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5:03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1)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自负高傲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心理状态的表现就是自负心理。这种心理最特征的表现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将自己定义为是高级知识分子,与一般的劳动力不相同。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臆断当下的,没有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①这些学生择业时总期望能够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职业,尤其是薪资水平更是高于平均,对于得要求则是希望在工作环境良好的沿海大城市,但是这样的高要求往往不如意。

1.2 依赖心理

择业时的主动性主要表现根基自身的意愿以及期望来制定计划、实施行动,但不受到外部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以主观判断为主。这需要个体清楚明确自己的所想所求,有极强的执行操作能力,明确自己所需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然而,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表现过于被动,一味听从父母、师长的意见和建议,完全不顾自己的意愿,没有责任意识和求进意识。身处严峻激烈的就业竞争之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单位举荐自己,而是依靠关系和捷径 “开后门”“走偏道”,“得过且过”必定坐吃山空。②要知道没有机会会白白送上门来,只有积极主动地争取,而不是在关键时刻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才能够抓住机会,一击制胜。

1.3 焦虑迷茫心理

焦虑主要来源于对于求职的结果未知感,怕会得到自己不满意的结果。具体表现形式为脾气暴躁、莫名的焦虑、不自觉的紧张。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多样化的选择,在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就会焦躁不安。尤其是在当下如此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很多学生仅仅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更多的则是在考研或就业之间踌躇徘徊,不知所措。

1.4 盲目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地应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而不是毫无主见、跟随大流,受他人影响,追捧热门职业。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和目标,没有进行缜密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使得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入世”之后我国就业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就业的难度也剧增。面对这样残酷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很容易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的心理思潮,身处在经济社会之中,更加显示出功利心,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

2.2 高等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已经挥舞了几十年,但是传统的教育体制仍然根深蒂固,其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由于长期接受封闭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只是体系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和实践需求脱轨,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再加上高校扩张,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学校在师资、设备、条件上更加紧缺,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大大降低。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22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到个人的转变,使大学生的就业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国家所指定的就业方针、政策的形式下,没有了往日的 “统”、“包”的分配制度,而是变为当下“自主选择” “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免不了出现了慌张、失措的心理问题。③此外,社会上不良的就业之风,成为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来源。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3.1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建立健全健康的职业心理,面对挫折不惧怕、不退缩,调整好心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迎接挑战,而不适盲目的跟随大流,迷失自我。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败在所难免,要学会越挫越勇,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提炼失败的经验,改正不足,屡败屡战,最终获得成功的钥匙。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就业心理辅导讲座、模拟面试、职场达人比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择业观,坦然面对就业择业过程,能够正确、客观的评判自身的优缺点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④

3.2 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大学生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道路,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以便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要走的方向,提前做准备,充实、完善自身,对内外环境的优势和条件的限制做一个全面地分析和评估,进而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在求职过程中,既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也要关注到行业的发展方向,准确认识和判断自己的职业坐标,树立积极开放的职业观。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就要根据这一目标来塑造自己,充实自我,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

3.3 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2)

>>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与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论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对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探究 基于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指导体系建设 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观变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积极引导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新形势下浅探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问题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李玉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 杜爱平.浅析当前高职教育的使命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J].课程教育研究,2013,(4),9-10.

[6] 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6.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 择取;讲授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72 ― 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1〕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门课程建设上尚存不少问题。仅从授课教师角度而言,重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的择取与讲授,不失为达到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现实性、针对性特征,肩负着政策解读、思想教育、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因而,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与讲授中,应该注重做到把握新热点、研透重难点、选准切入点、站稳立足点、留足生长点。

一、把握新热点,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自身课程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分别涉及当今社会现已发生的客观事实、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与施政方针。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政策性特征。鉴于客观形势的常变多样、党政方针的与时俱进和课程设置的学时限制,多数高校普遍以集中选取部分重大专题作为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为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择取环节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实效性原则

时事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就国际而言,影响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国内,涉及社会发展、政府决策、百姓民生等问题也偶尔产生。在动态的时事面前,授课教师首先要把握最新、最热、最集中的新问题,这成为教学内容择取的首要原则。

2.全局性原则

富于全局性眼光是观察和研究复杂时事的基本要求。择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必然要富于全局性眼光,需要授课教师能通过各个层面、各种途径的时事传输媒介,关注、了解当今社会的即时动态,分辨、研究影响国内乃至全球内时局的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把握时事发展的内在规律。

3.导向性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这一课程属性直接决定其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思想价值导向,即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价值、心理与行为方面的导向,达到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知力、评判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洞察力、政治敏锐度,加深对党和国家制度、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认同感。〔2〕事实上,导向性原则不单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择取环节,更蕴含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二、钻透重难点,夯实教学内容的理论性

教材及其教学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的重要载体。《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无法形成相对固定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为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开展重难点的专题理论研讨就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相对固化自身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成为教学内容择取的深入环节。

1.个人专题理论研究,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

任何时事问题的形成和变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其自身含有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包含着时事性评析和政策性解读的任务。然而,要想实现思想教育、价值引导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深入研究时事变化的基本趋向、揭示时事问题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必须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那么,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必不可少。事实上,《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讲授。而理论的论证力和信服力又来源于理论的内在逻辑。用没有逻辑关联的事件、概念去评析时事问题,只能是罗列政策、堆砌观点,无法做到以理服人,也就无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信服力。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无法形成明确的逻辑体系,但是所选取专题总会有相应的学科理论给予支持。因而,授课教师的专题理论研究就成为钻研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增强理论性的基础性工作。

2.集体研讨重难点,提高专题教学的理论水平

在教育教学环节中,集体研讨的有利之处无需在此赘述。它的最大优势是教师之间的“求同”,经此方式可以实现教师队伍理论分析与教学水平的提高。鉴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不健全、教师来源的多学科、教师科研兴趣和理论水平尚有差异等情况,在教师个人专题研究基础上,开展教学重难点的集体研讨尤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形势和政策的形成、发展及其表现方式的复杂多变,某一专题内容亦呈现出成因的多因素、分析材料的庞杂、分析问题视角的多方位等等。所以,教师集体研讨教学重难点是提高教师特定专题理论认识、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三、选准切入点,激发教学对象的参与度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有待增强的客观事实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同样存在。它直接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有的是就业形势严峻迫使大学生求知方向偏向热门,忽略了公共基础知识和通识学科;有的是信息传媒的高效性拓宽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多角度、多渠道,弱化了模式固定课程的权威性;还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手段僵化、方法简单与当代大学生个性彰显、对知识要求的高层次、多样性之间的供求矛盾。

1.从学生思想实际状况切入

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关键。如何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去认知和认同党和国家相关时政决策和方针呢?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理论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可见,要有效地、富有说服力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必须要使知识理论本身符合人的生命属性,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思想实际。

2.从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特色切入

《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特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必须符合所在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特色。《形势与政策》课尚无固定的授课内容,全国高校普遍参照教育部年度的形势与政策指导材料,制定了各自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然而,不同学校的办学方针、学科状况具有较强的自身特色,生源层次和师资力量也各不相同。每一学校在具体择取该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必须坚持学校的办学层次,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开展研讨、教学,才能培养具备时事观察能力、辨别能力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合格大学生。

3.从所处省市的地方实际切入

每个人都始终生活在一定的形势和政策环境中,没有任何行业可以离开一定的形势与政策,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离开具体的形势和政策环境。当今,各类时事问题和突发事件虽然发生在世界范围和全国各地,然而有些时事问题的波及范围、政府决策方针的覆盖面、敏感问题的思考空间都会或多或少地与所处省市区的具体实际相连。所以,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择取和讲授中,从全局时事着眼,结合当地实际展开研讨,这会引起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从而增强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站稳立足点,实现教学目标的引导性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讲授专题教学内容时必须坚持教育目的和价值导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站稳立足点。只有站稳正确的立足点,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坚持政治立场,才能使学生在受教育中获益。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首先必须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眼光来分析当今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多种多样的政策,解决现实问题。

2.树立科学的形势观和政策观

学习形势与政策首先必须掌握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就是要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形势、把握政策。这些科学方法具体表现为,评析时事问题时的实践的、实事求是的、整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以及考察时事问题时的信息法、分析综合法、矛盾分析法、比较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等。

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师在讲授专题内容时,会经常选取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现实敏感问题。通过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形成正确的时事观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对这些问题的讲授和回答,既无法回避,又义不容辞。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五、留足生长点,深化教学效果的持久力

教学活动的成败优劣体现于教学对象对知识、理论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更表现在其对知识、理论的运用操作能力的高低。《形势与政策》课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关注大学生时事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题教学内容的课堂讲授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关注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热情,保持学习后续专题教学内容的兴趣

有限学时的专题教学,除了要传授大学生某一时事问题的基本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题教学的兴趣和动力。授课教师积极采用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随即凸显。当前,各高校授课教师多采用理论讲授与问题分析相贯通、传统方式与新媒体相配合、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这些都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授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问题,提供思考空间也是“留足生长点”的重要体现。

2.概括理论主旨,提高学生考察分析时事问题的能力

客观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所有专题教学内容之间无法形成固定的教学体系,而单一专题教学内容自身内在逻辑关系必然存在。这种知识、理论自身的逻辑关系能够成为大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解决时事问题的方法。授课教师必须要概括理论主旨,使学生掌握分析复杂多变的时事现象的分析工具,在不断关注和思考时事热点的过程中,增强理论的运用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

〔2〕 孙渝莉.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09).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4)

>>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海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对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云南省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浅谈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 改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成因探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法律保障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数据来自201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宋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及政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理论前沿,2015(19).

[2] 李影.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0(2).

[3] 刘志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 刘新民,王垒,吴士健.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高校管理,2010(6).

[5] 谢玉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招生就业,2014(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5)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07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81(06).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6)

关键词: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64-02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对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教师队伍中最能接近学生群体,因此,很多高校让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优点如下。

第一,由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是与学生走得最近的人,辅导员能够最大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辅导员相比其他老师,更能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并据此挖掘出更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提高授课质量。

第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关注的是当下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国内外发生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辅导员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岗位特性,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能很好地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能开拓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辅导员与专职老师比,相对来讲,辅导员年龄普遍比较年轻,因此思维方式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与学生更为接近;另外,所谓“术业有专攻”,专职老师在其研究的领域,知识的深度要比其他领域要深得多,所以,在授课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总是偏向其所研究的内容而忽略其他,而辅导员大多也为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知识储备足以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同时由于大多数辅导员较为年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知识的广度也足以胜任该门课程。

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好自认的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主动、高质量的完成《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

辅导员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辅导员应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这就要求授课者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对国内国际形势发展规律的洞察力,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操守和高尚的人格,这样才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

2.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教学者要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所以,老师在授课前,必须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以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通过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经典新闻节目以获取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信息,通过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报纸杂志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拓展国际视野,对于备课中所遇到的更为专业的问题,要及时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尽量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3.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具有时效性和动态性,加之该课程本非纯专业类学科,它不要求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或者某项技能,而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它不像其他专业课程,一直缺乏一本统一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从而导致教师按照以前的课件照本宣科,使教师讲的无趣,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完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学校每年都应该组织相关师资力量进行联合备课,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整个内容做一次修订,课程内容应力求实用,所列社会问题应力求时效,剔除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当下热点和难点的社会问题,这样就即可以集众人之力,补充和完成课程内容,又可以扬众人之所长,避个人之所短,使整个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化,且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4.教学方式应力求多样

辅导员应该很好的利用自身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优势,不仅仅通过课题,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教学,比如辅导员可利用大学生暑假时间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社会,把握国情,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最核心内容。也可以以座谈会的形式,比如开完班会后,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能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教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总之,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力求达到教学目的。

5.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当代学生了解新事物的途径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传统的“单一化”使整个授课内容变的枯燥乏味。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实,在当今的学校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及,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优点突出:首先,大大节省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使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完成教学工作;其次,通过播放图像、画面和视频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通过画面或者视屏表现出来的动态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降低了教学难度。

6.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师在授课时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去讲课,讲课时要力求做到入情入理,生动活泼,教学方法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能凸显重点教学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笔者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对于逻辑关系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法,对于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或者难点问题,可以采用学生讨论的办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相互协作和沟通能力。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7.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在整个《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于所有问题的分析,都要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去分析,不能带有个人感彩。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以案例说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植入理论,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老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对辅导员的提高和促进作用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参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使辅导员在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一,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很多硕士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的毕业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其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更多的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过渡性工作,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辅导员这个平台,转向专职老师或者行政管理工作。而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可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授课方式方法等,为自己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辅导员可以在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以外,腾出时间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运用各类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同时,也使辅导员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对学生更有效的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学生管理,日常性事务较多,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检查、卫生检查等,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长期的纯行政事务性工作,会使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有疏远感,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辅导员除了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状态等信息外,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另一面,重塑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有优势,也有能力承担起《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就能上好这门课程,同时,对自身各类素质及职业发展也有很好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06-23.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2004-11-17.

[3]黄光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社会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5).

[4]魏珂,彭展.地方高校辅导员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关系刍议[J].钦州学院学报,2010,(3).

[5]刘金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7)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一】

这个学期我们一共听了几次形势与政策,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以及职场处事的讲座。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加大,我们在校学生的迷茫与无助更是增大,恐慌,担忧接踵而来。本着能从该形势政策中学到并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与信息,总结一下所学的东,发现在这里了解有关就业的一些信息,不能和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较,它是步入社会前有必需的知识,以后最能发挥功效的一课之一。

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来说,从老师那学到的是如何待人,怎样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中的技巧。从老师激情的演讲中了解,读懂不管做什么事,要么就不做要么就要努力,尽力地做好它,即使效果不是很好,但至少自己努力过了无怨无悔。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所以,我们如何在大学中提高自己的职场能力呢?首先要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其次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政策这次报告,提醒自己目标不能迷失在这绚丽诱人的大学生活中,要用努力书写着绚丽的青春时光。避免人生中的遗憾与悔恨。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二】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已经有几个星期了,我们从没接触这门课程到学习了这门课程之间的思想转变真的是天壤之别。在我们没有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根本不了解这门课程是学什么的,学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意义,觉得这门课程与那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什么区别,上课的老师授课的时候肯定像上这些课程一样的枯燥、无味,可是,到我们上完了第一天的两节课之后,才发觉,原来我们的所想的、所担心的、所忧虑的都是错误的,《形势与政策》并非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枯燥、无味;也并非像我们说说的那样没什么用、没意义,相反的,《形势与政策》直接与我们现在和未来挂钩,可以说是我们未来去向的指引灯。下面是我们组集体讨论出来的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意义与体会: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时,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包括了总结过去经验、指导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对我们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的成功人士!

另外,我们也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世界不断在更新变化,地球村里的变化也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需要的不是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四角书橱,我们需要的更是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授课的叶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说,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够到社会上走一走,走的地方、越多、越远越好,因为她总说一个人走得越远,心就会越大。见识多了,才能够把握好自身发展的条件。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根据如今的形势与政策,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发展自己,力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才能、有人品的优秀人才,为未来的祖国、社会、家庭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得到的总结是: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们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思想进步了,才能够把握住现在的形势,力求做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三】

近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