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22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篇(1)

一、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理念

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必须把握这种趋势,以理念创新为先导,谋划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格局。1.树立人才教育培训网状关系、网状模式的理念。长期以来,医院对各类人才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本上是单位内部人对人、点对点的线状关系,由此形成了人才教育培训的线状模式。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医院内部各类人才之间以及医院内部人才与外部社会之间,实际已构成了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网状关系。从关系这个角度看,对医院各类人才思想、行为的影响因子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外部社会各种关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应当把握教育培训关系的变化,将外部社会这个重要的影响因子纳入医院人才教育培训的关系体系,以互联网思维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总体布局,推动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长期沿用的线状关系、线状模式向网状关系、网状模式转变。2.树立人才教育培训主体、客体互转互换的理念。网络时代,各类网络空间、自媒体、社交群、工作群等不仅具有社交工具的功能,同时还具备媒体功能、公共空间功能,这就使得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随时可以转变成为媒体人(即信息的转发者、者)。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要把握网络时代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主体、客体能够轻易实现互转互换的特点,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医院各类人才当做教育培训的主体,纳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体系,推动各类人才由被动接受教育培训向主动接受、自觉参与转变。3.树立人才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融合运行的理念。当今中国,已快速进入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网络社会这个“大众”对医院各类人才的影响力已逐步超越医院这个单位“小众”,并促使医院各类人才由“单位人”快速转型为“社会人”。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必须把握社会这个“大众”对医院各类人才的影响作用,同时兼顾医院“小众”的发展需要,在继续提升以往线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媒介手段和方法,推进线上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探索建立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完整融合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同步运行机制,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渠道

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以渠道创新为突破口,带动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发展。1.运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媒介。以往,医院开展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主要采取召开会议、集中学习、谈话教育、发放学习教育资料等方式。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召开会议还是集中组织学习,埋头看信息、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因医院工作特殊性,缺课无法补以及学习教育资料发放后扔一边看也不看的情况十分普遍。正如指出的那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作为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者,必须清醒看到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网络新媒介时代到来这个大趋势,深度理解并把握医院各类人才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灌输教育、书本学习转向电脑、手机等网络新媒介的内在本质,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积极主动建立网络平台、网络群,推进会议、学习、教育、思想交流等网络化运行,以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转型来提升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质效。2.运行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四个难”(时间难统筹、人员难集中、内容难落实、效果难保证),症结在于传统的渠道、方法、手段具有时空局限性。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者不仅要重视网络的渠道功能、工具功能,同时还要深刻领悟网络所具有的时空功能,利用网络建立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更广领域、更加灵活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将以往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安排内容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传统时空转变成以网络为中心的时间碎片化利用、人员网络化集中、内容便捷化落实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彻底解决好“四个难”问题。3.运作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形式。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媒介、新渠道、新时空的运用,必然带来培训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形式的全面调整与深刻变革。在此前提下,医院实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应当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将传统的线下大型、集中、统一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形式转换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小型、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实施学习教育资料网络化推送,为医院各类人才提供网络化、无纸化的学习服务,便于医院人才利用碎片化时间灵活、便捷地开展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习时间难统筹、人员难集中、学习内容难落实等问题。再如将集中学习转换成利用网络群开展学习讨论,使得人员参与时间更加自由、时间跨度更长、信息影响更久。

三、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篇(2)

1区域医疗现况及区域协同发展基础

1.1区域医疗现况

四川省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现已初步建立,已形成了由6000余个乡镇卫生院、70000余个村卫生站构成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但农村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先进设备及优秀人才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优势资源的分配差异导致较多的县乡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缺乏且水平较低,适宜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缺乏。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继续培训、资源获取及技术提高途径,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较低,适宜技术推广途径受限。同时因经济及地理环境特殊,复杂及疑难病例转诊和会诊困难,技术推广监督及指导工作难于实施。

1.2区域协同发展基础

课题负责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西南地区疑难和急危重症、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医院于2000年8月开始在西部牵头组织建设区域性医疗机构发展协作网,并于2001年建立了覆盖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远程医学网络-华西远程医学中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心已先后在在西部各省市开展协同医疗、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医疗会诊咨询服务,进行医学及相关类专业的在职医务人员的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和教学基地骨干师资培训,不断加强与加入协作网的各医疗服务机构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双向转接诊、技术培训、学科支持、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科研协作等方面的合作实践探索。以区域性的中心医院带动和辐射县、区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再辐射到乡镇医疗机构及城镇社区医院,共同建立区域性的健康维持网络,起到合理分配卫生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实现双赢的良好效果。本课题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大于85%的简阳市、名山县、德昌县、青川县、乐山市五通桥区为示范县。课题组示范县均已加入远程医疗网络,通过招标采购的百万元远程系统服务设备和器材已在示范县安装到位。上述工作及其成效和影响,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远程医疗协作,促进适宜技术推广

远程医疗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远程的通信手段为辅助工具,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医疗活动体系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检索和远程教学等几个主要部分[1]。新医改中强调“优化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农村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我们结合四川省农村适宜技术推广的特点及现有区域协同医疗资源,创新性提出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及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及方法体系。

2.1远程教育,确保技术推广

在技术推广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区域协同医疗网络技术,以区域性数字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撑,在管理上采取县乡村三级负责制,即建立省、县、乡(村)三级技术应用培训基地,完善县、乡镇两级远程教育与培训中心,实行专人负责、分级管理,加强宣教和考核督导[2];在形式上创新“分级培训与有效应用”的机制和方法体系,即培训两阶段—基础与强化,两形式—集体培训与个别进修;在教育方法上开展多方法多途径培训,以适宜技术应用讲座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配合内科视频会议、多媒体课件点播等方式,积极开展点对点、点对多点的互动式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应用指导及医疗服务后援支持,系统提升技术培训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降低技术培训和应用服务成本;在教育内容上,基本覆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康复科、心理疾病等临床专科,在培训适宜技术同时加强临床常见疾病讲座,开设医院运营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教育课程,保证了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性。同步开展远程教育的评估,采取继续教育学分制、培训工作“双考试”制度,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管员队伍,努力抓好技术培训的查缺补漏、技术的有效应用和继续教育工作。项目自2008年开展以来,已建立示范县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与技术培训应用基地2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5个示范县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达近两万人次,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人才。

2.2远程会诊咨询,建立沟通平台

在适宜技术推广中,我们根据示范县远程会诊的实际需求,开展择期会诊、紧急会诊、点名会诊、多人会诊、多科会诊、单纯影像会诊等多方面多途径会诊服务。全方位提供突发事件处理、诊断、信息咨询等服务,及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应用推广中的困难及问题。2.3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区域协同医疗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考虑到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医学信息更新迅猛,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及对策涌现,仅靠课堂学习和书籍发放无法满足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技术推广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的资源优势,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技术推广动态,随时获得新的医学信息解决推广应用中的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基层医护人员学习,有助于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篇(3)

一、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学历教育招生覆盖面

从2008年开始国家就指出要在2020年前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加速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是近年来省内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依旧偏低,专业素质仍然不高,很多医疗从业人员仍然需要提高学历并且一大批乡村“赤脚”医生还没有获取学历证书,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与现有农村中医药人员的低素质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成教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现状,将招生的区域扩展到乡镇村屯,满足农村中医药人员获取学历的夙愿,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整体的素质。此外,由于一级城市医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在专科以上,需要考取或提高学历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就要求我们把办学的重心放在二级或以下的市县当中,尤其是村屯多的市县,在当地寻求合作伙伴就地办学,比如与当地的卫生局、最大的医院、中专卫生学校等合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因为当地离主办学校过远而导致学员无法脱产学习的问题,扩大了生源,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最终使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通过增设新专业提升办学活力

新专业的设置必须要考虑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就是要突出地域性特色,将其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设立的专业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拷贝的绝对条件。其次新专业的设立要立足于学生就业,出口决定人口,这是高校办学的生命基础。近年来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要求越来越精确。市场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越来越严格,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如果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针对性强的专业知识,根据这一情况就要求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设身处地的为成教毕业生的出路谋良策。就必须增设新的能够提高成教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我们只有把握住新专业开设的宗旨,我们才能通过新专业来提升办学的活力,吸引到更多的生源。

三、争取并利用政策开展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成教事业的发展还有另外一条不可忽视的路就是争取承担地方政府对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中医药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1)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率逐步扩大;(2)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3)中医药人员索质不断提升。20多年来,虽然中医药继续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可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有:(1)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仍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需要;(2)继续教育的形式不能满足部分基层中医药人的需要;(3)继续教育的支撑条件亟待改善和加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要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利用好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有的放矢、力争承担更多的政府委托继续教育项目,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村四级人才培养教育网络,以中医药大学为龙头,以市县级医院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起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比如某省市开展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通过开展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获得政府培训项目资金补贴,在保证办学经费充足的条件下,推动继续教育长远发展。

四、根据社会职业需要开展各类短期技能培训

随着近年社会重学历、轻动手力的思想逐步蔓延,以劳动力输出获取劳动报酬的技能职业越来越不受人们推崇、可社会现在真正缺乏的就是这种动手技能型人才,并且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城市,农民进城打工需有工作技能,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看到这种机遇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展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如康复保健按摩班、针灸适用技术班、中药调剂员等这类短期技能培训,利用自己学校的人才与专业优势,从社会招收并培训学员,培训合格后发国家承认的技术等级资格认证书和上岗证,扩展多渠道办学同时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本色。

五、大力开发网络教育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篇(4)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篇(5)

[关键词] 医学继续教育;医学高校继续教育;医学教育管理;卫生人才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42-02

随着20世纪40年代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的提出,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它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国也不例外。但与此同时,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对厦门市医学工作者(包括医院和医学院)继续教育现状的调研而来的,目的是想为厦门亦至福建省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1 医学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和政策因素

政府在鼓励医学继续教育发展、规范医学继续教育办学方面力度不够,配套的政策法规等也不够完善。虽然也有一些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条例,但基本上是本着鼓励的原则,靠继续教育本人的自觉,而不是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虽然职称晋升时继续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但也只是看一下有没有学分,对于学分是如何取得、实效如何没有采取一些监督手段或保障手段,不利于本地医学人才的继续教育发展,总的来说,对医学继续教育还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制。

1.2 医学院校因素

医学高校更倾向于关注学历教育和科研成果,对继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甚至因为这是教师晋升的必备条件而认为这是教师个人自己的事情,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方面给予的支持都较少。正是这种观念,导致许多教师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应付了事,甚至是花钱买学分,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医学院校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一方面也形成了医学院校医学继续教育不好的风气,从而严重影响了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

1.3医学继续教育人员自身因素

医学继续教育接受人员(主要指医院)的观念不正确,思想认识不到位,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1]。很多医学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工作繁忙、压力很大等,即便认识到了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单位也给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但总能找各种借口不准时参加,只是最后快结束时签到领学分,至于培训内容可能未学习。假如没有晋升的这种条件的限制,很可能不接受继续教育。这样长期以来,不但不利于个人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总的来说,更不利于整个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1.4 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因素

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比较单一,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要求。目前医学继续教育偏重于人员的晋升,主要采取短期培训班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手段和形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处于被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这很难激发学员的兴趣,更不要说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现有的医学继续教育更倾向于讲授理论知识,较少进行实践知识的培训,但在工作中实践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基层的临床人员,需要的更是实践知识,而培训没有将层次区分开来,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医学高校或一些实力医院的平台,使得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 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 转换观念,提高对医学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

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医学工作者本身,都要转换观念。一要认识到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是现代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要认识到医学继续教育的终身性[2],即医学继续教育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是一生的事情,而不是今天认真学习明天可以中断的事情,应该变医学继续教育为“一辈子的学习”[3]。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著名学者格罗斯认为,“终身学习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在一生中可以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观点”,只有转换观念,才能真正促进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福建省医学的发展。

2.2 发挥医学高校的重要作用

第一,医学高校要把医学继续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能,而不是把其作为自己附带的工作任务,可有可无。医学继续教育应当成为医学高校的重要职能,这既是社会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高校只有发挥好这个职能,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充分调动其发展的动力,从内在方面促使其发展起来。第二,充分发挥医学高校在医学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优势。虽然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已势在必行,但现状是上级管理部门并没有因此而给予学校财政上和人事上的大力支持,因此学校只能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财尽其用。当然许多学校目前的资源也可承担起继续教育的责任,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以厦门医高专为例,校本部及其几所附属医院均有着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只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起来进行继续教育,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2.3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管理部门在引导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首先,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情,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有关医学继续教育的办法或条例,使得医学继续教育管理起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给本地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4];其次,管理条例或办法形成以后,要加大执行力度,并进一步细化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标准,使得这项工作比较好操作;再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管理,无论是从资金、人才或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可以利用学医学高校的资源,再给予一定的资金,成立专门的厦门地区的医学继续教育部,配备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此事。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的进展,使其能够适应厦门地区不断发展变化的卫生需要。

2.4 建立区域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行业主管,校院合作,构建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即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并负责管理和指导,以本区域内医药高校为依托(闽南地区可以以厦门医高专为依托),联合区域内大中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建立一个教学和临床兼容的并突出卫生行政部门与校、院三方紧密合作的医药卫生人才培训基地[5]。这样的一个体系形成的培养方案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都会让被培训的人才受益匪浅,促使大家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会越来越认同医学的继续教育事业。其次,基地建立后,政府管理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经费保障,以健全它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政府间要加强工作联系,把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当地卫生事业工作发展的任务中去思考,与此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置专项经费,将培训基地的设置、培训和管理等的各种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以保证基地的良好运转,在前两项工作保证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完善的关于区域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制度建设[6]。再次,培训基地形成后,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训的领头羊,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建设,不更新他们的知识,不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就很难让被培训者有学习的热情,即使政府给予再多的支持,也会让整个培训流于形式,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因此,应当根据医疗卫生的发展,有计划地让培训人员去进修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要定期去基层锻炼,只有这样,他们所提供的知识才会是大家所需要的,基地成立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地实现。

3 充分发挥网络作用

一方面,医学工作者(特别是医院)比较繁忙,很难抽出较多的完整时间来进行学习,但医学又是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经常学习研究;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医学继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继续教育中,在职的医学人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医学工作者因为工作忙而不能参加继续教育的问题,同时网络医学继续教育由于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信息来源快,知识更新速度快,医学工作不仅可以获取所学专业的最新知识,而且可以了解整个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他们更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在网络医学继续教育中,学生还可通过邮件等与教师进行互动,得到个别辅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迅速提升学习者的知识水平。

4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对于培训者来说,一方面要扩大课程门类和选课范围,实行小班授课,吸引真正对这类课程感兴趣的对象听课;另一方面要设立一个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学分标准,使得部分受教育者不必为拿学分而勉强听课,又对他们有一个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整体课程体系基础上,认真制订课程内容范围,进行多学科研讨,兼顾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真正体现继续教育课程的特点,同时以项目带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多行业的合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整个医学继续教育的氛围会有所改观,效果会有所转变,亦越来越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共卫生要求。

[参考文献]

[1] 彭清华. 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5):417-418.

[2] 莫若琦.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 医学动物防制,2009, 25(9):715-717.

[3] 庄冬云,汪慧萍,谢波.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6):123.

[4] 谢萍,张晖.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监督管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整体水平[J]. 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2):5-8.

[5] 方铁红,陈家应. 关于发挥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9-120.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篇(6)

>>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 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层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分析 乌鲁木齐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方式的影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有“国标” 探索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探讨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在检验科的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分析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知度与支持度调查与分析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影响分析 上海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学习现状分析 精神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二次就业现状分析 医学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影像教学改革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理念与实践的探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人才培养的长远之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科目设置的探讨 李文志: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执行力度 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概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10版.张晓君,译.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01.

[4] 朱海珊,王晓曼.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8):73-76.

[5] 广东省卫生科教网.广东省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方案(施行)[EB/OL].(2013-04-03).

[6] 张励,杨柳青.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5):509-511.

[7] 胡刚,王京,王亚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6):547-549.

[8]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我国正式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工作[EB/OL].(2014-02-13)http:///qjjys/s3594/201402/82ab84bcbf464ce08885ca36899d8aad.shtml.

[9] 许四虎,张丹,周丽萍,等.深圳市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统一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3):22-23.

[10] 章雄,倪卫杰,贾那尔,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住院/专科医师培训现状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8):977-981.

[11] 潘志明,刘永前,陈秀华.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SWOT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7):53-55.

[12] 严望军,袁文,倪斌,等.浅谈医学本科实习生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96,111.

[13] 中国政府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5年全面启动[EB/OL].(2015-10-23)http:///xinwen/2015-10/23/content_2952219.htm.

[14] 王旭辉,冯占春,魏伟,等.广东省妇幼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状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6):45-47.

[15] 唐檬,陈英耀,刘文彬,等.住院医师对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55-57.

[16] 吴仁友,王雄国,胡天佐.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4):22-25.

[17] 刘宏伟,詹建湘,张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院,2016,16(3):429-432.

[18] 孙加强,黄凤茜,申玉杰.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6,29(5):81-84.

[19] 易学明.医学人才成长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2.

医学教育网上培训篇(7)

2012年,我院成功申报立项了江苏省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教学中心,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完成了实践教学中心的各项建设目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取得了较好成绩。

1.建设目标和定位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由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联合建立,实行共建共管和开放共享的机制,功能定位是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执业人员考核基地、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中心模拟真实医院的环境,借助医学模拟系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及综合临床思维培养,积极推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创新学习能力为目标,以科学设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充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先进可行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合理匹配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为进行优质的临床医疗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充分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权益。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中心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为本地区的医学继续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2.建设内容

(1)中心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见图1,训练平台见图2。

(2)管理模式。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创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人员和课程教师由中心统一聘用,所有设备仪器由中心统一安置,所有实践教学由中心统一安排,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中心充分利用资源实行开放运行,不仅对高校、医院开放,也对社会各界开放,进行相关培训、考核、相关参观学习等5。

(3)教学理念。秉承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与人文融通,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科学素养,增设医学人文技能教学5,并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4)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临床技能课程体系,根据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训教学环节、计算机模拟临床思维训练教学等各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多样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7,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与目标,以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与临床医生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教学、培训和考核需求。①基本技能训练体系。注重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内容涵盖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无菌术等基本技能;②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利用先进的教学模拟设备和装置,与临床实际结合,在模拟环境下,为学生提供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各种穿刺与插管、动物手术、影像读片、化验单判读、康复治疗等临床基本诊断技能和操作的训练[8];③临床思维训练体系。应用标准化病人,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技能与诊疗思维的培训,以培养具备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扎实临床综合技能与诊疗思维的实用型医学人才;④临床综合能力体系。医院的实践教育基地承担着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训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借助临床综合模拟人或急症处理软件等计算机设备9],开发或利用现有的教学病例,并虚拟出临床场景,组织讨论式教学,以提高临床综合素质能力;⑤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秉承全面考核、客观评价的理念,使用标准化病人(SP),设置多个考核站点,采用客观评价,全面评估受训者的临床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设医学人文素质教学,并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教学阶段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伦理、态度;实践阶段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临床阶段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服务安全,通过人文技能教学完善临床技能人文教学内容,培养德术并重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5)信息平台。加强数字化中心建设,推进资源开放与共享,建立实践教学和中心管理网络信息平台[14],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购置新的教学监控设施,实现师生间人机对话、实时指导、监控和图像的远程传送;通过局域网与医院手术室建立手术同步转播系统,学生可实时观察手术过程;建立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包括教学、物资、实验室开放管理和网上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等;外科学总论、诊断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康复医学等实验室已建成精品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课堂录像、教学视频、手术视频、自测题库等,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实验预习、医学图片考试、教学质量测评、师生互动[15],在教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满足学生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需求,得到学生好评。

3.教学成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积累,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在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提高,增强了毕业竞争力。在教育部、卫生部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我校连续4年都取得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和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成绩良好,2012年我校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88.89%,全国通过率为62.84%,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在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带动下,建设期间教学成果显着,近3年取得41项全国、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获得4项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出版专着及教材10本。临床医学学科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据美国ESI数据库检索结果,2011年我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研究机构排名的前1%,2014年2月的排名为736名,与2012年5月数据(排名893)相比,提高了157名,在大陆地区排名13。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学科在全国50所参评的医学院校中,整体水平位列并列第18,与第二轮评估相比“位次百分位”从58.3%提升至36.0%。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