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5 15:33:00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篇(1)

例1.某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以推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有O元素。

例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则一定质量的该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是( )。

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②用无水CuSO检验

③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④对生成物进行称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由例1结论知,从生成物的组成元素可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所以要检验可燃物中是否含有C、H元素,必须从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去判断,因为可燃物燃烧时,碳元素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氢元素被氧化成水,所以要确定是否含有碳元素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要确定是否含有氢元素就应该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水,而氧元素是否存在应该对生成物进行称量,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较来确定。所以答案为B。

例3.1.6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为( )。

A.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D.无法确定

解析:此题是在1、2例题定性判断物质组成的基础又再加入定量判断的因素。据例1、2的结论,该有机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质量。据质量守恒定律,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中氢元素质量,即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2g,氢元素的质量为3.6g×2/18=0.4g,而1.2g+0.4g=1.6g,所以该有机物中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应选答案A。

例4.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8.8克CO和5.4克水,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A.CH B.CH C.CH D.CHOH

解析:同例题3分析,该有机物一定含C、H,且C、H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CO与HO中C、H元素质量相等。即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2.4g。氢元素的质量为5.4g×2/18=0.6g。因题中没有提及该有机物的质量或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所以无法判断该有机物的中是否有氧。设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或CxHyOz),则12x/y=2.4g/0.6g,解得,x/y=1/3,所以答案为C、D。

例5: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CO和HO,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得到两组数据,(如下表)

(1)请你在不计算的情况下判断有机物一定有哪几种元素?

(2)A、B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

(3)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该有机物是否含氧元素?

解析:本题在前几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吸收水HO和CO的装置。为了避免先检验二氧化碳时,无法确定水的生成及质量,所以应先测定水的质量再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选择方法B。然后据例2的方法来确定是否有氧。

解:(1)该有机物一定含有C、H元素。

(2)方法B正确,因为A方法先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后测定水的质量会使测定的水的质量不准确。而方法B就克服了这个缺点。

(3)该有机物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是(202.2g-200g)×12/44=0.6g,氢元素的质量为(201.8g-200g)×2/18=0.2g。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篇(2)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元素观;氧气;二氧化碳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0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从化学元素观说起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的。虽然中外哲学家提出的元素并不相同,但是把复杂的物质归结为有限数目的元素,他们的哲学思想却是一致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尽管如此,古代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元素论并不能成为化学科学的基础,因为他们所提出的元素,不仅本身无法量化,而且在解释具体物质的性质及变化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化学元素则专指组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本身有着确定的物理意义。因为元素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学习初等化学时,应当有助于建立化学元素的概念。但是仅仅认识到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不够的,只有对化学元素的多种存在形式,如自由态―原子、离子态(包括不同价态)、结合态―单质,以及以化学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迁移性、组合方式的可变性和化学元素本身的不变性有所认识,才算是对化学元素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化学的学习才能形成。虽然初等化学涉及的化学元素不多,涉及的元素形态也不多,但是对于形成比较全面的化学元素概念,却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最基本的学科基础。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尽管我们也承认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几种简单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把仪器组合成能够完成某个化学过程的装置时的要点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当课时紧张时,实验现象的观察改为多媒体演示,仪器装置改为图示,化学过程被简化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式等,就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应对方法。考核方式则着重于背诵某些实验事实、名词定义、各式各样的化学计算题、脱离化学本身的推理题、和那些只适合化学专业学习阶段才能够正确回答的所谓探究性试题。

初等化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学习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元素符号为基础的化学语言体系、以原子相对质量(分子相对质量)为基础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和以培育科学素养为首要任务的学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住核心的化学基本观念,从而能够从化学视角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和恰如其分地评价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

化学元素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即使在人们已经知道,于特定条件下,对于为数不多的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原子核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亦即在这类体系中,化学元素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种认识并没有违背化学元素观,因为就所生成的化学物质而言,化学元素观仍然是认识其变化途径和确定产物的基础,而且都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它们的归宿。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化学变化中,反应体系内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变化,但是化学元素的种类不变(即原子核不变),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物质体系中的(元素)微粒数量不变,却是经过大量实验证实了的事实,并已成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因为原子核不变,所以化学体系中物质总质量不变,化学反应体系必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在这个前提下,化学反应式的完成和化学计量关系的建立,以及依据化学反应式进行化学计算的规则和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道会比一般的四则运算题更难吗?

2 实验体系的特点和应当可以学到的化学

为了便于讨论,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原理和有关的化学概念分别加以介绍,然后再把它们整合起来,试图阐明通过这两个实验应当并能够学到什么。

2.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这是一个利用化学方法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氧元素并制备氧单质的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可能是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化学体系和所用到的仪器及基本操都比较简单,但却是最能体现化学特色(可惜过去在这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

从含氧化合物中获取单质氧的实验,是对化学倚为基础的化学元素论的有力佐证。直接加热或同时加入某种催化剂的方法对于其他含氧化合物并非都可以奏效,表明在不同的含氧化合物中,氧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即结合的方式和强度不同),所以结果可以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包含在化学性质不同的含义之中。元素在化合物中存在形态(或环境)的差别,是引申到对化学结构理论的最好铺垫。所以仅仅关注排水集气法的装置原理和相关操作,对实验体系中所包含化学本身的思考和探究的缺失,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加深对上述论述的理解,选取一些不能用类似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体系进行对比,这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其间的相似及差异的发现和比较,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这种认知过程虽然偏于感性,但是却生动而具体,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简单的选择莫过于参照实验中用于加热和作为反应容器之用的玻璃仪器,只要想到,以二氧化硅为主要组分的玻璃,其中也包含有氧,却能够经历整个反应过程而安全无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可以使得学生在物质性质取决于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物质的变化可以用外界条件来控制这两个方面有了实际的体验,从而体现出初中化学的启蒙作用。如果把探究的视角扩展到水、石英砂和陶瓷,内涵就更丰富了。

在书写反应方程、绘制仪器装置简图、叙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以下的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你对氧气的性质有了哪些认识?和你此前对氧气的认识相比,是否基本一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了把氧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和通过反应(如氧化、燃烧)使氧进入生成的含氧化合物两个方面的体验,你对化学元素论是否有了新的体会?

(3)如果有人说,只要化学物质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就一定可以从它制得氧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完全同意,请试着给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说法。

(4)带火星的木条、细细的铁丝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氧化(或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物质相同(化学反应式也相同),为什么现象并不相同?

(5)类似于上面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能够举出几个实例吗?

(6)综合(3)和(4)的事例,你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试一试,好吗?

2.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这是又一个用实验室方法制备气体物质的化学实验。因为气体性质不同,所以收集方法也有所不同。故尔在学习化学时,应当着重于发现和利用物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是基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都可以成为选取对化学物质进行制取、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的基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制备时相同之处,在于产物取自含有所需元素的反应物;它们之间的不同,则在于所用的大理石或石灰石来自自然界,而非化学试剂(可视为纯净物),组成比较复杂,通常含有钙、碳和氧三种元素(碳酸钙是主要成分)以外的其他元素(如硅、铝等)。如果以它们为原料直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需要采用高温焙烧的方法,但是利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则在常温下就可以制得。从而说明在实现物质转化时,化学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所用方法可以不同,但是依据的最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因为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所以通过物质间元素的转移、交换、或重新组合,就有可能实现所期望的物质转化。如果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仅仅当成两个孤立的化学事例,而不是引导学生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体会其中包括的化学元素观和对化学元素观的运用,也就达不到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在实验室中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普通的试剂就可以实现,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化学难道不是非常有趣吗?

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动植物的代谢产物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依靠化石燃料作为动力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目前排向大气的二氧化碳的主体。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所以“减碳”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有的措施中,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增加地表植被面积已达成共识。因为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所承受的压力(你在生活中有此体验吗?),所以在高压下将二氧化碳溶入深层海水中;利用化学反应使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塑料;利用人工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利用太阳能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化合物等方案,都成为化学家的热门研究课题。有些设想看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它们都有相同的科学依据,那就是化学元素论和物质的性质决定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化学原理。所以学了化学你便有了进入复杂的物质世界之门的钥匙,你的奇思妙想将有理可循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因而行动更为有效。

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或探究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由石灰石得到的石灰,制成石灰水或石灰浆后,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并生成固态沉淀。这个方法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吗?

(2)这个实验也可以成为由并不纯净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原料,制备纯净的碳酸钙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一种可用以提纯碳酸钙的化学方法。从所依据的原理和化学基本概念着眼,和粗盐提纯相比,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又各有什么特点?

(3)二氧化碳中含有氧,也含有碳,为什么反而可以用来灭火?可是镁条不仅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这两件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的事实,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4)有人建议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如下的反应:式中hν代表光子。

2CO2+4H2O+hν---2CH3OH+3O2

2CO2+3H2O+hν--- C2H5OH+3O2

CO2+2H2O+hν--- CH4+2O2

……等等。燃烧产物在吸收光子的能量之后,又可以转化成为燃料,这是多么有趣的设想!但是从原理上看,不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另一种模拟方案而已。这是化学家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化学本质之后受到的启发,向大自然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究思维方式。

①你认为这些设想合理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不同于永动机设计(后者被认为是违背科学原理的)?

②通过上面的这个设想,你对在可持续发展中能源的重要性和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③这是一个利用化学反应式和化学计量关系进行方案可能性探究的例子。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学习和运用化学语言的必要性和意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 从这两个化学实验还可以学到什么

上述两个实验有助于初步认识四类基本反应,也有助于初步建立化学元素观和微粒观。这两个实验虽然比较简单,如果加上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的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放映),已经涵盖了课标要求的分解、化合、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完成实验报告时,由学生自己分别指认,四类反应的特点和反应式前后有关元素的迁移(石灰石的热分解和加酸后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视为组成中CO2的整体迁移)、结合态和自由态的相互转化、镁对二氧化碳中碳的置换,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获得新的体验。因为以化学元素符号组合而成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视角。只要把化学式中的每个符号视为某个元素的微粒,化学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看成是有关微粒的迁移、交换、化合和分解,就可以形成这种认识。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别(此外,还有严格的化学计量关系)、变化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例如气体的产生,发热发光、体系颜色的变化,固体反应物表面的变化等),都可以成为上述微观过程的生动而直接的证明,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目标由此可以落在实处。

四类基本反应大致概括了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转化和元素迁移的具体思路。亦即利用原料物质制备简单的新物质这一化学合成途径的基本思路。

通过化学途径使氧和二氧化碳由结合态转化为自由态,再通过化学途径使它们由自由态转化为结合态,和学生已经知道的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很相似,可以看成体现后者基本特点的最简化学模型。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认识。初中化学的教育价值也由此得到体现。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保持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化学体系的总质量保持恒定),由此可以想到,所有的化学物质,包括废弃物在内,都有可能视为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时的资源。虽然由可能性进而成为现实,不仅决定于化学,还要受到能源、环境、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已成为纳米科技的理论依据)。这是化学为人们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时提供的新视角,也是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99-02

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诸多元素化合物的组成、性质、规律、各种类型的化学反应等。然而在高中的学习中,学生有繁重的课业压力,课下很少有时间去复习和记忆课上所学知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分类教学法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法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简单快速地记忆化学知识。

一、性质分类,鉴别物质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鉴别各种不同的元素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如果对每一种化合物一一进行分析,讲解鉴别该物质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记忆,而且会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对相似性质的化合物进行归类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鉴别物质的规律与方法,学会熟练地解决这类题型。

比如,笔者在讲到含有钠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鉴别与分离时,讲到了Na2CO3 与 NaHCO3 之间相互鉴别的方法。于是笔者对碳酸正盐与碳酸酸式盐之间的这一类型的鉴别方法进行了讲解。一般来说,酸式盐的溶解性强于正盐;碳酸正盐的热稳定性要强于碳酸酸式盐;碳酸正盐与氯化钡、氯化钙溶液容易生成碳酸盐沉淀,碳酸酸式盐与盐类溶液不易生成沉淀;碳酸正盐不能与氢氧化钠等发生反应而碳酸酸式盐则能与之发生反应产生水并放出气体。当然两者也有相同的性质,比如都能与强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等。在鉴别碳酸正盐与碳酸酸式盐时,可以利用两者性质的不同之处,例如利用碳酸酸式盐的热不稳定性进行鉴别。加热两个目标溶液,产生气泡的则为碳酸酸式盐。也可以利用碳酸正盐能与氯化钡、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这一性质进行鉴别。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衍生了其他的分类,总结了可以通过加热法进行鉴别与分离的化学物质,例如碳酸铵加热后会生成气体,氯化铵受热会分解成气态;利用沉淀生成法进行鉴别与分离的化学物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讲解,使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元素分类,构建网络

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将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相联系起来,构架出一个知识网络。可以通过将各种元素进行分类,建立每一种元素相关联的化学物质的知识结构,分析各种物质的转化关系,从而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加具体与清晰。

比如在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时,笔者构建了一个以钠元素为中心的辐射图。由钠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主要有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钠等。笔者分别对每一种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讲解,例如氧化钠化学式为 Na2O,白色无定形片状或粉末,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和强刺激性,到 400℃以上可以分解成金属钠和过氧化钠,应当密封干燥保存。介绍完每一种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后,笔者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问题,例如如何从固体钠得到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先将钠放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4Na+O2=2Na2O;然后将适量的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最后使氢氧化钠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即可生成碳酸钠,2NaOH+CO2=Na2CO3+H2O,使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即可生成碳酸氢钠,NaOH+CO2=NaHCO3。另外,学生可以利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转化关系生成另一种物质,例如得到碳酸氢钠后,可以对其充分加热,使其分解生成碳酸钠2NaHCO3Na2CO3+ CO2+ H2O。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元素进行分类,讲解由具体某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性质及其转化,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与网络,达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与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反应分类,强化认知

在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很多的化学反应,并且要求他们能够准确地书写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记忆与书写这些方程式,总是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根据不同的形式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认知。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的化学反应时,将众多的化学反应分为基本反应与非基本反应两类。基本反应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笔者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每种类型的基本反应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非基本反应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 CO2+Ca(OH)2 =CaCO3+H2O 等。

此外,在有机化合物的复习中,笔者也同样应用这样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梳理与巩固了无机化合物这部分内容中重点的化学反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多元分类,全面理解

每一种分类的标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往往会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分类标准进行教学,从而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讲解,促进学生全面理解与吸收知识。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硫元素进行复习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从存在状态的角度入手,将硫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其中气体的化合物有 SO2、H2S、SO3 等,固体的化合物有 MgS、CS2、FeS2、Na2S 等,液体的化合物有 H2SO4、CuSO4 等;然后接下来从性质入手,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硫化钠、浓硫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例如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脱水性、酸性与吸水性,可以与铁、铜等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后笔者从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入手,引导学生复习各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例如三氧化硫受热分解可以得到二氧化硫与氧气。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从多种分类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复习硫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具体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全面理解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巧用分类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鉴别物质、构建网络、强化认知、全面理解,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吸收化W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小媛,李江波.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 提高高中化学复习课效率[J].课程教学研究,2014(11)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篇(4)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r(H)=1 Ar(C)=12 Ar(N)=14 Ar(O)=16 Ar(S)=32 Ar(Cl)=35.5 Ar(Fe)=56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C. 氯原子的质子数大于氯离子的质子数 D、离子既可以带电荷,也可以为电中性2.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氦气 B.过氧化氢 C. 碳酸钙 D、二氧化碳3、从热水瓶中倒开水,能够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这一现象无法说明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C水分子有间隔 D水分子很小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高锰酸钾 C.双氧水 D.液氧 5.关于液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属于不同的物质 B.两者的构成微粒不同 C、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D、构成两者的微粒间的距离不同6. 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7.意大利科学家最近合成子一种新型氧分子,其化学式为O4。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A.O4是一种化合物 B.O4是由O2组成的混合物C. 一个O4分子是由两个O2分子构成的 D. O4是一种单质 8.重水的主要作用是在核反应堆中做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 B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C 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D重氢离子核内有2个质子9.下来关于NaNO2 、Na2O2 、SO2 、 O2 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2个氧原子10. 下列关于“元素之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含量的元素是氮 B.地壳中含量的元素是铁C.人体中含量的元素是氧 D.太阳中含量的元素是氢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11一12题。 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特殊环境(如潜艇、太空舱)里,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此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不仅有科学意义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据科学文献报道,NiFe204在一定条件下既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分解又可重复使用,M而达到上述目的。11.巳知NiFe204中铁的化合价为+3价,则镍的化合价为A.-2 B.+2 C.-4 D.+412.在此反应中NiFe204是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净水剂13.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中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 C、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C、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D.相同的物质可以含有不同的元素14. 去年春季以来,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一些国家持续蔓延,用于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达菲”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甲型H1N1流感。从烹调香料八角中提取到的莽草酸(化学式为:C7H10O5)是制取“达菲”的基本原料。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莽草酸中分别有7个碳元素、10个氢元素、5个氧元素 B.该物质中含有22个原子 C.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 D.莽草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10∶5

15. 图3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A.原子序数 B.元素名称 C. 元素符号 D. 中子数

16.我国于2005年10月12日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这标志我国在多人多天航天航空领域又有重大突破,为早日实现“登月”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用的是长征Ⅱ(F)型火箭,该火箭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H3)2N-NH2],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N2O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偏二甲肼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B、在宇宙仓中(失重条件下)跟地球上一样做过滤实验C、四氧化二氮中组成元素氮、氧的质量比为7∶16 D、偏二甲肼由碳原子、氢分子、氮分子组成17.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错误的是A.认识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B、元素与人体健康人体缺铁——易引起贫血人体缺碘——易造成甲状腺肿大C.变化与能量  D、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蜡烛燃烧——释放能量铜绿分解——吸收能量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火箭助燃剂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可用于灭火18. 有H、O、S、K四种元素,按指定化合价( H(+1)、O(-2)、S(-2)、K(+1) )组合,最多可以组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种数是 A.4种 B.5种 C.6种 D.7种19.某化合物4.6克完全燃烧,同时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则该化合物中A.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只含碳、氢两种元素C.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无法确定该化合物所含元素的量20、某混合气体,经分析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且氧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大于8:3,则混合气体的组成不可能是 A . CO和CO2 B CO2和O2 C CO 和O2 D CO、CO2和O2二、非选择题(60分)21、 (1)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用语(6分):①2个氯原子 , ②铵根离子 ______,③硫酸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④碳酸根离子 , ⑤亚铁离子 ,⑥ 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_______ ,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6分): 氢气___ 、 硝酸铵 、 氢氧化镁 、 氧化铁 、 氯化钙_______ 、 硫酸铝 、22.(5分)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值“2”所代表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Mg2+ B.H2O C.2CO D. O E.2H+(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2)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3)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4)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5)表示一个分子中某原子个数的是 23、(4分)有下列物质:①二氧化锰 ②石灰水 ③氧气 ④水 ⑤水银 ⑥含铁的质量分数为60%的氧化铁样品 ⑦铜绿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 ;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 。24、(3分)现有①氧气、⑧氨气、③氯化钠、④二氧化硫四种物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找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物质,请你根据要求填空(只需填序号)。(1)从常温下物质的存在状态判断,与众不同的物质是_______;(2)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判断,与众不同的物质是_______;(3)从物质的分类判断,与众不同的物质是 。25(5分)写出由H、C、0、N、S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1)能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是 ;(2)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是 ;(3)能用于粮食、瓜果保护气的物质是__ _____;(4)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 ;(5)能作为化肥使用的是 。26.(3分)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有:A.离子的种类不同;B.分子的构成不同;C.成分的质量分数不同等,请从中选择导致下列物质性质差异的因素(填序号)。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 ;②H2SO4溶液为无色而CuSO4溶液为蓝色: ;③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27.(3分)相同质量的SO2和SO3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分子个数相同的H2O与H2SO4之间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符号是 。 28.(4分)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CTC”又称作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还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CT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2)推测“CTC”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种。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6分)现有A、B、C三种元素,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元素的单质可以在A元素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试确立(用元素符号表示),A是 ,B是 ,C是 ,C元素的单质在A元素的单质中燃烧的产物是 (填名称),除该气体外, 和 (填化学式)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30(5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7日某市发生一起严重的家庭管道燃气爆炸事件,一家三口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经过调查,确认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当天晚上,女主人将水壶放在点燃的燃气灶上后,便忙于其他家务。由于①水装的太满,在快烧开时,水壶中的水益出,浇灭了灶火,②燃气因而泄漏出来,迅速充斥了整个房间,但主人却未在意,随后便发生了爆炸。(1) 目前我国的管道燃气有三种,即“管道煤气”、“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管道天然气”,这三 种燃气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据此猜测,它们完全燃烧后都能产生的物质是 (2)①、②两处的描述体现了微粒的一些特点,其中①主要体现了 ,②主要体现了 。(3)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 变化(填“有”或“没有”下同);而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变化。31.(5分)为了进一步研究微粒的特点,大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组试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编号 试验步骤 试验现象I 取编号为A、B的两只50毫升的烧杯,向A烧杯中加入50毫升20℃的水,向B烧杯中加人50毫升80℃的水,然后向其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颗粒 B烧杯中的水迅速全部变成紫红色,A烧杯中的水一段时间后也全部变红 II 在如下图所示玻璃管两端甲、乙两处分别放上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已知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接触时会产生白烟氯化铵) 甲 B A C 乙

C处最先出现白烟且白烟较多

(1)实验I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  实验II的研究目的是__ ____ (2)根据实验I的现象可总结得到的结论是  从能量的角度解释该结论:  根据实验II的现象可总结得到的结论是: 。 32、(5分) 俗话说:“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因此正确施肥对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是非常重要的。现已知种植油菜时,每亩施用了1.32kg的(NH4)2S04 ,请你计算:(1)(NH4)2S04中硫、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分)(2)10亩油菜实际补充了多少千克的氮元素? (2分) (3)如改用尿素【CO(NH2)2】施肥,为保持每亩油菜获得相同的肥效,至少每亩需要施用多少千克尿素? (2分)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篇(5)

例1以下应用守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推论正确的是()。

A.14 g碳与32 g氧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6 g

B.聚乙烯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水电解生成H2和O2的分子数比为2∶1,根据原子守恒推出水分子中H、O原子数比为2∶1

解析A中14 g碳与32 g氧气反应,需先判断14 g碳与32 g氧气是否全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算出碳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的质量比为12∶32,对比质量比发现14 g碳只反应了12 g,剩余2 g没有参加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不是46 g,A错误;B中聚乙烯燃烧,是聚乙烯与氧气反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含碳、氢、氧三种元素,消去氧元素,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推出聚乙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B错误;C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细铁丝和氧气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错误;D中水电解生成H2和O2的分子数比为2∶1,而每个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推出水分子中H、O原子数比为2∶1,D正确。

答案:D

点评该例题考查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如下理解:“参加反应”是指真正参与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如果反应物没有全部参加反应,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反应前后元素守恒,是指所有反应物所含元素与所有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不是其中一种反应物所含元素与所有生成物所含元素相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表面不守恒”现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考点二质量总和守恒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可转化为碳酸氢钠: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转化为Na2CO3

(1)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碳酸氢钠可转化为碳酸钠:

NaHCO3+NaOHNa2CO3+H2O

(2)将碳酸氢钠固体加热至恒重,碳酸氢钠可转化为碳酸钠:

量见表1:

表1

物质XYZQ

反应前质量/g410121

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Q的质量为9 g

B. 反应后生成15 g Z

C. 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

D. 该反应方程式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先根据质量总和守恒,立式,4+10+1+21=0+12+15+Q(待测),算出Q(待测)=9;然后根据反应后与反应前的质量变化,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

X、Q质量减少是反应物,Y、Z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同时求出变化量,从而知道X、Y、Z、Q四物质间质量比为4∶2∶14∶12,Y与Q的质量比为2∶12=1∶6,C错误;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的方法,可以求出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n∶12/2n=2∶3,D正确。

答案:D

点评该题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物质质量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质量比结合起来考查。

考点三、质量守恒结合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计算

例3物质R在0.96 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

R+3O2点燃XO2+2SO2

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 g和1.28 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 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R中含有X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R的质量=

0.44 g+1.28 g-0.96 g=0.76 g,A错误;同时可知R、O2、XO2、SO2四种物质间质量比为0.76 g∶0.96 g∶0.44 g∶1.28 g=76∶96∶44∶128,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比,R的相对分子质量:3×16×2=76∶96可以算出R的相对分子质量=76,B正确;同理,算出X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并且用化学式XO2算出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推知X为碳元素,XO2为CO2,D错误;再利用化学式计算m(X)=0.44 g×12/44=0.12 g,m(S)= 1.28 g×32/128=0.64 g,m(X)+m(S)=0.12 g+0.64 g=0.76 g,等于R的质量,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可以推知R中只含有X元素、硫元素不含氧元素,C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R的质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计算,综合程度较高。

考点四、质量守恒结合微观模式图计算

例4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次生大气中部分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一定条件下,3.4 g甲物质和4.8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 g乙物质和另一种物质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NH3

B.物质X的质量为2.8 g

C.物质X中含两种元素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由微观示意图推知,甲物质的化学式是NH3,乙物质化学式为H2O,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X的质量=3.4 g+4.8 g-5.4 g=2.8 g,B正确;通过化学式计算,甲物质中含m(H)=3.4 g×3/17=0.6 g,乙物质中含m(H)=5.4g×2/18=0.6g,含m(O)=5.4 g×16/18=4.8 g,根据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推知物质X中只含有氮元素,化学式为N2,C错误;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各物质间质量比的方法,已知物质X与O2的质量比为2.8 g∶4.8 g=28∶48,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28/28∶48/32=2∶3,D正确。

答案:C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篇(6)

【关键词】有机化学品 仪器分析 测定方法

1 前言

有机化学品涉及领域广泛,它所涉及的工业产链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排放出来的工业产物也将会影响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有机化学品中碳、氢、氮、硫元素含量测定技术的研究,可为工业生产提供污染控制应用的基本参数,推进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减排技术的开发,并通过建立对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定量分析方法,评估生产的工艺和产量,更加有效地控制污染损失,降低社会成本。

2 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

本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试样在纯氧的条件下进行高温燃烧,C、H、N、S生成二氧化碳、水、氮氧化物和氮、硫氧化物。将这些混合气体以氦气为载气,通过热铜管除去氧,还原氮氧化物成氮气,三氧化硫还原成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加热的吸附解吸附柱或适当的分离方法,将分离洗提出来的N2、CO2、H2O和SO2通过TCD检测器检测并分别计算得出它们的含量。

碳、氢、氮、硫分析仪的基本结构是由进样加氧装置、加热炉和反应管、混合气体分离部件、检测器四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3 样品测试和回收率试验

参加试验的有9个实验室,其测试仪器的型号主要有3种,技术参数见表1。8个测试样品:A t r o p i n e 阿托品,Sulfanilic acid 磺胺酸,4-Methylaminophenol sulfate 4-甲氨基苯酚硫酸盐,2-Benzyl-2-thiopseudourea hydrochloride 苄基异硫脲,Sulfanilamide 磺胺,Sulfadiazine 磺胺嘧啶,Thiosemicarbazide 氨基硫脲,Spironolactone安体舒通。其中Sulfanilamide 磺胺为参考物质(Elementar Art-No:15.00-0062)。各实验室的回收率见表2。各元素均有良好的回收率。

8个样品实际测试覆盖的元素含量范围,C元素13~70%,H元素4~8%,N元素5~46%,S元素9~35%。只要各元素的数量(绝对量)在仪器的测量范围内,各实验室的测试结果都在一定的再现性内,重复性良好,见表3重复性再现性统计结果。

表3 重复性和再现性材料和温度设置条件有所区别。为了使有机化学品中的S元素充分燃烧和还原,CHNS,CNS,S模式的温度设置相对较高,燃烧柱填充物主要为WO3,或CrO3作为催化剂,同时可防止形成非挥发性硫酸盐,其典型温度条件:燃烧柱为1150℃,还原柱为850℃。CHN,CN ,N模式燃烧柱填充物主要为CuO,可以促进燃烧,在其第二燃烧反应区域填充PbCrO4或CaO吸收SO2和SO3,其典型温度设置条件:燃烧柱为950℃,还原柱为550℃。二类模式的还原柱的填充材料主要为Cu。我们选用6个不同样品在上述二种模式下对碳氢氮三个元素含量进测试,统计表明二类模式的碳氢氮三个元素含量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5 试剂材料

(1)标准纯物质,见表3,这些标准纯物质可以是有证标准纯物质,也可以用其他纯净物质替代。

(2)高纯氧:纯度高于99.995%的氧气。

(3)高纯氦:纯度高于99.995%的氦气。

(4)其他材料:石英棉、三氧化钨、刚玉球、铜粉、氧化铜、银棉、脱脂过滤棉、带指示剂的五氧化二磷、氢氧化钠、乙醇、铬酸铅、氧化钙等,可以是化学纯级别。

6 燃烧柱还原柱和吸收管的填充

(1)燃烧柱还原柱,根据样品所含元素和测试目的,元素分析仪可提供多种测试模式,根据测试对象和目的可分为二类如CHNS,CNS ,S模式 或 CHN,CN ,N 模式,这二类模式燃烧柱、还原柱、温度条件和填充材料有所不同,具体要按各仪器说明的技术要求执行。氧化柱和还原柱典型的温度设置条件(表4):

表4 设置条件表

(1)空白值的确定: 空白值测定不需加样,氮元素值的大小可以检查仪器的气密性和氧气纯度,碳元素值的大小可以检查燃烧的完全性,硫、氢元素值的大小可以检查仪器系统的平衡性。空白值的限定应根据所使用仪器技术要求,应在规定的峰面积值之内。

(2)用表3中的标准纯物质,根据仪器生产商提供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用K-factor或线性回归进行仪器校准。为保证测试质量,至少用一个标准纯物质的试样做一次验证试验,判别曲线是否正确,各元素的测试结果应在其理论值的±1%以内,否则重新校准。

(3)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样品测试设置条件应与仪器校准时相同(表5)。

8 结论

(1)用元素分析仪测试有机化工品元素含量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可靠性。

(2)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3)碳、氢、氮、硫分析仪对有机化学品的测试分析可有多种模式,根据样品对象和测试目的可分为CHNS,CNS,S 模式和CHN,CN ,N 二类模式进行测试。

(4)CHNS,CNS,S 模式和 CHN,CN ,N 二类模式测试C、H、N元素结果无显著差异。

(5)易挥发试样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因此本方法不适合易挥发样品测试。

参考文献

[1] 刘力等“1106元素分析仪测硫方法的改进”《仪器分析》1991,2

[2] 甄志,等.“Vario EL Ⅲ元素分析仪测硫方法分析”.电力科学与工程,2002,(4)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篇(7)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K:39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1.下列实验只能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检验是否是O2 B.铁丝浸在硫酸 C.证明H2比空气轻 D.倾倒CO2铜溶液中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 B.医用的生理盐水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 D.雪碧饮料3.人们常说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与一种气体物质的总排放量有关。这种气体物质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天然气4.重要文件资料需要长期保存,书写时使用:( )A.铅笔 B.碳素墨水笔 C.蓝墨水笔 D.圆珠笔5.“天然益力,焕发生命力。”在“益力”矿泉水瓶上标有一些矿物含量,如右图,这里的“钾、镁、钠、钙”指的是:(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6.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A.氧气 B.氧元素 C.氧分子 D.氧化物 7.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于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这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它是由60个氮原子构成的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0g D.它属于单质8.矿泉水一般是由岩石风化后被地下水溶解其中可溶部分生成的。已知某岩石(钾长石)的化学式为:KAlSi3O8,则该岩石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3 C.+4 D.+69.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的是同一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C.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D.它们依次表示原子、离子、离子10.通过初三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下列有关硬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中含较多的不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B.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水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变成软水D.在硬水中加入少量的肥皂水,会产生大量的肥皂泡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滴管取用液体 B.过滤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给液体试剂加热12.保持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磷原子 B.氧原子 C.磷原子和氧原子 D.五氧化二磷分子13.下列实验现象或从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A.将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立即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B.某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气体一定是一氧化碳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14.右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示意图。下列关于从此图中获取的信息的描述不对的是:( ) A.原子不能构成物质,只有分子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成原子15.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 D.木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16.如下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一个化学式:() A.H2SO4 B.O3 C.H2O    D.NO17.下列各方程式中,书写正确是:( )A.P+ O2 PO2 B.4Fe + 3O2 2 Fe2O3C.CH4 + 2O2 CO2 + 2H2O D.C + 2CuO 2Cu+CO218.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B.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实验测定结果如下, 物 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20 12 2 6反应后质量/g 0 2 2 待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是30 g C.C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0.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需区别的物质 选择的试剂或方法A 食醋与酒精 闻气味B 空气与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C 水和双氧水 看颜色D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二、本题包括4小题,共19分。2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硫分子是: ;(3)2个氧原子: ; (4)氧化铝: ;22.(8分)(1)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填元素符号)。(2)烹饪鱼时通常将鱼煎过后,再加少许食醋和酒,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乙酸乙酯(化学式为C4H8O2),每个乙酸乙酯分子是由 个原子构成的,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在乙酸乙酯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17.6g乙酸乙酯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 。23.(3分)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1)初中化学涉及到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请任写一个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2)向装有某无色溶液A的试管中加入固体B后,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请写出符合该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4.(4分)以下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四种元素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③元素的一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它属于 (填“金属元素” 或“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该微粒的符号为 ;(3)由②与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28分。25.(6分)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请你讨论下列有关问题:(1)政府组织了人工降雨活动。下列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填序号) ①食盐 ②干冰 ③面粉 ④木炭粉(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河水作生活用水,将浑浊的河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的作用是 ,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 。(4)为了防止水的污染,①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填序号)。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我们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一种节水措施 。26.(15分)小强和小明两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 ,b是 。(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而小明认为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请你帮助他: ;实验室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4)小强想用4.9g氯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以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克?(5)小明要制取少量CO2,其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他制取该气体的收集装置是(填装置序号) ,选用该装置的理由是 。 (6)C装置中a的作用是便于 。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仪器a中逸出,必须使a仪器 。27.(7分)下列是初中化学中三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C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2)A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填序号)①装置气密性好 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③红磷过量或足量 ④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 ⑤要选用教室内的空气(3)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4)实验时,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并着火,可用湿布覆盖,其灭火原理是 _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28.(7分)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了反应。某实验小组用塑料矿泉水瓶和集气瓶收集了若干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准备了一些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小花,进行如下实验:Ⅰ.在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小心加入1/3的蒸馏水,拧紧瓶盖充分振荡,塑料瓶变扁;Ⅱ.取Ⅰ中瓶内液体喷到紫色的干燥的小花上,小花立即变红;Ⅲ.变红的小花放在酒精灯上方小心烘烤片刻,红色小花又变成紫色。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Ⅰ中同学们一致认为塑料瓶变扁的原因是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在进一步思考气体变少的原因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可能是: 或 ;(2)针对实验Ⅱ小花变红的事实,同学们提出三种猜测:①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 ②水使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能使石蕊变红。于是设计实验,最后证明使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是它们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物质,请你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使石蕊变红的不是水 使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3)实验操作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9.(6分)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某同学为了验证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否能做过氧化氢(H2O2)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设计实验如下:【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1.在试管中加入2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1.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2. 2. 实验一结论: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实验二】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待实验一第2步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二结论: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有改变在实验后,该同学将反应剩余物过滤、洗涤、干燥,再称量。得到黑色固体质量为1g。实验三结论: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实验结论】综上所述,说明了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请写出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