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09:40:13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①正常的认识能力。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整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模式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目前由于家长工作忙、压力大,关注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再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充斥了生活,这样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单纯的开设心理健康课,学生并不能够重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力图从学科的角度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的重要性

1.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科中所蕴含的道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1)高中生物课程目标是: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意义,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高中生物知识与生活比较接近,更容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会因为离生活很远而让学生对其丧失兴趣。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科学地进行食品储藏以及食用。这些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要进行挖掘,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将其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会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情感等,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1.2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健全人格

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同时所谓的决定人生第一大转折点的高考也迫在眉睫,双重压力下孩子的心理负担非常重,出现丧气、颓废等现象,因此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对孩子以后适应社会以及处理问题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2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策略

2.1研究教材,挖掘生物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效果。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众所周知,知识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生物课本就像一个宝藏,蕴藏着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只是单纯地从课本上获取知识而已,这说明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积极地去引导。而老师首先就要研究透教材,对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深刻地见解。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其实很多。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科学家不断地开拓、修正,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这就可以延伸到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帮助和锻炼意志力非常重要。此外,要敢于质疑,科学家或者老师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提出质疑的同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仅凭感觉。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让学生看到生存斗争的残酷现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更应该体会到的是不进则退,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进步,停在原地,而别人在不断地进步,你就相当于退步了,而退步就要面临残酷的现实,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淘汰。

2.2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敏感、自尊心强,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如果老师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轻者可能导致学生对生物课失去兴趣,重者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多鼓励学生,当学生问题没有回答对时,不应该当众批评,而应该让学生找出自己没有回答对的原因,同时安慰学生;当学生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说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在学生心理激起了大大的涟漪,学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了,自然会尊重老师,也会喜欢上生物课。

3结语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将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整合,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建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教学水平高,还要仔细研读教材,提炼出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此外,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尊重程度也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7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谋生。有条件的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学生留守在家或寄宿在学校就读。未成年人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也会在心理上留下许多问题。研究表明“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存在更多的焦虑及抑郁倾向、人际关系问题、性格缺陷、行为和学习问题”。[1]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而西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状况更是如此,农村高中学生的父母所接受的文化较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加之经济所迫,还要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匮乏。甚至许多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是留守儿童。到高三阶段学习压力加大,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有研究表明“高三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和中学生常模”。[2]农村高中住宿生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之中,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欠缺,再加上没有能够提供心理辅导的场所和渠道,这就使许多住宿学生在感到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时而不知道也无处去解决。广大住宿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解决,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的成长,由此可见,妥善解决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二、影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缺乏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不仅为青少年提供物质条件,还担负着子女教育的责任。如果处于青年早期的高中生在自身身心成长、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上,家庭如果不能给予其解答和支持,就会在对自我的看法上、人际关系上出现一些偏差,不适应社会竞争。从心理方面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与其父母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一般是其父母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甚至一个学期学生才去父母打工的城市相聚一次。而且一些学生从儿童时期就与父母分离,就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依恋[3]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一般来说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变化不大,会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此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到青少年阶段继续影响其与父母的正常依恋关系以及与社会交往的发展。

2.高考压力。高考对农村学生命运的改变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西部落后地区,高考是一条为数不多的改变农村学生命运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也使得农村学生面对高考感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相对心理问题更多,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村对女生的教养更严格,而女生自身对人际就比较敏感、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所以更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是由于女生的出路比男生更少,高考对女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学习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

3.经济压力。从学生的经济现状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关研究表明[4]:经济困难与心理健康呈负面相关。长期的贫穷和经济紧张会降低父母的效能感,使父母挫折沮丧感更强,易发生婚姻冲突,对子女的要求和变化不敏感。这些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有消极影响,更易使青少年变得焦虑、沮丧,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学业成就也较低。

4.学校的忽视。从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片面重视升学率,且西部落后地区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缺乏,也使得这类学生在面对各类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从教师的认知上看,部分教师对农村学生存有片面认识,觉得农村学生由于缺乏早期的教育、培养,没有城市学生思维反应快、知识面广,甚至缺乏礼貌,加之家长与老师联系非常少,所以对这类学生主动关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不太重视,也不愿与他们在学习和思想上多交流,这也必然导致农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减少。

5.学生自身因素。从农村学生自身的认识方面看,许多农村住宿学生比较自卑、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也缺乏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在老师面前显得焦虑、紧张、胆怯、害羞。这些也导致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住宿学生在主观支持上欠缺,对支持的利用度不够;且在面临困难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较多地运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等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这也会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总之,由于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农村住宿学生自身的因素,都使农村住宿学生在高中阶段呈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三、对农村高中住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5]:社会支持总体及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存在中等的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家庭和同伴、学校是对个体发展起着直接影响的微系统。特别是家庭环境质量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因此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农村住宿学生父母应提供更多的精神方面的社会支持。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研究表明[6]: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经济条件较差会对其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也会使他们出现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社会各界能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和精神上的支持,贫困家庭的家长也能够对子女采取多鼓励和适度的约束策略教育方式,会对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青少年起积极作用,使得他们较少受社会经济地位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住宿学生的父母应该有完整的责任意识,要定期与子女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表达对子女的关爱,特别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2.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培养农村高中住宿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一项关于南通市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调查研究[7]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源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核心成员依次为好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以及老师。由此可见,同伴、家庭、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同伴关系在其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有关研究表明[8]:青少年的朋友关系对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积极、富有信心和勇气,各种社会能力发展得也更好,也为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基础。

3.加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班主任心理辅导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破解青春期的烦恼、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以及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笔者曾在担任高三班主任期间,把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团体游戏辅导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当中,特别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对所带班级开展团体和个别辅导,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其应对技巧的指导,学会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避免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耐挫力和应对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宽容、坚韧的品质,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了耐挫能力,并能够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进行心理教育,还可以通过共青团、学生会、心理社团等形式来进行。

4.设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因为心理教育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形式是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普通课程中虽然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因素和成分,但是不系统不全面,也缺乏科学性。只有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才能利用各种教育和心理手段改进学生心理的缺陷,发扬其优势,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心理特征,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彦芳.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97-99.

[2]王小康,黄路阳,季宏,朱寿安.西部农村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8,(3).

[3]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34-136.

[4]袁浩.经济社会地位、年龄与心理健康: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1,31(1):159-194.

[5]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57-1369.

[6]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1,(12):10-13.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分析

前言

对于高中生来说,属于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进入高中后,各学科学习的难度较之初中有了较大提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挫折感,影响自身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系统性强、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为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缓解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与成长。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一、高中生物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是引导性原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引导性原则,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现今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较为盲目,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情绪。其次是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态度改变的活动,可以有效积聚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就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例如:两个学生,一个心理较为自卑,一个心理较为自负,自卑心理主要是学习压力大造成,自负心理则是以学生自我为中心。这样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两位同学,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进行教育工作,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学习。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分析

2.1强化交互特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特征,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来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经常交流对话,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同时教师也会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为学生解决疑问,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关注营养”的教学中,让学生提交一份具有科学性,并且营养较为均衡的中餐食谱,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可以选择甲同学设置的食谱:同学,你的中餐食谱具有丰富的色彩,其中有胡萝卜、青椒以及青菜等,为什么都是蔬菜,没有肉类呢?甲同学:因为我要减肥啊,摄入更多的蔬菜能够使身体保持营养平衡,不吃肉类可以不长脂肪。教师:不吃肉类是不科学的。蔬菜中缺乏一些的必需氨基酸,必须通过动物性蛋白质补充,可以少吃,或者用鱼类、蛋类来代替肉类,减少脂肪的摄入。这样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学生对食谱中的营养及营养的摄入方式等生物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缓解学习的压力,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2有效进行课程的引导

心理素质缺乏是影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一大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物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开展实验学习活动中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是没有观察到实验结果等,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挫折的心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信心,缓解学生心中的压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例如:教师在进行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两方面:一是研究时间长,绿叶中的物质流失;二是叶绿素通过研磨暴露在空气中,出现了化学反应。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若是以上两点导致实验失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学生会主动对实验反复推敲,最终得出改进的策略:在原先实验中加入其他步骤,如在研磨时放入碳酸钙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去查找资料,最终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设法解决。

2.3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完善他们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要坦然面对挫折与失败,不断提高自己的耐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走极端,对当今学生意义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学生,若发现存在异常的现象,要及时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若发现学生出现了消极的心理,及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培养

前言

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学习压力、竞争力的增大,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人群越来越多,现阶段中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问题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1 体育教学中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

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体育教学, 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通过体育课引导学生形成良的心理健康,要打破传统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法并举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积极鼓励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刺激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人施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课中教师言行举止引导,体育游戏引导,体育项目教学引导,教学比赛引导,体育游戏引导以及室内课的健康教育引导等,来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1.1 教师言行举止引导。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 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以及教师语言的鼓励和表扬。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1.2 体育项目教学引导。

耐力跑教学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和意志品质。更因体育教学的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球类项目所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关。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艺,更需要默契的配合;既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同时,这些项目本身对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的 心态也大有裨益。而进行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教学,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飞镖等项目教学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克服焦虑心态和情绪不稳、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1.3 体育教学比赛引导。

体育教学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并检验教学质量。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1.4 室内课的健康教育引导。

体育教师根据高中生出现的青春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例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早恋等等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科学用脑,要劳逸结合、充分的休息、合理分配用脑时间、改善用脑环境、加强大脑营养等。如果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早点去心理咨询,严重的话必须要去心理医院接受治疗。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只是看各类中学是否重视,体育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够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2 建议

2.1 针对中学体育的特点,,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高中生。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年级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时,都应考虑到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刘慎年,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2]张丽.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时代,2014(14):223.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育要讲究方式、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有自己的长处。可是,我们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素质比较弱,自控能力不强。青少年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影响其心理的主要因素大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教育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

2.学校教育不当,造成心理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孩子们变得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的传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可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中国每一位做父母的最大向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3.增进学生自我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还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乃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4.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学者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此同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同时,学校应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5.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学的效果如何,不但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例如紧张、畏惧、懊丧、精神抑郁等,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

6.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