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资综合素质

教资综合素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0:46:14

教资综合素质

教资综合素质篇(1)

 

一、作文的'结构与立意

 

作文现在考的较多的题型就是材料作文,通常是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那么这每句话都代表着在撰写撰写作文时,要注意的问题:第一,观点明确,在习作中可以在几个方面将你的观点明确表示出来,一是可以在作文的标题,二是可以在作文的首段将中心观点表明,在整篇作文各段的首、尾句中表明自己的中心观点。第二,分析具体,在论述作文观点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论据,在论述过程中,论据的选择很有讲究,以举例论证为例,当你对一个例子的来龙去脉知道的很详尽的时候,就可以选择结合材料总结作文的中心思想,举一个例子,并进行详尽的论述,若对于多个例子都知道的不是很深入,但能够简单的进行论述,就可以采用简述法,可以用并列的写作手法进行论述。第三,条理清晰,在进行论述时要用上一些关联词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等。第四,语言流畅,就是要在行文中注意不要出现语病,语言尽量优美,能够运用一些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就更好了。第五,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就是说我们题目还是要和所给材料相关的,符合材料给出的中心思想。那么我们既然要考教师资格证,自然内容要与教师相关,而且多应采取正能量的观点,积极向上。

 

二、阅读理解的解题

 

对于阅读理解,我们通常会有两个问,第一个问通常问一些,文中词语、短语的含义,分值为4分,第二问通常会问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句子的含义和理解,分值为10分。对于这样两道题,给大家的思路就是尽量用原文来回答和解释,因为自己总结的内容,通常会带有主观色彩,与原文的意思有一些出入,不利于判卷老师判卷,从而影响你的分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用原文进行答题,不是代表把原文抄下来,这个题的答案通常是贯穿整个文章的,简单的题目也要在出现的段落进行总结,不要全部内容都抄上,还要把所有的点都概括上,以上就是在打阅读理解要注意的问题。

 

三、材料分析

 

对于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题目,细碎的点很多,但是难度不是很大,很好理解。在应用解题过程中,需要更过的细致分析,讲每个点都能够对应上。对于细点不容易记忆,那么采用编歌诀的方式,举个例子,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包括的这三个爱,我们简称为“三爱”,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简称为“两人”,最后一个终身学习就简称为“一终身”,整体的歌诀就是“三爱两人一终身”。方便好记,易于理解。

 

对于职业理念大家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自己编一些歌诀来记忆。

 

教资综合素质篇(2)

[关健词] 自主、协作、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大综合、大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实验班、多功能网络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资源库、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主线式综合性课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术实验班教学过程

1、 教师导读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学习问题,指导分组,提供部分网站、网址、文本。以一组为例:

王喆、王 皕:落实"浥"、"进"的音、义;查王维其它的作品及赏析、评论。

颜力、傅倩雯:查王维的生平及边塞诗派、田园派;查柳的有关生物知识。

严倩、叶好秋:查王维的画及《阳关三叠》音乐;查"阳关"、"渭城"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分头找资源(从网上、光盘上、词典等文本上),设计相应的测试试题,制成个人网页。

2、相互交流、讨论(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留在记事本上,求助老师、专家、网友或作为研究性课题留待日后解决)。同时,反馈、完善,提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文本、电子资源。

3、以网页形式建立以《渭城曲》为主线的综合性资源库课案课件-超文本。包括课文导读、有关资料、自主测试、拓展学习、大综合、研究性课题、电子路径七大块。

4、资源放入相应的知识结构图中,构建语文资源库及王维资源库、边塞派资源库等。

二.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习特点和办学意图

上述《渭城曲》的网络教学过程,是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一次教学活动实录。

《渭城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实验班学习的五个特点:

1、自主的学习;协作的学习;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电脑为工具开展交互式的学习

3、提出问题,搜寻材料,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4、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通过以上五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五大素质:

1、自主能力;

2、协作能力;

3、信息素养;

4、研究能力;

5、综合素质。

这正是我校举办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意图。

转贴于 三、信息技术实验班开办的必要性

1、e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考大综合的方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大综合素质。

高考已经开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综合的考试,正在向大综合的方向发展。"大综合"的理念,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的大爆炸相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考试的革命。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地基、详尽地学习掌握。人们更多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主线,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综合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终身学习成为必要。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又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方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信息技术实验班理论依据

1、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转变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以课本为纲,进行自主学习,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 师生充分互动,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建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根据这两个实验,教学应该尽量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最持久的记忆效果。

3、人们偏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学应同时满足多种学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学习方式偏差对学习效率的负影响。

五。实验班的构建

包括学生、老师、学习空间、课程四个方面。

1、学生的构建

96人,分成2个班,每班8个小组,每小组6人,每人一部电脑,以圆桌式围坐,以利相互讨论,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自主、协作。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电脑夏令营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大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检验和培养。

2、老师的构建

先在全校开展有关网络知识的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介绍学校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构想。再由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教师网络兴趣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学习。

老师的组成,我们同样注意到了信息素养这一点,特别强调了反主导式、反填鸭式教学,提倡自主式、协作式、研究式、大综合式的学习,从而保证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3、学习空间的构建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主要教学都在多功能网络教室。

配备具有现代意义的多功能网络教室(附图),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VCD等设备制作成多媒体小车,两间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将由纯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转化。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文本、电子图书),教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布局:6人一小组,一人一部电脑,一小组围成一个圆,总共有8张圆桌坐48人,学生不再统一面向黑板。这种布局具有跨时间、空间的意义,便于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学生将真正体验到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网络画板、联机讨论、电子邮件)为辅的学习乐趣。

4、课程构建

㈠信息技术实验班的课程由校本教材、课外活动两部分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课程构建的重点。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由传统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电子校本教材组成。在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初期,决不排斥传统的文本教材,而且保持与文本教材即课本的对应。

㈡电子校本教材,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主要由电子教材、课程资源库两部分组成。

①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包含教学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影像、图片、课件、录音等、网络资源表、自制视频库、优秀的学生作品、学生自建资源库等内容。

②课程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含课件库)包括学科式、问题式两种课件资源:A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学科式综合性课件;B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相关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以上两种合称为主线式综合性课件。所有资源(含课件)以网状结构互相关联。另外,还有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图(即知识结构树)。

换个角度说,课程资源库由教师电子教案、学生超文本资源库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件、学件。

同样,其他学科的知识树由相应学科的教师指导构建。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树与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三方面组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超文本资源库,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较之传统的知识树、资料、笔记,何止天壤之别。这是网络的优势,这一切将极大的改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

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5大素质

1、教师的备课决定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求各学科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每个学习单元至少安排两种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信息技术实验班采取集体备课制,目的是打通各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主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同时制定大综合的内容,指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让学生用各学科的知识帮助解决。

这种备课方式,决定了学生要开展自主学习、大综合的学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

2、学习过程必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实验班的班级构建及教学与普通班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兴趣进行自主、自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很专注,除讨论外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长此以往将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纪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强。因而,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Word、PowerPoint、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收发e-mail、网上浏览、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讨论、制作网页、参加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并做成网页等等的学习活动中,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拓宽知识面,思维方式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处理问题更有条理、有目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由于整合课网页的学习和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音乐、美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层次提高。这是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提供资源素材和资源路径;随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增长,学生资源库中的材料将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寻完成,而教师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课程资源库特别是超文本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将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组协作完成。这一切必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综合能力这五方面的素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课件库),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综合性课件。各学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综合课、安排综合课的公布以及对综合课的评价,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评价其它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落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落实信息化、大综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是未来5至10年内逐步推广的先进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潮流。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实验班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最富冲击的挑战,我们的实验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5大方面的素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资综合素质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综合素质 学生培养

一、中职学校招生所面临的困境

自中等职业教育并轨、毕业生由计划分配转向自主择业之后,中职学校对广大学生以及家长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是中职学校招生数量的锐减。面对危机,各中职学校招生对象是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只要有学生报名,就被中职学校录取入校,这样直接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再加上中职教育的毕业生文凭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与此同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负面消息也诸见报端: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急功近利,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

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中职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就成为了中职教育当务之急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分析

当前,各个方面对于“综合素质”的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大多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执业资格素质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具体说来,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在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素质是指专业素质、学习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执业资格素质是指具备所从事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资格管理水平和道德要求;身心素质是指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教育。

1.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中职学生充满激情、思想活跃,但与本科、高职生相比,他们年龄较小,对世界、对人生缺少理性思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网络已流行,信息异常发达,他们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的偏颇,需要学校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中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现状

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仅要加大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量,还要从思想、方法、精神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于没有实用色彩的人文社会科学也较少涉及,即使在选修课有所补充,却并非学生首选。这直接导致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在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与自己的年龄不符。

3.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现状

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普遍是在生产第一线,所以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把具有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的学生培养计划落到实处。目前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内地大部分中职学校现行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全部实行一体化教学、场景化教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专业情感的培养,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4.中职学生的执业资格素质现状

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凭较低,再加上社会上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的限制,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在职业资格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仅仅只能达到“员级”。这一点结合笔者学校的专业特点,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拿到的是都是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等一些级别较低的资格证书,而且与岗位适应的管理水平也有差距。

5.中职学生的身心素质现状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目前中职学校的身心素质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的课余生活只要围着电脑、智能手机转,就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业余生活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者,由于许多中职学生觉得自己上了中专,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破罐子破摔”心理较重;目前的中职学校的9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于家长的包办,形成惯性依赖。他们一旦离开亲人,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造成了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弱。

三、小结

综上可见,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要解决该问题,更多的责任则是需要学校来承担。学校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事情做好,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如果能够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家庭、社会也都尽一份责任,解决中职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问题也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陆体艳.略论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教资综合素质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大学舞蹈;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本课题重点探讨了现在大学生舞蹈教学改革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学改革提出科学的建议与对策。本课题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同时为现实中提升舞蹈教学水平提出实际参考的价值。

二、大学舞蹈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学舞蹈教学硬件环境较差

国内的舞蹈教学处于发展阶段,除了个别艺术院校有着完善的舞蹈教学环境,其他大部分学校都不具备舞蹈教学环境。教师要组织好舞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就应该在舞蹈室进行教学,可是很多高校连基本的舞蹈室都不具备,只能组织学生在普通课室甚至在操场进行训练教学,由于这些环境的地板不适合跳舞,长期训练可能对学生的脚跟带来损害。其次,一些高校虽然具有舞蹈室,但是舞蹈室资源较少,经常几个班级一起教学,相互干扰影响教学质量。部分学校虽然有舞蹈室,但是音响、多媒体设备不齐全。在大学舞蹈课堂中,最常见的现象是学生穿着各种奇异的服装跳舞,没有统一的舞蹈服装,尤其是在练习芭蕾舞、拉丁舞,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2、大学舞蹈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在我国,除了个别艺术院校的舞蹈师资力量比较强大之外,大部分学校的舞蹈教师比较紧缺。在很多高校的舞蹈课程,是由半路出家的老师兼任,甚至让一些没有舞蹈基础的教师进行上课,非常不负责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其次,舞蹈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纵观现在的舞蹈课堂,最常用的方法是“示范教学+模仿学习”,这种方法比较呆板,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长时间下去,仅仅能够提升学生舞蹈技巧,却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在社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要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而学校就应该为实现学生这个目标创造机会。现在高校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高校因为师资以及训练场地原因,将一些舞蹈课程安排理论课程,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者讲授大量的理论,严重浪费了日常的舞蹈训练。其次高校舞蹈人才培养,仅仅依靠日常课堂训练,学生缺乏表演的机会。

三、基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舞蹈教学改进对策

1、改善高校舞蹈教学硬件环境

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要改进教学环境,为学生表演提供广阔的舞台。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对舞蹈室的建设,配备充足的舞蹈室资源,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舞蹈教学楼,不仅可以方便教师的日常舞蹈教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舞蹈室进行锻炼,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同时有助于为学生锻炼自己提供环境。其次,高校的舞蹈室要精心布置,要准备完善的音响、多媒体等设备,保证日常舞蹈的教学。最后,高校鼓励参加舞蹈选修课程学生,购买统一的服装与舞蹈鞋,这样才能保证舞蹈学习的效率。

2、加强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其惑”。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要强化学生舞蹈基础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因此,高校要加强舞蹈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引进高素质的舞蹈教师,在招聘舞蹈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教师的舞蹈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考察教师的其他方面素质,例如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对舞蹈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包括情景模拟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运用驱动任务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3、完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合理安排好舞蹈理论课程与训练课程,保证舞蹈的训练课时。同时要加强对舞蹈课程的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学生以及教师对舞蹈课堂进行评价,尤其侧重对舞蹈课程是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要求舞蹈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丰富教学内容。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还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做好日常的舞蹈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舞蹈比赛,鼓励广大舞蹈爱好的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舞蹈技巧,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4、加强对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

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对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体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驱动任务教学法,给学生安排好舞蹈学习任务,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加强相互沟通与相互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同时,学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群体,教师应该营造浓厚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可以采用快乐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四、总结

总的来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现代大学舞蹈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现代大学舞蹈教学存在教学环境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以及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要改善高校舞蹈教学环境、加强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加强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加强对大学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情景模拟法、快乐教学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舞蹈课堂。

作者:黄德龙 单位: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晓彬.关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的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2]刘彦灵.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郭贝若.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教资综合素质篇(5)

关键词:开卷考试;大学理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水平介于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之间,担负着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和谐发展,不仅对促进地方综合大学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结合的必然性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实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差异决定着地方综合性大学必然走精英与大众化结合的道路。

1.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实力使然

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的双重优势,在教育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些高校尽管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之列,但由于她自身发展历史的独特性和客观存在的地域性,以及办学类型的综合性,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某些学科处于全国较为领先的地位,完全有能力在某些学科领域进行精英化教育。

2.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诉求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必然走精英化的道路。高等学校在生源选择、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运行、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在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提高,国家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加大,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自1998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

社会和谐、快速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的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转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精英教育,而是各类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恰当定位、促进特色发展。如我国的北大、清华等“985工程”高校仍然以精英教育为主,培养各个学科领域的高精尖的理论性、研究型人才;而一般普通高校则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介于二者之间的有一定实力和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则需要把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高精尖高素质人才,也要结合所处地域特点,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培养具有一专多能、实用性强、实践能力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依赖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学校的培养。这就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各安其位、特色发展。地方综合性高校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的双重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综合院校文理渗透、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紧紧依靠综合院校的师资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优势,加快精英式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在地方性上做文章,借助自身的地域优势和地域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修订培养计划、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从而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过履行精英和大众化教育的双重职责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的发展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来看,大众化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失去了教育大众化的土壤,所谓的精英教育只是无本之木,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影响力。只有在全民素质都普遍得到提高的基础上,精英人才才能有展现其才能的舞台。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大众教育基础上止步不前,虽然人民素质整体有了提高,但社会生产力将不能借助科学技术得到飞跃进展。只有发展精英教育,才能让大众教育的成果充分得到利用。可见,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大众化教育应与精英教育共同发展,正如马丁·特罗所讲:“从精英向大众教育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1]

可见,地方综合性大学走精英与大众化结合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地方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结合的意义

1. 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及其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要求这三类大学之间的和谐发展,而且需要学校内部尤其是作为介于重点高校和一般普通高校之间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自身的和谐发展。以河南大学为例,河南大学虽然属于地方综合性大学,但省委、省政府提出比照“211工程”进行建设,最近国务院又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2]再加上河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尤其以文理学科见长的百年老校,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是按照一本线、面向全国招生,按照精英的模式进行培养。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合作、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河南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按照二本线进行招生,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目前已经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主动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把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师资、课程、教学模式等引进来;另一方面,大胆地把自己的学生、老师送出去,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此外,为了培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河南大学采取与市场结合、与地区发展实际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河南大学软件学院、人民武装学院、民生学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河南大学正是通过三种层次不同的办学形式,以期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可见,地方综合性大学走精英与大众化结合的分层次、多元化的办学道路,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高等教育整体的协调发展。

2. 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人才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既需要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引领学术进步的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既需要有行业特色、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也需要有时代精神、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借助地方性、综合性、灵活性的优势,既可以进行精英培养,也可以进行大众化运作,进而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以河南大学为例,一方面她为知名高等研究机构和国内外著名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理论素养高、研究能力强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她结合河南省的省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培养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汲取国外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国际素质,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人才。

3. 有利于地方综合性大学优化资源、准确定位、特色发展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自身既不能单纯按照精英的教育模式来办学,也不能按照大众化的教育模式来办学,必须走一条精英与大众化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不仅可以优化地方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其自身的准确定位,这种结合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上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高等学校在办学模式上可以走一条精英和大众化结合的道路,尤其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来说更有借鉴意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办学定位上的尴尬境地:如果把自身定位为精英教育,则在办学实力、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方面又和重点大学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把自身定位于普通的本科院校,完全走大众化教育的道路,则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又发挥不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又限制了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地方综合性大学整体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结合的实践策略

地方综合性大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应走一条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结合的道路:分层次办学;分类别指导;针对性实施;阶段性突破。从而在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的协调发展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1. 分层次办学

地方综合性大学虽然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其在财力、物力、师资、生源、社会影响力、社会服务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避免一刀切,应实施分层次办学。既要办精英教育,又要担负大众化教育的社会责任。

(1)精英层次。对办学历史长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来说更是如此,以河南大学为例,一方面借助自身的强势专业、特色学科、优秀师资进行精英教育,对本科生施行全程精英培养。一是把好入口关,对于这些学生,按照一本重点线招生,奠定良好的生源基础;二是注重过程管理,一方面,按大类培养,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双学位,举办文理试验班,实施导师制,采取“名家讲坛”、“博士论坛”、“学术沙龙”、学术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在抓好本科生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方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办精英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河南大学目前有79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涵盖2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种专业硕士学位;12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涵盖9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工4216人,其中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2人,教授、副教授124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24人。全日制在校生达5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7000余人,留学生200多人。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实践证明,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精英教育不是教育部直属大学的专利,地方综合性大学借助自身的优势完全有能力进行精英教育的探索和尝试,在某些学科、某些领域完全有能力引领学术发展的潮流。

(2)大众化层次。尽管地方综合性大学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可否认地方综合大学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在师资、生源、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地方综合性大学还肩负着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完全进行精英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某些学科领域进行精英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大众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南大学为例,在大众化教育方面实行“分批次招生、分类别培养”。

A.分批次招生。根据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一些应用性强,且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人才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按照二本线、三本线招生。如国际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按照二本线招生;民生学院、软件学院按照三本线招生。这样的招生模式使河南大学在履行大众化教育使命的同时,一方面为河南乃至全国的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更多专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B.分类别培养。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层次的多元化需求,河南大学采取了分类别培养的方式。一是国际合作式培养。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发展战略,把国外大学先进的师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等引进来,促进本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去,培养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型人才。如国际教育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欧亚国际学院等。再就是把自己培养的学生直接输送到国际人才,如国际教育学院,通过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充分吸纳国外著名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样的分类别培养,不仅节约、优化了河南大学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提升了河南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声誉。二是国内联合式培养。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借助校外的地域、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社会合作办学与国际合作办学。

2. 分目标定位

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在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培养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这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办学形式进行分目标定位。

(1)精英教育实行“高起点选拔,高水平培养,高质量保证”。河南大学的精英教育依托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优秀师资等,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在学生录取上,按照重点线招生,选拔优秀生源,做到高起点选拔;在培养过程上,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实训、实习、实践等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并通过开设文理实验班、推行导师制、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高水平培养;在培养策略上,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等,为精英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实现高质量保证。

(2)国际合作办学“借用国际化资源,实行国际化培养,形成国际化意识”。河南大学制定了“以点带面”的国际合作办学总体战略规划,“借用国际化资源,实行国际化培养,形成国际化意识”,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国际合作办学。

从2003年起,河南大学以国际教育学院和护理学院为试点,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本科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2+2”模式、“1+4”模式、初期选送模式、中期分流模式和后期强化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辐射到其他学院,如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艺术学院等。

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在审视国内外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在立足为国内培养人才的同时,把培养涉外型护理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了初期选送模式、中期分流模式和后期强化模式3种培养模式,培养英语水平高、专业素质高、人文素质高的“三高”护理人才,使毕业生形成国际化素质并有能力走向国际人才市场。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护理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取得了明显成效:输送了大批学生;激励了在校学生;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发展;提高了学校声誉。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赢得了广泛的赞同,调动了其他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带动其他学院纷纷努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争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合作办学在河南大学由点到面迅速展开。目前,已经与国外多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国际合作办学已成为河南大学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国内合作办学实行“注重应用,强化实践,面向市场,服务地方”。河南大学的民生学院属于依托河南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借助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根据市场、社会、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制订培养的方案、设置开设的专业、设计培养方法;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试验、实训、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并采取委托式、定单式、后期实践教学与用人单位结合式等,拉近与用人单位的距离。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市场需求量大,能够促进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

3. 分层次培养

根据不同层次的办学类型,在办学过程中针对性实施。

(1)精英教育重素质。精英教育在质量上、高精尖上下功夫,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强化学生的理论素质、研究素质、创新素质。

(2)大众化教育重应用。大众化教育在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上下功夫,注重专业能力、专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 分阶段突破

大学是一个基业常青的机构,也是需要经历发展、成长、历练的过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期的积累、磨砺,更需要制定阶段性发展突破的奋斗目标。河南大学在不同的办学层次和方式上,力争有以下阶段性突破:

(1)精英教育要在学术研究上有建树。精英教育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在于能否孵化出引领思想、文化等发展的学术思想,能否培养出一批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英才。河南大学在精英教育培养方面力争实现在“学术讲坛上有大师,思想领域有大成、创作领域有大作、科技创新领域有大家”的奋斗目标。

(2)大众化教育要在社会服务能力上有提升。大众化教育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在于能否促进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其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河南大学在大众化教育方面秉承“立足河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发展后劲足,具有坚毅、顽强品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未来发展之路,是摆在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前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把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在履行精英教育

和大众化教育双重社会责任中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的希冀,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教资综合素质篇(6)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语文教学

一、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有其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与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目的具有内在一致性

为了适应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改革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较为流行的一种思想观念。注重育人,强调素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崭新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自然需要担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责任。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以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特征,追求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引领和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初中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应是素质教育。各科教育都要从各个不同侧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前提,必然成为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学科又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来扩展学生的视野,以各种各样美的人、事、景、物、情、理来陶冶学生的心灵,以人生哲理、自然奥秘、历史规律、处世态度等来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养成。语文课是一门主课,语文课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着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初中语文教育无疑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

(二)实施因材施教是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在内容上、具体操作上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有待扩展。不同之“材”不光指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指学生的性别差异、受教育者享用的教育资源差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不同之“材”进行不同之“教”。

第一,个体差异性的需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地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二,性别差异性的需要。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相比,初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性表现尤为明显。在这个时期,女生较擅长于运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去分析和处理对某一事物的记忆和思维,男生则擅长于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去概括和处理。在言语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占有总体的优势,而在创造能力方面,无论是创造意识,还是创造思维或是创造的行为活动,男生总体水平优于女生。在两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应该起主导作用的,在学校教育中,因材施教应该重视性别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三)教育资源存在差异性的需要

诚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乡差别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环境氛围、学习方式等等,都相差悬殊。先进发达的城市教育水平比较高,而闭塞偏僻的农村则相对落后。这种差异性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地域差异性,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综合性学习中,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处于核心地位。

二、因材施教法的具体实施

(一)积极开展分层化教学

初中学生个体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不同,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笔者所实习的学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大部分学生是农民工转学子女,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小学语文基础很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想这些学生在同一班级、同样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分层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积极开展性别差异化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性别化教学,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男女学生施以侧重点不同的教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意识,能扬长避短,有利于消除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材运用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性别成见,能真正促进男女学生身心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三)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

初中语文教育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其中,教师决定了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由于不同的教育情境,语文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资源方面有着地区的差异而不平衡。我国的一般情况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状况比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落后,农村比城市落后。与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受教育资源差异性的影响尤为明显。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偏向宏大,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条件优越学校的学生较为有利,而经济落后地区与偏僻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只能望洋兴叹。像“探索月球奥秘”、“黄河,母亲河”及“莲文化的魅力”等涉及到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这对于缺少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的乡镇或农村学生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中贯彻因材施教法,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唐亮.探讨“因材施教”的几个问题[J].文学教育,2010,(7).

教资综合素质篇(7)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考夫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显示:美国高校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千差万别,单一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不现实,也不可靠。创业教育具有自然和宽阔的适应性,可以在课程和专业两个层面将创业教育整合进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范围从初创企业到经营管理企业的各个阶段,会计学与创业的相关性毋庸置疑。在会计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既可以拓宽会计实践教学范围,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财会、管理和经济方面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重塑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拓宽会计实践教学范围 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及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关注实践教学,但从市场的反映来看,很多本、专科会计专业毕业生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原因很多,如会计学专业盲目的设置和扩招、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质量越来越高等,在诸多原因中实践教学效果不显着也是其中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可为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利用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创业教育首先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为这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提供了一个训练平台。通过适当引导,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培养方案中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在培养学生各种财务决策能力的基础上,还能让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创新能力、处理纷繁复杂问题的能力、职业胜任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创业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本科教育一般都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找到会计人员能力需求,在其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掘会计人员的创业素质。

    (一)会计人员能力需求 会计学产生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本身也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和既定的标准。会计职业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和会计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会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和决策。然而,现实经营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会计人员仅仅具有传统的会计专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灵活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同于纯粹的创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导向,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人员创业素质 会计人员面临的财务环境和问题复杂多变,因而会计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不是为了教会学生毕业之后去创建新企业,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整合资源、把握商机和开创新事业的能力。创业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是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便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也可以归类在实践教学范畴。会计专业创业教育是在传统会计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一个人的创业素质是包含知识、能力、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其中很多素质都是隐性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意会和强化。创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业意愿,只有具有创业意愿才有可能真正从事创业、创新活动;知识储备,创业者应具备经济、管理、营销和财会等方面的知识,宽广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基础;创业精神,激发学生自我超越的主体精神,实现个人真正的成长,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锲而不舍的毅力、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者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把握和驾驭商机能力、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加强经营实战训练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关键。

    三、创业教育教学平台构建

    教学平台在构建时可以分两步来实施:认知教育和创业教育。认知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教育是认知教育的升华和提高,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达到教学效果。在认知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创业素质也会得到强化和提高,创业能力得到拓展。由于是在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所以包括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过程的管理等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财会专业优势和特点,以企业财务系统为基础来构建创业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

    (一)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平台以沙盘模拟实训为载体,通过仿真模拟企业经营,让学生在游戏般的环境中,认知企业,如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本平台以图1中企业财务系统为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生产型企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4-6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各代表一个处于相同经营环境下的虚拟企业。在实训中,每个团队的成员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供应总监等。通过直观的沙盘操作,让学生体验企业运营流程、感受企业财物增减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业意愿的目的。认知教育平台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体验平台,让学生掌握如何将书本知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很多隐性的创业素质。

    (1)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由于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只能做有限的事,因此企业管理目标一定要明确,良好的战略能够传递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般定义为权衡利益相关者条件下股东财富最大化,即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创造价值。投资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其自然也就成为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融合的主要评价标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衔接的关键点在于投资战略的选择。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资产投资、产品设计和研发、市场开拓以及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产品质量和环境认证战略投资。

    (2)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为企业战略提供资金支持,为提高经营活动的价值而进行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企业的经营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的循环过程,即财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周而复始的周转过程,因而企业经营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产品要经过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竞争环境和采取的经营战略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它与经营风险一起决定了企业的总风险。通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同搭配,在保证必要报酬率的前提下,将企业的总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范围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经营企业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在资金筹资时,要考虑用资的时间和规模、企业未来财务和竞争业绩对筹资的影响等方面,既要做到不让资金闲置,也要避免因资金断流而影响企业发展;二是在投资过程中,既要时刻关注客户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要确保适当的投资规模,不能造成资产的闲置及紧张,通过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来提高投资报酬率、降低投资风险。

    (3)企业生产与运营。企业生产和运营能力来源于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整合,是企业各种资源有机组合的结果。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通过组建团队、筹资和投资等活动获取企业的各种资源,资源的整合主要通过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保证企业的生产与运营顺利进行下去,有两个关键点必须注意:一是供产销的平衡,二是企业预算,这是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基本保障。根据ERP的管理思想,供产销平衡必须要做到充分运用企业可利用资源达到销售企业产品的目的,供产销的平衡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图1中所示的财务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预算过程,即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以数量和金额的形式,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筹资、用资和运营等活动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具体的安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