗产特征及其风貌,而当前的旅游强调开发更便利的交通、食宿及其他娱乐休闲设施。尽管我们可以举出大量两者共同发展的实例,如泰山风景区大面积的绿化、残址的修复、新登山盘道的开发等,但是两者本质上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即使是偶尔一次处理不当,也会把遗产变成遗憾。

二)、风景区与地方的矛盾:

旅游的兴旺使风景名胜资源的经济利益显化,局部与整体,暂时与长远的利益冲突加剧。地方政府重视凭借旅游资源,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振兴地方经济。这是应当支持的。但是,处理不当,则往往导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占用,现时与风景区的管理和保护产生矛盾,甚至在地域管辖权上发生冲突。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对风景区全面负责管理”,“一切经营单位须接受统一管理。”但这一原则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措施,其他部门和地方法规仍有待协调之处。

许多风景名胜区管理权限多有交叉,执法主体不明确,政令较难统一。例如,风景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应由风景区管理机构负责,但相关文件又规定居民建房由市建设主管部门批准,二者相抵触,私搭乱建难制止。

三)、著名风景区的拥挤问题:

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中国风景区游客拥挤的程度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明显的原因是:(1)、众多的人口。(2)、相对方便的公共交通。(3)、人们收入水平与娱乐时间的迅速增加(虽然与西方相比还是很低的)。(4)对欣赏风景的渴望。

美国最受欢迎的佛罗里达的迪斯尼乐园,一年有近2000万游客,而比迪斯尼小得多的杭州西湖每年游客竟达3000万,是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其它著名风景区例如黄山、桂林亦有类似情况,不远的将来,这种风景区旅游系统将由于质量下降而崩溃。

四)、标准问题:

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非常著名的风景区,如黄山、鼎湖山将不可避免地要求较高标准的服务设施。对于这些风景区是否可能为大量游客提供高标准的服务设施,我是不乐观的。即使是现在,在黄山风景区内建立和准备建设的旅馆已毁坏了风景区自然风光,抵达风景区的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只能通过风景区和当地的区域规划相结合才可能解决,但这种协作还没有在公园外部的区域规划上体现出来。

五)、风景区经营的经济问题:

当我了解到中国许多盈利风景区的经济管理系统后,我感到非常吃惊,在西方国家公园和风景区是国家所有,国家投资、国家管理,在风景区和公园中的商店、饭馆、小吃和旅游等服务设施一般是禁止的。建造其它一些服务设施也是非常谨慎的,有时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但已感到后悔。当我在中国旅行期间,我了解到一些与西方非常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态度。在中国许多公园和风景区的收入来自公园内的小吃、餐馆、茶室等服务设施。这种生产方式,按西方的观点来说,是一种相互冲击的收益:一方面期望保护公园的资源,而另一方面,为了多收而增加发展公园各种资源的私有性(集体所有)。我对中国的一些风景区,在风景资源管理以及旅游管理感到特别的兴趣。二、怎样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八条讲:“风景名胜区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第十一条讲:“风景名胜区应当根据规划,积极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即要严格保护,又要积极开发,在积极开发的口号下,许多景区忘记了严格保护,将宾馆饭店建到景点旁边,更有甚者建到景点之内,山峰之上,骊山风景名胜区的华清池景点内建设了宾馆,黄山顶峰玉屏楼建了旅馆,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建设的内容不断增加,自然环境和原有景观的面貌怎能保护得住呢?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有人说保护是为了开发,我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保护与开发之间有三种关系。

一是保护为了长期保存,并不需要开发,例如黄山的猴子观海、飞来石等奇石类的景物,远而望之就可以了,不必近达:再如一个只供观赏不准攀登的山峰,像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中许多山峰不应当让人攀登,我们观赏它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需要在近旁作文章,否则其可贵的特征就会丧失。保护好长期的,完整的保存下来,就可了长久的供人们观赏。

二是保护为了部分开发,不是要把保护的内容全面开发出来,例如古遗址,古墓葬,不需要把它全挖掘出来,而是经过研究挖掘它的一部分供人们游览观赏,开展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活动。对风景名胜资源同样应持这种态度,该开发一部分的就不能搞全面的开发。

三是保护就是为了开发,例如八达岭的长城,保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出来供人们浏览时能攀登上去,象长城这类人工用砖石建造的古代工程或者建筑都是需要登临观赏的。保护好,以提供游览。

因此,要对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具体的分析,根据景观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规划、慎重的开发,以便风景名胜区的珍贵景观永久的保护下去。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范围内自成体系,它的特点比较明显,即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环境又很优美,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三方面的价值,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就可使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得到保护和发扬,这是我们搞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者的职责。

几点建议

一)、我国对自然与文化风景名胜区的属地化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经济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原有的风景名胜及文物古迹保护体制,在风景名胜资源经济利益显化,各种利益与矛盾交叉的新形势下,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建议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即:市级自然与文化遗产由市政府管理,省级自然与文化遗产由省政府管理,属地政府协办。国家级自然与文化遗产由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地方政府协办。当前,应首先抓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中央政府直管的工作。积极研究与借鉴国外的国家公园体制,以发展我国自己的国家公园体制。应选择适宜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国家公园制的试点。与景点景区“上市”试点相比,这是更重要,更有意义的试点。

二)、当前要特别强调国家建设部及文物局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职责和权威。凡涉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改革措施出台,例如股票上市,重大机构调整,建议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会批准。国家级风景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执行中的重大调整,要求建设部组织专家审批,以保证规划的档次和水平。风景区重大项目的建设必须符合已批准的风景区规划要求,并上报建设部,对于违反规划的项目,建设部要有权制止。

三)、尽快修订和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应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尽快对已有法规进行清理、修订、补充、完善。特别是加强违规处罚条例的制定,以保证法规的严肃性。这方面不公与客观需要相比,就是同文化保护法规相比,也差距甚远。

四)、对景点景区作价上市要慎之又慎,至少不可继续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扩大试点。因为,首先是理论和法规依据严重不足,我国也没有风景区自然及文化遗产估价办法。虽然国外对此类资产估价有所研究,也主要是作为分析评价保护性投资政策的参考,而不是为了上市交易。就是所谓“门票上市”或“门票专营权上市”等“变通方法”,也不符合我国风景区门票收入为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用于管理保护的经费而不是创造利润的实际情况(这与世界公园,微缩景观等一类主题公园不同,那里的门票才是为了盈利,为了收回建园投资,是经营性活动。)其次,将上市的目的说成是“为了弥补保护资金的不足”,也难自圆其说。因此实际情况是,越是资金较充裕的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来自其他部门要求其上市的压力越大。此外,现有上市动作的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效果,利弊得失,倘需时日检验。在我国上市企业中,“一年盈,两年平,三年亏”,并非个别现象。我们虽然期望已经上市的风景区兴旺发达,有利于风景区的保护与充实利用。但我们不担心一旦上市风景区不景气可能给风景区带来的无可挽回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高度关注风景区上市的作法,坚决反对一窝风式的风景区上市潮。

参考文献: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与中国风景名胜区比较研究《中国园林》1999,3p70

国外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管理和经营评述《中国园林》1993,5p56

泰山风景区管理善调查《中国园林》1999,5p53

中国景源的特征、保护与利用《中国园林》1998,2p4

中国风景区规划设计面临的几个问题《中国园林》1988,2p50

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之我见《中国园林》1991,4p49

园林经济管理学凌远云华中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风景名胜区目前所面临的新问题出发,详细的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最后,作者根据我国目前风景区管理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我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双遗产目录的风景名胜区已不下十处,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保护好这笔全人类的遗产,是国民的光荣职责,政府的庄严承诺。我国1982年公布了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各风景名胜区都相继编制了规划,开发建设工作正在展开。就几年的实践来看,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相互关系等许多问题,仍然有待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83年和1984年曾现两度发文批评过西湖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的乱建。后来以批评了骊山风景区的乱建设,但这个错误倾向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现在又出现了利用规划的合法手段,搞违犯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建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法制不严,另一方面确有思想认识问题存在。所以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的相互关系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护理服务前景篇(6)

一、六盘水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友好的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按照这一定义,六盘水无论从自身优势还是城市发展定位,都符合发展生态旅游所必须的一切要求。

(一)借助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六盘水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六盘水海拔最高2845.7米,最低586米,儆诘湫偷目λ固氐孛病A盘水气候凉爽享有“中国凉都”美誉,同时自然风光美丽瑰奇、民族风情绚烂多彩,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近年来,六盘水生态旅游厚积薄发,全力打造“中国凉都”生态旅游升级版,建成了3个国家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以及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二)对外积极推介生态旅游

2016年,六盘水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类旅游展会推广自身旅游资源,依托自身生态优势推介19度的夏天和纬度最低的南方滑雪场。同时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在六盘水举办的契机,召开生态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让更多在人了解六盘水的生态旅游资源。

(三)精心编制生态旅游线路

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委结合六盘水自身发展特色设计推出了山地健康、民族风情、美丽乡村等不同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据统计2016年六盘水游客人数接近两千万人次,较上年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二、六盘水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六盘水发展生态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域内生态旅游资源基本得到有效利用,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城市近郊旅游区、民族节庆景区体验区和农旅一体化园区旅游等多种模式。但相比热门旅游城市,六盘水生态旅游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各个景点实际的游览体验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笔者通过对六盘水市多个生态旅游景点的实地走访与游客交流发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存在不足,部分景区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生态环境因景区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六盘水生态旅游环境方面问题的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由于前期规划开发不当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为了盈利部分商家随意在生态旅游保护区中施工动土,产生了垃圾破坏了环境。其次,景区坏境承载能力因游客无序进入造成一定影响。

(二)旅游交通配套发展滞后

景区的交通条件对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六盘水市生态旅游景区交通情况可以得出,六盘水目前的旅游交通往往不能满足游客所需。对于自驾游客最主要的问题是停车难。而部分偏远的景区交通极为不便,公共交通又没有普及。游览中游客抱怨最多的便是交通。这其中包括交通工具数量少,交通旅游费用高,交通领域路线单一等一系列交通问题。

(三)生态旅游产业模式单一

目前六盘水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相对简单,一般的旅游景区都是利用自然或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来建立生态旅游景区,通过景区门票收来创收,同时还有经营一些地方性特色饮食。但是旅游相关产业比如旅游纪念品、酒店住宿等尚未得以整合。部分景区内部及周边缺少旅游纪念品相关商业,部分游客表示在该景区只有门票消费。

(四)景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差

制约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另一因素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问题。当前,六盘水生态旅游景区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包括导游、安保及保洁等岗位人员大部分由当地村民担任,普遍存在学历低,经验不足,服务意识差等问题。

三、六盘水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一)完善景区设计,合理引导游客

评估景区自身接待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合理设计游览路线,通过技术手段引导游客游览,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并保证游览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景区动态保护,制定生态旅游规范

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一年内不同的时间段都要开展一次动态普查,对于景区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保护措施。要加大与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环评、管理、线路等提出可以改进的意见,同时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制定更加科学的生态旅游标准。

(三)加大景区交通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

结合不同生态旅游景区的地理位置,合理布局旅游交通路线,加大旅游车辆的投放力度,在热门景区和时段要加强路面疏导,减少路面拥堵,同时要进行合理规划减少旅客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保障旅游线路的快捷畅通。相关部门要出台管理细则,加大对于景区及周边相关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保证景区配套服务的提供是合理合法合规的,杜绝出现宰客欺客现象,并引导相关产业合理布局,依托生态旅游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加强对于景区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景区全体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保证各个岗位可以合理布局,及时解决景区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同时还要加大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选聘有经验素质高的景区服务人员,全面提升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提高景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护理服务前景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制约因素;有效路径

生态旅游是人们在旅行游玩的时候,一边享受快乐,一边保护当前的生态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行为。生态旅游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新型旅游形态。生态旅游的意义重大,对旅游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故更适宜拥有高品质田园享受及原生态自然风光追求的旅游者。一般情况下,喜欢生态旅游的人士,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很强,能够充分尊重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和自然基础。

1、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1.1管理决策不权威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是唯一一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治标不治本,难以解决目前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决策不够权威。加之自然保护区业务主管部门和实施行政部门管理模式不统一,更无法保证决策的权威性。有些决策只为提升经济效益考虑,丝毫不考虑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

1.2未科学规划

在科学规划上,许多旅游区的资源开发规划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环保问题的忽视。许多旅游区更注重效益,忽视环保,所以就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利用,导致生态旅游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纸空文的概念。

1.3生态保护措施差

许多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因此造成了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此同时,我国未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约30%,只能对旅游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感性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这些因素限制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和种类日益多元化,但由于人们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粗放式管理和不合理的规划,导致生态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而是盲目开发,这样就可能会超过旅游环境的承受范围。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许多人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甚至错误的认为许多景区的精品化建设就是不断改造和扩大规模,把景区变成现代化建设,盲目地破坏原始环境,打造成过分商业化的景致,却丧失了景区原有的味道和历史底蕴,堕入流俗,也失去了观赏的价值。由于我国对于旅游业的管理和规划的力度不足,导致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随手扔垃圾,乱涂乱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行为会大大增加景区的维护成本,也破坏了环境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3、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3.1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合理开发。第一,要聘请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究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明确开发方向,避免盲目开发,通过专家的调查,正确评估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损耗,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要同步进行资源和人文的开发论证及设计,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同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旅游事业开发的融合。在进行旅游区建设时,要严格按照层次和步骤进行,通过就地取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合理开发体现自然的美感和原生态场景,尽可能保持生态的完整程度。坚决避免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自然景观中融入人为因素时,要避免同质化的现象和景观的单调,重在为提升景观的文化气质做铺垫,不要超出景区接客的最大能力。

3.2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保护生态环境来源于严格的法律做保障,因此必须要实现严格执法,才能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遵从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在可以开发和不可以开发的资源上要有严格的权威规定。通过细则规定开发的具体规模和时间,确保景区的承载力。在景区的环保工作上要有详细的规定,力求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减少维护的成本。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予以相应的处罚,做到有法可依。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提升环保意识,实现全员保护环境的状态。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通过生物间同化、富集等相互作用,设置水上浮旋物或芦苇等生物屏障,以此拓展生物空间,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物理、地理的技术知识,消除各类自然地质灾害,制定有效应急方案等。

3.3提升服务,加强宣传

为了更好地提升游客的旅行质量,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进行提升,力求满足更高层次的人士需求。因为,生态旅游往往是为有生活品质的人做准备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就要有针对的服务群体,而这一服务群体就是有品质的人士对于旅行的需求。这种服务质量需要完善的旅游机构做保障,因此需要提升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相关经验,从而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要鼓励旅游服务人员不断学习,定期做培训,使其能够了解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以及服务这一群体的必要性,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为客户打造良好的旅游体验。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资格认证体系,严格审批考查的程序标准,予以公示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避免造成生态旅游市场滥竽充数、参差不齐的现象。

生态旅游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人们是否具备完善的环保观念也有关系。因此,需要加强民众的环保教育,提升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规范其旅游的行为。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普及宣传环保知识,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谴责,起到教育示警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解决对策,就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5,(27):46-46,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