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普洱茶文化论文

普洱茶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7 02:49:10

普洱茶文化论文

普洱茶文化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营销;普洱茶;4Ps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普洱茶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茶文化营销普洱茶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一、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二、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普洱茶文化论文篇(3)

早期出版普洱茶类图书的学者,并非官学体系的茶学专业出身,而是在私学领域里进行实践而结出的果子。归类下来,这些经典的普洱茶书籍有: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这本书选编了第一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的42篇论文,总结了普洱茶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普洱茶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观念;云南农业大学的周红杰教授主编的《云南普洱茶》,让人们对普洱茶获得了系统与理性的认识;邹家驹先生的《漫画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画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茶》,这两本书真是漫画,轻松诙谐,将普洱茶知识娓娓道来,发人深省;雷平阳是云南著名作家、诗人,《普洱茶记》是雷平阳先生的一部普洱茶专著,也是大陆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原创专著,并被韩国、台湾、日本、香港等地翻译出版,这本专著开创了一种当代优秀文人对普洱茶的诗性写作。

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来,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还有后期撰写的《普洱茶续》,是为《普洱茶》所做的内容上的补充与完善;石昆牧编著的《迷上普洱》《经典普洱》;香港陈智同编著的《深邃的七子世界》;杨凯老师是研究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独立学者,他的第一部著作《实战普洱茶》,相信不少爱好者已经读过,目前唯一一部号级茶专著《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也是出自杨老师之手;何景成编著的《下关沱茶复刻版专辑》等等,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普洱茶热潮,在茶行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专门为普洱茶撰写的大散文《品鉴普洱茶》。余先生写这篇散文,看似简单却是在普洱茶的陪伴下整整准备了,从想写,到应该写,到动笔,周期之长为先生散文生涯极少有的现象,从中可见余秋雨老师的严谨。他从一个普通爱茶客的情怀出发,尽可能客观地引领你走入普洱茶的深邃世界,又用带有魔力的文字给普洱茶文化度上了一层美学的金边。

此外,“茶叶复兴”的发起人周重林,这几年陆续出版的以茶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也成为畅销书大卖;云南知名作家、《普洱》杂志总编王洪波先生、编委何真老师所著的《茶的河流》《古道 六月的背影》,通过散文的方式,记录普洱茶文化的河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下普洱茶市场对以青春话语书写、以故事化叙事表达的文化读本的需求之大,而这百年断代留给我们可以去填补的空间也还很大。当代普洱茶的体系建构已经日趋完善,所以,我们相信,百年断代这个路障,已经在普洱茶文化复兴的路上被扫除,不再成为人们认识普洱茶的障碍了。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普洱茶出现了私学现象。从唐代的茶圣陆羽创设的茶学私学教育,历经千年,直到20世纪才由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开创了茶学官学教育。如今,一些茶学文化讲座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起,还有一些茶书院或茶学院在举办茶会之余,会招收一些对普洱茶感兴趣的有志之士前来习茶,这种只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教育形式,逐渐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所谓“私学”,就是非官方的,使用私人或社会力量办学。纵观中华文化史,私学最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最包容,文化交流最频繁,最容易出文化精英的时代。

普洱茶学“教育机构”是在迅速发展的普洱茶文化中最滞后的一个环节,这似乎又和国情不谋而合了。相较四年前,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但依然能看得出这仍是一块短板。大学茶学院还是那些茶学院,而且茶学院与培养普洱茶消费者无关;茶艺培训机构还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以考各种职业证书为主要目的;普洱茶消费群体的教育还是主要由茶商完成,缺乏系统性。当今社会,依然是官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私学还未成气候,当我们把视野缩小到普洱茶这个小小的行业,会发现这样的需求日甚。

近年来,茶叶消费逐渐从一般的品饮性消费中分化出一部分更重视精神消费的群体来。喝普洱茶,不再只是好喝的层面了,还涉及到茶器、茶空间的设计与审美享受,涉及到茶美学的生活方式,涉及到茶道的精神境界。所以,普洱茶作为最复杂多变的茶类,其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的传播,更需要精神内质的培养。当这些在官学领域无法实现的时候,私学的作用便开始逐渐显现。

众所周知,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有一个共性就是私立。私学教育与官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型不同。自古以来的私学,都是围绕着私学教育者来进行。集课堂的讲述与实践的检验为一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一体。

在2010年创办了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的马哲锋老师说:“对于我,能够朝夕与茶、学生相伴,就是最为理想的生活”。每年的春天,马哲锋老师所带领的学生,都会奔赴云南茶山,探访普洱茶的名山名寨,参观普洱茶企I,拜访普洱茶专家学者,在游历中观察、学习、思考,并将其付诸实践。马哲锋老师以一个教育者投身茶学私学教育的亲身实践经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茶学“私塾”,堪称普洱茶私学的典范。

普洱茶文化论文篇(4)

普洱茶被称为“活古董”,从开始的保健饮品、收藏价值到成为一种投资品,普洱茶热的到来,值得我们关注。

资讯闭塞 炒家窃机而入

普洱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近10年来普洱茶价格一路飙升。

相关资料表明,历史上普洱茶有两次炒作风波,第一次是1950年后的香港,第二次是1995年后的台湾,都曾掀起了普洱热并将茶价炒到了高潮。而在1999年台湾的普洱茶市场崩盘后,港台的炒作者开始把眼光投向大陆普洱茶的产地云南,而当时大陆由于资讯闭塞,不但没有把普洱茶当名贵的品种,还都担心这茶坏在手里。面对这片未被开垦的内地市场,炒作者焉能不出重拳?港台炒家相中这一块风水宝地后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计划。为了顺利囤货积奇,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雇佣了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城市的茶厂、茶庄、供销社、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

因为当时国内的普洱茶普及率不高,仅在区域范围内颇受青睐,所以港台炒手收购成本非常低,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而云南一些边远村寨普洱老茶的收购价更是便宜得惊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已被炒家收购殆尽。

这样一来,具有收藏价值的老茶基本被庄家控制,虽说普洱茶资源稀缺,但是毕竟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炒家加紧对上游生产厂家的“控制”。在扫货的同时,港台、广东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如云南省四大老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之一的云南普洱茶有限公司在2004年秋天改制时,被香港长泰集团以2100万元人民币收购。与此相仿,众多改制后的大茶厂,其股东结构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资本的影子。除了控制茶厂外还要控制茶山(茶园)。在云南出名的茶区,每一座山都有人炒。如易武茶山主要是台湾人在收,景迈茶山主要是日本人。

舆论造势

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扮演主角

普洱茶不是生活必需品,且“亮点”还不为大众所知,所以舆论造势成为炒作的第一个环节,炒家着实费尽心思。

为了酝酿普洱茶的市场,港台炒家重金投入媒体,进行舆论造势。

炒家运用舆论造势,从普洱茶的所需生长条件、制作工艺、贮存时间、品质口感和出具权威机构对普洱茶研究所得的保健功效,到普洱茶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炒家是费尽心机,追研普洱茶如何成品、历史文化价值和名家典籍,进行了全方位轮番的舆论造势。

普洱茶主要以纪念茶和工艺茶为主,普洱茶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政界、商界和文化界当中,此时的普洱茶主要是以礼品的形式在这些人群当中流通。此时为普洱茶消费的萌芽期。

随着普洱茶的慢慢普及开来,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始迅速进入市场,由于大部分厂家采用的茶青都是本地茶,再加上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还不够,这一时期的普洱茶消费主要集中在普洱生茶。

作为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在这场普洱茶热中扮演着相当的角色。由于该交易市场的茶商较早的接触普洱茶,经过他们的宣传和普及,喝普洱老茶慢慢成为消费主流,“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的风气一时在消费者中流传。并且此时的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和推广宣传也逐渐展开。

炒作出的“普市”

从2003到2007年,普洱茶炒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收藏市场、拍卖市场迅速扩张,消费市场、礼品市场从原本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到每一普通消费者,同时引来国外热钱的注入。炒家已不仅仅是港台,逐渐融入了洋面孔。

炒家采用的手法多种多样,从能喝的古董、减肥、养生、慈善义拍、奥运等,但凡能沾上边的都大手笔投入。开始是运用茶马古道传奇的马帮声势浩大进京再现“茶马古道韵味”,40多人120匹马,一路义卖大半年从云南直到北京,并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盛世福坛马帮普洱”新闻会和现场拍卖,让普洱出尽了风头。炒家并不满足于这些古典,而逐渐开始运作名人效应。

普洱茶自2003年以来持续走高,靠的不仅是茶厂、茶商自己的拉抬,更依赖名人参与的拍卖、评选和希望工程制造的“名人效应”,推动“价格神话”,拉升普洱茶市。

2004年2月,在广州拍卖鲁迅及其夫人许广平共同珍藏的“百年清宫普洱茶砖”,三克普洱茶拍出1.2万元;

2005年10月,张国立捐赠给云南希望工程的一筒普洱茶拍得160万元;

2006年11月,慈善义拍编号为888的“长征英雄纪念茶”拍出120万元高价;

2007年4月,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拍卖会上,百位名人亲笔签名的纪念茶“百星捧茗”以28万元高价拍出。

名人效应、希望工程和捐款等等的助推,使得普洱茶成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茶叶。普洱茶的价格,从闭塞时期的每斤几块到今天每斤百万天价,屡见不鲜。

各炒家对普洱茶市场的把控,组织严密的市场价格暗箱操作,使得原本不具强壮冲刺力的普洱茶忍着疼痛向前进,为了能拉抬价格,普洱茶商的运作手段花样繁多,令人感叹!

炒家通过各种手段推涨普洱茶的市场行情。其间,在2007年4月原云南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这一更名更是促进普洱茶市场的激进。

茶市开谈必有普洱茶,茶商们碰面谈及较多的不是茶品,而是:“你存了多少货?”“今天又涨了多少?”

普洱茶就是一种茶

谁知道几天时间从10000涨至16000元,冲破18000元、20000元,“普民”谁也不想错过抓住财富盛筵的机会。所以不论是收藏还是囤积,“普民”对其的的热衷不减,所以有了卖房、卖车赌普洱茶的人也就不觉得奇怪了。由于一段时间普洱茶价格持续高涨,大多数普洱茶并未进入实际消费,而是屯积在炒家或藏家手中。

一批又一批的“普民”进入其圈套。普洱茶缔造了股市一般的神话,也造就出一个个百万千万富翁。普洱茶的过度炒作,使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泡沫。

大量的存货在特定的时期释放出来,增加了市场供给,导致价格下跌,使得不少“普民”被套牢。

既然“普市”如“股市”,那么有牛市,就必会有熊市。

“普洱茶成了神话,普洱茶成了钞票印刷机!”云南省茶叶协会的前两任会长,现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邹家驹曾在博客里面的这句话,道出现在茶叶市场排山倒海的“普洱热”。而今的普洱茶市场就像股市一样,炒家靠着所谓的茶历史、功效和收藏价值等进行炒作。

炒家打着“弘扬茶文化”的幌子,夸大普洱茶“收藏”、“增值”的功能,大肆吹嘘普洱茶“越陈越好”,并出具所谓权威机构对普洱茶研究的结果:“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同时宣言越陈越有药用功效,对消费者进行误导。而普洱茶再如何的是“活古董”,从商品属性来说也不过是一种消费饮品,何况物品的收藏都有着苛刻的存放条件局限。

普洱茶本身的定位不是一种药品,它的范畴只是一种饮品,是属于食品类的,食品和药品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从长久的历史记录和现在的人们使用过后的反馈来看,普洱茶确实有一些保健的功效,但是它毕竟不是药品,把普洱茶进行科学制造成为药品还须一定时间。普洱茶的药效也同样无法考证,没有权威的科学数据做依据。我们应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普洱茶对人的健康方面的效果,在宣传的时候要适度,重点在质量上下功夫,这样才是对消费者和茶人比较负责任的做法。

普洱茶作为一种消费饮品受到大众的青睐,是不容质疑的,品饮它可以从中感知其历史沉淀的文化因素,如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元素附加在茶身上我们是相信的。但如果把文化附加在茶本身的价值上,去投资的话,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普洱茶文化论文篇(5)

周海燕――荣宝斋茶文化(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著名茶艺师,艺术品鉴定专家。古典、娇俏是我见到这位云南籍女子的第一印象。长发披肩,眉清目秀,若只看外表,谁能想到这位古典、温婉的女人,娇小的身体内拥有着一个强大、刚毅的内心世界,有着让她为之执着奋斗的人生信仰。

周海燕的家乡靠近普洱茶主产区西双版纳,耳濡目染,她对于普洱茶的树种、制作工艺、收藏品饮、贮存储藏、生产经营以及传统门店管理都有些了解。与普洱的情缘成就了周海燕,从而开启了她的普洱人生。

最初,周海燕用家乡特产普洱茶馈赠师友,一有机会就给同学们讲授普洱茶的知识;后又以普洱茶做本创业,以茶会友,教人们品鉴普洱茶优劣的诀窍,宣传普洱茶知识;到后来,她涉足拍卖行业,成为普洱茶拍卖第一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茶,周海燕都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保持着高标准、严要求的生活态度。

普洱茶作为茶文化的代表,大概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但在以前,内地知道并了解普洱茶的人却很少。究其原因有很多:一是普洱茶原产于云南边陲,所产茶品一直通过茶马古道运往和东南亚等地区,部分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进入内地也只能供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享用,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二是普洱茶一直产量不大,至今仍供不应求,绝大部分产品销到港、台、东南亚和广东一带,因此厂家也没有重视普洱茶的宣传推广;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致使普通百姓把普洱茶与富商和皇亲国戚联系在一起,一提到普洱茶就感觉可望不可及,认为价格贵消费不起,这样在心理上与普洱茶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四是过去内地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低,健康保健意识差;五是生活习惯和饮茶习惯不同,把喝茶单单作为解渴之用,没有把饮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养生休闲的一部分、社会交往的一部分。

不过现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投资收藏普洱茶,但是收藏普洱茶一定要避免盲目性,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藏茶。收藏目标会决定收藏的数量、品种、价格等。

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制茶历史悠久,近几百年来,普洱茶更是嗤声海内外。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是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的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即通常所说的“生普洱”。当然,“生普洱”的概念也是不准确的,用“生普洱”只是为了与采用“渥堆”工艺的制成的现代普洱茶(即熟茶)相区分、呼应而已,用“生普洱”容易给人们造成误解,以为“生茶”不能喝,熟茶才能喝。事实上,“生普洱”并非是生的不能喝,特别是传统工艺的普洱茶,过去准确的传统名称是“滇青茶”或“云南青茶”,而最古老的名字为“普茶”,这就是传统工艺的普洱茶。云南历史上生产了很多这样的茶,不止云南民间喝,藏区及海内外都大量消耗,目前剩余的老茶数量稀少,价值不菲也就这个道理。

随着北京“荣宝”拍卖普洱茶专场的深入,周海燕更加重视中国普洱茶文化、茶生活的普及、传播和推广。她不仅每年定期举办免费普洱茶文化讲座,品茶会、鉴茶会等,邀请各方人士就茶理、茶史、茶艺、茶道等进行研讨,还常年往返于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地数次,推广普洱茶文化,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为《故宫普洱茶与宫廷收藏》撰稿人之一,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她对普洱文化的理解日渐加深。百年老号“荣宝斋”历来以书画闻名,秉承其三百年“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历史文化底蕴,周海燕提出创新想法,将茶文化与书画艺术结合起来,将荣宝斋传统书画强项与顶级古老普洱品种巧妙揉融――以茶入画,蕴聚翰墨情缘。她将荣宝斋珍藏经典的齐白石《双寿图》、徐悲鸿《奔马图》两款经典作品与顶级普洱臻品搭配,研究和打造荣宝斋专属系列普洱茶,推出了堪称经典的“荣宝斋百年茗品系列”,并配合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荣宝斋木板水印,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极具收藏价值,意趣殊深。

关于普洱茶收藏,周海燕认为,普洱茶在原料上有乔木和灌木之分,在年限上有新茶和老茶之分,在发酵转化上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在口感上又有清香、樟香、荷香、枣香、参香、陈香之分,存储中有干仓和湿仓之分。这些区分使普洱茶的价格、口感、功效上各有不同。目前市场上普洱茶品种较多,良莠不齐,在选择时应加甄别。

老茶的评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作假老茶太多,判别不易。第一要看,通常好的普洱茶外形色泽呈褐红色,条索肥嫩,整齐紧结;第二靠闻,好的普洱茶透着一股清香,而陈年普洱茶有陈香,无异味;第三是品味,优质普洱茶的滋味醇和,爽滑,有回甘。不同于其他茶贵在“新”的特质,普洱茶往往贵在“陈”,即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升值。

若是经验不足,难以辨别茶龄,周海燕建议,可以买一些适合收藏的新生(青)茶。收藏新生(青)茶要了解茶品在市场上的讯息及波动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具备了普洱茶的正确知识和概念,才不会在收藏茶时进入误区,减少买到低劣茶的情况发生。

假茶大多是在泰、越边境生产,冒充是名牌大厂出产的。这些还需要普洱爱好者从茶叶的形状颜色进行仔细辨认。另有一些则是用老茶冒充更老的茶,曾有人用60年茶龄的普洱去冒充百年老茶,这些则需要收藏者对号级茶、印级茶的茶标和包装有比较专业的认识才能辨别。

除了茶叶的品质,内行人大多通过普洱票来辨别古董茶。普洱票是当时的各大茶庄为了辨别真伪而做的商标。由于当时印刷术还不发达,年代越早的普洱茶其普洱票往往越简陋,最早的多是用印章盖下的标志。到了后来,开始出现印刷精美的普洱票。而出于防伪的需要,当时著名的茶庄都会定期改装,普洱票也就时有变化。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更加容易辨别假茶。

有一个简单好记的“普洱好茶四字诀”:

质:即原料好,通俗的说法就是茶底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的第一基本要素!很多卖茶的用年限来忽悠,其实如果茶底不好,放多少年也没有用的。其次是工艺,再次才是年份!

形:即茶叶的外形,普洱茶属大叶茶种,追求外形粗黑壮硕、黝黑朴素与秀润可人为上。不追求越细越嫩越好。

色:注意看饼面之色和茶汤之色。饼面之色,无论老新生熟,油润感好为上;茶汤之色,无论老新生熟,依然是通透明亮为上,不浑浊,有油润感为上。

香:无论是茶饼还是茶汤,杯盖还是杯底、冷香还是闻香,皆以含蓄清淡为上。好普洱之香,忌浮,忌腻,忌高。

普洱收藏最注重存放。作为一种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与其他藏品不同,对收藏条件要求很高,而且鉴赏普洱茶,不仅要会看,更重要的是要会喝。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

在普洱的起源地云南,有"爷爷的茶,孙子卖"的俗语。这里所指的一般是生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老茶基本以青饼、生茶为主,即未经过人工发酵工序,把采来的茶青萎凋、晒干、蒸压成型后干燥而成的饼茶、散茶称为生茶。而通过加温渥堆技术在一定温度、一定湿度下使茶叶发酵做成的叫熟茶。渥堆技术是1973年由昆明茶厂实验成功,也就是说,1973年以前的熟茶都是假的。

普洱茶经一定时间的陈放才能转化出醇厚的味道,"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是普洱茶品质的灵魂。生茶与空气接触后,经过自然变化后发酵,储存时间越长,茶质越醇。熟茶的发酵已经定性,储存时间长短不会改变茶质本身。因此,熟茶适宜日常饮用,而生茶则比熟茶的升值潜力大,适合热爱普洱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像人生履历的累计。

普洱茶文化论文篇(6)

但是,近几年来,普洱茶产品的同质化和竞争的无序化,致使“唱衰”普洱的声音在市场上不时出现,让普洱茶的经营者们不得不放下“高贵”的身价,走下旧时的神坛,像小学生一样,伏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做起一道道“加法”运算题,表面看似简单,却需要时间、勇气和智慧,因为其中也包含着许多难以理喻的奥秘,当然,对于那些敢于开辟新领域的勇士来说,每做一道“加法”运算,如同越过一条条界限,志之所驱,无远弗届,恰如神来之笔,一切都可描绘出新的图景。

普洱茶跨界大时代已经到来

在中国茶界,如今的“普洱”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品牌,如同明星一般受到越碓蕉嗟纳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追捧,这种追捧的结果,导致普洱茶的生产领域和销售市场各自为阵,山头林立。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创造一群互补性的大品牌,通过多个方面对这个大品牌的特征进行诠释,从而形成比较完美的品牌印象,让普洱茶产生更大的活力、张力和影响力,让它的多重属性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也就是说,普洱茶虽然是一个产生于云南高原的强劲的经济文化符号,但是它似乎还无法演绎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或者再现一种综合的消费体验,这个时候就需要联合其他经济文化品牌,对“普洱”进行诠释和再现,比如“普洱茶与金融”“普洱茶与旅游”“普洱茶与文化创意空间”“普洱茶与衍生品”“普洱茶与互联网”等等。

可以说,普洱茶在经历了“生死界”之后,已迎来了春天,无论是现代科技,还是有关吃喝玩乐的各行各业都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它张开了怀抱……而普洱茶文化产业已经或正在试探着突破自身的“属性”,越过原有界限,跨入了新的“阵地”,在与合作伙伴的互动中,获得资源利用上的协同效应。

第一,有品牌之间的跨界,如柏联普洱品牌与太极禅品牌的合作、丰澳实业与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他们依托各自的品牌、产品体系和渠道网络,相互开展跨界联合营销。他们对待品牌的态度、信心、意志和慧眼,几乎是共通的,他们有共同的追求,他们都面向一个类似的消费群体,在对产品的设计或者市场营销上,都坚持健康、和谐、时尚的理念,让消费者体验到文化与身心完美结合的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第二,有文化表现形式方面的跨界,也就是通过文化借势或嫁接而激活产品。如天英、大益、澜沧古茶、荣宝斋等公司,都曾在推出自己的普洱茶产品时,通过与传统书画、微电影、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普洱茶产品与另一类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把普洱茶引入另一种鲜活的传播体系之中,相互糅合,互为诠释,让消费者在品饮时获得最唯美的艺术视觉享受,将自己的品牌形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第三,有产品研发方面的跨界,很多茶企在开发新产品时,大力进军茶叶衍生品市场,如普洱茶+,制成了菊普茶;普洱茶+柑桔,制成了柑普茶;普洱茶+荷叶,制成了荷香普洱等等,通过茶叶跨界混搭之后,让消费者在品尝浓郁普洱茶香的同时,既感受到了口感上的创新,又获得了健康上的功效。

此外,还有销售渠道方面的跨界,如久韵腾香茶品牌与车爵士汽车服务基于渠道的共享进行合作,连锁跨界,强强联合,推出产业融合+模式融合的双融合全新商业模式,互相借助对方的资源,进行营销渠道的创新,消费者只要在久韵腾香品牌旗下购买一饼指定的普洱茶,就可以获得车爵士汽车服务中心相应的洗车服务,实现了渠道的跨界渗透。

这样一来,让一些原本毫不相干的经济文化符号相互融合,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原先行业之间的界线已很难分辨,“跨界”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战略图景,在这种新的战略图景里,很多人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因此变得越来新锐了,从而使传统的普洱茶行业产生了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

普洱茶的跨界风景

事实上,一个企业如果只讲“个人主义”,那么它的品牌和产品,就会像一个孤胆英雄,在现代市场环境下,哪怕它再勇敢,再强大,也将被包围,被打垮,最终付出沉重而巨大的代价。

现今,无论普洱茶市场是冷是热,在其背后的新型消费群体其实已经悄然形成和出现,他们的消费需求已经扩散到金融、茶山旅游、电商、茶艺表演、博物馆、茶服、茶具、保健品、奶茶等等。这样的跨界和融合,已创造出一道道迷人风景:

金融之“眼”似乎发着一闪一闪的亮光,瞄准了普洱茶市场,它似乎已发现了普洱茶与时间之间一直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增值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普洱茶贮藏时间越久,不仅越发醇香,而且在经济上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如今,在投资价值的带动作用下,收藏普洱茶已成为理财一个热点。在普洱茶风靡多年而至今依然风采依旧之时,越来越多的有机茶园建设、茶艺连锁店、茶叶培训、茶叶交易等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市场化,而普洱茶行业也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大圆普洱交易中心,首批上线交易的普洱茶藏品有陈升号、海湾茶业、六大茶山、下关沱茶、中茶、祥源等国内知名厂家品牌的产品,自挂牌交易以来,交易额节节上升,6款产品的价格涨幅已达178.6%。此外,一些敏锐的商人开始撤出楼市,悄然瞄准了普洱茶,试探着注入资本,推动着普洱茶行业向前发展,所以说,当下正是普洱茶投资群体崛起的时代。

普洱茶行业在最近几年可谓亮点频出,无论从茶叶生产向茶叶的深加工,还是从茶艺馆向茶旅游的延伸扩展,都方兴未艾,高潮迭起。这种古老的茶类在经历了凤凰涅之后,获得了新生,已经走上了一条光荣的发展之路,并且一跃成为一个最富有朝气和竞争精神的茶类。可以说,在普洱茶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领地上,几乎是一个信息或灵感的星子,有可能燃烧成一个奇迹。有的新产品,比如普洱茶糖果、普洱茶饮料、普洱茶酒、普洱茶面条、普洱茶奶、普洱茶膏、普洱茶粉、普洱茶含片、普洱茶胶囊等等,仿佛是人们在街上遛达时,不知不觉间冒出来的。

普洱茶与互联网紧紧拥抱,从开始亲吻到正式“联姻”,亲亲热热,甜甜蜜蜜,如影随形,再也无法分离。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如同梦幻一样地改变了普洱茶的营销模式和途径,许多茶企通过电子商务、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不仅让普洱茶的销售空间迅猛扩大,而且让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向多样化、互动化和亲密化方向发展。以淘宝网为例,普洱茶在该平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后来者居上,已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茶类,而大麦茶、铁观音、茶、西湖龙井则分列第2至第5名。这都是互联网为普洱茶带来的佳讯、福音。

这些事实表明,当普洱茶与其他文化符号相加之后,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而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或人生价值与自身生活品位的标志。

跨界,或许颠覆普洱茶行业

跳出普洱做普洱,跳出品牌做品牌,跳出行业做行业,这也许就是普洱茶的跨界经营,让其他行业在与普洱茶产业的相遇、相碰、借鉴、嫁接、融合之中,通过品牌创新和资源优势,突破自我,战胜自我,进行“无边”运作,达到上下贯通,左右逢源的境地,从而实现多赢。

普洱茶文化论文篇(7)

地名解析

思茅:它以诸葛亮南征到此,思念隆中的茅庐而得名。

普洱: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子,洱为水湾,普洱即为水湾寨的意思。

普洱在唐南诏时设“步日睑”,宋大理时改为“步日部”,元朝改为普日。明洪武16年(公元1383年) 启用“普耳”名。明万历年间始作“普洱”。清顺治年间设普洱通判,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普洱府”。1913年撤普洱府,设“滇南道”。解放后,1950年改设“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更名“思茅专区”, 思茅下属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县级思茅市改为翠云区。

此次更名,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后,普洱县还原为宁洱县,翠云区改为思茅区。

对话朱飞云

4月8日至10日,思茅即将举行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第二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暨思茅市更名庆典活动。本刊记者专程前往思茅,专访了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思茅市委副书记朱飞云,请他对思茅更名一事进行详尽阐释。

记者(以下简称记):思茅更名普洱,已经拿到正式批文了吗?

朱飞云(以下简称朱):拿到了。国务院已经以国函(2007)8号文件正式作出了批复。2月16日,云南省政府以云政发(2007)29号文件正式通知思茅市政府,同意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记:思茅其实也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地名,它以诸葛亮南征到此,思念隆中的茅庐而得名。官方和民众都把诸葛亮作为茶祖来供奉敬仰,政府还专门雕刻碑立了“孔明兴茶”的巨幅雕像。这次改名为“普洱”更多的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朱:孔明确实一直被云南茶区各族人民视为茶祖供奉祭祀,但比起普洱来,它的历史就没那么厚重。地名浓缩了一个地方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代表了一个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地方的重大财富、隐形资产。我们一直以来只看到实物资产,而忽视了隐形资产的价值。思茅早在公元1729年就设立了普洱府,当时是雍正七年,也是中央政府对这片土地改土归流后的第一次集权统治,其政治意义非同寻常。而且,普洱茶也是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有“普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之说。普洱茶的兴盛,也造就了普洱府成为普洱茶的集散地、茶马古道的源头。所以,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决定把思茅更名为普洱,让思茅回归历史。

记:外界的普遍认识是,思茅之所以更名为普洱,是迎合了普洱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是顺应潮流之举,是这样的吗?

朱:这种说法有失公允。普洱茶是思茅的名片不假,但是思茅不仅仅有普洱茶,还有水利、矿产、林业等优势资源。之所以更名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渊源认同。早在1729年,清王朝即在思茅设置普洱府。新中国建立后,普洱相继更名为普洱专区、宁洱专区、思普地区、思茅专区、思茅地区等。现在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是秉承了历史渊源。 二是民族认同。1951年,当地各少数民族头人和党政军代表举行大会,刻立了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表示要“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由于这些特定重大历史事件,当地各族人民对普洱这一地名怀有特殊的民族感情。三是社会认同。近年来,思茅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更名普洱的意愿。在上报国务院审批之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广泛征求了相关州市、相关部门的意见,并举行了专家论证会,社会各界人士普遍予以认同。

记:在云南的几大茶区之间,普洱茶原产地之争、茶马古道源头之争曾造成了彼此的隔阂。好在这几年,这种纷争已经渐趋缓和。这次思茅更名,会不会给人造成这种错觉,思茅是在为普洱茶原产地贴上权威的标签,贴上国家认可的标签?

朱:原产地之争是一种短见、短视的行为。再争下去,只会害了普洱茶这个产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各大茶区之间要大气、要宽容,要分清主次矛盾。我经常讲小学课本上两兄弟射大雁的故事,无论大雁是煮着吃好,还是烤着吃香,先把大雁射下来再讨论。讨论好了再去射大雁,大雁早就飞走了。我一直呼吁,任何一个地州不要争原产地,先把企业发展起来再说,把市场做起来再说。到时候原产地要不要争?要争,原产地意识要有。但是,不是以行政区划去分原产地,而是以地理区域、自然分布去分原产地;不是在兄弟之间争,而是与外界去争,兄弟之间一定要一致对外。各兄弟州市之间多花些精力去研究市场,少研究自己人。

记:普洱茶产业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和老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鱼目混杂、泥沙俱下也为这个产业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市委和政府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有没有相关的规范措施?

朱:告诉你一个我们调查得来的好消息,2006年,我们思茅的普洱茶比昆明、比全国其他城市卖得还贵。为什么?我们的市场规范了,原料、质量保证了,所以卖得比其他城市贵,消费者也敢买。

我历来提倡在同等条件下来评判普洱茶质量的好坏。如果我们都是在原料规范、含量规范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标准、加工工序生产出来的普洱茶,我们为什么要造假?我们完全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这饼茶是乔木的就是乔木的,是野生的就是野生的,是台地的就是台地的。做好了原料把关,明确了茶叶等级,再在同样的卫生标准、生产加工工序下生产出来的普洱茶,我们就完全敞开地面对消费者:我们用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普洱茶,所以价格是最贵的,而不是哄抬炒作。一般的原料做一般的普洱茶,所以价格也是一般的,而不是假的。

去年,我组织思茅的茶企业进行了一次研讨会,一个月只讨论一个问题:企业是发一天的财,还是要发一辈子的财,发世世代代的财?如果你选择后者的话,一定要诚信,把眼光放远。到最后,大家都进行了诚信宣誓。所以思茅的茶去年卖出了好价钱,这就是市场规范和整顿的结果。

记:虽然说这次更名,更多的是出于历史的原因,但出于对普洱茶产业的重视也是肯定的,更名以后,市委和政府会有什么更大的动作和举措?

朱:不管这次思茅更名与否,市委市政府一直从未放弃对茶产业的扶持和开发。2006年,思茅更是进一步明确把茶产业提升到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的地位。更名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普洱茶品牌。对普洱茶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挖掘和产品包装,增加普洱茶的附加值,以普洱茶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