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0:58:10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1)

论文摘要: 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2)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相对其他本科学校而言,高职学生时刻面临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压力,不同程度地出现抑郁、焦虑、偏执、困惑等心理现象,甚至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患。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高职院校困难学生抗挫折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挫折概述及高职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卡耐基认为:“挫折”是大自然的计划,经由这些“挫折”来考验人类,使他们获得充分的准备,以便他们工作。高职学生所遭受的挫折主要来自于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四个方面。引起高职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有客观、主观两方面。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是客观因素,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失望和不满。主观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同步三个方面。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生理缺陷或疾病等带来的限制。心理因素是指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不足,自我估计过高,目标过高,耐挫能力差等。高职学生尽管在生理上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带有许多少年时期的痕迹,如幼稚、脆弱、依附性强等。此外,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缺少必备的“苦难磨炼和失败经历”,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并不同步。

二、剖析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

通过运用《艾森克问卷(成人版)》(简称EPQ)对466名高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3.8%,与国内报道结果(10%~30%)一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强迫、抑郁、焦虑不安、敌对性、恐怖、神经衰弱、偏执、沉迷网络等。

1.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

用《经济困难大学生行为调查问卷》对120名贫困生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读大学所需的学费、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贫困生由于承受经济和精神双重重压,常陷于极度自卑中,“羞于言贫”“羞于交往”“羞于表现”,常常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单独的、封闭的、孤寂的牢笼里。

2.学业困难学生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

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竞争激烈等原因,经常遭遇学习挫折。用《大学生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学习困难或成绩不好的学生占41.7%。当问到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时,41%的学生认为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薄弱,42%的学生认为是懒惰懈怠造成的,还有13%的学生则表示是因为家庭因素或者谈恋爱等外部原因造成,只有4%的学生认为是智力原因造成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经分析,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存在一定障碍,“读书无用论”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负面影响。

3.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就业困难和挫折产生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然而,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毕业等于失业”“就业寒流”仍是笼罩在毕业生头上的阴影。用《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 有34.2%的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困难,专业技能不过关、表达能力欠佳、形象气质或身体状况不佳等因素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择。

4.对人际交往困难学生调查,并分析人际交往困难和挫折产生的原因

高职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体现在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交往方式中存在的障碍。通过运用《人际交往能力自测表》《恋爱观自测》对120名学生行为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4.31%学生认为自己人际交系不够融洽,自负、嫉妒、愤怒、自卑,与同学相处困难,不敢大胆展现自己,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和障碍。

三、培养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1.完善资助体系,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

面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高职院校依托国家和学校日臻完善的资助体系,统筹运用国家提供的各种资助资源,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困难,除了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要以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工作重心,采取“助导合一”的方式,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抛弃自卑,树立信心,为他们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精神动力,促使他们走出逆境,完成学业,励志成才。

2.结合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焦虑,畏难,学习积极性不够。对此,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学习理念,帮助学生相信自己的潜能,注重学习主体的自身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拓宽学习渠道;其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兴趣小组,促使学生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中去并憧憬成功;再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捕捉每一次学生迸发的思想火花,培养创造性人才,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开拓就业渠道,指导学生职业规划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十分复杂,焦虑、自卑、依赖、从众等心理时常困扰着他们。对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职兼职队伍,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生活独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客观认识、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就业中的挫折,及时调整就业期值,增强就业困难学生的竞争力。

4.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交往心理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在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约占半数,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被教育部列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寻求破解之策,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高校扩招迅速,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也有高职院校方面的原因,如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等。同时,高职毕业生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他们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高职毕业生自身原因分析其就业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毕业生应对就业难的对策。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确立人生目标。很多高职学生进校学习后,缺乏自我认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几年的大学生活也就没了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大学几年什么都没学到”是很多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最感慨的一句话,这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果,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原因。

2.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综合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多种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高职学生中,有的学生不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学习能力不强;有的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缺乏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有的学生交往能力不强,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甚至有些学生道德意识弱化,道德缺失。这些因素导致很多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有的高职毕业生“宁要大都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认为只有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盲目地追求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工作,只想到大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不愿到非国有单位、中小企业、农村和基层单位就业,很少考虑自己择业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和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有的毕业生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不敢或不愿到就业市场上自主求职择业,而是等靠父母、亲友找工作。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埋怨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产生失落感,出现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4.就业的准备不足,抗挫折能力不强。就业准备不足也是高职毕业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点:(1)没有做好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择”的准备。“双向选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之一,要求毕业生掌握市场竞争中求职择业的技能和技巧,写好求职信和自荐书,做好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择”的准备。(2)心理准备,特别是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部分毕业生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业中的不合理现象,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二、高职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高职学生个人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通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循序渐进地努力。

因此,高职学生必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为自己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基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择己所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变成学习的主人,拥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乐于探究求新,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好准备。其次,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工作。

2.全面提高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学生着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是缓解就业难的关键。高职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1)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学习去积累,但个人道德修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在职培训加以塑造和改变。对用人单位而言,学生的品行直接影响到他对未来工作的态度。因此,拥有正直、诚信、乐观、敬业、合作的道德品质是高职毕业生成功择业的关键。(2)培养自身扎实的专业技能。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需要有运用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要结合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掌握多种技能,提升竞争优势,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3)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4)加强自身基础竞争力的培养。高职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踏踏实实地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身心素质、环境适应能力等基础竞争力。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考核的素质能力,是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合理定位,转变就业观念。就业观念陈旧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职毕业生还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合理定位。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前,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市场需求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在应聘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宜过高,一定要结合所学的专业、职业爱好、发展潜力等要素,选择相应的应聘企业以及所提供的岗位、职务。只有客观认识自己,把握就业定位,才能在求职中获得成功。其次,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总在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就业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再次,要作好自主创业的准备。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视野。

4.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如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就是靠市场、靠竞争,更要靠的是自身对就业的准备。就业应该有以下几点准备。首先是思想、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面对现实与理想存在一定距离时,容易产生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如自卑、恐惧、自负、迷惘、逃避、消极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所以,高职毕业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充分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前景,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是对自身就业材料的准备即各类材料的整理归类复印、推荐表和简历的制作,基本技能证书的准备等。再次,要了解市场尤其是自身所学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岗位的用人要求。

总之,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认真学习,使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充分作好就业前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经受住严峻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 曾喜平.浅谈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6).

[2] 闫学林,等.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4)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原因;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这一方面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但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深入剖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促进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校通信学院学生为例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

高校课程设置应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接轨,与行业接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快,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这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同时,理工科为主的学院,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薄弱,使得毕业生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增加了就业难度。

1.2 社会原因

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学扩招以后,高校就业人口基数增大,政府宏观调控有一定的难度,这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相应的困难。

其次,如今各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学生更愿意留在自己家乡,但是内陆城市通信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机会相对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言还是偏少,造成人才需求和供应不相匹配,这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最后,用人单位对应聘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要求本科生需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科技活动奖励或者参与过项目等。还有一些单位的人才引进目标是硕士和博士。

1.3 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期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父母价值观为主导的家庭,对子女的就业选择往往抱有一种特定的期望。而多导彝ザ酝ㄐ判幸盗私馍跎伲对子女期望过高,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以父母为中心,父母意见左右学生的选择,这样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1.4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准备不充分。就业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但却是主要的目的和动力。但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观落后。在就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一味的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等。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高回报是应该的,过高的期望值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选择性失业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困难。三是,就业准备不充分。对行业和企业了解程度不够,人云亦云,不能学会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犹豫中浪费很多就业机会。

其次,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过硬。毕业人数增多,设计竞争激烈,单位求贤若渴。在人才选拔上非常重视,面试、笔试层层筛选。毕业生不重视方式方法,不关注企业需求,在笔试过程中,成绩不够理想,专业知识不过硬,毕业生质量达不到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使得选拔人才出现瓶颈。

最后,不良的就业心态。不良的就业心态严重的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信心,选择回避,消极对待。这些不良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攀比心态,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二是,盲目求高心态,一些大学生不能结合自己合理定位,要求用人单位工资高、福利好、住房条件好、地理位置好、工作环境好;三是,不平衡心态,部分毕业生因自身综合素质不够或者就业时机没把握准而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消极的对待社会和生活;四是,自卑心态,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自身条件不如别人或者屡次遭到招聘单位的拒绝而产生严重的自卑。五是,依赖心理,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立就业思想,一味的依赖父母、亲戚、老师和朋友,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意识。这些不良的就业心态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措施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毕业生本人、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面对这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顺利的就业,是摆在每一个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1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从高校来讲,一方面,加大就业课程体系的完善。针对毕业生就业观落后,就业期望值过高等现象,学校已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但是课程缺乏延续性,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开始抓起,贯穿四年,不仅是就业技巧的传授,更要正确树立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思想,从而顺利的就业。在一方面,就业指导和教育应是系统工程,是全员老师的工作,不应单单是辅导员的事情,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各环节切实紧密配合、各部门目标一致才能在人才培养上出效果。最后一方面,加强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价值不在于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践中去,让自身拥有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前认识自我、认识行业,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正确的求职观,才能使就业变得顺畅。

从家长的来讲,长在指导孩子的就业问题上,一方面要客观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孩子所有专业、具体的能力和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指导,不盲目的拔高要求,造成自己孩子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缓解就业的困难,而且还使社会的人才分布逐渐趋于平衡。

2.2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第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毕业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学校的“四个一”活动,在志愿服务、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文明礼仪等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接班人。

第二,要正确评价自己,转变就业观念。虽然经过几年的学习,毕业生不管是在专业素养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面临社会,在动手能力上,在社会验上还是一个新手,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要正确的评价自己,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所找的工作要适合自己的发展,不能盲目跟风、盲目攀比,一味的追求大城市、大单位、好福利。只有正确的评估自己,才能更好的就业。

第三,树立诚信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人的立世之本。行业变化太多、就业人数剧增,就业竞争异常严峻,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因此,毕业生尤其是女生要正确面对这种挫折和失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过程中,毕业生遇事要冷静,及时的调节自己心态,才能为顺利就业打下心理基础。

第四,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毕业生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在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思路,他们有精力,有闯劲,有创新意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有政策、有支持,容易出成绩。这不仅能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和毕业生以及家庭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就业工作,抓好人才培养,保证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雪玲.试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J].知音励志,2016(21).

[2]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2).

[3]颜农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疏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4(7).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5)

1.初始反应模式。

1.1政府决策系统中逆境概念的形成。“逆境的概念不仅是对逆境的一种反应,而且也是影响到对逆境反应的一个主要因素。”对逆境的一些主要概念形成的反应包括:“第一,否认逆境严峻的一面,诸如逆境的蔓延性与长期性。第二,简单化地理解逆境的性质和原因,往往将其归结为少数几个因素。第三,将逆境的原因加以外化或转嫁。”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2002]19号文件指出“高校扩大招生后,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首先,该文件简单地将就业难归结为“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的原因,将原因简单化理解,而且避重就轻,没有说明是哪些“体制”和“工作”出了问题,也没有提出如何改进这些体制和工作。其次,该文件否认了逆境严峻的一面。如表2所示,2002年的毕业生已经上涨了29.04%,而且2003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但该文件只提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掩盖了就业难这一困境的蔓延性和长期性。最后,该文件认为“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不仅有美化逆境的嫌疑,而且把逆境的原因外化了,没有提到高考扩招的问题,也没有提到政府体制的问题。

1.2逆境常规化。逆境常规化是我国面对逆境时常用的一种手段,如一些国家将恐怖主义的概念常规化,即人们不再把恐怖主义视为一种严重的逆境,而是将它当作正常社会状态的一部分来接受。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2002]19号文件指出,“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明确了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定性,并说明就业困难属于结构性的。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结构性因素是一种将逆境常规化的手段,因为结构性失业并不是政府或大学毕业生本身造成的,也不是他们以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而且这种手段具有安慰性的效果,可以转移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使政府和高校不再承担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

1.3名义性行动模式。名义性行动主义是指“安慰性政策”,即试图通过许多法律、宣言和表面化的行为,乃至蜂拥而来的新政策来应付眼前的逆境。200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的[2003]49号文件的第十条指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要采取有效形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大学生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但在就业是更多地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他们在择业时考虑的是工作地点、工资高低、工作类型、行业等因素,而这些考虑因素并不会因一两场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而改变,因此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流于形式,成为了名义性的行动。

2.政策制定调整模式。政策制定的调整也是对逆境的反应模式之一。为了了解我国中央政府对就业难这一逆境的政策调整状况,笔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上打开“国务院文件”,并在文件检索上输入标题关键词“毕业生”,时间设为200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4日(注:最低时限只能设为2003年1月1日。),搜索后共得到五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时间分别为2003年、2004年、2009年、2011年、2013年。这五篇文件的工作重点归纳如下: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城乡基层或边远贫困的地方就业。如2003年的通知中首次提到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要求中央财政对该计划予以适当支持,并给予参与该计划的大学生优惠政策。此外,2004年通知第三条、2009年通知第一条、2011年通知第二项、2013年通知第二条均提出了类似的政策。

2.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如2003年通知第四条、2009年通知第四条、2011年通知第三项都提出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更进一步地,2013年通知中第三条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提出“尤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3.鼓励各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2003年通知第二条、2009年通知第三条都在鼓励各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2011年通知第十条“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4.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便利性政策。2003年通知第五条要求“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2004年通知第五条要求“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2009年通知第七条要求“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2011年第五项要求“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2013年通知第五条要求“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中央政府通过多次政策调整,提供了多项就业优惠政策,实施了多项促进就业的措施,进一步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仍然严峻,这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努力去应对这一逆境。

二、应付逆境的政策原则对应付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启示

为了有效地应对逆境,德罗尔在指出应对逆境的反应模式政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逆境的政策制定原则,这些原则往往可以看成是应对逆境的实质性建议。1.社会改造原则。社会改造原则强调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广泛和综合的干预,要进行长远的规划,确定积极并且合理的奋斗目标,采用能够使政策达到临界质量的政策手段,在其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决策模式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式以及使现实得到超渐进变化的能力等等。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逆境进行社会改造,首先要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不仅要控制招生数量的增加,还要控制教师和学校的增加,增加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要避免形象工程。其次要加强政策调控,如加强招生就业宏观调控,在招生方面,政府要对那些有利于我国社会全面发展但暂时“冷门”的专业给予财政支持,在就业方面增加各项优惠政策。再次,要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各级政府同理合作,建立一个全国联网的大学生毕业供给与需求信息网络和更加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按照这条原则,只需要彻底改变有限的若干社会变量。这条原则与社会改造是两条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政策原则,在逆境不十分严重,能通过社会改良得以纠正的条件下,无需触动社会改造那么多方面,而集中改造少数几个变量,进行有选择的激进政策也许就能奏效。因此要使用“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来应付逆境,就要找准改造社会的几个关键变量,涉及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笔者认为应重新反思高校扩招政策,必要时停止扩招,即采取强制措施进一步放缓高校招生规模,严格控制自主招生,审查委培制度、定向培养制度、网络教育制度等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策略优化高等教育水平,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6)

[关键词]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1-0059-03

一、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定义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的人数逐年增加并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群体,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就构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社会关系、经济背景、生活经历、身体条件、所学专业等客观原因,个人性格、心理、行为及思维模式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在某些方面认识不到位,或表现比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最终表现为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并且没有实现正常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指月薪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因此深入分析这一群体,描述这一群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对于我们分析这一群体形成的原因、找到相应对策有积极的意义。

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出现是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必然产物。从理论上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以后,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精英教育”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比较少,所以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少。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高校在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逐渐成为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群体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个体的良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他们的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如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可持续性发展;容易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对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体系产生消解作用。因而,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探讨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发生原因及解决的相应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类型

排除因为性别、专业设置、就业体制等社会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经过走访和调研多个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的梳理,可将就业困难毕业生作如下分类:

第一,按产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来分析,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主要为八类:

(1)经济困难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主要因为家庭贫困而对着装等礼仪方面比较忽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这些毕业生对职场的礼仪比较陌生,职场气质欠缺。因此在面试,或者实习的激烈竞争中容易被淘汰。

(2)认知问题毕业生。这个类型的毕业生主要是就业观念存在比较严重的偏差。他们对公司名气、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宿舍、办公室环境)、工资薪水、工作地点(如是否在上海等大城市)十分挑剔。他们一方面始终不满足现状,另一方面不能客观认识自我(总是能找出很多理由埋怨对方对其不公正)。这类毕业生中还包括,对职业发展严重缺乏意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自己没有职业规划,也不知如何进行规划。因此这类毕业生要么频繁调换工作,要么盲目找工作。

(3)性格问题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是因为性格原因而不适应职场。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性格,一是比较内向,由此容易产生害羞、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过于外向,经常夸夸其谈,给人非常不稳重、太过自我的感觉。具有这类性格问题的学生,用人单位一般比较忌惮,大多数单位不愿意聘用。

(4)情商比较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中“书呆子”居多。他们因为一直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比较少,造成他们对社会和生活了解很少,对社会和职场认知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表现出不善于人际沟通。这类毕业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极度个人主义,他们不宽容人,不会合作。

(5)主观能动性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或者没有任何主见。他们依赖别人帮助他找工作,得过且过,工作上不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或者是盲目听从家长意见,没有任何自己主见。

(6)心理问题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主要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不敢去找工作,害怕走向社会;还有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低。他们要么非常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要么不符合实际的自负。这些都会阻碍学生顺利就业。

(7)实践能力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复杂的事情,对多头工作理不清思路,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差,执行力差。他们也经常表现为非常缺乏社会经验。基本上在实习环节就被淘汰下来。

(8)学习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表现为综合测评排名比较低,不仅专业知识差,同时英语成绩以及口语等也非常差。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竞争力,面试的机会都很难获得。

此外,就业困难毕业生还包括那些身体素质差、个人形象不好、家庭政治背景有问题,以及自己在校期间有过违纪行为等情况。这类毕业生比较少,所以不单独分类。

第二,按就业困难程度来分类,可分为轻度困难类型,中度困难类型和特别困难类型。具体划分时要视群体中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才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按时间段来划分,可分为短期就业困难类型和长期就业困难类型。比如在校期间未找到工作单位的,或是毕业后一段时间(如一两个月)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这些毕业生可归入短期就业困难类型。那些在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如半年或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可归入长期就业困难类型。

三、帮扶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对策研究

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特征、类型,主要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成功的走向社会。要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问题,不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而且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通过全程式的职业教育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养。

1.建立分类指导、全程跟进的服务模式

(1)学会包装,加强职业礼仪教育。礼仪,尤其是职业礼仪对毕业生来说不仅是获得签约机会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是今后职场取得更好发展的必备条件。高校需要关注两类大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一类单纯是着装礼仪。学生不注重着装礼仪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还有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不发达地区,没有养成良好的着装习惯。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补助这类贫困学生购买正装。除了治标,学校还要治本。即通过各类讲座说明着装礼仪的重要性,通过点评和讲解,教会他们掌握着装的规则和要求。辅导员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第二类是职场礼仪。其内容主要包括打招呼的礼仪、递接名片的礼仪、与人交谈的礼仪、接待礼仪、接电话礼仪、吃饭(包括西餐)礼仪,甚至排位礼仪等。这些礼仪虽然都能通过职场的体验来完成,但是如果事先掌握这些礼仪的要求,不仅能够给企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今后在职场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礼仪讲座和模拟办公室礼仪等活动,以及老校友的座谈会等给这些学生们现身说法,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

(2)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就业困难毕业生中存在这样一类各方面表现都特别优秀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太优秀,所以他们对单位特别挑剔,要么是屡次拒绝单位,迟迟不就业,要么是不断更换实习岗位或违约。他们的理由基本都是工作的城市我不喜欢,这个单位不重用我,不愿意在一线锻炼,或者是嫌弃单位太小,不是大型国企,办公室和住宿环境不好,以及薪水不高等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往往因为频繁跳槽,甚至恶意跳槽而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对这一些毕业生进行教育,教育主要通过辅导员不断和他们沟通来进行,指导他们正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失败的案例来启发他们,学会如何抉择,杜绝盲目签约的情况发生。尤其需要重点开展诚信教育,避免频繁违约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3)独立思考,逐步树立责任意识。对未来没有想法或者不会进行职业规划已经成为部分毕业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依赖性强,盲目听从父母的意见。要么被动等待老师或者家长的推荐和安排,要么是自己有了一点主张,在父母的反对下就简单放弃。这些毕业生即便在实习或工作后,也缺乏不断进取的动力,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对这样类型的毕业生就需要个别辅导,首先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职业量表测试等手段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职业兴趣,发现自己的职业锚,进而能够清楚的回答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为什么干”。其次,要帮助他们摆脱依赖心理,树立责任意识。辅导员要用习惯纠正法和重建自信法来逐步改变他们,帮助他们面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学会独立思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的心理,重建勇气。

(4)塑造性格,养成良性沟通的习惯。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也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一般来说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基本稳定不变。所以,对于学生因性格问题而引起的就业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很难,只能试图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性格太内向或者太外向,所以要通过专业咨询和辅导等手段,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学校通过组织团体辅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通过相互认识、大胆沟通、建立信任等方式鼓励他们学会与人沟通。

(5)加强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职场。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中比重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情商比较差,以及实践能力差的。由于他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少,所以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实习,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模拟办公室等办法,点评他们的行为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在训练中,主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能力,以及应变和协作能力。

(6)不断学习,努力发挥特长。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挑选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至少是成绩中等的毕业生进入自己的公司。而那些成绩不好,英文也不好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则缺乏优势。对于成绩不好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而言,学校应该鼓励他们努力加强英语的听说训练,这样可以在面试和实际操作中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发掘他们的特长,引导他们在企业实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出来。

2.建立跟踪服务、全程式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1)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虽然就业困难学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对于学校整个毕业生群体而言,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人数还是占少数。对于这样毕业生,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其中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实行跟踪服务至关重要。“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辅导员更换而造成这些毕业生被忽视,另一方面,也便于辅导员按照这些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类型进行分类,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全程跟踪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建立时间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由辅导员通过问卷、访谈和自我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来初步确定就业困难学生名单。这个学生名单是动态性的,通过指导和教育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就不需要再建档了。那些在评估中遗漏,确实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则随时进入帮扶档案。“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填写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学生希望获得的帮助,以及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的表现等内容。帮扶档案的建立要尽量坚持保密原则,不宜在学生中公开,以免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辅导员在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篇(7)

>> 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再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探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利好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制约因素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从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逐年增加,而就业率却呈现出连年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就业市场不成熟和就业观念较落后等因素有关。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新观念,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就业困难 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改进以及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和择业机会,同时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误区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首先,过分注重文凭、强调工作经验。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过分强调工作经验,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创造效益,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打出必须具备2年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要求,致使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很难很好的就业,其实多数用人单位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可塑性,其实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多数大学生便能胜任工作;其次,部分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次,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2.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另外,一些学生在签约后屡屡违约,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些都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能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在地等因素,使得毕业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和功利化,而很少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内在潜力等。第三,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或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等方法来使想办法自己捧上“金饭碗”,而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不能亲自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我国高校教学存在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教育,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讲课采取满堂灌,不顾学生到底有没有听懂、课后也不进行辅导、考试标准设置的也不严;对教育内容及方法掌握不到位,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等等,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4.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新变化

新时期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少新变化。首先,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都可以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提供了更多人才短期培训的机会,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热”型专业。所谓的“好”“热”型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更加看重,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再次,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5.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不管是高校在校生或者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都要真正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优先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什么,要根据这些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其次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大学生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真正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