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52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方法 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105-02

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1~4]。本文通过对用不同方法治疗的97例高血压病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进行比较,探讨心理、个性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为寻求良好而有较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病组,选自2007年8月~2008年2月间在医院门诊的高血压病人共97例(男58例、女39例),平均54.±5.3岁,全部病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Ⅰ~Ⅱ级的诊断标准[5],排除肝、肾、脑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设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共40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在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全部受试自评心理状况,用龚氏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了解受试的个性特征。全部病人分三组:其中31例很少或没有参加气功、太级、放松及其他体育活动,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称单药组),29例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系统治疗,而积极参各类体育运动(称运动组),另有37例既服用抗高血压病药物也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称综合治疗组)。

2 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P

2.2高血压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3 讨论

有人认为高血压病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1]。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SCL-90中9个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健康人群,说明高血压病人存在较多的不健康心理,与文献报道一致。

这些不健康心理状况究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心理原因,还是患病后对疾病的必理反映,目前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稳定人格的人易紧张,常焦虑、情绪波动,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外周血管收缩,肾素与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2]。本研究组中高血压病人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定,同时还发现:病人中内向不稳定者较外向稳定者的较多的心理障碍,提示个性心理特征和状况与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另一观点则认为: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QOL)较差,是疾病本身造成,与心理社会因素无关,是由于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后出现的“标签反应” [3]。心理障碍是高血压病的病因还是结果或兼而有之尚需深入研究。

鉴于高血压病人的不良心理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临床医师们主张对高血压病除采用取药物治疗外还应综合治疗,如生物反馈、健康教育(低盐、低脂、减体重、增运动等),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社会支持等[4]。本研究还显示:综合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少于单一治疗组病人、运动治疗组病人心理问题少于单药物组。因此认为:运用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宁,朱昌明.集中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个性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63,69.

[2]Burke V, Beilin L, German R, et al. Association of Life Styl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ish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nsion :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the eldenly[J]. J-Clin Epidemiol. 1992; 45:1061.

[3]张苏范,栾建安.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的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6-7,5.

[4]张苏范,王成轻.综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三年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41-243.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7.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 因人而异 心理疗法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Choose Suitable Psychotherapy for Various Person

LONG Lan

(Sichu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known for many modern people, but how many people know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should be vari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However, why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hoice should differ from man to man? How to choose the suitable therapist for patients? A series of problems with us, if the treat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oblems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using different, it will play a multiplier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kes a simple overview,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summed up a few Chinese therapist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sychological therapy.

Key word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psychotherapy; precautions

1 为什么心理疗法的选择须因人而异?

治疗现代心理疾病中发现,某些心理疗法的确做到了因人而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出现了无法回避的局限性,一些病例中,一般的治疗方法无法满足来访者的需求,因此,很多心理医生都面临着治疗方式窘困的现象,不得不打破原有的治疗方式,试着把一些不同的疗法相互的融合和渗透,发挥相互间的优势效应,为一些特殊的病例所服务,这也是当代心理治疗的一种新的、更适应发展需求的新趋势。我们现在会借用到行为疗法来针对恐怖症,家庭疗法来针对厌食症,这是以往大家所不能想到的,但是为什么现在能这样运用呢?也是根据来访者的需求而出现的,所以这也体现出,无论是什么心理问题,只有对症施治才是根本。

比如,两个具有同一心理问题的人,一个我们称为甲,另一个称为乙,他们两个除了心理问题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发掘各自的成长过程的时候是有很大差异的,不同人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也对于我们选择治疗方式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不能光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一样,我们就说能对他们使用同一治疗方法。

又比如,患有环境恐怖症的人,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还要因人而异地选择治疗的环境;对于有家庭冲突的人,我们还要接受人际关系的调节,有些还要进行感觉训练;夫妻冲突,可以一起接受咨询家庭治疗,也可以分别咨询;可以先尝试短期治疗,在一两个月内解决某个小问题,也可以转成长期深入的治疗,探索内心,化解情结,改善内在性格。

各种疗法都有其利弊的一端,我们应极力发挥其优势效应,帮助人们变得更好,找到更真实、更好的自己,所以心理治疗中也要针对于治疗个体进行全面分析,适当调整治疗方式,而是治疗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人而异很有必要。

2 如何选择心理治疗师?

心理学家李孟潮认为选择心理治疗师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说得很有道理:

(1)来访者口碑和同行口碑。这是最稳妥的判断方法。有些机构会统计治疗师的复约率、客户满意度、初约/复约比等指标,这会是更加量化的口碑指标。通常来说,一个不错的咨询师,复约率会在50%以上,一年内客户总体满意度60%以上,初约/复约比率大约是1:2到1:4,每周面接个案工作量在8~12个小时以上。

(2)自身感觉。在1~4次的访谈中,你对治疗师的第一印象和主观体验往往是准确的。你的主观体验往往说明你和治疗师的个性匹配程度。

(3)专业培训。治疗师所受的训练、会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所受的基础教育、从业经历等。

同时,一个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前面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预留固定的时间、做好经济准备、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等。

3 现代中国常用心理疗法

3.1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是所有心理治疗中的基本态度,人自身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只要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的时候,能使用适当的环境并使个体本性认知得到改善,那么最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认知-行为疗法

目前针对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康复有较多研究证据证明有效的疗法。与传统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相似,增加了通过家庭作业、恐惧情境实地暴露等方法不断贯彻这些方案达到治愈心理疾患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来访者改变有害的行为模式,使其建立新的、更全面的认知行为模式。

3.3 家庭治疗

在中国,家庭文化浓厚的中国人似乎特别适合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需要整个家庭合作来共同处理和面对心理障碍和家庭关系的相互影响。NLP的创始人就受惠于系统式家庭治疗。

3.4 NLP

也叫身心语言程序疗法,是一种特别的沟通技术。它的某些技巧,也能帮助个体在交流中更好地了解对话者的精神状态。在控制情绪方面有不错的效果。

3.5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以长期治疗为主,也有一些短期治疗。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认知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07-04

认知催眠疗法(CH),又被称为认知行为催眠疗法(CBH),是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的结合,在认知催眠疗法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主体,催眠术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至今,催眠运用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历史已经超过五十年,近十年认知催眠疗法更是迅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纷纷涌现。

一、认知催眠疗法的理论来源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其中有可逆性的因果关系存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而催眠疗法主要是通过使用暗示、与潜意识沟通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这两种疗法能够有机结合并很好地应用于心理治疗之中,源于它们具有理论上的互补性和实践中的结合点。

(一)理论上的互补性

理论上的互补性是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相结合的一个理论来源。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取长补短,增强治疗效果。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不同疗法结合运用,效果就可能比使用单一疗法更好。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加入催眠疗法,可以拓宽治疗师的关注领域、发挥催眠的辅助效果。

1.拓宽关注领域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催眠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所关注的主体并不相同。认知行为疗法关注的主体是意识,而催眠更关注无意识。

行为疗法认为人们持有的一系列针对自己价值的消极想法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这些消极的想法不总是能够被意识到的,有些存在于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消极想法会在一些引发压力的情境中凸显出来。认知行为疗法从创立起,就特别强调使用逻辑与推理来解决情绪问题,强调理性、逻辑,关注的主体是意识领域,并不直接关注无意识领域。因此,认知行为疗法不能直接对潜意识中的消极信念进行认知重组,而主要是通过推理和苏格拉底式对话来达到认知重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不同。催眠疗法关注的是无意识,需要与无意识对话,专注于无意识的重组或是重建,因此更具直接性,但却忽视了有意识的认知重组。无意识作为催眠疗法关注的主体,与大脑右半球的机制有关。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长久以来,认知行为治疗对无意识的关注是相当不足的。认知催眠疗法改变了认知行为治疗只关注意识的范式,增加了对无意识领域的关注。这种综合性的疗法实现了治疗中对意识与无意识的全面考虑,拓宽了治疗师的关注领域,扩展了治疗师的思路,有益于心理治疗的效果。

2.发挥催眠的辅助效果

虽然催眠最初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催眠治疗有效果好、见效快的特点,但是催眠治疗缺乏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核心理论基础,而且包含众多技术,因此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于是,催眠现在只是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手段使用。而认知行为疗法具备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和与此相关的治疗技术,因此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催眠治疗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催眠术可以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例如,消极的自我概念往往形成于个体的幼年时期,在个体的无语言阶段和前语言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往往表现为消极的意象。通过加入催眠术,治疗师可以引发并改变患者的消极意象,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对于改变个体非语言阶段形成的认知结构更为有效。Kirsch等人(1995)对18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在针对多种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催眠可以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使患者的改变量更多。在对演讲焦虑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催眠术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加快速地降低演讲中的焦虑情绪。可见,催眠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起到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因此,这两种疗法理论上的互补性,使得结合后的综合疗法能够拓宽治疗的关注领域,发挥催眠的辅助作用。认知催眠疗法既能关注到患者的意识领域,又能关注无意识领域,可以在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直接进行认知重组。这两种层面的认知重组又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达到目标。

(二)实践中的结合点

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也具有一些共同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已有研究者发现催眠术可以较容易地与认知疗法整合在一起。(1)包含相同的技术。催眠很容易用于放松、引导想象、系统性脱敏和认知重建的过程中。引导意象和放松是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常用的技术,甚至典型的催眠引导语与放松训练的引导语都十分相似。因此,在认知行为治疗中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加入催眠术来达到目标。(2)催眠和认知行为疗法都涉及到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思考、想象、期望和态度)。那么在治疗过程中涉及到认知过程时,就可以自然地加入催眠术。(3)包含相同的治疗目标。自我催眠中的消极自我催眠(NSH)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无意识的消极论断,包括注定失败的心理意象。催眠治疗要把消极的自我暗示变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在认知行为治疗中,Ellis(1962)称这种消极的自我催眠现象为非理性的自我对话;Beck(Beck & Emery,1985)称之为自动思维;Nolen-Hoeksema(1991)称为消极的反思或是沉思。认知行为治疗师的工作目标就是改变这些不理智的、阻碍个人发展的观念,同时建立与此相反的合理的、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观念。在这一点上,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相同的。

二、认知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优势

已有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认知催眠疗法在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它能快速缓解情绪、减少患者的阻抗、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提高治疗的效率。

(一)快速缓解情绪

催眠疗法本身就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催眠师与来访者在无意识层面上进行的沟通往往会加快治疗的进程。在心理治疗中,催眠术可以直接在潜意识层面修改、重组那些造成心理问题的关于自我的消极信念,这样能够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的情绪。

在抑郁情绪治疗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催眠组被试的情绪改变速度更快(Alladin,1989)。在焦虑症的治疗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认知催眠疗法能更快地降低了患者在演讲中的焦虑情绪。在李献、陈浩的研究中,研究者把61名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应用道家认知疗法,第二组应用催眠疗法,第三组应用道家认知疗法结合催眠疗法。结果发现,道家认知催眠疗法结合了两种疗法的优势,起效快,而且远期效果好。

(二)减少患者阻抗

阻抗对于任何流派的心理治疗师来说都不陌生。在治疗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患者对治疗师说“你说的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这其实就是治疗受到了患者无意识的阻抗。治疗师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并妥当处理阻抗,那么往往会造成治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重建个体的认知结构。但是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一方面,深层的认知结构是在个体的生命早期——无语言阶段和前语言阶段就已经形成的。患者长时间以来一直对它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与对外在行为和态度的干预相比,对包括认同、自我概念在内的认知图式的干预,将会激起患者更强烈的阻抗。催眠大师Milton Erickson认为,催眠一定会减少阻抗。在意识被催眠的状况下,患者的心理阻抗会大大降低。此时,患者能更加客观、开放地面对自己,减少阻抗。治疗师同来访者的无意识进行沟通,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增强患者改变自己的信心

认知催眠疗法能够增强来访者改变自己的信心。(1)激发潜能。由于长久以来与疾病抗争未果,患者已经产生深深的无助感,甚至有些患者产生了绝望感。这种消极的心态非常不利于治疗的推进。在深度催眠的状态下,患者可以容易地、深刻地感受到意念控制身体的体验,比如人桥。这种体验有可能让患者产生信心,发现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潜能,这能够让他们相信自己具有改变现状的能力。此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往往会无意识地根据自己以往的失败经验,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一些事情。但是催眠状态下的体验能够激发患者产生超越自我的勇气与信心。(2)成功体验利于打破恶性循环。患者长久深陷于消极的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之中,并深深体会到那种难以控制自己、难以摆脱现状的痛苦。治疗师们假设,患者可以对后催眠暗示做出不需要意识努力的、自动的、自发的反应。那么自我增强的催眠后暗示就可以大大增加患者改变的可能。一旦患者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打破长久以来的恶性循环,这将大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期望又将有益于心理治疗。这种成功的体验使患者更容易迈上改变自我的征程,建立良性循环。(3)增进积极情绪体验。催眠中的积极暗示,能够让患者比较容易体验到放松、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绪。这些积极情绪的体验将会让患者对治疗、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

(四)提高治疗的效率

在相同的治疗时间下,使用认知催眠疗法的患者,治疗效果更明显。Kirsch等人(1995)对18项研究的元分析中还发现,使用CBT加入催眠的效果确实好于单独使用CBT。接受认知行为催眠治疗的每个病人,与只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病人相比,改变量至少多出70%。这种优势在治疗肥胖以及长期追踪的研究别明显。在Alladin等人对抑郁症治疗结果的统计分析中显示,在抑郁、焦虑、绝望三个维度上,CH组与CBT组相比,差异量分别达到6%、5%和8%。而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后,治疗效果差异依然存在。研究发现催眠能显著增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的效果。接受认知催眠疗法治疗的患者,焦虑减少得更多。认知催眠疗法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在即兴演讲中的恐惧情绪,更多地减少纤维肌疼痛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和疼痛的强度,降低治疗之后暴食症患者的暴食频率。

Taylor和Ingleton(2003)对8个癌症病人使用认知催眠疗法进行了连续12次的心理干预后,对面谈资料进行质的分析得出,认知催眠疗法对癌症病人的干预十分有效。催眠中的放松训练、引导意象,可以用于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帮助病人适应疾病,减少痛苦和焦虑,改善免疫机能,从而使患者能够充满希望地与病魔作战。在治疗多重人格障碍中,也可以考虑使用催眠认知疗法。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自我催眠障碍。认知催眠疗法可以重组人格中的歪曲认知。在治疗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子人格,治疗师可以利用多重人格障碍病人易被催眠的特点,通过催眠引出意象,再通过与意象的互动来达到修改认知结构的目的。Steven Jay Lynn等人通过分析,认为认知行为催眠疗法是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手段。

三、对认知催眠疗法的争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认知催眠疗法已经广泛应于心理治疗当中,但是这种综合疗法的效果是否优于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者们莫衷一是。

许多研究者认为,催眠术确实能够增强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但是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比较了认知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差异,而且其中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上的缺陷,比如样本太小、缺少控制组、测量工具的客观性不足等。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比较催眠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差异的研究较少。因此得出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两种疗法并不存在效果方面的差异,即使认知催眠疗法优于认知行为疗法,其效果的差异也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治疗过程中,两种疗法的相似程度高。在治疗中催眠技术并非作为一种独立的疗法,而仅仅是作为辅助手段加入,两种疗法的治疗流程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高度的相似性也限制了两种疗法的效果差异范围。(2)催眠治疗的效果依赖于治疗师的催眠技术和患者对催眠的态度与期望。而患者对催眠的态度和期望并不相同,因此,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仍然不能确定认知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是否存在绝对优势。

然而尽管如此,它依然具有研究和应用的价值。认知催眠疗法并非是要一定比其他疗法更有效才有临床意义。比如,现有的药物和心理疗法对一些抑郁症患者没有明显的疗效。但是认知催眠疗法是一种对广大抑郁症患者适用的心理疗法。这种综合疗法的出现,使治疗师和患者有了更多、更适宜的选择。目前,在我国认知催眠疗法的研究尚属尝试阶段。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比较少。杨德森等人提出的道家认知催眠疗法,在认知催眠疗法中融入了我国传统道家文化,是一次心理疗法本土化的探索。研究者制定出一套标准的治疗操作流程,并应于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要进一步发展认知催眠疗法,一方面需要研究者们根据理论基础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认知催眠疗法可能在心理治疗中具有的优势,然后利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来检验假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治疗的实施流程,不断探索能够发挥认知催眠治疗优势的策略。另一方面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够以认知催眠疗法为范例,积极探索与其他疗法的结合使用。既然每种疗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那么在具有完备的理论依据实践可行性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谨慎的尝试。当治疗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心理疗法时,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达到治疗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薛冰,张亚林,杨德森.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5(4): 243.

[2]李献,陈浩.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催眠疗法治疗焦虑症[J]. 医药杂志,2009(01):6-7.

[3]吴承红,邰启扬.75例个案催眠治疗的实证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3): 38-41.

[8]杨德森,张亚林,肖水源,周亮,朱金富.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02): 152-154.

[5]Antoni Castel,Rosalia Cascón,Anna Padrol,José Sala,& Maria Rull .Multicomponent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With Hypno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Long-Term Outcome[J] .The Journal of Pain,2012,13(3): 255-265.

[6]Assen Alladin & Alisha Alibhai.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2007,55(2):147-166.

[7]Assen Alladin.Evidence-based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depression[J]. Contemporary Hypnosis,2009(26):245-262.

[8]Assen Alladin.Cognitive Hypnotherapy-Twenty Years Later[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12,54(4): 247-248.

[9]Assen Alladin .Cognitive Hypnotherapy: A New Vision and Strateg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12 ,54(4):249-262.

[10]Bliss,EL.. Spontaneous self-hypnosisin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J].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84,7(1):135-148.

[11]DisordersWilliam L. Golden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12,54(4): 263-274.

[12]E.Thomas Dowd.Cognitive Therapy And Hypnotherapy: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J]. Journal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sychotherapies,2012,12(1):103-119.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针刺联合心理疗法;失眠;治疗

失眠症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白天困倦等。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失眠患者呈现日渐增多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失眠症的发病率高达15%左右,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因此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大的意义[1]。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中医辨证用药治疗;针灸疗法;心理治疗等方法等,但仅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的效果不是甚好,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0年5月开始采用针刺联合心理治疗法治疗失眠症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失眠患者,男24例,女32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3.4岁,随即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针刺联合心理疗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系统等疾病,均为发病1年以上来就诊者,治疗过程中无去其他地方治疗及中途退出。平均年龄都是在50岁左右,在性别等方面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参照王启才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相关治疗方法,主穴取神门、内关、百会、安眠。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1]。双侧取穴,针刺均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min/次。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疗法,根据不同的失眠原因及症状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策略,如认知治疗、放松治疗、矛盾意向法等。

1.3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对于治疗后患者的康复情况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类。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呈深度睡眠,醒后精力充沛,无困乏现象;显效:睡眠质量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失眠症状减轻,但睡眠深度不够,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h;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改善反而更加严重。其中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患者例数×100%

2结果

经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28例患者中21例痊愈,占总患者的75.00%,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治疗后无效果,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28例患者中20例痊愈,占总患者的71.43%,1例显效,3例有效,4例治疗后无效果,总有效率为85.71%。经对比可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失眠症状的方法有很多,有相当部分的人是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失眠症状,但部分药物对人体是有副作用的,为保证人们的健康,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对治疗失眠症状有着好的疗效,它可促进大脑皮层机能恢复使皮层的兴奋状态有所抑制,改善了皮层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但对于睡眠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生理现象,这种现象除了受身体的状况影响外,还容易受到人们情绪及心理上的干扰,如在生活中生活压力过大、生气、郁闷、不开心等都可能导致失眠,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症状若仅采用针刺治疗的话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就要采用心理疗法联合治疗。心理疗法可以从心理层面上有效地减轻和缓解失眠症状。由于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在进行心理疗法时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式和策略,才能获得有意义的治疗结果。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心理疗法对于失眠症状的缓解及治疗有良好的疗效,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张子和;心理疗法;学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2―0010―04

张子和,名从正,因其祖居地属春秋时期的戴国,故又自号“戴人”。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即金贞元四年),他出生于睢州考城,正值宋金对峙、社会动荡之期。其自幼从父学医,二十多岁始悬壶济世。五十岁左右有过短暂的军旅生涯,随军从事医疗活动。六十岁左右曾被召入太医院,不久即归。之后便在豫东一带行医、带徒,交游、访道,研究、著述,并写成仑儒门事亲》一书。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的生活极不稳定,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心理、生理疾病不断,这在客观上为张子和研究心理治疗提供了可能,并促使其深入研究情志疾病的发生及其特点与治疗方法。在其主要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运用和施治起来也是灵活多样,有的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某些方法非常相似,至今仍有其临床实用价值,现就其治疗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1 情志相胜疗法

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该疗法是中医最重要的疗法,极具鲜明的中医特色。

1.1 怒胜思疗法 怒胜思思胜怒疗法是利用愤怒情绪克制过度思虑或利用平静思考状态的情绪来抵制过度愤怒的情绪。《儒门事亲・内伤形不寐一百二》记载:“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看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这位患者因为思虑过度而导致失眠2年,戴人故意收取其很多治疗费用而不开药方,以此来激怒患者,使患者发泄怒气出了汗,当晚就能睡着。《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篇又云:“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此案例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2个案例皆因思虑过度而导致失眠,这对笔者在临床上治疗失眠障碍有一定启迪意义。

1.2 恐胜喜疗法 是指恐惧情绪可以克制过度喜悦的情绪或喜悦太过而引起的疾病。保持愉悦的心境有益健康,但喜悦过度则会引起疾病,中医认为过喜伤心,可令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神思恍惚、健忘等。名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所载:“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此患者因过度喜乐致病,医者借口取药离开患者并几天不来看患者,巧妙的利用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此举使患者以为自己病人膏肓而绝望恐惧,正好抵消了过度喜乐的致病情绪,病情自除,在今天治疗类似的患者,医者不可能照搬,应因时、因地制宜,让患者产生恐惧情绪要把握好分寸,采用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

1.3 喜胜忧疗法 喜胜忧疗法是指喜悦情绪可以克制忧愁或由忧愁而引发的情志疾病。《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复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此患者使用药物没有效果,戴人为使患者笑而模仿在场的巫者,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场景,使患者乐而忘忧,气机舒缓通和而祛病。此法对于改善抑郁、焦虑、恐俱等情绪状态十分有益。

1.4 喜胜怒、怒胜喜疗法 喜胜怒疗法是用喜悦愉快的情绪来克制过于愤怒的情绪或者由过度愤怒导致的情志疾病。《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喜可缓肝急。通达百脉,消其郁气。又以能食之妇夸其食香味美,借此诱导患者,激发其食欲,此例与行为诱导法两法合用,以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情志疗法是中医最重要的疗法,是以某种情志来调节与纠正另一种过激情志的规律性总结L3,。在治疗上医者应以调整整体气机为原则,临床上应注意灵活运用,不可机械照搬,张子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使此法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其具体治疗极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反映出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对于今天医者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探索不无裨益。

2 移精变气疗法

也称“移情易性”,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患者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即通过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缠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囿。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此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反应预防法相同,都是通过改变患者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现代曾报道用本疗法治疗阳痿等障碍,以及用于某些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症的治疗。另外,移精变气法与森田疗法有一定相关性,但移情变气法缺乏理论升华和经验总结,没有提出诸如森田疗法那样较为完善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治疗程序。

3 开导解惑法

此法又称语言疏导法,是医生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与患者交谈,使之明了与疾病有关的道理,以及自己所能做的努力,主动消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此法与现代认知疗法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来启发患者,纠正其错误思想与观念,帮助其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从而克服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不良表现。《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记载:顷西华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遥十余剂,终无寸效。一日,命余诊之,二人脉皆浮大而无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时时渍以热汤,渍而不能止。吾妇手足之热,终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何也?”余曰:寒热之厥也,此皆得之贪饮食,纵嗜欲。遂以《内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曰:“《内经》真圣书也,十余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

药,愈过半矣。”张子和让患者很好的理解了病因,用经典使患者信服,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认知,配合药物治疗得以在短期内治愈此病。

4 习以平惊疗法

此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有害的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张子和说:“平着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对《内经》之言做出了新的解释,在治疗上采用从治之法,谓之“习见习闻则不惊矣”,这就是后来中医行为疗法中的习以平惊法。习以平惊疗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系统脱敏法是Wolpe依据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提出的,用于治疗焦虑和恐惧症状。具体的实施过程是将引起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然后让患者学会松弛反应(经过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并将其放松的状态与恐惧状态或焦虑状态按层次由低焦虑到高焦虑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或对抗情境,直到各刺激与焦虑反应的联结消除为止。而张子和在下面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中应该就是属于使用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摄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人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在这个案例中的患者属恐惧障碍,乃因精神骤遭刺激所致,张子和让两个侍女把患者的双手按在高椅之上,并在患者面前放置了一个小茶几,让患者看着茶几,然后用木棒猛击面前的茶几,给患者施加刺激。患者受惊后,张氏对患者进行安慰和解释并再次猛击茶几,此时患者的惊恐已减缓。这样又连着敲击茶几三、五次后,又用木杖击门,并让人偷偷地去击打患者背后的窗户,当天晚上又敲击门窗一直到天亮,患者从此听到雷声也不害怕了。以上一系列击茶几、击门和窗即是按刺激等级的从弱到强、循序渐进而达到脱敏效果,患者从开始时的“大惊”到习惯了不再对木棒猛击茶几的声音感到恐惧,就是让这个刺激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患者在整个过程中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焦虑的刺激,最后达到了“虽闻雷而不惊”的效果,恐惧症也就治好了。张子和的治疗设计十分合理,在空间上由近及远,在刺激强度上由弱到强,所以才能取得这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张子和以习胜惊的解释,阐发了新的经义,提高了临床效果,开阔了临床思维。西方现代心理治疗体系的形成亦不过百余年,而张子和早在近八百年前的金元时期就已经成功使用了现代心理治疗意义上的系统脱敏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这种治疗方法前所未有,极大的丰富了中医心理治疗的内容。

5 整合疗法

人体的疾病是心身相互影响的,这也正符合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念,所以在治疗时也应该采取综合的治疗方式。这一施治方式以辨证论治为依据,兼顾心理疾病产生的身、心及社会因素,以问题为中心,以身治心,以心治身,身心同治。针对不同患者,灵活运用药物、针灸、音乐、气功等治疗方法与心理治疗协同论治,以取得最佳疗效。《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篇载有这样一个案例:“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戴人对于因忧而心痛的患者,施以针灸治其心痛,但同时伴以杂舞、笛鼓等娱乐活动,使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并收乐而忘忧之效,两种方法同时运用,使得施治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

《儒门事亲・狂二十七》篇记载,“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烦扰而暴发狂,口鼻觉如虫行,两手爬搔,数年不已。戴人诊其两手脉,皆洪大如绳。”戴人曰:“徭役烦扰,便属火化,故发狂。故《经》言:阳明之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又况肝主谋,胆主决,徭役迫遽,则财不能支,则肝屡谋而胆屡不能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这是1例典型的心身症状,病因是当时社会压力大,患者又是社会底层之属,怒火无从发泄,而致心情抑郁,其病症表现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癔病症状。戴人根据其疾病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症状审因论治,汗涌下多法合用,后以调理之剂,终得痊愈。

《儒门事亲・是胎非积一百三十五》篇记录了一个医案,“胡王之妻,病脐下积块,呕食面黄,肌瘦而不月。或谓之干血气,治之无效。戴人见之曰:孕也。其人不信,再三求治于戴人。与之乎药以应其意,终不肯下毒药。后月到,果胎也。”此例说胡王不相信他的妻子怀孕了,认为她是生病,再三求治于戴人。他求医却不相信医之判断,所以不是他妻子得病,而是他有心理问题。戴人顺其情而从其欲,“与之平药以应其意”,这里的平药起到的是安慰剂的作用,现代临床心理治疗有时也会遇此类患者,此时只能灵活处之,顺情从欲而处与患者一些“安慰剂”,从而起到协同心理治疗的作用。

《儒门事亲》共记载医案236个,其中明确记载情志病者达23例,心理治疗医案10例。在整个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是心理治疗医案最多、治疗水平最高的。在此所论之例,只不过为张子和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隅,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和灵活多变的处理方法却是值得医者借鉴和学习的。

6 结语

从对张子和的心理治疗医案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其治疗方案设计灵巧,疗效显著并充分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药物、针灸、音乐等治疗方法与心理治疗协同论治,这也正充分显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张子和对中医心理学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心理治疗验案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在古代医家中都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在治疗方法上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暗示疗法、说理疗法、音乐疗法及行为疗法等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合临床实际,对今天心理治疗的发展和实践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医者在学习现代心理治疗方法的同时,更要学好和应用好古人留下的精华,在治疗上力求使心理治疗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符合本国人的心理,真正的体现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尚朴,李会敏,张从正生平考略[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1):37

[2]董湘玉,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连续选取自2004年3月起到我院疗养的师职老干部175例,其中男165例,女10例,年龄62~75岁,平均71.26岁。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循环、呼吸、内分泌、运动系统等疾患。81%的疗养员有入住医院治疗史,且18.5%有过急救史。入院疗养后都需要接受各种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

以上175例疗养员均接受舒适化护理,视为观察组。另选取采用舒适化护理之前连续5个月疗养的老干部的病例资料78份做为对照组。男74例,女4例,年龄64~74岁,平均70.98岁。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系统慢性病,两组间的自然情况差异不明显。

1.2 护理方法。观察组每位疗养员入院后,即由责任护士热情接待,送到房间。通过家常式交谈,了解疗养员的心理、生理、疾患、性格爱好等综合因素,然后制订针对性舒适化护理措施,包括如下几方面。

1.2.1 尽快适应疗养环境。为了消除疗养员的陌生感,除热情周到的服务外,责任护士还要引导疗养员尽快熟悉本科室和院里其它相关科室的自然环境,使之从精神上首先得到放松,以利以后的康复治疗。

1.2.2 治疗前心理安抚。当下达康复治疗医嘱后,针对相应的治疗措施,责任护士要先将这些治疗方法对疗养员进行详尽讲解,涉及原理、疗程、反应等各方面。使疗养员能够踏实、愉快地接受康复治疗措施。

1.2.3 治疗中全程陪护。在各种检查及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责任护士要全程陪同、辅助治疗。服药要送到口,仪器、器械、手法等治疗要不离疗养员左右,使疗养员感到心里有底,增强其坚持治疗、战胜疾患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1.2.4 治疗后观察反应。各种治疗后都会产生机体反应。跟踪观察疗养员的治疗反应是责任护士重要的职责之一,为此,责任护士要及时发现、及时讲解,并尽量减轻疗养员的治疗不适感,以便能坚持治疗。

1.2.5 调配餐饮。根据不同的口味、不同的疾患、不同的治疗合理调配饮食结构,需要责任护士与疗养员、医生、营养师之间密切配合。合理的膳食能增强疗养员的精神和机体活力,为战胜疾患提供重要保证。

1.2.6 组织休闲活动。康复治疗之余,适当的娱乐休闲是疗养员必不可少活动内容。责任护士要针对所护理对象的心理、生理、康复治疗的情况结合疗养员的意见提供相匹配的休闲活动,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间快速适应疗养环境能力(3天)、疗养心情、疾病矫治效果三项指标。总体反应疗养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间从快速适应疗养环境、疗养心情和疾病矫治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 胺碘酮;恶性心律失常;效果;给药方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65

心律失常指患者的心脏活动频率和节律紊乱, 恶性心律失常指短时间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 如果不能及时就诊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目前的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治疗, 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为胺碘酮, 但是不同给药方式起到的临床效果仍存在诸多争议[1-3]。鉴于此, 本次实验为探讨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疗效, 选择本院2015年3月~ 2016年4月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 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依据给药方式的差异性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各3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1;年龄最大72岁, 最小50岁, 平均年龄(62.1±4.6)岁;其中10例患者为激动传导失常, 15例患者为激动起源失常, 6例患者为传导途径异常。参照组患者中男女16∶15;年龄最大75岁, 最小51岁, 平均年龄(63.6±4.2)岁;其中15例患者为激动传导失常, 11例患者为激动起源失常, 5例患者为传导途径异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胺碘酮治疗, 研究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与口服联合, 胺碘酮使用剂量为3~5 mg/kg, 将其与20 ml氯化钠溶液稀释, 静脉推注给药, 在此期间, 必须确保在15 min内完成, 而后予以患者口服胺碘酮, 使用剂量为600 mg, 1次/d, 最后依据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参照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方法与研究组相同, 而后再次进行微量泵入注射, 剂量为1~2 ml/min, 最后依据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并发症症状为恶心及震颤等。

1. 4 效果评价标准[2, 3] 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心律经检查后恢复正常参数, 评价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心律经检查后接近正常参数, 评价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治疗标准, 评价治疗效果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y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18例, 占58.1%, 有效12例, 占38.7%, 无效1例, 占3.2%, 治疗总有效率为96.8%;参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9例, 占61.3%, 有效10例, 占32.3%, 无效2例, 占6.5%, 治疗总有效率为93.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3, P>0.05)。

2. 2 两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复发1例, 占3.2%;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主要症状为恶心, 并发症发生率为6.5%。参照组患者复发7例, 占22.6%;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恶心5例、震颤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9.0%;研究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7, 5.4153, P

3 讨论

心律失常的引发因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4, 5]。生理性因素为情绪波动、吸烟以及运动等, 而病理性因素为疾病、药物以及物理等, 心律失常中最严重的为恶性心律失常, 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 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6-9]。从目前的治疗方法来看, 药物治疗是临床首选, 且应用较广泛的药物为胺碘酮。胺碘酮属于复合型抗心律失常药物, 可以同时阻滞L型钙通道和钾通道[10-12]。该药物的主要原理为将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进行延长, 将折返激动予以消除, 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13-15]。但是临床对该药物的给药方式有诸多争议, 给药方式的不同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静脉给药可以充分发挥药理, 尤其对室颤和持续性室速方面具有理想的效果, 与此同时, 可以将动作电位进行延长, 阻断整合电流[16, 17]。结合本次研究可以发现, 研究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联合口服, 参照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 与参照组患者的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3, P>0.05);研究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6.5%, 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2.6%、2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7, 5.4153, P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 口服联合静脉注射可以使并发症和复发率得以降低,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生.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3):122, 124.

[2] 徐向钊, 张冬梅, 刘明舟, 等.胺碘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9):905-907.

[3] 段晨初, 谷疆蓉, 甄丽娜, 等.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5):79-82.

[4] 罗兴文, 史海燕.盐酸胺碘酮片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4):4042-4043.

[5] 王金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2):14-15.

[6] 陈顺平.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26):48-49.

[7] 杨春霓.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11):22-24.

[8] 万会诗.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6):169-170.

[9] 王玲. 胺碘酮静脉给药在急诊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当代医学, 2012, 18(34):135-136.

[10] 葛振忠, 华智强, 王晓兵, 等. 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用胺碘酮治疗的用药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2):54-56.

[11] 王君芳, 胡玉萍. 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5例应用分析. 当代医学, 2013, 19(22):140.

[12] 孟天宇.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7):172-173.

[13] 陈裕洁, 黄丽, 林育平.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治疗效果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3):3070-3071.

[14] 王晓佳.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中国医药导刊, 2014(3):467-468.

[15] 刘飞. 急诊科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8):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