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础护理的作用

基础护理的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49:54

基础护理的作用

基础护理的作用篇(1)

1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1.1 基础医学的组成

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是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是护理学专业课和临床课学习的基础。

1.2 对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的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护士做肌肉注射时,需要解剖学知识,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起到准确治疗作用;运用生理学知识才能在注射时减轻病人痛苦。病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的病理变化,才能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才能把握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病理生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发生的机制,才能理解如何进行检查和治疗。

1.3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 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 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 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 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 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 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 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 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 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基础护理的作用篇(2)

【关键词】小组学习法 护理学基础 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03-02

小组学习法,是一种学习方法,具有速度快、质量高、印象深、趣味性强等优点。而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护理专业课的基础,在培养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组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实验研究,对小组学习法在护理学基础中实施的效果作了系统分析,相信对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能有一定的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护理专业2012级护理4班(58人)为对照组;2012级护理3班(60人)为实验组,两个班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教学总学时180,其中理论80学时,实验100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演示,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及操作练习;实验组采用小组学习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2.1实施前准备

实施小组学习之前,向学生说明此种学习方法的意义和实施要点,使其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引导学生合理分组;每项技术操作练习前根据课堂目标做好预习,在课堂内及课堂外实验室开放期间,学生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有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

1.2.2 小组学习法实施

(1) 分组

将实验组学生分2大组,每大组再分为3个小组,每小组9~10名学生,每大组由1名教师带教,采用分组教学法教学。每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为组长,要求组长做事认真、操作能力较强、有一定号召力,能督促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并负责管理本组实验物品。每个小组再分成2个操作小组,每个操作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

(2) 课堂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教授理论,示范操作技术。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老师先展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供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组与组之间交流,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涉及到情景教学,让小组成员互扮护患角色。每一项技术操作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小组成员根据课堂学习目标互相督促、讨论学习,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指导。

(3)课后开放练习

利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化练习,由小组长监督学生练习并做好练习记录,教师定时抽查。

(4)座谈

课程学习完毕考核前与各组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3 效果评价

课程学习完毕,对照组及实验组均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理论考核由课任老师从本校的试题库中抽题形成试卷,试题难度及知识点覆盖率均符合《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操作考核时,2组学生均从操作考核试题库中随机抽取1项操作进行考试。理论、操作成绩单列,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平时考核组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3 讨论

3.1 提高了学习效果

小组学习法(Teamwork System)又叫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具有速度快、质量高、印象深、趣味性强等优点。组内各成员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较个人学习能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质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在课程考核的成绩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阐述自己的看法,辅以教师的引导,更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调查发现,100%(58/60)的学生认为与小组学生在一起练习操作要比个人单独练习效果好,实验课练习操作过程中,一名同学动手,其他同学认真看并指出错误之处,边看边学,提高了学习效果,课后的强化练习中,更强调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指正,如有问题,集中之后再与教师讨论,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人练习无人指正的缺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制定、明确学习目标,使分组学习目标化、规范化,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人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小组学习法无论从课内到课外,都强调学生自我管理,互相促进,每个同学作为小组中的一员,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操作过程中学生互问互助互学,形成了一种“组内竞争,组间合作,组组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表现得更好、更出色,所以十分重视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缺点。

3.3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医学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自学能力是个人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是工作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与渔”的教学方法是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小组学习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预习阶段,只有主动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分析归纳资料才能获取信息,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这种有规律的学习模式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3.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课后积极进行练习,抽取2项技术操作进行平时考核,不合格者由本组组长督促其利用课外时间练习,本组同学也要给予其帮助。平时考核有效地促进学生重视平时的练习,组长及本组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培养了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也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小组学习以团队为载体,避免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的个人主义,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是互帮互学、相互竞争。另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座谈,及时发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学习不仅以解决一个问题的本身为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习者的自身知识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断沟通、互动,既提高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协调沟通能力,而协调沟通能力正是当今专业护士必需具备的素质。

4.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的基础,对往后培养学生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实际的护理技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而小组学习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有着速度快、质量高、印象深、趣味性强等优点,通过本文的有关探讨,相信小组学习法可以帮助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的作用篇(3)

一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它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较好地丰富了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能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板书、挂图、文字等信息都集中到课件里,使内容丰富翔实,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把抽象具体化,便于理解。

第二,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利用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由静变动,使教学丰富生动,多样化,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良好的状态下声图并茂地自主积极学习,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书本,而是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

第三,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可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的新技术、新知识,使学生能深入拓宽学习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尤其是临床护理教学中可以将临床中的标本图像、音频资料、患者典型症状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五,多媒体课件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更专注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更专注于课堂的听讲,而不用忙于记录课堂笔记。并且还具有易保存、易携带、可重复使用、可复制转载等优点,保证了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第六,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得同学的喜爱、好评。

二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第一,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难以统一规范,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所做的课件质量难以保证,应进一步加强学习。

第二,多媒体教学虽然生动丰富,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了。

第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合理地进行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媒体的累加,会造成学生过多地关注声音、影像,都忽略了对图片、文字的认知,从而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第四,多媒体教学需要输入设备(电脑、笔记本、U盘)、输出设备(音响、投影)、电力设备(电源、电池)等多个环节共同协调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在这方面,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对场地、设备的要求较高。

三 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学教学的方法

第一,精选课件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做课件,注意多媒体课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传统教学要与多媒体课件优势互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要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作用,教师要掌握使用课件的量和度。教师应在适当时间,运用适当的方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因时制宜。

第四,教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这些原则在Richard.E.Mayer的著作《多媒体学习》中有详细的阐述,包括多媒体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和个体差异原则等。这些原则都是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过的,可作为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参考,从而提高护理学教学的效果。

第五,培养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人才。要定时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做到能熟练掌握简单故障的排查和处理,保障多媒体设备持续、有效地运转,为护理教学保驾护航。

第六,多媒体课件要与实训相结合。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训操作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安装了摄像镜头,来配合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实训操作的步骤,而后在模型或真人上演示具体操作及要点,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摄像系统看清教师的每一个精细操作。以静脉输液操作为例,从如何寻找血管、定位、消毒,到进针角度及深度、固定等步骤,都可以通过摄像系统清晰地投影到大屏幕上,直观形象地印在学生脑中。而后学生到实训室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达到预期效果。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发现并指导解决存在的相应问题。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中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把它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当前乃至未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艳梅、牛永红.多媒体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06)

[2]Richard.E.Mayer.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基础护理的作用篇(4)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教学实践

引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是将护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各大教育层次的护士生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护士生的技能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是护士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培养护士生护理技术的重要学科,现阶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对此,在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时,要打好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发展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如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都是基础护理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穿插图片、影像等方式,将较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调整好教学节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主场地,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好课堂气氛之间影响着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投入情况,影响着整个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要面带微笑为学生授课,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要将模拟人看作真的病人,要有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药采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对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时,教师可先设定好命题,如面对剖宫产的患者,整体护理所需要的步骤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进行操作者、病人、评判者的角色互换,在练习中不断交流感受和想法,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当操作练习中遇到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问题归纳汇总后,向指导老师请教。

四、加强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操作训练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要兼顾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训练的教学搭配,要增设基础护理学的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根据基础护理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数,以培养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护理技巧,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

如教师可以根据基础护理学将实践操作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加强对护理技巧的掌握和总结,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从人体模型或者病人进行综合型的实际操作。在实践技术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好学生对护理方面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中的紧急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

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考试考核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还可以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护理技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护理知识能够融合到实践操作中。

如基础护理学的考核的内容不要仅仅是单一的操作考核,要丰富考核的内容,从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成绩和考勤情况都可以纳入护理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中体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也可以作为考核标准,还有对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等等,在不同层面上增强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全面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学技巧提供有利的督促作用。

六、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融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

医护生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职业技术、丰富的医疗护理的知识储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所谓的职业素质就是医护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各种各样,医护生必须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则,才能更好的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

例如对于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就应该加强对医护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医护生对工作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精神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护理中要保持工作严谨、认真、仔细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一个医护生完成护士角色的转变。

结语:通过以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见要想加强对护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尝试,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培养护生高水平的护理技能,能够在未来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护士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利用课件教学、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柳秋实;解霜雁;护理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期12-13

基础护理的作用篇(5)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护理改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87-02

基础护理与患者的舒适、安全密切相关,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1]。由于神经外科专科性强,患者病情严重而多变,卧床、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者比例大。如果基础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则易发生压疮、湿疹、坠床、各种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神经外科病区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应用科学有效、严谨完善的管理方法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本科在护理部支持下,于2010年9月采取多项措施,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经过一年努力,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科学、行之

有效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268例患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68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8.01±0.12)岁。疾病包括颅脑损伤130例、高血压脑出血108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颅内肿瘤13例、大面积脑梗塞8例。

1.2 方法

1.2.1 营造积极的护理文化氛围

1.2.1.1 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召开科室专题会议,让护士特别是新护士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让病人清洁舒适,而且为护士提供了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最好桥梁。通过每周一次进行晨间提问、小讲课,实行每月一次护理查房,传授基础护理理论,强化认知态度。

1.2.1.2 强化优质服务理念 护士是医院基础护理的具体操作者,应在抓基础护理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思想,树立主动服务、按需服务、不依赖家属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让护士真正理解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内涵[2]。督促护士深入病房主动提供服务,使呼叫器的使用率下降50%。

1.2.2 使用基础护理项目培训单实施全面培训 制订了表格式基础护理项目培训单。培训单包括了基础护理培训的各个方面。阶段:分为新护士(3个月内)、一年内、三年内、三年以上4个阶段;内容:包括所有基础护理操作项目;时间:有各项操作接受培训时间,有各项操作通过考核时间;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试(口述或笔试)和操作考核两部分。有了基础护理项目培训单,使实施培训者和接受培训者目的更加明确,对哪些内容已经接受培训,哪些内容已通过考核,哪些内容虽已培训但迟迟未通过考核,了如指掌。从而指导护士找出薄弱环节,予以强化,直至完全掌握。

1.2.3 制定基础护理套餐提高工作效率 将临床常见的护理,如: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留置胃管等制作成基础护理套餐。如气管切开护理套餐有:气切口换药2次/d,更换吸氧管1次/d,更换并消毒吸引瓶1次/d,添加吸痰用物1次/d,留取痰培养标本1次/周,拍背12次/d,使护理内容具体,指导性强,有效避免遗漏和不规范。

1.2.4 使用基础护理执行单进行量化管理 将每一位患者各项基础护理项目输入电脑,然后打印出基础护理执行单,每项基础护理工作落实后必须签名,使基础护理项目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确保了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

1.2.5 建立层级管理制度 采用了基础护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即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进行三级质量控制。责任护士在上、下午下班前检查各组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护士长则每周抽查,月底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采取全面检查、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使基础护理质量始终处于监控状态,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1.2.6 公示分级护理和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及标准 医院通过电子屏幕、示范病房张贴告知、工休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公示分级护理和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及标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统一悬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科室”、示范科室每个病室显赫位置张贴有管床护士名字及照片,接受同行、患者、社会三方的监督。

1.2.7 变革传统排班模式 探索连续8小时工作三班制的APN排班模式,交接班次数减少,安全系数增加,1个示范科室护士分为3-8个小组,高带低搭配,落实床旁护理,包干到组,责任到人,同时体现分层使用,层层质控。1名责任护士分管5-12位病人,每位责任护士管的床位相对固定,高职称、高年资能力强的护士主要负责病情相对较重且护理难度较高的病人,低职称、低年资护士主要负责病情相对较轻且护理难度较低的病人,体现“按职称上岗、能级对应,责任到护士”的包干式管理,形成责任护士自控――上级护士对下级护士质控――科室质控组长总质控―护士长随机

抽查的长效质控机制,确保了每位护士工作质量,让每位住院患者均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护理服务。

1.2.8 护理部设计了《住院患者全程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监察、党办等领导组成的满意度调查组,每月对示范科室进行1次病员满意度调查。

1.2.9 在关注病人满意度的同时,护理部也很关心护士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此,专门设计了《护士满意度调查表》,针对护士关注的10个问题由医院满意度调查组进行2月每一次调查。

1.2.10 设计了护士合作伙伴――《医生满意度调查表》,针对医生关注的8个问题由医院满意度调查组进行2月每一次调查。

1.3 效果观察 比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病区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也按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2 结 果

268例患者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84.45%、95.27%,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0.00%、98.00%。

3 讨 论

3.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促进了病区基础护理质量的发展 分析当前我国多数医院护士工作模式,即治疗班的护士只负责注射,药疗班的护士只负责发药,形成了以护士处理医嘱为中心的分工护理模式。在这一工作模式下,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基础,重医嘱、轻护理的工作现况,护士仅负责份内技术操作性工作,而缺乏对病人身心整体反应的关注,更谈不上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的整体护理[3]。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可能低于专科护理、重症监护等技术,但对于患者的康复、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却至关重要,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总体护理质量、治疗效果,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本次研究通过制定基础护理套餐、使用基础护理项目培训单后,护士对哪些病人需要做基础护理?护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什么时间来完成?质量标准是什么?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量化管理和层级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每次检查有记录、有讲评,督促护士认真落实护理程序,养成良好习惯,并能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保证了基础护理质量,从而达到了护患双赢及人性化护理的目的,促进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3.2 优质基础护理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在进行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掌握了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及时为其排忧解难。同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他们的康复,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从而使护患关系得到了良性发展。

3.3 优质基础护理树立了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提升了护士自我价值感 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现象,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本职工作。另外,基础护理工作付出时间多、劳动强度大,但经济效益低,使护士的职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从而对职业态度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塑造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提升了她们的自我价值感,使她们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内涵,将服务理念逐渐渗透到行为中,也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护士贴心的服务,用行动改变了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误解,从而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3.4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特色体现,只有在保证基础护理质量的前提下,才能使护理专业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4]。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能加强病区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自我价值感,促进了护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整体护理工作中有积极的意义。

3.5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需要多方支持,持续改进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中,要纠正一些思想偏差,这项活动不是一场运动,不是单纯强化基础护理,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责任包干的模式,是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5]。2010年卫生部提倡的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是护理工作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改革,需要护理人员改变观念以及领导的大力支持。然而在当今社会,护士待遇低、地位低使个别护士缺乏应有的积极性,而病人及家属就基础护理这块免费并不百分百满意,医院仍存在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等这些都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要吸取20世纪90年代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的教训,防止走过场,要循序渐进,扎实稳妥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4 结 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动的开展,可明显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医生、护士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石瑞君,夏义容.主责护士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9,26(1):56.

[2] 王守芳,潘燕春,季联群.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改进神经外科基础护理质量[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11(6):8.

[3] 王建荣,皮红英,马燕兰,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11.

基础护理的作用篇(6)

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不同于其它科病人,由于创伤、多发骨折、复合伤、截瘫病人,加之老年病人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因疼痛原因限制,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从2005年2月~2006年3月,从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病人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的96.8%上升为99.2%,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骨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 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能够自觉认真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1.2护士应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

2 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2.1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是让每一名护士都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例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有资历的教师结合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课、教学查房,促进当班护士认真观察病情,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2.2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纠正护理缺欠。每天早查房护士长都要对新入院病人、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全面床头交接,询问病人护士工作情况,通过早查房,进一步提高各班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发生过的一些护理缺欠,吸取教训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通过发放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反馈表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上一年97%上升到99.7%,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加强重危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对危重、新开展手术病人,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严密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力争达到预期目标。

3.2护士长每日从早查房开始,一看、二问、三动手,检查夜班护士的工作质量,了解和掌握病人皮肤及各种管道护理、伤口渗血、患肢未梢血运观察、协助功能锻炼情况等,对白班各班人员不定时查,检查结果填护理工作情况量化表格,每项有相应分值,这样更好地促进护士自觉地工作流程、巡视制度进行主动服务,对当班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促进和提高骨科基础护理水平,同时又起到了对护理工作质量监控作用。

3.3以护理质量监控结果,做为评价每个护士年终工作总结的硬指标。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尤为重要,任何小的疏忽都可给病人造成并发症,因此,护士长每日必须做到以重危病人护理为中心,对每一个护士的技能、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的进行随时检查,其结果进行量化管理,到年终进行总结表彰,优秀者可优先晋升、评优等,对分数低于90分以下者,帮助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果连续处于低分者,可考虑末位淘汰制,目的是让每一位护士真正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之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士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基础护理的作用篇(7)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被摆上了 突出的位置。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量累计达2.95万亿 元 ,[1]这些资金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加 的同时,管 护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实行的是乡村为基础的集体管理模 式,地方主管部门注重支农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的管护往往只是通过传统的方 式层层下压到村社集体管理。这种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条 件下农业分户经营的需要。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形成后疏于管理、损坏严重,极大地降低了财 政支农的资金使用效率。财政支农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把资金投放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基 础设施投资建设是基础,然而有效的管理维护才是关键。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建设的 同时,如何做到建管并重,抓好管理,保证农业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提 高其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前,我国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建设投资方面,对其运行管护问题 关注不够。近年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管护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一些部门和研究者开始逐渐 意识到管护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刘学甫(2007)[2]认为农村公益设施面临着 管护资金难 筹集、管护责任难落实、管护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刘成玉、孙小燕(2006),[3] 宋保胜(2011)[4]认为产权主体缺位,工程管护责任不明,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等造成已有设施 有人用没人 管、毁坏严重和效益衰减。刘春生(2012),[5]张国洪(2011)[6]结合 个案指出,成立协会, 加强民主选举,完善组织机构等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管护的重要途径。总的来看,目前我国 对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针对一个问题深入系统分析更少。实际上,农业 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加建设投入力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科学合理的运行管护机制才是其发 挥效益的关键。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各级主体管护基础设施的责任心和积极 性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四川财政部门在管护模式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创新,从财 政视角分析了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管护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四川省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主要模式探索

四川是个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四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基础设施老化 失修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四川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3,渠系配套差 ,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给经营者后又疏于维护管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 地区,一些山坪塘已基本不能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 地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基础设施管护的有效模式和办法,并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行村民民主管理——成都模式

在四川省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良好、地方财政收入较高地区,地方政府通过一方面提供村 级管理资金作为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的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得到良好管护;另一方面构建村民 民主管理机制,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立项、施工,到后期的管理维护,充分发挥了农民的 自我管理和民主决策作用。四川省成都市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从2008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启 动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从2009年开始,由成都市县两级财政保证每个村不 低于20万元(2011年调整为30万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明确规定专项资 金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只能用于村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后期管护。通过构建民主管理机 制,管理项目由村级自治组织具体实施,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在项目立项过程中由农民经过民主程序,选择建设农民最 迫切需求的基础设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农民监督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在项 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中由农民制定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制度,决定管护经费的安排情况。在 这个过程中,政府以有限的投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运作过程,实现民生与民主的有机 结合,促进村民生活与基层治理结构的双重改善,实现了对财政支农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 探索出了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成都模式”。

(二)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多方筹集管护资金——内江模式

对于基础设施的管护经费,完全由政府财政负担并不现实。为了解决管护资金匮乏的问题, 四川一些地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构建长效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让农业基础 设施的受益农户自己筹集部分管理资金,政府财政再以一定比例进行匹配。内江市市中区制 定了《财政支农资金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护办法》,建立了支农项目管护基金机制 。从三个方面筹集管护资金:一是支农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对外承包经营的,其经营收入的 50%作为项目的建后管护基金;二是以项目村或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单位,群众一事一议 每年每户凑集管护基金;三是区、乡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资金作为引导,调动群众参与管护 的积极性,自觉筹集资金进行管护,财政投入奖励额度为群众筹集资金和经营收入总和的50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村社农户的积极性,还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财政支 农基础设施提供了充足的管护资金,探索出了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内江模式”

(三)发挥财政资金整合机制,推行公司化运营管护——广安模式

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目前各地农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针对对农业园区基础设施的管理 维护,四川一些地方将支农项目中的部分财政资金打捆整合,组建农业开发公司,再由公司 将农业生产设施出租给农业业主,公司再用收取的租金收益管理维护基础设施。广安市现代 农业产业园区自2008年启动建设,政府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打捆投入5400万元,建成园区 道路19公里,排灌沟渠186公里,提灌站2个,标准钢架大棚4000个。政府将这些基础设施整 体移交给组建的广安鑫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政府以基础设施入股,交由国资委对国有资产 进行管理监控。公司按照一定标准将大棚、官网等资产承租给入驻的企业、业主或农户,获 取租金收益,所获收益按6∶2∶2的比例分别用于农户利益分成、设施管护和基地扩大规模 ,即将其中的20%用于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这样不仅使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管护,灵活的经 营方式还使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同时还让财政支农项目覆盖区域的农户增加了设施租赁二 次返利收益,探索出了基础设施管护的“广安模式”。

(四)建立水利工程管护基金,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兆雅模式

针对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缺少资金而无法管护的问题,四川一些产业发展较好地方通过完 善水库灌区管理部门、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向各方受益主体收取部分管理经费, 再通过地方政府配套经费,建立了水库工程管护基金,解决了水利设施的管护问题。泸州市 泸县兆雅镇为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的后续管护矛盾突出的问题,组建了三溪口水库兆雅灌区管 委会和兆雅、杨九两个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形成了“灌区管委会+农民用水协会+村委会”的 管理模式,由村委会协调灌区管委会与农民用水协会关系。三个委员会每年完成水费收取33 万元的征收任务,用这笔经费聘请了两名水利专管员对渠道、山坪塘、抽水的管理工作,每 人每年发放工资2.4万元。同时灌区将收取水费按照50%比例返还用水协会和村委会,建立 水 利工程管护基金,专项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管护。这种通过建立水利工程管护基金,完善各 管理主体相互配合的方式,有效实现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后续管护,探索出基础设施管护的 “兆雅模式”。

二、四川省现行基础设施管护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四川很多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在农业基础设施管护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创新只是局部的、点状的,并没有在制度上 取得综合性、根本性的突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管护提供了一些可 以借鉴的思路。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管护还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既有政策层面上也 有制度安排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问题突出

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是以明确产权为前提,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目前部分农业 基础设施难以明确产权,影响了这部分农业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第一,历史原因导致产权 难以明晰。由于过去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用于建设生产生活设施时,补偿手续不完善,导致 产权难以确定;第二,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产权办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在进行的小型农 田水利工程建设,要求在工程建成后为相应主体颁发产权证。部分地区占用农户的土地新建 山坪塘,建成后将该山坪塘的产权证颁发给了受益农户组成的农民用水协会,但是被占地农 户不认可产权,如遇到政府征用拆迁,土地赔偿等纠纷矛盾会突显;第三,产权难以确认。 政府为支持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其修建牲畜圈舍提供财政补助,建成牲畜圈舍的使 用者与受益者都是专业合作社,应该将这部分资产确认为专业合作社所有。但是在实际情况 中,由于修建牲畜圈舍的土地多为合作社租用的农民土地,而农民土地为集体产权,所以专 业合作社无法为牲畜圈舍办理产权证,在产权无法确认的情况下,影响了这些资产的使用与 管理。

部分基础设施产权虽然明确了,但是仍然难以落实。目前大部分的财政支农项目在实施过程 中是以村社为单位,项目的受益群体为全体村民,所以将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产权确认为村 集体所有,如农村生产便道、农机提灌站、末级渠系。在项目建成后,主管部门向村集体移 交基础设施的产权,由村集体对建成的基础设施进行管护。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与乡镇 签订管护责任书,乡镇又与村集体签订管护责任书,将管护责任一层层转移到村一级,而目 前村集体由于没有收入来源,无力承担农业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产权虽已落实到村社集体 ,但是与农民本身没有直接关联,农民不重视所以造成了集体产权虚置的局面。

(二)管护资金缺乏

制约农业基础设施资产管护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后续管护资金。随着财政支农项目的增加,支 农投入的增大,各地每年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数额庞大,地方政府管护的负担沉重。支农项 目资金中却没有单独安排后续管护经费,地方政府只能够安排有限的管护经费,村社集体基 本没有收入,所以部分的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良好的管护。比如简阳市全市的农机提灌站有 1000个,每个提灌站一年的管护成本达到5000元,全市的提灌站的管理成本即达到500万元 。简阳市全市的山坪塘有7687个,已经有1/3失去功能,主要是泥沙淤积造成的,而清理淤 泥的成本为每立方15-16元,村集体和农民用水协会无法承担这笔费用,导致很多山坪塘不 能得到维护而无法使用。

(三)主管部门重建轻管

在财政支农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地方主管部门重建轻管的现象,热衷于项目的争取,而 不重视项目建成后的管护。第一,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在项目争取过程中,忽略农民的需求, 盲目争取一些农民需求性不高的项目,造成了有限的财政资源的浪费。例如目前的农用沼气 项目,行政性推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沼气维护技术上和后期维护要求高,导致使用 效率低下,每年都会出现因维护沼气的死人事件。第二,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将建成的基础设 施直接口头移交给乡镇、村政府。将管护责任也一并移交给村社集体,不考虑村集体是否有 能力管护这些固定资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和回访制度,造成了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没有 得到良好管护。第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往往涉及到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国土部门、 农综办等很多部门,虽然很多时候是资金打捆使用,但是具体在实施时却往往部门间各自为 战、资金使用分散,在项目建成后没有明确相应管护部门,无人过问。

(四)村社管护制度流于形式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成后,村社制定的管护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管护作用。在财 政支农项目完成后,主管部门将基础设施移交给村社进行管理,按照项目要求和上级主管部 门的要求,村社制定了相应的管护制度,制定了奖励和惩罚措施,并且将相应的管护责任落 实到个人,争取做到专人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村集体没有经费支持,没有能力完 成基础设施损毁后的修复工作,也无力承担管护人员的工资成本,主管部门对村社的奖励惩 罚制定也只能做到奖励,难以做到惩罚,造成了管护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并且,目前农 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相对下降,农民对管理维护农业基础 设施积极性下降,很多地方劳动力大量外流,严重缺乏劳动力资源,影响了农业基础设 施管理维护工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若干政策建议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基础设施管护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一方 面,随着国家支农政策体系的逐步健全,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财 政支农支出将继续保持扩大趋势。同时,随着新型农业形态的不断涌现,农业获利空间的进 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从需求角度来看, 农民收入的增长和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加,多数农民对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新的认 识,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将不断提升,这些都将对其管护产生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基础设 施管护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地区的老龄化 与空心化问题更加突出,再加上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目前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积 极性下降,而基层政府财力的萎缩导致了基础设施管护资金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新的形势 下,只有转变思路,在对基础设施产权归属进一步区分的基础上,明确基础设施的管护责任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多方筹集资金,调整管护政策,在责权利 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和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管护责任主体

产权问题是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无人管护,出现“公地悲剧"的根源。只有推进农业基础设施 产 权制度改革,明晰农业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搞活基础设施经营权,落实基础设施管理权,才 能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有效地长期发挥农村基 础设施的效益。

首先,对于部分支农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由于历史遗留、土地纠纷等原因造成的产权模糊,应 该进一步明晰。政府与相关主管部门应进行甄别和确认,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过去政 府征用农民土地建设生产生活设施,由于补偿手续不完善造成的产权模糊,应当与相关农民 协商,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手续,确认产权。对目前有产权纠纷的财政支农固定资产,应当 让产权争议各方在村集体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调解下协商解决,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解决。对 无法明确产权的财政支农固定资产,由村民集体通过议事共管的方式进行使用和管理。 确 认为村社集体所有的财政支农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通过产权确认和组织制度创新的方式解 决集体产权虚置的问题。第一,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确认村社集体所有的财政支农项目形成 的固定资产,将财政支农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以股份量化的方式平均确认为全体村民( 社民)所有,发挥财政支农的共享性和公平性。农民以自己占有的股份对支农项目的运营、 融资抵押等进行管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同时农民可以从支农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的运营和 处置中获利。允许村民之间转让所拥有的财政支农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的股份,建立村民的进 入和退出机制。第二,对管理农民集体所有的财政支农固定资产的组织进行制度创新,发挥 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协会、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构建农民 参与集体所有的财政支农形成固定资产的管理决策平台,通过信息公开、程序公正的做法让 农民参与到管理的决策、管理工作的实施中,形成一个利益共享、农民自我参与管理的农业 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二)优化资金筹措模式,保障管护资金来源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良好维护使用的关键。农业基础设施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 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主要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盘活固定资产, 充分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

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明确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责任,要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后续管护经费 ,以此作为该项目建成资产的后续专门管理经费,能够解决辖区内急需修复的农业基础设施 管护问题,并确保财政对基础设施管护的投入规模与财政支出总量同步增长在财政支农项目 的资金安排中逐年增加。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机制,由中央、省级政府、县级地 方财政多方共同安排专项资金,落实专项养护资金账户,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融资机制,盘活固定资产。对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如山坪塘、钢架大 棚等可以通过承包、租赁、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获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提供固定资 产管理维护经费。对农业机械、农机提灌站设备等产权明晰收益性较高的固定资产,可以直 接向金融部门进行抵押贷款,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融资 服务;对牲畜圈舍、钢架大棚、提灌设施等设施,由于存在土地权属的障碍,不能直接 向银行部门抵押贷款,可以探索建立融资中介公司,以固定资产的使用权或经营收益进行融 资。

(三)创新设施管护机制,实现设施持续运行

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思想,强化基础设施管护意识,形成科学有效的农业基础设施建管运行 机制。一方面,构建对财政支农项目地方主管部门的监督考核机制,促使其履行对支农项目 形成固定资产的管理维护职能。定期检查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以此作为考核主 管部门完成管理职能的标准,对没有完成管护责任的地区和部门,财政在后续支农项目中不 予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强化农民群众管护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完善利 益联结机制,逐步使其农民群众自觉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的管护责任。同时,应该进一步加 强基层基础设施管护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管护机构,实行专业化管护。定期对管护人员进 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基层管护人员的技能,改变基层基础设施管护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 足技术管理需要的现状。

四、结语

不难看出,四川省对财政支农项目形成的基础设施管护模式方面的探索,虽然只是局部的和 片面的 ,但也为我国今后改进财政资金投放模式、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 路。只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探索,必将最终推进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机制上的创新,从而保 障支农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功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C].2011-10.

[2]刘学甫.着力构建农村公益设施管护长效机制[J].农村经营管理,2007(9).

[3]刘成玉,孙小燕.产权改革:理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的突破口[J].农村经济, 2006(11).

[4]宋保胜.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河南农业, 2011(23)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