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5:57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篇(1)

选题的确定应深化到人人有任务或课课有任务。如果是科组研究的教研主题,应将具体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如果是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主题,就应把主题完成计划落实到对每课的研究上。具体主题案例如下: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研究内容,一年级是音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关键期中不仅要培养孩子规范的音乐课堂纪律、自然的发声状态、良好的聆听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多声部意识等等。这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处都有明确练习指示。所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是课标、教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为此,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实施中就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探究。研究步骤一:研究内容——下册第二课的《放牛歌》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间奏处的多声部打击乐器练习研究步骤二:研究内容——下册第四课的《可爱的小象》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演唱中的多声部打击伴奏练习研究步骤三:研究内容——下册第五课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

二、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运用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2)二声部伴奏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主题思维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意义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小学低段;班级合唱;入门教学

合唱是一门综合艺术,讲究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均衡。著名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低段的二声部乃至多声部合唱教学存在诸多普遍的问题。首先,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第3册才出现轮唱歌曲;其次,有的老师推咎于合唱难度大、学生音准不行,将多声部直接减成单声部教学;再次,学生在学唱过程中频繁出现各个声部相互“串门”等混乱状态,老师更是对美好的和声望而兴叹,并且纵观市、县音乐教学研讨活动中,敢于挑战合唱课的老师更如凤毛麟角。小学的合唱歌曲教学为何让我们大多数的一线音乐教师如此纠结呢?思考成因:(1)音乐教师缺乏合唱教学的整体意识和系统意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方法。(2)学生学习合唱困难重重,久而久之,对合唱不感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在音乐课上带领低年级学生进入合唱之门,使每一个学生都原因参与合唱,体验合唱带来的无穷魅力呢?笔者通过校本实践,在一至三年级的音乐课堂作了几点尝试,阐述如下:

一、有意提前渗透和声概念――唤醒和声细胞

童声合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在掌握合唱能力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熏陶学生的性格情操,以及扩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开始,转变传统的单声部音乐教学模式,将以往在低年段“无意识的”优化为“有意识的” 和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接受并喜欢和声,在音乐课堂中逐渐掌握多声部合唱能力,并让这一理念持续贯穿整个学段的教学任务之中。

如,《师生问好歌》:

第一句先由老师唱出上行的旋律,然后第二句师生共同唱出旋律下行的纯四度、小三度和声,最后第三句在老师柯尔文手势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唱出下行的旋律,但构成一个大三度和声效果。让学生感觉到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可制造出美妙的和声。

又如“柯尔文”手势进课堂:

在一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我将7个小音符用不同的色块以台阶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学习音符的唱名。这样,学生快速认识音阶及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并在柯尔文手势的“引见”下走进音乐王国。在以后的音乐课上,我们可以慢慢地(无须7个音符一次性都教,那样学生一下子难以消化)要求学生左右手并用,结合每个音符的手势唱音符。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很有耐性。我一般会以■这样的顺序来进行三度和声的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认识音符的同时也初步确立三度音程的音高概念。

二、律动中体验声部织体特点――激活和声细胞

低段学生爱动爱玩,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律动表演正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的常用手段。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动起来,让音乐真正走入他们的心里,直至表现音乐。同样,在多声部音乐实践活动中,律动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多声部的不同形态及特点,从而体验到音乐作品的多声部织体带来的丰满音响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1.“看”出音乐的声部特点――分组表演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更未能熟练识谱,选择图谱辅助合唱教学,形象直观,从图面上能直接反映出音的高低、走向,能很好地辅助合唱教学。

如,第5册歌曲《钟声丁丁当》:

根据这样的图谱,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高声部,模仿悠扬的小钟,另一组为低声部,模仿平稳的大钟。通过两个声部各自的体态模仿表演,各声部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声部音高的走向。并且低声部知道在哪一个拍点进入,两个声部之间是如何配合的,图谱中一目了然,很好地辅助合唱教学。

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学生容易被主旋律中旋律性、节奏感强的织体所吸引,抓住这部分的音乐进行律动,让他们愿意听着音乐有序地去参与、乐于表现特定的音乐形象。

2.“听”出声部织体的互动――合作表演

教材中的许多欣赏曲中包含了丰富的声音配置,许多声部材料清晰简洁、对比性强的作品的声部可以让学生明显地“听”到,律动使学生在音乐中体验中感受音乐形象,让不同旋律在各声部的律动表演中一览无余。

如,第1册欣赏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中的第一乐段,主旋律的4句口哨主题反复出现,同头不同尾,学生很快会抓住音乐形象,而低音部分行进的踏步声却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而音乐生动、丰富的表现力恰恰是因为伴奏声部的衬托。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熟悉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关注聆听低音部分的恒拍(XX)脚步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将学生分成两个组:A组学生根据主旋律反复出现同头不同尾、悠闲自得的音乐形象特点表演;B组学生则按低音轻踏步的节奏(XX)恒拍模仿小狗乖巧有规律的脚步声。

通过律动参与表演,各个声部织体中各种形态的音乐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就能有清晰的印象。像第1册欣赏管弦乐曲《野蜂飞舞》、第2册欣赏管弦乐曲《调皮的小闹钟》等都可以让学生“听”到各声部音乐的行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听”到多声部织体中的互动,“听”到声部交融中产生的和声美。

三、游戏中隐性掌握合唱能力――培养多声听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从儿童最爱的音乐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走进多声部。

1.“卡农”游戏

轮唱是“卡农(Canon)”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所谓的“轮”就有滚动的意思。在同一个旋律下,每一部之间要相差两拍,分部唱,轮到哪部就哪部唱,结尾都要统一到一部结束。轮唱时大家都唱熟悉的声音,声部合作时注意力不容易受另外声部的干扰,是低段学生乐于接受的演唱(奏)形式,也是开展二声部歌唱的最好准备。

如,用“XXX”节奏型卡农:学生掌握节奏后分成两组,A、B组间隔一拍先后进入,不受干扰地不断重复拍击。虽是简单的节奏型,学生却觉得很好玩。开始的时候或许不太理想,逐渐练习之后,两个组的节奏会越来越不受干扰,相互协调,形成错落有致的二声部卡农。随着练习的深入,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四组进行卡农游戏等,还可以尝试增加不同的节奏型以及长度。

如,歌谣《哈巴狗》:

边念边用手拍节拍“X X X X”,熟练并速度稳定后,分两组轮说,间隔两小节;再分三组轮说,间隔两小节;再三组分别按以下节奏边律动边说:一组拍手(X XX X XX),一组跺脚(XX X X),一组拍腿(XX 0 XX 0)。学生在满怀兴趣、毫无负担的轮说中,走进了最原始、最古老的多声部音乐形式。

第4册中首次出现轮唱歌曲《两只老虎》,对于既熟悉又有些难度的歌曲,学生觉得这样唱很有趣,在轮唱中,轻而易举地走进多声部合奏形式。在低段适合轮唱的歌曲有:《拉勾勾》《云》《郊游》《小蜻蜓》《小星星》《共产儿童团歌》《牧童》《草原上》等。歌曲《云》等歌曲是一年级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灵活调整,在二年级处理成轮唱的形式。

2.“音响”游戏

打击乐器的合奏讲究声部的协调、音响的统一,与合唱异曲同工。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接触各种打击乐器,引导他们玩出和谐的音响,然后再进行合奏探索。

如,第2册歌曲《小雨沙沙》学学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学生分组模仿风声雨声之后,再加入沙锤模仿雨水的沙沙声、碰铃模仿风雨中清脆的风铃声,声势动作与小乐器合奏展现春天的奏鸣曲,打击乐器和合唱表演活动具有高度的合作性,能有效地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在合作演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量的均衡及节奏的整体协调一致,并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合唱、合奏的经验转移到合唱中。

仔细钻研各学段的教材编排,定能发现一、二册教材中出现不少生动的多声部音响素材。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或情境需要进行合理的编排,创造出具有音乐美感的多声部音响,让学生从不同音色、不同节奏型中去体会奇妙的和声。

如,第1册《爱劳动》学学劳动的各种声音:

如,第2册《火车开啦》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

一组先进入,再过渡到第二组,直至第三组,在错落有致的多声部节奏声中,既有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多声思维和多声听觉。低年级教材中收录的打击乐伴奏谱,如,第1册歌曲《龙咚将》的打击乐伴奏谱,就是用锣、镲、鼓制造了三声部音响伴奏效果;第2册《两只小象》、第3册《母鸡叫咯咯》《海》等歌曲都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感受多声部的音响。

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中还发现,演奏口风琴能帮助学生在唱歌、识谱、视唱、听音等各种音乐能力的提高。教学时,在学生熟悉主旋律之后,先让学生分声部用口风琴弹奏不同声部的旋律,互相聆听,然后引导学生将口风琴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互相聆听、轮流交替奏、唱,有机过渡。借助口风琴,声部难点将不再是难点,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使合唱、合奏更加有效。

四、歌声中享受合唱的快乐――参与和声实践

美好的童声需要正确的呼吸方法为依托,“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比如,用“打哈欠”“叹气”“闻花香”等形象语言教会学生胸腹式呼吸,慢慢地引导他们放松身体器官轻声用气息歌唱,使学生从过度使用真声而导致紧张的压喉状态中解放出来。我们还可以根据歌曲演唱需要,进行相应的母音练唱,如,用lu代替唱名来进行发声练习,逐步训练他们的统一、纯净、和谐的音色。

如,我常在课堂给学生训练的“送音游戏”:左手用柯尔文手势do(唱长音),送给A组学生,学生轻唱;我再用右手柯尔文手势送出第二个长音mi给B组学生,学生轻唱,美妙的和声就会在教室里回响。在学生掌握do、mi、sol等唱名后,还可以引导“我唱do,你唱mi,他唱sol,大家一起唱”。这样,在师生的互动音高游戏中,使学生受到和声听觉的训练,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看老师简单的指挥手势,比如,开始、延长、停、力度强弱等。

低段教材中的演唱歌曲结构简单、美妙容易上口,留给我们很大的加减空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合唱能力,为歌曲加上伴唱声部,对前奏、间奏和尾声进行创造,对曲谱作适当的简单的二度创作,逐步带领他们走进合唱殿堂。

1.化简为繁,衬词伴唱

学生在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给歌曲加简单的衬词伴唱,增添歌曲的情趣,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很适合低段学生。

如,第1册歌曲《拉勾勾》,在长音处加入衬词:

句尾长音处加入伴唱“啦啦”,节奏简单,音高和高声部一样,只要和高声部接好、唱准,注意音色音量的变化就可以达到合唱基本要求。像第2册《云》第3册《大海》等歌曲,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

2.固定音型,顽固伴唱

“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常译为“顽固伴奏”,指一个4~8小节小型乐句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一开始由教师唱顽固伴唱,学生唱主旋律,接着由部分学生伴唱,其余学生唱主旋律,等学生完全适应这种歌唱方式后,就可以组对组,或者一对一进行单独表演。

如,第1册歌曲《法国号》:

这首歌曲的节奏规整,可以在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进行简单的低声部顽固伴唱。一直是固定的音高与音型,学生很容易就能实现表现两个声部的效果,更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绪。

又如,第4册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在学生演唱到歌曲第二乐句,老师加入高音“哎咿呀――”,学生演唱主声部与低声部的伴唱,师生第一次合作时,学生的伴唱力度会比较强,教师做引导后第二次合作时,学生的力度会明显减弱,达到理想的合唱效果。

在低段比较适合进行顽固伴唱的歌曲还有《乃哟乃》《卖报歌》等。

3.巧创意境,加引子、尾声

很多短小精悍的歌曲往往让人唱完了还意犹未尽,为这样的歌曲加上引子和尾声正好可以充分表达意境,引子部分可以处理为渐强,而在尾声部分力度为渐弱,这样不仅创设了歌曲的情境,还渗透了合唱意识。

如,歌曲《乃哟乃》:

4.二度创作,灵活改编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短小精悍的歌曲,我们还可以在不改变音乐形象的前提下,对这些歌曲进行简易而巧妙的和声配置加工,这也是锻炼学生和声能力的较好途径。

如,第2册歌曲《小雨沙沙》:

当然,在这样的歌唱中,我们不能忽视和谐的声部合作,引导学生边用“悄悄话”加轻柔的声音演唱自己的声部,一边又去“偷”听对方声部,交换进行。这样的方式假以时日,学生就能学会聆听、唱准音高,通过轻声歌唱,统一演唱音区,美化演唱音色。

总之,童声合唱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师生之间的长期合作与积累,特别是教师既要担任指导者,又是合作者与实践者,更需要付出辛劳。如果我们每位音乐教师都能从一年级开始,将“零起点”走进多声音乐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学期、整个学年、整个学段的教学中,并且有计划地层层递进。通过长期训练和活动,让学生通过歌唱去体验真、善、美。相信到了中高年级,当合唱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课堂中必能流淌出和谐动听的合唱之声。

参考文献:

[1]汤云美.班级“合唱前置教学”的策略[J].中国音乐教育,2012(12).

[2]方秀娟.低年级多声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7).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篇(3)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六年级学生,总体来说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能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在进行合唱时多数同学能注意积极配合他人,能对同学的课堂表现做出合理评价,在欣赏方面能乐于倾听各种乐曲,并能对所听乐曲做出简单分析,多数同学音乐想象力丰富,对所听音乐能即兴表演相应动作,叙说音乐内容,有较强的音乐创造能力。但对于歌曲视唱旋律方面难度较大,还不能单独视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这方面教学,增强音乐教学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歌曲、读谱知识、综合训练、欣赏及选用乡土教材。本册教材共有歌曲七首,补充歌曲四首,其中中国民歌一首,外国民歌一首。综合训练以多声部发声练习与创编旋律练习为主,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与创作能力。欣赏曲目共有七首,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能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了解一些西方音乐文化,提高音乐修养。

2、审美教育。

用热烈而又欢快的情绪,轻松、柔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欣赏和感受美的能力。

3、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学会自己看谱,读懂力度、速度等音乐符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旋律,并为自己创编的旋律配上歌词,并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四、教学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经常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课堂 音乐语言 交流

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语言艺术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语言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一定指向性的点缀性音乐,其中包括音乐课中的师生问好、起立坐下、鼓励、过渡、情绪渲染等。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堂音乐课如果过了十分钟也不出现音乐,这堂音乐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因此,音乐课中决不能缺少音乐,音乐教师应充分运用音乐代替语言与孩子交流,让音乐语言贯穿于整堂音乐课,使学生沉醉于音乐气氛之中。

一、课前准备用音乐交流

(一)进(出)教室

音乐课我都要求学生打铃前在音乐教室门口排好队进教室,上课铃响起后我就会弹奏初中每册书前的《歌唱祖国》,前奏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整队,进入歌曲弹奏后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节奏踏步走入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好。

(二)准备静心阶段

等最后一位学生就坐后,我就演奏九年级18册《森林之声》A段,舒缓愉悦的音乐让学生马上可以安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

进教室的音乐可以一周更换一首作品,既营造了一种教学前奏的氛围,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积累过程。

二、课之伊始用音乐交流

当学生有序地走进教室坐好,教师依然可以不发一言,微笑用音乐来说话。教师以手抚琴弹出( 1 3 5 11 -1 -),学生会自觉起立。

教师弹唱:1 2 3 4 5

同 学 们 好!

学生接唱:5 1 5 5 1 5 5 1 5 4 3 2 1

老 师 好 老 师 好 老 师 您 好 您 好!

再随教师( 1 5 3 1 1 -1 -)的琴声坐下。整个过程轻松、自然、有序,虽然是一些很常规的训练,却隐含着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感受了音乐的节拍、感受了音的跳进和级进,建立了基本的音高概念。

三、课中活动用音乐交流

常规的45分钟音乐课,若想学生一直安静地坐着听教师讲课,那是不可能的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给他们设计一些合作参与式或自由表现式的离座活动,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如何在活动组织中做到自如呢?可以用琴声来组织。

(一)组织教学维持秩序。如果我想终止某个活动,而且希望学生能够快、静、齐地回座位坐好,或者课堂正处于一片混乱中,可以利用一些欢快的乐曲片段来组织管理,如弹奏九年级18册《森林之声》中的B段2遍,要求学生听到这段音乐立即回位,可以轻松地用琴声、用音乐声告诉孩子们“快回座位做好啦!”“赶快安静下来啦”,同时也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也不用费太多口舌。

不过,课堂组织教学的音乐也不能滥用,要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用,不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教学消化反思。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一节课都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老师便可以在课中间舒缓地奏起舒伯特的《摇篮曲》,让孩子们养成安静休息并回想课堂所学的习惯。音乐声一起,学生便自觉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休息,直至七年级下册的《青春舞曲》音乐响起。

(三)组织教学活跃氛围。当《青春舞曲》音乐响起,由指定的领操员带领全体学生做一些头、手臂舒展运动,哪怕只是短短的一遍音乐,对学生的身心都是一种很好的放松,同时听到该音乐也是提醒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坐姿,随时进行调整。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篇(5)

一、音乐多媒体教学系统,有助于激感

我们学唱一首歌曲,在学唱歌曲旋律时,脑海中就会呈现歌曲意境的视觉形象。人脑思维或学习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输入到大脑,进行整理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充分达到这种认识的整体性要求。如在学唱五年级下册歌曲《乡间的小路》时,先给学生展示乡间小路的图片,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歌曲的情感,再配以优美的旋律,学生好像置身于歌曲的情感中,再通过钢琴学唱,很快的学会歌曲。如果再加以视频资料辅助,就能更好地在学唱时理解歌曲的情感,体会更深层次的意境。达到视听结合,音效融为一体的感觉。

二、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传输多媒体,不仅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共享其多媒体信息,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把握和认知。小学生喜欢形象生动变幻无穷的新奇事物,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概念等基础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事物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唱一年级音乐下册《柳树姑娘》时,先通过网络创设出河边美景,柳树成荫、蓝色天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找生活中的美景。再通过网络搜集歌曲《柳树姑娘》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学会表演,学会创造。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地唱起来。在这样的前提下,让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为已经在电脑中设置的歌曲图片以及音乐标题打分,学生积极性提高,兴趣高涨,音乐课学习氛围也更浓。

三、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在实际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从各个角度展示三维立体图形,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形,可以动态地演示一些变化过程,也可以把一些变化过程分阶段进行演示。我曾经做过一个课件,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歌曲《在一起》。在这个课件上,我运用生活中各种事物,形成融汇在一起,让学生寻找答案,他们能很快找出这些组合。还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就是用星星和月亮组合,珍珠和玛瑙结合在一起。告诉大家,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组合,学生猜出我国少数民族在一起,以此教育学生全中国包括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在一起,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和谐、更团结。

四、音乐课的自主学习,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来自教师和计算机的信息,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操作实现反馈,由教师和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情况决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地跳》歌曲学唱时,我运用一些孔雀开屏的图片以及舞蹈家的孔雀舞,激发学生对孔雀的喜爱,并让学生积极学跳孔雀舞,在学唱的同时并做出基本动作。然后让同学分组交流、讨论、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基本动作,还能为别人评价,找出不足,互学互补。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音乐课堂:多声部音乐教学

2011年版的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三至六年级要“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但是从花城版二年级的教材来看,就已经出现了二声部合唱曲《恰利利恰利》《多年以前》。孩子们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一下子就进入二声部合唱歌曲的学习,感到无所适从,常常会出现声部混乱,音高不准、声音不和谐等情况,有些教师更是直接跳过二声部的教学,只教唱高声部。如此一来,导致学生的合唱意识淡薄,缺乏对和声音响听觉的培养,缺乏运用和谐声音演唱合唱作品的成功体验,造成学生对二声部合唱歌曲缺乏兴趣。二声部合唱教学由此成了音乐课堂里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此,在低年段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尽早融入多声部音乐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敢于创编,让学生在低年段开始逐步认识多声部音乐,帮助学生建立起多声部音乐的概念,练习好合唱基本功,这样学生在小学中高年段学习二声部合唱作品时便不会感觉困难重重了。

一、在玩中学,创设多声部节奏律动游戏

在音乐课堂上创设多声部节奏声势的游戏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识谱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多声听觉能力[1]。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描述雨声、风吹树叶声、汽车鸣笛声等不同长短的声音创设情境,把这些生活上的声音与基本的节奏型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声部的节奏律动。

二、在唱中学,创编多声部歌曲

每个学生的歌唱能力决定多声部合唱的声音效果,进行多声部教学时,不能忽视学生演唱技能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声训练,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发声习惯,使用轻声高位置歌唱,让学生边唱边注意用耳朵聆听自己的声音是否和其他学生的声音和谐、统一[2]。

(一)趣味练声,结合多声部视唱教学

学生在学唱多声部歌曲时,最常见的问题是声部之间互相影响,造成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干扰,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跟着别人的旋律声部唱“跑”了。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中要注意给学生建立起多声部和声意识,在发声练习时可结合多声部和声进行训练。

示例:花城版一年级上册的歌唱课《在农场里》。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固定使用同一种动物叫声,先用动物叫声进行多声部节奏型练唱。

再把以上的节奏型填上三和弦的音高,每个小组固定一个音高,然后用这三种动物的叫声进行移调练声,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发声的歌唱位置,轻声练唱。通过趣味发声练习,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唱,建立起多声部和声演唱的概念。

(二)善于运用音乐创作手法,对单声部歌曲改编

在低年段的音乐教材里,以单声部歌曲为主,节奏宽松,旋律简单。教师在教唱单声部歌曲的时候可以把歌曲改编成卡农式轮唱二声部歌曲,也可以改编成衬声铺垫式、重叠式、镶嵌式的二声部歌曲。教师根据歌曲的旋律进行,还可以把歌曲改编成增加同方向二声部旋律进行、反方向二声部旋律进行、斜方向二声部旋律进行的二声部合唱歌曲。这些音乐写作手法特别有利于低年段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的基础学习。

例如,花城版一年级上册《我的头我的肩》单声部歌曲改编成卡农式二声部轮唱;花城版一年级下册《小铃铛》可以改编成衬声镶嵌式的二声部合唱。

三、在奏中学,歌唱与器乐结合为多声部音乐

通过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的结合,演唱和演奏不同的节奏旋律,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加深音乐记忆,可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歌唱与打击乐器结合为多声部音乐

音乐课堂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有双响筒、三角铁、摇铃、蛙鼓等,这些打击乐器的音色特别,演奏方法简单易学。在低年段的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边歌唱,边运用打击乐器进行合作演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乐感,培养他们的多声部合唱合奏意识。例如,在花城版二年级上册《小星星》一课中,便加入三角铁、铃鼓、响板等多种打击乐器。

在打击乐器的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也可以对照能与教师发给学生的课堂打击乐器音色相近的生活物品,发动学生从家中的废弃材料如易拉罐、塑料瓶、小木棍等,研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打击小乐器,并带回课堂上一起为演唱歌曲伴奏。

(二)歌唱与课堂乐器结合成多声部音乐

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竖笛、口风琴、口琴等课堂乐器的教学,与歌唱形成多声部的音乐。在学校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也可以加入一些陶笛、葫芦丝、三弦等民族乐器为演唱伴奏。在花城版的一二年级的音乐教材中,目前还没有加入课堂乐器教学的编写,但教师可以自己研发课程,为低年段的学生编写易于学习、易于演奏,能与课本歌曲同步结合的乐器教学的校本教材。

多声部音乐教学能为学生构建多声部纵向和声音乐的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识谱能力、记忆能力、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3]。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技能线索,从低年段便要开始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多声部音乐的教学,逐步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的终身享受者。

参考文献

[1]金丽霞.小学多声部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篇(7)

探美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8-02

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弦,就要立足于吟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搭建互动探究平台,加强鉴赏创造和拓展迁移的思维训练。作为有20余年教龄的语文学科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即“立足吟读,初步感知――说读写画,互动感悟――探究亮点,局部突破――设疑质疑,鉴赏创造――精炼主题,拓展迁移”的“品韵・悟神・探美”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套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立足吟读,初步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文言文讲究音韵,读来韵味无穷。只有吟读方可通晓其义,也只有通晓其义方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吟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饶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并在吟读的过程中醉心于其中的韵律以及这些韵律带来的快乐。吟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背景音乐伴读,有教师范读,有结伴对读,有团队创意诵读,有音频导读,有多媒体视频范读,还有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齐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走近作者成为了可能,走进文本成为一种需要。《岳阳楼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通过骈散结合营造的长短错落、抑扬变化的音韵美会让学生陶醉;《与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绵长情意中的慷慨悲愤会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说读写画,互动感悟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两端一边站着的是作者,一边站着的是读者。只有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经得起反复推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摆脱呆板的说教和灌输性的解读,教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细细读一读、互相说一说、尝试写一写、动手画一画的方式解读文章,构建读、说、写、画的互动平台,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文言文版游记,说一说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词,写一写文言文版的家乡胜景游记,循着作者的足迹画一画小石潭导游图。在互动的教学中,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都得到了落实。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言辞酣畅、气势恢宏的论说文,说一说其他历史名人经过磨砺终有成就的事例,写一写现代版的运用事实说理的论说文,画一画课文的逻辑思维结构图。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感受很深。

三、探究亮点,局部突破

善教者启思导疑,强调思维的引导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析文中的亮点,力图突破局部,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爱莲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托物言志和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是其亮点,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其语言的音韵美,还要引导学生精析文中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的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状物的,那些描写为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引导学生体会将莲与、牡丹作对比的好处。此外,笔者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花语入手,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抒发自己爱花的情感,并让学生撰写与之相关的广告语,或者制作贺卡。又如,《强项令》(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故事脉络清晰,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看着连环画讲故事,而后分析人物形象,是增强阅读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果教师再让学生组建团队演一演这个故事,体会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也会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设疑质疑,鉴赏创造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质疑能力是创造性鉴赏的基础,也是完成拓展迁移的必要条件。一位在课堂上能以巧问点拨引领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同样一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相信,只要把设疑、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也一定会有奇思妙想。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课时,在鉴赏了作者用白描手法点染的雪笼西湖的景色后,笔者设计了设疑、质疑创造性鉴赏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这段雪景的描写与《周庄水韵》(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周庄仲春雨景的描写一样尽显朦胧之美,但一处是冬景,一处是春景,一处写旷达和痴迷,一处写欢喜和优雅,虽有差异,却都尽显作者用笔之妙。那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如何把握情景交融的技巧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提出这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至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一个生生互动的高潮。教学《三峡》(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学生还将今天的三峡和课文中的三峡作对比,表达了对新三峡生态环境的忧虑。文笔描绘的三峡奇景让学生啧啧称奇,也让学生为其奇景无法再现而遗憾不已。学生走出文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五、精炼主题,拓展迁移

我们知道:理想的课堂,教学主题简洁明了,教学语言醒豁到位,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并能由主题引申到现实生活,进行拓展迁移。古今贯通是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教师应让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学会类比设喻的规劝说理方法,学会精辟地说理;从《愚公移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故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家乡的景区开发出谋划策;从《曹刿论战》(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学会从国家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的重要性和礼贤下士的必要性,评价当前的社会热点;从《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学会如何进行针锋相对的驳论,并试着评价当前一系列改革的利与弊,对新一届政府领导实施中国梦想将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能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穿越”,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他们乐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