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开课心得体会

公开课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1 18:19:12

公开课心得体会

公开课心得体会篇(1)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一: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更要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切磋、学习。

这堂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开课来说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珍宝’什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问题,而在课堂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什么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因为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抓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原因。

三、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这课堂上,在解决课文为何要以"爸爸和书"为题时,课堂上又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题目中包含了爸爸对"我们"的希望——希望"我们"成为爱读书的人;也有人认为因为书是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给我买的,所以要以此为题目。说到这儿,立刻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家中不光爸爸一人在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是全家在爸爸的引导下共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买书。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我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是随机评点,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证明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堂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将二期课程的一些理念转化为可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但这堂课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转化,要靠我们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并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二:语文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1447字)

为期两天的听课学习,我收获颇多,现在整理一下,作如下总结: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赵中海老师的《幽径悲剧》一课的教学中,还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语文课堂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要达到这一步,学生应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老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靠阅读读懂、品析文章,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靠老师讲解分析那永远是接受现成的分析成品,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这次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2、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细嚼慢咽,谓之细读,可提出疑难,请求解决。3、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品析美句美词,4、细赏其文理构思,享受美文,谓之美读(或范读),通过这四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赵中海老师在执教《幽径悲剧》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用"幽径景色真美,美在 "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赵中海老师的导课中首先用名人名言诠释悲剧,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设疑,在这幽径上发生了怎样的悲剧?有意地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上《曹刿论战》中,我也采用了相类似的方法,以以弱胜强的战役为引导,引出战略战术的重要性,最后设疑齐鲁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新课意境。

四、浮华已随风飘去去,课堂本色显朴实。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比较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但有用的很有分寸。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或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六、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老师的天赋,他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三: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2374字)

近期,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评价、合作交流……要想得到及时有效地展示,实践证明,就要把教学工作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平日学习上。在活动中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训练,有时为了一个训练点可以把课时延长。下面,就我的块状训练具体谈谈做法。最初可以通过小黑板出示训练内容及过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做,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懂得按照这个程序去操作。

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要了解有哪些种类。如:1、段意归并法。2、扩展题目法。3、回答问题法。4、"六要素"串接法。5、原句摘录法。6、抓重点句段法等等。通过实践选择不同文章,练习归纳,学会掌握方法。

二、训练学生会提出问题,不同体裁问题重点不同,如:写人突出表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事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

写景要体现出有哪些景色特点?

状物也有分类:动、植物的样子,习性特点物体的样子,结构特点。

当然单元训练重点不同,提问也会有所不同。如《》训练重点之一就是表达方式,所以问题自然就是""

三、训练补充别人意见,先婉转去评价(对,错,同意,不认可)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最后说出原因是什么,有理有据。

四、读和评价朗读训练是不可分的。学会朗读就能掌握评价方法,同样只有学会评价他人才会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在这里就要教给学生评价也就是朗读的技巧。1、语气中的喜怒哀乐。2、语调的高低起伏。3、语速的快慢。4、重音的把握。5、停顿是否恰当。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晨会,选一小段学生读,大家评价,再读反复选择不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实效性训练。当然根据不同课文情感不同,侧重也不同,但它却给出了很实际的朗读方法,如在《》一文中,

五、汇报形式的多样化:有读出来,说一说,抓住主要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图示,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查阅资料等,汇报发言单位化,先由小组内发言,再由其它小组补充发言。

绘画和写的训练,可把它们课内外并用,从不同角度训练,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而决定。《凡卡》一课在信结尾学生明白凡卡的爷爷不会来接他,他只是做了一个美梦而已,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当梦醒来时,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同凡卡说些什么?写一写。"学生写到"当梦醒时老板和老板娘瞪着凶恶的眼睛拿着木棍站在他面前揪起他就打,还有生活比过去更惨等等,"想对凡卡说:"凡卡要坚强更要反抗,美好生活一定会属于你的"各抒己见可为五花八门。这一课文知识的延伸,自主意识的强化,充分提高了阅读能力。绘画训练就是以图带文,把想表达的意思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如《凡卡》一文在第二环节分组做交流汇报。学生可以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学生绘画出凡卡被老板娘拿鱼嘴戳脸,更直观的再现了凡卡所受苦难和当时社会的黑暗,为领悟中心,体会表达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事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语文公开课心得体会四:语文公开课的心得与体会(1629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风光旖旎的夏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科院第15届小学优质课观摩评议会,齐大文化宫池塘里那美丽的荷花就和我们每位参会者的心情一样澎湃!本次在培训中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真是一次既难得又珍贵的学习机会!

纵观这次语文观摩课,大部分教师都是围绕文本,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涵,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属于语言文字的东西,感受语文的语言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来自北京市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的楼晓老师在《鲸》的一课能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从立题确立——文本选读——信息重组——自信表达四个环节正确引导学生了解鲸,关注鲸的命运,课堂上渗透了关注自然捕捉信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暑假课外作业阅读中去!我以后在教学中也要围绕主题,多角度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

质疑永远比释疑更重要,来自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小学的曾梦佳老师在《妈妈的账单》中一课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曾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曾老师在课上反复引导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朗读中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我以为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从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自行求解。

2、在比较中释疑课上通过妈妈和彼得两个账单内容的对比从而体会得到了母爱的伟大!此外在这21节课中各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在启发引导中释疑,有些问题,涉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去释疑,统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赵丽君《三个儿子》这一课一位学生质疑:"办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位儿子?"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释疑,这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激活了。

在这些优质课中更让我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一位教师该如何运用语言,我知道了在课堂中要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师只有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教学重在习得方法,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从文中提炼信息的方法,运用文字的方法,教科文就是为了教语言,就是交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一小学李治萍的《台湾的蝴蝶谷》一课让我懂得了阅读不仅仅是文本的阅读而且还是心灵的阅读,在《小屋》一课张琨老师就和学生同步心灵一起走进了作者幸福的童年,通过心灵的阅读在这节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回味了美好的童年!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魏冬梅老师在《搭石》一课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魏老师通过从甲骨文到现在汉字的一个演变过程的游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就像拿了一把开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一把金钥匙。总之在这次优质课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用一个平常心对待,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

公开课心得体会篇(2)

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在此和大家做一次交流,希望咱们能够共同进步!

一、“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是根本

1.教材分析: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数学必修4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三角函数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以及二倍角公式等知识的基础。对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及平面向量,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毕竟有限,要发现并证明公式C(α-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3.教材处理

以遵循教材安排意图为原则,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即先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出角α,β,α-β均为锐角时公式成立。而对于α,β为任意角时的情况,运用向量的知识进行探究,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变式训练、分层作业等巩固公式。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猜想与推导,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5.导学案设计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猜想与发现是一个难点.让学生用特殊值验证而发现问题。

2.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公式时,辅助线的添加对学生的思维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添辅助线和如何添辅助线,也不会想到用“割补法”求正弦线、余弦线.这时一要让学生联系与这个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二要联系数形结合思想,我通过问题导读分层提问引导推证过程,从而使学生理解就可。

3.用向量法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多数学生也难以想到.我则通过问题导读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联想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特点和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努力使数学思维显得自然、合理;用向量方法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的错误,因此导学案在此进行了设问,追问的环节,。

4.导学案增加了例题导读项目,旨在让学生应用知识合理分析,规范答题。

 

二、“导学案”的课堂使用是关键 

  1. 自主课教学

 

    ⑴课堂设计

1)、通过个人展示和小组内互查的方式完成温故互查栏目,本栏目的设计意图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精彩导课,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3)、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4)、学生通过独学、群学这些学习环节,去完成导学案中问题导读、自主测评、展题设计栏目,把不会的问题总结出来,在自主课结束时由小组长反馈给老师,从而确定展示课的展示内容。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中了解情况,确定展示课上的展示小组,点评小组。寻找新生成的课程资源。

    ⑵课堂效果

同学们都能够紧张且高效地完成导学案各项要求,认真独学、积极对学和群学;及时反馈了已解决、未解决和新生成问题!

2.  展示课教学

 

   ⑴课堂设计

1)教师总结自主课出现的问题,及完成的学习目标与未完成的学习目标。

2)学生积极主动的展示、点评、质疑,归纳,共同去完成展示课的学习目标。

3)有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4)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达标测评栏目。

    ⑵课堂效果

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展示欲望强烈,展示与质疑讨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通过当堂方法总结和达标测评反馈来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全部可达要求!

  三、“导学案”的使用效果是原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实施“导学案”教学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自主学习力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以前是教师逼着学,现在是学生自己要学。首先调动了学生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了学生中存在的对数学厌学的问题。

   其次,导学案强化了学法指导且任务明确操作性强使学生能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问题导读案进行自学、对学和群学;

   再次,导学案通过展题设计既给了学生小组交流的机会有给了他们一个彰显个性的舞台;凸显了教与学的选择性、合作性和竞争性,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也加强了,也主动请教老师了;学生们的兴趣变的更加浓厚,成绩提高明显,且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比以前更足了。

四、反思的几个问题

1,问题导读的设计需再上台阶,问题导读又称学习导航图,是导学案的灵魂;课堂知识的教授,例题的讲解全部可以通过巧妙设问、关键点处设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在公式的证法-设计不到位,没有在为什么要添辅助线和如何添辅助线处巧妙设问;结果学生仅仅在此处读懂了教材而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多种方法!

2,展题、自测题、达标题应精心选择,做到紧扣导学案、层次分明、题型多样、应用性强;本节课在这个环节设计到位,课堂效果十分明显!

3,课堂上应走下讲台,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在展示环节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问题;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更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五年踏实的实践,和此次公开课认真的准备,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我们完全可以以导学案为载体结合自主+展示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的课堂,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差距,达到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公开课心得体会篇(3)

消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保证了消防安全,就能使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拥有极大的保障。居家防疫的同时,要做好消防安全的措施。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居家防疫消防公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居家防疫消防公开课观后感1每当刺耳的火灾警报声在耳边响起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消防官兵一幅幅救火的场面,他们时而奋不顾身,时而勇往直前;每当看到橙红色的身影在火光中闪烁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崇敬同时也感到了一丝微微的担心。因为那是生命与火的斗争。

消防就在我们身边。当冬天和春节快来临的时候,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同学们都喜欢在草丛、草堆和郊外燃放烟花,一旦发生了火灾,就少不了我们可敬的消防战士。同时也少不了那些感人的消防事迹。就拿今年央视新址的火灾来说吧,消防战士指导员张建勇为了能减少人员伤亡就奋不顾身地去解救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被困在浓烟中时发现了两名昏迷的工地人员,他毫不犹豫地就把呼吸器让给了被困群众。那时候,没有呼吸器就等于死亡。当他把呼吸器让出去的那一刻,有毒气体就立刻充满他的胸膛。他的生命也在那一刻完结。他的生命虽然在瞬间消失,但是他那种舍己救人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我认为,火场中那一个个闪动着的橙红色的身影代表着希望和平安。

俗话说的好“防范于未然”,火灾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只要尽量避免与火接触,避免与火源接触,火灾就会少发生。即使是在火灾中我们也要镇定,要运用消防知识使自己脱险。我也希望火灾越少越好,那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地美好,消防战士也会更加地平安。

我们要时刻记得:“祸在一瞬,防在平时”,让我们从平时做起,珍爱生命,做好防火工作,增进消防知识,以避免灾难的发生,维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吧!我希望,消防,消防,火灾既要消失,也要预防。

居家防疫消防公开课观后感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英雄,但这些英雄普遍都很伟大。在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伟大的,他就是消防员。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一个朋友家,快到的时候,发现一栋楼底下围着许多人,远远看到几辆消防车停在外面,几名消防员拉起车上的消防管就往楼里冲,我抬起头,看到五楼的窗户往外冒着滚滚黑烟,还有一些火苗在那里舞动,它就好像一个来自地狱的恶魔,想要夺去人们短暂的生命。忽然,我的耳边传来了一阵刺痛人心的哭声,我随声望去,只见一对父母瘫坐在楼底下。男的已是泪流满面,女的更是头钻进男的怀里失声痛哭。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楼上传了下来,那对父母抬起头,眼中像是充满了希望,又像是害怕自己接受不了接下来的事实。脚步声越来越响,那对父母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围观的人们也都把精力集中在了楼梯口。顿时,楼下除了断断续续的哭泣声,没有一丁点声音,一个身影越来越清晰,只见一名消防员抱着一名小女孩,女孩蜷缩着身体,眼睛半睁,嘴里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咳嗽声,那对父母也像是看到了生的希望,暗淡的目光重新变得熠熠生辉,几乎是瞬间就站了起来,跑过去抱过孩子,那名消防员脸上的疲倦也顿时无影无踪,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那位父亲也是连连对消防员道谢,消防员顾不上说话,又一头冲进了火海之中。

看到这,我心中感叹道:原来我们社会中的平安都是由这些人保证的,我们真应该谢谢他们。

这就是消防员,一个在火海中与死神对抗的人。是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安详的幸福生活。

居家防疫消防公开课观后感3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观看了一场消防安全教育片,这是一部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的教育片。

该影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火灾案例,以纪实的风格,直观形象地宣传了火灾的危害及怎样预防火灾,遇到火险时如何灭火,人身安全及自救逃生等基本消防知识。通过观看影片,不仅使大家在安全消防意识上受到了启迪,同时也提高了对火灾等紧急突发灾害的自救逃生技能和及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影片中的一场场火灾,烧毁了家园,烧掉了财物,令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迫向死的边沿,甚至吞噬了生命。大火过后,留下了满目疮痍。这种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如此无情的残酷的火灾为什么会发生?由于人们缺乏消防知识,消防知识淡薄,消防设备残旧不完善等等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惨剧,所以我们要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约束自身行为,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观看结束后,学校强调:为确保校园安全,学校应强化安全管理,明确责任,制定并落实相应措施。创建安全的、文明的、健康的育人环境,每一位教职工任重道远。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处处要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用电用气等安全,平时离开时关好电源。同时把防火安全意识灌输到每位学生当中,教育学生不要私拉乱接电线和偷偷使用大功率电器等等,教育学生不要麻痹大意,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火灾隐患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学校是人员密集区,做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和意义都非常重大。

居家防疫消防公开课观后感4“浓烟滚滚不见天,警报声声人胆寒。八路水龙齐上阵,灰飞烟灭心坦然。”一场场火灾丧心病狂的咆哮着,猖獗的危害人们的安全。

“哇——妈妈”一位小女孩无依无靠,她蜷缩在墙角,啜泣着。她望着月光下的影子,幽深诡谲,如同一只只待人而噬的恶魔。小女孩一股痛楚袭上心头,嚎啕大哭。原来与她相依为命的妈妈在一场火灾中被夺去了生命。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有种泫然欲泣的冲动。窗外那清冷的月光洒在身上,留下悲凉的温度……

“火善用则为福,不善用则为祸。”一个细微的动作,却会引起一场恐怖的火灾。火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是不可缺席哟~它可以驱寒,帮助我们摆脱黑暗的威胁。但是它是众所周知的“禁忌大恶魔!”防患未然,若鬼使神差,误打误撞,点燃了“导火索”,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防不胜防!

火灾让人痛恨,就像老鼠痛恨猫咪。火灾这位不速之客总让我们提心吊胆。我们对火灾那可是深恶痛绝呀!当火灾来临时,盲目的“按图索骥”寻找导火索来试图灭火是十分危险的,只有掌握了安全消防知识,牢记心头,才能将火灾拒之门外。

防患未然。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火灾是非常可怕的。贼偷一半,火全烧光。可想而知,火灾的放荡不羁,是很疯狂的!它给我们的教训往往刻骨铭心!

侃侃而谈,那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诵出的消防宣言,我们一定要记心间。灭火这般紧急的事自然刻不容缓。幸灾乐祸于财产没有烧得面目全非?一场火灾有没有给你敲警钟呢?

不怕万一,只怕一万。别让火灾有机可乘。斩草不除根,必定留祸根。而我们那贫乏的知识便是所谓的“祸根”我们应提高消防安全措施,否则那就“开门揖盗'咯~

消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

居家防疫消防公开课观后感5“火”这个字,我们都熟悉,它几乎是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旁。因为生活离不开它。

“火”也是一大隐患哪,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要和火,电打交道,稍有不慎,便会引火自焚。我由衷地发出感叹。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夏天,我才6岁。因为我还小,好奇心也很大,很想亲眼看看火怎么燃起来。夏天蚊子也挺多,我就点了蚊香,怕被烧到手,就用火把纸燃起,再扔进蚊香盒里。没想到,火这把“双刃剑”差点吞噬了我的生命,火这个魔鬼。“不好”,我心中一惊。

只见火苗蹿了出来,在盒子里放肆着跳舞,扭着腰。不一会,火烧大了,我一慌张,哪里知道用什么才能灭火,惶急之下我拿起电蚊拍,狠狠拍下去。火,更猖狂了,竟像蛇,爬到地上,又呼唤其它伙伴,幸亏妈妈及时回来,扑上一盆冷水,才得以停息。等妈妈打扫好“战场”,已经忙得满头大汗了。

消防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一点点火星也会酿成火灾,所以,做为一个小学生,一定要与消防手拉手,认识到重要性。

当你在一些重要楼道,在你欣赏电影时;在你等车时,你也许没留意有一些红瓶子静静站立在角落里,默默无闻。它们是消防工具,也是消防员的帮手,它们是火焰的克星-----灭火器。别看它们不起眼,但一有火灾,它们的力量就能发出。

我们要与消防手拉手,心连心。

水火无情啊!它们很可怕,一旦燃起,会把你幸福的家庭烧没;会把那份情带走;会把你光明的前途烧毁了。你的友谊,感情都会受伤或消失。

难道我们就束手就擒吗?不,我们应该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认真学习消防知识,做好消防工作。

公开课心得体会篇(4)

摘 要 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心理需求目前来看还是很不理想的,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认识不够,由此导致学生对体育公共课心理需求不高,另外高职院校体育公共课的开展工作做的不够到位,要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就要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进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公共课 心理需求 现状 发展状况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支柱,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就高职院校体育功课这个方面,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显然还是不够的,特别是作为一个以培养专业职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体育公共课往往被学生所忽视。另外,校方对体育公共课的建设显然还是不够的,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方面,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都还是缺乏的,对体育公共课的意识没有正确把握,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学生,而往往忽视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倡导全民参与运动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运动精神正在被广泛地宣传,高职院校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大支柱,其实也要搞好学校的体育事业,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虽然是为企业,社会培养专业的职业技能人员,但是现在的企业,社会更看重于职员的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中,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能,也要具备强健的体魄,体育运动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是有绝对的好处的,体育运动不仅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锻炼人的意志,强壮人的体魄,更能调节人的心态,体育运用是每个人的根本需求。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意识到体育公共课对人的好处,要重视体育公共课的开展工作,只有协调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能培养优秀的栋梁之才。高职院校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两者,即校方和学生。

一、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心理需求现状分析

首先,在对比高职院校和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开展情况来说,显然高职院校体育公共课的开展工作做的不好,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建设已经得到很大的完善,而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开展的并不积极。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其教学目标具有本质上得区别,并且,高职院校和高校的教学任务也不尽相同。

对比二者的教学任务,发现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的课程安排明显不如高校的体育课程安排,高职院校在体育公共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过于注重基础,而忽略提高的部分,简而言之,二者具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发展空间有限。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上,高职院校显得比较空洞。没有具体的可行方案。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忽视体育公共课的表现。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为何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跟现在的状况是脱离不开的。

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发展的很不全面,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就不能够得到提高,不能让学生寻求自身的突破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心理需求得不到保障。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前的情况。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挑战性。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在与中小学体育课进行对比的情况下,发现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与中小学的教学水平相差不多,二者的水平是不相上下的。这样的体育课教学水平是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面临走向职场,走向社会的局面,高职院校的学生人群已经不能当成小学生一样来进行教育了。体育公共课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将来发展,高职院校要做好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应对将来的职场竞争。

二、校方对体育公共课的建设起到核心作用

归结为什么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开展的不足的原因,校方是最主要的责任来源。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普遍缺少对体育公共课内容的提高,高职院校开展的体育公共课过于简单化,并且,实现体育项目多元化的开展工作做的不好,并且很多具体的工作在执行时,缺少一定的执行力度。体育公共课的开展要靠学生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学校对体育公共课的建设工作要全面地展开,只有保证学生有了条件和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的开展首先要健全体育设施,以及体育课程的完善。体育设施一定要得到完善才能给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具备一定的兴趣爱好之后才能提高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校方健全体育设施是实际上是保障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另外,体育设施的健全才能引起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重视。如果校方没有健全这些体育公共设施,那么就不能保障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施展,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再者,校方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的认识度不够,需要学校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学校要大力进行宣传体育运动的精神,要鼓励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体育公共课课程。

另外,学校还要配合硬性要求。学校要加大管理力度,要善于运用管理技巧。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意识,还要对体育公共课课程的开展进行必要的管理。要重视体育公共课课程的开展工作,要求学生不得缺席体育公共课的课程。学校的有效管理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往往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校方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积极的政策会提高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力。在高职院校这个大环境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还未全面健全,很多方面要依赖于学校的积极引导。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要全面发展,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需求,就要立足于自身,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

三、学生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要提高对体育公共课的认识

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最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得到提高,一方面要依赖于学校开展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依赖于学生自身。学生要提高对体育公共课的认识,要重视体育公共课,认识到体育公共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体魄,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能够缓解学习压力等等,学生本身要认识到体育公共课对他们的积极影响,体育公共课的开展对学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学生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并非只局限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要综合发展自己的德智体美,才能让自己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体育公共课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现在很多学生对体育的常识,基础知识等都表现得比较缺乏,通过体育公共课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体育知识,具备更多的体育常识。

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公共课心理需求,在当前的局势下,可以让小部分人带动更多的人。让那些认识到体育公共课的好处的学生,让爱好体育的学生创立学生社团等,举办关于体育运动的活动来带动学校的体育运动工作,体育要集娱乐和竞技精神与一体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提高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体育要具备一定的娱乐性,竞技性,这样一来,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心理需求。

体育课程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认识到体育公共课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心理需求。体育公共课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理解里,实践里,学习能力,突破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一个社会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高职院校的体育公共课要积极发展它的专业性,要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发展成专业性的,这样对学生的培养的很有帮助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是一味地发展职业技能教学,也要综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体育公共课的全面建设工作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卢伟.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与发展[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公开课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公选课;现状;动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7-03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作为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教育核心的综合素质类课程,其设置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1]。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公共选修课教学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它是高校整个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的重要建构维度,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课与高校教育体系和学生素质结构息息相关,但随着新世纪课程设置的进一步调整和教育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公选课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与弊端。本文将对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公选课的选课现状和选课动机进行探究,在分析两者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为公选课的课程改革和学生的课程需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导向。

一、当前高校公选课的选课现状

为了更好地调查高校公选课的选课现状,我们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大致包含了四个方面:选课动机、学科选择趋向、公选课的课堂现状以及对目前公选课的建议。问卷以11个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各部分内容的题目夹杂出现,以检验被调查者的前后一致性与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对象共涉及200名在校学生,其中100份由不同专业、年级集中在大一大二的学生完成,另100份由相同专业、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学生完成。我们分别对这两类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与比较,相较于以往类似的文献调查,得到了一些新的数据和结论。

(一)公选课选课的年级差异和选课预期

据以往调查文献总结,大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反映出极大的功利性及浮躁心理,学生大都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第二外语、社交礼仪、公共关系、证券投资等都成了“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选修课却很“冷门”[2]。

但这种结论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中出现了不同的偏差,与我们此次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公选课选课出现了年级差异变化的趋向,我们初步认为是由于年龄特征的不同,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在选修课客观条件和交往动机、自我完善动机等等方面都会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较关注学校的硬件条件,更想着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一些优秀品质,更加好奇,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同时低年级学生做事倾向于感性认识且从众取向较强。相对而言,高年级学生更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心理更加成熟,也开始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今社会,要想取得小的成就也许可以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但是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广泛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年级学生做事也更加理性,在避免失败的同时注重扩大交往。这些现象反映到公选课的选择上则表现为:低年级学生偏向于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学科,而高年级学生则较多选择通俗性知识的学习,且偏向人文类和身心健康类学科。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选课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名称,其二是学长或同学推荐。由他人推荐的课程事先有学长或同学的上课经历,所以,由此得到的信息则较为准确全面。然而仅仅通过课程名称,加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意义不清楚,选课随意性很大就变成不争的事实。有近乎50%学生因不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仅凭课程名称选课,修课后才觉知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不得不中途退选或改选。学生盲目选课给公选课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一些很有价值的课程和一些特色课程无法正常开设。

虽然如此,广大同学仍然在调查中表示了对优质公选课的选课预期。由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普遍对优质公选课教师应有的学识水平、教学基本功、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人格魅力、工作态度等方面有一致的看法。不少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与学生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能以一个博学的友者身份引导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学生们也认为老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相信一个有很高人格魅力的老师会有很高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对缺乏责任心、只顾书本、不顾学生要求、内容深奥难懂、只为应付而上课等现象表示不满。另外很多学生表示非常支持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希望能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出现更多的考核形式。

(二)公选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矛盾”

与上面的选课预期相矛盾的是,目前高校选修课的“课堂矛盾”并未得到缓解。老师仍是课堂上“寂寞的独舞者”,学生依旧是“沉默的大多数”。不少学生难于融入选修课课堂,更不用说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产生智慧的碰撞。不难发现大学公选课的逃课现象也是较为普通的,即使不少老师采取点名的策略留住学生,大部分学生也是貌合神离。公选课基本上通过大班组织教学,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考勤以及课堂管理难度增大,给学习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学生逃课提供可乘之机。此外,随机的课外实践活动难免与周末的公选课发生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同时坐在课堂上的同学在上课期间也存在自习其他科目或聊天玩手机等其他娱乐活动的现象,认真听讲的同学并不占多数。

目前来看高校能开设什么样的公选课,主要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以及有无足够的时间等因素决定,导致公选课因人设课、“一人一课”的现象较多[3]。相对必修课而言,公选课与某一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因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把握不当、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不当也是时有发生:部分公选课教学深度不够,还未达到大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少数课程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专业性太强,学科基础缺乏的学生很难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校管理部门、学院、课程组内部乃至教师之间很少组织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讨,教师缺乏竞争与合作的学术环境,主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环境和动力不足。所以调查得知60%的学生对公选课老师情况不满意,认为他们不负责、水平差、上课无激情,并认为公选课的教学与他们预期达到的效果差距较大,即使教授的内容有一定的实用性也是有因可循的。

二、公选课学生选课动机及与现状的矛盾

(一)选课动机

据调查显示,87.6%的学生肯定了公选课的存在价值及其合理性,证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公选课还是有心理认同感的。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提供了修满学分、求知进取、未来发展、从众取向、兴趣或擅长领域五项公选课依据,统计结果显示70%的同学以求知进取和兴趣或擅长领域作为公选课依据,当问及想在专业知识、自身文化修养、弥补自身弱势、社会所倡导的技能、就业指导、社交能力、未接触的领域中哪方面得到提高时,60%的同学选择希望在专业知识、自身文化和未接触的领域得到提高,说明当代大学生主要将培养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及兴趣爱好擅长作为最初的选课依据,同时也希望在公选课的学习中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以往调查则一味否定学生的选课动机,认为部分学生对自己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成才要求不明确,认为学生选修公选课就是为了获取学分,大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反映出来极大的功利性及浮躁心理是不合理的。

(二)选课动机与选课现状的矛盾

其一,学生认识与行为的矛盾状态。由上文提及低年级偏向于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学科,而高年级学生则较多选择人文类和身心健康类学科,而且大学生以求知进取和兴趣或擅长领域作为公选课依据,而上课情况多出现逃课和不认真听讲。可见高校中,大学生“选”课热情高,“学”课热情低,“冷热”差距大,这给普通高校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其二,学科质量的差距状态。一方面指学生的主观需求与学校选修课的客观现状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所开公选课的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学生希望在选修课学到实用性知识、希望课程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希望能与老师多接触交流……而这些主观要求学校是否能满足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目前不少公选课“课堂矛盾”突出,且不少选修课学生选修人数太多,不得不临时增加开课教师,学生多、课室大、课堂交流少、师生互动差,教学质量确实难以保证[4]。另外一些学校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如一流大学、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能开出若干学科领域的质量较高的选修课,而相当部分学校如普通高校由于专业、师资等的限制就开不出有质量的选修课程,即使勉强开出一些选修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心目中的那种有水平、有影响、有特色的、理想中的选修课与学校所开设的现实的选修课确实有较大的差距。

其三,管理制度的缺陷状态。首先,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选修的引导还不够完善,学生普遍存在对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框架结构不清楚,且选修课题的制定与实际教学内容也不够契合,其次大学必修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较为完善,包括学生网络评估、同行相互评估、专家督促引导。但这一套考评体系没有用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只能算大学课程体系的课程,对于选修课一般是学校不管、学院不问,只是学生进行评价,这使得选修课成了高校管理的一个“盲区”。学生上课也只是应付老师的点名,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忙于自己的私事,始终处于一种“隐形逃课”的状态;更有甚者,一学期下来竟连上课的教室在哪儿、任课教师是谁都不知道,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拿学分。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选修课丧失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

三、针对现今公选课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选课指导,普及选课知识

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学生不可能对所学的学科全面了解,要他们根据简单的课程名称或课程简介来选择课程也实在是强其所难,所以针对学生盲目选课的现象,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公选课选课指南和选课手册等选课指导资料,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选课。与此同时,学校管理部门还应鼓励学生涉及多方面选修课,加强对学生选课进行正确引导,特别是对那些为了拿学分的学生,使其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其未来成才的作用,应该把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上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还应使其认识到大学的选修课之所以设置多种类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进修机会,大学生应当珍惜这样的机会。

(二)针对学生需要,完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设置选修课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而定,关键是开出的选修课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虽然学生普遍视公选课为非“正课”的态度有待改善,公选课体系也有必要在迎合实用需要和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同时还应把国家的教育目标、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市场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尊重学生的成才选择与课程选择、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引导师生由课程体系的顺从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化。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专家小组,对申报教师的课程进行审核,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在充分体现学科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时代性、互补性的基础上,选择或编写教材,完善课程体系。

(三)结合教学方法,丰富考核方式

学校要鼓励公选课教师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创新,而作为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学生差异,从而改变僵死的教育教学模式和陈腐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促进他们身心获得较快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因公选课学时少,加之课程涉及面广,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应用有限的教学时数,采用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外出实习、参观考察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大学生视野[5]。对于公选课的考核,教师应提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僵化,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敷衍让学生混“水”,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答辩、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调整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系统

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申报单位所具备的学科结构、开课教师所具备的开设公选课的条件、可行性等考虑其是否有资格开设该课程,也可由教务管理部门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同一门课程允许多个老师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总之,各部门都应严把课程开设关,做到宁缺毋滥。对教学效果好、学生选修踊跃的公选课,学校应给予资金及设备的投入,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网络教学方面给予资助,并在评级、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学生反映不好的课程,应限期提出整改,连续几个学期无人选修的课程,应予停开。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制定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问卷评价等形式收集各方面信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3]。总之,学校各部门须完善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加强公选课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公选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课程。公选课教学和管理涉及选课指导、课程体系、公选课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只有提高认识,重视公选课教学,加强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公选课的教学和管理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4):371.

[2]乔玉香.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93.

[3]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2):51.

公开课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通识课;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课后拓充式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短时间内便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在通识教育中有效应用这些优质资源,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通识教育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通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华中师范大学以“学习心理学”这门通识课为例,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索。

“学习心理学”是为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学习究竟是什么――对学习的概念解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对学习的理论解释;你是如何学习的――对学习实践的反思;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学习文化创新――学习的未来展望,共18个学时,其中课堂讲授8学时,其他形式的教学(如研讨、汇报、社会实践等)10学时。学生在选修该通识课之前,需先修心理学基础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来自“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优质资源,把观看视频、教师讲解、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索。

“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主讲的,是我国首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20门大学视频公开课之一 [1]。该视频公开课共12讲,每讲半小时左右,总时长387分钟,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基本内涵、三类学习(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动机的分类、六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创新学习、多媒体学习)的适用条件等,因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具体应用中需采用不同模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通识课教学中视频公开课应用模式的构想

我们按照“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在“学习心理学”通识课教学中应用的时间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构想了三种基本的应用模式:“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和“课后拓充式”。它们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信息技术应用及视频发挥的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之要素比较

比较要素 翻转课堂式 课堂嵌入式 课后拓充式

教师角色 课前:学习指导者

课堂:知识答疑者 课堂: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 课堂:知识传授者

课后:引导反思者

学生角色 课前:主动研究者

课堂:主动研究者 课堂:被动接受者 课堂:被动接受者

课后:主动研究者

教学形式 课前学习+课堂探究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课后拓充

课堂内容 问题探究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兴趣启发

技术应用 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 内容展示 内容展示、协作交流、自主反思、知识管理

视频功能 提前预习、发现问题 辅助讲授和理解 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翻转课堂式”

“翻转课堂式”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完成视频公开课的观看,教师在课堂上再予以讲解,因此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课堂讲授为辅[2]。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答疑者,学生在课前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和协作讨论,而在课堂上则以问题探究为主,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难点问题。公开课视频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提前预习和发现问题。

2.“课堂嵌入式”

“课堂嵌入式”采用的则是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在这里表现为教师随堂播放视频资源并进行及时讲解。这种应用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发现为辅,它主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呈现各种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生只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即可。少数情况下,教师也会结合视频公开课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如课堂研讨、小组合作等方式。但总的来说,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内容展示上,公开课视频的功能则是辅助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

3.“课后拓充式”

“课后拓充式”是指“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内容,学生课后观看视频进行拓展深化”这一应用模式。它与前两种应用模式的不同,不仅体现在观看公开课视频的时间阶段上,而且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有所不同:从教师的角色来说,他既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课后反思的引导者;从学生的角色来说,就课堂学习而言,主要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在课后则是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和课后拓充相结合的形式;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顺利地引导其进行有效的课后学习;在技术的应用上,除了要提供课堂知识内容的展示工具,还要提供学生课后学习的协作交流、自主反思和知识管理等工具;在公开课视频发挥的功能上,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视野得到开拓等。

二、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实践及效果分析

针对构想的上述三种应用模式,我们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支撑,在“学习心理学”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其逐一进行了实践,对公开课视频在通识课中应用的具体过程及其方法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根据不同应用模式在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效果,提出了一个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应用的总体框架。

1.“翻转课堂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翻转课堂式”的应用模式颠覆了“课堂知识传授+课后练习巩固”的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前知识传授+课堂问题解答”这一新的教学过程模式。在学习“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一专题时,我们对“翻转课堂式”这一应用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它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阶段: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观看“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的第一讲“什么是学习”,完成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布置的相应练习,发现并记录下自己难以或无法解答的问题,从而为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重点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知识难点开展活动学习,结合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问题探讨和成果交流,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给予点评,并对学生存有争议的地方和遗漏的关键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

为了解“翻转课堂式”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五道测试题对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答对题数主要集中在0―1和4―5上,分别占30.10%和56.90%,而答对2―3题的学生仅占13.00%。由此可见:学生的正答题数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特征。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的知识习得率与其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对照分析得出,那些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都相对薄弱,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较差;相反,那些错误率较低的学生不仅心理学基础知识扎实,其自主学习、自我监控的能力也相对较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正相关,即学生的基础知识越高或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效果越好。

2.“课堂嵌入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课堂嵌入式”是这三种应用模式中相对简单、轻松的模式,特别是对学生来说,其无需做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也没有繁重的课后学习任务,只要尽可能多地吸收和消化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即可。在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专题时,我们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课堂嵌入式”的试用,它主要分为预备、讲授、练习和总结四个阶段。在预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呈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清楚重难点的前提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阶段,采用则是穿插播放视频公开课(庞维国“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智力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学习动机)的方式,用于辅助教师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讲解,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和把握教学重难点。在练习阶段,主要是检验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完成随堂练习的方式可根据练习的性质及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最后,教师要对本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简单梳理,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准确解析。

我们对“课堂嵌入式”的教学效果也进行了相应调查,包括心理学知识技能测验和情感态度问卷调查。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在心理学知识技能上没有显著变化;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73%的学生认为“学习心理学”这门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前期调查中,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仅占51%;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增强,通过对学生每周观看“学习心理学”相关视频公开课的平均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第三周和第四周观看视频公开课的时间上升最快,而这正处于专题二的教学阶段。

3.“课后拓充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课后拓充式”教学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堂时间和课后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应用模式。专题三“你是如何学习的”采用的就是这种应用模式。在课堂学习阶段,我们选择了教师讲授和活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向学生讲述不同学习策略的相关案例;另一方面,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进行基于案例的活动学习。在课后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给学生指定一系列相关的视频公开课(庞维国“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第7至12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并加深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每一个主题的视频公开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都配有对应的练习,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课后学习阶段最为关键的是学生是否能够在视频学习和练习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因此教师要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我们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日志发现,多数学生反映“课后拓充式”的应用模式让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一位学生在日志上这样写道:“通过课后视频公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它们的适用条件,对照自己的学习风格,我觉得我更适合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通常是选择向老师请教,主要原因在于我很难找到可用的学习资源,要进一步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效率,我认为要从提高自己的资源获取能力着手……”另外,不少学生还谈到自己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分析其他同学的学习风格,帮助他们找到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原因。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还能为提高他人的学习效率提供建议。

三、三种应用模式适用的知识领域

我们构想的这种应用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首要的是教学内容所从属的知识领域和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布卢姆(Benjamin Bloom)等人认为,学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由于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不同应用模式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通识课教学模式时,除了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现有视频公开课的相关特点,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更适用于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通识课教学中,这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常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教学方式的呆板和无趣。“翻转课堂式”这种应用模式,不但有助于解决通识课课时紧张、学生个体差异偏大等问题,还有助于学生逐步向更高层级的认知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翻转课堂式”这一应用模式下,较低级的认知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公开课来实现的,特别是对于先行知识较弱的学生来说,视频公开课的学习为其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将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置于课前,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课堂教学境脉,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还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学生高级认知目标的达成提供指导和帮助。

2.“课堂嵌入”应用模式更适用于情感领域

克拉斯沃尔(David R. Krathwohl)等人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五个亚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4]。然而,在通识课教学中,人们往往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发展放在首位,而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与情感定义的模糊性、情感领域的宽泛性以及情感测量的困难性有关,还与教学过程缺乏体验密切相关。埃克森(Ackerson C.)也指出,情感教学与学生在学校中的体验有着广泛联系[5]。因此,在通识课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体验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情感领域的发展。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视频公开课有助于激发、深化和升华学生的情感。由于视频公开课的播放时间相对较长,要想使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发挥教学作用,教师首先应该将其切割成一些相对较小、较完整且相互关联的知识单元,并结合真实课堂情境选择性地播放一些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的视频。同时,教师要根据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或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其在思考、讨论和体验中逐渐实现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课后拓充”应用模式更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被分为多级,辛普森(Simpson E. J.)等人认为它包括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创新等 [6]。众所周知,动作技能的习得是需要示范、指导和练习的;且从长期迁移上来看,分布式训练的效果要比集中式训练好[7]。因此,在通识课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学生在课后有计划地进行自我训练。视频公开课在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操作示范型的视频公开课,为促进学生复杂动作技能的掌握提供了极大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遗忘相关动作时可通过查看视频公开课得以继续;其次,学生可通过控制视频公开课的播放速度来分解或细化复杂技能,促进技能自动化的形成;第三,有层次感的视频公开课还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启发作用,引导其实现动作技能的创新与迁移。由此可见,“课后拓充式”的应用模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作技能。

四、对三种应用模式之约束性条件的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视频公开课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等上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使用视频公开课都能取得上述效果,使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目前,我国视频公开课多用于课后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常常会建议学生去观看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视频公开课,但其效果却并不理想。一是因为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若没有硬性要求或学习任务,基本不会去看;二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容易产生挫败感并失去信心。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公开课视频的使用面临的约束性条件,无法结合具体情境合理选择相应的视频公开课应用模式。为提高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效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并充分掌握每一种应用模式的约束性条件。教师在选择视频公开课的应用模式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属性,即所偏向的目标领域;还要从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其所能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发挥不同应用模式的优势。

表2对这三种应用模式各自的约束性条件进行了对比,星号的多少代表了某一因素对这三种应用模式约束性程度的高低。“翻转课堂式”这一应用模式对视频公开课质量、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要求都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必然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而高质量的视频公开课能够在减轻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的前提下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效率,较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则可以正确引导学习者快速解决难点问题。由于“课堂嵌入式”这一应用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它对视频公开课质量、学习者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的要求相对较低。然而,要带动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无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对于“课后拓充式”这一应用模式来说,则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调整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同时,它还需要视频公开课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但最为关键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

表2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之约束性条件

约束性因素 翻转课堂式 课堂嵌入式 课后拓充式

视频公开

课质量

学习者

学习能力

教师教

学技能

学习支

持服务

随着视频公开课的不断发展及其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观看视频公开课日益成为学习者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通识课教学中,视频公开课不仅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基础教程,还可以作为辅助教师课堂讲授的重要补充,或者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拓展资源。而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不但对提高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改善其他课程性质的教学现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佚名. 促进文化传承 共享优质资源――首批试点建设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95.

[2] TUCKER B. The flipped classroom [J]. Education Next, 2012, 12(1): 82-83.

[3] FOREHAND M. Bloom’s taxonomy [J].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2010: 41-47.

[4] KRATHWOHL D R, MASIA B B.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Book 2: Affective domain [M]. Massachusetts, Boston: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 ACKERSON C. Affective objectives: A discussion of some controversies [J].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s, 1992, 3(1): 7-11.

[6] SIMPSON E J.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M]. Washington, DC: Gryphon House, 1972.

[7] HEDEEN T, RAINES S S, BARTON A B. Foundations of Mediation Training: A Literature Review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sign [J]. Conflict Resolution Quarterly, 2010, 28(2): 157-182.

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大学教学》杂志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编辑的《中国大学教学》是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刊物,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论教谈学、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比较与借鉴等。

本刊主要读者:高校领导,教务处及各(院)系、教研室负责人,一线教师等。

请广大读者及时到当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本刊邮发代号为2―467,定价每期8元,全年每份12期共96元。

公开课心得体会篇(7)

一、师生假象明显

1.教师虚假的“真情”。有的老师表演成分太大,神情僵硬,动作夸张,赞美太过频繁,让人感觉极不自然。

2.师生交流作假。有的老师担心有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会提前告诉学生或者悄悄地指定几个内定名单,这样就能顺畅的完成“完美”的公开课展示。其实听课的同仁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真实的课堂,这种欺骗听课者的课堂有什么学习价值?有什么意义呢?“真”是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虚假的东西,我们还如何教学生“求真”呢?

二、准备工作庞大

经常看到公开课上老师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准备材料,记得有一次听课,一个老师整整带了2大箱的教具:萝卜、土豆、量杯、水、书……上课期间说到什么老师就拿出什么,以至于后来老师每拿出一样东西学生就“哇……”的感叹。我们听课教师都在议论:把整个实验室都搬来了!理念肯定很先进了,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在具体的实物中去理解,但是这个能走进每个孩子的课堂吗?有多少孩子可以享受这个“充分”呢?我们老师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不是挂在天上只能欣赏的月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黑板上的板书上贴得太多,真正自己写的字几乎没有,难道我们平时的课堂也都要准备这么多贴的部分吗?

三、教材改动太大

纵观现在的公开课,有谁能按照教材原原本本地上下来,都是大刀阔斧地改,例题习题全都变了,好像谁改得多,谁才是创新的公开课。其实很多公开课的改动根本就没有原来的例题和习题好,我一直认为,教材是多少专家学者耗费了多少精力编撰出来的,每道题的选择,每道题的呈现形式肯定有它自己的理由,为什么非要全部改了呢?我们一线老师在平时也不可能随意改动教材,其实我们数学课上还是有很多课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高年级,为什么就不能利用书上的原题来突破难点,给我们一个本真又精彩的课堂呢?

四、过分依赖课件

很多老师心中有个误区:凡是一节优秀的课,就一定要有多媒体的使用。于是,老师变成了使用多媒体的高手,公开课上,电脑、电视、投影仪并用,声、光、电、影齐发,好热闹。搞得学生是手、脑、耳、鼻并用,最后是晕头转向。你见过不用多媒体上的公开课吗?没有吧。那在多媒体诞生以前就没有优秀的公开课了吗?且不说很多根本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情况,有些可用可不用的我还是建议不用,为什么?现在发现过多地使用电脑等光学影像对小学阶段孩子的视力影响很大,现在的“小眼镜”越来越多,不能不说和我们的课堂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近段时间很多地区的家长要求为了孩子的眼睛停止使用教室的电脑、实物投影,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提法开始越来越热烈。所以我认为除非多媒体的展示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突破难点和重点,不然尽量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