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1 10:12:46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篇(1)

关键词:运动承诺;阳光体育运动;高校;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有别于竞技体育,是在体育锻炼的基础上以增进学生健康为基本目的、提升全面素质为终极目标的全国性体育活动。2007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健身意识,培养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强有力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阶段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长效机制的缺失或乏力是大多数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学者们围绕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观点与好的对策建议。从文献、访谈及观察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随着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束,大部分学生终结了体育锻炼,结果是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体育课程期间课内外所产生的效果不能持续。承诺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活动产生的一种积极投入状况的表现,它是一种影响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态度。1993年Scanlan等将承诺这一概念引入体育运动参与动机的研究领域,用于研究青少年运动员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将运动承诺(SportCommitment)定义为“渴望和决心继续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最终要靠富有能动性的主体来参与,本文从“运动承诺”视角深入研究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提出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对运动承诺、阳光体育运动及长效机制等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累计查阅了自1994年以来相关文献论文近40余篇,全面掌握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夯实研究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走访不同类型高校的体育教学专家及管理人员,了解各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因素进行详细了解,为分析问题及解决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高校3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93份,有效率为97.7%。采用心理测量量表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运动承诺进行问卷测量。

1.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理论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分析

所谓长效机制,就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且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可以理解成为了实现“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一套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是加快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是改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需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但能从理念上给予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且给阳光体育运动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途径,也为以后研究学校体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思路。

2.2运动承诺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关系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运动承诺和体育锻炼之间关系密切,运动承诺对人是否能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影响明显。图1反映了锻炼坚持机制行为分析框架心理机制,不难看出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及锻炼者的自我效能影响运动承诺,同时运动承诺影响着锻炼者长时间锻炼行为。锻炼动机是人们参与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曾有研究表明,人的锻炼动机越强烈,运动承诺就相应越好,锻炼动机与运动承诺成正相关。很好的了解体育锻炼动机,有助于深入理解参与或退出锻炼的行为。锻炼动机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应是正的因果关系;锻炼效果越好,大学生越愿意参与体育锻炼。采用Scanlan的运动承诺量表及Frederick和Ryan1997年修订的《身体活动动机测量》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承诺和体育锻炼动机问卷测量。体育锻炼动机共测量五个方面,包括健康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健康动机、乐趣动机的分数比较高,而外貌动机、社交动机的分数相对较低,运动承诺的分数比较高。说明大学生非常明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主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很多学生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身体减肥、改善体型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外貌动机分数相对较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这种效果周期较长的体育锻炼动机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反映了大学生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的决心不强,人数不多。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交机会,大部分学生的社交能力还不宽泛,社交场合的认定比较狭窄,比如吃饭或网络,所以社交动机分数相对较低。

2.3基于运动承诺视角下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立的对策分析

2.3.1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提高体育意识,营造体育氛围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需要高校的体育教育部门的切实工作,一方面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践行者,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自己专项的体育课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来培养大学生喜欢体育、自觉自愿的进行体育锻炼,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和鼓励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及体育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见效,需要体育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讲解体育的相关趣闻和体育经典故事,多角度去吸引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锻炼动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和兴趣有时形成的比较直接,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的体育锻炼手段都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努力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帮助学生提升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及宣传部门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大力宣传阳光体育的意义和练习的方式方法。积极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校内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体育锻炼的氛围有赖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校领导直接参加校园体育活动,不仅能传递体育锻炼的信号,同时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效果立竿见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2.3.2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对良好的运动承诺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具有重要作用,是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所以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坚持长时间的体育锻炼是要看到实际效果,如何评价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是很多部门和管理者重点研究的课题。首先,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效果包括整体学生锻炼效果和学生个体体育锻炼效果两方面。高校整个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效果需要政府和教学部门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开展状况,如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合格率及优秀率等评价指标。学校学生整体的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评价要规范,建立评价体系并能进行校际间的数据对比,对评价较好的学校及地区要进行奖励和宣传,反之对评价结果不好的学校及地区要进行通报批评和整改,这样才能促进各高校积极进行阳光体育运动,形成各自特点的长效机制。其次,大学生的个体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评价机制也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体育锻炼效果不甚清楚,因而影响持久性。大学生个体的体育锻炼效果多数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数据支持,也无法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部门要给每一名学生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锻炼评价档案,详细记载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数据,以体育健康测试数据为主要数据库,适当增加体育项目竞赛成绩记录,学生通过自己的体育运动锻炼评价档案就可以清晰、准确的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有针对性的对自身薄弱部分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或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重点提高相应弱势项目,加强体育锻炼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2.3.3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条件

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影响巨大。现在高校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学校可供学生锻炼的场地没有增加,学校的体育经费减少,严重阻碍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应该通过社会赞助等形式筹措外来资金或体育锻炼器材、设施来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很多社会组织非常希望与高校建立联系并加强合作,希望利用高校的社会地位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这方面学校只要肯接受就能够带来非常经济实惠的体育经费支持;学校可以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在学生锻炼人数较少的时间对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补偿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现阶段这种方式是很多高校采取的方法之一,但在具体实施上要在不影响本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前提下进行,不要顾此失彼;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形式,在有限的体育资源下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效率,体育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引导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适当采取非常规的体育锻炼手段,开拓学生体育锻炼视野,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结语

大学生心理因素是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参考内容,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直接取决于他们对锻炼的心理承诺程度。运动承诺视角下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立的对策:应当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提高体育意识,营造体育氛围;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评价机制;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条件。

作者:蒋满意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篇(2)

关键词:终身体育;现状 ;策略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所谓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能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而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然而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锻炼意识淡漠。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加强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导致其不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在课上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讲解过程对讲解人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严格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第三,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氛围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多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一,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或个人比赛等形式,检查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多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并对于获胜的一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与本土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理念。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篇(3)

关键词:体育学习;现状;大学生;锻炼;反馈

拥有健康的体格,是每个人的愿望。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好的体质,将会受益终身。那么,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呢?为此本文欲通过对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的调查,掌握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现状的认识评价,从学生的视角找出不足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台州学院、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14所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800人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50余部(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了许多相关学科的书籍,丰富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调查访问法 为了选定题目,确定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了解有关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份分别访问了本学科的专家、学者20人次,向在高校从教的体育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进行访问,以了解他们在指导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30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708份,占总发放数的88.5%,其中,男生369名,女生339名。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分析软件为SPSSl0.0、LISREL(V8.02)。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美国肯尼斯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本调查表的回收率及有效率均满足了社会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周参加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相关的事情3次以上者仅有168人,占23.7%;参加体育活动1~2次者有384人,占44.3%;还有156人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占22.0%有少部分参加与体育学习有关的活动不足9%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特别是进入大三以后,学校没有安排体育课,导致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时间急剧减少,学生体质下降非常明显。

2.1.2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指学生在通过体育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与认识锻炼活动现象,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体育认知的基础,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育后,已初步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体育对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生对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无明显差异,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分别33.68%、29.56%的人认为体育学习与锻炼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生活是重要和较重要的,只有11.38%的人认为不重要和13.99%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10.88%的人说不清,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

2.1.3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动机调查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体育锻炼进行的心理动因,是决定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才能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锻炼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可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锻炼兴趣是学生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他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总体看来有27.98%的学生认为增强体质最重要,其次才是娱乐和应付考试,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学习对其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有18.1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从调查的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

2.1.3 大学生对限制其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归纳 调查结果显示(表4):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选择频数统计居第一位的是场地缺乏,位居第二位的是没有时间,位居第三位的是没有锻炼伙伴。运动场地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1)招生规模的扩大,客观上形成场地紧张;2)虽然近年来高校的体育设施有所增加,但多为传统的项目场地,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场地非常缺乏,如羽毛球、网球等;3)由于专业课程量过大,造成学生很少白天有空余时间。晚上时间是大多数学生较有空闲且适合活动的时间,但场馆可供晚上活动的又太少,尤其是室外灯光场地普遍不足。导致没有锻炼伙伴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学习的环境氛围不浓,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缺乏;2)业余时间学生的兴趣较广泛,如上网交友等;3)体育班的组成与专业班的组成不同,同一项目爱好及水平相当的伙伴在体育课外的时间基本上随各专业班生活,而同寝室、同专业班的学生爱好及水平又并非相同。

2.1.5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表4):75%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

不满意,表现出上体育课的主动性下降。然而有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进人大三后继续上体育课。说明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学校应积极地加以正确引导。

2.1.6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课的考核办法的评价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表5):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尤其是考试评分标准,认为较合理的仅占20.2%,不合理的占48.0%;认为总评分比例不合理的为29.5%,也大大超过15.6%的较合理的认可率;理论考试类型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2.1.7 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分布特征调查 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来看(表6),男生较为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跑步,与男生不同的是,女大学生对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跑步、游泳、软排等一些对抗性小,参加人数不多,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又能培养和体现女性优美姿态的项目。这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这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的差异。

2.1.8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方式调查 体育锻炼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形式,个性化和小群体是锻炼方式的首选。在浙江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上,男女生选择差距较为明显,男生选择“和同学一起”的比例低于女生,选择“独自锻炼”的比例高于女生,选择“教师指导下”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从而也暴露出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依赖心理。锻炼方式选取间接的反映其参与锻炼活动的心理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个体活动能力的强弱。统计数据显示(表7),在参与锻炼方式的选取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和同学一起”进行锻炼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把体育学习与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对其进行体育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此外,调查还显示出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体现出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2)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诸多因素中,体育锻炼兴趣占主要,其次是教师的体育锻炼指导,这说明,尽管大学生锻炼动机是对的,但缺乏体育教师的合理引导。从而,还未培养起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取上,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上,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暴露出女生参与锻炼的依赖心理。很多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结果与大学生实际参与锻炼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锻炼频率较低并且每次锻炼时间较短。

3.2 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并经常运用内在强化意识,不断学习体育知识、理解锻炼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不断优化锻炼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组织体育锻炼俱乐部、开展体育锻炼知识专题讲座等,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有益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言论和行动中,使学生了解、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篇(4)

(西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西南民族大学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影响我校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因素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我校更好地开展健美操课外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健美操;课外锻炼;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G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14QN01)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提出要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日常健身活动,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并不是天天有,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从而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对此课外体育锻炼是很好的弥补.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体育锻炼的“领域”,而且对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健美操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健美操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我校在90年代初就将健美操列入了教学大纲,而且已成为我校公共体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为了推动我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以及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本文就我校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科学的改革与发展对策,促进我校健美操课外锻炼活动健康、科学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抽取西南民族大学1—3年级在校学生800名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及论文和文件,并查阅近年来有关体育理论、课外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现状、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资料,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文献依据.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走访学校健美操教师及健身俱乐部教练以及不同年级、相关体育管理人员,了解学校体育设施、学生在校锻炼情况以及学校的体育管理等情况,为本研究结果提供更真实的理论依据.

1.2.3 问卷调查法

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制定科学有效的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

1.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对采集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了解程度

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虽发展历史不长,但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表1显示:只有26.01%的学生对健美操运动有所了解,而73.99%的学生对健美操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同学未听说过,这说明我校女生对健美操运动的了解不深,这可能与我校女生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不了解有关.

2.2 学生对相关体育法规及政策的了解程度

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表2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30.7%学生对体育法规及政策完全不了解,36.7%学生不了解,而只有32.6%的学生比较了解.这种情况表明我校学生对相关体育法规及政策了解程度不尽如人意,学校宣传相关体育法规及政策的力度太弱.

2.3 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意识

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表明,有66.7%的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意识是比较强的,有33.3%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非常弱,这说明我校女生充分认识到了健美操运动对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仍有一部分女生由于对健美操运动的不了解而参与的意识不强.

2.4 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动机

从表4可以看出,我校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强身健体,这说明健康意识已深入人心,通过健美操课外锻炼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已是绝大多数女生的共识,而以减肥、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学习压力以及其他为目的的也很多,这说明我校女生已逐步认识到了健美操运动的多元功能.

2.5 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形式

体育锻炼形式就是锻炼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是以单独的形式进行锻炼还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锻炼.从表5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744名学生中有354名学生喜欢与同学相约一起进行健美操课外体育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47.6%,喜欢独自一人进行锻炼的占29.7% ,参与表演或班级活动才锻炼的占22.7%,这说明我校女生喜欢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这应引起学校与指导教师的注意,加强对健美操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3 影响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因素

3.1 缺乏组织、指导

从表6可以看出,影响我校女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指导,占调查总人数的34.3%,这与我校健美操教师缺乏有关,且我校健美操教师都为女性,其家庭和社会角色特殊,教师的空闲时间不足,因此对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指导相对较少.另外缺乏组织管理也是影响我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主要因素,据调查,我校有学生健美操协会,但由于各种原因,其组织和管理松散,很少组织与健美操相关的活动,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都是学生之间自由组合进行锻炼.

3.2 场地器材不足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场地器材不足的有88人,占11.8%,可见场地器材不是影响我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这与健美操可以在室外、室内、广场、大厅、健身房、操场等多种场地进行练习的特点有关.但在调查中发现,虽练习的场地很多,但缺乏音响等器材,且现有的音响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3 缺乏锻炼氛围

由于缺乏指导和组织管理,我校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氛围不是很浓,也影响了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积极性.表6显示有14.7%的学生认为没有锻炼氛围是影响其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因素,通过走访,学生认为我校应加大对健美操运动的宣传力度,成立健身健美操俱乐部,并组织健美操表演或相关比赛,以此营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氛围.

3.4 缺乏锻炼时间

通过调查,有13.3%的学生认为没有多余的时间是影响其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因素之一,这可能与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锻炼有关.虽我校一直贯彻国家关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半被课后作业所占用,且一部分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忙于各种证书的考试方面以致无暇顾及身体锻炼,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从现状分析来看,我校女生对健美操运动的了解和认识不深,甚至有些从未听说过.但学生对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价值认同较高并持肯定态度,并希望养成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的良好习惯.

(2)学校对相关体育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在执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上力度不够,学生对相关体育法规及政策知之甚少.

(3)我校女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且动机积极健康.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动机较集中,增强体质、娱乐和调节情绪是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重要动机.符合大学阶段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追求消遣娱乐和兴趣爱好发展,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是为了打发时间,并没有意识到参加健美操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需要正确引导.

(4)我校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主要以集体的形式为主,组织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5)影响我校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组织与指导,其次是缺乏锻炼氛围、没时间和场地器材不足.

4.2 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对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观.对国家关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法规政策不能提在口上,挂在墙上,流于形式,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关于国家相关的体育法规政策以及体育健身知识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强身健体的认识水平,增长健身知识.宣传要结合我校实际,在校园网、宣传栏、报刊、广播、网络等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以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把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现代体育观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

(2)激发锻炼意识,提高锻炼热情

要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健美操课外锻炼中来,重要的是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改变学生的锻炼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为更好地激发我校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兴趣,可以将健美操课外锻炼与成绩评定挂钩,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把是否参与健美操课外体育锻炼纳入考核体系,提高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还可安排相关的健美操竞赛活动来促进我校女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在班级活动或学校运动会、学校庆典等活动中组织学生表演健美操,展示健美操的力与美,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加强组织管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

针对我校健美操课外锻炼组织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学校应构建多样化的活动途径,以确保课外锻炼的顺利开展.如成立健身健美协会、健美操俱乐部、组建健美操校代表队、健美操兴趣班、提高班等,由教师总负责,由健美操特长生当教练,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积极性.并定期组织学生实地或看视频观看健美操竞赛,提高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欣赏水平.还可以举办健美操健身知识讲座以及咨询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健身的科学性.总之,应努力客服困难,组织好我校健美操课外锻炼活动,为学生参与健美操课外锻炼创设良好的锻炼环境.

(4)提高健美操教师的业务素质

健美操教师是健美操课外锻炼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健美操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又由于健美操具有时尚特征,更新快,学校应为健美操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创造条件,定期让她们参加一些培训班、进修班等,使教师能及时的更新知识和技能,拓宽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时俱进,以适应课外活动的开展.

另外,由于我校健美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时间有限,而且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未计入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健美操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应提高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待遇,使教师能积极的投入到指导课外体育锻炼中去,发挥其特长,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鸿韬.健美操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孙红梅.构建高效体育健美操课程体系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9).

〔3〕陈彪,等.江苏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6,2(28).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篇(5)

一、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见表1),从6所中学(3所高级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中随机选取300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先对问卷调查意图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讲解填答要求及注意事项,问卷填答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1%。

以上问卷主要调查了中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锻炼满意度两大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了解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掌握体育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情况来分析中学生体育需求,明确今后体育教学的工作重点和方向。中学生体育认知是指中学生对各种运动信息的接收、储存、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这个过程包括运动感知、注意;也包括加工处理,即表象、想象、思维、记忆;还包括输出反应、反馈评价,即运动情感和意志的动作或言语表现。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程度。体育锻炼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活动达成中学生需求方面的实际结果,通过对体育锻炼所感知的效果与学生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是中学生对其体育需要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分为超出期望值满意、达到期望值基本满意、低于期望值不满意三个程度。本次调查问卷每个题项提供5个选项:A非常符合、B符合、C不确定、D不符合、E非常不符,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与不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题项,还有超过30%的中学生在认识上比较模糊;关于参与体育锻炼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还有多达46%的中学生持否定态度;而关于什么是适宜运动时间和适宜运动量,以及怎样达到适宜运动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87.1%)的中学生表示并不知道。同时,调查结果反映出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在总体上较低。

二、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在关于中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中,虽然多数的中学生知道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只有少数学生知道或能意识到体育锻炼能够增加人际交往机会;只有少数学生知道通过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具有提高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与不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识模糊。从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各题项的回答情况,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缺乏全面性。调查同时发现,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影响认识还不够,只有少数的学生基本知道体育锻炼是通过增强人体器官机能来增进健康的,说明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对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体育认知与其体育锻炼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体育认知水平越高,相应地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就越高,进而直接影响体育锻炼方式、行为的选择。事实上,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征,有的可以提高某项运动素质、增进健康;有的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良好的体型;有的可以强身娱乐、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可以防病、治病、消除生理功能障碍;有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的可以增长肌肉力量。深化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各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在体育锻炼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价值,使体育锻炼选择与个体身体更好地契合,防止体育锻炼中“工具”与“目的”的偏移或偏差。因此,体育教学中的第一环节就应该是让学生对不同体育锻炼内容、形式、强度、节奏具有不同锻炼价值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三、对策与建议

对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的调查,在总体上反映出多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全面的认识,而体育认知不仅会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育学习情感,还会影响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都还有待于提高。体育认知的不足还有可能导致体育锻炼选择的偏差。因此,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首先应该通过体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告知学生要采取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发展,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需求设置体育项目,因为体育锻炼感知作为一种身体和情绪体验,会影响直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使其在体育锻炼中有愉受;再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给予指导,并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和方案,增强体育锻炼的规律性,让中学生感受体育快乐,进而提高体育锻炼满意度,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实践。

参考文献

[1] 顾兴全.体育教学中的先决体育认知行为和运动情感特点.浙江体育科学,2004(6).

[2]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肖建忠.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与身体健康、心理品质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06(11).

[4] 季浏,汪晓赞.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邱裕良.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沈艳莉.培养学生兴趣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成才之路,2008(6).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篇(6)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开展体育教学课程,可向高中生传授关于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且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高中生深入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定期参与关于体育锻炼活动的良好习惯,最终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现阶段,国内高中体育教学已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体育教学内容的制定应综合分析高中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课程教学中高中生的参与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为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打下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能够培养高中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新课改后,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为高中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不断加强自己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通过合理方式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有关体育活动,提高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组织高中生参与有关体力与智力开发的教学活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

二、高中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忽视高中体育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中生都忽视了体育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普遍认为知识力量要远远高于体育锻炼。可是如果高中生没有一个好身体,又怎么好好学习,因而,应积极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吸取更多的知R。另外,还有一部分高中生并不喜欢体育锻炼,对于此类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此种心理,可使他们选择适宜自己的锻炼活动,从而保证正常学习。

2.高中生缺乏体育锻炼意志力

体育锻炼意志力主要指参与体育活动具有的意识与能动性。强大的体育锻炼意志力可使高中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正面面对困难与障碍,培养主动参与有关体育活动的意识。依据我国教育机构调查资料,如今国内大部分高中生并不了解体育与体育教学意义,普遍缺少体育锻炼习惯,即便参与体育锻炼也缺少毅力与恒心。

3.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高中正是学生身体发育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日益成熟的身体发育使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变得更为明显。高中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经常会有思想顾虑,比如女生在参与一些体育活动前,害怕体育动作不能达到要求而出丑,因而就会影响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一些高中生还会直接放弃体育锻炼。对于高三年级的女学生,因为特征发育十分明显,造成其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练习动作时就会显得笨拙,从而对技巧性的体育锻炼动作就会产生恐惧,呈现出惰性,比如一些女生怕吃苦、怕晒黑等。总而言之,因为高中生受到青春期年龄特征与生理特征的严重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加大高中体育意识的重视力度

针对高中体育意识被忽视的问题,院校可通过增设体育课加强重视力度,把原有体育课分成室外体育课与室内体育课,其中室外体育课主要对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教学,而室内体育课主要向高中生传授理论知识,因此就能够把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有效融合。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使高中生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到长期的学习生活,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来源于体育锻炼,参与有关体育活动,保证身体健康发展,从而使高中生体育意识培养和体育锻炼行动融合。

2.加大高中生体育理论知识传授力度

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加大高中生个别体育项目锻炼力度,并向高中生传授与讲解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从而使高中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了解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对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作用,引导高中生明白终身体育的意义。因而,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分析每位学生的身心状态与人体运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有关体育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理解与掌握合理的体育运动方式。

3.通过体育竞赛,激发、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主要指人们对某个事物表现出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主要指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体育锻炼活动的心理倾向,初期仅仅表现出一种喜欢或者是产生参与体育锻炼互动的倾向,然后经过几次体育锻炼活动,逐渐转变成爱好与习惯。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与求胜心态,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都日益成熟,也具备基本体育能力。组织具备竞争性与趣味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可激发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主动性。因而,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时,应依据体育教学具体内容,设计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使高中生在参与体育游戏与竞赛的过程中培养其对体育的情感与体育意识。另外,竞赛仅仅为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达比赛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从而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改善高中体育教学环境

一般人的行为与情感以及视觉等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差异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学校应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改善与优化,为高中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唯有这样,才可以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有效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针对高中的体育教学环境改善与优化,可从两个方面实施:首先,合理增加高中生参与体育课项目的课时,从而使高中生有充裕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其次,依据高中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改进原有的体育教学设备,为高中生提供安全的锻炼场地与先进的锻炼器材。

四、结语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篇(7)

关键词:江苏省 高职院校 体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05-03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体质水平,因此,必须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状况,只有在了解他们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他们身体状况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找到制江苏省高职大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根据江苏省苏南、苏北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分层选取江苏省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4所普通高职院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体育协会为调查对象。从选取的10所高职院校中,每所高校分别抽取10名学生体育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调查学生100名,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对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与整理,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大学生体育参与相关书籍和期刊资料,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体育概论、社会心理学等专业书籍,同时还查阅了中国核心期刊网、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等的大量的相关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相关社会调查问卷和参考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向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走访,听取了他们许多有益见解,设计了高职大学生体育需求方面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检验,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根据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运用Excel2003、Spss17.0相关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运用逻辑学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归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状况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多数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意愿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相辅相成。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乐观,在调查的92名学生中,非常喜欢的有69人,占总数的75%,喜欢的16人,占17.39%,仅有7.6%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表现冷淡。这说明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这也侧面说明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或学生、实践压力过大而产生抵触,多数大学生表现良好。

2.2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2.2.1大学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知状况

体育健身意识是由体育的情感状态、认知状态和意志状态构成的,体育动机随着体育意识的强弱而变化。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影响着他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从图1可以看出,84.78%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和较重要的,仅有15.2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所谓和不重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这种原因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具有顽强的意志,学校又有一些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政策,使这部分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

2.2.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的认知状况

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对于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拥有较好的体育锻炼认知并不代表能够较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锻炼意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讲,科学的健身方法尤为重要。

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仅有不到40%的人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科学的健身方法,有50%多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可以看出,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多数学生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这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身心素质的锻炼,这一方面必须加强科学引导,大力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促使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获取更多的运动愉,从而产生有益的心理效应,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2.3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现状

2.3.1大学生对健身活动的动机需求状况

动机是任何行为发生的内趋动力,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动倾向,对人的行为有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动机是他们能否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表3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的动机呈多样性,其中在调节情绪方面涉及最多,共有20名学生认可,占调查学生的33.70%;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与普通大学生体育健身动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把调解情绪放在的第一位,这可能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抑,心理上需要调节,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排在第二位是增强体质,占21.74%;其它依次为娱乐、社会交往、健美减肥、提高技术。没有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这可能是由于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免修学科有关。

2.3.2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形式需求状况

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条件,在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与普通的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由表4可知,他们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自己单独进行体育锻炼,占到调查学生总数的56.52%;和同学一起锻炼的占到了22.83%;参加学校俱乐部的占10.87%;参加院系组织的活动的占到了9.78%。

2.4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需求状况

2.4.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需求的调查

体育锻炼的时间对锻炼效果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表5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40.22%希望自己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有34.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另外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锻炼时间不能固定。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参与时间。

2.4.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频度需求状况

体育锻炼的频度也是体育人口判定的主要标准之一,充足的活动频度是保障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表6可知,仅有29.35%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每周锻炼3次或3次以上,希望天天锻炼的学生也只有18.48%,选择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占35.87%,每月1-2次的占到了10.87%,也有的学生希望自己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频度不足,这说明高职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应加强引导,增强他们对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的限制而产生抵触,多数学生表现良好。

(2)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但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

(3)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把调解情绪、增强体质和娱乐放在了前几位;体育锻炼的形式以自己单独锻炼为主,其次是和同学一起锻炼;多数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

3.2建议

(1)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比较喜欢的前提下,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大学生体育健身的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