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9 17:25:57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似乎仍没有见底,甚至愈

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风波。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缓。

首先,雷曼破产对于国内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截至目前披露的情况,八大行持有的雷曼债券,不完全统计在8亿美元左右。其中,工行1.52亿美元、中行1.29亿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交行7002万美元、建行1.91亿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中信集团1.59亿美元,其他银行正在核对所持雷曼债券,相信还会不断增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后,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审慎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存问题: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篇(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应仅着眼于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损失金额大小,更应该分析危机背后的教训及隐藏的启示。

次贷危机及应对措施

次贷是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机构对没有达到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条件的贷款。一般认为借款者债务与收入比超过55%,或者贷款价值比超过85%的住房抵押贷款为不符合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因为支持抵押贷款的资产评级欠佳,贷款机构给定一个专门的级别,称其为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次级抵押贷款相比优惠抵押贷款而言,其违约预期率更高,所以风险较大,但是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优惠抵押贷款2%-3%,利润丰厚,并且大部分风险通过证券化分散给了购买证券的广大投资者,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私营机构从事此项金融服务。

透视次贷危机成因

观点一: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

在关于次贷危机的各种研究讨论中,大部分观点分析认为,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2006年美国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美联储降息以来,美国房价快速上涨。房价的大幅上升导致住房次级抵押贷款需求的快速增加,而低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次级借款的供给。

尽管次级贷款利率高于优惠贷款,但并未影响次贷的需求。一方面购房者付出的高利息被房价不断上涨带来的资产升值所抵消,另一方面从事次贷的机构通过复杂的次贷品种使购房者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还款能力。如一种贷款方式允许贷款者本月未偿还的利息可以积累到下月,还款额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失去控制。

观点二:不断降低的居民储蓄率

有学者分析认为,楼价和利率对次贷的影响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则在于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的严重不足。众所周知,在美国,高昂的违约成本会制约贷款人的随意违约行为。如果说楼价涨幅的放缓和利率的有限上升给贷款人造成了无法承受的风险,次贷危机的根源应该在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上。

判断贷款人的还贷能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贷款人当期的可支配收入,二是贷款人的储蓄。从数据上来看,事实上美国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直在惯性增长。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次贷危机的根源不在可支配收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5%左右,2000年以来则一直在逐步下降,2004年甚至出现过负储蓄率。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储蓄率预计应该比这一数字更低。因此,美国很多次贷的贷款人根本没有抵御任何风险的能力,这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观点三:次贷市场的扭曲繁荣

另有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在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和贷款品种设计带来的市场扭曲繁荣。

贷款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的机构,降低了贷款机构对贷款者信用资历、还款能力以及对贷款进行监督的动力。同时,由于贷款机构的收益与贷款数量相关而与贷款质量无关的收益激励结构使得贷款机构放松对贷款人的贷款标准。由于高级证券对担保资产的现金流享有其本金和利息的优先支付权,高级证券的投资者在资产违约率较高时也不会蒙受损失,所以对资产质量的监督也缺乏动力。上述两者对资产质量的漠不关心导致次贷市场业务的迅速扩大和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

另外,美国次贷市场现有的各种贷款产品设计也是旨在通过降低贷款人初期的偿付额而诱使低收入家庭借款买房。贷款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进行再融资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因此就使得投资者对自己的未来还款能力的过度高估。而实际上确定的偿还额度的上升与不确定的偿付能力必然导致了风险的过度积累。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市场过度扭曲繁荣的必然现象。

面对逐步蔓延的次贷危机,美国及一些国家都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增强市场流动性,挽救投资者信心。具体措施见表1。

这 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通过出售手中其他金融资产来获取流动性,从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资产平均价格大幅度下降,也就是金融危机的发生。美联储将注资的“小钱”进行“热炒”,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危机的扩大速度及影响层面。后两项措施则更多的是在干预市场心理层面的稳定预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各种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同样存在着房价上涨过快、央行频繁加息、贷款机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市场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中国出现,现在应该分析总结。

纠正楼市“只涨不跌”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偿付能力。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5年底开始进入了价格快速上升的时期,房价在让普通民众望楼兴叹的同时也对早期投资楼市的获利者羡慕不已,很多普通人加入到楼市投资者的行列中。

鉴于看到的房价持续上升态势,普通投资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这种建立在错误预期下的非理性投资观念,已经将很多普通投资者陷入极其危险的财务危机中。因此,如何利用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来纠正普通投资者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正确认识市场走势和客观评价自身偿付能力,是目前应该关注并实际去做的事情。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应对政策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波还没有平复,世界实体经济下滑还没有见底,中国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从学理上说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三个为什么”,深入解读党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对于帮助人民群众统一思想、树立信心,共克时艰是十分必要的.

(一)次贷危机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贫富差距很大,许多低收入家庭没有住房。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本应该是政府的事,但是美国政府不作为,试图用市场的方式,用次级抵押贷款去解决,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1.美国的抵押贷款分类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根据借款者的评级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优质按揭贷款。此类贷款一般是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评级分数在680分以上的收入稳定的优质贷款购房人,这些贷款购房人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进行按揭贷款.

第二类是次级抵押贷款。此类贷款一般是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还款能力差、负债较重的贷款购房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记录较差,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质抵押贷款高2%~3%.

第三类是”Alt-A”贷款。它是一个介于优质按揭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二者之间的贷款,这种贷款通常包括信用分数在620分到680分之间的贷款人的贷款.

这三类贷款中直接引起次贷危机的是次级抵押贷款.

2.美国的次级贷款发放情况

从2001年以来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001~2006年次级抵押贷款增长表2001年1200亿美元2002年1850亿美元2003年3100亿美元2004年5300亿美元2005年6250亿美元2006年6000亿美元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发展十分迅速,到2006年总共达到23700亿美元的天量,次贷的贷款人都是穷人,利率又高,其中隐藏的风险不言自明.

3.次贷危机的原因

第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人的还款保障不是建立在自身的经济能力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会上涨的预想上。在房加上涨的时候,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风险不大。2000~2006年间,全美房价年平均增幅接近9%,在某些地区,一套2000年价值15万美元的住房到了2006年价值约为25万美元。这符合次级贷款人的预想,并且他们认为房价还会继续涨上去,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数量不断攀升.

第二,贷款中介机构违规操作,许多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也加入了购房的大军。中介机构只要贷款生成,就能拿到可观的中介费,而不付任何法律责任。(许多不三不四的人都加入房哥、房嫂的队伍)有的甚至不要首付、不要任何收入证明,并且一年内不付利息。一年后还不上月供,拍卖房子.

如果房价涨了,还了贷款,白住一年,还能够拿到一笔余款,何乐不为;如果房价跌了,把钥匙寄给贷款公司,拍屁股走人.

第三,2004年开始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17次提高基准利率,贷款利息同时上升。2003年到2007年初,美国一年期国债收益在从1.25%涨到5%。随着利率的上涨,借款人每月还款额大大增加,造成违约率大幅增加,2007年初美国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由于拍卖的房子数量不断攀升,房价不断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之所以能够如此天量发行,与次级抵押贷款的资产支持证券,即次级债有直接的关系.

4.美国的次级债

“美国的次级债”特指基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要了解美国的次级债,首先要了解美国的债券分类.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篇(4)

[关键词] 次贷危机 目标管理 过程控制

一、次贷危机及其发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基于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紧密关联及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引领位置,美国的次贷危机已通过种种渠道演变成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极有可能转化为全球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是一种经济性危机,因此人们更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第二,房地产市场萎缩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第三,宽松的市场准入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第四,为追求更多利润,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对风险把控的不足放大了次贷危机;第五,市场利率变化是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推动力量;第四,受技术的限制和利益趋使,资产评级机构不能客观进行信用及其产品的评级,也是产生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第七,监管者的失职加剧了次贷危机的形成。

二、从管理学分析,人们对目标管理理解及应用的偏差,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

1.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又称成果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4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涵义是由组织的员工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目标管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重视的一种管理制度。尽管国内外对目标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强调根据目标进行管理,即围绕确定目标和以实现目标的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这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调活动的目的性,重视未来研究和目标体系的设置;第二,强调用目标来统一和指导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组织的整体性和行动的一致性;第三,强调根据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管理,使管理过程、人员、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围绕目标运行;第四,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目标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以提高适应环境为化的应变能力;第五,强调根据目标成果来考核管理绩效,以保证管理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

2.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目标管理在全世界的反响很大,是当前世界上很流行的一种管理方法。然而,目标管理理论与其他管理理论一样,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导致一些不良的结果。其表现为:

(1)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即管理学中的“Y―理论”。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要求管理人员对下级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在关心和了解人的需要上,提倡集体奖励制度重于个人奖励制度,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实行参与式管理。

然而,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认为多数人都有发挥潜力、承担责任、实行自治和富有成就感的需要,都有事业心和上进心,而且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通过能力工作来满足这些需要,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会追求自身利益特别是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2)目标管理强调成果控制,对目标的实现过程主张自我管理。因为目标管理注重成果,很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态度,只要能够获得成果,任何行动都可以接受。过于重视成果,特别是经济成果,会对下级产生压力,引起不道德的行为。

3.目标管理的局限性在美国金融机构的放大效应为美国次级贷款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目标管理作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管理方法之一,在美国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在实践中主张成果考核,而对目标实施过程实行自我管理。正是这种看似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次贷危机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1)贷款机构为了完成以目标管理的名义确定的业绩目标,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不少放贷机构开始向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借贷人推出次级抵押贷款。一些次级贷款公司受利益驱使,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须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2006年4月对100笔此类“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其提交给美国国内税务署的税务申报比较,90%的贷款人高报个人收入5%或更多,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为21%。为了完成业绩目标,获得更多的佣金,次级贷款竟可以放给无资产、无工作、无收入的“三无”人员,由全球投资者去承担风险,就反映了这种模式引发的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的严重程度,也说明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受到挑战。

(2)对业绩目标实现过程缺乏监控,目标实现过程出现违规操作,违反金融领域普遍要求的“最大诚实原则”。为了实现放贷目标或其他业绩考核目标,达到短期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次级房贷放款中出现了许多不良行为,但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两类。

①猎杀放贷,在此类贷款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费者。贷款机构或其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即人没有履行本应履行的如实告知义务。所谓“猎杀放贷”,按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的说法就是:“近年来,主导次级房贷市场的贷款种类是混合型可调整利率房贷,通常头两年为固定利率,此后每半年上调一次。上调幅度通常很大,很多贷款人无力负担月供,只得以更高的成本再融资,或卖掉住房。在发放这些贷款时,贷款机构依据的是房产价值,而非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这就是“猎杀借贷”的基本定义。美国国会早在1968年就通过《诚实借贷法》,旨在保护消费者。该法要求贷款机构清晰披露贷款交易的所有条款与成本。换句话说,在放贷时,贷款中介如果提供错误信息,或未能完整地向消费者解释贷款的所有风险,应以欺诈罪论处。然而在发放贷款时贷款机构或其人为了完成业绩目标,并没向借款人解释清楚这些贷款条款。

②贷款欺诈,受害者一般是贷款机构。一些放贷公司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被蛊惑进来。同大多数行业一样,大多数次级房贷专业人士的确是诚实体面的好人,很多借贷者的问题也的确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或不负责任的消费冲动导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过去几年中,金融业内一些害群之马为了完成业绩,挣取更多的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等等。

由此可见,目标管理关于人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不符合所人有的本性,因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对过程的实施者进行必要的监控,单纯用最终的成果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必然会有人违规操作,当这些因素积累在一起,最终导致次贷危机。

三、次贷危机的发生对我们在现实经济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时对其局限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险防患于未然

目标管理作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甚至可以说是管理哲学,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理论基础对于人性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是符合人类对真善美的终极目的的追求;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部分员工的工作态度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强调成果第一,而对目标实现过程充分授权,也简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引致的经济运行机制及管理的灵活性,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目标管理虽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一剂“良药”,但绝非“灵丹妙药”,它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们还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分析目标管理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应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控制国民经济的“血液”资金流的金融机构,必须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目标不能过于单一,要考虑到综合平衡

应用目标管理,首先是要制定目标。目标是一个组织的导向、标准、基础,具有激励与凝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组织都有一个单一目标,这个目标对于企业就是创造利润,对于我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在金融领域,这个单一的目标或许是一定时期内保险人销售的保单数、信用卡业务员推销的信用卡数、贷款业务员发放贷款额、银行网点吸收的存款额。但是,现实中没有一种单一的衡量尺度能够有效地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是否成功地履行了它的使命,并且管理者为了追求单一目标往往会忽视作为组织任务重要组织部分的其他目标。比如一些企业过份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社会责任、员工的福利,一些地方政府过份追求短期的GDP增长率而牺牲环境、忽视应有的社会公平。

近几年来有些企业采用的平衡记分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目标设立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平衡记分卡主要从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创新角度这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平衡记分卡重在平衡,是一种综合的平衡,动态的平衡,战略的平衡,增量的平衡,藉以寻求财务与非财务的衡量之间、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之间、落后的与领先的指标之间,以及外部与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这种方法可以在企业设定目标及绩效评定中推广。在对地方政符政绩的评价上,我们也逐步走出了唯GDP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绿色GDP、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发展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更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目标。这种平衡的艺术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和谐之道”。

2.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要进行必要的监控,预防“道德风险”的产生,减少违规操作

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一定都存在。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更多的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行为动力的,每个部门、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组织长期的、全局性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甚至违规、违法操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已出现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保险人为了完成保单销售目标,擅自降低承保条件,对有些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不利的条款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一些银行贷款业务员,为了完成放贷目标,擅自降低借款人的信用条件,提高抵押物的价值;一些银行信用卡业务员,为了完成其业绩目标,有意降低申办条件,有些客户并不愿意办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员甚至动员客户先办一个,然后不用激活,或者打个电话把新办的信用卡注销,说这对客户并没损失,还可以获得一份礼品,这纯粹是一种增加银行经营成本,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以上所举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不加以防患,日积月累,也将为我国的金融领域埋下危机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发生危机。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

因此,对目标实现过程中多数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要进行过程控制,发挥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一是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二上建立健全法律及组织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三是对组织、个人的评价不但要对其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目标实现过程是否合法、是否有违规操作进行检查,并对违规、违法操作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参考文献:

[1]李 :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孟 辉 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7(18)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篇(5)

论文摘要:从本质上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作为一种信用危机、道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表现出其“传染”的整体性和快速性以及政府处理危机的主导性和一致性特征,并使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给各国 经济 造成巨大冲击,教训深刻,值得吸取。应充分认清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特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由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并持续恶化。金融创新的过度、信用监管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不稳定性,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三大主因。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回顾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伍志文,2002)。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有费雪(1933)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和明斯基(1982)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假说。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过度负债和经济下滑引起债务的清偿。而债务的清偿会导致货币的收缩和周转率的下降。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下降、产出的减少、市场信心的减弱、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的上升。因此,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源自经济基本因素的恶化。明斯基对于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基于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基础之上。他指出,正是经济的繁荣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他的基本观点是,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三种筹资,即抵补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人大于偿债的现金流出)、投机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和“庞齐”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也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这三种筹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所占比重不同:经济繁荣时期,后两种筹资比例大幅度上升,金融风险增大。伴随着借款需求扩大,市场利率上升, 企业 利润下降,市场情绪由乐观向忧虑转变并进一步向恐慌蔓延,企业倒闭,银行借款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和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 发展 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魏波,2006),并形成了三代较成熟的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理论由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1979)首次提出,并由罗伯特·福拉德等人(r.flood和p.garber,1985)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以及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代理论以茅里斯·奥波斯特菲尔得(m.obsffeld,1994)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认为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第三代理论形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代表性人物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等人。其中克鲁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演变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 

上述金融危机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各类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脆弱性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也使这次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首先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即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从产生根源上看,实际上它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信用和监管缺失等所导致的一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而通过危机的扩散,目前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即由于金融市场已经不能再有效发挥其功能,因而趋于瓦解并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的状态)和全球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  

根据上述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minsky(1982)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特征,它与这一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关。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出现。周期性出现的新的获利机会总会导致人们的乐观预期,并促使信贷过度扩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为了保住客户和市场,银行常常会做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krugman(1998)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上述理论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好映照,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从本质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投资者担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所产生出来的信用危机,它源于次贷风险,并借助金融衍生产品的渠道进行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源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房贷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而产生。作为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收人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贷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贷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银行纷纷收紧融资条件,借贷机构、基金公司等资金链开始断裂,导致脆弱的金融市场失控,危机最终爆发。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以制度健全、市场完善、运作规范和信用优良而著称的美国金融市场,恰恰在监管和信用方面出了大问题,整个住房市场和房贷市场各个环节充满了欺诈和贪婪 ,银行和金融机构丧失了基本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理查德 ·比特纳,2008)。从贷款经纪商到贷款公司,从投资银行到信用评级机构 ,从建筑商到房地产中介伪造签名、隐瞒信息、操纵和修改贷款文件、篡改信用、放大收入、评估掺水等无序运作 ,乱象丛生;降低贷款审批标准、贪婪地运用金融创新能力和过剩的流动性,疯狂的市场扩张 ,事后相互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等,这一切更加剧了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从而使整个华尔街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之中。  

(二)金融危机的传染具有快速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关于危机中“传染”的特征也是金融危机理论关注的问题 ,有人甚至认为,危机就是“传染”引起的,没有其他原因尽管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 同,但人们对于“传染”在加剧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却大多没有怀疑。综合来看危机形成中,“传染”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发挥其作用:贸易渠道、金融联系渠道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以金融联系渠道为例。由于参与美 国房贷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为数众多,结构复杂,利益勾联,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食物链条”和庞大的交易网。在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看到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一宽松的住房贷款审批标准一房价下跌、持续加息一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冲基金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放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这种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及虚假繁荣,终于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次贷领域到优贷领域,从房贷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金融到全球金融等,无一不在经受着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与考验。而半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其速度之快 ,损失之惨,更是令人震惊。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传染还表现出显著的“蝴蝶效应”(即地理位置遥远的国家皆能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和“板块联动效应”(即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问的传递)。除了美国、欧洲、日本等,拉美、亚洲等区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有的国家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这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也使这场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处理具有政府主导性和协调一致性  

此次危机中,全球范围内各国强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它是抵御 自由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必由之路。由于此次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了维护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美国政府及世界各国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救助计划和措施 :接管“两房”、向 aig提供巨额贷款、改组投行、回购证券、直接注资、政府担保、联合降息、甚至国有化等,其力度之大、出手之重、方式之直接和多样 ,前所未有。而且全球联手 ,共同行动,也是史无前例。  

全球金融动荡下各国强化政府干预的情况 ,充分显示了政府在拯救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一致性 ;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缺陷和不足 ,正是这些国家为降低国际金融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冲击所做的必然选择(刘立峰,2000)。 

三、稳定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无疑,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由于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篇(6)

关键词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目前,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它们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40%,由其创造的就业岗位约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的75%。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金融危机的蔓延,使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融资困难进一步加大,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难题,不仅是我国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关键,而且对于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的次贷危机自2007年爆发以来,不断蔓延升级,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次级房产贷款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有:

(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

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成为布什政府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有钱人都早已买了房,因此那些收入偏低、收入不固定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人成为了房地产销售的目标,次级贷款应运而生。次级贷款的低首付、期限长、利息前低后高的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次级贷款红极一时,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

(二)美联储宏观调控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

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而后其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这种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致使很多人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同时,房地产价格大跌,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陷入了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境地,次贷危机爆发,最终逐步升级、演变为金融危机。

(三)金融机构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以资产证券化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是导致、放大和扩散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通道。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在次贷违约发生时,损失产生链条式反应,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

(四)金融监管的真空和严重滞后

美国采取的“双重多头”的监管体制,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空”,使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成为“漏网之鱼”。同时由于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严重滞后于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致使这些金融衍生品在监管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大肆发展起来,成为了金融瘟疫的传播者。

(五)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

评级机构从承销商获取业务费。为了保证CDO高层级获得AAA评级,CDO的创设机构、承销商、评级公司几乎是协同作业,评级公司向创设机构和承销商提供评级程序、标准、模型参数,创设机构则量体裁衣地创造出高评级的债券。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游资在世界各地迅速游动,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频繁,环环相扣,从而使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扩大了危机的范围。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既有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共同特征,也有由于我国的体制等因素形成的自身特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小企业债务比率总体较高,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其中外源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小,债务比率总体较高,企业破产风险大。我国中小企业的总负债结构中,主要负债是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率较低。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借款主要用于短期性周转,无法从事长期的资金规划和投资,其抵御外来风险和长期投资的能力很低,融资结构不合理。

(二)间接融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受限

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间接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当前实现融资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我国《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于公司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规定了很多硬性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上市条件,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严重受阻,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内源融资、银行贷款和非正式融资,融资渠道极其狭窄,融资方式严重受限。

(三)融资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有银行贷款、民间借贷,集资和易货交易等。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等,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办理抵押贷款的条件严格,手续繁琐,时间长。一部分中小企业从合法融资渠道难以融资,从而依稚民间借贷来解决流动资金。但民间借贷金额小,利率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借贷中的盲目投资行为,导致资金的无序运行,融资效率低下。企业之间的赊销赊购,易货交易,导致三角债的发生,经济秩序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四)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少,无信用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少,注册资本质量不高,与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担保乘数较小。我国缺乏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主要以大企业的指标为参照,没有建立起适应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银行和中小企业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全球的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资金需求增加,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审慎贷款,可贷资金减少,信贷配给现象严重,融资困难加剧等。

(一)可贷资金减少,信贷配给现象趋于严重

在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银行加强了信贷的风险管理,收缩了信贷规模。一方面,由于危机期问出现大量不良贷款,许多银行开始惜贷,各银行为控制信贷规模,把限制重点放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上,导致中小企业可贷资金发生绝对性的缩减。另

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国内外需求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水平加大,导致金融部门把有限的信贷资源转向了大企业、大项目,从而通过替代效应的形式,相应缩减

了中小企业的可贷资金规模。随着危机的蔓延,中小企业的风险加人,金融资源向火企业,大项目倾斜和配给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二)资金需求增加,融资成本提高

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内外市场。随着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国外大量的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倒闭,失业率上升,整体消费水平下降,外需巨大缩水,导致中小企业出口难。同时,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低迷,市场需求量下降。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同时萎缩,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严重积压,拉长了资金回收期。而且,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缩短了延期付款的期限,减少了赊购赊销。所以,中小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幅上升。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增加,需求时间急,另一方面银行可贷资金减少,手续繁杂,审批时间长,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正规渠道的贷款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要求。为了防止资金链出现断裂,度过危机,很多中小企业通过地下信用机构取得贷款。地下信用机构获得贷款的手续简便,但是融资成本高,借款企业往往需承受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官方利率的借贷成本。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应采取的对策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对拉动我国内需、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困境,我国应积极采取如下对策:

(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融资环境

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就业补贴、财政贴息等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加企业的积累,以减少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应建立可供中小企业利用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放宽对中小企业上市的限制、完善中小企业创业板、发展风险投资、逐步放开债券发行市场、增加中小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票据市场等;同时,大力发展小型商业银行,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适度放宽民间借贷;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使信用评级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继续推进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发展,为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二)银行应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改革信贷操作流程,简化贷款手续

当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尚未建立,一些银行在信贷模式上仍然沿用以往应对大企业的办法,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严格、苛刻,手续繁杂、审批时间长。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大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并把中小企业业务作为其进军我国市场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产品创新,适时推出票据融资、授信贷款、个人创业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同时,建立起一套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筛选和风险管控体系,改革信贷操作流程,简化贷款手续。一方面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设通道,另一方面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三)企业应提高管理水平,重视信用建设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投资随意,恶意破产逃废债务、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能力的相关信息虚假混乱,增加r银行贷款的信息成本和风险。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尽快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注重诚信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摆脱融资困境。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风险

回顾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危机的深刻原因就逐渐清晰起来。大量例证表明,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系统仍存在威胁。金融创新是有风险的,在发展金融市场的时候要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

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绝非偶然。

首先,1980年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解除了美联储Q条例①规定的利率上限。1982年的《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允许使用可变利率。1986年的《税务改革法案》禁止消费贷款利息免税。这一系列的法案都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其次,1990代末开始,利率持续走低,现金流出式再融资(借款者不断借入新债,偿还旧债,并且新债的数额要超过原有债务)开始流行。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时期,这种方式能使借款者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来源,进而增加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需求。

最后,市场中相继出现的各种变化也给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例如1990年代初期,由于利率上升,标准抵押贷款需求减少,按揭兴起又给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良机。

在早期的飞速发展中,由于对风险的认识不足,次级抵押贷款定价普遍偏低。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一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虽然这场危机使次级房贷市场一度萎缩,市场发生大规模整合,许多小公司都相继倒闭或被收购,但同时也使得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以提高首付金额、采取提前偿付罚金等措施限制风险。危机过后,由于房价上涨以及利率持续下降至40年来的最低点,投资房产的成本降低。在房价不断走高时,即使借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因此,1990年代末次级抵押贷款又开始了新一轮增长,直至2007年这场危机的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贷款人没有正确预期加息风险、放松风险管理标准以及过渡开发高风险信贷产品、资金链条终端产品存在风险积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自住房比率高达68%,人均居住面积近60平方米,居世界前列。早在2001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的发生,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实行低利率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发展。2004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成功反弹,美联储逐步调高利率,2006年6月最后一次升息25个基点,之后至2007年8月便一直维持利率于5.25%水平,随着美国联邦利率调升,美国房地产在2005年触顶。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逐步减缓,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

2.贷款人没有正确预期加息风险

在美联储不断调低利率的几年中,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在全球对冲基金的投机推动下,房价迅速上扬,炒房盛极一时,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买房的冲动,使得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抵押贷款的比例快速升到30%左右。次级抵押贷款人很少考虑到未来利率上升后的负担,他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或至少认为在“合理”的时间段内会如此,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售,风险是"可控“的,并且想当然地认为房地产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从而造成了抵押贷款的预期盲点。然而在美联储自2004年中期连续17次上调联邦利率后,80%的次级抵押贷款人月还款额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猛增了30-50%。

3.放松风险管理标准,过度开发高风险信贷产品

在利益链条的影响下,投行为博取更大的利益,以工业企业的订单生产模式向次贷公司预定数月后某一批量发放的贷款,接下来次贷公司为达到批量目标进行狂飙式放款,在订单生产模式和利益诱惑面前,次贷公司放弃了坚持多年的次级贷款风险管理标准,因为即使次贷产品质量不如以前,他们依然可以从华尔街获取良好的收益。更为甚者,次贷公司为满足华尔街的要求和进一步扩大市场,逐步推出了若干蕴含较高风险产品,诸如:ARM(浮动利率贷款,即期限30年,前2年固定低利率,此后执行利率浮动并走高)、Low docs(不完整收入证明)贷款等。大部分贷款机构的贷款成数(比如申请的贷款成数是6成,银行贷款之后按抵押物评估价值的60%发放贷款)在提高,早期的七成贷款模式迅速扩大到八成贷、九成贷,后来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这意味着贷款人可以在无任何资金来源证明的情况下购房。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是,在还款前期贷款人所支付的按揭月供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如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dule(摊销附表)分摊月供金额,在第一年可享受1-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而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由于起初还款负担较小,次级抵押债券受到了低收入阶层追捧。同时,风险偏好投资机构认为在选择适当的机会出售这些证券就可避免房地产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也愿意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证券。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质量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主要存在着贷款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投机性借贷及超支付能力贷款不断增加;贷款利率增长快,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房价在飞涨后存在下跌趋势等与特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相似的特点。2007年09月20日,建行研究部发布报告指出,虽然当前我国并没有典型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但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同样有风险,并正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为鉴,我国要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健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近年来,我国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已呈攀升趋势,而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8年。报告指出,在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个人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意味着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房地产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亿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0.66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中存在的虚假按揭以及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得到贷款正是我国的房贷风险所在。

正因为如此,为了防止中国的“次贷危机”爆发,我国更应该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质量。强化内控建设,加大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着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对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等,不断完善风险管理。

2.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用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银监会相关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假房贷”、“假按揭”案件层出不穷。

所以,单一的收紧信贷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注意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尤其注重评估市场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才是防止风险贷款产生、维护信贷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从而避免由此引发楼市和金融市场危机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3.避免商业银行在房贷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资产证券化,所有按揭贷款都存放在商业银行,所有风险都集中于商业银行。在房价持续上涨的阶段,房产投资风险可能被掩盖,随着房价的加速上涨,大量投机者进入这个市场,以贷款形式购买多套住房,用银行的钱赌未来房价,进行疯狂炒作,房价飙升并与价值背离,市场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旦遭遇市场降温,房价下滑,就会出现类似香港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楼市惨状。美国银行尚可通过将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分散风险,但在中国,一旦银行遭受这种风险,将对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带来致命打击。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引起的,但是美国次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市场是过度证券化的产物。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分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兆琼,周涛,程志云.商业银行房贷两难[J].经济观察报,2007-08-18.

[2]宁雯,韩羽,朱力,韩松.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连锁反应[J].当代金融家,2007-05-31

[3]周景彤.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J].中国论文网 ,2008.5.

[4]李涛.投资和投机性房产首付将大幅提高.第一财经日报 ,2006-05-26.

[5]宁雯,韩羽,朱力,韩松.美国次级房贷危局探悉[J].当代金融家, 2007-05-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