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草原环境保护

草原环境保护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09:39:02

草原环境保护

草原环境保护篇(1)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参考文献

[1]达哇东周.关于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9):59.

[2]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5):45-50.

草原环境保护篇(2)

一、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天祝县的牲畜数量由60年代的17.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64万头(只),增长了2.70倍,畜均占有鲜草产量由7 622.90kg下降到2 081.04kg,超载23.85%,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内蒙古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3、鼠虫危害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为鼠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而鼠虫的发生危害,又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处于一种恶替过程。草层高密度大鼠虫害不易发生,而草原退化、草层变矮、变稀,有利于鼠虫害的繁衍。近年来,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全国的面积已达6亿亩,仅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60多亿元,经济损失严重。虽然每年都采取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但因经费不足,防治面积小,每年的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防治成果难以巩固。

4、毒草危害长期以来,随着草原“三化”面积的日趋扩大,许多草场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不断生长蔓延,加剧了草原退化。在内蒙古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马草等,面积达到1 500万亩。这些有毒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它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而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使草场利用率下降。

二、治理与保护草原退化的措施

1、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2、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3、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草原环境保护篇(3)

一、牧民环境权保护的含义及意义 环境权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对于生活在草原地区并以草原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牧民来说,牧民环境权也即是法律对于牧民个人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草原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主要包括草原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权、草原生态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草原生态环境侵害的请求权。众所周知,草原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我国西、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草原是牧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完善对牧民环境权的保护,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牧民生活水平,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牧民环境权侵权的特点 牧民环境权侵权有别于一般的民事侵权,牧民环境权侵权应当是指由于侵权者进行了对草原环境的污染或破坏而导致的对特定或可认定的牧民的生命、健康、财产、精神及草原环境权益的损害。牧民环境权侵权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牧民环境权侵权具有社会性 牧民环境权侵权危害的对象,往往是以草原做为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草原地区相当范围内的牧民。在牧民身上积淀的是几千年来延续的一种特定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而传承生存方式与状态,其侵权影响所涉及的人数较多、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2、牧民环境权侵权具有利益性 牧民环境权侵权始终与经济发展相伴随,在诸如破坏草场、倾倒废物和废水等破坏草原环境的行为,往往是在创造各种社会财富或公共利益过程中衍生出的行为,虽产生了侵害牧民合法权益的后果,却带有相当程度的价值正当性,表现出一种可容许的危害,体现了一定的利益性。提到内蒙古,现今人们看到更多的是被经济界称为“内蒙古模式”和“工业大区”的内蒙古。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09年间,内蒙古GDP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人均GDP直追广东,虽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4.7倍,而相比之下,农牧民收入仅增长了1.7倍。 3、牧民环境权侵权具有长期性 牧民环境权侵权行为的后果往往是各种因素的累积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作用后才逐渐显示出危害性,不会因侵害行为的停止而立即停止,其危害后果的潜伏期相当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具有一定的长期性。据了解,目前内蒙古草原以惊人的速度在退化,平均退化面积占总量的60%,平均产草量相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70%-30%,草场的破坏给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草原生态的脆弱度已经十分严重。 三、牧民环境权保护的思考 1、加强牧民环境权保护的法制建设 牧民环境权的保护,需要政府和各执法部门要加快草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套的建设步伐,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大草原环境执法监督,亟待加强完整的草原行政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步伐。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实行的草场承包责任制等制度和法规,及时完善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七项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草原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维护了牧民的环境权益。 2、完善牧民环境权补助奖励机制 牧民响应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实施减畜和禁牧休牧,必将在经济上作出较大牺牲,应当给予生态补偿。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当逐级逐步的完善牧民环境权补助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补偿和鼓励牧民开展草原保护建设的积极性,维护牧民合法合理的环境权益。根据2011年施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草原涵盖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等七类近70%的草原,是带有政府强制性的禁牧休牧措施,牧民传统的环境权益不可避免的面临约束和制约。

草原环境保护篇(4)

一、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况 (一)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是亚欧大陆草原延伸于我国境内的东翼,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天然草场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西兰的草场面积。境内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它既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是我国唯一列合国人文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草原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多年来对草原的不当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肆虐,上世纪7O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草原生态恶化日益明显,生态屏障功能明显削弱,最严重时沙化退化面积一度达到草原总面积的70%。2000年以来,锡盟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全盟范围内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力度,地区生态窘境得到较大缓解。但总体来看,草原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东部地区草场退化沙化压力较大,浑善达克沙地1100余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亟须治理,西部荒漠化草原牧民转移任务艰巨。 (二)资源储备与开况。 锡盟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境内有近百个含煤盆地,探明及预测煤炭储量2600亿吨,已探明储量1448亿吨,褐煤总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已发现资源储量大于10亿吨煤田26处,其中储量超100亿吨的煤田有5处。铁、铅、锌、铜等金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境内分布着四条大的金属矿藏带。钨、铋、镉、钾盐、珍珠岩等8种矿储量居内蒙首位,锗矿探明储量1600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70%。风能总蕴藏量达5亿千瓦以上,其中可开发利用量超过1亿千瓦,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锡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本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采用先进技术,合理有序地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成亿吨级的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的电力生产基地、500万吨的煤化工基地和50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为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盟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57家,从业人数1.35万人。2010年,全盟煤炭企业17家,超百万吨规模的企业4家,煤炭产量达1.07亿吨。非煤资源方面,得到备案有色金属采选项目8个,日处理矿石能力达3.33万吨。 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来看,如果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不开采资源,那么就不存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80%的原材料和95%以上的能源取之于矿产。锡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3年以前,主要以畜牧经济为主体,发展水平在自治区处于落后水平,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贫困的经济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被形象地评价为“端着金碗讨饭”,人民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十分强烈,富民强盟任务异常艰巨。这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加快资源开发、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愿望。经济转型以来,锡盟始终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建设大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重要基地建设,以重要基地建设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在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问题探究巴毅(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锡林浩特026000)内容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随着草原地区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强,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日益凸现。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做到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值得关注。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绿色信贷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9亿元增加到591.3亿元,年均增速为17%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0∶48∶32演进为10.1∶67.4∶22.5,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三年超过50%,国民经济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全区第9位分别上升至第6位和第7位。目前,锡盟已被列为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国家七大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区蒙东(辽西)基地、振兴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国家能源局编制的“十二五”能源规划草案,已将锡盟列入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二)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不容忽视。 资源的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资源开发出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给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是破坏草原植被和土壤。不论是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会占用和破坏大面积的草原,改变草原原有的面貌,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威胁。二是侵占了土地资源,影响矿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矿产资源的开采占用了大量土地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料场及必需的生活设施。还有就是在草原上开采没有正规的公路,当地的厂矿将挖出的矿石、生产的产品销售至内地,车辆在草原上随意行驶和开辟新路,侵占大面积草原,再加上煤炭开采、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等,都严重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极易引发牧民与企业间的矛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三是破坏地下水系,从而影响植被的长势和居民用水。草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四是易引发地质灾害。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土地盐渍、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其中地面塌陷是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并难以治理的主要灾害类型,塌陷造成矿区内地表排水系统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植被退化。五是不利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成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与兼顾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兼顾草原文化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大的潮流和方向,是草原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而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污染和破坏,加剧土地面积沙化,使得草群结构恶化、畜群结构变差,畜群数量与草群产量的季节变化序列匹配失衡,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相违背的。#p#分页标题#e# (三)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有利反哺。 在锡盟工业经济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集中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增强反哺“三农三牧”和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保护99%的草原,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001年至2010年间,全盟累计投入44.4亿元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治理面积2508万亩。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3.1%。同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地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推进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其中,神华北电胜利能源公司自2005年入驻,已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7000万元。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对露天矿排土场、厂区等采用疏干水喷灌进行绿化复垦,治理面积达到364万平方米,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林草覆盖率达到55%。大唐在开发东二号露天矿伊始,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矿山的理念,统筹项目建设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进度上强调边开采、边复垦,采用“筑坝式”排弃工艺,使排土场提前一年到界,煤田疏干水经过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产作业面降尘洒水与生态恢复用水,并建立了灌草型、乔灌型、乔灌草型三种生态复垦绿化模式,已完成660公顷防治范围的生态恢复工程,林草恢复率95.54%,林草覆盖率约30%。 三、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必须明确环保优先,经济发展服务于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把两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一)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1.提高对资源开发和草原生态协调发展必要性的认识。一是强化对资源环境的“负债”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必须协调资源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寻求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资源开发的途径,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强化对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谁破坏了生态环境,谁就有责任和义务把它治理恢复好,这是采矿获益和环境治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产业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和人口因素等紧密相关。首先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围绕保护生态,突出草原的生态功能,发展现代畜牧业。逐步引导开发草原畜牧业的旅游功能,鼓励牧民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态观光旅游畜牧业,促进收入多元化。二是要在“转入”上下工夫,加强生态恶化区的治理。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出来,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让草原休养生息。对生态严重恶化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等重点生态治理区,必须走围封禁牧的路子。三是在草原生态脆弱的地区,如草原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和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四是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周边矿区的环境治理。要依法建立“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治理”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要求企业和项目业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认真做好矿区、建设现场和排地场及取土场的植被复垦绿化工作,认真恢复治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五是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和牧户生产性补助力度,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二)创新思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1.统筹规划,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在全面实施规划中求协调,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要以工业园区和集群建设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原则,引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和最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集中度,促进资源综合开发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 2.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树立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思想,把多元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紧紧围绕对锡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技术最新动态,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取得突破,统筹谋划好锡盟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建设。 3.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的服务业,在凝聚人气、提供优良服务等方面下工夫。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蒙元文化特色突出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继续打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旅游品牌,推进“中国马都”锡林郭勒游牧部落、蒙元国际文化与生态草原旅游牧场,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天堂草原旅游景区,实现与京津融合的大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星级宾馆、酒店和商场等建设,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绿色信贷 1.加强窗口指导,落实国家各项货币调控政策。一是加强“窗口指导”,积极引导地区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变被动的禁止信贷为积极有效的环保变革信贷,使信贷在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要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投入力度,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品”信贷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和微型金融服务方式,提高农牧民贷款的覆盖面和实际满足率。三是引导金融机构紧密围绕蒙元文化特色,重点加大对锡林郭勒文化园、马文化园区、元上都遗址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入园重点文化企业等的信贷投入,促进我盟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2.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并将商业银行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的有关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二是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且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认知度。四是加强与国际金融公司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把国际先进经验引入国内,帮助商业银行制定环保政策并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手册,用以指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 3.提高环保意识,推行“绿色信贷”。一是商业银行要提高环保意识,要把可持续发展与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转变以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经营理念,通过采纳“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规则,建立绿色信贷体系。二是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制定动态的信贷支持政策。在资源开发的兴盛期、平稳期和枯竭期制定不同的信贷支持政策,配合政府部门引导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三是明确“绿色环保”的政绩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4.创新和拓宽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建立能源投资基金。一是大力培育地方上市公司,努力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充分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鼓励其直接或间接投资区域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积极探索利用信托机制在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方面的服务优势,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有效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发行风险资本股份和风险投资受益凭证的方式吸引部分储蓄存款转化为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富裕的自然人、企业法人为发起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也可发行产业投资基金的证券吸引民间剩余资本,使民间融资有序进入能源行业。

草原环境保护篇(5)

一是工矿企业的不当经济行为。主要表现为:滥采乱挖矿产造成植被和草场沙化;大型车辆碾压草场破坏草场植被生长;过度抽取地下水使草原水位线下降和草场盐碱化;无规划地建设厂房,任意堆放工业垃圾破坏草原景观等。

二是农牧户的过度开发行为。主要表现为:超载过牧和掠夺性经营;草场的利用保护方式简单粗放;只产不入,缺乏对草场的维护与治理;拉网围栏分割草场形成沙化源以及不合理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等。

三是群众的不良生活行为。主要表现为:随意乱挖药材;随意捕杀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不文明旅游行为使草场被污染和践踏;随意污染草原上珍贵的水资源等。

四是草原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低。对草原的生态治理与管理缺乏综合性、长期性、可持续的制度措施,目前的草原生态管理注重以“草”为本,而非以“人”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草原生态保护的投入长期不足,广大牧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草原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权责地位,草原监理部门执法不力。同时,现有的法律、制度对破坏草原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大,难以弥补破坏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不能有效制止破坏草原行为的发生。另外,基层组织对草场的管理方式简单粗放,未能形成政府、企业牧户、社会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的草原生态治理体系。

二、对建立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建立健全治理和保护草原生态的制度体系。深入研究、制订或修改符合当前草原生态实际的《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和约束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对草原上的滥采、滥挖、滥牧和乱占、乱建等现象给予严厉处罚。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草原执法和执法监督,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严格限制超载过牧,努力实现草畜平衡。增加对草原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当中,把生态建设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保护草原生态的法制环境,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鼓励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二是严格管理、规范草原牧区的工业开发行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是目前关系草原生态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科学决策,严格依法、依规审批和管理,突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地培育引进工业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能源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绿色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还应对环境违法的企业和个人从严处罚,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业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草原环境保护篇(6)

【关键词】草原保护利用制度;价值;草原财产权;法律制度

一、草原及其价值

(一)草原的涵义

草原是一种土地资源类型,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及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草原又称草地、草场或草牧场,也指专供放牧和采制干草,青贮饲草的场所。它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质的生态系统①。从法学的范畴来研究草原的涵义,草原属于物的范畴,是土地资源性财产。2003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2条2款规定:“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第74条规定“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一些省和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对草原进行了更为明确具体的界定。《甘肃省实施草原法细则》第2条规定:“本细则适用范围:(1)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的草原;(2)农区的天然草山、草坡及人工草地;(3)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和用整体规划确定的宜牧地。”根据《吉林省草原管理条例》的规定,草原包括天然和人工的草地(城镇草坪除外)、草坡、草山及国家规划的宜牧地。2004年n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草原是指具有草原生态功能和适用于畜牧业生产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综上所述,法律规定的草原,不仅指用于放牧的天然草原,而且包含人工草地、改良草地,还有国家上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宜牧地。

(二)草原的价值

1.生态价值

我国草原占国土面积的28%,是维护我国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庞大的绿色氧吧能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环境系统的循环性。近年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草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它形成一个良好的具有保温、保水、防风、抗蚀功能的生物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对维护大陆性气候区的生态环境和保证物种繁衍,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青藏高原开始经过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到大兴安岭西部共4500公里的草原带都是天然的草原,它是我国的绿色生态屏障。长江、黄河的源头草原不仅影响中下游的生态平衡,更是对保持水土、气候起到重要的作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植被覆盖情况直接影响着华北平原、淮海平原、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遭受的沙尘暴的侵袭就是因为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所致。

2.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对草原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草原是进行游牧及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畜牧业赖以发展的畜草来自草原,没有草原,畜牧业就不会存在。草食畜牧讲牧草中的有机物转化成为畜产品,畜产品再由人类吸收变成能量,从而形成草原绿色植物的循环经济。草原蕴含许多重要的稀缺性药用价值植物、动物以及多种工业原料植物等,对它们的合理利用也会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合理利用保护草原,使丰美的草原风景成为旅游商品开展草原旅游业亦会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

3.社会价值

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生存土地。草原的保护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游牧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游牧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有助于丰富人类社会文明的多元性。我国大部分草原集中在北部、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在确保国防安全,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意义重大。草原又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植物基因库和重要的动物基因库,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现存草原环境问题及相关法律制度

(一)我国草原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草量下降,草原载蓄能力降低

随着近几年我们对草原掠夺式的开采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带动下的温室效应,我国草原的产草量已经明显不抵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产草量的下降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动植物多样性的发展。

2.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由于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了草原水土流失。加大植被的覆盖率,草产量的下降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3.生物多样性丧失

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直接导致了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破坏的草原生物链。原本存在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些甚至频临灭亡。

草原环境保护篇(7)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因子(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水分、大气、土壤等)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在自然因素下形成的,并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20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威胁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具体如下:

(一)工业污染严重。

现代社会,科技在进步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超标排放,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产生噪声、振动等,危害周围环境。我国近年来的雾霾的产生与工业的严重污染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二)资源过度开发。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合理、非节约型和非持续型的开发利用引起了自然资源急剧衰竭、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及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但是,我国的生物种类由于各种原因在加速的减少和消亡。据调查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1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还有大量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也正在流向境外,给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危害。由上可知,当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在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刑法作为法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对惩治与预防环境犯罪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在不断补充、修正,而且环境犯罪的刑事法治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然而,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一)环境犯罪罪名规定的较分散。

只有在《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集中规定了14种环境犯罪罪名,其他与环境犯罪相关的罪名则是分散的规定在刑法分则其他章节,使得环境犯罪罪名之间的关系松散化。环境犯罪的客体特征由于这种分散的立法方式而被严重地淡化了,这对环境犯罪的治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罪名规制范围较窄。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从广义上规定了环境的概念。然而,刑法中采用的却是最狭义的环境概念,相关罪名所针对的对象仅仅是自然环境,并且即使是自然环境中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环境要素也未能包括在内。那么,环境问题的刑事治理与行政治理之间势必会导致脱节,进一步造成环境治理的整体机制效能的减弱。

(三)处罚的种类较少。

我国《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刑罚有四种:有期徒刑、管制、拘役和罚金。应对现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峻的形势,显得种类较少,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侧重于短期自由刑和低额罚金刑的运用。

三、生态环境问题刑事立法防范的进一步完善

虽然,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其他法律所不具有的作用,可是,我国《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仍有许多的不足,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完善。

(一)设置专章,完善刑法立法体系。

我国《刑法》分则按照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章节。生态环境安全利益这一独特类型的法益是环境犯罪所侵犯的客体,而在我国刑法中却并无此种客体类型,环境犯罪相对集中的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由于所侵犯的法益有所区别,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环境犯罪,便会出现定罪的不准与量刑的不足。环境犯罪作为足以对人类和社会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甚至是长期的重大影响的犯罪,其社会危害性绝不亚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因此,应将《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规定的环境犯罪罪名从该章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一章,将《刑法》分则中相关罪名纳入这一章中,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法立法体系。

(二)增设相关罪名,扩大保护范围。

刑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范围较窄,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在刑法中适当增设一些环境犯罪的新罪名,以完善环境犯罪罪名体系,严密环境犯罪刑事法网。具体如下:

1.破坏草原罪。

破坏草原罪是指违反《草原法》的规定,非法开垦草原,或者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或者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的;或者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区域和采挖方式在草原上进行采土、采砂、采石等活动的;或者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草原是地球生物圈中不可取代的自然环境要素,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也关系着畜牧业、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我国草原生态形势相当严峻,生态环境由于草原退化严重而受到威胁,另外,水资源枯竭、土壤侵蚀、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也是草原退化造成的。所以,有必要采用刑事手段来遏制这一现象,惩治破坏草原资源的行为。因此,我国《刑法》中应当规定破坏草原罪。

2.破坏自然保护区罪。

破坏自然保护区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在自然保护区非法从事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或者实施其他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犯罪行为的规制在我国刑法中有多个罪名涉及了,但是,却没有单独的规定破坏自然保护区罪这个罪,这非常不利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刑法应当独立规定破坏自然保护区罪,以便更好地打击危害自然保护区的犯罪,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珍贵物种和其他由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物质。

(三)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加大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