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9 10:55:57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1)

当大学生就业遇到困难时,许多社会人士批评系所做的学生职业准备工作不到位。事实上,最近几年美国大学教育以政治学系为例,为学生职业准备已做了许多事情,如开设与职业准备有关的课程,以及聘请教授为学生提供咨询等。的确,教授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准备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他们给学生上以职业准备为焦点的课以及陪伴学生一同实习等。不过,到目前为止,美国学者已把对政治学系学生职业准备研究的重点置于如何评估其效果方面了;在这一方面,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如H•布拉德利赛针对学生工作经历的评价,但最重要的是,教授需要开辟确定不同职业准备战略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

美国大学教育;政治学系;职业准备

一、社会批评

对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教什么和如何教并非是政治学中的新课题。自从这一学科出现以来,政治学家就已与“在这一令人感兴趣的领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进行博弈了。20世界40年代的学科委员会要求以高标准建设这一学科,包括“实践专业”训练。1941年,美国政治学联合会的一份报告阐述的政治学主课的3个主要目标是:“公民权利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和对公众严重忽视国际关系的纠正。”[1]美国政治学联合会发表第二份发告已是40年后的事了,但这份报告依然坚称,“特别任务小组关于政治学主课”的问题叙述说,政治学学位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把学生的能力提高至最高水平,从而使其能够分析和解释政治事件和政府运行过程之动力的重要性。”这一特别小组还开发了12条建议并以注释的形式作出结论称,“政治学主课既不是培养政治学家之前期的专业计划,也不是培养‘良民’的框架……它应当针对对政治感兴趣和关心政治的学生向政治文化研究生方向的转变,专论他们职业计划和其他兴趣如何。”

二、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上述调查中,无论从美国大学政治学系对学生职业准备所付出的努力,还是所获得效果来观察,有几点经验或问题是十分值得总结或深入研究的。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几点:

1.教授在帮助学生了解政治学学位和具有更为普通性文科教育价值中起了关键作用。

教授可以创造刺激研究生将在各种不同职业中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标准的研究报告一般称为“白皮书”,目的在于协助关键决策者评估特别政策的挑战结果。教授还可以恰如其分地利用其地位帮助学生清晰说明和推销他们在课内外学到的技能。多数大学职业中心都有专职人员在这方面帮助学生,但教授在学生准备毕业后的生涯中也能发挥作用。政治学教授深知其课程的特殊学习目标并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向未来的雇主说明这些成果。

2.雇佣人者的倾向表明,雇主期待应聘者从课堂到工作地点的迅速过渡,以便把与过渡有关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反过来,这也导致雇主更加强调拥有教育背景应聘者的与特殊职业有关技能的开发。这一发现表明,在政治学中职业准备实践方面以及在所有文科学科中有个焦点;当研究生拥有大量就业机会而向他们开放时,必将证明是越来越需要的。事实上,前文提及的许多被调查者似乎应当了解这种新的就业现实;至少是不言自明的,因为事实已经表明,当他们的系面对的是连续不断的职业签约市场时,他们就自然处在不断翻新其职业准备努力过程之中了.

三、职业效果

众所周知,大学生职业准备是一项巨大工程,往往会遇到相当复杂的问题。同样,对职业准备效果的估量更是相当复杂的过程。不过,在美国,敢于知难而上的政治或社会学家还是层出不穷的。在比较早的对职业准备效果进行研究中,美国艾奥华(IOWA)大学的教育学院名誉教授H•布拉德利•赛根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助理约翰•R•拉沃蒂等就是卓有成效者。根据他们的模拟研究,学生的职业准备就其效果而论,至少可以从下面两点来进行分析:

1.主要效果

所有个人的可变因素都有助于最初的就业成功。从整体来讲,当补充职业准备经历增加时,个人的可变因素表明了最多的变化。准备的类型是主要贡献者。倘若以学科为基础,成功率的变化从特别难学科的85%至一般文科领域的16%。个人可变因素贡献的大小是与1995年美国圣人大学S•莫纳德教授确立的标准相对立的。然而,特别难学科学的职业准备是个人可变因素之中唯一可接近实质性重要性的。当个人的特质被分别重视时,补充职业准备经历所具有的贡献是处于中等水平的。与职业目标、实习、学生组织的参与以及对影响主要选择职业目标的拥有都具有正面影响。在系内主课之外上的职业课程、先进的技能课程以及志愿努力都显示负面关系。

2.附加效果

职业准备经历作为附加效果被证实比以前述作为主要效果的更加有益。与职业目标有关的工作经历的益处对在特别难学科学领域的毕业生而言是进一步加强了。同样,实习对于特别难学科学的毕业生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参与学生组织对学习特别容易学习学科的毕业生而言具有更多的益处,但对具有更高能力的毕业生而言,其价值却是微不足道的。与他们主要负面效果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先进的写作和计量技能课程对学习特别容易学的主课的学生而言是具有正面价值的,但对具有较高能力的学生而言,其价值是微不足道的。不过,这类课程对具有一般准备的学生而言只有不大的负面影响。最后,对合作教育的参与对文科的进行了一般准备的毕业生而言拥有不大的负面影响,但对拥有指导老师的特别难学科学的毕业生而言拥有类似负面影响。没有这些效果也许可以说具有主要的实际的重要性了,尽管它们被承认是补充经历之中的重要贡献者。

四、结论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6-02

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根据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的要求,课程组开展了基于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时参照电气设备安装工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模块设计,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在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所涉及技术的岗位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将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例如,将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电气设备安装工职业标准及三菱、西门子等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中。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导向,结合项目工程图纸,对工作任务进行知识点分析、归纳、序化和整合,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最终实现知识重构。以真实的生产过程为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训练获得综合职业技能。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课程摒弃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以培养电气设备装调维护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应用PLC、变频器、伺服控制、触摸屏等先进控制技术,和企业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精心选择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重点介绍设备安装调试流程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根据项目任务对应的装配、调试、质检、生产管理工作岗位,归纳出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项目流程安排教学计划,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选取电气控制柜作为教学载体,设计了安全文明生产、工具元件认知、图纸分析、产品装配与调试5个项目内容。结合职业标准,设计了贴近企业实际的10个任务,使学生掌握电气产品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素和流程,培养学生在电气产品的生产、调试、检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首先,根据专业相关要求,进行校本实训教材的编写。为满足电气设备制造的行业需求,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校企合作,强调“知识、能力、素质”融入一体,内容以电气设备安装从业人员的工作与任务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必需、技能、实战”的特色,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衔接。其次,为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课程网站及时公布行业动态、企业信息和课程动态、学习指南等,并提供有关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链接平台,让学生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网站设有“职业标准”、“元器件库”、“视频”、“在线交流”等模块,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并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职业素养。

三、尊重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现状,本课程教学安排在工学结合的真实现场环境中,使教学、生产、管理、产品调试融为一体,创新地设计出“教学工厂”教学模式,适时地结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法、示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按照完成实际工作过程的步骤进行学习,教学一体,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与拓展能力。下面,以控制柜调试任务为例来说明课程教学设计:第1步,任务下达及分析;第2步,分析制定调试方案;第3步,调试过程;第4步,教师检查;第5步,成品展示;第6步,企业意见反馈。指导教师先分析产品设计图纸,讲解企业工艺规范,示范操作制造设备,然后让学生按照生产工艺开始操作。指导教师先教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将其安排到技术要求高、生产浪费较大的岗位上,然后再指导其他同学进行生产性实训。指导老师要来回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是主导角色,但以学生为中心,在行动导向中完成教学,使学生听到、看到、摸到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给予师生更多的实践空间,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以致用,实现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互动中教师通过电气柜的调试示范了解学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进阶练习,结合真实产品,动手产生兴趣。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反馈与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行动导向,营造生动活泼的双向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

四、注重技能,采用开放多元化考核

校企合作下,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践教学考核融入职业标准,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施职业化。在评价标准上,立足社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在评价主体上,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企业;在评价过程上,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企业评价环节。本课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关注过程,主要评价标准包括:(1)情感态度(工作态度端正、出勤情况);(2)团队协作(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3)操作技能(设备操作规范);(4)生产实践能力(安全用电文明生产、生产质量合格、生产成本控制得当);(5)综合职业素质(成果汇报、答辩)。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重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突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本课程推行“企业化”的实训模式,强调工程中“怎么做”和“怎样更好地做”,强调操作规范的养成,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从事电气控制柜安装调试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在典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生产工艺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电气产品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素和流程,大大提升了学习与岗位的对接能力。实践表明,本课程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生产任务也完成了,课程教学和生产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极大地加快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19-21.

[2]杨筝,翟志华.电气控制柜总装实训室的建设与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169-170.

[3]廖建,杨小刚.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32):9-11.

[4]李颖,尤立明.实施双赢战略,加强校企合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44-147.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3)

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附有详细的能力标准说明。在此背景下,引导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标准;骨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9102

2014年3月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体现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广大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努力方向和目标,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高校辅导员深刻理解《标准》基本理念,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准确把握《标准》主要内容,全面落实《标准》各项要求,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骨干辅导员为案例对象,研究骨干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1 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架构

1.1 职业专业化初级阶段――初级辅导员

一个职业如果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那么就会没有社会地位。因此职业专业化是所有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具体到辅导员职业来讲,就是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合理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培养职业精神,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指辅导员群体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辅导员职业标准,辅导员岗位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要完成入职之初到尽快适应岗位的过渡。因此规划重点是学习,学会处理日常工作和所遇到的各种麻烦,培养职业兴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这一阶段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优势,比如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党建团建工作、其他各项培训工作等,确定自己能够承担的专项和责任等;但是对辅导员来说,职业周期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切忌太高太远,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做出合理的、适合个人发展情况的职业规划。

1.2 职业专业化第二个阶段――中级辅导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程度递进一步,即该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拥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这一群体从业的基本依据。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结构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时间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可以从五个方面精进:一是能够与学生畅快谈话,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与爱。二能够自觉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自觉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较为敏感。三是要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完成工作汇报、学生评价等材料拟写。同时,辅导员要善于总结,能够随时记录自己开展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如安全教育、资助工作、学生谈话等,要做好备忘记录。四是主动深入学生宿舍、教室等工作一线指导学生。五是有较强的工作悟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归纳出思路,形成自己的工作艺术,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甚至在某一条块工作上已经形成个人丰富的经验,已经初步具备其辅导员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岗位需求,树立起清晰明了的职业目标,如考证(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科研(申报辅导员专项课题、发表相关学生工作论文)等。

1.3 职业专业化的第三个阶段(专家化阶段)――高级辅导员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辅导员专家化的过程,是指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保障等长效措施,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成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学生工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而努力的动态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

2 具体步骤

2.1 规划指导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1)选定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考量发展因素、选择发展路径;

(2)做好发展准备、摒弃干扰(拟做专业教师的准备、拟走行政发展路线的准备)拟作学生工作专家的准备;

(3)评估发展前景、结合切身情况对发展路径评估、自我发展机会评估。

2.2 规划的方案制定和实施

制定计划。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等方面。

(1)自我分析:包括“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没有兴趣,自己想不想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等等。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自身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知识和技能能不能通过学习积累提高等等,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如果你认为自己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就要确定发展目标,即成为“教育者”而不是“事务管理者”。如果没有明达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职业发展规划将难以顺利实现。

(2)应对目标规划拟定短中长期计划,以标准中的辅导员分级类别: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初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各项职业功能上有更高要求;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基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校情,骨干辅导员群体认定特征包括:

(1)拥护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品行端正、师德高尚。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满4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扎实开展学生工作,密切联系学生,深入进行家访和谈心、谈话活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组织者所组织的学生工作活动,或作为主要指导者所指导的学生集体(含学生社团),曾获得校级以上表彰,所负责学生无重大违纪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

(4)深入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或学生事务管理等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近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学生工作论文,或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工作进行分阶段的规划,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为了达到近期和远期目标,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规划,其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会更强。

从表1可以看出,骨干辅导员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更有目标,并且各项条件均达到或接近《标准》所涉要求,按照《标准》的分级分类,骨干辅导员可以划到中级辅导员或高级辅导员行列。骨干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更强,对提高职业技能的愿望更为迫切,这些显然与宁波大红鹰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的辅导员职业保障体系分不开。

3 结语

辅导员的压力,往往不是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没有找到自身能力与适宜工作的契合点。如何使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沿着既定目标顺利发展,需要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的行动,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需要强有力的外部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实现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要达到具体的目标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参加何种培训等,并付之于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修正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进入下一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应该首先与学校的内部成员沟通,并通过转换职位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辅导员职业发展或个人发展最终出路不一定是流向教学岗位做专职教师,也不一定是流向行政岗位做领导,而是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育者。

此外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才能使得辅导员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安心踏实地坚持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8).

[2]向娴华.大学辅导员评价体系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5).

[3]王显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探析[J].教育时空,2012,(18).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76-02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简介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显然,学生在校期间所要求的职业资格是一种从业资格。

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三种:国家认证、行业认证和原厂认证。还有一些地方或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其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国家职业资格一般划分的等级有: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共五个等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是根据本职业从业人员活动范围宽窄、工作责任大小、工作质量高低来确定本职业的等级数目,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职业中可不设立高等级或不设立低等级。由于技师的考核评审,要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高级工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一般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四级(中级工)和三级(高级工)。四级(中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三级(高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从事的国家职业资格,常见的有AutoCAD机械制图员(中级、高级)、加工中心操作工、组合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电工、车工、铣工、钳工、铆工、焊工、镗工、磨工等。

在行业认证方面,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但由于考试要求较高,所以一般不适合高职学生参加。

在原厂认证方面,高职学生可以考取的三维建模师证书,常用的有PRO/E,UG等。这类证书考取后,可以作为学生上岗的一个基础条件,利用某一种软件,以后从事这方面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等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叉技术,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通过检测传感技术完成信息反馈,由自动控制技术控制动力系统,驱动机械设备实现主要功能。因此它是涉及机械工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基于该专业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按照新世纪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课堂分离、理论和实践教师各自独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不匹配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改革。改革以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围绕职业目标,以就业岗位为核心,制定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不同地区的学校,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有差别。本校专业教师经调研和论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部门定位在生产部、工程部、设备管理部、市场部、售后服务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定位于以下四类: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操作员、三维绘图员、工艺管理员,高级职位:工艺设计员、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工、调试员,高级职位:技术创新员、项目管理人员;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设备维护员、设备维修员,高级职位:一线管理员、技术主管、技术创新人员;

4.机电设备销售:营销员;售后维护员,高级职位:销售经理。

围绕该专业的职业目标和就业岗位,确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有: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AutoCAD制图员或CAD工程师(CAXC项目认证)、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钳工、工具钳工、装调维修工、电机装配工;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维修电工、机修钳工;

4.机电设备销售方面:推销员、营销师等。

三、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

(一)双向培训教师

为了培养高职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使其既能讲理论,又能动手操作,这样要比单纯理论和实践由不同教师进行讲授的效果要好。

目前,多数教师的理论水平够用,但动手能力差;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实践能力强,但学历层次稍低,理论水平不足。因此应该对教师进行双向培训,弥补各自的劣势。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比较高,青年教师多是硕士以上研究生,经过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后,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不能出科研成果,是学历层次低的人从事的工作,所以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去锻炼提高。比如委派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很多人仅仅是去“挂职”,并没有“锻炼”;还有很多培训机会,仅仅是去“学”,但没有“习”,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所以,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使他们在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等方面有提高,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这将会是一个效果很好的教师提高方式。

(二)课程教学的实施

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能否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达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

由于大部职业资格证书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操作,所以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由同一位老师从头至尾进行讲授和训练,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的连贯性,也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得以提高,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一试两考”的考核方式

考核结果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考核方式具有引领“教”和“学”的导向作用。该专业课程教学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果的考核,也要有本校组织的结业考核。采用“一试两考”的方式进行,即:卷一考核理论知识,卷二考核实践能力,卷一通过可以得学分,卷二通过可以得学绩点。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全面,也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四、借鉴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业技能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了,其鉴定机构是行业联合会,例如工商业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迄今这一类的机构大约300家。各联合会的负责范围按地区来划分,代表的是本行政范围内的各行业整体权益并为它们服务,其作用相当于政府与经济界之间的中介。

1.培训考核形式。德国的学生在两至三年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既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内进行实操训练。要经过由行业联合会组织的两次考试,分别是中期考试和最后的结业考试。

2.考核流程。首先组建考试委员会,成员由雇主、雇员、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三方组成,各方人数数量相等。然后再定下考试时间,一般提前三个月确定具体的考试时间。最后组织考生进行报名,参加统一考试。考核内容与我国类似,既有笔试也有实操,但考试时间很长,笔试要有5~6个小时,实操有12个小时,有时还增加约1个小时的口试。考核合格后才能够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3.证书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业者的工作和薪酬挂钩,真正体现其价值。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在理论考核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显得过于浅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还是“重学历,轻能力”;二是很多组织机构不够权威,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证体系和标准;三是有的组织机构追求短期利益,难免会使“鱼目混杂,泥沙俱下”。

五、总结

通过调研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高职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要真正使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有大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 学生主体性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2-03

一、研究背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对于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学生是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身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活动时,学生是作为教育的主体身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包括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最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程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的前提是了解有效的教育对象应该具备的条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基本观念是使学生有接受教养的可能”。加涅将这种“接受可能”概括为学生“先前学习的必备能力”。有效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包括三个要素:明确的主体意识、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

明确的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对象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扮演角色、对自己的接受行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所具有的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它同时还包括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对象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以及自主地选择、评判、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接受和转化教育信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明确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意愿,同时构成形式学习和接受行为的动力系统。

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是指教育对象接受、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必备的知识条件,即需要教育对象有多方面知识的支撑,才能达到理解的高度,才能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感染力,才有可能践行思想道德准则。接受力是指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活动的意义,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选择、评价和内化等方面的能力。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共同构成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基础。

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体意识、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的现状,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编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问卷共有1个项目,关于测评对象的信息有3项,分别是性别、政治面貌和所学专业;关于学生学习意愿方面有2项,分别是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是否感兴趣;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3项,分别是课堂表现、逃课的原因和是否了解该门课程;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7项,分别是这门课的思想教育性、学习目的、对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帮助、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缺乏课堂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和提高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问卷的内部可靠性系数平均为0.724。

(二)抽样调查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被试来自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的部分学生,有效人数为551人,男、女人数与自然分布成一定比例,被试的政治面貌以党、团员占绝大多数,所学专业理工类占到2/3左右,文科类占到1/3左右。

2011年3月,本课题组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32份,收回问卷594份,有效问卷551份,废卷81份,有效回收率为87%。收到学生对教学的建议308条。

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调查情况

1.主体意识。调查对“概论”课的兴趣,52.5%的人选择“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其他选择“不太感兴趣”或“反感”。调查“概论”课对今后发展是否有帮助,69.1%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调查“上课的目的”,53%的学生选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调查“逃课的原因”,56%的人选择了“不感兴趣”。

2.知识准备。调查“课堂表现”选项,只有43%的学生选择“认真听讲做笔记”。调查“逃课的原因”,18%的学生选择“与专业学习无关”。调查对“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49%的人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程度”,58%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或“不了解”。

3.接受力。调查“概论”课开设的必要性,80%的人选择“非常必要”或“有必要”。调查“概论”课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行性,74%的学生选择“可行”或“非常可行”。调查“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41%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问题,还有28%的学生选择“社会环境问题”。调查“缺乏吸引力的原因”,60%的学生选择“教学方式单调”,还有19%的学生选择“课堂气氛沉闷”。

(二)学生的背景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

1.学生的性别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性别与教育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主体意识方面,女生的“学习兴趣”稍高于男生;知识准备方面,男生的表现优于女生;接受力方面,男生优于女生。

2.学生的政治面貌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政治面貌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主体意识方面,团员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党员学生。知识准备和接受力方面,党员学生的表现优于团员和其他学生。

3.学生的专业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所学专业与教育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项维度的测评情况理科专业的学生表现较好。

(三)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得知,主体意识的3个维度、知识准备的2个维度和接受力的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即在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三者之中任何两项之间都存在正比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以说明这个学生对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准备较好,接受力较强,学习的有效性比较明显。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专业分类的被试在对“概论”课的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上数据显示不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学生的背景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

2.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太明确。接近一半的被试表示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接近1/3的被试认为“概论”课的学习对于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有一半的被试意识到学习“概论”课的目的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3.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接近一半的被试对“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太满意,接近2/3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了解。这一点说明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教师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没有刺激到他们的兴趣点,或者说由于相关的背景知识太少,他们头脑中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兴趣点。

4.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接受力表现存在两个极端。对于“概论课”的学习意义,超过3/4的被试认为开设“概论”课的必要性很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很有可行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方面,41%的被试认为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问题,6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是”教学方式单调“。这些结果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认可的。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教学内容抽象化和教学方法单调的问题。三是由于学生的兴趣点较低和知识准备不足,对于老师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能够较好地吸收和内化,致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由知识目标转化为能力目标再转化为情感或价值目标的难度增加。

5.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的相关性分析得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和“会不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要想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还是必须回归到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只有学生认同并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够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是有效的。

(二)建议

“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性研究。

1.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基本准则,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为中心思想,研究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素质能力体系的有效转化,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契合的目的。(下转第36页)

(上接第23页)

2.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乃至整个教学系统的有效性的实现,必须依赖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有效的课堂教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学习体验法等。

3.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创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对话情境,促进学生道德养成的认知情境,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于有效的教学情境中。

4.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教师是有效性教学系统的践行者,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要素的效能和教学系统的整体效能。

5.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征的有效性研究。如何全面了解和正确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版,2001

[2]黄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J].文教资料,2009(30)

[3]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现状与基本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度院级课题(JZY2008A10)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7)

关键词 行业标准 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4

Vocational College "Do comment teaching training"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s

――Tak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LI Yi, ZHANG Bo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2628)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School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ot spots. Article focuses o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for example, for quality teaching, "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posed a "to do teaching and training assessment"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s, and elaborates the pattern premise security condition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industry standa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gration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主张设定教学情境,在任务的驱动下,在做中学,学中做。由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理念的高度契合,在高职院校中,该模式目前受到大力提倡,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所开展的多次调研,发现该模式并非完美无缺,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现实问题

(1)流于表面形式的改变,缺乏行业标准指导。当前大多高职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一般没有对应行业项目的实战经验,加之学校实训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高职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往往仅停留于表面形式化的改变,强调了师生的互动,而忽略了行业标准的引导。

具体体现为:教师所设计的项目任务远离生产工作实际,甚至根据滞后的书本理论,凭空编撰而出,如,帧中继技术在实际组网中已很少使用,而有些教师仍一再设计此类的组网任务要求学生练习;另外,在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不符合行业标准及岗位规范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如学生组网固定线缆时,将线缆随意捆扎在一起了事,而教师并也并未按照行业标准中的强弱电分离的要求提醒学生。

(2)忽视“训”“评”环节,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时,易将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上,但很难达到“做得好”、“做得标准”的水平,忽略了过程化考核中的“训”和“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便要求学生不但能在教师的示范下达到“会做”,还应知晓自己的作品及表现相比岗位规范存在哪些不足,并能依据实际需求的变化,灵活快速地按照行业标准“做好”,解决实际问题。显然,欲达到上述目标,“训”和“评”的环节必不可少,并应给予相当的重视。

2 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保障

为克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缺陷,本文尝试提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要保证此项教改实践的顺利实施,需提前夯实以下工作:

2.1 行业标准的遴选

本文所指“行业标准”是一个广义概念,指包括在相关行业所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的总称。行业标准明确了行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的设置、职责任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评价方式,它是由各行业独立的一个技术规范。

一个行业,往往涉及多项标准,有些标准还有相互冲突的现象,如网络行业的标准数百项,不同公司使用的标准并不一定兼容。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牵头组织行业专家、企业的技术骨干、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根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确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要求的等级,根据工作岗位的责任大小、活动范围宽窄以及难易程度,对行业标准进行科学的遴选,选用主流标准,摈弃已近过时的标准,引入新标准、新规范,确定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型和等级。

2.2 双师队伍的培养

由于行业标准来源于产业一线,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所以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有广泛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科学地分析并引入行业标准到教学过程。就教师个人而言,高职教师应树立将“行业标准”当作研究对象的意识,尽可能熟悉或掌握与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语言、知识或技能,持有更贴近企业的观点和态度,保证高职教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缩小课程教学与企业需要的偏差。就高职院校而言,应将教师赴企业实践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明确教师赴企业实践的要求,定期组织教师采取“挂职锻炼、技术研发、课题合作、员工培训、学生实习指导、就业基地维护”等多种实践形式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总之,“双师教师”不是简单的考取有教师证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而应是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2.3 课程教材的选编

教材是课堂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高职教材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职业取向,与企业合作开发,甚至可直接选用知名企业的内部培训教材。例如,我学院网络专业便选取网络行业知名品牌H3C的网络学院系列教材替换了《计算机网络基础》《互联设备与技术》《高级交换路由技术》等课程的原有教材,从实践效果上看,该教材能更好地适应学生职业要求和职业成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贴近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

2.4 实训环境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应实训环节的建设便显得至关重要。实训环境包含教学场所面积、演示设备、实训设施、仿真软件、实训室管理系统、校外实训基地等条件。

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实训环境条件应尽量满足教师演示方便、数量足够学生人人参与,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要求。在实训室施工和购置时,除了要保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满足需求外,还应注意设备的后期扩展及软件的升级需求,切实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仿真+实体”的方式,即通过购买、自主开发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方式配置仿照产业现场的虚拟实训系统,后期辅以在真实设备上的实训,也可对实训设备进行精化和集中,按照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管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实训室,便于学生分时段、分组进行课外实践。

3 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本文提出的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密切结合高职学生毕业对应的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突出强调高职教学中的“训”、“评”的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实操相结合,训练和评价互相促进而构建起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3.1 创设情境

情境任务的设置是教学过程导入的首要一步。好的情境任务能够反映实际工作要求,很好地营造出逼真的职场氛围。例如,我院网络专业在课程“互联设备及互联技术”中,在展示某公司网络拓扑图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际任务需求:“该公司由于业务的拓展,员工的数量大幅度地增长,导致现有的网络中员工访问内部服务器的速度下降,影响了正常的办公,要求以最少的投入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改造,提升网络的性能”。学生接受到这样的项目任务,立刻感觉自己就是在处理真实工作任务,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在不知不觉中向职业人转变。

3.2 提供资料

在提出项目任务后,教师应根据实训条件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文档资料和设备,并对涉及的技术标准进行适当的讲解,对其中的难点部分可现场演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标准的内涵。

对于课堂中常用的、但易耗损的小物件,如网络专业配置网络设备用的Console线、USB-COM转换器,教师可考虑将之分发给学生,期末再收回的方法,这样既可鼓励学生课下积极实践,提高配置技巧和速度,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爱护生产资料的习惯。

3.3 探求方案

学生在拿到软、硬件资料后,便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分工合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经过团队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尽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索活动,自行查阅相关技术文档,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归纳梳理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和步骤,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和效果。

3.4 训练提高

在学生基本完成前面的项目任务后,教师应进一步提高难度,追加布置提高性的实训任务要求,或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解答一些引申性的问题,并加以一定时间限制,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边做边思考,通过再次的实践操作,深入理解技术标准的本质内涵及适用的不同场合。在前面环节中,教师的角色若是引领学生入门的“导师”的话,则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则更像“教练”,想法设法督促学生达到不仅“会做”,还能“做好”的水平。

3.5 总结评价

本模式的课程评价是现场的“阶段评价”和期末的“终结评价”两部分的综合。

阶段评价是在平时教学现场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综合。具体做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展示并讲解本组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他组则可对之提出疑问,对照行业标准,指出该组的不足之处,并给该组打分,最后,教师对各组学生的展示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并打分。

终结评价是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的理论和技能的考核。理论考核是从理论试题库中抽取题目统一组织考试。技能考核从实训任务库中抽取某个任务,根据实训要求和行业标准和规范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若有条件,课程的终(下转第51页)(上接第29页)结评价还可直接与行业资格认证挂钩,如我专业的互联设备与互联技术课程的终结评价与“H3C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直接对接,学生的认证成绩可直接作为课程的总评分数,使得该课程的评价更贴合行业标准,更具权威性。

上述五个程序应遵循“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训、做中评”的原则,“做”是“一体化”的基础,“教”“学”互融,“训”“评”共促,所有程序都应严格以行业标准为准绳,以求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

4 小结

笔者所在专业团队经过多年实践,上述模式已初现成效。近五年间,本专业学生考取对应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累计300余人次,优秀率达78%;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本模式的提出旨在克服原先“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教学实践脱离行业现实”的弊端,将行业标准及岗位规范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强调“训练”、“评估”环节,是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职教育方面的探讨和尝试。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DEB14144)

参考文献

[1] 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