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1 15:43:50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篇(1)

关键词:虚拟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7703

作者简介:牛莎莎(1986-),女,河南洛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姚涛(1985-),男,河南信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

0引言

虚拟学习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分为物理学习环境、知识学习环境和情感学习环境。目前,在有关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诸多研究中,由于情感学习环境渗透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之中的特性,使其成为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最难设计到位甚至是被忽略的部分。然而,情感学习环境又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将从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出发,讨论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1.1虚拟学习环境

虚拟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有很多,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本研究认同的是“虚拟学习环境又称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基于网络并由信息技术构建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学习空间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统合” 。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就是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本身;知识学习环境主要就是合理设计的学习资源的总称。

1.2情感学习环境

依据哲学中客观物质存在的观点,把虚拟学习环境中涉及的所有要素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和非物质方面的要素。虚拟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空间等因素,其中虚拟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可以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而学习者和教师则归类于非物质方面的因素。

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情感学习环境,就是在上述非物质因素中的个体本身、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首先,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只讨论学习者心理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等。在本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它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其次,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即人际交互,主要包括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最后,个体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教师在与物质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

综合起来,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这里主要阐述学习动机因素;人际交互,涵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2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依据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来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很重视情景对于学习者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重要作用。因此,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后续的研究也提出了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几个原则: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的原则;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的原则;③任务情景的真实性原则;④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⑤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2.2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活动渗透于个体、组织和人工制品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框架之一就是分布式认知对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的认识。它强调认知是在人和环境的系统中产生的,人是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与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这是一种考虑到认知活动全貌的新观点。

分布式认知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注意的要点有:①要把学习环境的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来进行,强调设计的过程;②要重视分布式认知的作用,使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分布式认知;③高度重视社会物质境脉;④运用技术支持分布式的交互和协作;⑤强调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拓展个体的思维。

2.3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它的基础理论源于心理动力理论。它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并重点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它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动力”,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集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学习环境设计尤其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普遍共识,所有的学习者构成一个具备“能量”的群体,通过群体成员的相互交流,让群体的能量发挥作用,从而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结构、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认知水平和风格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从特征角度看,主要是增进了“情感”。在群体中学习,充分地发挥出群体中的“能量”,产生群体协作,这不仅会促使学习者产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还有助于学习者对群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3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人际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3个因素进行。这3个因素都会受到物质因素的影响,并且情感学习环境不是自成一体的,贯穿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中。因此,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在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这里首先设计出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的基础架构,通过对其进行分别再设计,来实现对3个要素的具体设计。这个架构主要基于C/S三层体系结构,具体分为浏览器表示层、服务器功能层和数据库层。如图1所示。

图1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基础架构

3.1学习者心理因素的设计

在此,主要设计可以控制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即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

个体因素包含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情绪状态、信念和目标等方面。环境因素则主要涉及教师人员变量、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变量、同伴变量,这些因素都对学习的动机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良好的同伴环境中的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会处在一个更加健康的水平上、学习情绪会处于更加高昂的水平上、学习的信念会更加坚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机也就更高。学习动机高,反过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激发学习动机,一切处于良性循环中。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进行设计。

3.1.1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在服务器功能层添加一个学习前准备服务器,可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它具有以下功能:(1)教师可以在其中信息,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接收到;(2)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之间可以正常的沟通;(3)学习者可以在其中信息,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也都可以接收。添加学习前准备服务器的目的是:①教师可以在其中有关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的信息,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了解自身知识的缺陷,产生学习的需要;②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有关学习的目的、自身知识系统缺陷、学习的目标等方面的沟通,使学习者对自身以及同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

3.1.2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1)提供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不仅需要提供为完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课程知识,还需要提供能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进而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是分散的,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并且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可以避免因简单知识的堆叠而造成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和学习者对这方面知识的反感。另外,呈现的时机也是有限制的,不可随性而为,要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2)呈现知识结构导图和学习目标导图。知识结构导图是在学习准备过程中,在系统的学习资源服务器端生成的结构导图,提供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了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重点是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意义重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学习目标导图,能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给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指示,不仅可以避免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而且也可以使学习者检验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3.2人际交互的设计

人际交互,包括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并且人际交互主要通过物理学习环境来实现。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而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则是反馈和评价。所以人际交互的设计就外化为一个交流和共享空间,一个反馈和评价畅通的通道,即对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这里依然采用上图中的物理结构模型,并加入促进人际交互的内容。在虚拟学习环境中,人际交互主要涉及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其中,学习者和教师虽然同在客户端表示层,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式存在,沟通只能在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共享空间中进行。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不受限制地交流和沟通会破坏虚拟学习环境的优势――沉浸性,并且造成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下降。通过在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之间建立一个虚拟的沟通准备层,可以实现有效沟通。对该层的描述如下:首先是一个共享的虚拟空间,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或者通过下载客户端进入该空间,支持该空间的有两个服务器,一个是虚拟学习环境服务器,主要作用是生成虚拟的场景;另外一个是学习资源服务器,主要作用是存储学习者共享的知识材料,为交流提供空间等。建立这个层的主要目的是给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沟通的、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该层支持学习者和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也可以向教师传递有关的意见和对课程的评价。

3.3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产生于教师和学习者在与知识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以主要将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外化为对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地构建内部知识表征才可以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表征,并把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所以教师不但要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使学习者在内化知识表征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和切入点;而且也要提供更加丰富的认知工具,使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效率。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帮助,还要重视对学习者在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对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应该运用技术的手段去支持分布式的交流和协作,所以在呈现知识的时候,应该要把知识组织成利于学习者进行分组协作学习的模式;应该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拓展个体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知识的时候要适当地把知识进行系统化,并提供知识的导航地图,让学习者可以很轻松地了解那些分布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综上,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表征;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活动;③注重对学习者思维的训练和拓展,让学习者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学习知识;④把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并构建知识地图用来支持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⑤应使其支持协作学习的进行。

4结束语

对于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探究目前还比较少,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对于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其包含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的,提出了一些方法,以使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趋于优化和完善,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2]王文旭.数字化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模型的构建[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3).

[3]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4).

[4]崔炳荣.分布式虚拟环境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5]廖宏建,庄琪.群体动力学在网上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2005(4).

[6]刘春志,袁桂平.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远程教育,2008(10) .

[7]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景和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

Design of the Emo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篇(2)

[关键词]环境认知;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

1研究背景

防灾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种重要的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以迅速转换为救灾基地,开展救援、医疗救助、物资集散、信息传递等防灾减灾的功能,保护人们免受生理损害,同时它又起到良好的心理恢复功能,对于安抚受灾民众的心灵、恢复受灾者的生活信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理论研究与建设方面相对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尤其在如何快速进入公园、迅速融入逃生环境、有效使用环境内的防灾设施以及改善受难者心境增强受难者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感的心理问题研究方面一直处于落后与停滞阶段。长期以来建立的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为主,心理需求为辅,缺乏人性关怀,忽视了避难者的逃生心理,致使在灾害发生时避难者无法定位以及灾后无法进行有效的生活避难。其次,在灾害过后,受灾群众大部分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情绪。而城市防灾公园在如何通过环境改变和恢复受难者不安定情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忽视,这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人们对受难者心理的忽视,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例如受害者的自闭、自杀等现象。

2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分支,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1]。在了解环境认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环境知觉,因为对环境的知觉是我们认知环境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结合我们自身的经验和相关记忆对感受到的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的过程。

2.1环境认知相关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布鲁斯威克的透镜理论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的是整体的组织规律,反对人为的进行单个的划分。例如一处景观,繁茂的大树、鲜艳的花朵、明媚的阳光、环境十分优美,这么一处美丽的风景有许多元素构成,而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这些元素简单的累加。生态知觉理论是由吉布森提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性。他认为知觉具有整体性,是在环境的刺激下环境客体所产生的某种生态特性。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的物质元素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恒定的功能属性。例如,水可以供人饮用、洗漱,但不可以供人类睡觉;木头可以用来烧火、防身,这便是客观环境的“可供性”。从生态角度来看,自然界的各个客体都有自身的特征和功能,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利用。而正确地运用这些客体是环境生态知觉理论研究的关键。其实不少动物其本身的知觉能力就是先天的,如鱼类生来就会觅食,人类就是利用这种特点来捕捉他们。人类的这种选择、创造、利用自然客体的行为就是生态知觉的体现。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中的应用相当广泛,首先环境客体本身就要为使用者带来便捷,其次是环境对象功能意义的全面展现,最后是环境对象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例如公园里的厕所,如果厕所太隐蔽则不利于游客发现,如果太明显则会影响了环境的整体美观。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的位置;②明显的标志;③干净整洁的内部环境。透镜理论是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他的思想主张与吉布森相反,他认为外部的客观环境提供给我们的各种信息都是复杂的,并非反应真实的环境特征。个人在知觉过程中处于主动性地位,将客观的外部环境信息聚集于一点,将来自于外环境的刺激聚焦,并通过我们的知觉而被察觉。在知觉的过程中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在这里人是动态的、变化的,对环境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在环境设计与管理中,透镜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将环境根据个人需求不同,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场所,不同的功能场所根据各自的使用意义而确定不同场所的知觉判断。在对环境认知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是通过知觉来了解环境,而环境则包含2种变量即时间和空间。在增加了时间的环境空间中,适应与变化知觉成为主要表现。例如长期生活在噪杂的市场的人们就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习惯并适应这种噪声,因为当刺激反复出现时,感受器官就会对这种刺激不敏感,进而忽视这种刺激。如果我们习惯了这种刺激,那么我们自然会注意不到这种刺激引起的变化,试想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空气被污染的环境自然觉察不到污染现象。如果我们生活在一处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的村庄,哪怕一丝的棕色污染气体都容易发现。另外,快速的变化总是比缓慢的变化较易察觉。

2.2环境认知

通过对环境知觉的了解,我们意识到知觉只是初级的人们的内心反映,而认知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环境认知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表象、场所记忆与学习、环境的可意象性等。它所关心的是人们怎样识别物质环境,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形成环境表象,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赋予物质环境以特殊的意义,而这种表象和意义又怎样影响人的行为。例如标示小品、象征性雕塑等对诱导人们行为的积极作用。环境认知的对象包括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发生事件、个体或群体思想情绪、象征意义等。(1)环境表象环境表象是指使用者在环境认知过程中,心理产生的各种形象,当使用者感知到客观事物后,其形象保存在头脑中,形成原始记忆形象,即形成环境表象[2]。其核心是人们在环境中感知到的信息,结合主观的思维意识,从而形成的心理影像。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否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环境的表象通常是由人的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知后引起的,其中视觉感知是形成环境表象的主要知觉体系。人们在对环境表象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意象,从而指导人们在环境中做出正确的行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充分的环境认知,可以增添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感,建立起人对环境的安全感和可适性。这些所熟悉的感知信息,成为接受新环境的基础,有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提高环境的利用效率。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发展中,建立起怎样的环境表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塑造的环境则是与人们的记忆重合的表象化的外部空间环境。(2)环境的记忆与学习人们对环境的记忆与学习是通过感知活动把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输入记忆系统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个体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积累、保存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即环境认知的过程。在对环境信息进行记忆与学习的过程中,环境的相应变化自然会影响到记忆。研究表明,适当的环境变化,不管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刺激都可以提高记忆,而一成不变的环境则会使人产生烦躁、智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事实证明,持续变化的环境总会使人产生某种程度的新鲜感,不至于单调、乏味,在期待新的视觉信息出现的同时会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心理学家们经过了大量的实验表明,维持兴趣的最佳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更不是时刻变化的环境,而是中等强度的不定性的环境,人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不会因为简单的秩序而觉得乏味,更不会因为感到严重的挑战而感到恐惧。因此,易识别并有相应区别的环境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促使人们对环境的记忆与学习。(3)环境的可意象性环境的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环境中的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人直接感知的环境表象与环境场所记忆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这些直接感觉的表象和个体记忆获得的信息形成“意象”,进而指导人们的行为。例如,一个清晰、易识别的意象可以方便人们迅速地找到目的地,消除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环境的可意象性的形成则以建立共同的感知为基础。不同阶级、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的人们拥有了共同的感知后,便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并试图融入其中。事实上,形状的大小、距离的远近、色彩的搭配、空间的布局等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适用的环境意象性,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可识别的外表,而是被人们所感知。良好的可意象性有利于对环境的认知,并且通过环境参与者长期的训练或是对周围环境的改善都可以增强环境的可意象性,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2.3环境认知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通过行为来具体表现的,人在环境中的心理刺激必然会导致相应的行为特征。因此,人的心理状态成为决定人在环境中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根据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推出如今城市中存在的相应的客观环境的巧妙设计必然是以人们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为依据而进行设计,赋予客观的自然环境以主观的认知,反过来人们从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所获得相应信息,综合地反射到人的心理,进而指导人们的主观心态和个体行为。总之,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认知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换而言之,人的行为、心理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和依据。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只有充分地了解人们的心理,结合相应的行为表现,通过对环境良好的认知与理解,才能使环境更有效更合理地被利用。就环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而言,只有对环境深入地认知,才能起到抑制、强化、引导行为的作用。而环境认知与人的心理是分不开的,认知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是将客观环境与主观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3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可认知的环境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相当显著,包括认知与理解、引导与识别、缓解与恢复。因此增强避难人员对防灾公园的环境认知度对于提高环境的利用效率和可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1)认知与理解:在防灾公园的环境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在灾难发生前以及灾难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避难人员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在进入防灾公园之初就对公园的避难道路、功能分区、空间组成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深刻地认识到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时序所需要进行的相应的避难行为,理解各级灾难标识以及防灾设施的使用方法。自然地形成一种逃生秩序,有效地进行避难生活,避免了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也减少了其他社会问题的发生。(2)引导与识别:在充分地认知与理解环境之后,受难群众能够快速融入到防灾公园的环境中,有效识别逃生路线,正确地引导避难人员找到临时避难生活区域,顺利地领取救灾物资,找到医疗救护中心,及时地得到救助,避免严重的伤亡。在灾难来临时,绝大部分的避难人员往往由于情况紧急而失去理智,行为不受思想控制,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造成逃生避难生活现场的混乱。环境认知在有效引导受灾群众脱离险境,寻找临时生活场所,得到有效救助以及形成相应秩序,防止出现社会混乱现象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3)缓解与恢复:对防灾公园环境合理的认同有利于消除在灾难来临时的焦急与恐慌心理。在这样一个具有共识意象的环境中,人们渐渐地融入环境,排除不安全因素,向有利的环境区域聚集。在灾后,由于大量的人员转移、食品和救灾物资不足造成了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同时由于情报不畅,指挥受影响加剧了避难人员精神上的紧张。周围环境的这些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灾民的身心状态,而高度可意象性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紧张、恐惧情绪,避免了主观和客观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对环境的深入认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灾难所造成的混乱和不安的外部环境,对客观环境形成相应的秩序性和统一性,以及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快速恢复有极大的帮助。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具有实用性、安全性和恢复。在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引导行为、合理分布空间、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增强人们对环境认知的重视,增添环境的可意象性,成为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4基于环境认知的景观设计原则

综合分析城市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与配备设施,结合环境认知的相关性要求,在进行城市防灾公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相关设计原则,制定有利于人们识别、认知与有效使用的景观设计方法。

4.1安全优先原则

安全性是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宗旨和方针,也是环境认知对防灾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无论从视觉、空间还是功能上来讲,确保避难人员人身安全,将人身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是防灾公园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1)色彩选用与搭配的安全不同色彩与人的生理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有着自己相对应的情感特征,那些彩度高、波长较长的色彩会引起人们高度的兴奋,给人心理上带来强烈的刺激。而那些彩度低、波长较短的色彩则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相对温和的刺激,使人趋于平和。从颜色搭配的角度来说,环境中不协调的配色总会引起精神上的躁动不安,使人容易疲惫和紧张,相反那些颜色搭配协调的环境则更容易使人精神愉悦,缓解身心的紧张与疲惫。(2)空间形式的安全城市防灾公园的内部空间形式也是决定其安全性的主要方式,一般开敞的空间形式总是给人以不安的感觉,而过于封闭的空间也会使人产生恐慌与压抑。尤其是在避难生活过程中,人们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获得相对的领域感,但也需要方便地获取一定的外界信息,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与可操作性。另外空间的明确划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相对的秩序感与可控性,在灾时能够让人们准确确定不同的空间,有效区别空间的功能可以建立稳定的秩序性,从而减少逃生程序的混乱,消除人们的紧张心理,营造安全的避难生活空间。(3)使用功能的安全首先考虑的是城市防灾公园的选址问题,必须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地区以及海啸袭击区。同时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核放射物、高压电线线路等。例如易引发地震灾害的地区要综合考虑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带来的直接危险和隐性危害,所以公园选址一般要在空旷、平坦的地方;而水灾频繁处的地区则要考虑公园中的避难生活场地必须要选在高地。针对不同的灾害,在考虑公园安全问题时有其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要综合全面地区分。此外,要保证城市居民进出防灾公园通道的安全、通畅,尽量避免交通拥挤。园内应有大面积的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的安全地域,易于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易于进行避难与救援活动,而且应创造必要的防火、治安、卫生、防疫条件,确保公园中避难人群的生命及生活的安全可靠。

4.2平灾结合原则

城市防灾公园具有“平”(平时)、“灾”(灾时)2种功能,必须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即将平时功能与灾时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将2种环境认知模式协调统一。因此不仅要了解平时的环境使用功能(满足一般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求:美化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供居民游憩休闲,强身健体及旅游服务功能,)也要注意加强其灾时的环境认知与理解,即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防灾设施启用发挥防灾救灾功能。此外,进行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景观小品的设计,以防灾避难功能为主旨,在平时发挥作用的同时,防止影响今后的避难救灾工作的开展。例如防灾公园中洒水装置的设计,平时可以用于植物灌溉,造景设施,而在灾害来临时可以成为防火设施也可以用于生活用水设施,这就需要其设计的位置合理,在植物覆盖的周围以及生活广场的附近,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之处。

4.3可识别性原则

强烈的可识别性对于城市防灾公园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也是环境认知中强调的重要环节。可识别的环境在建立人们的控制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人们准确定位,辩明方向,寻找目标,避免盲目地寻找造成混乱。尤其是在灾时的避难逃生阶段可以准确地辨别逃生方位,寻找救助中心,及时有效地获得救助。防灾公园中的可识别性体现于景观小品以及道路、植物等各个环节,比如道路的设计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识别性,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图案、造型、宽度尺寸、色彩等元素设计尽可能有规律可循,层层相连、秩序统一,使人们能够迅速的找到方向,避免出现迷失现象。

4.4可达性原则

道路的通畅与便捷是城市防灾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保障避难人员及时有效避难、顺利开展救援活动的的关键,因此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要通达灵活。一般其出入口和周边形态的合理设计,有利于人群疏散与通行,保证灾难来临时避难者可以从各个位置迅速进入防灾公园避难。其次,采用合理的色彩和材质增强道路的导向性,保证避难通道的可达性,不仅可以明确防灾道路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便于灾时的逃生行为与救援工作。

5结语

文章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以及环境认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概括了环境认知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强调了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中的设计提出了相关的原则,以期为我国防灾公园的建设有所启示。参考文献

[1]许玲.北京城市公园环境认知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6.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 空间设计 定位 教学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环境(建筑、园林)内外空间进行规划、整理和再创造,内容极其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等;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空间的含义

环境艺术中“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而空间设计狭义的理解,是一门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依托的“场”的设计及创造,包括一切的场地、场所、场馆等建筑结构、围合部分的设计。从字面理解空间:空=穴 + 工,“穴”代表着天覆、顶、围合;从象形文字看,很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当然这不单指有顶面覆盖的,也包括立面围合等一切能限定空间的元素;“工”代表着结构、工艺、技术、科技等物质基础,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场”的设计发展是随着物质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间=门 + 日,“门”是一种可进入性及分割范围的介质,形成内外,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意向指引的,“日”除了指代光源(自然和人造光源),还应该包括允许光源进入和外漏的媒介“窗”,两者结合定义了“场”的可进入性及通透性、流通性。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说,其造型活动的核心,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因而,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设计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的定位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里,空间设计被安排在基础教学后期及专题设计前期,起到对设计原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上是对绘画、三大构成等美学、设计原理在四度空间的综合运用,启下是为后期各专题设计建立空间感、形态感、尺度感及分割组织空间的方法,可以说是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方法的入门篇。从认识程度来说,又是从感性认识到感性加理性双重标准的升华,即从绘画、图案、三大构成等以美的原则为依托,崇尚表现个人风格的感性表达到需加入强调技术、功能、材料和使用等的围绕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地域属性,以理性、严谨等强调在精确数据关系理性认识的回归。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内容,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是基本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了解空间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和生态学上的新角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逐渐建立空间概念。

1.实地考察和测绘

环境艺术空间是一种真实可进入的,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界面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应该建立的就是对现实空间的真实认识。

而空间设计是对其形成的尺度、功能、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同时也要解决尺度与比例问题。在学习绘画中,我们强调的是物体在画面中的比例尺寸关系,往往是一种缩小比例和画面关系,有较多的主观创造意识在里面;而对于空间,比例与尺寸、尺度更为真实和严谨,它们是建筑及其室内空间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直接影响到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及人们对建筑和空间性质的感受,这些就需要通过对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空间,从长宽高、面积到空间实体部分的门窗、通道、柱梁等构建,再到家具配饰等装置的实际测量及绘制,才能逐步形成准确的空间尺寸、尺度与比例关系。

2.临摹

我们通常认为的临摹主要出现在绘画基础阶段,这是学习绘画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解决初学者的造型和用笔等问题。而针对设计初学者来说,这一方法同样适用对前期一直以绘画为学习重点的学生,初次接触空间设计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临摹成功案例或现实案例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生疏感,通过抄绘,能够了解设计内容和方法,也能起到积累设计素材、认识设计理论运用方法的作用。结合前期的实地测绘,更真实地认识在这些案例中设计师反映不同空间特质时使用的尺寸和比例关系。

3.理论的建立――分析和比较

抄绘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设计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素材的收集,更应该把这种临摹建立在学习好的设计方法上,如何检验抄绘效果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分析和比较。横向可以从同一空间性质出发,比较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同是住宅空间,设计者、使用者的不同必然导致设计的不同,这就说明设计的因人而异;而纵向可以从造型语言的同一性、如何在不同性质、空间中的运用,这更多表现在不同设计大师的理念认识的区别,往往可以从众多案例中总结出他们独特的设计风格。

分析和比较在空间造型理论的学习运用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形状是由其周围物体的边界所限定,是立体形态。空间的形状、大小、高矮及空间组织影响到人对空间整体的感知(愉悦、开朗、压抑、冷漠等)。在设计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与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统一起来考虑,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对空间形状与功能的认识。一是列举基础形状在不同的运动轨迹下形成的不同性质的功能空间,比如以圆形为例,当运动轨迹为直线时,所拉伸出来的空间就会以稳定、扎实、中心、权威为特点,反映的空间类型可以是银行、写字楼等以严肃、严谨为特征的场所;而一旦运动轨迹发生变化,形成折线、曲线等非直线型,就会激发出原本作为曲线的圆空间的动势,这种动势可以是方向性的,也可以是强调韵律的,还可以是活泼动态的,常见的运动场馆、娱乐性空间等;二是表现在相同功能空间形状变化的多样性。当然,这里的功能指的是大类功能,多样性也是针对各空间的绝对属性,即服务对象区别表示的。如都是展示空间,博物馆与会展中心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一个是以封闭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另一个则注重空间开敞度的设计。

4.创意空间――设计实践

一切实地考察、测绘、抄绘、比较、分析最终都会在学生的独立设计中得到检验,从设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考察。合理性主要是对空间客观属性的评判,创新性则更多地反映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及设计能力,其中就包括对环境属地人文特征的理解、空间造型创造、空间组织和规划等。

空间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应建立在大地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中,受到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反映空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创新设计是整体意识与个性表现的综合。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针对设计初学者,创新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成功方案手法的学习运用,如空间配色、组织、造型方法等;另外也可采取的是仿生概念设计,仿生手法在设计创造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表现在现实事物和生物的无穷丰富,个人的不同喜好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和理解,从外部造型的模拟到组织关系等都可以造就设计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结语

环境艺术专业是对形成的尺度、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等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第一要明确环艺专业是建立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体现与建筑学和专业的关系,掌握空间设计原理,以及在各类环艺空间规划设计的应用;第二要着重对不同性质的空间的分析能力,对其功能、形态、空间序列和感知意义的设计方法的培养;最后要建立空间理论的实践性检验,即概念空间的设计。

这是环艺专业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从发现空间的品质和继承自己的个性开始。在对空间设计基础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摆脱各种限制去创意空间,把理想中的空间用搭建模型的表现方式实现在图板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想到就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充分感受构建空间各种关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篇(4)

关建词:环境会计;基本构架;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当环境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状况时,人们开始注意、关心环境问题,并试图用一定的确认、计量手段,去评估、核算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和结果,于是逐步出现了有关环境事项的确认、计量等核算理论与方法。从而,环境会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又叫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互结合。具体来说,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重心而开展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将环境问题与现代财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高潮。

二、环境会计的“发生”基因

(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促进环境会计的产生

由于服从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不完整。即传统会计未将涉及环境要素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确认以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本补偿要求。

(二)环境现状催生环境会计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素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但最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步伐,由于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工厂肆意排放污水废气,环境污染严重。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地大而物不博”了。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会计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人们从事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它体现了会计的宗旨,是会计理论结构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会计实务的选择和发展。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应是会计总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有其侧重方面,其侧重方面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会计的内在属性。据此,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环境会计同样需要会计主体假定,即虽然环境会计根本上是为公共利益服务,但需要假定它是为某一个特定的单位服务的。如果不做这样的假设,与财务会计一样,环境会计也就不能准确界定核算的空间范围。

2.会计分期假设

尽管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是形影相随的一对假设,但是在环境会计中并不需要强调持续经营假设。因为一则环境会计的主体除了企业,还包括政府及非赢利组织,后者谈不上持续经营与否;二则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主要是源于成本费用的递延和跨期摊配,但在环境会计中,可能并不需要进行损益的递延和摊配等处理。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提供会计报告,就都必须进行会计分期,因此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要的。

3.货币计量假设

古今中外的各种会计学理论,包括我国主流的“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都认为会计的主要计量工具是货币。如果抛弃这个假设,用实物单位等多种手段作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工具,并据以对外提供相关信息,都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那么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样的学科和理论是不是还属于会计学的范畴。

四、促进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人对待自然和环境的态度,一是意识水平,即人们是否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以及认识的程度如何;二是行为取向,即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行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二)深入开展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也应当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体系。会计学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这样一个体系作为指导,其具体的实务(如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等)就不好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度既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又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纵观我国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研究现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很多仅限于国内,缺乏与国际会计职业界的交流和对国外已有成果的借鉴,而来自审计界的研究成果更可谓凤毛麟角。。

(三)完善环境立法

目前我国法律上尚没有单独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已有的法规很多是原则性和概括性的表述,可操作性较差,执行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将环境信息纳入其中,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发挥出作用来。

2.修订已有的具体准则,将环境财务信息纳入其中。如在《或有事项》中,对环境或有事项确认环境负债、计量和披露环境负债进行具体规定等。此外,财政部可加紧制定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其实际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总之,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是适应社会和时展的客观现实要求。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理论还不成熟,尤其是在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存在争议。我们应在了解和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篇(5)

关键词:城市形象 特征 文化符号视觉导识

导识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导识了,只不过那时的导识较原始,仅仅是记录事件或满足心灵寄托而已。“导”按现代汉语解释其意为引导、疏通。“识”知道,认识,通“志”,记住。《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有标志、记号之意。“导识”,即引导、认识、指示、标识,是一个既有方向定位又有节点定位的概念,既是动态体的引导系统又是静态体的识别体系。

导识不仅是一个流动的引导体,同时也是一个区域和方位的坐标体,它存在于现代城市的各个主要节点之上,广布于道路及街市,其触觉深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说,“导识”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概念,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引导过程,是城市最为鲜明的信息传递形式,是二维平面设计信息展示和三维空间表现的高度符号化的产物。

一、视觉导识设计概念

“导识”是由“导”和“识”两动词组合而成的一个名词,它的含义是“指导”、“引导”,是作为认识系统中的行为主体,“识”是“认识”、“识别”的作用,它被作为被施动的对象。行为主体通过“指导”、“引导”下对对象物加以“认识”、“识别”的行为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标识,而是与环境、建筑、图像等信息融为一体的系统化的设计。

视觉导识系统属公共信息符号内,长久以来,人们只是认为它是标志文字说明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已。现在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套标志,而且包括了存在的环境,它即需要和环境和谐,又要具有清晰辨识的功能。它即需要具有个性化的设计,又不能和国家颁布的公共信息符号系统有冲突。公共场所进行的系统设计,用文字、图像、图形等信息与载体构建一个人工环境,具有视觉识别、导向、指示和象征等方面的功能,从而满足城市人的出行与生活需要。城市导识系统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的信息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并着重关注各部分的联系,它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结合信息设计和系统设计的优势,将人的认知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拓展了城市公共环境与人的思维之间互动的新可能。

二、现代城市环境下的视觉导识设计要素分析

现代的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信息传递迅速、提倡人文关怀、推崇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在此环境下城市视觉导识设计的核心要素要从社会学与人类学角度来分析城市环境对人群心理状态的作用,来剖析历史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并结合现代科技成果来服务人的城市生活。

作为“城市视觉导识设计”就是运用文字、图形、形象符号、语言形态、色彩灯光等手段来实现公共视觉服务设计,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方向、地标识别、区域位置识别、人文关怀提示、社会普示、社会公共信息传递、行为帮助等内容。它是艺术设计与城市技术服务的综合体,是在充分了解人的生活与工作需要的前提下从事的城市建设活动,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社会、对人在城市中的一切活动提供服务。

导识系统似乎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然而对于导识系统来讲最终是要作用于空间环境,又与特定的空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受众而言,导识系统首先要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其次导识系统从制作的方法到实施过程涉及到诸多材料与工艺技术而非平面的印刷品,这些都使导识系统与一般的平面设计有所区别。从以人为本的设计角度出发才能最终达到人本、建筑、景观的相互融合。城市视觉导识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城市环境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内容的多重性和传达信息准确性。

三、城市视觉导识设计的功能

城市视觉导识设计是建立在和谐社会物质保证,是社会服务与城市生活和谐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科技成果向社会生活的转化。其运用范围可以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其运用范围和功能不仅停留在导向和识别的内涵上,更应成为一个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城市视觉导识设计应建立在城市社会学的体系之中,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也是美观与实用的统一体,它的终级目的是在人们接受到视觉图形享受后获得功能上的服务,让人们在看到一个导识点就如同欣赏一件艺术性级强的雕塑或壁画同时,又得到现代城市综合信息服务。

一座城市形象反映的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在这样历朝历代遗留下的特色文化的特殊的城市中,视觉导识系统的介入是不可缺少的。不论从长期生活并熟悉这座城市的人或初次抵达的旅行者来讲合理、悦目的视觉导识系统会使我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为我们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打造了有力保障。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一个校园,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存在,有着自己标志性建筑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的长城、武汉的黄鹤楼。良好的导识系统能体现出其精神面貌及文化底蕴,因此,城市视觉导识系统设计在城市建设系统中显得尤其重要。

四、城市导识视觉设计符号的特征

符号是某种商定俗成的事物的指代记号如字母、数字等,或作为某种笼统概念的意味载体,如绿色作为代表战争与希望的颜色符号。城市的视觉辨认符号系统,就是经过符号化的文字、图形、颜色等视觉元素将复杂的城市信息简约的、理性的、条理的、有序的传达出来,以处理人们的方向迷失问题、标准人们的行为。20世纪巨大的心理学家琼戈说:“意味符号是表达思想和对事物了解的词汇的一个内在组成局部,它可以表现出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城市符号作为城市独有的文化标志,奠定了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建立的根底,这种符号文化在现代城市开展进程中起到不可无视的作用。

1.构成性

符号最主要的功能是将经验形式化,通过这种形式,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如摩天大楼、超级商场指标等,可以赋予人们无形的情感、经验、精神感受等,从而给人们以良好的感性认识和参照。

2.抽象性

由于设计是一种艺术的抽象,不同于逻辑学中的抽象,它的抽象与理性是和具体的感性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艺术形象中,形象之所以理解,是由于摆脱了其日常的功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获得新的功能,即充当媒介以表达人类感情。

3.相似性

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这种逻辑形式指的是二者之间的类似性。设计符号的形象特征与人类的内在情感、精神风貌上有类似的因素,比如楼宇,层层递高的形象给人向上攀升的理念。

4.易懂性

设计符号是一种被人为重新提炼过的符号,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外在表现。这类符号表示的内容要比语言文字更容易被人感觉和把握,如通过机场符号,观者可以更容易地把握机场内部的组织关系。

城市导识设计是视觉空间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它是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导识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标识设计的表现和思维的表达。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导识视觉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五、导入城市视觉导识系统设计

城市的系统即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原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如今的内涵与外延远远超越其概念的本身,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经济地位、产业特征、居民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运用这些背景元素建立能够代表现代化城市的视觉导识识别系统,创建特有公共形象,可以优化城市的生存空间环境,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1.整体性要求

城市的历史地段、区域通常与周边城市其他功能区域毗邻,但其环境封闭、独立,且历史环境形成时并不具备完善的视觉导识系统,视觉导识系统的设计往往需要采用注入式的手段添加到已有的环境系统中。因此导识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环境要素,形成与环境的内在统一,成为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差异性设计

公共环境导识系统差异性是保持设计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城市历史文化悠久不同,要结合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历史地段、历史区域众多并且类型、起源、文化和宗教等的区别来制定适应环境整体性要求即是要求不同环境系统的设计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具有公众性集市特点的街道在与整体环境要求相融合的前提下,导识系统设计中的适当添加关中商业性民俗符号如剪纸、皮影等风格要素。

3.人性化设计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人性和人文关怀,人类个体差异巨大,不同族群具有不同的需求。导识系统需要为不同族群的不同个体尽可能多的提供提示和帮助信息。例如对残障人士提供特殊提示,并且在标示本身增加声音、触摸等多种感觉信息传递方式。为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士提供图形化的理解信息等。

4.国际化风格

在追求民族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发展全球趋同的重要特点。国际化趋式同是人类社会生产标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约定俗成的共同抽象要素越来越多,合理利用这些国际化要素可以增加导识标志的理解性。例如,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英文语言己经称为世界性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在导识系统必须结合英文语言的应用进行设计,并且这种应用应该是国际规范的不是某英语国家独有的或理语化的。

因而,在城市中导人视觉导识系统设计,以整体的、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设计理念来启用不同环境下的视觉导识系统设计,用于承载复杂庞大的城市环境中的内容。视觉导识系统应用在现代城市环境之中,视觉导向、视觉识别以及视觉形象标识已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神经中枢系统,成为为城市中的公共环境的整体形象评价的重要标准。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篇(6)

【关键词】环艺设计 安全环保意识 生活

1加强安全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想要提高生活质量,舒适安逸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想要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就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安全环境保护意识。设计者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时时想到把安全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那不仅仅是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还能够使我们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自从进入到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周边随处可见以一些环境不达标的地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于发展落后的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人身上的伤害,使我们在这些地方生活的十分乏力,不舒适。这些地方的产生,往往就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安全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和缺乏安全环保意识,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设计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喜好。所以加强安全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一个环艺设计师应该做的,他们安全环保意识增强,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2加深对环境保护了解和认识

环境,是我们生活质量最直观的反映。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大不如前了到处是飞沙尘土,雾霾天气,环境的保护和维持是一个环境设计师在环艺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并认真分析的一个问题。如果想要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就必须要加深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只有一个环艺设计师真正了解了如何去保护环境,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更深的安全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环境的了解不仅仅是在网上或书籍中查找资料,更应该去实地考察一番,如有可能的话,也要给周围附近的人们做一个调查问卷,只有这样,环艺设计师们才能加深对当地环境的认识,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环艺设计师们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后所设计出的美好作品,不仅仅能提高我们周边的生活氛围,也能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身心健康。

3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

简单,便捷,舒适,这就是现代人对身边生活环境的要求。简单不是在设计中精简设计,化繁为简,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空间想象力,建设出赏心悦目的立体空间建筑的同时也使其看起来简洁明了,更加具有艺术感。这就要求环艺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平实朴素的内涵包容到有限空间的每一个地方,使其看起简单明了,但有富有内涵。设计师在设计中重要的是利用其有限的空间,将其布置的合理,让人们身处其中能够轻而易举的感受到舒适自在的气息。这有合理的布局,才能让整座建筑看起来更加不凡。合理的布局,也能够将自身周围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周围存在的隐患不仅仅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活动所引发的,更是由于设计者考虑不周所导致的。一个合理的安全布局能够使空气流通的更加顺畅,能够预防一些安全隐患。

4设计环保,用料安全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我们平时在设计时所用到的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每一种新型材料的问世,也是对我们自身使用时的所受到的一个考验。虽然大多数的材料能够让我们的产品更加不凡。但是,其中有一些材料是对我们身体有害处的,是属于劣质物品。虽然这些材料能够使设计变的更加方便,让我们的生活因这些产品变得更加舒适,但他们也在损害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我们身体健康,让环境变得恶劣,身体变得更加糟糕。在我们的周边就有许多因为材料使用不当而导致的祸事。选择材料是根据设计者的设计来决定的,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安全环境问题,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尽量选择一个些天热材料,比如橡胶,大理石之类的。此外选择材料一定要选择一些无毒无害的材料,防止对我们自身和环境造成伤害。一个高明的环艺设计师必然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避免破环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5寻求设计正确策略

一个正确的策略能够让一个公司逐步壮大,一个正确的策略能够让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所以正确的策略能够是许多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我国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沿用的一个策略,它不仅仅是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还能让我们的发展更加快速,不必毁而后治。所以一个合格环艺设计产品必须要遵循这一伟大的发展政策,它不仅仅是让环境变得更好,还能为我们剩下更多的资金。将可持续发展政策沿用到环艺设计中就必须要选择可再生资源,以免以后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能耗过高,环境被破坏,是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所遭遇到情况,这也是一个环艺设计师所要面临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他所做出的产品也是不合格的。所以想要加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就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这是十分必要的。

6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环保意识对于环艺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加强安全环保意识对于环艺设计师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环艺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把安全环保意识放在首位,他们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展趋势的设计。安全环保的环艺设计作品是环艺设计师的追求,也是我们的期望之物。

参考文献:

[1]查波.应用型环艺设计专业软件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6).

[2]魏欣超.论环艺设计教学中玉石文化与景观小品的结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4).

[3]顾云亮.高等院校环艺专业景观设计理论课教学探索实践[J].艺术教育,2014(05).

[4]凌秋月.浅析黎族民居造型在环艺设计手绘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4(02).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篇(7)

一、雕塑课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

雕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精神和知识的产物。从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社会,雕塑的影子无处不在,雕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雕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雕塑艺术在一定层面上也折射出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欣赏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更是能启发了人们对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社会现状等方面的思考雕塑与国画、油画以及壁画等绘画学科在美术课程中并列为三级学科,在美术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许多教学机构和雕塑课程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培养雕塑家不再仅仅是为了他们能设计出陈列在高档展厅的艺术品,雕塑作品更应该与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雕塑创作应与周围环境相结合。雕塑作品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公园、城市广场之外,就连居民的客厅、卧室也成为了雕塑放置常见的产所。雕塑所呈现出的状态风格千变万化,不再那么单一、刻板。这可以看作是雕塑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如何利用雕塑课程的教学功能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许多同学都认识到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上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每个班级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水平进行平衡,以保持教学进度的统一。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传授以及课本上的知识,他们思维敏捷,获取信息的途径多,能更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相信一定能培养出许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一)采取有效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造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方法,这在过去固然是有效并且重要的,但却并不符合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在素描、速写、色彩这几个方面中及时引入雕塑艺术的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二维空间上发展自己认识新的三维空间,那么教学的效果马上就会显现出来。空间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二)挖掘学生的潜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同学对它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大都是茫然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发挥其引导的功能,循循善诱,教导学生不要放弃。相信,在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到这门课程的魅力之后,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面这门课程。

三、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雕塑课程改革

国内外各教学机构在包豪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环境雕塑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教学特色,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引进包豪斯教学模式后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变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缺陷也慢慢涌现出来。根据近几年在环境雕塑教学成绩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内外各大学院的教学模式,再根据我国环境雕塑教学的现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兼顾技法与理念。雕塑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技法培养的课程,需要花费很多课时来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方可取得好的成绩,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仅仅对学生进行技法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缓解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同时,在课堂中让学生可以欣赏优秀的环境雕塑作品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解析,以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雕塑的认识。当然,在环境雕塑课程中,学习灵活的雕塑的制作技法以及严格按照雕塑制作的流程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当的技法操作加上理论和欣赏,才是健康合理的环境雕塑教学模式。(二)实训-理论-实训的教学方式。有时候,先进行难的课程再进行容易的课程,也是可行的方法。先得到结果再进行过程,可以降低学生对教材和老师的依赖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时时以亢奋、紧张的状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同时,要培养学生对环境雕塑课程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找一些有趣的作品,可以是失败的、有趣的作品,活跃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三)真题真做,发挥榜样教学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真实的或者是假定的案例,来让学生自己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自己选定主题,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拟定计划,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明白如何合理地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周边现有的资源,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培养他们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设计创作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理念,不断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做到课堂讲解生动,点评精准、深刻,有一定的启发力。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也应该让学生多多了解外界新的形式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引导向优秀的、进步大的学生看齐,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共同进步。(四)在“交流”中学习、总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少不了交流,环境雕塑课程教学自然也应当适当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需要各个教师之间在总结教学经验后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更应该与环境雕塑学科相关的社会环境雕塑学家、专业的环境设计工作人员等进行严谨的学术上的交流,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环境雕塑学科不仅仅只是环境艺术和雕塑两个方面,同时也包括建筑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诸多方面,所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交流,只关注自己在环境雕塑方面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雕塑课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接着解释了如何利用好雕塑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钥匙功能,最后就雕塑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总而言之,教学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潮流,只有做到与时俱进,雕塑课程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取得一定的进展。

作者:戚宇 单位:常州工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