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础护理实训

基础护理实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7 10:43:17

基础护理实训

基础护理实训篇(1)

【关键词】有序实训室开放;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效果

1引言

当今社会对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特别是要重点培养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1]。随着着学院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学校实训场地及资源不能适应快速增加,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仅仅依靠课堂开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动手机会,必然影响到护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临床岗位需求[2]。因此需要有序实训室开放,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反复强化训练的机会,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来提升护理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出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选取2014级高职护理1~10班449名学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1-10班491名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均是参加高考入学的专科学生,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基础课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2.1开放方法

对照组班级根据自己的自习时间,自愿原则到实训室联系练习基础护理操作,学生自主练习和管理。实验组由实训室统一在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六、周日对护生有计划有序对各个班级开放,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主要由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团队进行开放前、中、后管理,老师协助督导。制定实训室开放方案和实训室开放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实训室开放有序进行,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2.2.2研究评价

比较对照组2014级高职护理的449名护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的491名护生的护基操作技能,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的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操作评分标准,由相同的监考老师对相同的常规10项操作进行考核。再通过问卷调查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满意度进行对比。

2.2.3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采用均差±标准差(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3结果

3.1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护理技能成绩比较

2015级护生的总平均操作成绩明显高于2014级护生,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3.2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学生满意度情况

实施后学生的满意度(除卫生管理外)均高于实施前,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

4讨论

4.1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训室开放方案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在周一至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末双休日向学生定时开放相应的操作项目,弥补了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的问题。通过实训室课外开放模式的改革,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反复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护理操作技能,也训练了护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了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4.2有序实训室开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序实训室开放安排的操作项目和时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紧密配合,学生自主练习,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辅助指导,有利于强化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从表1来看,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实验组2015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84.06±8.40,对照组2014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79.25±9.5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较实施前的技能成绩有明显提升。

4.3有序实训室开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有序实训室开放,主要由从护生择优选拔的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进行自主管理,老师监督辅助管理。志愿者根据训练项目,从准备物品开始到物品交接、实训室开放训练中操作技能指导、安全管理、训练课堂纪律、训练结束后的物品整理归位,必须全程参与,这样充分训练了护生的方法、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3]。

4.4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室对护生的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和周末开放,改变了原有实训室的管理模式,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也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沟通交流、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协助能力[4],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表2也可看出,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对实训室开放管理的满意度除了卫生管理,其余满意率均有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的管理模式是非常认可的。总之,通过有序实训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训条件,在提升学生操作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等综合职业素养,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基本解决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临床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值得推广和应用,但是满意度都还不算很高,还需探讨更好的管理方案和开放方案。

【参考资料】

[1]丁金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19):92-95.

[2]张小翠,王杰.权变管理理论下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研究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6,02:88-89.

[3]叶玲,吴林,刘清南,胡静.护生实训管理员管理护理技能中心开放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药教育,2013,08:44-45.

基础护理实训篇(2)

【关键词】中职护生;多媒体教学法;课堂操作考核;教学质量

3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6-02

中职护生生源地偏僻,基础知识薄弱,许多护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造成护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但参与意识强烈,容易对新鲜、有趣的刺激产生兴奋,对新事物、新观念易接受智力素质并不差。护理专业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护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帮助护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端正学习动机和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激光视盘机等多种现代媒体来实现集体教学的。其优点是: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强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单向输出”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中综合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使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护理学基础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1.1研究对象本人讲授的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班级及2009级护理专业班级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中2008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2009级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组,两个班级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授课计划等其他教学形式完全相同。

1.2研究方法对两个班级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均有57名同学参加了期末考试,对成绩资料采用双侧检验。

1.3统计分析见表1。

1.4结果对两个班级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如表1,从平均成绩来看,2009级稍高于2008级,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效果有提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一定效果。

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样本值离散程度越大,成绩波动越大,2009级成绩变异系数低于2008级,这说明了采用多媒体以后,学生成绩更趋于平均,成绩更稳定,这也说明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对表1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双侧Z检验,计算如下:

Z=84.26-82.446.66÷57=2.06

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的条件是|Z|

2实训课应用分组练习、课堂操作考核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操作技能训练所占比例最大,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护理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训课教学是带教教师课前为学生做好实验用物的准备,上课采取教师示教,分组练习的模式。实训课相比理论课来说,学生易表现出到课率低,学习不认真,操作不重视,练习不刻苦等问题,为了改善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原有的教学的模式中加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操作考核,由于课堂上马上面临操作考核,学生往往很重视教师示教,并增加练习操作的次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所提升。

2.1研究对象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班及2班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各有60人,每班按学号分为12组,每小组5人。学生学习基础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2研究方法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1班作为实验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小组课堂操作考核。

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2班作为对照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3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以静脉输液操作练习为例,实验组学生在练习完后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抽考其中一名学生,她的成绩代表小组成员所有成绩。而对照组学生不需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分别记录每位学生完成静脉输液操作练习所需的时间,统计结果见表2。

以静脉输液操作练习为例,每一位学生进行静脉输液操作练习时,对其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并记录,统计结果见表3。

2.4结果由表2、表3、表4可见:实验组学生分别完成静脉输液操作练习所需时间比对照组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实训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考核法;护理学基础;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实训教学尤为重要,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护理人才的质量。护生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掌握护理实践技能是一项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在护理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护理技能的学习,实训是技能形成的基础,考核是促进技能熟练掌握的催化剂,但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技能的考核往往在占据宝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够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考核。对于这一问题我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采取了小组实训考核法,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将技能考核成绩与小组成员密切联系起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自觉行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

2012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2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人)与实验组(90人)。2组都是女生,均为初中毕业,年龄16-18岁,学制4年,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二、方法

1、分组情况:《护理学基础》教学授课结束后,将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人)与实验组(90人)。

2、技能考核方法:对照组,继续采用以往的集体练习,考核法。实验组,学生训练完即考,教师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每次考核均由护理教师抽签选定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考核,并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其考核成绩作为所在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各小组每次每项随意抽考的一位成员的考核成绩通过平均计算后即为该小组每位成员最终技能操作的成绩,技能操作低于80分者视为不合格,并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部分。

3、效果评价: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问卷均以陈述题的方式,以是、否作答。发出问卷212份,回收问卷212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4%。

三、结果

学生对两种考核方法的评价见表1。

表1、212名学生对考核方法的评价

教学效果 实验组答“是”百分比(%) 对照组答“是”百分比(%)

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 95 65

提高了训练的自觉性 90 50

技能训练比原来刻苦 88 52

训练中更注重精益求精 88 53

关注小组同学技能掌握情况 90 23

关注小组同学技能考核成绩 92 10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训练效果 95 52

训练中能相互指导、纠错、督促 89 51

训练中能主动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 86 45

担心自己的成绩影响小组同学 92 0

对技能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95 75

四、讨论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变被动死学为主动活学。从表1中可见,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95%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90%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88%的学生在练习中注重精益求精。说明使用该训练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能够又快又好的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训练完即考,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平时的练习与考核的结果密切相关,让学生即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抽考学生,能够及时的反馈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指导。

2、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表1中可见实验组86%的学生在训练中能主动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89%的学生能互相督促、纠错、指导,95%的学生认为该训练法大大提高了技能学习的效率。所以,该法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主导者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能感到轻松、省力工作负荷减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这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进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日后的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护士的神圣职责就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终生”为了完成这一神圣的任务,护士不仅要与同行合作,更加要与其他的医护人员有机的配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法,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会合作的平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体会到个人的成败影响集体,而集体的荣辱也会影响个人,在工作中仅凭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就要争取最大限度的合作。

小组合作考核法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使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指导,纠错、共同进步,提高了学习技能的效率,在教学中又大大节省人力资源,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虽然它有着种种的优势,但是对于在技能考核中确实存在少数同学平时练习刻苦,操作也很规范有序,但在考核中因紧张影响了成绩,以及波及小组其他同学成绩,因此,这种方式有待进一步总结、认真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肖爱萍.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浅谈.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7):229.

基础护理实训篇(4)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 基础护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67-02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基础护理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但由于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临床客观条件所限,护生实践机会较少,实践教学多以课堂内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我国传统护理实训教学[1]由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实验用物,上课时教师演示,然后护生练习,实训教学内容以基础护理学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为主,各项操作单独进行技能训练和考核。实训教学内容单一并且未能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而更新,实验室仅在计划实验课时或操作技能考核前的约定时间开放,实验考核注重动作规范、操作步骤和程序的熟练掌握,致使学生机械地完成每项操作步奏,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临床实际应对能力较差。

鉴此,该院教师于2014年9月-12月,对2013级护理专科生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把“开放式实验”教学融入到技能实训之中。

1 《护理学基础》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意义

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指以现有教师及实验室资源为基础,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之余,面向学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开放使用的实验教学模式[2]。开放式实验教学相对传统实验教学而言,更注重发挥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对护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基础护理学实践部分是护理学生的必修内容,开放性实验教学弥补了课内基础实验项目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计划,通过开放实验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临床实际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也提高了实验室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共享[3]。

2 《护理学基础》 实训课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主要在该校护生课内常规实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操作练习以强化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各项操作练习,并且安排实验教师带教,完全以护生为主体,鼓励其独立思考,从而培养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临床判断和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

2.1 基础护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载体及内容

本校护理实训中心建有基础护理实训室、无菌操作室、穿脱隔离衣实训室、模拟病房、护理示教室、重症监护病房、综合急救实训室等,以全功能护理模型人及各种单个护理模型(如灌肠模型、导尿模型、静脉输液手臂等)为载体,配有中心供氧、中央负压设备带及各种基础护理操作用具,可进行无菌操作、鼻饲、导尿、灌肠、静脉输液等多项基础护理技能操作。另包括气管插管模型、全功能创伤模型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电动吸引器、微量注射泵、自动洗胃机等。完全可以满足基础护理的常规单项操作及综合技能培训。

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具体实施

2.2.1 学生自主性实验

首先以任务为导向,在进行基础护理每项操作上课后安排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并安排实验教师带教,要求学生掌握包括(铺床、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床上擦浴、鼻饲、导尿、吸氧、注射、输液等十几项基础护理操作)并通过各项操作考试,教师根据护生完成情况,讲解难点及重点,纠正其不规范的操作方法。最好学生分组强化训练,教师分组指导、纠正,对学生逐个评价,直至每一单项技能操作达标[4]。

2.2.2 提高实验室及设备利用率

基础护理课程操作性强,实训课课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实训课一般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和已有实验物品成为当务之急。

本实训中心模仿医院病房模式而建,包括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ICU、模拟病房、基础护理实训室等,将基础护理技术根据实训项目分成四部分,基础护理实训室一有12张病床,每张床有一个全功能护理人,鼻饲、导尿、灌肠、吸氧等需用模拟人的护理操作练习可在此实训室进行;基础护理实训室二也有12张病床,房间模型柜内有各种注射模型、输液模型,铺床、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护理操作可在此实训室进行;基础护理实训室三为穿脱隔离衣室,内设有一面大镜子和一排洗手池,护理礼仪、穿脱隔离衣等护理操作可在此实训室进行;基础护理实训室四为无菌技术操作室,内设有12张大的无菌操作台,无菌技术、配药等护理操作可在此实训室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实验场所不足的问题,又使护理模拟病房得到充分高效利用。

2.2.3 综合训练模式

在分项训练达标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妇、儿科设计各种病例,营造接近真实的病例场景。如设计一例失血性休克且合并心搏骤停的病例,由3~4名护生共同抢救,要求她们快速做出评估,然后按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路、给药等角色分工进行包括心肺复苏、注射、静脉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的综合训练。抢救结束,检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是否抢救成功,根据各项操作标准、各护生之间的配合以及紧急应变能力自制综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如未合格必须重做直至达标。

3 基础护理开放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经2014―2015学年第1学期4个月的开放实验实训,该课题研究者对本校2013级护理学专科1、2班学生100名(女生97名、男生3名)进行考核验收,采用多站式模拟临床情景,从基础护理实训项目中任选6项技能项目:无菌技术、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鼻饲、配药 静脉输液、导尿。分6站进行考核,每站项目由护生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依次通过各个考站,进行操作考核,并接受站内考官的提问,提出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法,每站总分100分,最后记分以6 次得分的平均分为准[5]。成绩统计见表1。

4 讨论

4.1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

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内容将基础护理有机融合了急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相关内容,突破了原有教学计划的限制,照顾到护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状况从以往的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学生不仅增强了单项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6]。

4.2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本校护理实训中心可提供多种临床病例场景,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护生取得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当面对病情复杂的病例,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必须对患者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并且分工完成相应的护理操作,最后做出综合评价。面对模拟真实的临床病例环境, 更加便于护生对基础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培养了护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5 结语

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应用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不仅充分利用了护理实训中心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加强了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并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判断和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光兰,邬维娜,叶昌华,等.我国护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J].护理杂志,2006,23(10):52-53.

[2] 邓于.高校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1(1):90.

[3] 王银环,李颖.运用开放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4):570-571.

[4] 费素定,王小丽,徐金梅.急重症护理实践课情景模拟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华护理,2011,46(6):589-591.

基础护理实训篇(5)

关键词:同伴辅导;教学方法;中职护生;实训教学

同伴辅导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指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接受教师一定培训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相同或相似年级水平的同伴进行学习[1]。本研究拟探讨在中职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校2012级中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26人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随机分配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62人,观察组64人,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内容与方法

1.2.1教学内容 选择生命体征测量作为实训教学内容。两组学生在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实训学时安排、实训条件等方面均相同。

1.2.2教学方法

1.2.2.1实验组教学方法 采用同伴辅导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为:①挑选同伴辅导者。把观察组学生分成8个练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自荐、同学推荐与老师选拔相结合挑选出2名同伴辅导者。同伴辅导者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②同伴辅导者培训。要求同伴辅导者在掌握生命体征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先参考教学录像进行操作内容的自学,然后由教师对16名同伴辅导者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该项操作技能及技巧、讲解及沟通的方法,在该项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操作的难点等。安排实验室进行练习,老师逐一进行指导;③同伴辅导者考核。在正式进行同伴辅导课之前,对每一位同伴辅导者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合格后,要求同伴辅导者在上课时及课后对该组成员进行操作技能的指导;④同伴辅导者辅导过程。在生命体征测量的实验课上先由老师进行示教,然后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由小组成员当中的2名同伴辅导者负责对该组的其他同学的练习负责指导。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对同学练习的巡视,随时对练习情况给予监督以及指导。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安排同伴辅导者负责带领其他同学共同练习。

1.2.2.2对照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上课时统一示教后,学生分组练习,授课教师与实训教师巡回指导。下课前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学生自行练习。

1.3评价方法

1.3.1操作技能考试 两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完全相同。实训课结束后由教师组织统一考试,学生的操作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教师严格遵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1.3.2问卷调查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同伴辅导教学效果问卷"。考核结束后,用该问卷对观察组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要求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2.2观察组同伴辅导者与非同伴辅导者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见表2。

2.3观察组对同伴辅导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3。

3 讨论

3.1同伴辅导教学的优点 同伴辅导教学作为合作性学习方法的一种,对学生成绩无论是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同伴辅导教学当中,这些辅导者在年龄和学习经历上都与非辅导者相仿,辅导者使用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语言来进行学习的交流,对共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大胆、直接地表达出来,当辅导者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被辅导者也敢毫不犹豫地进行辩解,而不会有太多的顾忌。布鲁纳认为:"教是一种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伴辅导制在西方国家学校中的地位得到急剧地提升,同伴辅导对辅导者的积极作用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3]。这一时期的大量研究表明,同伴辅导不仅有助于被辅导者的学业提高与社会化发展,其对于辅导者自身在学业、人格与品德方面的提升同样存在巨大的帮助[4]。

3.2同伴辅导教学的要求 ①同伴辅导教学是一种经过培训的合作学习,需要受教群体和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同伴辅导者需要能够取得被辅导者的积极信任,辅导者需要善于语言沟通交流、操作示范准确,相关操作理论扎实。②同时在实施同伴辅导教学法的过程中,并非是由专业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分组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练习指导的主体,但是专业老师不能放弃练习指导的主导地位,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同伴辅导教学的状况并加以评估、检查。对同伴辅导者在指导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和改进以保证同伴辅导教学的质量。③同伴辅导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量,也要求专业教师对于同伴辅导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这对于专业教师的要求是一种提高。

3.3关于同伴辅导教学的进一步探讨 ①同伴辅导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的成员分组最好能是以寝室为单元的,寝室成员既是班级成员同时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成员之间更为熟悉这有利于沟通交流;②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升辅导者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教比学的学习效果更好,但必须清楚并非所有的小组成员都适合成为同伴辅导者,这需要指导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培训;③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方式不仅适合于课内同时也适合于课外实验室的开放练习中,但是课外的练习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管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F蝉.同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23):72-74.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基础护理实训篇(6)

关键词: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

护理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护理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和规范护理实训基地建设。

护理人才现状对护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同时,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54.3万人,平均千人护士比为1∶18,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超过这个比值。我国千人护士比在全世界排名十分靠后。目前,我国平均病床护士比为1∶0.41。据卫生部根据护士现有工作量测算,病床护士比最低也应达到1∶0.5,而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病床护士比都保持在1∶1以上;我国医生与护士的比例也严重倒挂,只有1∶0.8,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7,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在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目前尚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部分院校几乎达到100%。但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较差。对照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技能标准,这与学校的教学模式传统、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低下、实习实训条件较差、技能操作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护理技能掌握不牢、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护理人员结构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等中等和高等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并存的格局。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已超过30%,为提高护理队伍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大多数专科以上学生为在职电大、函授学历,并非国民教育卫生职业院校毕业。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教育部和卫生部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由此说明,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护理实训基地现状催生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

本世纪初以来,各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为推动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更好地支撑行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卫生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职业岗位需求以及满足用人单位对卫生职业教育人才需求起到了极好的助推作用。在我校五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是学校发展的重点专业,也是市级示范专业,年招生规模1200~1500人。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卫生部批准为“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同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为全国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支持,学校投入同等配套资金一百五十余万元建起了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建成后的护理实训基地完全模拟临床病房设计,拥有模拟病房5间(内设病床38张)、护士站、重症监护室(icu)、基础护理示教室、基础护理操作准备室、健康评估室、内科实训室、外科手术室、妇科检查室、育婴室等,并配置有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中心供氧、负压吸引以及呼叫装置等设施设备,成为当时一流的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护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建设了川、渝、滇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四十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护理实习在我校实训科主导下,按照实习医院护理部的要求规范管理,专业要求执行我校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并使用6年来,保证了护理专业学生每年生均独立操作实训时间200学时以上,高仿真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但与人民群众对建康的需求相比,与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比,与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比,明显地存在一定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对护理实训基地进行规范化重建。

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

纵观国内各相关卫生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情况以及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现状,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只注重某一方面,不能统筹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唐益东等人报道学校实训基地设有教学区和模拟区两个模块。陈雪锋等人报道实训基地建设公共部分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专业部分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郑丽忠等人把护理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空间,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进行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有的学校为了争取财政部对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支持,强调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忽略了临床实训基地建设的岗前性培训作用;有的学校因经费短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薄弱,而一味地强调临床实习,没有看到校内实训基地对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性作用。根据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成和运行的情况,结合国内卫生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目前在各校建成和运行的护理实训基地为护理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方向、规格和质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构建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体系,统筹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步建设,才能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强化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卫生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因此,我校从2009年开始,着手进行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架构体系

根据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要建立现代化、规范化的护理实训基地,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更多、更好地培养受护理一线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必须遵循四项原则:一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准确把握卫生职业院校护理教育层次与目标定位,合理确定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依据新一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实训项目。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对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整体设计、合理布局、分期建设、整体竣工,兼顾各个方面的有机衔接,加强实训教学重点环节的建设。三是校内与校外互相渗透的原则。重视校内实训的基础性作用,校内建设要吸收临床护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重视校外岗前实训的作用,校外建设要提出保证实习质量的基本条件,二者互相独立又互为补充。四是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为学历教育提供技能培训是其功能之一,要利用其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开放性的实训基地,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包括五大模块。

医学基础实训模块包括尸本解剖室、标本陈列室、多媒体机能实验室、多媒体形态实验室、药物实验室、细菌培养接种室、免疫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医学基础和必要的医学技能。

专业模拟实训模块包括多媒体基础护理示教室、护理形体训练室、模拟护士站、重症监护室、基础护理操作准备室、健康评估实训室、内外科模拟病房、外科模拟手术室、妇科检查示教室、产科分娩示教室、育婴示教室等,同时配置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中心供氧、负压吸引以及呼叫装置等设施设备,以贴近临床为着力点,为护理专业学生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实训打好基础。

产教结合实训模块我校原有一级综合性附属医院一座,分设门诊部和住院部,开放病床50张。门诊部设有临床各科诊室、常规辅助检查室、中西药房等。住院部按内、外科两大系统分设,外科手术室设施与设备齐全,可开展外妇科常规手术和腔镜微创手术。随着我校整体搬迁和区域性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学校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1077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2010年9月投入使用后,开设病床120张,计划三年内建成儿外科、腔镜外科为特色的综合性二级医院。成为既能满足区域性卫生服务需要,又能为临床护理教学提供病员支撑,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教学医院,为护理专业学生过渡到临床实习创造条件。

虚拟仿真实训模块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条件日臻完善,实训项目日益齐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学校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训模块,为护理实训提供了一条虚实互补的有效途径。虚拟系统能使单一设备同时面向多个终端用户,如虚拟生理实验技术、多媒体心肺腹听触诊仿真模型人健康评估、仿真病人护理病史采集、护患沟通以及多媒体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外科手术等为学生营造仿真实训效果。

院校合作实训模块虽然专业模拟实训具有极强的仿真效果,但与真实的临床环境仍有很大的差距,只有通过真人真病的临床实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和医院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使带教师资、仪器设备、人文环境、管理制度以及专题讲座等能满足护理教学计划和临床实习大纲要求,更加符合紧缺型护理人才培养条件的实训要素,共同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的护理人才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在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中,应特别重视专业模拟实训模块、产教结合实训模块和院校合作实训模块三个环节建设,三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替代。模拟实训是基础、是前提,产教结合是过渡、是承接,院校合作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最终环节。此外,不可忽视医学基础实训模块和虚拟仿真实训模块建设,前者是必需,后者是补充。

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同步提高,社会呼唤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人才,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和使用,既是卫生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基础,又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紧缺人才,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彰显职教特色的系统工程。

促进卫生职业院校良性发展卫生职业院校与普通医学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职业性。根据卫生部对未来护理人力需求的预测,在护理人力的配置上要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以每千人护士比为2推算,减去护士自然减员年均3%,全国年新增护士15万人还将持续10年左右。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对护理专业和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工程,护理专业也成为了卫生职业院校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护理实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建设和使用,无疑将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地。

促进学校两个效益同步增长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和使用,培养的护理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同时,可以为创建卫生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区域中心奠定基础,为兄弟学校护理专业提供技能鉴定场所;为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技能考试场所;承担卫生系统护理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为卫生护理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师资培训;满足多种形式职业教育的需要,切实提高护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在服务中为学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提升护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和使用,能进一步增强教师及学生“重技能,强实践”理念,护理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产教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轮岗等措施,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面对面进行工学结合,通过产教结合实训模块进行护理观摩和实地练习,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实现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贴近行业特点彰显职教特色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和使用,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使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稳定率,使学校的社会声誉得到提升,吸引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中央财政对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必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益东,汪春惠,等.护理教学改革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护理研究,2007,21(4):926.

[2]陈雪锋,陈双春,韩潮先,等.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特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8.

[3]郑丽忠,商亚英,曹玲,等.护理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9):1814.

基础护理实训篇(7)

关键词:实训;学生;实操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的培养,因而,为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能够充分发挥其个性潜能的实验教学环境,是目前护理教学所必备的;同时更应优化实验室管理,面向护生,提高实验室作用。我校通过对护理实验室开放管理尝试以来,护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对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验室优化管理建设指导思想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护理专业是我校的骨干特色专业,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护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临床实践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实践教学方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探讨以临床医院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职业能力模块和专业技能项目、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被定为北京市教委“十二五”实训基地重点发展项目,护理专业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将形成同步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卫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管理落到实处

1.实训基地概况

2005年,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护理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目前护理专业实验室共计28个,其中专科护理实验室20个,包括内护、外护、手术室、儿护、妇护、康复护理、基础护理演示室、ICU、急救实验室、模拟病房、中医、人文素质实验室及多功能示教室等。护理实训总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其中,护理操作室1300余平方米。并配备有国内外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高级护理人模型、高级生命复苏模型(CPR)、多功能病床、骨科牵引床、多功能婴儿护理模型、分娩模型、心肺触诊听诊模拟人、心电图机、综合护理模型、各种护理注射模型、洗胃机等,另外,还拥有可供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康复功能训练室等中医护理技术练习的仪器和设备。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2.实训基地管理

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训教学活动,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由教学科与教研室共同制订。实训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根据需求项目进行实地训练。同时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我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专人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医院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3.校院合作,优化教材

学校聘请知名的医护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对医院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系统分析,吸纳临床实践经验,在原有《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老年病护理学的基础上》,以临床常用技术和常见病的护理程序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优化、分解、整合,开发出《基础护理程序与技术》《内科护理程序与技术》《外科护理程序与技术》《儿科护理程序与技术》《产科护理程序与技术》《妇科护理程序与技术》《母婴护理程序与技术》《健康评估》等校本教材,其中《基础护理技术》一书被北京市教委评为校本教材一等奖。科学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采用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岗位要求设置的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要定期召开护理专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拓展办学思路。

三、以就业为本,实施教学改革

1.准确定位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宽基础、活模块、高素质、强能力” 及“实用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应用性,缩短教育与岗位的距离,构建融“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和与岗位相关的法律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能用、会用、管用”的岗位能力。

我校把护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护理和临床专业护理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及普通文化课程三大部分。其中明确专业技能项目,严格实践教学与考核并行,考核合格方能到医院顶岗实习。

2.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加大实验、实训学时,目前护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在努力提高实验开出率的同时,改革了以往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做法,对一些实践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设置了技能考核项目,如基础护理、急救护理课程,制定了考核标准,使学生在明确技能标准的情况下参加实验、实训教学过程,收到良好效果。同时聘请临床的医学专家、护理技术标兵等来校讲学或做技能操作表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强化了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3.学生能力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