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4 19:18:29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篇(1)

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樟木坝学校    岳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在学校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正一步步地代替着那“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少条件成熟的学校都不惜花重金购置电脑等电教设备,教师也不断为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进行学习、进修。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电化教育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快速公路,它对于改革传统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来说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正因为如此,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它强大的魅力。

魅力之一: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特别是对生性好动,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绚丽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可爱的卡通形象,常常如磁铁般,  引了好动活泼的小学生。

如在教人教版第四册《Mimi and Polly》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使Mimi这只淘气的小猫人性化,提着篮子从森林深处蹦蹦跳跳来到大家面前,落落大方地向大家自我介绍:“My name is Mimi,What’s your name?”Mimi身旁大树上,一只身着华丽衣裳的鸟儿Polly答腔道:“My name is Polly”,随后课文的内容便在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中展开,这样的情境很吸引学生,并且第一印象也很深刻。

魅力之二:利用录音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示范性、准确性。

现代教育技术篇(2)

1.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美国最早提出了“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也较为清晰,对世界各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影响也最大。教育技术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20年代。早在二战中,美国政府就招聘霍邦等视听教育专家参与制订战斗人员培训计划,以此来解决优秀的士兵紧缺和受训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两个问题,视听设备在当时被广泛地应用。军方购买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并花费10亿美元制作培训胶卷,从而迅速地培养了大批战斗力较高的军事人员。以至于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投降时,他们的总参谋长说:“我们能精确计算并准备战争中每一件要发生的事,但唯独没有想到的,就是美国人把他们的普通老百姓培养成战士的速度。”此时教育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产生,无声电影和有声广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标志着教育技术的真正起步。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追根溯源基本上可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视听教学运动促进了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二,多样化教学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第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促进了教育技术的核心即“教学设计”学科的产生。三个方面的发展,虽然关注点不同,但基本上都和从“视觉教学”到“视听教学”到“视听传播”到“教育技术”这一发展模式相吻合。

2.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Edgar Dale)1946年写的《视听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戴尔和他的学生芬恩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视听传播要想成为一个行业,必须发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并把这一领域命名为“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因此,视听传播作为教育技术的雏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此后,媒体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也正因如此,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学者认为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仍有很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媒体技术、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这三个研究方向的汇合。而这一观点仍然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20世纪以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更新,“视听教育”的名字已经不能完全代表国际教育组织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范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于1970年6月25日正式更名为“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其英文原名为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在1972年正式将“教育技术”定为研究与实践的领域。

3.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这个名称确定以后,教育界人士便开始讨论它的定义。美国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于1994年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研究和实践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这一定义也是在中国引用最为普遍的。但这一定义,应该叫做一个科学定义,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容易让人理解的描述性的定义。要想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让每一个普通的教师都了解“教育技术学”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普通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简单地作如下解释:教育技术是改造或创新一些技术并使之更适合教育教学需求的科学。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在2005年发表了最新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一门关于如何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符合伦理实践的科学。这一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描述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改变了原来“教学过程”的说法,突出了现代教学理念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教授知识转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转变。“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者,相应的教师则不再是灌输型的教授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和推动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与环境。在该定义中,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不仅包含了教学领域,也涵盖了企业的绩效领域,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要符合伦理规范。新的定义将“创造”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强调了“创新”在教育技术中的重要性。

4.中国对教育技术的定义

中国的教育技术在早期主要就是音频和视频的应用技术及一些其他相关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是早期的电化教育技术。教育形式主要是以广播、电视、卫星为载体,形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种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及资源共享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也就使得中国的教育技术在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SETC)是对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员: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的明确规定。对于学生来讲,技术素养是在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技术的实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保证作用;而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来讲,技术素养是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必备条件。教育技术的实施,对提高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1.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正是文字的产生使知识实现了超越时空的传播。广播、电视、电影等视听技术的产生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资源融于一体,使知识的学习和传播进入三维立体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现代教育技术所体现的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信息符号的数字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信息存储的简单化、信息传播的立体化,都为现代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提供了可能,也使得所有想要自主学习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想要学习的知识,方便快捷地共享世界最前端的文化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名称的区别主要在于“现代教育技术”加上了“现代”一词。从“现代”一词的字面上理解,可以归纳为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现在新出现的教育技术,这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技术而言的,这种解释更突出对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第二种是指现在正使用的教育技术,它既包含了传统教育技术又包含了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两种解释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含义更广泛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突出“现代”二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要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课题;(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教育信息的传播载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环境;(3)利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智能化、先进化。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

1.从教学模式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教与学相互协作的特点。教学基础的先进化,教学环境的特殊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化,都使得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实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这一点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2.从教学内容看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化的特点。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字、声音、图像集为一体,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学习环境和通古贯今的知识体系。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教学手段

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形成的教学系统最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网技术来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的系统,从广义上分,多媒体系统就是集电话、电视、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于一体的信息综合化系统。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课堂讲授,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数字化、简单化、智能化,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更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吸收,更显著地提高学习成效。

4.从教学范围看

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具有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有新技术被引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如信息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企业绩效管理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社会学、营销学的应用等等。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一个制高点,已经成为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不可避免地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不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以开放的态势吸纳了更多的理论和方法。而教育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正是源于这多方面学科理论的引入。

现代教育技术篇(3)

关键词:职前教师;学习需求分析;培养策略

职前教师又称为“准教师”,主要指即将走上教师职业的在校学生,特指在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部分高校针对职前教师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职前教师如何将技术与教学法结合并有效的运用于教学。为了更好地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和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就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笔者选用宁夏区内某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300余人,涉及的专业有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共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94.9%。其中男生占27.6%,女生占72.4%,女生所占比例较大,男女比例不均衡一直是师范类专业的基本特征。专业性质分布:文史类占26%,理工类占46%,艺体类的占28%,理工类稍多于文史类和艺体类,这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符合,不会对本研究调查产生影响。

2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

2.1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态度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比较喜欢此课程的职前教师所占比例为39.46%,持“一般”学习态度的职前教师所占比例为48.28%,这说明有部分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持观望态度——不喜欢也不反感,还有1.92%的职前教师不喜欢此课程的学习。另外,10.34%的职前教师对课程的学习表示无所谓,即可学习也可不学习。这使得我们可以看出,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很不乐观。

2.2职前教师期望的课程内容

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是有一定关联的。期望学习图像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的职前教师人数占61.69%,主要涉及的专业有艺术设计专业、数学应用专业、动画专业、物理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专业等;期望学习动画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的职前教师人数占64.37%,主要涉及的专业有动画制作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物理学专业、化学应用专业等;期望学习音频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与技术的职前教师人数占56.32%,主要涉及的专业有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专业、动画设计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期望学习视频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的职前教师人数占70.88%,主要涉及的专业有动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专业等。不同专业的职前教师对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此时,要求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职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稍作处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所有的调查对象对各个方向课程内容的需求都达到半数以上,这与师范专业有关系,我们所选取的调查对象都是师范生,要满足他们入职后的需求,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2.3职前教师期望的课程教学模式

对于授课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授知识,每个职前教师期望值都不同。期望采用实践操作型的职前教师人数占47.51%;期望采用案例分析型的职前教师人数占22.99%;期望采用课堂讨论型的职前教师人数占18.39%。数据显示,传统主讲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职前教师的需求,职前教师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希望通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的混合教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

2.4职前教师期望的能力提升

第一,提高教育技术能力,适应未来发展。大部分职前教师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亟待提高。在调查中有89%的职前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部分中小学推广不力,与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有一定关系。这说明职前教师对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非常重视,它将影响今后个人的信息素养。第二,提升综合能力,完善自身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主要培养职前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信息资源的获取与评价等能力。在调查中发现,68.97%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信息资源获取、评价、加工及利用等能力;59.39%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55.94%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53.64%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等。大多数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即为综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完善自我的信息素养。

3职前教师学习需求的培养策略

3.1端正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态度

在社会发展与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不加强学习与提高自身修养,将无法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更无法把工作做好。据调查显示,部分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态度大多是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意识还不够强,不能很好地认识到信息素养对以后自身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对这门课程不是很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曾说过,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并且把教育技术视为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对教育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1]。因此,高师院校对职前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端正职前教师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3.2构建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的课程内容

职前教师既要能胜任城镇中小学教师教学的要求,又要能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的要求,他们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要高。由于不同的学科,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因此,面向全体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将更注重过程,也并不是一定要培养高要求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而更多的是培养针对所有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2]。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对较广,这就要求学校从师范生将来要面临的实际工作出发,根据文、理、艺术各类不同学生的知识体系,精选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以及其他辅助培养渠道,也就是要求全体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能力要与农村信息化教育息息相关。

3.3引导职前教师使用有效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职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或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他们的课外知识大增,兴趣也越来越广。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规则等,都是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表现,学习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信息,更多的则是多媒体信息。在人机交互时,要使职前教师领悟到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明白自己所教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与机器打交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的少了许多,这就要求职前教师必须有超前意识,引领信息化,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3]。

3.4全面提高对职前教师能力的培养

到底培养什么能力,要加强和中小学联系,了解中小学现所需怎样的教师。因为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小学提供师资队伍。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同中小学的广泛联系,加强针对性,提高培养质量[4]。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学科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要让每一位教师都熟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方法,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学科教师的培训,使学生感受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3.5强化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来说,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且走在教育的前面。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玲.惠阳区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现状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曲兆东.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大学车清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马文娟.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之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张瑞.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现代教育技术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教学管理学习活动适应

一、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与新挑战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主要包括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材管理、考试管理、评估管理等环节。到了新世纪,互联网全面改变了高校教务管理的格局,从打印纸质文件传送存档签阅,到网易163、126、搜狐、新浪等邮箱,再到QQ再到微信,教务管理中的信息传输越来越现代化。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到网络视频的全面不断升级推广,局域网中的封闭式监控系统以及WIFI的使用,直到目前使用的智慧教室,教务管理进一步信息化、网络化。然而,随着慕课、微课的远程传输系统推广,教务管理面临新的适应,学校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条例、办法、细则面临巨大挑战,学校的考勤制度、课堂点名制度、纸质考试制度都需要进一步适应。因为根据最近几年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来的很多课程都会成为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舍、宿舍被窝、教室楼道、公园草坪,利用wiFi信息技术网络,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记本电脑APP,随意学习世界各个大学知名教授的课程,普通大学、学院的教师可能会更多的会成为辅导教师、交流教师、讨论教师、组织教师。强制学生到教室自习的潜规则也将受到挑战。学校的教师、领导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面临巨大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选修课程提供了广泛的机会,解决了教室和教师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开设更多的通过网络学习的课程。教学和学习的作息时间表必须进行重大变革。虚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的发展,可以减少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投入,节约实验室面积。教材供应机构工作内容需要扩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与新挑战

新世纪以来,中小学信息化水平越来越快,全国、全省联网的数字资源、白板逐步取代黑板,教师上课可以直接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布置作业、答疑解惑都是通过微信群,也随时和家长进行进行联系,大屏幕显示器的使用、文字和视频的交叉使用,都使得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但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明显落后于中小学,很多高校教室的网络尚未开通,多媒体软件过于落后,教室的结构不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运行。前述已及,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强化,但教学管理中的课程设计评价和教学活动评价却显著落后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水平,课程设计评价仍然以课程内容评价为核心,教学活动评价仍然以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评价为核心。教师备课基本就是准备和筛选教学内容,教案设计基本就是设计语言讲授流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科和部分理工学科教师备课主要是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流程,包括多媒体视频技术设计,作业的布置、交流、批阅都将通过网络。教学管理中,将对教师进行分类,部分教师可能成为辅导交流教师、组织讨论的教师,必须和学生同步学习全国各知名大学教授的课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挑战还包括学校的巨大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概括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挑战者高等学校的投入底线。今年刚刚投入千万元升级改造的网络平台,最多三年就完全不适应新技术的运用需要。网络信息技术公司在商言商,将技术进行模块化、精细化拆分,每一项细微技术都成为讨价还价的筹码。面对网络技术的要价,高校的领导和谈判专家就像得了大病进了医院,任凭屠割,正如进了医院“钱就不是钱”一个道理。

三、高校教学评价的信息化进程与新挑战

新世纪以来,我国部级、省级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现代化进程发展很快,教育部组织开展的高等学校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升本评估、考核验收、学位授权评估以及当前开展的审核评估、双一流建设评估以及针对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等等,多数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传输,比如本科高校的教学运行状态数据等等,都是网络平台自动生成。省级教育信息化机构设立的中小学局域网系统,作为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督导员,随时可以进入中小学课堂,检查、观摩课堂教学活动。学校领导和督导可以通过监控设备检查教学运行活动,没有必要亲自到课堂。而且课堂教学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变得活动化、信息化、互动化,学校老领导、老专家用传统的赫尔巴特、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学评价原则进行的评价将会成为笑话。经常性的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将会成为现代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被迫要求。特别是以退休老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督导制度将会消亡,因为老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更新速度难以适应需要,青年教师可能逐步成为老教师的老师[1]。20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进入图书馆借阅图书杂志,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为代表的各类网络数据库,将使纸质图书杂志仅仅成为图书馆的档案甚至摆设。传统的纸质教材将逐渐退出教学运行过程,电子版的教案和音像教学材料将会随着网络QQ和微信进入课堂。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将图书馆纸质图书期刊阅读量作为评估指标的时代将会结束。传统的现场观摩教学活动逐渐被远程视频播放的教学活动所代替。

四、高校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进程与新挑战

除了高深的学术造诣,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一样,一口官话、一笔好字,文质彬彬、为人师表[2],然而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网络视频技术的掌握成为新的素质要求,国家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不仅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培训,而且还通过职称评审中的计算机考试来强制推进。但目前还有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授难以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抽象思维的发展逐步掩盖了动作思维能力,往往50岁的教授学习视频技术制作微课、慕课,还不如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及时参加现代教育新技术培训研修已经成为高校各个年龄层次教师的必修课程。传统教育学中教学论部分以班级上课制为基础的讲授法、讲解法、讲述法、讲演法;练习法、见习法、实习法;实验法、实践法、实训法;谈论法、讨论法、争论法等等教学方法,面领着新的教学形式变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的网络远程交流形式、局域网内交流形式、课堂互动交流形式,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水平。信息技术发展将传统备课教案中的教学工具和手段的地位提升到教案的核心部分,传统教学方案中的教学过程流程设计,主要是以口头讲解、教材内容和黑板板书为要素的教学过程设计[3],最多就是用尺子画图,或者播放幻灯片。而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下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各种数字技术资源的利用设计,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还包括课外教学活动设计,不仅包括学生课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包括教师课前对网络视频资源的选配和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此我们建议,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培训新教师,更要培训老教师,尤其要培训教务处、各学院教学管理干部以及教学督导评估专家。

五、高校图书情报信息化进程与新挑战

高等学校的图书馆本来是一个学术研究与教学服务相结合的机构[4],20世纪的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系统,主要是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主要任务是采编、流通、资料借阅、文献整理。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的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原有的服务系统全面陷入危机。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投资购买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网络平台,然而,图书馆馆员和管理人员的网路知识技能很难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往往是安排家属和子女的机构,家属和子女依赖于家庭主力成员,缺乏学习业绩和工作成就动机,面临新技术存在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因为教师利用图书馆的动机和学生学习动机的限制,图书馆的文献查阅量和图书馆借阅量都严重不足,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失去了存在价值感。其结果是全体馆员都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动力。某高校图书馆引进了CNKI网、万方数据库以及各类文献数据库,图书馆自己的馆员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进入过,甚至有个别人员不知道如何进入。图书馆的所有网络平台都需要依赖网络公司支持,图书馆的职能正在逐步消亡,演变为藏书楼。至于学术研究更是少得可怜,因为很多高校并未将图书馆作为学术研究机构。

现代教育技术篇(5)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的历史知识、历史图片和动画视频,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就不再枯燥,历史知识也不再难以理解与记忆,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熟记重大历史事件、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相关重要内容,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记忆是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最头疼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同时用眼、用耳、用脑从多个感官获取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使学生大脑中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要学习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地域空间等原因,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感到很陌生,非常难以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例如,再学习“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历史画面重现出来,通过塑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林则徐,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的创造思维。现代信息技术集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的积累,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初中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品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挖掘历史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靠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相比,计算机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环境能够将文字和图片等信息处理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形成一种全新教学信息,通过计算机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体特长。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知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基本上可以了解主要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教师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探索历史事件的意义。2.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意识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要求资料丰富、画面简明清晰、声像并茂、形象生动,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性和认知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CAJ课件或者网络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统一的历史进程,主要历史人物的贡献,启发学生认识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更是教学观念与教育理论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探索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思维。

作者:樊生水 单位:陕西省柞水县乾佑镇初级中学

现代教育技术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是高中新课标改革中的一个亮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各学科教学已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在新课标改革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所学知识以崭新、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所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求知的热情。同时多媒体手段展示的知识量大,不仅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只有遵循学生自身发展和认识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通用技术教学更是如此,它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交流、合作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采用以学为主的结构,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结构、模型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学生还可以在计算机创设的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例如电子技术这部分知识,学生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知识并掌握知识。而通用技术这门学科是新兴学科,有的学校还不能提供让学生进行大量实验的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用仿真实验室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效果形象、逼真、准确。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深化了学生对技术的认识,也大大促进了对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4 利用网络资源开放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篇(7)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想观念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目前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两大文化思潮。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性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科学、进步与发展。

对于后现代性,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它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孕育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客观性、天性的规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怀疑。”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性的定义实际上也从对立面阐释了现代性的含义,其所说的后现代性的对立面即信仰真理、理性、同一性、客观性和普遍进步与解放等“启蒙主义规范”的思想风格即为现代性。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是指文化的思想风格,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怀疑和批判,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则是否定现代性。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性

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信念体现的是教育技术的现代性。这种教育技术的现代性业已成为体制化因素,“教育技术制高点”说便是明证。因而体制内的教育技术实践现代性便成为主导的思想范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体制内形成实践范式。现代性主导的教育技术实践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教育技术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条捷径,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集声像字画于一体并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用来组织教学能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易理解接受,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将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育技术为教育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途径

校园网络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改变。网络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逐步走向开放式的教育。网络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网上辩论会、讨论会甚至网上考试都将会成为现实。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追求教学个性化的新的教学理念正慢慢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3.教育技术运用给教学管理带来便利

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学校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在网络环境下,管理者依据数据和事实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环境可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数据,能提高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有效性,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

从教育技术运用给教育带来的上述变化来看,无论是教育效率、效果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拓展,还是教学管理的便捷化,都是符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现代性理念的,在体制内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技术现代性也还将引领教育技术运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服务。

三、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也影响到教育技术领域,人们用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教育技术的运用,并用后现代主义思想观点重构教育理论并尝试以之指导教育技术应用实践,教育技术因而也就带有了后现代性色彩。

1.网络给学校带来后现代的多元价值观影响

校园网的建设在给学校教育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虚拟世界。网络虚拟世界是自由和开放的,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任何信息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依靠自身的特性和对信息选择者口味的迎合来获得传播扩散。各种价值观念随着多元文化在网络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师生面前,传统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集体观念、环境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多元文化所包含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学生自由意识得到增强,传统非强制性的思想道德规范对他们的约束力逐年下降,具有世俗化倾向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受世俗化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兴趣不再,对高雅艺术的追求日渐淡化,对人生价值与正义的追求缺少了理想的光辉。他们追求不断变化的漂亮外观,强调新奇多变的视觉,用形象欲望的满足取代对文化意义的追求和探索。这一切给一直倡导的构建共同价值理想的校园主流文化带来了挑战。

2.教育技术应用的后现代批判

教育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也并未达到现代性描述的理想状况,这为后现代批判提供了目标和靶子。电子课件在课堂教学的滥用被批评为由“人灌”变成了“电灌”,说是教学改革,其实换汤不换药,或许比教师用传统板书讲课效果更糟。网络课堂常常设计成“书本搬家”形式,对学生的无吸引力产生不了多大作用。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维护花费巨大,而对课堂教学能有多大作用则令人怀疑,其状况常常是“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真正能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少之又少,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3.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

后现代教学设计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的特点恰好与好的教学设计相对应。这种教学设计的优点包括:能够更方便地用于相关背景下的意义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更多有意义的参与,更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更灵活的设计,更灵活的教学,更多地对学习中的社会和动机因素加以了解。后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中心、自主学习,带有浓烈的后现代色彩。后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为:(1)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2)去中心化,每个学生都是网络上对等的存在,教师不再处于唯一的中心位置;(3)多元化的发展和评价方式,等等。如今在网络上讨论的比较热烈的Blog,Wiki等网络教育手段,其个性化、多元化和协作性的特点,比较适合于进行后现代主义教学实践,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实践目前已经具有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特征。

四、对教育技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把握的思考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思考现代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思想风格,后现代性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没有现代性也就无所谓后现代性,只有“现代化”以后人们才有谈论它种种不足的条件,因而后现代主义产生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不足为奇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合理内核为体制接纳而进入到实践之中时,它就由“后现代”而转为“现代”了,同样也要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审视和批判,这就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中国是外发式现代化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个较长期的历程,而在发达国家所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给我们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的视野。教育技术现代性在中国仍将长期引领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性则是我们进行教育技术实践应注意审慎施行的重要因素,其合理内核则是我们作为调整和完善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重要营养。审慎的教育技术现代性和积极的教育技术后现代性则是我们把握教育技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应持的合理立场,如果我们还坚信现代性所张扬的价值理念的话。我们要警惕的是激进的教育技术现代性和激进的教育技术后现代性。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

[4] 顾清红,祝智庭.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电化教育研究,2001(7).

[5] 王以宁,张海.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