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8: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文化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教育;语言经济学;英语经济价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79
1引言
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经济价值,具有互换性等特征。当语言进行了有效表达,并被合理理解后,语言所产生的效果会使得人民做出一些相应的语言的经济付出行为。比如看到一则广告,人们被其中的一句广告词所吸引,可能做出一些购买行为。但前提是这句广告词正好满足人们的预期需要。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它的经济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人们借助英语完成一定的工作,或依靠英语从事或参与某项事务或活动,或者英语在劳动力市场上满足需求的社会,获得的经济效益。
2英语的经济价值与英语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经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英语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如在高校里有很多学生在学学英语课程之余还选择自费报各种英语培训班,因为在中国当前社会,求职者能否赢得职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如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明确规定英语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很多外贸企业在招聘广告上会加上一句话“懂英文者优先考虑”“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等。以海南的家教行业为例,同样是做英语家教,根据英语的熟练读和经验丰富程度,如果是在读的本科大学生,由于英语熟练程度不够,从事英语教育的经验不足,可能每小时的报酬只有20元到30元左右,但是一位具有中级职称的英语教师,每小时的报酬将不会低于50元,如果是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大学教授,每小时报酬甚至可以到500元左右。这些例子均可反映英语为人们带来的高低不同的经济价值。
有时,语言输出者的文化背景以及认知能力与语言接收者的文化底蕴以及知识架构不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的经济价值。如果语言输出者未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接收者的文化,把握语言接收者的心理特征,语言将很有可能无法实现它的经济价值。如某厂生产了一种婴儿产品,取名为“龙龙”牌,因为龙在中国人看来十分神圣,我们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当时该商标在国内十分被看好,认为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谁知“龙龙”牌婴儿产品到了欧洲市场,怎样也卖不动,原因是“龙龙”英译名“Dragon”在英语文化里是邪恶的象征。这表明未能理解英语文化,一味按照中国人的思路去取名字,很有可能无法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导致产品滞销,同时也说明了英语文化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经济价值。学好英语跨文化课程可以使他们能够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调整自己的文化参考框架,以保证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和恰当性。
3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跨文化教育是目前普遍被忽视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育要求》只在教育性质和目标部分提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没有对跨文化教育做出具体要求。然而,这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对实现英语全方位的教育十分重要。将跨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不仅有利于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国家文章和书籍,而且能有效地促进英语经济价值的实现,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有实际意义,同时还能使英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有经济头脑的新时代人才。
目前中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现状大概包括三大方面。
(1)忽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学习者学到的往往是零碎的文化知识和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对目的语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很多高校把英语教育的重点放在听、说、读、写、译上,将文化教育排除在外。虽然很多外语教师意识到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却因课程安排,以及文化课得不到行政管理方面的认可和支持等因素,只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关注文化教育,将文化作为零碎知识和信息进行学习。如很多大学英语类教材每章关于跨文化的内容只有一个介绍两条文化知识的小框。一般情况下,老师只是针对这两三条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非常肤浅片面的蜻蜓点水式讲解。学生只能记住几个有限的概念,无法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系统的,因为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系统全面的讲解,很多情况下也是无效的,基本无法满足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会适得其反,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
(2)忽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没能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在培养学习者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层面的作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其实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3)目前市面上关于跨文化英语教材,大多存在建设滞后现象。如材料陈旧,词语的释义老化等。在这些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是十年之前的,不能满足培养现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而且很多教材都突出艺术和节日几个方面,其他有关文化的材料匮乏,取材分布不均匀,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掌握文化知识。
4对我国高校跨文化英语教育的建议
从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语言学习与使用状况不协调的根源正是忽视语言经济价值的客观性。我国要根本改变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羁觯就必须理解语言的经济价值,深入研究语言在经济角度方面的价值意义,调整英语专业设置,适当地增加英语跨文化课程。同时要针对我国国情和各省省情,在不同的省份制定不同的教育大纲,同时采用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育方法和活动、编写教育材料等,使课程成系统化,使学生能通过语言为经济建设带来最大的经济价值。
同时,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中,应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从跨文化的视角去分析考虑问题;同时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语教育中还要注重教师队伍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更新跨文化英语教材,使教材符合我国具体国情,保持时代性和实用性。
另外,我国学者应该注重对跨文化教育进行本土化研究,不要生搬硬套国外的理念,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分析中国目前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中国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5结论
总之,本文建议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从语言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进行一系列扎实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内的跨文化教育方面,不要全盘照搬欧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教育模式,要根据本国基本国情以及各省具体省情,制定合理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在跨文化教材、教师的跨文化培训上下大功夫,将跨文化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刘绍忠语用的经济价值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J].外语教育,1998(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育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本土资源孕育着学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1999年以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依据家乡特色,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茶文化教育活动,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校园,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在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一、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茶文化教育在课程开发中成形。
依据家乡特色,挖掘茶乡资源,编写茶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在组织师生到县图书馆、茶果局、茶科所、茶都、茶厂、茶农户参观访问,上网搜集有关茶叶的资料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茶知识,然后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安溪的茶》有14个章节,从“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4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安溪茶以及安溪以“茶”为载体的集各种行业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同时对安溪人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2.茶文化教育在系列活动中展开。
为了确保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建置了茶叶初制加工室、少儿茶艺室,培植了茶树标本,编写了茶文化教育素材《安溪的茶》,为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教材,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确定从三年级起每周开设一节茶课。通过茶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茶知识;通过茶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包茶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茶课,让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艺、弘扬茶文化。
3.茶文化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进一步深化茶文化教育的研究,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把茶文化教育申报为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的名称是“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学校又把茶文化教育与体验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等有机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实验子课题。根据学科的特点,分别制订了茶事体验、科技与茶、艺术与茶等实践活动方案。在体验教育活动中,以学校茶叶初制加工室为实践基地,以茶叶大观园为劳动基地,以茶科所为科研基地,以学校茶艺室为演艺基地,引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获得体验。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茶叶科学种植方法、空调制茶、茶叶农残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重提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茶歌、茶舞、茶戏、茶艺的表演比赛,举行一次茶文、茶画、茶诗、茶报(手抄报)优秀作品的展评活动。
4.茶文化教育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拓展。
一方面,学校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形式,加强对《安溪的茶》课堂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拓展茶文化教育。如,语文课拓展活动有吟茶诗、做茶文、写茶联、读茶谚、唱茶谣等;数学课让学生对所收集的有关茶叶经济活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科学课让学生对茶树生长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品社课让学生学习以茶待客的礼仪,了解茶与生活、工业、农业、商业等的关系;美术课让学生设计茶叶商标,绘画茶事活动;少先队开展《请到茶乡安溪来》《茶叶知识知多少》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以茶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空间。
5.茶文化教育在成果应用推广中提升。
2005年5月,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顺利通过了省普教室的结题验收。结题不等于结束,而是新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其成果是值得充分珍惜、挖掘、利用的。课题结题后,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切实做好后继研究的几项工作:1.将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继续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2.将“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力弘扬茶道精神;3.将茶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验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4.将《安溪的茶》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做法进行整理提升,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提供范例;5.将校本课程教材《安溪的茶》在全县推广应用。
二、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特色与创新
所谓办学特色,其核心即是创新。学校对环境现状、学校需要与能力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求作出判断,富有创意地把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入校园,开发特色的教材,形成特色的课程,突出了一个“新”字。有了“新”才有了“特”。茶文化教育的“特”表现在以茶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使茶文化教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体验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表现在把茶文化教育活动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学校办学的特色、课题研究的特色。
1.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女性 教育权利 保障 对策
新形势下,农业女性化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女性又承担着劳动生产和子女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为生产和教育后代的主力军,农村女性对整个农村经济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国家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权利一度被忽视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其原因及困境所在,寻求保障农村女性的教育权利问题的对策,确保农村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充分实现,才能提高农村经济增长和人口素质。
一、农村女性教育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国家在宪法中第4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第14条规定了“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因此,女性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女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尤其城市女性,基本实现了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教育状况也有所改善,但是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还没有完全实现。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要普遍低于男性,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农村女生入学率偏低,辍学率偏高,农村女性的升学就业受到歧视,农村女性再教育机会受到限制。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权利对于提升农村女性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现小康社会中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进一步保障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权利势在必行。
二、农村女性教育权利保障不充分的原因
在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法律保障不充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家庭贫困,农村女童的父母放弃了女童受教育权的选择,农村女性放弃了享有文化教育权利,产生这种农村女性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的现状,有很大原因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村女性受教育主要问题在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而能直接给她们以经济支持且有义务给予支持的当属国家,我们应尽快在财政上使女性受教育权得到资助。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建立专项帮助基金,确保农村女性享有文化教育权利,建立公正、公开的基金管理体系。
(二)国家法律政策落实不足
在我国,有关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政策落实不足,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关立法太粗,可操作性不强,立法中存在漏洞、盲区,仍需进一步细化,才能更好地落实。其次,相关立法滞后,需要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保障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也需要根据新形势的新特点不断加以完善。现在,由于立法的滞后,出现了一些法律“真空区”,尚待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同时,一些法律规定已经过时,需要修改或废除。再次,相关立法失范,不同层次的立法主体之间的相关规定相互冲突。由于我国立法层次的多样性,造成了保障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立法的随意性。最后,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操作性不强,对侵犯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行为,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
(三)农村女性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严重
在农村,农村女性一直以来深受传统保守的思想意识及性别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等思想意识,导致了家长对女性教育的忽视,阻碍了农村女性追求进步、发展自我、学习文化知识的愿望,使农村女性缺乏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使得农村女性教育权利法律保障不充分。
三、新形势下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保障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保护妇女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制度,但仍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保障:首先,使有关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规定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保护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在现实中并没有完全执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对于许多侵犯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行为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欠缺处罚的条文。对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立法工作应加强调查研究,以适应现实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其次,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严惩侵犯农村女性相关权利的侵权行为,特别是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侵权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做到法网严密。最后,在完善立法和执法的同时,还要建立配套的国家级的妇女文化教育权利监督系统,以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二)提高妇女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平等意识
农村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文化素质较男性低,农村女性还缺乏享有和行使权利的能力,对自身权利的意识淡薄;反过来,意识的淡薄又会加剧两性之间在享有文化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提高农村女性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应当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女性宣传和普及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她们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发挥妇联及各种妇女组织的作用
妇联组织是我国最大的妇女组织,在维护女性教育权利方面历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妇联组织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妇联可以通过监督各级政府落实保障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的情况,推动权利的实践;可以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益代表的身份,针对歧视女性的行为开展维权活动;可以向立法机关提供女性教育文化权益方面的立法建议等。同时,我国民间还有五千余个民间妇女组织,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必定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农村女性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发挥传媒宣传作用,改造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对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忽视根深蒂固,而且这种传统观念还在左右着社会舆论。因此我们必须把改造社会文化环境,为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媒体应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可以在报纸、期刊媒体上开辟妇女教育研究专栏,大力宣传女性教育文化权利的基本知识;可以扶持一批妇女研究的报刊杂志,创办女性教育权利研究的专门性刊物;也可以在电视上、网络上播出一些关于女性教育话题的栏目,进一步提高农村女性以及全社会妇女文化教育权益意识。
由于女性承担着哺育和教育后代的特殊责任,所以女性素质决定着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女性教育权利的保障,提升女性整体素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宁,岳昌智.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52―57.
[2]农民法律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45―149.
[3]康均心.妇女权益保护及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8―115,122―138.
[4]张玉冰.当前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0(6).
[5]袁连红. 农村女性教育问题之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中国人从2000年后开始反省自己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这是一种可贵的自觉,也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中国人自信、自强精神回归的重要体现。而要真正意识到自己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并在充分继承和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必须认真思考清楚以下七个问题。
When,我们是在何种时代背景下
传承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经济、金融、信息、文化、政治、教育等“一体化”风潮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在思考自身文化传统的存续与发展问题,并将此视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谐发展、民族国家自身文化价值体现,以及人类遗产对未来历史的创新启示等重大问题。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单向融合被文化间的理解与和谐共存理念所取代,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阿拉伯文化、犹太文化、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都在觉醒和复兴,并在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成为颇具民族和时代色彩的文化表征,也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更为理性、更具和谐与创新诉求的新时代。
而这时中国,在经历过近代文化教育对传统的不断颠覆和遗弃之后,在对自身发展历史的反思中,逐渐看到了真实的问题所在——没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和民族,其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是单薄的,难以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时,真正实现快速的、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真实发展。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虽不相同,但都是各民族自身探索、实践和选择的结果,里面凝结了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智慧和创造力,因而其价值倍受各民族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和而不同”、在一国范围内“多元一体”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原则,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可持续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方向,也将保护、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责任首先放在了各国、各民族的肩上。
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自信和发展的基础所在,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繁荣的重要需求。面对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幸福愿景,中国人早有“殊途同归”的思路和襟怀,西方的传统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开放思想。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发展至今世界文化才有充满生机的多样性,才有人类可以多方借鉴的丰富思想和文化资源。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在放眼世界、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对自身“本元”的关注、研究和发展远远不够。其表面的问题是文化教育的内容与传统割裂,而深层的问题是国民自信、自强的精神受到压抑和削弱,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才智、德行、创造力的发挥。
Why,为什么要传承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前车之鉴、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同样重要、同样具有价值。进入到21世纪,世界各国再一次共同站在历史发展的起点上,应对挑战和机遇,除了科技与经济之外,文化教育的历史传统将成为最具个性和底蕴的资源。尤其在中国,古往今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产均极为丰富,其原创思想与兼容经验在诸多领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找到传承和发展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整体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在整个20世纪,“美国梦”几乎成为了世界梦,美国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科技、金融、法制建设和现代生活,而缺少的则是历史的厚重与文化教育的传统。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奋发图强的“中国梦”,而在其中文化传统的支撑将成为构成中国改革、发展、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备要素。即便在科学、技术、数学、医学、军事、金融、法律、教育、传媒、网络、商业等欧美暂时占优势的领域,中国的赶超也需要借鉴自己的传统,而不能亦步亦趋地效法。不如此,中国将永远不能通过解放思想、自主发展、另辟蹊径的探索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中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有诸多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包括在思想、制度、法律、教育、商业、医药、体育、艺术、建筑、历法、数学、工艺、水利、环境治理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行各业的中国人都懂得继承传统、积累经验、善于学习、不设壁垒、勇于实践,并以立异出新、挑战权威、实现价值为目标。面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遗产,如何继承和发展应该是国家战略、行业战略必须要思考和决策的重大问题。
仅从教育的角度看,20世纪以来为全世界普遍接受和关注的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多元智能、学习型社会、积极心理、生涯指导等,都能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中找到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积累,而且在这些方面,国外的学者似乎比我们还敏感、还关注,对此,中国的教育界应该认真反省。
Where,我们是在何种环境中
传承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
通常,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主要是以“母语”及其“母文化”为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因此,作为中国人来说,充分运用自己的文化教育的传统是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但是,从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随着中国人自信的衰弱而日渐消亡,从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工具、标准等,几乎完全被国外的教育模式所取代,而教育、教学的效果却一直不理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关注和尊重中国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确立世界观、价值观的传统和习惯。
【关键词】水文化 高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0-02
一、引言
水不仅是繁衍万物的生命之源,也是孕育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天然摇篮。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命要素[1],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2],并将其内在涵育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类的思想意识中[3],锤炼民族性格,呼唤情感共鸣,凝聚共同记忆,形成一个观照全人类的水文化图腾。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视为一部水文化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与水有关的文化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比如,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长江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成就了绚丽缤纷的楚国文化。因此,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来源之一。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水文化,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的角度来说,水文化主要记录了人类对于水的认识与改造,属于人类活动实践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大自然的不断认知与探索,对水文化的认识也由物质的表层提升到一种更高的精神意境,即水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主要包含了人类对水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辨和审美意识[2]。
在古代汉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就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记录了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战胜洪水的故事,其治水的精神也受到后人的颂扬。可以说,大禹治水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与象征。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又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业灌溉需要水,而洪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又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水文化,包括与水相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水文化遗产,从一定意义上讲,水文化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当今社会,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仍是心腹大患(即“水多”的问题),水资源短缺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水少”的问题),日益恶化的水环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即“水脏”的问题),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即“水浑”的问题)。2006年,联合国确定第14个“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水与文化”,试图引导各成员国认识到提高水文化知识、开展水文化教育等在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与危机中的重要性。然而,水文化在解决当前面临的水问题方面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深入探索和研究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的内在关系,探讨水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水问题寻求文化的支撑,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而高等院校,尤其是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撑的水利院校,作为水利学科发展的重镇和该领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展专门针对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更是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水文化教育的内容
水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1]。因地域、气候、环境等区位因素和自然禀赋的差异,世界各地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国开展水文化教育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水情、国情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综合考虑水的社会经济属性、哲学属性、政治属性、民俗属性、艺术属性等要素[5],深入挖掘水文化在水利改革和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程演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寻找水文化在社会发展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延展,这不仅能够使得民众可以接触水文化、熟悉水文化、理解水文化,进而可以传承水文化,最终能够“以点带面”,使得全社会逐渐认识并重视水文化在当前水利工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于“水文化”的定义,学界观点不一,因此对于“水文化”内容也没有明确界定。但百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人”、“水”和“自然”关系的探讨。总体来讲,笔者认为,我国的水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和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水的传说与故事。既有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也有家喻户晓的“李冰治水”,这些传说故事得以延续,不仅因为他们对水的治理有功,更归功于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在我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一些诗词歌赋中,也充斥着诸多关于水的元素,其中也可以折射和反映出水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比如,《管子:水地篇》中的“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谈也。”“水,万物莫不以生”,均将水当做万物的本源。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荀子・劝学》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等。这其中,既有水之治理、水之道、水之德、也有水之哲学、水之精神。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成长引领是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议题之一。思想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实际事物的讲授方式,才最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水文化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
(2)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水文化有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认识,无论是从水文化的概念与内涵的角度,还是水文化与社会、经济等的关系,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对水资源的认识、水法规、节水知识、水生态、水利科技等相关的诸多方面。水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它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同样具有资源的“不可逆”性。尤其是支撑人类大部分生活用水的淡水资源,正呈现出一种骤减的态势。在“节约用水”的全球呼声中,人类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
(3)水文化产品。这个方面可以说是以上两类水文化内容的具体形式,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既涵盖了以水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文学、艺术、纪念品等新的文化产业内容[5],也有在不同地区和风景区的开发中融入和结合水文化内涵,例如在诸如城市景观设计、居民区景观设计、码头改造与设计当中重视和体现水的特色,围绕水文化,设计一些水文景点等等,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另外,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音乐、绘画与古典园林中,也有与水文化相关的知识可供研究与宣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大有裨益。
三、水文化教育的形式
水文化的教育涉及到学校、社会和水利行业3个层面的教育[6],然而,综合来看,目前关于水文化的教育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整体布局、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立足于前文提到的水文化教育的内容,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发展水文化教育的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坚持既有的传统的水文化教育方式,也要适应当前形势,开发与发展一些新的水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说,水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1)编撰“水文化教育”教材,开发“水文化教育”特色课程。目前,专门针对“水文化教育”的教材,尤其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尚不是很多,需要加强对于这类教材的编撰。在全国水利专业高等院校需要开设专门介绍水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如“水利史”课程、“水文化”课程等。除此之外,在所有的其它高等院校也应该开设此类课程。高等院校中也应该专门设置一些针对“水文化”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课题项目的带动和引领,用以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水文化、认识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等。
(2)开展“水文化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只有将水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水文化根植到每个人的心中。目前,在水利高等院校中,水利实习已经比较普及,在其它非水利高等院校中,也应该逐步的开展和推广与水文化教育相关的特色实践活动,比如参观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工程等)、水利景观等等,或者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事件,组织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以此为契机,深化人们对水的认识。在高等院校中,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与水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吸引全体师生参与,营造水文化教育的氛围。
(3)打造特色“水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电信等大众传媒资源,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使先进的水文化进城市、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7]。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兴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之“单向直线式”的传统传播路径,新媒体“点对点”式的网状传播方式,体现出超强交互力、广泛传播力和形象表现力。这一技术特性使新媒体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因此,水文化教育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融入一些新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专门建设水文化网站,开发特色水文化教学平台;搭建水文化教育的微信公共平台,专门负责维护,不定时推送与传播有趣的水文化知识;播放关于水文化的影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给他们留下直观、深刻的学习印象;让学生自己创办“水文化”电子杂志、微视频等,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新媒体的“短”、“平”、“快”,而忽视了传统媒体的经典和深刻。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水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报刊。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水知道答案》,通过水不同的结晶形状,感化人向上向善。尽管这本书的科学性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它确为水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
(4)推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学习和熟悉中国的水文化,也要了解国外的水文化,如水政策、水法规、水治理等方面的信息,紧跟时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水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同时增强中国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7]。
四、总结
总的来看,水文化教育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构建水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观念、体制、方式等多方面有创新和突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更是应该要在水文化教育中发挥主动作用和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建立水文化教育,实现水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提高水文化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人们亲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共同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王海波.水文化视角下洪湖体育旅游开发与推广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4.
[3]王娟.城市居住区景观水文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罗湘萍,王伟英.水文化传播教育新媒体平台的构建[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6(4):9-12.
[5]古兰.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困境;支持机制
中图分类号:G7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41-06
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背景
贵州省是一个欠开放、欠发达的多民族内陆山区省份,同时又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38%,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水、仡佬等17个。民族的多元构成,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贵州省因此被誉为“民族文化天然博物馆”。在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贵州省就有31项,居全国省、市、自治区前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贵州省得天独厚的、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资源。贵州如何发展,走什么发展路径,成为摆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及全省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贵州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政策环境,但如何抓住机会,将国家政策地方化,则仍是一个难题。根据本省特点,省政府确立了以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2000年初步拟定了十三个重点保护与开发的村镇,其中民族村镇占了很大比重。如今,有规划的或自发的民族村寨旅游正在全面铺开,成为带动贵州经济发展的驱力。由此可见,省政府敏锐地抓住了本省的民族文化特色,试图以民族文化构建跨越式发展的桥梁,走一条环保而多赢的现代化路径。
自从贵州省政府确立“生态立省”、“以旅游促发展”的思路以来,民族民间文化也就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早在2002年7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就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2年8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近年来,贵州省在评选命名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建立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和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正如部分研究者如贵州省教科所的杨跃民等认为这只是一种“静态”的保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更不用说传承和发展问题。而较好的方式则是贯彻《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将“静态”的方式转化为“动态”的方式,即寻求学校教育的支持。从2005年9月开始,贵州省教科所首先组织开展了“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实验研究。2006-2007年,省民委和省教育厅从143所申报学校中,选出23所学校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实验,以此来推动全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民族人才。
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开展状况
“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实验已有两年多,为了了解教育实验实际进展情况,省教科所的课题组成员13人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间分批次对分布于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六盘水市、遵义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安顺市、贵阳市等9个地区、市的20个县市的23所项目学校和近10所非项目学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由省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三名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和研究经历的高校教师组成,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并深入课堂听课,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为理论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材料。
(一)资金状况
资金主要是针对项目学校而言的,23所项目学校从立项之日起,在资金上得到了省民委的承诺,但,在资金的划拨上,并非由省民委直接面对单个的项目学校,而是由省民委划到地州市的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经他们再往下划拨到县民宗局的账上。也就是说,经费方面,是由省、地市、县三级的民族事务管理部门在负责。到了县一级,则由项目学校做出经费预算向县民宗局提出申请,经他们审定后,再决定是否拨款给项目学校。
在调查的项目学校中,从立项到我们调研时,即2007年9月-2008年12月之间,不到二分之一的学校表示获得过来自省民委的专项资助。得到资助的项目学校的经费主要用于购买乐器、部分表演用的服饰及兼职教师的工资。学校普遍反应,专项资金并不够用,他们在教育局同意的前提下,将部分生均经费用于支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其他项目学校的专项资金获得情况不明。极少有非项目学校能从政府方面得到专项资助,绝大多数非项目学校除了能从生均经费中开支一部分用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外,除此外没有别的经费来源。
(二)教学安排
从调研的三十余所学校来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在时间安排上,只有细微的差异,大体上是一致的。除贵阳市民族中学为高中外,其余均为小学和初中,即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延伸到高中阶段。在具体教学安排上,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将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教学部分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加入到教学安排中。如黎平肇兴小学就在课表中安排两节地方课、一节民族课。地方课主要以认知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经济、社会情况为主,较为综合。而民族课则以学生主体民族为对象,进行民族史、民族文化等的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将民族民间文化中的技艺部分如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绘画、刺绣等与音乐、体育、美术等正式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在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后,一般会作适当扩展,扩展部分则自然加入民族民间文化中的技艺内容,如在音乐课上教唱侗歌大歌、苗歌等;在美术课上教学生练习水书、学习蜡染、刺绣等基本知识;在体育课上传授民族体育如长棍舞、蹴球等。
3 在全校进行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成立兴趣班以强化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如三都鹏城希望学校的水歌兴趣班、榕江车民小学的“金蝉艺术团”、黎平城关四小小学部的艺术班(即兴趣班)。比较特别的是黎平城关四小成立了一个初中部,共六个班,学生182人,是面向全县招生的,专门从事侗族艺术教育。他们除正式的课堂学习外,主要靠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下午放学后或周末等。往往是兴趣班的学生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学习或外出表演的机会,同时也因各种接待任务最容易被打乱正常课堂学习秩序。
(三)师资状况
在调研的学校中,能开展民族文间文化教育的师资少而又少。因汉文化的普遍影响及师范教育体系的分科性,民族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师汉化程度高,除了保持本民族的日常语言外,民族技艺性知识已所知甚少,难以担当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重任。在语言的教学方面,一般由语文老师兼任;民族体育、音乐、美术的教学则相应地由学校的体育、音乐和美术教师兼任。而当学校缺乏这些资源时,则到民间聘请相关人士来担当教学。在外聘教师资源上,一个潜在的危机日渐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以往那种农闲时老少相聚,进行民族知识传授的场景已很少见,事实上造成了“文化断代”。为水族为例,水族是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之一,掌握水书的人被称为“水书先生”,水书先生是水族中的文化人。在水书的传承史上,基本上分为:“家传”与“师传”两种,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在挑选传承人时会有一些限制性条件。水书作为一种知识,其传授面并不广。一个村寨里,能成为水书先生的人并不多。就我们在三都的调研来看,整个县里能被称为水书先生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并且是年事已高的人。面对水书即将失传的困境,水书先生们为保住本民族的“根”,愿意打破禁忌,却无人愿意学。其他民族的文化传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老一辈民间艺人愿意倾囊相授,年青人却因现实的生存问题而不愿意花费精力与时间去学那些不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无用之物”。
(四)教学效果
就“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这项教育实验的效果检验来说,不能用常规的教学评价来衡量,应该有一种更为宽阔的视野。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部分进入课堂教学中,是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成分。国家课程的教学效果常以标准化的量化手段来评估,而民族民间文化课程的评估手段则可以多元化,结合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等综合手段。就教育实验的立意来说,是希望借助这项实验,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贵州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现代化路径。因此,教学效果的考察更多的重视参与项目的各方人士的体悟和体验。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民族地区的学校,无论是专门的民族学校还是非专门的民族学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为民族成员,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能进课堂,是非常热心而热爱的,如非项目学校之一的从江县高增乡笆扒小学“以前学校不教侗歌时,孩子不喜欢读书;教侗歌后,孩子喜欢;没有读书的也跑来看。家长们也高兴。”(笆扒小学教师)“侗族以歌为主,舞很少。民间会唱的歌,难度小;难度大的歌,以前结婚时要唱,现在也不唱了,慢慢失传了。多声部的歌在家里学不到,要在学校学。”(榕江县车江小学家长)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来看,各校受过专门训练的兴趣班学生常会参与一些社区或政府要求的表演活动,如过节日,或有重要人物来参访。如在访谈期间,恰逢某县要接待一个“很大的领导”,旅游局长要去协调学校配合这次参访,组织学生表演民族歌舞。因此,从初步隋况来看,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有其事实上的价值和意义。
(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受到重视和倡导是因为其在全球化冲击下日渐式微,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另一个因素是贵州省“文化立省”和“旅游立省”的政策导向使得民族民间文化在商业经营中成为营销策略的视点。一批批民族村寨的基础设施得到重点改造,一批批的民间文化艺人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抢救和保护性工作对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实质性作用。但是同时要看到,民族村寨作为物质性文化遗产是静态的、博物院式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欣赏它,而不一定非要去实地;由于民族技艺性知识对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要求高,需要学习者个体从精力和时间上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学成。因此,民间愿意学习民族技艺的人廖若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掌握一定民族民间文化的普通人在一个一个地老去,使得“旅游经济”中的灵魂――动态的文化诠释者和生动的文化表演者后继乏力,旅游经济也将难以为继。
小黄小学坐落在侗歌大歌的发源地――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这里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辈出,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享誉海内外。“小黄村共3800人,常年外出1000人。出去的都会唱歌,有八、九个团在外面表演,是有组织的出去唱歌的。”地方经济中, “打工收入占50%,旅游业占30%,黄金周的门票为20元,张,游客就是来听侗歌的。打工者主要是以唱歌为业,如在广西、广东等一些歌舞表演团里唱大歌。” (吴姓乡书记语)小黄村的人外出打工就是“唱侗歌”,把“唱侗歌”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小黄村悠久的侗歌历史、浑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及以歌谋生的生存方式使小黄学校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教学条件,为侗歌之乡输送后备力量,同时也弥补了留守儿童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真空。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保住“旅游经济灵魂”的有效途径,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唯其如此,旅游经济才可能持之以恒,具有永续性。
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困境
就调查来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无论是从其自身的传承需要还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如贵州省政协委员程亦东在2009年省“两会”上所言:“‘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这个口号提了这么久,现在依然很薄弱,亟需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存在以下现实困难:
(一)经费短缺不足以支撑长期发展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如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教学设备的购置,尤其是民族音乐、舞蹈、体育课中所需要的乐器、服装、体育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经费,项目学校的专项经费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撑长期活动。而非项目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只能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有限挤用一些,更是举步维艰。二是有限的专项经费难以及时到位。只有少数项目学校能真正自主支配专项经费的使用权;多数项目学校的经费要么严重滞后,要么被挪用或是缩水,要么被以赠送实物的形式替代。经费成了制约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先进文化 和谐社会 群众文化教育
作为中国群众当今的共同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层次与内涵包含丰富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具备规模而又丰富复杂的体系,被各种各样的元素支撑起来。这里面,就包括群众文化教育。这里所讲的群众文化教育是指具备先进性,追求科学性并且健康有益的文化教育。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无法离开这种具备先进性、追求科学性并且健康的文化教育的参与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健康的文化教育是这种参与的保障。群众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囊括了极为丰富的各种社会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也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群众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程度的高低,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群众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增强和推进群众文化教育,整体拉动和提高我国群众文化教育水准,提升我国群众的文化鉴赏综合能力,是先进文化背景下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中,群众文化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石。只有与和谐社会相适宜的和谐文化的建立,才能更好构建和谐社会。而群众文化教育的对象恰恰是最广大的普通人群,直接或间接的大范围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增加群众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与力度,除了能够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的文化素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措施。
基本可以如此总结,群众文化教育举措组成了和谐社会以及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必然产生不可被替代的影响力。
普遍传播的高品质的群众文化教育可以在群众群体里面发挥出宣扬正气、净化人心、聚合正能量、提升国民素质、放松身心等等各种小勇,不仅如此,还能够在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建设中起到正面的重要的影响力。从内容上来看,群众文化教育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背景下,可以发现,群众文化教育的起源来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事件中,也作为当代中国在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体现。如果想要构建中国社会的先进文化并且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大目标,群众的文化教育也势必是一项重要任务。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层面的能量,这就使得拥有最广泛受众的积极的群众文化教,也具备了在社会以及人的层面多种层次的意义和作用。优质的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此外也能够推动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群众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都得到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群众文化教育才应运而生。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必然发展阶段。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被先进文化带领,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必然逐步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逐步增加和提高。也源自于社会整体已经家庭单元内部对文化教育的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教育的未来发展,不仅群众内部满足个人享乐的一种普通文化传播活动,更加是社会群体学习掌握并寻求个人发展的一种新的切入点。
文化教育是人类社会优化自然而产生的精神层面产品,文化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文化教育是跟着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应运而生的。在各种各样的教育分支中,文化教育对人群的思维与内在修养的发展有着其他领域所无法代替的特质。因为文化往往需要积累,不仅仅在知识层面,还有个人阅历、与其他个人以及群体的互动,才能逐步形成有成效的教育成果。这个过程必定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也恰恰因为其厚积而薄发的特质,使得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得以体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先进文化背景下,尽早而系统的启动群众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
三、群众文化教育是全民审美教育的必由之路
从社会地位教育来说,群众文化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地的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它应该有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对自身的群众文化教育非常重视。除了在文化教育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领域投以人力物力,从公共影响力以及现代化管理和运营层面也有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同种性质的机构在我国都会称作为文化馆,在日本则多了服务于公民的意义。在香港一般被称作文化中心或者艺术中心,也会因其对社区的文化影响力被定义为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在台湾被称作文化中心,在社区概念比较强的美国被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等等。
群众文化教育主题上是借由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推广,最终提升群众的文化教育趣味,也能够帮助人建立更规范的价值体系,最终得以培育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兼得的社会人。同时也鼓励群众发挥主管能动性,富有创造力,共同建立富有生命力并且和谐健康的社会整体。群众文化教育因为其自身的独特多面性使得这种教育不同于其他正规院校或者具体某专业的专项教育那样容易实践。群众文化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逐渐外部影响,形成群众对好的文化的辨别与鉴赏能力,在其中获得个人精神世界的愉悦,也成为利于社会,利于他人的文化人。其过程中也不乏术业有专攻、寻求一个领域精进的人才涌现出。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的项目实践旨在面对全部民众,这种全明性的群众文化教育侧重于基层群众,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总结
高品质的群众文化教育在推进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有着首当其冲的重要作用,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支持。因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先进文化的指向点明了群众文化教育的策略,即:我们需要抓住适宜的机遇在,在群众文化教育领域投入更大力度,推进群众文化教育类项目的影响范围,整体提升群众的文化欣赏能力和水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注意先进文化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