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57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篇(1)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菊花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篇(2)

[P键词]古代汉语;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培养阅读和欣赏古代文献的能力,以此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书面语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兴趣不高。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的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一、古代汉语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古文功底

跟一般综合性大学相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缺乏一定的古文功底。甚至很多学生不认识古代汉语教材中的繁体字。这导致学生对古代汉语有情感上的抵触,理解上也有困难。

(二)内容多,课时少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具有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包括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礼俗等方面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课时总量又一再压缩,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学。由于古代汉语历时久远,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古代汉语内容深奥,学生自学存在一定困难。

(三)缺少课程实践环节

古代汉语课程传统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虽然缺少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但由于课时非常充足,学生还是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如果缺少实践环节,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本专业领域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努力开掘实践教学模式,增设独立的实践环节。比如:

1.古书阅读实践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古书。定期为学生提供古代文献阅读书目,尤其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影印原版文献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原典熟悉古代文献,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标点、翻译古代文献,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在古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语言问题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除了纸质文献,还应指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阅读古代文献。

2.文言写作实践教学。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写作能力应作为其主要的应用能力来培养。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写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也应该是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模仿开始,改写白话文,用文言进行新闻报道及个人自传的写作,安排各种类型、不拘形式地写,补写文言、续写文言等,使古代汉语课程发挥学生所期待的应用价值。通过文言写作实践,一方面巩固其所学古汉语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体会古汉语庄重凝练的表达优势,并不断自觉地加以应用,今后能真正对其写作有所帮助。

3.改编古典文献实践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古典文献的理解,鼓励学生对经典文献进行改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改编成散文、诗歌、小说或者剧本。比如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要求学生改编成了剧本,并且搬上了舞台。学生在改编、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理解了原典的精髓和原典中渗透的传统文化。

4.运用音韵、修辞知识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把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组织学生对流行歌曲歌词的用典修辞及押韵现象进行分析,举行歌词创作比赛;结合“诗律”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楹联写作比赛。

这种目标明确的学习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文化传承

1.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

古代汉语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通论+文选+常用词”,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这种模式把通论、文选、常用词割裂开来,无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作了如下调整:以文选为主,以文选阅读带动通论部分和常用词的学习。选取一部分文选以教师讲授为主,一部分文选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讲授时,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学生自读时,要求学生分组提交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进行补充。补充讲解时应该扩大范围来解释,把该点知识所在的体系讲出来,让学生要对该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其所处的位置环境弄清楚,搞明白。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主控的作用,对学生的自读情况总结、答疑、归纳,尤其是在阅读方法上予以指导。

2.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古代汉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前有现代汉语,后有语言学概论和相关专题等。有一些知识点在各课程中都会涉及到,这就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讲授。比如文字中的六书问题,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都会讲到,但由于六书主要适用于古代汉字,因此适合在古代汉语课程中进行详细讲解,现代汉语课简单讲一下即可。古代汉语中有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后面的古代汉语专题课还会有相关知识。由于音韵学、训诂学知识难度较大,我们在古代汉语课中就只是做一下知识的铺垫,到专题课时再详细讲解。这需要把整个语言类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的知识介绍,提高了课堂效率。

3.以课程教学为基准建构文化传承平台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学习语言不能不了解相关的文化。因此,古汉语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字、词、语法等的讲授,从而忽略了课程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传承文化的关系,文选中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古代文化知识,而学生又不甚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果单独讲授,会缺乏一定的语境,学生有时会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结合文选,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并能灵活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穿插到文选中去讲,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古代、走近古代。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古文阅读的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

1.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古代汉语一般的讲课顺序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但由于文字部分涉及到古代汉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不妨先从讲授古今变化相对最稳定的语法人手。古今语法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依然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比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就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现象,“龟缩”“鸟瞰”等构词法体现的是古代汉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由于学生刚刚学完现代汉语,因此对于这些语法现象很容易理解并且接受。这样由易而难,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不会造成学生最初的畏难心理。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为了弥补古代汉语课时量的不足,也为了加强跟学生的互动,建立关于古代汉语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利用此平台为课程服务,强调一些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补充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对作业和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定期推送学生的优秀实践作业。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把传统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做到了无缝链接,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时,大大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不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古代汉语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图片、有音乐、有视频,使教学更加直观,,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科技手段的使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教学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产生懒惰思想,不再记笔记。因此还要保持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语言,让课堂上提供的材料和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印记,这样才可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与古代汉语课程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如网络中的汉典、东方语言学、国学网站、易文网的工具书在线、中华博物网的工具书、语言文字网等都是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网络资源。要指导学生学会查询、使用网络中大量的电子资源,如《十三经注疏》、《二十五史》等,从而完成阅读实践教学。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篇(3)

一、精读词语:积累、识记、领会,以期厚积薄发

1.蚕食鲸吞式阅读,兼收并蓄,多多益善

注重古文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让学生具备阅读简易古文的能力。古汉语词语是文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古代词语,才会读懂文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因此教师应该把古代词语的教学放在首位。以阅读为突破口,阅读奠定学生古文学习的基础。

2.条分缕析式阅读,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学习古文,还应该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类。归类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读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分类操作,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标志,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过,不管做什么样的整理,都必须以相应的例句来证明,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枯木、死水。

3.反刍倒嚼式阅读,“学而时习之”,巩固吸收,强化记忆

以学过的知识带动对将被遗忘的回忆。如“许”字,学到《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就联系记忆刚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是“大约”的意思,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不间断地积累、巩固、记忆,才能使散落的知识点变成有牵连的知识链。

二、美读原文:“翻译”“品析”碰撞融合,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教师进行古文教学时大多采用翻译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究竟听翻译还是听分析,经常困惑,结果就会一无所得。

古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十分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常满足于翻译一段,分析一段,段段如此,章章如此,堂堂如此,长此以往,美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系统论观点强调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古文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是古文阅读教学中的扶手。以这一扶手为中心,辐射全篇,对古文进行系统性处理,将学生引入古文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文教学切重视阅读,但不能信马由缰地乱读,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1.遵循阅读古文语句的一般性要求

许多学生甚至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喜欢以类似读现代文的语调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有相当大的害处。一般的古文表达,一是单音节词偏多,二是句子偏短,三是用词造句精当,四是从内容到修辞都远远比现代汉语难懂,五是尤其讲究语言的节奏感。所以阅读古文时语速要更放慢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要更长些,抑扬顿挫的安排要更妥当一些。要找到那种特定的“之乎者也”的调式。

2.品读作品,领悟出其特有的语言风情

这是品读经典美文的基本要求,可是由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而变得难了。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存在着一定差异,因为作品是“古文”,现代人阅读古文的机会少,并且读得十分粗糙,常常不能从语感上体验出这种差别,阅读古文,仔细琢磨,探其真髓,悟其真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古代文化的底蕴品读出来。

三、广读名篇:构建“仿真型”古文阅读学习模式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篇(4)

摘 要: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深入浅出”: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比较辨析 通俗性 趣味性 知识性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献的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多个方面,理论性较强,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所以与中文类其他课程相比,不少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比较艰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有的甚至对古代汉语怀有一种恐惧感。要想破除这种恐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深入浅出”。

“深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古代汉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建立完整的古代汉语知识体系,通过古今汉语的比较,分析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而“浅出”则主要表现为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

根据《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分四步走:文字、词汇、音韵、语法。

从文字入手,先过文字关。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字形与字意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三方面的结合体。根据字形所推求出来的经过文献佐证的意义就是汉字的本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源头,这对进一步分析引申义,区别假借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让学生了解“四体二用”,学会根据字形分析字义,是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是词汇关。过了文字关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字形分析字义,再以本义为基础,了解词义引申的规律,学会分析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区别假借义,进而对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对读懂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第三步是音韵关。假借义与本义和引申义没有关系,假借义是由读音相同或相近字的相互假借而产生的,所以在分析假借义的过程中,要对古代汉语的音韵知识有所了解。

最后是语法关。如果前三步的学习比较顺利的话,在阅读文选时,词汇、音韵等已经不是阅读的障碍,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语法分析就顺理成章了。

二、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也不例外。汉语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无论是文字、词汇还是语法,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古代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这种古今差异。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观点,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通论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讲历史观点,讲古今的不同。”

在古今汉语差异的问题上,难点不在于“同”而在于“异”,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从这个原则出发,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的讲解为例,从上述的原则出发,确定讲解字词的重点在“都、城、国、毙、鄙、完、乘”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上。同时,近义词的辨析“都-国-鄙-邑”和“侵-伐-袭”也可以作为词汇讲解的重点;而语法讲解的重点则在宾语前置句的分析、双宾句的分析以及副词“请”用法的古今差异分析上。

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有语言文字的障碍,同时文化变迁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比较。比较的方法是语言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问题的讲解都可以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来的,所以,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可以将古今汉语中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判断句的讲解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列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没有判断系词,通过相应的句式来表达判断。接着分析古代汉语“是”的用法:在先秦汉语中,“是”最常使用的情况是近指代词,很少被用作判断系词。

其次,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中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把相似或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有助于求同存异,加深理解。例如“偷、窃、贼”,这三个字的含义同中有异,要想分辨清楚就要仔细比较。先找出使用这些词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荀子》:“故人无师无法而智则为盗,勇则为贼。”用智谋的是“盗”,用武力的是“贼”,都是名词。

《左传》:“(灵公)使鉏麑贼之。”这里的“贼”用作动词,“杀”的意思。

《左传》:“亡不越竟,反不讨贼。”这里的“贼”用作名词,“谋反之人,大逆不道之人”。

《荀子》:“盗名不如盗货。”这里的“盗”,用作动词,“偷窃”。

《庄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里的“窃”用作动词,“偷窃”。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盗”“贼”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名词,作名词时,“盗”是“小偷”,“贼”是“强盗”;作动词时,“盗”是“偷窃”,“贼”是“杀人”。“窃”只能作动词,表示“偷东西”,与“盗”同义,但是“窃”不能作名词,“盗”可以用作名词。

最后,对于学术界有分歧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解《鞌之战》,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31页注释“而矢贯余手及肘”为“箭射进我的手,一直贯穿到肘”,将“及”理解为“动词”。但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及”应当做连词“和”理解。面对这种意见分歧,在授课之前,请学生课下调查比较,判断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在第二节课他们得到了正确合理的答案: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我始入再伤”一句,“再”为“两次”,一伤在手,一伤在肘,所以文选中的“及”应为连词,翻译作“和”。

三、结合通俗易懂的实例,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中“请”的用法为例,“请”字后带动词在古代汉语里有两种用法:一种跟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表示请对方做什么事情;第二种用法是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件事。第二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而在现代汉语里却不太常用,但是在现代汉语的某些常用词语中还保存着,比如我们常说“请问”,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询问某个问题。而“请降”的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投降。

再比如我们常对他人说的“有何见教”“请勿见怪”“见笑了”等等,其中的“见”一概不宜解作“看见”,因为这些说法保留了“见”字的古代用法,是个指代性副词。它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同时又具有指代作用,“见教”即“教我”,“见怪”即“怪我”,“见笑”即“笑我”。结合这样的实例,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中“见”字的用法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古代一些表示谦敬的副词,如“惠”“鄙”等,都可以引用通俗的实例来讲解。

四、寓教于乐,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有趣的实例,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句读的作用,可以列举有趣的例子,古时候一个地主跟西席签订的协议,因为没有句读,所以地主的理解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而西席却在协议上添了两个句读,就变成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同样的文字,只因为句读的不同,意思可以相差甚远,可见句读在阅读古籍时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和相关音频、视频,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先秦文选中经常出现“鼎”“爵”“豆”“鬲”等器物名称,尽管对其进行字形分析,都是采用象形造字的方法,但是学生往往对这些器物缺乏直观的了解,如果直接展示这些器物的精美图片,这些器物的形制、大小、功用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古人对五音的称呼“宫、商、角、徵、羽”,单靠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的,但是如果直接诉诸听觉,那这些枯燥无味的字眼就变成了灵动的音符,学生的兴趣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比教师一味讲解好得多。

五、用中国古代文化感染学生,注重教学过程的知识性

古代汉语的教学离不开字词解释和语言现象分析,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讲授文选时有必要结合古代礼制、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来教学,融合古今民俗于字词分析之中,达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左传·鞌之战》:“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其中“邴夏”“齐侯”和“逢丑父”的位置,“解张”与“卻克”“郑丘缓”的位置,牵涉到古代文化习俗,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兵马俑一号、二号铜车马图,就能很形象地说明古代一般载人车辆、战车的人员配置。教师介绍,古代车战,一般是尊者居左,御者居中,车右为孔武有力之人,手持类似戟这样比较长的兵器,起到驱逐近前敌人的作用,因为主帅的战车之上要安放战鼓,指挥作战,所以主帅居中。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就能理解《左传·鞌之战》后面所出现的文句:“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因为韩厥为军中司马,本应位于战车的左侧,因其父托梦示警,故而居中驾车。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当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灵活变动,力求“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王力.王力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3]郭锡良,唐作藩,九盈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4.

[5]刘乃叔.古代汉语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8,(06).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篇(5)

古代汉语既是汉语言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被国际学生公认为最难的课程。然而,此课却是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门径。如何令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文言,如何巧妙、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皆与师资素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与国家设置古代汉语课程的意义进行较为深入地剖析,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地论述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从事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代理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篇(6)

一、古代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指为了促进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针对文言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知识体系布局和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思考所开展的一系列操作性训练活动。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通过传授古代汉语的语言知识规律,引导学生解决文言阅读障碍的工具课,在教学中安排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领悟、理解知识规律

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满堂灌现象,教师为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专业知识,上课常常是从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讲授教学法有其优长,但是过多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接受度。文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距离,阅读障碍比较多;语言学的规律比较理性化,知识体系复杂庞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光凭知识讲授,学生往往听得似懂非懂,不能够完全领悟、消化、吸收知识,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古汉语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安排实践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讲完古今字、繁简字、通假字、异体字这些字际关系之后,教师应当堂列出一些字例让学生辨析,检验学生对四类字际关系特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并调整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和盲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有些知识,教师可不将结果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语例去体悟规律。比如,安排学生将文言文《夸父逐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别统计文言与白话文段中的单音词数量,学生就自然能得出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的结论。经历了实践环节,他们对古今汉语词汇在音节上差别的体会比教师直接讲授更加深刻。

(二)实践环节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古代汉语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实现。笔者所在大学2012年学生评价课程教学,最不满意的一项就是实践技能培养不足。学生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呼声很高,古汉语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在沿用的教材比较重视古代汉语知识体系的完备,即使近年新出版的若干古汉语教材多在知识丰富化或者文选材料拓展下功夫,而在如何将常识和文选紧密联系起来的问题上关注不够。其结果势必造成教学中知识与运用脱节,学生难以将通论知识运用到阅读实际中去,这就需要实践环节来弥补。例如,在学完汉字的性质、字形发展演变、形体结构相关知识后,应该让学生思考一下学这些知识究竟对文言文阅读有何帮助,通过实践体悟“据形索义”方法在探求词的本义方面的独特价值。有些专业知识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有所收获的,例如,教师把工具书的概况特点介绍给学生,只有学生在课外借助查字词典排除阅读障碍,所授知识的实际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三)实践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现在古汉语课堂上教师往往扮演独角戏,自己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却觉得沉闷枯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单一刻板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在情绪上保持兴奋度,积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人的认知效果,增加实践环节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语法知识向来比较枯燥,笔者开学初布置的实践课题中,“语气词特点及作用”这个专题没有学生愿意选。课前笔者准备了不加标点的《孟子》选段,在课堂上让学生跟着笔者念两遍,学生诵读完后都会心的笑了,因为他们都领悟到语气词在文言语句中的起收及传情的重要作用了。大学生精力旺盛,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通过适度竞争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讲完修辞知识后,安排三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经典篇章的语言美,阐释前贤在文句磨练上的苦心孤诣,并有同学提问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实践中有心得,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汉语。相反如果缺乏实践环节,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去思考,收获不大,学习积极性自然比较低。

二、古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形式

在文科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开展实践性教学是理工科的专长。其实,这种观念是把实践与试验简单等同起来,过于狭隘地限定了实践教学的外延。虽然人文学科着重研究人的精神世界,需要领悟,较难量化。但任何科学的知识经验都离不开事实的验证,并在实践中推动发展。只要是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规律向技能转化的训练性活动都应视作实践环节,笔者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多种实践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增加问答法、讨论法的使用频率

多用阅读中的问题导入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古注之前,引《国语·晋语五》:“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向学生设疑:“贼”作何义解?然后给出韦昭注:“贼,杀也”,以此说明古注对解决阅读障碍是有帮助的,学生注意力会立即集中到学习中来。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开展讨论。例如,讲完“象形”“指事”“会意”的定义后,举出若干古文字字形,让学生分析其结构类型,讨论三种构形模式的区别,再去重温许慎对此“三书”的阐释。在讨论中,学生辨明了是非,深化了认识。

(二)将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实践

在每学期开始,教师安排好实践环节的课题并向学生公示。课题类型丰富多样,有温习精读的文选,归纳阅读难点及解决方法;有专门探讨某常识,比如汉字结构、词义引申等,在实际阅读中如何运用;有课外延伸阅读,例如以思想内容为专题,像“孔子论仁”“孔子论学”等,联缀起《论语》中相关文段,讲解并发掘孔子的思想内涵。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选择课题,由三五人组成小组开展研讨。课题设置与教学程序进度一致,学生在课下完成实践课题,然后以一定形式向同学展示,再整理加工,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布置适量作业

其内容可以是预习或检查、复习巩固知识,更多的则是就文言阅读中某个难题的研究性提问。比如说《郑伯克段于鄢》“庄公窹生”中“窹”是个通假字,向学生发问如何发现这个通假字,梳理老师上课分析的思路,去思考《汲黯》中“所卤获”的文字现象,说明通假字的本质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举出平时在阅读文言经典原著时所遇到的若干通假字例。这些启发性的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形成方法论。

(四)指导学生阅读文言的经典原著

在绪论部分讲明,课堂所授教材的少量文言篇章是为了培养阅读习惯,总结阅读方法,但仅靠这点阅读是不能明显提高能力的,这并不是学习的终点。给学生介绍经史子集各部的基本要籍,布置通读原著的任务,通常上学期是《左传》或《史记》,下学期是《四书》,期末考试会向这些典籍的文段倾斜。另外鼓励尝试用文言文写读后感,其目的是让学生转换角色,从作者的角度体会古人如何遣词造句,灵活掌握文言的实词、虚词及句法特点。

三、古代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原则

增强实践环节是古代汉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何科学、合理地在古汉语教学中实施,需要不断摸索。为了实现教改的初衷,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实行实践教学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实践教学并非是对讲授教学法的完全否定

古汉语知识容量大,文言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复杂多变,许多知识规律要依靠教师梳理和讲解。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不同环节,讲授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讲授教学的延伸,两者应当相互促进,贯穿教学始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理解的难易和学生的状况合理安排它们所占的分量。对于那些学生刚接触、较陌生的知识和原理,比如音韵、宏观的知识体系、重点与难点,讲授法可以多一些。对于那些学生有一定基础,比较了解的知识,可以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语法教学可让学生自己梳理体系与对比异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法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应用。

(二)实践教学要以提升能力为旨归,不能流于形式

以往古汉语课堂教学也会布置一些作业,往往是简单机械习题测试,这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有一定作用,但是教学的宗旨并不是要把学生练成作业的机器,会考试的专家。我们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前人积累的经验、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规律内化为思路,举一反三,最终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实践课题强调复习不是重复,课题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将所学方法向课外拓展。不能简单地认为课堂上安排学生上讲台作讲演这种活动形式就是贯彻了实践教学,其实,实践教学的重心是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有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环节的重点应当根据教学对象不同作适当调整

多种专业学生修习古代汉语课程,虽然总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但由于各专业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和方向并不一致,所以相应地实践环节也要做适当地调整。例如,面对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古汉语知识,还要突出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实践训练;面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要强化形近汉字、义近词汇的辨析和方法的训练,因为这些是外国留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语言知识点;面对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重视词汇和修辞的实践,培养他们用语言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的能力;面对历史专业的学生,要强调文字溯源、古注运用等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更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实践教学规律的探讨任重而道远,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事业的未来,每一位古代汉语教师应当意识到实践教学的价值,并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形式和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谷家扬,刘为民.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篇(7)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课http://程设置以文学类和语言类专业理论课程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改革。随着近几年我院开展的“3+1”教学改革,课时量非常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量当然也就非常有限。根据我院的具体教学情况,并结合学生实际反映,现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 课程设置单一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 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

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

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

转贴于 http://

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 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

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2.4 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