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31 02:26:05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

立足大理农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机制创新等诸多措施,在当前大理农业推广体系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相关农技资源,以大理州县农业科研单位和乡镇农科站为主导,以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组织为基础,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构建多渠道的立体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根据《农业科技推广法》第27条的规定,大理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使其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同时,建立农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适当完善农业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物质利益补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如云龙县至2014年止已连续3a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之,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拓宽农业技术知识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

2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大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开展农业科技业务培训,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科技赶集和技术讲座等;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做好支农工作。上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各类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业技术示范园,不仅做给农民看,而且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选拔几个农业能手作为科技示范户(比如弥渡县苴力镇农业工作站协同弥渡县种子管理站,组织本镇水稻、蔬菜和玉米3大示范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并从技术上重点培养,以此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中来,最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切实解决农技推广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根据实用性原则以及大理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优化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动员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农民参与培训;第二,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相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加强园玉707、蚕桑、茶叶、烤烟、乳业及花卉等实用品种的推广。如祥云县茶桑工作站通过以下5项措施对农民开展蚕桑技术培训: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定培育对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四是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创新培训模式,认真开展培训。

3健全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线电视、乡镇党员远程教育等相关信息系统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组织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等收看农业科技节目,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知识,如改进植物重大病虫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的长期预报技术及农业机械和水利技术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动态、农业技术和政府政策等信息服务。此外,大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积极选派农技骨干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将农业技术推广到村、到户,围绕当地主导农业产业,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4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强化农技推广扶持力度

大理州县级政府要发挥其引导职能,在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要根据大理农业地理气候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借鉴粮食直补措施出台惠农优惠政策,一方面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补贴。由于高原特色农业是一项大规模产业,需要充沛的财政资金支持,大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因此,要创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制定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5结语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2)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部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3)

一、我县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特点

1、学历不断提高。这些年,由于社会对知识的普遍重视,农村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学历呈不断提高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县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共438人,大专文化程度的255人,占58%,本科文化程度的166人,占38%,还有1名研究生文化。与上届相比,大专文化程度和本科文化程度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比例分别提高了78%和46%。

2、年轻化程度不断提高。无论是现行干部选拔体制,还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都对干部的年龄做了比较硬性的规定。年轻干部是结构性干部之一,是近几年选拔任用的重点。比如这次乡镇党委选举换届,就明确要求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以35岁干部为主,每个乡镇必须配备1名30岁以下的干部。对年轻干部的重视使得乡镇领导干部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据统计,目前我县30岁以下的乡镇领导干部人数为46名,占乡镇党政领导干部438人的11%,30—40岁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为272人,占62%,与2002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和32%。

3、科技型人才比重不断加大。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县一方面加大对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力度,加大科技含量,有针对性地培养科技型干部。目前,我县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中学经济管理的有57人,占13%,学农业畜牧的有74人,占17%,学财会的有31人,占7%,学法律的有39人,占9%。另一方面,注重充实科技型、专业型人才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中来。近几年,我们面向社会进行了四次公开选拔,把选拔的重点放在农机、畜牧、农业等专业人才中。通过选拔,共选拔乡镇长助理20名,厂长、经理助理6名,科技副乡镇长15名,党外副乡镇长18名。如通过公选的周北锋,是种烟的行家里手,他任牛车河乡科技副乡长后,大胆工作,带动了该乡的烟叶产业发展。

4、实用技术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民,必须增强实用技术能力,提高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每年,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农业局、畜牧局等职能部门采取分批培训的方式,对全县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位乡镇领导干部都能熟练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近年来,全县共举办欧美杨栽植、特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柑桔培管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乡镇党政领导干部6743名。同时,每年组织实用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导向,在全县上下营造重视实用技术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干部的选拔机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干部选拔的重点没有放在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身上,而是放在年青干部、妇女干部、非党员干部这些结构型干部身上。上级强调班子结构时,往往注重班子的年龄、性别结构,而对乡镇班子的知识结构强调不够。现行的公务员制度过分强调身份,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而没有公务员身份的人无法进入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这些人虽然在站所等岗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方面难免有所局限。

2、干部的知识结构与驾驭市场经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呈现出老化,难以及时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有文凭和各类证书的干部多了,但真正懂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干部还是不多,熟知经贸、法律、现代化管理、金融和高科技等各类文化知识的干部还是不多,驾驭市场经济工作、带领农民致富能力还是不强。

3、干部的思维观念与乡镇工作重点转移后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2005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将乡镇领导干部从“收税清欠”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因此,乡镇领导干部必须要思考新形势赋予自己的新使命,实现工作重心的积极转移。但从目前现状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按照上级文件和指示安排部署工作,不能实现“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换,没有把工作重心主动定位到研究市场、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抓产业化配套服务上来。

三、建议与意见

面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进程,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要以提高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力为努力方向,通过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激发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1、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新举措。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乡镇领导干部来说,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更要加强学习,加强教育培训。一是要学先进理论,强化思想政治建设。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六大精神,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等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乡镇领导干部武装起来,使农村党的细胞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要学先进技术,强化致富技能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摸清乡镇领导干部文化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采取聘用专家上辅导课、开展远程教育、创建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学用科技大比武”活动等形式,对乡镇领导干部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增强致富带富的本领。三是要学先进典型,强化辐射作用。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以党建专栏为阵地,分层次、分类别定期推介一批乡镇先进典型,组织开展“怎样当好乡镇干部”大讨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乡镇领导干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潜力。

2、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待遇落实要有新保障。在强化乡镇领导干部工作职责的同时,要将责权利统一平衡起来。一是要落实政治待遇。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对那些长期默默奉献在边远山区或困难乡镇、工作务实进取的领导干部,要优先调整到条件较好的乡镇或县直科局工作。二是要落实经济待遇。要从培植财源、引进资金、盘活资产、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着手,加大资金调控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对边远山区、贫困乡镇工作的干部,可考虑由县财政适当增发特殊岗位津贴,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三是要改善施政环境。上级组织对乡镇干部要“政治上护航不护短、工作上放权不放任”,积极鼓励乡镇干部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对乡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关心、解决;对侮辱、威胁乡镇领导干部人身安全的事件,要依法严肃查处,维护其合法权益。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开原市 乡镇 农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6-01

一、前言

开原市地处辽宁省东北部,位于辽河中游东侧,隶属于铁岭市。该地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国家重点产粮区和商品粮基地,农业发达。开原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多丘陵地带,中部属于半丘陵半平原地带。东南多山,西部地势低平,为清河、辽河冲积平原一部分,土质肥沃,适于机耕和灌溉,为全县产粮区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当前乡镇农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当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就如何搞好开原市乡镇农机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二、开原市乡镇农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1.乡镇农机管理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

在当前,很多乡镇的农机管理人员都比较缺乏专业的知识,综合素质较低。由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很多年龄偏大的员工都是转业来的,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都比较低,缺乏足够的专业工作经验,对农机管理不是很熟悉。农机管理并不是很受重视,很多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也是导致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之一。

2.农机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村群众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相关部门(包括乡镇政府及农业部门)缺乏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视,很少去专门关注安全问题,进行安全宣传,导致普通民众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另外,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切实贯彻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与此同时农机更新报废制度中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乡镇上很多农业机械已经超出了安全服役期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迟迟未能更换;乡镇农机的管理人员和操纵人员很多并不具备专业程度较高的业务技能素质;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为农业生产带来风险。

3.农机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管理服务范围较窄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年龄偏大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管理理念不深入、服务范围较为狭窄的问题,他们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服务意识,缺乏专业知识,工作态度较为散漫。另外,乡镇农机管理的服务中心发展分化严重,部分服务中心在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资助之下已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影响力和规模较大的农业服务企业,相比较而言,另一些尚未获得资助的农业服务中心就没有什么发展,这种两极分化的发展状态最终导致农机管理服务业务单一,品种少,管理服务范围变得愈加狭窄。

4.乡镇农机管理网络不健全,缺乏全面的农机监理工作

乡镇农机管理网络不健全,一般都没有配备必要的专业监理人员,很多管理人员都不是很固定,具有较大流动性,同时身兼多职,这就导致乡镇农机管理工作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展,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乡镇农机管理和监督网络不全面,工作手段落后,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效率低,管理面狭隘,不能帮助农民安全使用农业机械,因此为农业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5.政府对乡镇农机管理的投入不够,农机管理缺乏足够经费

由于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缺少政府的投资,经费严重匮乏,导致很多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如技术培训、购置农业样机、试验推广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

6.乡镇农机管理的技术薄弱,缺乏专业技术

乡镇农机管理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能力较低,有些管理服务中心的技术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备服务的水准和条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三、如何搞好开原市乡镇农机管理

1.开展培训,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身为服务人员,最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素质,在上岗之前,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督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专业学习,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农机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争取从源头抓好这一工作,保证做好乡镇农机管理工作。

2.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积极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

只有正确选用农机,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才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要积极下基层进行安全宣传,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农业机械。

3.拓展服务范围,搞好跨区域农机服务

乡镇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应该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加强服务意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将各种有利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平时可以积极与临近农业服务中心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和沟通, 尝试跨区域合作, 提高农机的利用率,促进农业发展。

4.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规划好管理中心的未来

当前各个乡镇农机管理工作分化严重,发展不平衡,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要将乡镇农机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当地的耕地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农机发展计划,把握好农机管理的发展,指导农民群众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发展好农业,建设新农村。

四、结束语

乡镇农机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搞好乡镇农机管理,深刻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支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进步,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荣信,赵沛锋.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管理之我见[J].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08期.

[2]高祥森,张德春.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2011年09期.

[3]徐爱萍,赵耀. 菏泽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年02期.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小城镇战略 统筹城乡 城市经济圈

一、小城镇不足以承担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

1、传统小城镇战略的历史局限性――小城镇无力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小城镇无力打破农村人才缺乏的累积性恶性循环。刘易斯认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业部门缺乏资本投入,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极低,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数,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符合刘易斯模型。小城镇和农村,由于非农产业数量、规模有限,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很小,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流向城市的劳动力大多数是文化水平较高或是有一技之长,是农村中的精英。农村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文化素质本来就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制约了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传播和扩散,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反过来,农村收入水平的下降,城乡收入水平的拉大,会促进新一轮的人才流失,最终会使农村地区陷入人才缺乏的恶性循环。

(2)小城镇无力打破农村资本短缺的低水平陷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其中,0

(3)小城镇无力扭转生产技术的梯度分工。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的。城市很明显处于技术创新的高梯度地区,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处于技术创新的低梯度地区。处于技术创新高梯度的城市,主要从事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而处于技术创新低梯度的城市,只能从事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打破技术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需要内力和外力的结合。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内力、外力有限,无力打破技术的低梯度分布。

2、小城镇战略的现实制约性――小城镇不足以承担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

(1)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制约性。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正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对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区域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家来说,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仅有小城镇发展是远远不够。在统筹地区协调发展中,小城镇不足以承担消除城乡差别的任务。

(2)小城镇规模经济的有限性。产业向城市聚集的原因在于城市所带来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我国星罗旗布的小城镇,由于规模太小,达不到大城市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投资效益,达不到企业投资所要求的起码临界值。

(3)小城镇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性。城市化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改善的过程。小城镇模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它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中的联系效率。如乡镇企业分散布局,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这种聚集障碍,使资源不能合理流动,不能有效发挥协作效应和分工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承担不起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

(4)小城镇环境补偿能力外部不经济性。由于受到分散型、粗放式的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影响,我国许多小城镇以产值、数量、速度为经济突进目标,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等。小城镇的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使企业只关注内部经济效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现象漠不关心,这种发展给我们的环境补偿能力造成了特有的压力。

二、城市具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明显优势

城市不仅是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更是先进文化、发明创造、高等教育等的发源地。城市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更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农村区域经济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首都三大城市圈以及我国各种大中城市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劲动力。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关系改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日益凸显。

城市化本质是城市文明取代乡村文明,是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改造农村落后农业部门的过程。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中心,在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带动的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中心带动方式。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心、市场运行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交通通信中心、社会活动中心,完全有条件通过发挥多种中心的作用,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这种中心通过为农村提供经济要素,调节经济活动,指导生产经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

第二,枢纽辐射方式。城市是各种网络的枢纽,农村是网络的延伸,城市通过枢纽向周边农村辐射,提供各种服务,输出各种商品,满足农村需要。为此,城市就必须强化枢纽,并以自身的为龙头,支持各种网络建设,完善交通、科技、信息、社会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联系程度和功能,从而通过网络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西部省会城市对周边农村辐射等。

第三,建设示范方式。城市在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市场消费、科技文化、人的发展等各方面对广大小城镇、农村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示范引导效应,对于带动农村发展,对于改造农村生活方式,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第四,市带县发展方式。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市管县、市带县的行政管理优势,使之成为城市通过县带动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新世纪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及现实举措

1、新世纪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平等原则,即要确保城乡地位的平等性。城市和乡村只是地域上的不同,城乡居民只有分工上的差异,而不存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公民待遇上的优劣。因而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取消城乡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平等,保障城乡居民一律享受国民待遇,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

二是开放原则,即要确保城乡资源的开放性。城乡统筹发展,有赖于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必将致力于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城乡分割,推动城乡劳动力自由迁徙,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

三是互补原则,即要确保城乡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城乡作为两个不同空间的经济体,由于先天自然禀赋及后天经济社会传统不同形成的差异,具有各自资源的相对优势。根据城乡优势互补原则,从城乡两个层次统筹考虑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优势叠加、劣势互补、产业协调的区域综合经济体。

四是协调原则,即要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在坚持城乡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城乡开放互通、互补互促机制的作用,协调好城乡产业关系、城乡资源流动和配置关系、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关系、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2、新世纪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举措

(1)城乡空间一体化。首先是加强城乡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将城市中心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最终建立一个城乡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落实到位的规划体系。其次,空间一体化的实现有赖于快捷畅通的联系渠道和联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因此,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规划和建设,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从而保证城乡生产活动联系的密切性、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的便利性。

(2)城乡市场一体化。市场是生产要素、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流通、配置、交换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经济自由”,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旧有的城乡二元化的市场管理手段,统一乡村市场与城市市场。首先,要消除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其次,实现城乡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主要是破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增强城乡市场的联系。如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市的展销市场、中小城镇的专业市场、乡村的农贸市场间的纵向联系,使城乡市场系统由孤立的市场区向相互依赖且等级多样的一体化网络系统转变。

(3)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根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要求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促共进。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极,重点应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和教育等第三产业;中小城镇以生产为主,充当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效益。

(4)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从当前城乡发展的综合情况判断,失衡现象仍然突出,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农民依旧是弱势群体,农村依旧是落后地区。长此下去,城乡不协调的发展会演化为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全面小康建设及现代化进程。因而需尽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财政、金融、税收体制上采取突破性大举措,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的差距。

【参考文献】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农机农艺;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88-1

随着乡镇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所的改革工作已步入深层次阶段。根据中发[2011]5号《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吉办发[2012]5号《关于进一步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意见》精神,乡镇站所的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

1 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乡镇站所也经历过几次机构改革。虽然每次改革都注入了新的内涵,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等实际问题。就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而言,八十年代初,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农村实行生产责任的需要,原乡镇农机站更名为农机管理服务站,机构职能着重强调了管理和服务。随着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不断弱化,许多地方将农机管理服务站下放到乡镇,有的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人员编制归县主管部门管,人员经费由乡镇财政负责)。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农业,农业机械管理部门丧失了行政管理职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又更名为农机服务中心(或农机技术推广站),主要作用是技术推广、培训、指导和服务。总之,乡镇农技推广站通过多次机构改革后,机构的工作效能不但没得到整体提升,相反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不合理、工作环境保障不足等因素,造成人心涣散、队伍不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犹如纸上谈兵,效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2 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性

现代农业就是现代科技协作的农业,各部门的协作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全局。现代农业的生产环节主要包括两项基本要素:一是农艺;二是农机。现代农业注重农艺与农机的协同发展,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要有系统规范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机械新技术的跟进。现代农艺技术的发展是以“操作简便、节省成本、稳产高产”为目标,而现代农机技术的发展是为作物生长、收获及加工等提供所需的生产机具,是以“满足农艺要求,因地制宜使用,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切入点的,二者有着很强的互补作用。只有农机农艺的紧密结合,让农业机械发挥更好地的效能,才能使农艺技术得到有效的实施、延伸,农业效益得到提升。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农业设备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美等。因此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产能,增加效益。如果没有现代农业工程的健康发展,就无法实现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实践证明,农机农艺相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二者的结合应该是客观的、科学的、规范的。农机与农艺不仅是理论上的结合,更需要农机与农艺科研部门及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的结合,也是生产者与管理者的结合。只有搞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农业人口大国,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推动乡镇农机农艺结合的必要性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现行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已经适应不了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人站或两人站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事双重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弊端,这种管理制度既缺乏科学性,又抑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困难的乡镇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压力;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十分简陋,既没有独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又没有常规的试验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加之农机农业两个部门,势单力薄,各自为战,难免给人们留下无所作为,形同虚设的印象。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乡镇企业;新农村;困境;对策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九五”以来,乡镇企业开始进入了以明确产权为核心的“二次改革”,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乡镇企业开始受到内外双重的压力,面临重重困难。

一、乡镇企业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说明了发展乡镇企业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无从说起。而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同时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企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充足的物质支持,这些物质来源除了一部分来自国家政策倾斜外大部分应该靠农民自身创造,这就需要抓住富裕农民这个中心从不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乡镇企业还是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而发展乡镇企业,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政府的有效运作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竖立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顺利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就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稳定。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

1、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1)市场经济下竞争加剧。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获得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适应,竞争力不断加强。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市场环境的嬗变为乡镇企业树立了更多、更强的对手,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2)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逐渐出台了一些针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使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获得了政策上支持。但是,当前政府的经济政策明显调整,不同企业的身份差别待遇将逐渐淡化,特别是经过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后,政府开始扶持私营经济、中小企业,但这种政策并没有体现城市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地域差别。特殊优待政策一旦消失,乡镇企业的生存压力必然加大。(3)融资条件变化。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获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是改制结束后,政企分开,乡镇企业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再加上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而不是政治上义务,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因此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缩小,资金问题困绕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地理环境偏僻。乡镇企业存在明显的环境劣势,也必然转变为竞争中的劣势。很多乡镇企业由于处在市场的边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给其造成严重的封闭性。“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不能产生聚集效益、形成区域的竞争力。特别是某些两头在外的乡镇企业,受原材料涨价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必然会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加大的压力。

2、乡镇企业的自身内部素质不高。(1)产权模糊。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存在明显缺陷,这种产权安排已经不能适应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政企不分,难以规范和约束政府、企业行为,导致乡镇企业资产消耗严重;产权虚置,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的行为失控,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生产经营权与资产经营权分离,不利于集体资产进入市场和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和有效流转。(2)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同构性较大。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主体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技术创新的整体素质差,绝大多数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低,企业缺乏创新技术人才。该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高,产品模仿性、同构性大,一旦产品更新换代,造成产品积压。(3)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合理。乡镇企业地区发展的十分不平衡,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技术水平、素质、效益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低水平重复,不但没有使城乡企业形成互补,反而导致竞争过程中乡镇企业更处于劣势。从产业结构看,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主要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从布局结构看,东、西部和城乡差距严重,布局分散,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4)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加上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管理日趋严格。同时,国际社会实行更加严厉的环境标准,一些外向型企业还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乡镇企业将面临强大的环保压力,社会责任更加繁重。

(二)解决乡镇企业困境的对策

1、区别对待,政策引导。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区位条件好、实力强的企业,则应该大力开辟国际市场,也可以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面对乡镇企业产业、布局结构问题,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通过专业化分工,以求地区间协调发展。其次是要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技术改造,加强技术创新。乡镇企业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此,乡镇企业应该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着重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创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优质产品。同时,要加快引进人才,创造好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制定好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为乡镇企业大力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3、产权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原先的模糊产权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乡镇企业进行以明晰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对其进行改革,解决乡镇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状况,转变乡村政府职能。其次,对现有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组织制度改革,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联合,形成规范化的企业集团,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后,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乡镇企业基本法和外部环境的有关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4、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环境保护。不同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特点,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切入点,培育骨干企业,发挥“引擎”带动作用,选择一些重点项目,形成企业集群,使乡镇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要对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二,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三,对布局进行适当集中,加强集中治理,系统防治;第四,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拓宽融资渠道。要解决乡镇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首先,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要取缔向乡镇企业乱收费的行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其次,要拓宽中小企业资金渠道,采取资金、资源、设备、技术、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再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融资力度,为乡镇企业的集群发展加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重点扶持涉及高科技乡镇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马恩成,周森,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潘维.农民与市场[M].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