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7 11:19:05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篇(1)

关键词:泛资产管理;制度评述;现状分析;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60-03

2012年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一方面,信托业在一片质疑声中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截至2012年底,全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和实现的利润总额分别达到7.47万亿元和441.4亿元,与2011年底相比,同比增速分别高达55.30%和47.84%,在信托资产规模上首次超过了保险业7.35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一跃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对于信托业来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自2012年5月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方面均打破了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泛资管”时代。本文对当前金融机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和评述,然后通过统计数据分析金融机构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 当前金融机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评述

(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评述

2012年10月18日,证监会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资管业务办法》主要从取消行政审批、扩大资管的投资范围和使用方式、取消双10%的限制、允许转让、鼓励自身办理登记结算等方面对证券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放松管制、放宽限制,使其更有利于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情况。这一系列以“松绑”为主题的新法规将推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并提升其在资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11月2日,证监会《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该业务规范要求简化直投子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增加直投业务范围,允许负债经营,也首次明确了直投子公司和直投基金可以参与股权相关的债权投资。以上变化更加符合股权投资行业的市场惯例,为券商直投业务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评述

2012年7月16日,保监会了《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同意符合一定资质的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委托给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等投资业务。允许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竞争,不仅能通过竞争机制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还能通过机构间的竞争促进保险资管公司的转型发展。

2012年10月12日,保监会进一步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明确符合一定要求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可以投资境内依法发行的、符合一定要求的金融产品。这一法规扩大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拓展了保险业资产管理的发展空间。

2012年10月22日,保监会了《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将首次实现与银行、证券、信托的对接,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将借机逐步淡化保险资管的行业局限。保监会新出台的这一系列规定大大扩展了保险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也为保险资金与其他非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提供了依据。

(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评述

2012年9月26日,证监会修订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该办法已于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此办法,证投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基金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而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可以投资于“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券及其他财产权利”,这意味着基金公司首次获准进入PE领域。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证投基金法》)。该办法将于2013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此次修改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将私募基金纳入了调整范围,填补了此前的监管法律空白。《证投基金法》首次将私募基金纳入调整范围,意味着私募基金终于获得合法地位,为将来进一步完善私募基金监管体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期货公司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评述

2012年5月22日,证监会《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该办法已于2012年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允许国内期货公司以专户理财的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期货公司除了能够投资于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外,还可以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金融资产。《期货资产管理试点办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规定了期货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活动:一是期货资产管理试点制度;二是业务规范制度。

这一新规将改变目前期货公司单纯倚靠经纪业务手续费的单一盈利模式,有助于推动期货公司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型,培养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并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评述

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设立证投基金管理公司就此开闸。2012年5月中旬,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在之前的2005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是中国资产证券化正式开展试点的标志,但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出于审慎,监管机构暂停了资产证券化的审批。这一通知的出台意味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幕终于再次拉开。

二、当前金融机构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

当前金融业中可从事或实际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行业范围涵盖了公募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等,资产管理业务正跨入全面发展阶段。本部分将主要梳理和对比当前金融行业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目前获批的有,为单一客户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包含大集合、小集合两种)、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自2012年政策放松以来,券商资管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大增长,创新产品层出不穷。2012年全年,券商资管共计新发了54只创新型产品,其中的量化型产品和分级型产品受到投资者热捧。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以来,有数据可查的48只创新型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4.47%,其中最高收益率为26.24%。2013年以来,券商资管共发行了549只集合理财产品;而2011年同期仅有不到60只产品。

(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按照保监会的新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私募产品开闸,包括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和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产品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及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刚刚起步,保监会新出台的一系列规定大大扩展了保险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也为保险资金与其他非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提供了依据。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很有潜力,这与发达国家保险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三)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公司主要从事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为单一客户办理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为特定的多个客户办理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等资产管理业务。基金公司产品投资的领域也根据产品性质不同而涵盖了包括期货衍生品在内的所有金融市场产品。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行业已开展业务的72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合计36 225.52亿元。其中,管理的非公开募集资产(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特定客户资产)规模为7 564.52亿元,占全行业管理资产规模的20.88%;公募基金(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规模为28 661亿元,占全行业管理资产规模的79.12%。

(四)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当前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主战场。据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达7.61万亿元。2012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超过3.16万元,募集资金规模流量将达到20万亿元以上。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中国新兴的财富管理工具之一,其市场规模超过了证券投资基金(约3.6万亿)、信托产品(约7.5万亿)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近万亿)等的募资规模,已经成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的另一个资产管理亮点是重启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2012年8月3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公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随后,上海浦东路桥、南京公用、宁波城建、天津房地产信托集团先后发行资产支持票据,规模合计40亿。

三、结论

(一)金融分业体制趋向混业经营的步伐加速

随着对资产管理行业管制的逐渐放松,资产管理行业将逐步进入新的竞争、创新和混业经营时代。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打破市场分割状态,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成为金融业的普遍诉求。信托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也说明,混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符合时代的要求。而如何实现分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的顺利转换,这需要有序地分步推进。从2012年资产管理行业的重大变革举措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将是这一转变的突破口,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正体现了中国混业经营趋势的步伐加速。在此基础上,多种资产管理机构将为投资者带来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有效地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各金融行业利润率水平平均化趋势

随着2012年资产管理新政的出台,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泛资产管理时代”。虽然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资管行业一方面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也将由平静的“蓝海”变成竞争激烈的“红海”。随着银行、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等多个金融行业参与到资产管理行业中来,信托业的“制度红利”将逐步弱化,产生的替代效应也将冲击信托业当前的固有领地。但可以确定,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是,金融行业各个子市场的利润率将趋于平均化,近年来几乎垄断资产管理行业的信托业的高额利润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利润率水平也将逐步下降,资产管理行业将随着竞争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利润率虽然降低,但随着资产规模的增长,利润绝对数额仍然会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陈华良,王超,等.2011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篇(2)

(一)投资者理财需求转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具有收益固定、安全性较高特点的银行理财产品之上。同时,基金、保险、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品甄选“眼光”愈加挑剔,提出涉及收益性、风险性及流动性的全方面、多角度的个性化需求。

(二)同业创新日趋激烈

由于理财产品具有市场化定价机制,各家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各家银行均希望通过提高产品收益博取客户青睐,进而以理财产品为抓手,联动托管、投行、负债等多方面业务。为支持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各家商业银行在理财资金投资运作创新上亦步亦趋。此外,理财资金投资通道也从最初的信托逐渐发展为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

(三)市场风险端倪初显

尽管各类资产管理产品说明书上均有“非保本”等相关字样,但现阶段“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为现阶段率先打破“刚性兑付”者将面临巨大的声誉风险。然而,这种“潜规则”却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投资者,使其投资期望与产品实质相背离,从而进一步提升无法兑付产生的声誉风险,并且将风险扩散至与该产品相关的任何机构。换言之,原本已充分揭示风险的产品说明书对于投资者的实际风险提示作用削弱,原本只扮演代销渠道角色的机构却要承担产品兑付风险。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数起信托兑付风波已充分表明资管业务风险已崭露头角,虽尚未蔓延至银行理财产品领域,但其影响可见一斑。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研究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特征,在此借助国际上流行的行业研究工具———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行业进入壁垒

这里可将行业进入壁垒分为行业内壁垒及行业间壁垒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内壁垒,最初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由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发售,但随着近年来中小股份制银行乃至农村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层出不穷,行业内壁垒降低;二是行业间壁垒,起先银行、基金、信托等产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也可谓是“术业有专攻”,近年来产品边界则变得模糊,尤其是近年通道业务的兴起,使得银行理财资金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愈加广泛深入,行业间壁垒也有所降低。

(二)替代品威胁

就其收益特征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是集合型信托计划、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债券型理财基金以及投连险产品,多种多样的投资替代品以及相类似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得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威胁。

(三)买方议价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的买方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议价能力上也因人而异。大型机构投资者以及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单独向银行定制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小型机构投资者以及普通个人投资者则议价能力较弱,但仍拥有在不同银行间选择产品的主动权。整体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买方依然具有一定议价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

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商业银行因其自身资源禀赋不同而呈现差异化议价能力。大型商业银行因其自身优势具有较强势的议价能力,而中小型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则通常为争揽客户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削弱自身议价能力。

(五)行业内竞争现状

正如在上文行业进入壁垒中所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在同业内竞争还是同业间竞争都十分激烈。

三、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预测

综上所述,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具有独特魅力,不但吸引各家银行竞相折腰,更是吸引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同业机构的垂涎,然而各路诸侯蜂拥而至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在此,笔者根据对现阶段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分析,对未来资管行业发展的几大趋势进行预测。

(一)资管业务步入微利时代

在发展伊始,银行资管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并且带来多方业务联动,然而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这一利润空间终将被压缩。优质的投资项目一经出现即被迅速抢夺,业务结构的创新在带来短暂的巨大规模效益后,也将因“均值回归”趋势而步入常态,故以规模驱动利润将成为一大趋势,但规模提升带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将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就如同价值规律,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结构的改变终将降低商品的利润,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也终将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微利时代。

(二)刚性兑付将被打破

尽管在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所暗自坚守的“潜规则”,然而,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理财产品利润的压缩,终将会促使一些商业银行在利润驱动下提高风险容忍度,投向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而此类投资品的风险暴露将会使得刚性兑付变得异常困难。另外,投向高风险投资品种也将逆向推动商业银行在风险揭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引导“刚性兑付”理念的消弭。从投资者角度而言,现阶段处于资管业务发展的中前期,因投资者教育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以及对金融产品理解深度及广度的限制,投资者不可避免地对“刚性兑付”抱有理所当然的态度,但随着资管业务的发展,投资者也将日趋成熟理性,加之合理的引导后,“刚性兑付”理念也将去之不返。

(三)银行资管业务面临转型

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即是先期表征及测试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工具,但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理财产品将会为表内存款业务所替代,故商业银行也将面临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将回归“受人之托”的本源。此时,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及牌照优势则成为资管业务的核心。笔者认为,代客受托进行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艺术品等另类投资,以及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投资者定制家族信托、现金管理计划、专户理财计划等财富管理与传承业务将成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新依旧是主要驱动力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具有交易结构复杂、交易对手多样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市场参与者,将在第一时间占有市场份额,分享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然而由于行业壁垒低,创新迅速被模仿,超额利润也将被摊薄,进而刺激新一波的创新。因此,“创新—实践—模仿—再创新”是资管行业业务发展的重要脉络,不断创新是驱动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在传统业务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新型利润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基于资产管理业务特点及发展趋势,笔者提出几点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优化资源配置,为资管业务提供“指南针”

资产管理业务说到底是一个资源为“王”的行业,客户资源、项目资源、合作机构资源多项并举。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通过事业部制改革整合资产管理业务资源。为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建议银行可进行如下业务及资源整合:一是业务条线的协同,准确定位产品发售、项目提供、投资运作、合规审批、风险管理等各条线业务职能,充分发挥条线间协同配合作用,提升业务推进效率。二是潜在资源的挖掘,积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培训推广资产管理业务,利用经营单位业务“触手”及信息“媒介”作用,深入挖掘拓展包括客户、项目、通道机构等多方面资源潜力,树立行业品牌,让资产管理业务更“接地气”。三是审批流程的优化,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资产管理行业,第一时间挣揽业务资源就要求适当优化审批流程,迅速把握市场机遇。

(二)强化创新机制,为资管业务提供“助推器”

综上所述,创新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故建议大力推动业务创新,赢得市场先机:一是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业务人员积极关注包括客户需求、产品设计、交易结构等资产管理业务同业创新动态,提升市场敏感性,并适时将市场动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进行传导;二是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建立专业化团队进行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创新技术凝聚力,并将成型的产品迅速通过业务部门及经营单位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个性化、专业型资产管理品牌;三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创新团队,从考核上给予一定倾斜,进而提升全员创新积极性。

(三)布局业务转型,为资管业务提供“方向盘”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可谓一把“双刃剑”,市场化价格机制既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但完全市场化后存款的替代效应又将对以理财产品发行为主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建议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前布局,尝试将传统的以理财产品为核心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为以理财产品为主力,兼顾另类投资、资本市场理财、专户个性化服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业务,扩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外延。

(四)加强风险管理,为资管业务提供“安全垫”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篇(3)

关键词:产业服务;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中国各项产业高效率、高层次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措施,产业地产开发成为众多传统房企转型升级的最佳发展途径。产业地产是一种将地产、产业、城市三方面发展相结合的一种商业模式,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最终达到产城一体。随着产业地产的开发模式日趋成熟,产业园区的硬件、软件设施、管理制度、运营方式不断趋于完善,产业园区服务迅速发展,对产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产业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是指在特定的产业空间载体内,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空间高水平运营管理为目标,面向载体拥有方、产业组织、企业、企业员工等特定对象,提供的一系列专业服务的总称[1]。与传统物业管服务和企业服务不同的是,产业服务针对的是“人”及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打造园区众联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在构建园区运营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地方政府为主导运营的产业园区之外,市场上还有很多由产业地产商开发运营的产业园区,不同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一、不同开发模式下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比较

(一)以PPP为主的产业新城开发商模式

PPP模式是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以正式协议建立长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模式[2]。产业园区PPP模式指先进园区、专业化运营企业独立出资或与合作园区当地政府共同投资,以资本为纽带,接受当地政府的授权委托[3],对园区进行开发、管理、招商、运营的一种合作模式。“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成为产业园区开发的主要思路[4]。HX公司开发的固安产业新城、南京溧水产业新城就是这类园区的代表。基本开发流程为:与政府签订PPP协议,划定委托范围;对委托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招引企业入园。企业入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拿地新建厂房、“腾龙换鸟”——盘活域内闲置资产、企业租赁厂房生产。这类开发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承担拿地建厂的费用,并且开发周期比较长,涉及的环节多。针对园区特点,产业服务主要分为以下阶段:促开工阶段。帮助企业拍得工业用地,报批报建,取得各项许可证;帮助企业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发改委批复;完成环境影响评估、能源评估、安全评价;厂房施工队建厂;督促厂房建设进程。该阶段的产业服务的重点是加快企业厂房建设前期的各项手续进程,推动企业尽快开工。促开工阶段的产业服务工作主要面临以下挑战:①异地企业管理不便,与园区产业服务人员信息不对称;②企业对当地各项政策及流程不了解,过于依赖产业服务人员,加大园区产业服务工作压力及难度。促投产阶段。厂房建设完成之后,推进企业尽快搬运、购买设备,安装设备,实现资产投入,实施生产。该阶段的产业服务内容包括:企业工商、税务等行政手续办理;员工招聘;政企对接;园区政策宣讲等。促投产阶段的产业服务工作面临以下挑战:①PPP模式下的产业新城多数定位在核心城市100KM辐射半径内的产业欠发达区,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招工难、留人难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②外地企业及管理人员来到新区域发展,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对当地产业环境、政府政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增值服务阶段。企业生产进入平稳状态后,对园区活动、企业资质、市场平台等各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大。该阶段产业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综合金融服务,如银行融资、税务优化等;②知识产权服务,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专利申报等;③资源平台服务,如人力资源平台、法律服务平台、专项培训等。这个阶段的产业服务超越了传统的企业服务,向更高层次迈进。PPP模式下的产业服务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对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并且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产业服务内容。其次,园区运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各阶段的流程及具体工作有全面了解。再次,政府在企业落地生根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配合的作用。

(二)以产业物业开发租售为主的地产开发商模式

地产开发商模式指地产开发商按照法定程序获取园区土地后,开发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厂房、仓库、研发楼等房产,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经营管理、获取利润的开发模式[5]。其基本开发流程是:拿地-规划-招商-运营。以X产业园为例,在产业服务体系方面建设以物业服务为基础、企业服务为亮点、增值服务为特色的“1+3+6”产业服务体系,其中“1”是物业基础服务,包含保洁服务、秩序维护、绿化养护、工程维修等;“3”是企业服务,包括园区配套服务,园区食堂、便利店、物流服务等;行政代办服务,如入园审批、工商税务手续办理等;审批验收服务,包含环境评价、安全评价、消防验收等。“6”是指产业服务,包含政务服务,即企业资质认定、奖励扶持申报等;综合金融服务,即债权融资、资产评估等;人力资源服务,帮助企业招聘需要的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知识产权服务,如专利申报、质量标准认证等;市场服务,如供应链协同、市场对接等;园区活动包含园区娱乐、企业家俱乐部等。服务内容从功能化配套服务到多样性增值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奠定入园企业的发展信心,为当地经济注入稳定发展活力。地产开发商模式的产业服务特点明显:产业服务与物业服务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共同打造园区优质营商环境。这种模式的弊端很明显:众多园区开发商的运营模式仅仅是“低廉拿地增值、商业住宅获利、引资落地分成、招商政府分税”[6]。

(三)以双轮驱动为主的产业投资商模式

随着产业园区运营多元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众筹”向社会资本募集园区开发基金。该基金用于进行产业园区物业开发,同时,对于发展潜力大的初创型、创新型、科技型优质企业进行投资,产业投资在实现资本溢价的同时还带动园区资产增值。这类型园区的入园企业一般规模较小,需要一定时间成长。园区产业服务的重点聚焦在以下方面:①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如众创空间、公共会议室、实验室、多媒体室等;②资质认定就政策申报,园区对政府政策保持高度关注,并随时指导企业申报;③校企合作,园区帮助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科研技术向产业化转变。产业投资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入园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成长周期较长,而且企业夭折风险大。

二、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提升建议

(一)搭建产业资源服务平台

产业园区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一个物理场所去生产和经营,更要为企业提供各种产业资源。一方面,以园区为主体引入第三方合作平台,并对其进行筛选,使园区企业可以放心使用,省钱省心省力。另一方面,举办各种产业资源活动,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互通,为企业创造合作机会。

(二)打造产业服务品牌

将部分园区打造为产业服务标杆,并快速向其他园区复制推广,各园区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微调。高标准、高要求,促就高发展。

三、未来产业园区运营特点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格局日趋激烈,传统产业园区不断创新新模式,“创新驱动,服务为王”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未来一段时期,产业服务及运营管理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物理集聚区到产业集聚区

传统的产业园区是厂房在空间上的聚集区,一个产业园区内,涉及的行业类型多种多样,比如X园区里有近100套厂房,里面有环保设备生产、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企业,产业业态分散,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园区企业与区域产业联系度弱。未来产业园区首先是一个产业集聚区。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根据当地产业基础,区域产业链条及国家政策导向确定,形成产业集群。结合园区产业集群的需求,制定更细分、更贴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措施。

(二)从线下服务为主到线上线下相结合

传统的园区服务多以线下服务为主,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辅助配合作用。大数据时代到来,要求园区运营服务也走向数字化,线下服务无法满足日趋丰富的线上需要。近两年来,在大环境影响之下,线上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比如“云上企业”、“线上培训咨询服务”等等,让企业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产业服务。

(三)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

企业管理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发展,产业服务也这样。一方面,产业服务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朝着科学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刚性管理;另一方面,产业强调感情管理,塑造园区文化,使入园企业对园区具有归属感、依赖感,从而对园区的各项政策、制度高度配合,这就是产业服务柔性管理。前期,产业园区以刚性管理为主,根据园区特质制定不同产业服务内容;后期结合柔性管理,将园区变成一个人性的整体,吸引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入园。

(四)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

传统的工业园区大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承载产业发展的职能。未来产业园区将更多融入城市,产城一体,产业园区内配套商业服务内容,构建一站式的产业服务运营体系。我国“北上广深”的很多园区正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杨掌法,张福军,李飞.构建与创新:新时代产业服务探索与实践[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2]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J].中国软科学,2002(2):52-55.

[3]梅佳.创新贺州市工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引入高端品牌共建产业新城[J].广西经济,2015(11):53-54.

[4]凌华.国有产业园区运营模式与创新举措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9(20).

[5]姚伟坤.科技型产业园区PPP开发模式研究——以滁州高教城科创产业园开发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9):20-23.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篇(4)

关键词:管理变革 业绩评价 创新趋势

在当前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和知识社会转变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发生了全面变革,体现在战略思维、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

企业管理变革

(一)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巨变促使人们纷纷跳出以前的战略思维模式(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的战略观),从而出现了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战略新范式。其要点是企业要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具体地说,首先要选择一个具有最大盈利潜力的行业,其次要根据其特点在行业中占有一个优势地位。但是,随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业绩差异远大于行业间的差异。比如,Rumelt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比产业间的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大得多,这就使产业组织范式陷入窘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和学者逐渐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层面,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资源基础论将企业看成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这种战略思维模式却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为人们无法正确评估企业众多资源中,哪种或哪个组合对企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从而奠定了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从而特别是运用企业资源的独特能力。现今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涉及到知识资本或者智力资本的相关概念,强调无形资产的使用所带来的长期财务价值的实现。

总体而言,企业战略的关注点已经从产业选择转变为对独特资源的占有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上。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特别是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二)组织结构的变革

新时期企业组织设计致力于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力,并呈现出虚拟化、柔性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趋势。

1.虚拟化。虚拟是指把不同地区的资讯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的企业组织模式。虚拟经营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外向优化。虚拟企业将不同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联合起来,在保持单个企业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将原本分散的资源和技术集成一个高速快捷的生产系统。

2.柔性化。柔性组织结构注重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强调系统要灵敏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保持组织系统的动态稳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体现在职权结构合理化、集权和分权的合理统一,它通过权限结构的调整,提高决策的时效性。

3.扁平化。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队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预言“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式结构,而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汤姆•J•彼得在《管理的解放》一书中指出科层制必将走向灭亡。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信息处理的环节,缩短了信息处理的时间,使决策变得更加灵活机动,贴近现实。

4.网络化。网络型结构是在特定职能或任务上实行了专门化的几个组织,以其中一个组织为中心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类似网络的一种结构。网络化组织的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企业并不倾向于采用众多界限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影响这些界限,以尽快地将信息、人才、奖励及行动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

(三)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单个企业的资源利用为核心和出发点的经营管理模式;第二阶段是基于扩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质量、成本和时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不断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以前,企业出于对制造资源的占有要求和对生产过程直接控制的需要,常常采用扩大自身规模、参股到供应商企业等策略,即所谓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有效的。但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弊端日益暴露。比如,该模式降低了企业经营运作的灵活性、减缓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加大了投资成本、增加了经营风险等。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转而采用“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和市场。“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即供应链。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所有企业都能受益,于是供应链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将原来管理模式的核心要求,即时间、质量和成本拓展为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弹性。

企业管理变革对业绩评价的影响

根据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的理论框架,战略影响结构,结构追随战略。在组织结构定型之后,一般要通过具体的管理控制手段来组织公司经营,建立相关的业绩评价和反馈制度。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的变化将引起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中的评价主客体及其定位、评价的流程相应变化。在不同战略层次上的业绩评价中,评价内容、关注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也会极大地影响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选择及评价报告的内容。

企业不同的战略组合将决定管理控制系统的属性和作用,进而决定业绩计量与评价系统所应当具备的功能。具体说,不同竞争战略下的业绩评价体系各有侧重点。例如,产品高度标准化、生产流程相对稳定的生产型企业,通常将其战略定位于成本最小化之上。相应地,评价指标着重于原材料的价格性能比、内部制造效率、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交货率,而评价的标准将有利于那些促使成本降低的行为。反之,如果企业是在卓越的质量和服务的基础上追求差别化战略,那么评价时应注重产品合格率、产品品质改进效率、产品退货率和产品返修率、交货期等指标。评价时,将鼓励那些追求零缺陷,减少产品返修次数,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加快定货和发货速度的行为。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企业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最初阶段,一般将注意力集中在制造系统的弹性上,强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在高度实施差异化战略阶段,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转向鼓励功能交叉、协作、改良等关键业绩指标。此时,涉及生产流程、顾客服务、产品开发、跨部门协作的业绩指标都将被开发出来。

相比较而言,相比差异化竞争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公司专有技能、智力资本或者知识资本的概念,此种经营战略下的组织机构更加强调跨职能、跨部门的协作。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也深刻地影响了业绩评价体系。根据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目标,供应链业绩评价指标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部门职能的指标,不适用于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它是基于业务流程的评价指标。随着人们对供应链总体绩效和效率的日益重视,能从总体上透视供应链运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将逐渐被开发出来。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创新趋势

企业战略、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变革,使之呈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业绩评价的重心转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企业日益重视将业绩评价系统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也就是将企业战略作为业绩评价的起点,通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再将这些目标自上而下层层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以便使不同部门不同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使得各部门在企业战略的统一部署下协调一致。

(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以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

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都是企业总体业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业绩评价除了要关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生产率的提高外,还应充分关注客户满意程度、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员工满意程度等非财务因素。客户层面、职员层面和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层面等指标,大多能反映出企业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预示性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财务指标易引致企业短期行为的缺陷。

(三)注重反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传统的业绩评价主要在于满足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的需要,偏重于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衡量。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内涵被大大扩展。广义的利益相关者指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如员工、股东、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等。新的战略性业绩评价在注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的同时,开始将视野投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四)注重对知识、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核心利润源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从以实物型资产为主,演变为以实物型资产和金融/财务型资产为主,进而演变为以金融/财务型资产和无形资产为主。这些无形资产实质上就是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以及智力资本的体现。一些企业在制定业绩评价体系时,已经开始考虑以上因素。

(五)注重对整体流程的关注

传统的业绩评价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在新的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重点已逐渐转变成各自供应链体系的效能之争。为适应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方式的变化,从供应链整体出发注重对企业整体流程的评价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六)结果评价与实时动态过程评价相结合

随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等发展趋势,具有沟通机制功能的管理控制系统也必然逐步由纵向控制和后馈控制发展为横向控制和前馈控制。与此同时,作为管理控制系统中信息反馈机制的业绩评价系统也必将由主要提供事后的财务信息向全面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的方向发展。

(七)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因素,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法宝。因此,创新业绩的评价将逐渐成为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长青. 当代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学报,2002

2.(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篇(5)

关键词:顾客让渡价值;产业市场;市场营销策略

一、顾客让渡价值理念及其解析

“顾客让渡价值”理念是由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因此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顾客让渡价值概念的提出为企业经营方向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分析思路。首先,顾客让渡价值认为顾客价值的实现不仅包含了物质的因素,还包含了非物质的因素;不仅需要有经营的改善,而且还必须在管理上适应市场的变化。其次,顾客让渡价值理念强调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仅要着力创造价值,还必须关注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中所倾注的全部成本。由于顾客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力和精神降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实际利益。因此,企业还必须通过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减少顾客购买商品的时间、精力与精神耗费从而降低货币、非货币成本。显然,充分认识顾客让渡价值的涵义,对于指导企业如何在市场经营中全面设计与评价自己产品的价值,制定、执行市场营销策略,使顾客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进而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市场的概念及其一般特点

(一)定义。营销学上常将市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个人消费者市场以及组织市场。本文聚焦于组织市场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产业市场。产业市场又叫生产者市场,它是指一切购买产品和服务并将之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劳务,以供销售、出租或供应给他人的个人和组织。通常由以下产业所组成:农业、林业、渔业、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银行业、保险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二)产业市场的一般特点。营销学中一般将产业市场归纳为如下特点:1、购买者数量少;2、购买量大;3、用户地理位置集中;4、派生需求;5、需求缺乏弹性;6、需求波动大。

三、顾客让渡价值理念在产业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

本文依据产业市场的主体、不同企业的性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类型以及同一企业采购中心成员等方面分析其需求特点,从而利用顾客让渡价值理念来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一)按照企业性质:我国《公司法》、《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及有关法规有相关规定。企业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联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这里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三类:公有制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不同企业的工业品采购特点不同:1、公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的采购特点:(1)决策程序多,常采用审批制;(2)对产品、供应商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具体表现在:要求供应商企业具备一定的资质(形象),对采购的产品质量一般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要求、常常要求供应商企业提供一定的质保金,付款方式一般要求有一定时期的账期以前期付款;(3)采购决策往往采用招标的形式,每次的招标中,采购中心的人员可能变化;(4)资金管理、货款支付流程相对复杂而不稳定,有可能出现应付账款(A/R)延期支付的情况。综上,公有制企业顾客对产品、服务、形象等总价值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资金、(采购及供货)时间等总成本都有比较高的需求。针对此类企业,可采用如下营销策略:(1)做好企业及产品推介,通过人员介绍或者形象工程展示等多种方式,使目标客户对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信心;(2)针对客户服务成本、资金占用成本相对比较高的特点,适当维持较高的销售价格以保证合理的销售利润;(3)组建完整的销售团队,体现人员价值,以维持客户关系。对于有实力的供应商企业,可以采用CRM系统对公有制大客户进行管理,实现交叉销售,向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2、三资企业。三资企业的采购特点:(1)无论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都普遍受到外资企业流程化管理的影响。反映在采购体系,顾客普遍比较关注节省时间成本、精神和体力成本的高效沟通方式,同时也关注供应商企业的产品、形象跟服务的可靠性;(2)三资企业一般对供应商审核与设定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要求供应商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与服务;(3)三资企业在资金、货款支付上虽然也存在账期要求的情况,但一般而言依据合约到期付款比较及时,应付账款(A/R)延期支付的情况较少。综上,三资企业顾客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形象等总价值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总成本例如时间成本、精神和体力成本等也都有比较高的需求。虽然顾客对资金成本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一旦合作双方达成协议,一般会按照协议执行,较少出现拖欠应付账款的现象。针对此类企业,可采用如下营销策略:(1)做好企业资质、产品资质等资质准备,以应对顾客的审核并赢得基本信任;(2)在销售流程上做好对接设计,以确保目标客户的需求得到及时地反映和满足;(3)维持适当的价格水平,在确保适当的销售利润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竞争力;(4)销售数据、服务记录、供货及时率等做好书面备案,以供双方查阅,清晰地展示向客户提供的让渡价值。3、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采购特点:(1)私营企业的采购决策一般而言比较简单直接,高级管理层(厂长或者老板)有可能直接参与采购决策;(2)大多数私营企业采购决策随机性大,从合作供应商的选择到采购订单的安排都难以长期稳定;(3)部分产业市场中的私营企业由于处于起始期、成长期或者衰退期,企业规模较小或者走向收缩,采购量少,因此面对供应商的话语权小,更关注资金成本。而另一部分处于成长期或者成熟期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除了对资金成本比较重视以外,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形象及服务价值也比较关注。针对此类客户,可采用如下营销策略:(1)与高级管理者建立深入关系,争取客户的了解与信任,体现人员价值;(2)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适当让利于客户,帮助客户节省资金成本,赢得客户的忠诚度;(3)及时提供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客户在市场中取得进步,展现服务价值。(二)按照产业市场中的客户类型。按照产业市场中目标企业所在市场链中的不同类型,可以分为OEM客户及终端客户。不同的客户类型具有不同的顾客让渡价值需求,这也要求我们采用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1、OEM客户(即配套客户)。本文探讨的OEM客户,即原始设备制造商,特指购买产品和服务并将之用于再生产成其他产品以供销售、出租或供应给个人和组织,简称配套客户。OEM客户意味着市场,OEM客户越多,意味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OEM客户的采购特点主要有:(1)重复采购。由于OEM客户采购的产品是用来配套在自己加工的产品上然后推向市场的,因此其上端供应商的产品会伴随着OEM客户自己的产品产量的增加而产生重复需求。(2)关注资金成本。由于上端供应商的产品价格直接影响到OEM客户的产品成本,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OEM客户对上端产品的采购价格(资金成本)非常敏感。(3)注重产品质量。同上原因,上游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到OEM产品的整体质量。(4)要更多的技术支持服务。由于直接的产品配套,OEM客户在研发、生产乃至安装、售后服务等环节都可能需要上游供应商的支持与服务。针对此类客户,可采用以下营销策略:(1)针对OEM客户普遍关注资金成本的特点,提供有竞争力价格,以换取长期合作的机会,做到业务合作细水长流;(2)成立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跟销售团队,及时准确地了解OEM客户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将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和人员价值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客户;(3)强有力的公司形象或者产品品牌,也有助于OEM客户面对市场宣传与开拓。例如,配套有Intel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家,在市场宣传中通过品牌联合宣传,赢得顾客信任,实现了双赢效应;(4)供应商企业若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协助目标客户———OEM客户在市场中开拓新的市场或领域,建立起联合营销式的parterner关系,将极大地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对于比较重要的OEM客户,比如行业的龙头或代表性企业,客户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与其建立起长期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需要认真审视供需双方企业的价值链,力图使供方企业价值链创造的价值最终得到需方企业的认可乃至满意。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整车制造商往往要求其上游产业链在厂区地理位置布局、JIT准时化供货、参与到自身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TQM)体系当中等方式,确保了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共享最大化。2、终端客户(即售后市场)。终端市场一般处于产业市场的产业链的末端,本文特指在产业市场中,购买产品和服务并将之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和组织。相对于供应商企业而言,此时的终端市场也称为售后市场,其产品或服务有可能直接,或者通过配套客户(OEM客户)的产品间接提供给终端客户。如电厂采购发电机用以发电,水泥厂采购搅拌机等设备用以生产水泥。此时的电厂或水泥厂相对于发电机厂家或者搅拌机厂家即为终端客户,而发电机、搅拌机企业向对于更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如轴承制造商即为其OEM(配套)客户。由于终端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往往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其采购需求与OEM客户存在不同的特点:(1)采购的产品组合复杂,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都比较大。这是由终端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的。终端客户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往往集合了不止一家OEM客户的产品,因此其采购需求的产品组合更多。(2)紧急性订单较多,更关注时间成本———交货期。而此时对资金成本(采购价格)的要求会适当降低。与OEM客户需求的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况不同,终端客户的需求往往是日常维护或者紧急维修需求,因此需求订单数量不大,但往往需求比较紧急。(3)关注产品、服务价值,终端客户拥有的产品组合较多,而其采购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不是其主业涉及的专业领域。因此,向终端客户提供必要而及时的产品、服务价值颇为重要。(4)集团化采购,这是国内终端客户采购中心的变化趋势。随着部分终端客户的日益发展壮大,他们倾向于将各个事业部、分公司(分厂)的采购需求集中起来,以赢得面向供应商的更大话语权,摊低企业的采购总成本。针对此类客户,可采用如下营销策略:(1)适当备库,就近服务,以满足终端客户采购产品组合多、紧急需求多的特点。此时,供应商企业就近选择合作经销商或者中间商,由后者承担一定的仓储物流服务功能,是比较有效的营销模式;(2)组建专业的行业管理、渠道管理销售团队,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对终端客户进行管理。宏观上从行业管理角度统一协调与指导,微观上针对不同客户的自身特点专业化服务;(3)对于有实力的供应商企业,可以采用CRM系统对终端客户进行管理,实现交叉销售,向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4)对于有实力的供应商,企业还可考虑利用自身的专业化知识,协助客户进行预防性维修、资产管理服务,以帮助终端客户实现其内部价值链的优化,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最终目标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合作共赢。(三)按照企业采购中心不同成员的层次、特点。从更为微观的层面,同一企业采购中心的不同成员,其体现在顾客让渡价值中的需求点也是不一样的。针对其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需求特点,我们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营销学将企业的采购中心分为:使用者、影响者、采购者、决定者及信息控制者。其中的每一个角色在企业组织结构当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按照一般性原则,大致可以归为三类:高层(HighLevel)———一般是决定者,作为企业管理者,往往更关注合作企业的形象价值、产品及服务价值,以及相关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等。中层(MiddleLevel)———可能是采购者、影响者或者信息使用者,甚至是决定者。其更加关注的是可靠性(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以及资金、时间成本等)。基层(BasicLevel)———使用者常常是基层员工,但其往往是最初提出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人,并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情况最具发言权。基层成员往往关注与自身工作切身相关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乃至使用产品需要付出的精神、体力成本。针对以上不同采购中心的不同层次成员,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对于企业高层,重要的是要向其明确传递企业或者产品的实力,包括传递良好的企业形象,可靠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双方合作能给对方带来的总成本的降低,从而取得企业高层的认可。安东尼•帕里内罗在其著作《向高管推销》中,总结了向高管(VITO)推销的要诀时,强调了“为VITO的一天增值”的观念。这也正是顾客让渡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具体的营销措施可以考虑供需双方高层互访增加了解与信任,实时签订合作备忘录或者战略合作协议等来强化其价值认同。对于企业中层,可能涉及到采购中心的采购者、影响者或者信息使用者,甚至是决定者,因此需要针对其具体的角色及对应的顾客让渡价值的关注点,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段。主要的措施包括组件专业的销售、服务团队,制定合理灵活的价格、供货策略等。对于企业的基层,供应商企业需要从产品价值出发,兼顾客户的精神、体力成本降低的需求,提供能够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产品设计及包装,及时沟通送货物流服务、及时提品使用的知识分享等。

四、总结

本文从产业市场中的客户性质、客户类型的宏观角度,具体到企业采购中心成员的不同层次的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目标客户对顾客让渡价值的需求侧重点,并据此分析了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力图为产业市场中的市场营销实践提供参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市场永远是不断变化的,文中归类的不同客户性质、类型以及采购成员的不同角色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因时度势,灵活对应。

作者:彭博 单位:斯凯孚(中国)销售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MichealE.Porter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篇(6)

关键词: 股权结构;债务期限结构;创新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6001507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Choice of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Level

DUAN Weiyu1,2, SHI Pi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level with the policyspecific meaning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s a study obje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59 listed companies from year 2007 to 2011 and by means of crosssection fixed effects model, w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choice of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governance factor of influencing debt maturity choice.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debt proportion and maturity, an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checkbalance and debt proportion and matur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 ownership and debt proportion, and a in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 ownership and debt matur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debt proportion, an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debt maturit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bt finance for innovative enterprises.

Key words: ownership structure;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1 引言

MM资本结构理论开启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先河。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基于成本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新资本结构理论逐步进入学者视野。该理论突破了以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资产期限以及行业特征等传统角度解释资本结构的思路,将公司治理与债务融资问题相结合来分析公司治理对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从公司治理角度解释债务结构选择的全新视角。然而,在国外从治理结构视角研究债务期限结构的时间还较短;而在国内系统考察股权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问题更是比较鲜见。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战略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培育一批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企业。因而,本文所指的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具有明确自主创新政策导向意义的概念,特指从2006年4月开始由科技部等三部门所遴选出的国家层面的创新型企业。新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债务期限结构所具有的激励约束、信息传递、控制权转移等效应可以降低成本、规范公司行为;而股权结构则决定着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通过监督制衡、权争夺、控制权竞争等机制作用于公司治理。由此推断,股权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那么,股权结构是否会影响创新型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选择?若这种影响存在,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将如何?这种影响对创新型企业的债务融资决策又有什么启示意义?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三个:一是专门针对具有明确自主创新政策导向意义的国家层面的创新型企业来研究其股权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问题,而目前以创新型企业作为特定研究对象来研究上述主题的文献还非常鲜见;二是现有文献多集中于考察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还鲜见从股权结构视角来考察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问题,此外本文也进一步完善了现有文献在考察股权结构时存在的片面性与同质性问题; 三是现有文献在实证分析时多使用基于截面(或混合)数据回归模型的OLS方法,而本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EGLS方法,这能更好地控制不可观测经济变量所引致的OLS估计偏差,使模型设定更合理、参数估计量更准确[1]。本文对于深入理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度背景下创新型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的内在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进而为创新型企业从股权结构视角合理制定债务融资政策提供了依据。

2 文献综述

自新资本结构理论产生以来,虽然国外学者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研究已形成一批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成本假说[2~4]、信息不对称假说[5~7]以及债务税负假说[8]等。但国内外学者中从股权结构视角研究债务期限结构的文献却较为鲜见,而且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仅就关于股权结构对债务比例与债务期限影响的实证文献进行综述。

2.1 关于股权结构对债务比例的影响

国外学者方面,Berger等[9]认为,由于管理者“堑壕效应”的存在,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债务比例存在正向影响,股权分散度对债务比例存在负向影响,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债务比例也存在负向影响。但Short等[10]的研究发现,随着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债务比例出现下降趋势;而随着股权分散度的提高,债务比例则随之增加;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债务比例存在正向影响。Pound[11]则从权争夺视角指出,随着股东身份的不同,造成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以及对管理者的约束程度都会不同,从而导致公司债务比例的选择也存在差异。而国内学者方面,汪强与吴世农[12]的实证表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资产负债率(债务比例的度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股权制衡度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管理者持股比例对资产负债率总体上存在负向影响。但肖作平[13]的实证发现,股权集中度对债务比例存在正向影响,股权制衡度对债务比例存在负向影响,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债务比例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高雷与丁章华[14]的证据显示,依据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划分,“一股独大”型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对债务比例存在负向影响,“多股同大”型公司存在正向影响,而“高度分散”型公司则无显著影响,说明股权集中度与债务比例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

2.2 关于股权结构对债务期限的影响

相对于股权结构对债务比例的影响,国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构对债务期限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鲜见,Datta等[15]是较早对管理者持股与债务期限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实证表明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债务期限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Arslan与Karan[16]的实证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股权集中度的度量)均对债务期限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GarciaTeruel与MartinezSolano[17]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呈倒“U”型关系,而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债务期限存在正向影响。Marchica[18]的实证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短期债务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管理者持股比例与短期债务呈“U”型关系,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短期债务存在负向影响。而国内学者方面,杨兴全与梅波[19]的证据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股权集中度的度量)均对债务期限存在负向影响,而管理者持股比例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均对债务期限存在正向影响。王泽填等[20]的研究指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呈显著的“U”型关系,而股权制衡度与管理者持股比例均对债务期限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影响。何靖[21]的实证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债务期限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股权制衡度的度量)对债务期限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3 研究假设

依据研究主题的需要,本文以成本假说[2~4]与信息不对称假说[5~7]为基础,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度背景下创新型企业的特点,从债务融资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视角理论推理股权结构对创新型企业债务比例与债务期限的影响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3.1 股权结构对创新型企业债务比例的影响

关于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方面。Jensen与Meckling[2]认为,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大股东更有动机与能力来监督管理者行为,从而可以降低股权成本。但随着股东与管理者的目标利益趋向一致,大股东(以及管理者)就具有强烈动机通过提高债务比例来获取更多的资产替代利益。同时,Ross[5]认为,在投资项目风险较高的公司,内部管理者倾向于通过提高债务比例来向外界传递公司质量的积极信息。但为了防止低质量公司管理者的模仿行为,就需要对管理者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而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则能有效降低监督成本。而从创新型企业的现实情况看,创新型企业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而创新投资则具有风险程度高与投资额度大的特点,再考虑到国家对创新型企业债务融资的政策倾斜以及创新型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因而,提高企业的债务比例不仅能为大股东带来更多的可利用资本,而且也能为大股东进行资产替代与信息传递提供更多条件。而股权制衡度对债务比例的影响方向在理论上判断应该与股权集中度相反。Jensen与Meckling[2,4]以及Ross[5]认为,分散型的股权结构加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问题的产生,管理者成为公司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者与决策者。而Shleifer与Vishny[22]指出,股权结构越分散,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成本就越高以及股东之间的搭便车问题就越普遍,从而导致股东更没有动机与能力来对管理者行为进行监督。在此情形下,理性的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倾向于选择较低的债务比例,因为较多的债务融资会对管理者自利行为产生硬性约束作用[2~4,23]。基于上述推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1 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股权集中度对债务比例存在正向影响,而股权制衡度的影响方向相反。

关于管理者持股方面,Jensen与Meckling[2,4]以及Shleifer与Vishny[22]认为,随着管理者持股的增加,对管理者的内在激励效应也逐渐增强,从而促使管理者能够与公司的长远利益保持一致,降低管理者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此时公司可通过减少债务融资来降低对管理者的硬性约束;而随着管理者对公司控制力的增强,其决策控制权也增大,在股东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管理者就具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来谋取控制权私利,从而导致理性的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较少的债务融资以减少对其的束缚。关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方面,Pound[11]指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机构投资者持股较低时,由于其对公司投资的利益较小,因而进行积极监督的动机就较弱而成本又较高,再加之自身也可能存在问题,导致机构投资者不能发挥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作用,此时理性的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倾向于选择较低的债务比例;但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的投资利益增大,其对公司的长远利益也更加关心,因而对管理者进行积极监督的动机与能力显著增强,导致管理者对公司债务融资决策的控制力减弱。此外,信息不对称假说[5,6]也认为,当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时,提高债务比例向市场传递的高质量信号对机构投资者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而从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多数企业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所造成的产权主体虚置现象,再加之创新投资风险高的特点,容易造成管理者“堑壕效应”,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其积极监督作用将逐步增强。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2 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管理者持股对债务比例存在负向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方向相反。

3.2 股权结构对创新型企业债务期限的影响

关于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方面。Jensen与Meckling[2,4]以及Myers[3]指出,长期债务相对于短期债务而言,更容易引起资产替代、投资过度以及投资不足问题,因为短期债务使公司面临经常性的还本付息压力以及导致清算与强迫偿债的硬性约束,因而股权成本较低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较多的长期债务。而Shleifer与Vishny[22]认为,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替代短期债务作为监督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同时,Diamond[7]从信息不对称视角指出,面临流动性风险较高的公司也倾向于通过选择较多的长期债务来规避融资的风险。再从创新型企业的现实情况看,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健全的制度因素以及创新型企业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与创新投资周期长且额度大的企业特点,都导致了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倾向于选择更多的长期债务而不是短期债务融资。从理论上分析,股权制衡度对债务期限的影响方向应该与股权集中度相反。Myers[3]以及Hart与Moore[23]认为,短期债务(尤其是不可展期短期债务)能够迫使管理者吐出闲置资金以及触发公司有价值的破产清算;而长期债务(尤其是具有优先级长期债务)则能通过抵押资产的部分长期收益来有效缓减管理者的帝国建造行为倾向。因而,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股东对管理者行为的监督较为有效,此时股东倾向于选择较少的短期债务;而当股权分散度提高时,管理者又成为公司决策的实际控制者,其将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选择较多的短期债务而规避长期债务的约束。基于上述判断,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1 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股权集中度对债务期限存在正向影响,而股权制衡度的影响方向相反。

关于管理者持股方面,Jensen与Meckling[2,4]以及Datta等[15]认为,当管理者持股较少时,自利的管理者将倾向于通过选择较多的长期债务来规避来自外部债权人频繁监督的压力,因为相较于短期债务而言,长期债务能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在较长时期内隔离外部监督压力的机制;而当管理者持股较多时,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此时的管理者更关注于公司长远利益的实现,因而其更有动机与能力来选择较多的短期债务以便于接受外部债权人的频繁监督。此外,Flannery[6]也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指出,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时,理性的管理者倾向于通过选择较多的短期债务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高质量的信息,以便能为公司获得更多低成本融资。关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方面,Pound[11]以及Hart与Moore[23]指出,机构投资者通过“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的方式分别发挥着积极与消极的监督作用。当机构投资者持股较少时,由于其既无动机也无能力对管理者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此时机构投资者往往发挥消极的监督角色(用脚投票),因而公司就倾向于选择较多的短期债务来抑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其积极的监督作用逐渐增强(用手投票),此时公司应降低对短期债务的依赖而选择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因为长期债务能长期利用,不仅其契约成本较低,而且也能降低公司的流动性风险[7],这对于追求长远利益的机构投资者是有利的。而从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看,机构投资者持股远高于管理者持股,再加之创新投资周期长与风险大的特点以及国家对机构投资者的政策鼓励,因而其更倾向于选择较多的长期债务。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2 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管理者持股对债务期限存在负向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方向相反。

4 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

截至2011年,国家层面共遴选确定550家企业作为创新型(试点)企业。本文选择沪深A股上市的359家非金融类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占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的65.27%,研究窗口期为2007~2011年连续5年,每个变量计1795个观测值。研究样本的选择标准为:剔除金融类企业;剔除同时在沪深B股上市的企业;剔除5年内被ST的企业;剔除5年内观测值不全的企业;剔除5年内观测值异常的企业。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RESSET 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为Eviews 5.1。

4.2 变量定义

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并结合创新型企业的特点,本文对变量的选取与度量说明如下:

(1)被解释变量(债务期限结构)

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度量主要有平衡表法[9,10,12~17,19~21]与增量法[11,18]两种,平衡表法适合于检验变化相对稳定的因素(如公司治理、资产结构、企业特征等),而增量法更适合于检验随时间波动性较大的因素(如利率期限、发行条件、成长机会等)。为系统考察创新型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特征,再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股权结构因素,创新型企业很少发行债券融资以及平衡面板数据的特点,因而采用三个指标来度量债务期限结构:债务比例(DAR),用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度量;短期债务(SDR),用期末流动负债/期末负债总额度量;长期债务(LDR),用期末长期负债/期末负债总额度量。

(2)解释变量(股权结构)

国外学者[9~11,15~18]对股权结构的界定与度量较为统一,而国内学者[12~14,19~21]则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内企业的股权类型较为复杂以及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所致。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窗口期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之后、用赫芬达尔指数更能够反映股东持股比例的权重调整[9,10,15~21]以及创新型企业股东数量与身份的特点,因而对股权结构的界定与度量包括:股权集中度(H1),用期末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度量;股权制衡度(DR5),用期末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期末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度量;管理者持股(MSP),用期末董事、监事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之和度量;机构投资者持股(ISP),用期末所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和度量。

(3)控制变量

理论研究[2~8]与实证检验[9~21]均表明,影响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还主要有:

利润波动性(VOE),用息税前利润五年标准差/本期资产平均总额度量。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点就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投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其利润的波动性也较大,而这种波动性又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债权人所面临的风险程度[2~7],因而会对债务比例与债务期限产生显著影响。实证研究[9,10,13,15,18,19]也证明了这一点。

实际税率(ETR),用本期实交所得税/本期利润总额度量。创新型企业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意义,是国家着力引导与培育的代表性企业,因而其债务融资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而且债务融资本身也具有避税效应,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2~5,8],因而对债务比例与债务期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证研究

[9~11,16~19,21]也表明了这一点。

现金流量(NCF),用本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资产平均总额度量。多数创新型企业依然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主体虚置问题,容易引起管理者对现金流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债务融资(特别是短期债务)对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3,4,23],而且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也能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5~7]。实证研究

[9,12,13,16~18,20]也说明了这一点。

资产期限(MOA),用期末固定资产净额/期末资产总额度量。资产期限影响债务比例与债务期限已成为国外理论研究[2~5,7,8,23]的共识,而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由于创新投资具有周期较长的特点,因而其固定资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势必将影响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对债务长期利用的需求倾向。实证研究[10,11,13~21]也体现了这一点。

盈利能力(ROA),用本期净利润/本期资产平均总额度量。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与信用等级[5~7],也能反映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2~4,8],因而是研究债务期限结构问题所必须考虑的因素,而由于创新型企业投资的专用性强以及风险较大,债权人相对更关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与债权保障程度。实证研究

[9,12,14~17,19~21]也证明了这一点。

成长机会(GRO),用本期股票市值与净债务之和/本期有形资产平均现行价值度量。成本假说[2~4]认为成长机会对债务期限存在负向影响,信息不对称假说[5~7]也表明成长机会能反映企业信用等级与质量状况,而创新型企业以创新为驱动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因而其成长机会更多,未来发展能力更强。实证研究[10,12,13,15~21]也证明了这一点。

公司规模(SIZ),用期末资产总额以10为底的对数度量;公司年龄(AGE),用截至到2007~2011年企业成立年限的自然对数度量;行业类别(INDj,j=1,…,16),属于第j个行业时为1,否则为0。这三个因素属于企业研究的基础因素,创新型企业的规模、年龄及行业都差异较大,其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选择。实证研究

(1)股权结构对创新型企业债务比例的影响

从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看,H1以1%的显著性正向影响债务比例,而DR5以1%的显著性负向影响债务比例,与研究假设H11一致。这说明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创新型企业的资产替代效应逐渐增强,大股东也具有强烈动机通过选择更多债务融资来显示企业的质量状况;同时,随着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创新型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明显,债务融资的硬性约束效应也逐步显现,这些现象与创新型企业的特殊制度背景以及企业自身创新投资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从持股者身份看,管理者持股以1%的显著性对债务比例存在负向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持股以5%的显著性也对债务比例存在负向影响,研究假设H12获得部分支持。这说明由于目前多数创新型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存在;而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提高,其对管理者的积极监督效应并没有显现,这可能与观测期内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下降趋势有关,但可以预期,随着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来临,再加上国家对机构投资者的政策鼓励,其发挥积极监督的效应将会显现。

(2)股权结构对创新型企业债务期限的影响

从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看,H1以1%的显著性正向影响债务期限,而DR5以1%的显著性负向影响债务期限,与研究假设H21一致。这说明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创新型企业大股东的积极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短期债务对管理者的约束,而由于创新型企业流动性风险高与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大股东也倾向于通过选择更多的长期债务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随着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削弱了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动机与能力,导致创新型企业管理者的帝国建造行为倾向明显增强。从持股者身份看,管理者持股对债务期限存在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而机构投资者持股以10%的显著性对债务期限存在正向影响,研究假设H22获得支持。这说明虽然目前多数创新型企业的管理者持股比例偏低,但随着管理者持股的逐步提高,其更倾向于通过增加短期债务来接受外部监督压力的考验,也更愿意选择短期债务来传递企业质量的信息,以显示自己的经营业绩;而机构投资者较高的持股使其更加关注自身的长远利益,因而倾向于减少短期债务而更加注重长期债务为其带来的长远利益。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国家层面创新型企业为特定研究对象,目的是要考察股权结构对创新型企业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问题,以期深入理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度背景下创新型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的内在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的总体结论是:股权结构是影响创新型企业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重要治理因素。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以及持股者身份的差异,导致了创新型企业债务融资决策控制权主体的不同,而不同的控制权主体会按照理性原则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债务融资决策,从而对债务期限(包括债务比例)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成本假说与信息不对称假说对于理解创新型企业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的内在关系的理论适用性。本文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均存在一定的非平衡性与不合理性。从股权结构来说,股权集中度依然偏高,而机构投资者持股特别是管理者持股的比例依然偏低,这对债权人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管理者激励强度的提高以及机构投资者积极效应的发挥都极为不利;从债务期限结构来说,总体债务比例虽然基本合理,但短期债务在债务总额中所占比重却偏高,这对降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形成匹配的资产结构以及发挥长期债务的治理效应也非常不利。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股权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的积极效应进而提高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投资效率,本文主要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一,继续深化创新型企业的股权改革,特别是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比例,同时通过健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制度来引导中小股东增持企业股份,以形成多个大股东适度制衡的股权结构;第二,在创新型企业推广实施股票期权、绩效股票及股票升值权等长期激励计划以使管理者拥有适度的剩余索取权,同时通过健全政策制度来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特别是QFII等战略性股东以更好发挥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第三,健全完善创新型企业的债务融资制度与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适度提高企业的总体债务水平,以摆脱上市公司所固有的股权融资偏好,形成合理的股东与债权人共同治理的互动机制;第四,继续健全创新型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的制度保障,特别是降低企业债券融资的门槛与条件,深入开展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及融资性租赁等多种融资业务,同时进一步发挥国家对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的政策优惠;第五,建立健全国家对创新型企业风险较大的创新项目的信用担保制度,针对创新投资溢出效应显著的特点健全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此外还应针对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建立专门的创新投资发展基金。

参 考 文 献:

[1] 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2.

[2]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3]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5: 147175.

[4]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 323339.

[5] Ross S A. 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8: 2340.

[6] Flannery M J.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risky debt maturity choice[J]. Journal of Finance, 1986, 41: 1838.

[7] Diamond D W.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and liquidity risk[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106: 709737.

[8] Brick I E, Ravid S A. On the relevance of debt maturity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40: 14231437.

[9] Berger G P, Ofek E, Yermack D L.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14111438.

[10] Short H, Keasey K, Duxbury D. Capital structure,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large external shareholders: an UK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2, 9: 375399.

[11] Pound J. Proxy contests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 oversigh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20: 237265.

[12]汪强,吴世农.公司治理是如何影响资本结构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7,(12):413.

[13]肖作平.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4,(1):17.

[14]高雷,丁章华.公司治理影响资本结构吗[J].财贸经济,2010,(9):1321.

[15]Datta S, IskandarDatta M, Raman K. Managerial stock ownership and the maturity structure of corporate debt[J].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60: 23332350.

[16]Arslan O, Karan M. Ownership and control structure as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debt maturity: a panel study of an emerging market[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6, 14: 312324.

[17]GarciaTeruel P J, MartinezSolano P.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bt maturity: new evidence from Spain[R]. SSRN Working Paper, No.890915, 2006.

[18]Marchica M T. On the relevance of ownership structure in determining the maturity of debt[R]. SSRN Working Paper, No.1101103, 2008.

[19]杨兴全,梅波.公司治理机制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8,(1):134140.

[20]王泽填,程建伟,孙爱琳.股权结构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9):4753.

[21]何靖.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制衡度与债务期限结构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2):5057.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篇(7)

       【关键词】财务战略;公司战略;财务目标

      

        当前,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游戏规则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方式由于这些变化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传统的管理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财务总监的战略管理职责应该向两个方面转变,即制定并实施与公司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努力实现传统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方面转变。本文仅就财务战略作如下简述。

      一、财务战略的内涵

        财务战略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作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地概括和描述。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与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二、财务战略的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1.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

       2.环境分析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难点;

       3.财务战略管理包括战略方案的制订、实施与评价等环节

  三、财务战略与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也应包括事业部层次和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依托于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结构规划,但与其他职能战略相比较,财务战略具有明显的独立性。

      四、财务战略的类型

        企业财务战略是对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的突破,其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扩张型财务战略。企业要实施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情况是需要在将企业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还要大量地进行对外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由于扩张型战略具有着“高负债、高效益、少分配”的特征,必将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稳健型财务战略。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时,往往会尽可能地把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对承担较重利息的负债经营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由此,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表现出“适度负债、适中收益、适度分配”的财务特征。

        三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防御型财务危机。企业实施这种防御型财务战略时,一般会在尽可能把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通过采取精简机构、压缩中间管理层次以削减不必要的财务费用,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开支,以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提升企业的主导业务和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就成为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选择财务战略必须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类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大体上经历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几个阶段的循环,这种循环称为经济周期。它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经过若干次投资膨胀、生产高涨到控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到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给企业的财务环境带来很大的变化,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产运营活动都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我们在制定和选择及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必须要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并要做到尽可能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当经济处在复苏阶段时,企业应采取增加厂房设备和劳动力、实行融资租赁、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的财务扩张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繁荣后期时,企业应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特别是低谷时期时,企业应采取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减少雇员、停止不利的产品生产、停止长期采购的防御型财务战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