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5:58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优质幼儿园;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幼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15-04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幼儿园课程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课程文化作为影响优质幼儿园建设的关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幼儿园课程文化与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文化是利用幼儿园主体性文化资源以实现其特有的教育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各种育人性资源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幼儿园独特的底蕴和品质,是幼儿园的精神内核,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标志。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幼儿园课程文化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课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程付诸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如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环境设施等。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旨在为幼儿园课程的科学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执行规范。课程行为文化包括幼儿园中以教育、保育为中心的各种行为和业余生活方式。课程精神文化则是指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幼儿园课程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群体文化整体,进而营造出幼儿园独有的育人氛围。

优质幼儿园是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优质幼儿园具有独特性。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既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幼儿园的课程物质文化,并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性体现在园风、班风、教风、学风、人际交往、对外关系等幼儿园的群体行为和个体活动之中,反映了幼儿园的课程行为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必须以课程行为文化为核心,并用课程制度文化来予以保证。优质幼儿园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构建幼儿园课程制度文化。

文化的本质作用在于以人文精神教化大众。幼儿园的优质办园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在园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优质幼儿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园风貌是幼儿园文化的本质,是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的反映,其核心在于形成稳定的课程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优质幼儿园独特、优质、稳定的内涵实际上是对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要求,即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应以建设幼儿园课程文化为发展重点。

二、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

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适合优质幼儿园发展的课程文化,需要在认真审视社会大环境及幼儿园内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为核心,以幼儿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即幼儿的社会化和文化化为落脚点,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1.构建园本课程文化

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是幼儿园形成自身办园特色的基石,是幼儿园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建设和积淀所形成的内化的、独特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品质和风貌。归根结底,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格。

文化的发展以继承性,即以文化的过去状态和随后状态的联系为前提。〔1〕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幼儿成长记录与评价的课程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幼儿园在建设优质课程文化时,首先要认清本园的课程文化实际,了解本园的历史文化,审视本园的课程历史,在继承、利用已经积累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分析和创造性地改造这些文化,以形成符合优质幼儿园需要的课程文化。其次,幼儿园要结合本园的当下文化,创新园本课程文化。幼儿园的当下文化融合了自身历史文化、周围文化资源和当代学前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个性化特征。幼儿园课程文化作为优质幼儿园的核心,始终受到教育任务变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改革、学前教育改革以及家长对幼儿培养的要求均会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实施上有所反映。幼儿园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根据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幼儿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以及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充实与完善园本课程文化。

2.统整幼儿园课程文化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幼儿园均以一套教材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托,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社区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有诸多发展需要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幼儿园教材只是课程文化的一个载体。优质幼儿园要进一步拓展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依托优质文化资源,丰富教材的文化意蕴,从而体现优质幼儿园的优质性。

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不应也不能脱离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当地健康的民俗文化为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创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引导幼儿了解书法、绘画、建筑、文学作品等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品性和心理素质。优质幼儿园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其课程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无法脱离民俗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民俗文化往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充分利用健康的民俗文化,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内核之一。

课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世界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综合体现,是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土认同和适应。优质幼儿园同样需要面对课程文化本土化的问题,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课程实践以及瑞吉欧课程、蒙台梭利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等国外优秀学前教育理念进行提炼与转化,使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多种感官学习的可能性。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要表现出一定的课程文化理性,在真实的充满实践智慧的课程情境中去思考和判断,不唯上,不唯外,具有冷静的辨别与选择能力。〔2〕具体而言,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幼儿园管理者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应鼓励教师编写、采用和实施乡土教材、地方教材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有效实现幼儿园课程体系对世界先进文化、本民族和本地区优秀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课程文化统整不是各类优质文化的拼盘式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统整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园本文化认同,内化为优质幼儿园自身的课程文化体系。

3.培育幼儿园课程文化的领导者与实践者

长期以来,部分学前教育工作者肤浅地将课程文化视为幼儿园教材等实在的形态,不善于从文化层面提升和推进课程建设,处于一种课程文化无意识状态。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建设应从观念形态上还原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将课程自身视作一种文化形态,即课程文化。这样,课程就不再是一种无自主性文化品质的文化传承工具,而是一种具有自律、自主及自为性文化品质的建构性文化。〔3〕从文化学视角,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实践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在各自独特的文化层面上沟通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努力培育出一支极具文化敏感性、洞察力与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队伍,尤其是发挥园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与教师的实践作用,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

“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才能。”〔4〕园长是幼儿园发展与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办好优质幼儿园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投身课程文化建设的榜样和向导。作为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引领者,园长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领导艺术、性格、兴趣、知识能力结构等对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园长要以身作则,注重个人修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构中的作用,扩大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对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影响。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具有更强的师定性特征,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教师要自觉和富有成效地提高建设和实施课程文化的能力,在课程文化建设中不断增强自己对课程文化的反思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只有教师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对课程文化的反思能力提高了,教师才会自觉地学习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并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5〕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6〕这既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文化实践的新要求,也是优质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适合其认知特点的体验机会,为幼儿创造艺术化、形象化的体验环境,支持和欣赏幼儿的体验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平等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幼儿及幼儿的文化,在尊重幼儿生命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创造与幼儿生命相和谐的幼儿园课程文化,从而更好地完成保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使命。

4.尊重幼儿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文化中,化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幼儿被当作纯粹的“认知体”,幼儿园成为“将原材料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中各种需要的工厂”,〔7〕幼儿园课程成为向幼儿灌输知识的工具。工具主义课程观影响下的幼儿园课程文化无视幼儿的存在,无视幼儿文化的存在,“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与传统理念不同,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强调要培育、提升、拯救幼儿自己的文化,让幼儿文化成为幼儿园文化的主旋律。幼儿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文化活动方式。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不应以化生硬地代替幼儿文化,而应在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各个方面与幼儿独特的文化活动方式相一致,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文化遵循自身规律向化转变,逐步实现幼儿的社会化和文化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弗・让・凯勒.文化的本质与历程〔M〕.陈文,吴骏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35.

〔2〕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16-18.

〔3〕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5.

〔4〕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朱明伟,罗丽萍,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3-4.

〔5〕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1-27.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两汉文化;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04;G612.3;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4-02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1)政策和纲领文件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全教协会提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发展适宜性课程(DAP)概念。面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本土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1997年美国在新版幼教指南中,强调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样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的。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发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的重视。幼儿园如何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开发适宜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两汉文化的优势。“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汉文化景点甚多,如古文化遗产中的汉代三绝,即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整理徐州的两汉文化资源,可以深刻体会到徐州人民的伟大,他们世世代代扎根一方水土,用勤劳和汗水浇灌了当地的文明。独特的地理优势,提供了研究的优势。

2. 研究意义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说,幼儿从小感知自己身边的两汉文化特点,汲取故土的文化营养,有利于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合理利用徐州两汉文化资源,可以充实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丰富幼儿园课程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幼儿园开发和建设园本课程,挑起地方文化促进幼儿发展和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任,扩大教育影响力。对幼儿教师来说,有利于拓展幼儿教师的文化知识,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可以激发幼儿对于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其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实施。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于2016年6月进行,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共计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142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问卷率为89%。对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和应用意识薄弱、能力有限

幼儿园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他们对两汉文化的了解,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效果。问卷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两汉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参与两汉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情况”和“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态度”的调查显示(篇幅所限,图表略,下同),98%的幼儿园教师认为需要对幼儿进行两汉文化教育,大家都比较认同两汉文化教育的价值。但是,从两汉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来看,81%的幼儿园教师从未参加过两汉文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对两汉文化的掌握基本来自于生活经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园教师文化基础薄弱,课程资源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存在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被动、开发课程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等问题。

2.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比较狭窄,应用程度不够

关于文化构成要素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著名文化学家张岱年先生将文化分为六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知识、工艺文化,信仰崇尚文化,节日文化。两汉文化教育的开展,是体现两汉文化特色的最好方式,对幼儿发展乃至幼儿园课程建设都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问卷中“你熟悉的两汉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多选)”和“你何时开展两汉文化教育”等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了解和熟悉的徐州地区的两汉文化特色,依次为饮食文化、景观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等。随着徐州创建“文明城市”、徐州云龙湖风景区等景观文化越来越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作为幼儿园教师,很容易接触、掌握这些两汉文化。其中饮食文化也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易于接受的。而汉服和汉式礼仪,也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带动下逐渐走俏起来。虽然以上的两汉文化资源幼儿园教师都较熟悉,但是关注的内容比较狭窄,从未系统学习和认知过,多数知识经验都来自于生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园未系统开发和应用两汉文化资源,81%的幼儿园教师集中在两汉文化节时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这些说明,幼儿园教师对于两汉文化资源的存在不太敏感,利用率较低,对两汉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应用的组织形式较为多样,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集中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之中。课程实施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来完成,也可以在教室中实现,更可以走到社会中去参观学习。课程参与人员不仅有幼儿园教师,还有家长。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100%的幼儿园都会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融入两汉文化资源。同时,96%的幼儿园多少会在环境布置中呈现两汉文化特色。但静态陈列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入课程学习之中,还需要幼儿动脑、动手、动身去感受。因此,要增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启发和引导幼儿去发现与创造,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另外,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经验的匮乏,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设计能力有限,教育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4. 幼儿园对两汉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多有涉及,但缺乏总体性的规划和引领

本研究,采访了三位幼儿园园长。

研究者:你们幼儿园课程中有没有涉及两汉文化资源应用的内容?如果有,将两汉文化内容融入到哪些活动形式中?两汉文化课程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吗?

园长A:我们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并不是以两汉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看不到多少与两汉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幼儿园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玩过角色游戏――云龙茶馆、卖烙馍馍卷撒子等。除此以外,在亲子活动时会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云龙山、楚王陵等。在活动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对汉文化景观、两汉文化知识的讲解。课程中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如端午节、中秋节。

园长B:我们幼儿园有市级课题,研究主题是“两汉饮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会定期组织教师团队研讨,每个班级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会认真地搜集资料,撰写教案,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有益的经验。感觉研究的面虽然很广,但并不深入,课程的延续性并不是很好。

园长C:我们幼儿园正尝试将两汉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比如两汉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方面,效果很好,受到幼儿喜欢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感觉缺乏理论支持,不知道该选择哪些适合的内容,不知道该如何将两汉文化资源归类整合到相应的幼儿园课程主题中。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幼儿园已经发掘出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两汉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缺乏专家的引领;幼儿园在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方式比较单一,其教育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总体上缺乏规划,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比如两汉文化资源素材的选择、时间、内容的安排、实施的途径、人员分配等关键环节,都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提高两汉文化资源应用于幼儿园课程中的有效性建议

1. 构建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两汉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果将两汉文化确定为园本课程,或者预备开展两汉文化的系列主题课程,就必须整合和归类好可开发的两汉文化资源。要将两汉文化有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等类别划分清晰,组织课程建设团队,搜集两汉历史故事、谚语、名胜古迹的资料、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品、两汉饮食等文化素材,制定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避免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的盲目性。同时,还要注重不断地对两汉文化的课程资源进行扩展、丰富和更新。

2. 建立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培训机制

幼儿教师是实施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事的互助与自身的学习。因此,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如文化学专家、课程专家)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予以指点,还可以借助“三位一体”校园合作模式,聘请学前教育专家或者高校教师,与幼儿教师面对面地探讨在实际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建立伙伴关系,共研课题。鼓励幼儿教师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此外,幼儿教师应随时随地地关注两汉文化素材,主动挖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相应的实施途径。

3. 完善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激励机制

幼儿园教师日常的工作烦琐又繁重,加上幼儿园已有现成的课程内容可用,因此,很多幼儿教师缺乏开发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动力。只有在幼儿园开展全国性的活动如“两汉文化”主题活动,或者是指定专题的评优课时,教师才会较为主动地去思考和创新。因此,幼儿园要想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把进行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对于自主进行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幼儿园要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奖励,同时多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和参与培训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4. 落实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交流机制

幼儿园要想持续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多多加强园园之间的两汉文化课程建设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两汉文化主题分享月活动”等形式,互相吸取宝贵经验,形成合力效应,才能促进幼儿园长远发展以及两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巍.开发藏羌民族地区乡土资源构建幼儿园原本课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2]杨莉君,曹莉.幼儿园在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7).

[3]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篇(3)

1. 追赶潮流、沽名钓誉。一些幼儿园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缺乏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什么新潮学什么,什么流行跟什么,囫囵吞枣。从“蒙氏教学”、“瑞吉欧教学法”到“双语教学”,没有落下的。在没有新潮可赶的情况下,自己组合几个活动设计就变成了《园本课程》。其结果是:学一个,丢一个,一事无成。

2. 机械模仿、照搬套用。一些幼儿园不切本园实际,缺乏因地制宜的客观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看见别人做得好,自己就学着做,既不知道为什么学,也不知道怎样学,只是依猫画虎、被动仿效。如,把幼儿的绘画工具、图书等集中在一起,在相关的位置上贴上名签,就变成了美术区、阅读区,并称其为“区域活动”;在还没有领会“瑞吉欧教育经验”内涵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所谓的“瑞吉欧教育活动”。其结果是:东施效颦、丢掉自我。

3.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曾说过:“课程是正在发生的事,课程应该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事实上,我们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写”课程,而不是用心地去“做”课程。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备课,在教案中详细计划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课程实施的焦点放在了教师身上,而非幼儿身上;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身心体验被忽视,教师讲述过多,幼儿表达、探究机会过少,课程远离了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4. 课程资源闲置。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幼儿徒手学习的情况虽然有所改观,却仍然存在着课程建设资源单一、过多依赖书面资源的现象。如,忽视幼儿的生活资源、家庭资源、家长资源;忽视幼儿园的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忽视社区资源等。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发展性原则。幼儿园课程承担着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学前儿童的课程。对学前儿童的诠释,不能将理念停留在当下,今天的学前儿童将是明天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性的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发展性课程,既能满足现时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又适宜和促进儿童未来的发展;既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其能力、特点、兴趣和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课程,保证幼儿达到现阶段发展的应有水平,又依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 适宜性原则。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为起点的。幼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与成人不同的兴趣、需求。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在观察幼儿兴趣、需求的基础上,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关注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理念,以尊重幼儿的需要为前提,以还原幼儿现实经验为手段,构建适宜幼儿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3. 有效性原则。即遵循幼儿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儿童实现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有效性,体现在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上。当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被充分关注,他们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将思维与行为结合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构建,使课程真正内化为幼儿的经验。经验和知识的获得,是幼儿主动构建的过程,也是课程产生成效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课程建设 领导力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5-01

我国幼儿园普遍实施园长负责制,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教学开展工作,其课程领导力的高低直接界定了一所幼儿园的办学质量。长期以来,幼儿园园长普遍对于课程领导力重视不足,由此导致在此方面其能力偏低,难以满足幼儿园优质高效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课程建设领导力,从而为园所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每一个幼儿园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领导力

对于课程领导力的概念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不仅仅承担着联系上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纽带职责,同时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中,园长还要承担起课程领导的责任,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以及课程设计,如何进行课程的选择与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的园长这一幼儿园的直接管理者,而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的高低自然也就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幼儿园工作规程》对于园长在课程建设领导力方面的规定如下,园长应坚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统筹一切教学资源,科学制定并实施课程计划。园长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引导教师队伍实施课程计划,为教师实施课程创造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合作的教学氛围,从而将教师队伍凝聚在一起,实现课程教学有序推进。根据此项规程对于园长课程建设领导力的阐述,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本文将课程建设领导力的概念界定如下:课程建设领导力是指幼儿园管理者全面负责课程的选择、设计、实施、评价中,所具有的将课程教学各个主体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领导能力。

课程建设领导力是幼儿园园长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园长领导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来讲课程建设领导力是幼儿园园长贯穿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的一种领导品质,课程建设领导力与其它的领导能力相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对于这些特征进行很好的认识,更有助于园长课程建设领导力的一个提升。一是课程建设领导力是课程专业知识、领导意志、领导行为的一个综合体,上述几个方面内容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到课程建设领导力水平;二是课程建设领导力的形成来源于行政权威以及专业权威,行政权威是指园长这一个职位所赋予的权利以及权利所带来的威严,专业权威是指其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专业能力所带来的认可以及尊重,如果没有专业权威的话,那么园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力就会大打折扣;三是课程建设领导力是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它与课程建设相关的一切主体的合理,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园长一个人是难以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需要园长通过有效措施来施加对这些主体的意志影响,从而获得合力。

二、提升课程建设领导力的具体路径

根据课程建设领导力的具体内涵以及特征,结合幼儿园园长在课程建设方面所承担的职责,本文认为要想有效的提升园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力,促进幼儿园的高效发展,需要幼儿园园长在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提升自身的能力。

1.加强课程专业技术能力的建设

专业权威以及影响力是园长课程建设领导力的重要源泉,课程建设一般都涉及到设计、选择、实施、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专业能力,在课程的规划方面,需要园长利用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统筹规划,在课程选择方面,需要园长来根据教学发展以及学校的实际来选择最合适的课程方案,在教学实施方面需要园长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园长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园长应注意在上述几个方面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确保上述几个环节能够科学的推进,进而带来自己的专业权威以及影响力,为课程领导力建设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2.注重教师队伍领导力的锤炼

一所优质高效的幼儿园不在于这所幼儿园有多豪华,硬件设备有多好,给你更多的在于一支职业素养良好的教师队伍,在课程建设中,幼儿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对于园长来讲课程建设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锤炼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体来讲,幼儿园园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招聘具有良好胜任力的教师,在招聘中注意考察教师的胜任力,严把进口关,从进口层面来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针对幼儿教师的需要,综合采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的做法来提升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保持一个饱满的工作热情;三是培养教师的团体意识,让教师队伍和谐团结,在具体的教学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重点强化自身的沟通能力

课程建设中需要与教师、家长、上级等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在课程的建设中园长作为负责人无时无刻不受到上述各个主体的影响,面对这些主体,园长应加强自身沟通能力的建设。调查发现,课程建设中大部分的阻力都来自于沟通不畅导致的各个主体处于一个信息的不对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主体必然从最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行为的调整,从而阻碍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园长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会与各个主体打交道,通过良好的沟通来使得各个主体处于一个信息对称的状态,为课程建设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幼儿园园长加强课程建设领导力是促进园所高效优质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顺应幼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幼儿园园长来说应树立危机意识,在认识到课程建设领导力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之上,不断的来加以改进,从而领导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燕.幼儿园课程管理的释义及其模式分析[J].学前课程研究,2007(8).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研究热点;计量统计;内容分析;2011~2013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01-07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方面显示了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11月底,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12月初,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自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势头相对较猛的三年。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获得有益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相关论著及相关论坛较多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对2011~2013年间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图书馆的硕博论文、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专著以及各种会议上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透视2011~2013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并从中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2011~2013年间出版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以及正式答辩通过的硕博论文和相关会议论文中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学术专著,不包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材。

研究者采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界定“时间”等检索项,输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检索。对于未纳入中国知网的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中的相关资料,采取人工检索方式加以弥补,最终共收集到文献资料395篇(其中学术专著4本,硕士论文65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文献310篇,学术会议报告6篇,报纸文章4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类

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说明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者基于所收集到的文献,并参考有关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全面覆盖的分类表。这其中,主要参考了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2〕、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3〕、王春燕的《幼儿园课程概论》〔4〕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科教材。根据这个分类表,研究者将研究文献内容分成13个类别,分别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国外幼儿园课程。

需要说明几点:(1)由于所收集的研究文献内容庞杂,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时,研究者对类别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定义规定。比如,将“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界定为与实践相对而言的,对幼儿园课程所作的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功能、特点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2)有的研究文献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比如有关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既可归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类别,也可归到“农村幼儿园课程”类别。为此,本研究根据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研究重点,最终将文献归为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进行重复归类统计。(3)对于所收集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也根据其主要内容将其归入一个类别。

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依据研究文献数量)前六位依次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及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其余类别的研究文献所占百分比均不足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于课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即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

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1.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

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文献共有68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文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者学科视角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途径、方式和主体等。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认为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以及课程资源都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缺一不可。〔5〕受多元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诸如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有出入等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6〕构建这个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有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注重对话性、游戏性、体验性以及生成性。〔8〕除了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宏观思考外,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专门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失语”现象,先“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后“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再“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剥夺幼儿话语权利的社会现实”。〔9〕

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探讨角度多样。许多学者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有讨论如何将武术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有讨论如何将民间工艺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讨论如何基于艺术作品欣赏设计和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等等。也有学者对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这些研究文献的共性是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等等。

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文献共有39篇。有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使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对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分最高,目标与内容得分最低。〔10〕对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但教学支持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大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1〕研究者努力寻找原因,给出建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特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结论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地域性、时效性限制也比较明显。研究者大多强调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这其中对教师的提问语和应答语的研究最多。有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存在数量过多、质量较低等问题。〔12〕教师的应答语则往往是在教师提问之后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重复、机械单一、缺少有效总结提升等问题。

2.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共65篇,主要涉及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生活化、课程整合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问题。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涉及到“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13〕“如何在环境中显现幼儿园课程价值”〔14〕“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15〕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及学习者的需要与幼儿园课程的属性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16〕有研究者对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发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犹如“钟摆”,受“传统蒙学思想”“教育理论思潮”“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几经变迁,今天已走向“和合”状态。〔17〕不少研究者强调,幼儿园课程要有“适宜性”,要“回归生态”〔18〕“回归自然”〔19〕。幼儿园课程“要让儿童在与教师的生命对话中”,将自己“原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展现自己的生命能量”,“进而不断建构智慧、建构生命”。〔20〕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并据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有研究者对课程生活化的“缘由”“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应“融于教育”〔21〕“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22〕等。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受到较多关注,有研究将技术手段与课程相整合,有研究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手段的多样性和整合内容的多元性。

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各种理论给了研究者很多启发。例如,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幼儿园课程要重在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开展多元评价,重视家园共育等。有研究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幼儿园课程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走的是一条主动借鉴西方经验的道路,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借鉴国外的各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理论,比如“多元智能理论”“自然主义”“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等,分析其对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有研究者则重视研究各种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问题。广泛吸收他国经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进步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共有54篇研究文献。其中,关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受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大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地域分布较广,如,有关于对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3〕有关于对浙江民间木偶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关于将苏州“三坊七巷”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研究,等等。但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着较突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教师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培训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系统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发现教师素质不够高是根本原因。基于此,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合作、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一定义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从空间上看,既有对园内资源的研究,也有对园外资源的研究。其中,对园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有对家长、社区以及园所周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从资源属性上看,有对物质资源的研究,也有对非物质资源的研究。前者包括对活动室里的“自然角”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诸如“节庆文化”“民间文学”等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化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少。课程资源库可为教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支持,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24〕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库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

有关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文献共有37篇。总体上看,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元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就元研究而言,有研究者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25〕有研究者从文化视野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滋养、浸润着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反过来又体现和反映了园本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有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较多,从中揭示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例如,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较片面、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较欠缺、教师对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大多是对本园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梳理,例如“绿色田园”教育课程〔26〕、创意美术课程、“十子”活动课程等,这些研究大多会从园本课程的价值,开发原则,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园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通常会“体现国家课程的精神,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和谐发展”。〔27〕

5.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这方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幼儿园课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到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再到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最终又回归到关注儿童的经验上来。〔28〕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完全西化到逐渐中国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本土化特色日益明显,呈现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课程的类型多样且彼此融合”“课程的生活化被进一步重视”“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兼备”的鲜明特点。〔29〕

第二类研究通常聚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例如,结合《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30〕、课程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超载、课程小学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根据经济学博弈论理论,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陷入了“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要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方面有所变革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选择性激励制度”,需拓宽课程改革的思路。〔31〕

6.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作过这样的界定,“课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新文化在旧文化走向衰亡的基础上不断被创造的过程。〔32〕2011~2013年间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尤以对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最多。除了期刊论文外,有3本相关著作值得关注,它们是《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3〕《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34〕和《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35〕这类研究涉及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诸如蒙古族文化、土家族民间艺术、闽南文化等均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视野。有研究者将民间童谣、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有研究者将美术、音乐、文学乃至美食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研究者认为,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许多研究者通过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关,而这恰恰是一线幼儿园教师比较缺乏的。因此,这类研究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做的。3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适宜性问题。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属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文化适宜性课程为儿童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具备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的文化、生活、生命的本真等。〔36〕

四、研究特点及展望

文献调研发现,2011~2013年,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包括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等。不过,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分布不够均匀,如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多达68篇,研究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有65篇,而研究课程编制问题的只有6篇。因此,从总体上看,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但研究重心并不集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评价这类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此外,从研究文献看,虽说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单一的研究者,所以很多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分析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宜更多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从生活本位到生命本位,越来越强调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以后,公众对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更好地学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分离或平行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理论问题以及整合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使游戏真正与课程融为一体。

三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强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重视成功经验的推广。当然,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是幼儿园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今后宜对课程评价的机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展开更多的研究。

五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128,12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甜,刘琴.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生态学分析〔J〕.新课程,2012,(10):6-16.

〔6〕李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12):186-187.

〔7〕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J〕.社会科学家,2013,(8):119-122.

〔8〕刘晓燕.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45.

〔9〕尚伟伟.凝固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琼,王春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以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7-11.

〔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12〕李香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6-98.

〔1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14〕刘晓红.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5〕王燕媚,崔永平.回归生态:幼儿园课程的应然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3-4.

〔16〕鲍亚.试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J〕.家教世界,2013,(20):46-47.

〔17〕钱晔.略谈幼儿园课程价值在环境中的显现〔J〕.考试周刊,2011,(38):235.

〔18〕文焰.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48-149.

〔19〕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0〕郑轩,王芬,王春燕.一项关于儿童、教师与课程隐喻的调查报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11-15.

〔21〕卞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2,(12):173-174.

〔22〕刘依群.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J〕.科学大众,2013,(5):102.

〔23〕高娃.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呼科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4〕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2011,(11):36-39 .

〔25〕左瑞勇,李婷婷.园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探讨: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1,(2):41-43.

〔26〕张丹霞.“绿色田园”教育课程的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3):62-64.

〔27〕严仲连.论园本课程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7):4-9.

〔28〕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2-5.

〔29〕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1-143.

〔30〕刘爱霞.浅谈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49.

〔31〕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7-139.

〔33〕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4〕顾剑英.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篇(6)

办园总目标: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省、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实行新型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领导团队,以教科研促发展,形成一支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专业型教师团队。创设儿童化、多元化、具有现代气息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身心和谐、富有个性、主动学习的儿童,力争使我们在省级示范园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把我园建设成省、市一流的名牌幼儿园。

突出一个主旋律:积极推进和谐素质教育。

创建两大特色:课程园本化、教育特色化;

弘扬三种精神:乐于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务实创新精神。

定准四个目标: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以全面实施和谐教育为主线,努力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注重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

分步实施目标与计划:

2011年7月—2011年7月

阶段目标:

学习贯彻《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幼儿园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实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全面实施和谐素质教育,完善园本课程建设,内部环境建设,为幼儿的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提高教师自身基本功,建立起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

措施与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修改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民主治园的各项举措,把各项监督机制落实得更细更实,进行科学民主管理,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搞好师德教育,建立起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为我园的发展释放能量。

三、组织教师进一步领会“纲要”精神,不断学习中外先进的幼教理念,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用自己培训自己的方法,采用各种交流活动、案例分析、教育随笔、教学能手大奖赛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四、搞好园本课程建设,创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

五、搞好省、市、区及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的各项开题及研究工作,规范各项课题研究过程,把课题研究活动引进教育教学当中来,以科研促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利用家教网、家教园地,对家长进行幼儿教育指导,提高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及教育的能力。搞好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亲子园”活动,做到家园教育相互配合。

七、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的作用,每年向社会进行全方位开放。同时发挥“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以及以城带乡和双阳“手拉手”单位的指导作用,帮助协作单位尽快改善办园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八、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教育资源共享。

九、搞好园内环境建设,如外墙粉刷、重建大门、改造洗手间以及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011年7月—2011年7月

阶段目标: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理念,实现科学化、网络化、人本化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立足园本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步形成学习型组织,创设一切有利条件,提升我园的综合办园实力,以优质的办园水平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措施与计划:

一、对教职工全面实行量化考核工作制、工作业绩评分制、工作岗位竞争制以及其他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管理,从而达到整体水平的全面发展提高,并最终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

二、全面搞好各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立足本园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做细、做实,充分发挥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逐步形成学习型团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内化、转化到教育行为之中,既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最大利益,又能指向幼儿发展的未来方向。

三、全面推进园本课程研究,创幼儿园园本课程教育特色。学期末召开园本课汇报会、总结会。

四、根据我园幼儿的特点按小、中、大制定不同层次年段幼儿教育目标,加强幼儿的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五、继续搞好园舍建设,绿化美化幼儿园,使幼儿园建设高品位、精品化,争创绿色幼儿园。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内生活和社会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七、充分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与家长分享幼儿教育的理念、经验、体会。

2011年7月-2012年7月

阶段目标:

实现现代化管理机制,创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层次开展现代化幼儿教育研究;教学上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适应新要求,增设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优势;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取得广泛、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一流的名牌的现代化幼儿园。

措施与计划:

一、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管理层不断吸取新的管理理念,提高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形成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的现代化管理团队。加强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并形成系统的幼儿园管理体系。

二、运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档案材料信息化,进一步管理、加工、利用,建立适宜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三阶段,完成园本课程、特色课程及新课改的整合。

四、依靠课题研究造就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时注意把握团体与个人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团体的发展为基础、为背景、为养料,在团体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同时,又以个人的发展促进团体的更好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的联系,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相互发挥积极影响的“一体化”教育思想。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篇(7)

[论文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0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 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 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 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 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 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注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 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 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