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6 10:02:06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篇(1)

 ***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以下简称“两湖一库”),是***市及周边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同时也是近郊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市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两湖一库”均为***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着手建设的三座大中型水库。其主要的功能定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由过去的蓄水发电和农业灌溉向今天的保障周边城乡建设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方向转变。近年来,随着流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加剧,“两湖一库”及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日益加深,水体水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不良趋势。***湖除泵房和出水口两个监测点外,其余均为五类或劣五类水质。百花湖也是这个情况,水质基本停留在五类或五类以下。阿哈水库因受污染相对较少并与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连通,水体循环和自身净化能力较强,目前水质基本为三类,但也同样面临逐年下降的现实威胁。

水污染与缺水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两个方面,近年来,太湖、巢湖和阳宗海等相继爆发的大规模污染事件,以及中国今年北方遭受的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大旱,都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水问题的日趋严峻,中国水资源仅为世界各国人均量的25%,节约用水和保护洁净水源已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就总的情况看,“两湖一库”污染加重、水质恶化的严峻形势与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已属中度污染的整体状况基本上是一致的,从遭受污染的原因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湖一库”周边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2、“两湖一库”流域农业生产常年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形成的面源污染。

3、“两湖一库”周边区域较大规模的水产、畜禽养殖所投放的饲料和养殖物排泄的粪便。

4、“两湖一库”观光旅游和环湖“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度假所产生的生活垃圾。

5、“两湖一库”常年水量补给严重不足,水体置换缓慢,自身净化能力减退。

6、“两湖一库”水体固有的相对静止性,其水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退化的过程。

上述原因中,危害最大的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所析出的氮、磷、氨、汞、镉等多种化合物,它对“两湖一库”水质所造成的污染和影响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治理起来也相当困难。“两湖一库”水体污染从物理表相上看,主要表现为水质不清、水色渐绿、粘稠度增大、有害蓝藻繁殖较快。就化学分析而言,主要体现为水体中氮、磷、氨、汞、镉等多种化合物含量不断增高,水质富营养化,使得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净化措施和手段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言,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复杂领域和巨额的资金投入。

***市“两湖一库”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省市领导和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以尽快扭转“两湖一库”水质恶化的不良趋势,争取水体水质逐年有所好转。***市委、市政府从政治的高度极端重视“两湖一库”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一是迅速组建成立了***市两湖一库管理局,严格实行政企分开,依法履行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的管理、监督、执法职能;二是大幅度提高排污成本,让排污者排不起污,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三是筹备成立环境保护法庭,负责统一审理和执行涉及“两湖一库”环境保护的民事、行政案件,解决长期以来“两湖一库”污染因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同而难以治理的根本问题;四是建立“两湖一库”治理和保护基金会,在全社会广泛筹集治理“两湖一库”所需的庞大资金;五是拟定“两湖一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规划,拟投资17亿元用于治污;六是制定了《***市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调动了水源保护地、森林资源保护地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七是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唤起全社会“依法治污”的自觉性,把“两湖一库”污染治理纳入广大群众的监督。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两湖一库”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当前,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出发,应该坚持不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一、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源常清是我们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迅速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当前我们在水环境和水资源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两湖一库”乃至整个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尤其需要清醒认识的是,***湖是百花湖的上游,阿哈水库与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又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进而言之,我们周围的水系构成的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如果“两湖一库”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那么,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范围就会很快扩展到整个水系,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仅仅单纯依靠湖区、库区范围内的治理就能收到实际效果的。它涉及整个流域、尤其是上游广大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需要建立一个具有相当权威性、类似“长江流域规划和管理办公室”这样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以彻底理顺“两湖一库”饮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行政关系,真正落实“两湖一库”污染防治所需巨额资金的来源和筹措,建立健全流域行政区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流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科学谋划黔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流域行政区划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传统方式极易导致相互掣肘、相互扯皮,最终的结果是谁都难以负责、谁也负不起这个责。

三、要把“两湖一库”上游地区和补给水系的污染防治和生态重建作为重点,从源头上遏制住“两湖一库”水质不断恶化的不良趋势。要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和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健全完善城乡污水处理和收集的系统工程,认真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组织实施。要把“两湖一库”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和实质污染物的有效控制结合起来,重点强化对实质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对现有排污口和污染源进行详细的排查和监控,坚决杜绝新的排污口和污染源的出现。要按照新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确立的精神和原则,依法加重对水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使随意排污不再成为一种不受重罚和有利可图的无良行为。要加快“两湖一库”周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要扎实抓好节能减排的各项具体工作。

四、妥善处理好“两湖一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和旅游风景区在功能定位上的相互重叠。从根本意义上说,饮用水源保护地和旅游风景区二者之间是难于统一在一个空间尺度内的,但现阶段又只能设法寻求二者之间的科学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力保持区域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严格禁止“两湖一库”水面旅游,科学控制周边“农家乐”和“乡村游”的经营规模,并对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的集中处理。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更多意义上是可以通过“看”来赏心悦目的,不一定非要身临其中零距离的去“玩”。管理科学既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兼顾饮用水源区的环境保护。

五、在“两湖一库”周边设置水体净化带,恢复原始湿地,科学指导流域内农业生产化肥及农药的施用,大力推行无公害的农业生产方式,努力减轻农业生产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取消“两湖一库”水产养殖,严格控制周边畜禽养殖规模,在流域范围内着手限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严格约束“两湖一库”电厂的发电,并在现阶段按照市场规律作出适当的补偿。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客观形势下,储水保源和放水发电是一个难于统筹兼顾的两难选择,需要从人类生存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作出取舍,着手谋划“两湖一库”周边电厂的整体搬迁,清晰界定“两湖一库”城乡居民饮用水源的功能定位。因为从现实情况看,电力供给尚有选择的余地,而饮水资源却无更大的回旋空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以放弃发电来确保饮用水资源的保持。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篇(2)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要求,学校在教育中将素质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形成放在首要位置,但在现有的发展阶段,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形成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弱,不仅在校园中出现随意扔垃圾、随意吐痰等现象,在社会中还存在浪费水资源、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所以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高职教育中开展环保教学的主要原因以及发展现状

1.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环保教学的迫切性

在中职教育发展中,实现环保性教学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现如今,中职教育中的招生范围越来越广,随之,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以后的生产与发展中成为主力,并将其促进社会的积极进步。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将环保问题放在首位,也没有刻意去保护环境。而且,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根本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差,在当前教学领域,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当前的主要发展形势。

2.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环保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中职教育不断发展中,虽然已经开展了环保教学,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较多不足影响着环境保护教学的积极发展。中职学校与其他的学校相比,在环保教学中还比较落后。其中,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好,才能使学生更好完成教学义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环保教学专业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将该教学落实到学生教学内容中去。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职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甚至还不断减少环境保护教学的相关课程。随着社会化的不断进步,在对环保教学进行有利开展期间,就要在绝大程度上提高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能在其中将其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中促进未来生活的美好创建。因此,针对以上高职教育中的环保教学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其间,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一种人才观念,还要在对知识进行传授期间,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环保意识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在对中职学生实施环保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实施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思想,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将环境保护与学生自身有效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基础形式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兴趣,并使他们能对环境保护具有充分的了解。在这种教育形式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前期教学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阐述的相关意见,不仅能有效掌握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了解的潜在程度,还能深度分析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这种调查式教学中,实现了环保教学的针对性,也突出了其中的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将整个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说,在对中职学生实施环保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前期教学中以一个独立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发挥思考,并能在教学中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在环境良好的空间内以及环境恶劣的空间内,人们有哪些不同的感受。然后针对该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并能对两种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能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

2.创建新的教学思路

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新的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并能在其中利用具体的事件促进环保工作实现重要意义。在环保教学中,如果还利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中职学生都还处于青春时期,他们在行为以及思想上都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不仅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还存在较重的变化心理。所以,在实际教学期间,就要利用事实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如果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一些问题,通过对事实问题的了解,他们就能形成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引导学生在环境保护中形成新的学习共鸣。例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数据等直观、形象的表现出环保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能利用图片和数据积极对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并合理改善一些恶劣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实现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主要利用幻灯片、视频、音频等方式,教师利用该手段能够将所学到内容以直观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直观观察环境的变化,还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还能跨越时空,能够将历史中的环境变化直观呈现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能深度体会,还能自觉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要在具体活动中实施教学。在具体的实施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经常利用废纸、已经使用的饮料瓶废品等制作一些实用的工艺品。而且,还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以及实践中收集一些环境保护的资料,并利用这些进行有力宣传,这种不仅能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还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文化,并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变化的认识,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5.开展知识讲座

要从学生自身做起,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在期间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期间,中职教师在讲座中要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并保证自己的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都能保持一致。在这种教师为主导的行为方式上,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发展,还能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环保意识。在这种执行方式上,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还能掌握一些环境污染的处理渠道。因此,在这种讲座教学中,学生和教师能促进其相互交流,还能保证环境得到积极改善。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篇(3)

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对象有:六城区计经委、城建局负责人、各区工业集中地街道负责人,郊区、县计经委、农林局、建设局(城建局)负责人、各区县政府所在地街道、乡镇负责人等共计40人。专题培训班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我市“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不断提升我市干部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和政策水平,加大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培训班学习内容是: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与制度;3、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管理;4、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形势与对策。

为期5天的培训班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授课阶段。分别由省环保局原局长袁克昌教授、省环保厅柴汉民副厅长、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许纲熙处长和市环保局孙永深书记进行讲课;二是考察阶段。组织参训学员到杭州、绍兴参观考察;三是总结阶段。参训学员代表发言,谈参加学习培训的体会、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打算,并由市环保局领导对培训班学习情况进行了总结。

这次为期一周的环境保护专题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特点鲜明,效果较好。主要特点是:

一是领导重视。为办好培训班,市环保局、市委党校和市委组织部有关职能处室多次研究办班工作事宜。开学典礼上,与会领导做了讲话,提了要求,体现了对干部参加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视,也促使大家珍惜和认真参加学习。

二是学员学习认真。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区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街道领导干部,他们在单位工作很忙,但参加调训学习后,都能集中思想精力,认真参加学习,保证了学习培训的效果。表现在到课率高、听课认真、笔记认真、考察参观认真、交流发言认真。

三是组织实施严密。为办好这次专题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准备时间比较长,对培训班学习、生活和考察安排考虑的比较周到,尽最大努力让学员学习好、生活方便。在学习班期间,市环保局有关同志自始至终与学员在一起学习、考察,市委党校在学员的上课、住宿等教学保障上给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学校领导多次指示搞好教学保障工作,教务处和服务中心领导亲自过问、安排,还专门指派了班主任,协助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学习一致表示,这次培训班组织的非常周到严密,感到很满意。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篇(4)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

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篇(5)

关键词: 环保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在素质化教育大潮的推动下,环保教育不断融入教育改革之中。在高中各项课程中,生物课程与环保事业联系更加密切,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推动文化教育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一、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日常生物教学中

在高中课堂上,课本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面镜子,教师是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人。一个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将课堂内容准备充分完善,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高中生物课本中与环保教育联系密切的知识包括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环境保护、社会人口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充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学生熟悉的例子相结合,充分做好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危害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课本内容讲述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讲述人类乱捕滥杀青蛙,造成鼠虫类泛滥,危害正常生物链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生物链的重要性;在讲述资源多样性的生物知识时,可以讲述人们乱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漠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具体的环保例子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既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强化环保意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学生环保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群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授生物环保知识时,应当采取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对生物与环保的相互联系性产生兴趣,主动了解生物环保知识。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讲述与环保联系密切的生物知识时,可以留出一部分谈论时间,提出生物课本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培养积极思考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酸雨课程时,可以将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应对保护措施作为课前讨论问题,让学生小组谈论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阐述酸雨形成原因时,有的同学会回答工厂排放超标废气的原因,有的同学会回答汽车尾气的问题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酸雨危害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酸雨的危害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大气,排斥乱排乱放的恶习。在阐述应对措施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之前总结的酸雨形成原因,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参与,认识到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认识到保护大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环保观念的加强,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中的渗透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身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元素与环境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进行酸雨危害实验时,教师通过自身示范,将一定程度的与酸雨酸度相同的酸性液体及实验的小植物等试验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一定量的酸性液体滴露在植物叶面等不同材料上,观察不同材料表面的变化过程。随着液体酸性的加强,实验材料表面受到的破坏的程度越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感受到酸雨对于不同材料的破坏性,体会到酸雨对事物的破坏程度,从而加深学生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植树造林、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验结束时,让学生将未用完的实验材料归纳整理,合理放置,既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资源的有限性,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活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树立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意识到环保事业不分大小,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

四、结语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将环保教育融入生物知识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科学知识教学相结合,以学生教育为切入点,推动环保事业的不断进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篇(6)

一、对幼儿实施低碳环保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素质。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良好品格养成的最好时机,对幼儿进行低碳环保教育业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幼儿进行低碳环保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环境污染、破坏危害的同时,逐渐建立珍爱、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多地掌握保护环境技能。通过低碳环保教育,幼儿可逐渐认识生命之可贵,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可以引导幼儿更加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因而,加强幼儿的低碳环保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的低碳环保自救意识和技能,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堂教学从小开始加强幼儿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幼儿低碳环保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逐渐认识到培养幼儿低碳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但环保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存在不足。大多数幼儿园主要围绕大气、水污染保护方面宣教,系统的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却很少。

从教育的内容看,幼儿园教材涉及低碳环保教育的很少,内容也较单一,多为大气、水污染等方面的宣教,少有其他类型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教育内容。据一项调查显示,幼儿获得的求生知识和技能途径大部分来自于新闻媒体从电视、广播上获得,在学校了解学习仍偏少。对于低碳环保教育整体来说,方式较单一和呆板。教师往往沿用常规课程教学方法,将环境教育内容作为一种学科知识加以传授。环境保护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由于环境学科涉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多个领域,因而,环境保护教育的实施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多数幼儿园主要是针对大气、水等开展低碳环保教育。通过观看录像、新闻等让幼儿获得直观认识,通过参观科技馆、专业人员讲座让幼儿了解、熟悉环境危害和环保知识。对于其他低碳环保,幼儿园主要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观看低碳环保图片,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相对缺乏具体的教育和演练。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在低碳环保教育中,家园合作不足,家长不清楚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园进行的低碳环保教育,只更多地突出如何在幼儿园的环保行为,而忽略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

三、如何对幼儿进行低碳环保教育

1.低碳环保教育原则

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众多的环境保护专家,它主要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觉环境保护者。环保自律意识不是只靠单纯的说教和提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形成,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为。环保意识的培养要从身边可以做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低碳环保教育内容

(1)培养幼儿的公共卫生意识,幼儿园一日生活处处有环保,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个人若做好身边的小事,汇集起来就是对保护环境的大贡献。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幼儿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节约水电、节约燃料。在已实行垃圾分装的地方,正确指导幼儿如何分捡投放垃圾。在用餐时不浪费粮食,平时活动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在各种不起眼的小事中逐渐培养幼儿的公共卫生意识,持之以恒地实践。

(2)培养幼儿爱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幼儿初步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立足实际,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行为,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爱护自然资源习惯。

(3)帮助幼儿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通过系列教育,帮助幼儿了解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其环保意识,引导幼儿从小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

3.低碳环保教育形式和方法

(1)创设相关环境。利用墙壁和走廊空间,为幼儿营造学习气氛。根据低碳环保教育主题分别创设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以切实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2)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对环境污染的直观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篇(7)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业已取得的效果

大多数同学对保护生态环境态度良好,具有很高的热情。有93.6%的同学都认同生态环境意识对环境及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性。另外,在访谈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也都表示,作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培育和发展。

1.生态忧患意识明显提高。本次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关于生态环境问题迫切性的问题,96.3%的同学都认为目前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生态环境状况亟需改善。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明显提高。在调查问卷中提到“对五年后地球生态环境状况的预计”,认为会“变好”的占调查人数的23.2%,认为“可能和现在差不多”的占15.3%,认为“会变差”的占61.5%。这样的结果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感,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对当前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生态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的态度。

2.生态感知力增强。调查发现,对于简单的生态环境基本常识,同学们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有87.1%的同学都知道酸雨形成的原因,对森林的生态环境作用,全球变暖,大气、水污染及其影响这样一些简单的环境问题知晓的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生态感知能力的增强。

3.生态行为能力有所提升。调查中,我们问到“为了促进环境保护,您做过哪些努力”时,有50.7%的被调查者表示进行自我约束,注重个人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水平的提高;23.7%的人平时积极关注生态环保信息,努力增进自己的生态环境知识。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积极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努力为解决社会环境问题出力的积极良好心态。另外,有合计25.6%的人做过环保志愿者和为环保捐过款,这一比例虽然不算高但也足以说明大学生已投身到环保公益活动中去,为环保公益活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专业之间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相当,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生态环境知识相对缺乏。调查中,虽然同学们对于简单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其知识结构还是显示出相对的片面性,只是对常识性的、广泛宣传的生态环境知识比较了解,而对于不常接触的、较为深入的相关生态环境知识,则知之甚少。关于环境知识的考察,笔者设置了两道题目,调查结果如下:第一,当笔者问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的时候,有207人即59.1%的被调查者知道;第二,问及对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的了解情况时,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有97人,占被调查者的27.7%;了解一点的有219人,占被调查者的62.6%;一点都不了解的有34人,占被调查者的9.7%。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多。环保知识是影响环保意识的重要因素,环保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49.2%的同学感觉到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不够用,37.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环境知识缺乏,还有3.8%的人表示不清楚,仅有9.4%的学生认为环境知识够用。问卷中还设计了对大学生生态环境知识水平和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来源和渠道的考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生态文明知识及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的回答表明,目前大学生取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通道主要为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常见的大众传播媒介,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8.1%,其次是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占到15.4%,另外从亲朋好友那里获得的占到5.3%,其余1.2%选择了其他途径。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获得的生态环境知识是片面的、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2.生态文明意识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对自我生态环境意识评价过高。一方面大学生在对自我生态环境认识水平进行一般性总体评价时自我感觉良好,在自我生态环境意识总体评价中选择“很强,自觉性很高”的只有19.6%,选择“还可以,但是做到的不多”的占到48.3%,选择“不强,做到的也很少”的比例占到了28.4%,还有另外3.7%的人“说不准”。由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自我环境意识评价高于实际生态行动评价,对自我环境行为要求还不够高,这反映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另外,我们在访谈调查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关注较多的是身边的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并且对桂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表示乐观。而对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生态型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则偏低。

3.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当问到“是否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或一次性餐具”时,经常使用的人数比例达到41.7%,一直都使用的占13.7%,偶尔使用的占30.8%,从不使用的只有3.8%。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认识到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生态环境行为的实践方面,对于一些简易环境行为同学们总体上做得还不错。同时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还具有普遍的从众心理。当问及“碰到有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环境行为,您的做法是”时,调查显示,表示“会阻止”的同学占到总调查人数的10.7%,表示“不会阻止”的占83.5%,还有的选择“与我无关”。这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别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持消极保守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主动劝说、制止别人的不良环境行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