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4:56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1)

目前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也是逐步的发展而来的,就如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里实现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球范围之内展开了十多年的实验.然而所收到的效果却不太一样,随着目前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多样化的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也作为了现在的一类教学的手段,也获得了国内的中学的物理学老师的认可,因此相关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开展,还在相关的领域得到了杰出的成果.也在几个方面进行了运用,但这些运用也不是简单的重叠,这类运用还无法将真正的信息技术与中学的物理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因此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甚至会有一部分的教学上的失误.

2对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上的运用

2.1可以进行信息的运用,以此来进行物理现象的模拟,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

对于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情景的设计,对教师来说,将模拟实验进行新课的引入,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学生而言,在兴奋的过程里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也可以进一步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物理的世界里有许多的事物是人类的肉眼所能够触及得到的.很多的现象就算借用了最先进的仪器也很难查明.但目前可以进行多媒体电脑来仿真和模拟,也可以将一个没有办法看清的现象进行呈现.这一现象过程的明显效果也使得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进一步的加深.在现在的教学过程里,还可以进行信息手段的利用,这样就可以将在日常中较难展现的物理现象进行合理的演示,这样不但能进行学生视野的拓展,也可以进行学生视野的认知,进行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和升华,也可以运用理论进行物理现象的实践.

2.2进行信息技术的利用,对物理的实验环境进行仿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物理学也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个实验也可以对物理的学习进行贯穿,对物理的学习规律也能在过程之中进行限制,这一实践的结果也不会被得到广泛的承认.实验的结果也有很多都会和实际的情况不相符合.再加上实验室之中有许多的规章制度进行限制.还担心实验会发生一定的以外,或者造成实验仪器的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还会限制住学生对问题发现的范围.使得学生更照本宣科.而多媒体电脑则会超脱许多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进行物理的趣味性的增强,还能进行试验条件的变化,也节约了财力和物力.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培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也可以对物理教学的互动,对师生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展

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也提供了许多的知识和理论.这使得这类的网络资源的开发也可以提高目前的现代工作者的素质.网络资源还具有许多的特点.这一类的资源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也可以进行网络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知识的交互和共享,这一类的共享也会实现知识信息的最大化,以此来打开学生的眼界.对课堂和教学进行优化,对教学的效率也进行提升.

3对于信息技术在物理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1对于教学基本功能的忽视

有很多的青年教师利用了电脑知识的优势,不对教学的基本功进行训练.还有很多的教师一来在互联网的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重视,这些会导致教学的课堂之上有许多的口误和出错,很多的教师在一节课之内,只有鼠标在动.但学生却没有领悟到课堂的精华所在.特别是在物理教学内的解题的灵感和心得.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打动人心的部分.这也无法进行课件的提前制作,但不能在课堂上被忽视.所以在这个时候板书也是不能免去的,板书重视的表现力也比较强,可以进行随时的写可看,内容也可以灵活的进行删减.这项技能往往也被视作是教师的一个基本的功力,有许多的物理教师将电教的手段作为万能,将直观的课堂操作的实验进行了屏蔽.很多的教师在一个学期之内甚至都不会进行课堂的操作实验.

3.2过于喧宾夺主,对教学的实际内容有了掩饰

对于外观漂亮的片面追求和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另外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在很多的课件的使用过程之内还会用到音频的材料,这对课件的过分渲染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分散.过分的对课件的表面形式做了强调,而掩盖了课件的实际内容.这也使得学生的一堂课成为了没有主题的娱乐片,虽然生动有趣,但是并没有对实际的内容进行学习.课件的制作还要讲究从实际出发,要看实际的作用.在实际生活里,我们也要多对实际的功效进行肯定,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多媒体的教学健康有效的进行开展.

3.3教师成为解说员,对教学的两方也欠缺一定的沟通

有很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大部分都在进行课件的掩饰,像一个解说员,对学生的反馈则无动于衷,许多的学生只能听到教师的声音,却看不到教师本人,在教学的过程里缺乏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显得枯燥又无聊.

4进行解决的方法

4.1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和物理的课程的整合之内也是信息社会里的新出现的一类进行教学的方法,对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在这一类的整合的过程之内,教师还要有相关的培训.要使得教师认识到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的资源,而且教师也要对课程的有关技术进行整理和加强,对于网络环境之下的技术和理论的培训进行学习和研究,可能的学习资源进行开发,还要进行有创新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进行开放互动的学习方面的活动,使得信息技术也可以成为一个理解和探索的平台,而对学生来讲,这类课程的大多数还是让学生自主交流沟通,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追溯.还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水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进行加强,唯有对师生的具备的整合进行加强,才可以对真正的意义和信息进行整合.

4.2对于科学合理的设计也是整合的核心内容

对课程的信息整理也作为了一类学习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也主要表现在了对课程的学习活动之内的对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课程的目标可以更好的完成,虽然整合不等同于混合,但这在对信息技术的强调之前,教师还要对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解,以此来进行学科教学的需求,以此来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缺陷.使得学生课间进行高效的学习,这对学生来讲,信息的技术也作为一个终身都可以进行学习技能和认知的工具,也是设计和整体的灵魂,虽然信息技术只是对知识传递的媒介,但在教学的角度来说,教的是什么比怎么进行教学更加关键,也要对教学的信息手段进行熟练的掌握,还要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解,还要使得教学中的难点和复杂的知识点得以透析.

4.3还要进行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的树立,使得资源可以被开发

过去,由于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资源还没有被纳入到资源的范围,和传统的教科书相比较,社会的资源也是比较丰富的和开放的,还要以具体的形象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及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特点,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刺激,对学生的各类感官进行刺激,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使得学生能身临其境,还可以对能力进行提高,对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影响,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和达到的.因此,在物理的学科之中,还要对社会的资源进行利用.特别是作为网络资源,还可以使得各类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融合到一起,为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提供服务,这一选择具有时代的教育意义.

4.4对物理实验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2)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没有足够的认识深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没有足够的认识深度,认为只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了,利用课件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和播放。这样尽管引入了信息技术,但只是使教师的工作量得以减轻,却没有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没有准确理解整合课程的目的

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很多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会搜集网上的信息、提高打字速度、学会在网上针对物理信息进行浏览内容就算掌握了信息技术,这样就将对学生物理信息意识情感的培养、物理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忽视了。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的有效对策

1.致力于学生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教师具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学生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在整合课程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参加相应的培训,从而能够与新的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相适应。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不断针对网络环境下的理论与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模式进行不断探究,对各种学习资源采用必要和可能的手法进行开发,最终能够对其中的物理资源进行创造性利用,使之能够服务于物理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互动开放的学习活动当中参与进来。对于学生而言,必须要将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究作为整合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主动针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对物理知识进行主动发现以及主动建构,不断针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予以有效加强。总之,只有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掌握整合课程需要的能力及知识,才能够最终实现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2.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作为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能够在课程学习的活动当中有机结合物理课程的特点,从而能够将课程目标更好地完成。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课程整合与课程混合属于不同的概念,整合强调在对信息技术利用之前,物理教师必须要先对信息技术的不足以及优势具有充分的认识,并且了解到物理学科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找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契合点,从而能够真正从这些地方入手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将一些采用其他方式无法完成或者效果不佳的学习任务很好地完成。信息技术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一种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以及学习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信息技术还具有终生性的作用。作为课程整合的灵魂,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要对教学设计予以注重,不仅要将这一技术手段熟练地掌握,同时要对教育的本质予以有效理解,掌握教学的重点以及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信息技术的功能性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3.针对全新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3)

1、以平等合作为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死板的教材制约,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由学生自己完成,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或信息分发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甚至可能是“伙伴一伙伴”的关系。

2、以协调组织为主要方式

研究性学习特别要强调组织管理。学生的活动带有很大的流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师是研究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者,一方面保证学生的研究工作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所得,研究性学习集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指导教师要协调各学科老师对学生研究工作的支持,教师应是研究过程中的协调者,学生要外出调研,要走向社会,他们没有经验,没有社会阅历,调查时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需要教师出面帮助解决。

3、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教师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而在更大程度上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并在其中促进学生勇于实践探索,要通过对问题诸要素的分析、学生内部准备状态的诊断,帮助学生从“困惑”到“问题”,从“问题”到“课题”。认真追踪研究活动的进展,根据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或提供各类咨询、或安排相应的技能发展、知识深化活动。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的有效性

1、从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突破

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实践活动本省具备的科学性,在高中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要实现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先要处理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究的阶段目标,本着循序渐进的培养原则,可根据能力发展来具体定位阶段目标,在初级阶段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发展阶段培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应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获取、选择、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在高级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突出研究的实践性

首先要保持学习活动空间、学习途径、学习结论开放,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价作用。学生主动选择课题题目,课题方案的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研究课题,可以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网上购物、网络诈骗、垃圾邮件等,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其次在研究中,注重实践性,对计算机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课题,对网络比较熟悉的同学,可以就网络文化进行研究。让学生从校园到走向社会,通过网络、图书馆、报科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生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注重学生研究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体验与收获。学生自主研究的研究课题,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结题报告。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撰写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选择课题研究过程、成果中的精华,展示宣传研究成果。

三、实现研究性学习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1、注意研究性学习兴趣与深度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时间维度、理解和研究的深度,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素养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需要更高的物质资源保障。这样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结果才会有价值。

2、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构成元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但是学生又是研究经验不足,组织协调能力尚欠成熟的群体,如果太开放而疏于管理,必定影响研究目标的实现,而且很有可能失去研究、探索过程中的意义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如果管理太死,开放不够,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对于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教师的具体指导,这种指导包括研究途径和方法方面,包括研究性学习理论方面,也包括具体学科知识方面。同时,学生探究性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液需要长期有序的训练。

3、注意研究性学习中的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因此小组活动成效如何,也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但是参与的高效与低效的问题又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性格开朗、交往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培养更强的探究能力,而性格较为文静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也在沉思冥想,获得启发和收获,但更有可能只是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全程旁观者和结果接受者。因此,小组合作是全员有效参与的优势互补、功能整合,而不是数量的简单相加。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必须注意组内成员的搭配,提高组内交流、组际竞争的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58-01

引言

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探讨,不断改进,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追求的不是学科自身的完善。而是要经过“整合”,使语文学科出现崭新的面貌。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语文教学也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但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时代与语文教学的桥梁,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特点

1、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即利用影像、声音、音乐、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改变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学习、交流合作、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有利于课前预习的深入、课后复习的巩固,也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3、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阅读、写作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检索、阅读和处理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例如:学生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寻找资料,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也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同时,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也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整合课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恰当运用,才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化。

1、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对于教学而言,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结点,它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一节课是由若干知识单元组成,教学目标规定了一节课须掌握的知识点,如基本思想,基本内容等,还有些只须了解,无须掌握的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在对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进行整合,这样才符合教学要求,才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例如:在教授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因为这篇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条理也很清晰,而且,作为高中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那么就无须特意过分要求创设情境,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也不必对课文进行串讲,过细的讲解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北方边远地区的一些学生,也许从未见过或尝过荔枝,此时教师则可通过课前准备好的相关课件,适当地展示荔枝的形状,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弥补他们对荔枝缺少感性直观认识的遗憾。

2、学习者特征

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当然,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学习者特征,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特征都具有设计意义,既使是具有设计意义的学习者特征,在设计层面上也有一定的不同,有些特征是可干预的,有些特征是不可干预,但是可适应的。对于教学设计实践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可适应的特征要素。

3、教案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5)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创设终身学习的平坦”的概念,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求相关教师时刻关心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并且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同等的重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光是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还有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这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增强学生再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应用信息的掌握和领会,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来进行设计。

2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媒体等电子信息也得到了高速、持续地发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内容,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和娱乐的新通道。但不可否认,网络上也传播着很多不良信息和落后的文化。由于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发展完全,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好奇心非常强,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很容易被不良事物影响,甚至一些学生对网络上侵害别人的黑客盲目崇拜。所以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就很容易沉迷其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犯罪的恶劣情况。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教学活动,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要在教学活动中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是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生的作业也是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对于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一些恶作剧或者偷偷地进行其他事情,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告诫学生,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载体,但并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壮大,计算机的使用都会自动备份,如果有人在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或者做出危害别人的恶劣行为,网络警察就会通过网络定位找到相关人员。

3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1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手把手地教导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自行学习知识。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需要注意,应根据基础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丰富教学活动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该注意要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作为基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和设置的问题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2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家庭等因素会存在不同的差异,对于这种差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这种差异出发,进行分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化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和培养。例如,对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此类学生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在美学方面有一定基础和爱好或者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或者设计。这样的分层教学方式可以为高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培养不同的优秀人才。

3.3重视反馈

与其他学科不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信息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获取反馈信息,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要及时提交。另外,教师要认真批阅,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和指导。

4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6)

课堂评价之本是评价主体的确立,长期以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评价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老师安排好的工作并静待评价。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架构跟当下新课改理念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时也跟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调动机制,反思回馈机制向背离。皮亚杰先生的认知发展的体系中详细的介绍了认知的几个关键理念,他认为知识的汲取跟如何评价学习过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认知有新旧知识进行内部对比,并自主做出类似性关联掌握新内容的,在这种掌握机制中,自我评价的作用较为显著,有相似知识进行对比汲取知识的,这就得依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来起到促进的作用。而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主观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又重视全体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并且具备一定自我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构建的核心则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原有单一评价机制的基础之上引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甚至社区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促进学生在面对评价的时候不仅仅关注评价本身,同时也能够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反思学习的问题。为落实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网页超链接》一课中,笔者就巧妙的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进行了回顾之前几节知识并引入超链接的概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自主找链接,动脑想概念”的课堂环节,促进学生自发的到因特网上去观察去体验超链接的各种类型、链接源、链接目标,然后采取小组间竞争评价的方式。通过激烈的组间评价,学生们在自发的总结出网址链接、书签链接、电子邮箱链接、本地链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随后笔者又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地图”一个环节。笔者给出了一幅中国地图和很多的美食页面,要求学生能巧妙的按照地图把各省的美食按产地进行链接,同时注重链接的规划以及整个网页的布局等问题。最后将学生们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同时在网页上预留了打分入口。所有访问网页的客户都能够从美观、链接合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引入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想进一步的挖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收获知识。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对待各种评价的时候更为理性,很多之前看到对老师单一评价不理解的现象逐渐的消失也进一步拓宽了自身信息汲取的渠道。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这个评价目标也应当跟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合,简单的说,就是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信息基本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最基本的目标,所以整个课堂评价体系的指向方向也要以此为基准。课堂多元评价的目标在围绕这个大目标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综合目标指向的多元化。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传统习惯的评价以静态性评价为主,比如说我们最常用的考试、布置作业、以及提问反馈等等。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则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定位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毫无疑问的是,过程性评价无疑在这几个评价方法中占有主体地位。过程性评价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整体,及时,深入,持续是过程性评价的几个主要的特点。过程性评价不仅仅贯穿某一个教学过程始终,甚至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业的始终。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一册的内容,就可以由信息的理解—信息技术的理解—合理使用技术获取信息-合理加工信息-合理集成并信息-合理管理信息来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认识,每一部分学习的时候都对提问情况、点评情况、作业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评价情况等进行细化的记录并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相互监督。而诊断性评价她可以渗透在过程性评价的每个阶段,总结性评价则和诊断性评价都是过程性评价的必要补充,能对过程性评价起到丰富和升华的作用。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学力、基础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多多少少会出现个体差异,通过诊断性评价发现这些个体的差异并及时合理的进行调整会巧妙的减少个体的差异,完成教学目标为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总结性评价饱受批评,认为总结性评价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不能因噎废食,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同时总结性评价并一定要是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在中途也可以有阶段的总结性评价,更有助于我们时刻把握课堂、把握学生的动态。

四、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7)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逐步进展,学生就会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教师在设计任务上除了要精心准备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计的任务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的目标。二是设计的任务要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部分是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教师在适当时机或者学生要求下予以指导,这样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三是设计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合作性。具有合作概念的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四是设计的任务要有生活性。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注重贴近生活,在设计任务时多加入一点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课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章节时,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暑期组织家人去海南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海南往返航班次、海南景点、住宿饭店等。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二、结合新课标的课程观念,把好“管”“放”尺度营造动态且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往往采取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保证课堂纪律的方式来传授信息教育知识,但是信息教育课程不同于数理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还有“电脑”这个重要的参与者,如果要求学生都把“目光”和注意力投给滔滔不绝的老师,那么可能纪律上去了,课堂氛围却调动不起来;相反,为了片面的追求氛围,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那么很难保证知识的运输送达,这样两种情况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首先要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其次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随机应变,注意课堂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结合新课标的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在改革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理念的提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有必要改变“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传统模式。例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有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合新课标的课程结构,以教学过程评价为重点实现教学与学习的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