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4 11:02:46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设计;数字化叙述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在初中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和功能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数字化故事叙述起源于1990年,美国人达纳·温斯洛·阿奇利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者,他用老照片配合口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电影,并公开放映,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阿奇利和他的朋友伯特开始替其他人叙述自己的故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数字化故事的创作中。在这之后,成立了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即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心。从此,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数字化故事叙述指的是将讲故事与图文并茂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运用视频、音频、图片、动画和多媒体,将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2)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功能。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对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和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是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累积英语技能,强化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初中英语数字化故事叙述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主体是学生,在课程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具体的、生活化的题材,结合实际,和学生共同探讨和思考。

(3)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多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数字化故事作品创作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口、眼、耳、手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动手搜集资料,制作数字故事板,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

三、数字化叙述的应用过程

(1)选择主题。主题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联系学校活动或社会事件,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动的主题。

(2)制订计划。一个出色的活动的背后必然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共同参与完成,制订计划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活动,共同完成制订的任务。在时间安排方面,必须要顾及每个环节所要利用的时间;在人员分工方面,必须要每个人都有任务,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

(3)开展活动。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可以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通过阅读资料等形式来展开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督促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形成作品。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作品是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前期准备工作是最终完成作品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搜集而来的资料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脚本,与此同时配以适当的音频文件,一个小组的数字故事作品基本形成。实际上,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是学生知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5)汇报成果。汇报展示小组作品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在完成后期制作后,每个小组交流经验和心得,如此一来,每个小组彼此之间就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具体形式是可以在班级内展览、开展比赛,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到别的班级或校外的任何地方。

四、具体教学案例

(1)实验背景介绍。随机抽取6名学生作为英语口语教学项目研究学员,这些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且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这一概念较为陌生。教师先通过相关概念解释,让学生了解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相关概念基础及制作流程。

(2)实验要求介绍。教师要求学生用图片和照片将自己成长经历和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图片和照片附以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名称,与之进行对比,并配以背景音效。学生完成作品大约用时半个月,教师布置的任务如下:①学生询问父母或其他长辈自己的成长过程,收集成长照片;②3人为一组,共两组,其中一组负责收集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另一组负责相关问卷的制作及调查,调研数据主要包含被研究对象数字化叙事的得分以及问卷参与者的观察记录等;③教师详解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④学生收集到资料后导入软件,剪辑制作成数字化小片;⑤学生展示作品。

(3)实验目的。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主要研究目标:①描述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观点及作品完成的质量。②描述数字化故事叙述运用后对学生产生的各方面影响。

(4)实验结果。通过学生的自制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这种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形式“非常喜欢”。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动手和团队协调的能力。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整个制作过程中,语言表达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合和处理能力。同时,数字化叙述在开发多元智能、培养多媒体素养、促进课程整合具有明显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结合到具体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明建.数字化讲故事——创新教学方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

育,2009(9).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2)

初中英语属于初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有益,将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课程中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与功能分析

1.1数字化叙述模式的概念分析

故事化叙述模式最早由温斯洛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他使用老照片讲述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受到了朋友的广泛好评,后来,这种模式开始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普及性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了这一项创作。在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成立之后,来自美国二十五个州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并创立了专门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协会。这种叙述模式就是将多媒体技术与故事艺术结合起来的叙述模式,此类叙述方法能够播放动画、艺术作品、图片、字幕等一系列的短片,最终目的是将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受众分享经验,将信息传达出去,将该种模式应用在教学模式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数字化叙述模式的功能

1.2.1开发出多元化的智能

就现阶段来看,初中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为围绕人物活动,通过交际会话让学生学习句型、词汇等知识,并循序渐进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与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话题,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极富时代性特征,能够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口头对话等形式进行学习,虽然如此,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可以将教材中的对话、句型以及词汇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故事中融合了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一系列的资源,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2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目的整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信息,进行鉴别与筛选,再将其到网络上,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1.2.3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即面对媒体信息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评估能力和创造能力,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数字化故事讲述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媒体素养,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的过程也是分析材料、创造作品的过程,通过这一模式,学生可以掌握批判性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体素养。

2.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2.1确定好学习主题

在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时,必须要首先确定好学习主题,故事主题的选择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中心,结合社会重大事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以课文为蓝本确定故事主题。在确定好学习主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搭配成小组,在成立小组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考虑到异质分组原则,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一个小组都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2.2制定学习计划

初中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既要有学期计划,也要有周计划和课堂计划。特别是课堂学习计划,应紧紧围绕学习主题来进行。这样一来,可确保每堂课学生的学习皆有明确的导向性。在英语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要考虑团队合作内容,即要配合教师的分组任务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必要的任务布置和计划安排指导。

2.3实施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阶段是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开展的核心阶段。特别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相关英语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均在这个阶段,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阶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好这个阶段要涉及的英语单词、英语句子、要达成的语言能力目标等,在执行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开展英语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宜干涉太多,但也不能不管,必须在旁边进行监控和指导。

2.4得出小组作品

通过上述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得出小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学生情感与知识的深刻表现,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在每一个小组作品都完成之后,即可组织大家来展示数字故事,让学生分享、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交流方式可以为网络扩展方式,也可以是班级中的竞赛和展览。通过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反思,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还有效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了多媒体素养,促进了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信息课程的有效整合,值得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广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 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13)

[2]姜燕燕.数字化故事叙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15)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3)

关键词:小学高段 语文习作 指导方法 探究及实践

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习作水平创新性不高,这不仅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习作习惯有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高段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树立学生对习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创新教学方法,以科学、适宜、合理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语文习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习作练习的意识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习作练习即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语文习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习作练习的重要性,并传授学生有效的写作练习技巧与方法,促使学生树立习作练习的意识,同时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与语文写作能力奠定思想基础。

二、结合所学语文课文,指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习作练习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习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长期练习才能达到的。由此,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分析教学,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遣词造句、写作技巧、构思立意以及文章布局等,使学生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的水平。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表达方法,其次指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构思立意,把握中心思想。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可以大致了解习作的主要步骤,并结合实践练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习作水平。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真、精、准为原则,合理选择习作素材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习作水平不高与写作素材的选择有直接联系,很多学生反映,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所以习作质量受到限制。基于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的事例与经验中发现习作的素材,找到习作的切入点,进而充分挖掘生活事例的深意,创新写作技巧,以提高习作的质量。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生活习作素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真、精、准为原则,即真实是素材选择的基本原则,然后能准确站在习作主题上,并围绕主题精练复述素材,以提高习作素材运用的效率。

四、深入解读习作提示与要求,创新习作思路,提高习作深度

习作练习多数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准确把握习作题目要求,成为习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先仔细分析习作提示,并详细阅读习作要求,并从习作的提示与要求中总结出习作的主题,确定习作的思路。另外,在了解习作的主题之后,学生还需要根据自身的习作能力,创新语言文字的运用与习作结构布局等,以提高习作的深度,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围绕习作中心思想,科学安排习作结构布局

小学习作多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又分为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以及写活动等几个方面,不同类型的记叙文的结构布局是有差别的。如,叙事记叙文一般按照事情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记人记叙文则多以分述---总结的结构来写;写景状物记叙文则是按照时间、空间、距离等的不同来写;活动记叙文则是按时间先后或者地点转移来写。学生需要牢记各种文章的习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如,叙事记叙文以倒叙方式写、记人记叙文以写事情突出人物特点的方式或者总述---分述的方法来写等,都可以突出学生的写作技巧,为其他学生提供习作参考。

六、精准运用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并能够准确地使用词汇与语句,但是有些相似字词依然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教师在指导学生遣词造句时,需要重点讲解一些词性相似、词义不同的词的差异,以帮助学生精准运用语言文字,提高习作的“色彩”与“美感”。另外,学生在习作练习中,也应该注意真情实感的表达,切勿以套话、空话或者大量华丽辞藻堆砌来突出习作的水平,这样容易使习作失去“灵魂”。学生习作练习过程中,必须以真情实感来写,以提高习作受到朴实性与真实性。

七、关注细节刻画,在积累中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有人说,细节中见真情。由此可以说,在学生习作指导中,教师也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细节刻画,以细节的描写,突出文章重点,进而使学生习作“神采飞扬”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细节刻画可以以临摹课文片段、详细描写事件经过、把握人物言行举止等方式练习,但是一定要注意“适可为止”,不能让细节成为习作的累赘。

八、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并针对问题进行创新教学,指导学生创新立意、合理选材、科学布局,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同时促进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提高。相信,随着小学高段语文教师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因材施教,学生的习作水平定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提供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瑞夷,江平.创境生情,读写结合---小学读写结合习作指导课课堂实录及评点[J]

[2]张国建.点击网络时空,奏唱作文乐章---网络环境下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的优化与整合[J]

[3]李琳.对综合实践活动介入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J]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4)

【关键词】《语文》 影视手法 视觉叙事 阅读教学 新课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有效地阅读文本行为达到语言综合审美、语言实践运用乃至拓展知识、陶冶情操等目的。现行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肩负着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因此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综合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需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优化教学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才能达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叙事学和视觉叙事

叙事学最早指由托多罗夫正式提出的“即关于叙述作品的科学”,通俗来讲,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行为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分析其组成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偏重叙述的技巧和效果,包括故事中所有元素的隐喻、象征等意义范畴。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叙事文本同样遵循着从真正的作者到叙述主体到隐含的读者到真正的读者的接受过程。因此借助叙述学理论来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意义接受是可行的。

实际上叙事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已经蓬勃发展,从研究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慢慢进入到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直到现代艺术中复杂的综合艺术表达形式。视觉叙事是叙事学中重要的内容,即诉诸于视觉的。偏重于用图像、影像来讲故事,其更加适用于当今包含“故事”元素的绘画、戏剧、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等视觉媒体。其中影视视觉叙事更是涵盖了景别的运用、形象的塑造、蒙太奇等手法,正因为影视视觉叙事手法是多种技术以及艺术的综合运用体现,所以其中有许多值得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借鉴运用的手段。

二、视觉叙述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众所周知,镜头画面被认为是影视叙事的最基本单位,如果说影视与文本的共同点即在叙事,那么二者的区别即在于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前者为视听语言,后者为文字,因此视觉叙事成为影视的常规表现途径。导演通过声画将编剧的文本叙事最终呈现出来,从文本到画面的转换直接体现出编导的思维创造力。这一过程需要结合文本构思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视觉画面。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图像化时代,身处图像化信息高度发达背景下成长的90后学生,运用视觉叙事的手段诠释文本内容的阅读成果,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创造积极性,同时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文本内容、艺术及思想的形象化表达想象力。

《荆轲刺秦王》是先秦散文的优秀典范,其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语言之巧妙均值得再三品读。

《荆轲刺秦王》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1、 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感受荆轲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品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 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

按照文本内容安排可概况为: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这几个叙事单元,而其中易水诀别尽管并非是刺秦的高潮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理解荆轲英雄气概的重要文本依据,同时也因为作者富有情感的笔触抒写使之成为千百年来的经典篇章。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一段百余文字,教材旁批中说:“易水送别是全文中仅次于荆轲刺秦王的高潮情节。”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法多是教师以分析重要词语含义、解析语言文段及概况表现手法为主。

在视觉叙事手法教学中,请学生以编导身份讨论设计简单的分镜头脚本(如下图),采用组内讨论,集体协作的形式完成。

教师应当提示学生讨论确定人物形象(包括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服装等)场景内容(包括外景、背景色调等)、背景音乐等,重点在于提高学生整体构思意识,最后请小组代表陈述最终的设想,并要说明设想原因。

三、视觉叙事手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积极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并且处在思维主动创造的活跃期,传统的阅读教学以定性分析为主,机械性分析阻碍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视觉叙事阅读教学将文字转换成图像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镜头画面构思是一种综合表现,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自由选择以舞美、造型师、摄像师等角色来积极参与到阅读创造中来,团队之间的共识将是最终画面协调的重要保证。

2、充分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创造。如果说图像叙事,消解了受众的深度阅读和理性思考,那么视觉叙事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其实是变换了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及再创造的形式和手段。

阅读接受是一种个性二度创作,因此教师在组织视觉叙事教学时只要求每个小组的构思能基于文本可能支持的范围即可,可以给学生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鼓励尊重学生的自由创作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不同的构思显示的是不同角度的阅读理解。

四、视觉叙事教学手法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视觉叙事手法的运用更加强调教师的课堂组织引导及控场能力,既要让学生能充分享受自主阅读自主创造的乐趣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再创造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变成漫无天际的脱缰野马。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5)

我不苟同以上观点。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命题规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字的音、型、义的考查,90%以上的内容是围绕着中学语文教材的,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在教材上,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一)从阅读理解题的考察知识来看,要想提高阅读得分率,仍离不开课本的深入系统的学习。我们先来看记叙文阅读,厦门2010年有这样一道记叙文的中考阅读题(文字材料略),请看本道题的问题:

1.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 ____,地点在____。故事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至第⑤段,通过与道童的对话,写出了猥自枉屈,四顾道观的情景。请在各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的词语,以表现特定情境的人物形象。

①一道童____ 问:“长官贵姓?来此何干?”

②“我叫,特来拜访三仙老医生。”____ 答道。

③道童____ 说:“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否则……”

3.第⑤段联系道童回答内容,补出道童“否则……”未说出来的话语内容。

4.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第二副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第③段,请联系上下文,说说“酒不解相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7.第⑧段中,“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请从中找出与“多次往返”照应的两个句子。

8.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简要概述的“雄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字样式,以下给出上联,请结合本文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三顾草庐传佳话。下联:____________ 。

11.请简要说说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字数不超过200字。

提示:作答时切入口要小,既可以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写法中选取某一点,评判优劣高下,又可与《市长》(选段)或《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做比较,探讨异同和提出质疑。

这道题基本上体现了记叙文阅读要考查的内容。第1题考查了记叙文要素,第2、3两题考查记叙文局部内容的理解,第4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品味。第5题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词语的含义。第6题考查表达方式运用。第7题考查写作技术。第8题考查记叙中详与略。第9题考查主题的把握。第10题考查概括大意。第11题考查语言表达。

(二)综合起来看:记叙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以下几点始终是热点。

1.对记叙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味。

5.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6.对句子的含义、意思、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阅读题命题的角度,这些知识点,都是语文教材反复强调的,在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同侧重的体现,而且非常有系统性。

(一)再看说明文,要想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得分率,同样离不开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

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所传授的说明文的知识和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作如下筛选。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和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对言之有序的体会。

5.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8.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以上几点都是说明文命题最常规的角度,不管其命题花样怎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议论文的学习是否能离开中学语文教材呢?我们仍看近几年中考考查议论文的出题特点。

有关近几年的议论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也作了如下筛选:

1.选课外材料,考查议论文体知识。

2.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在议论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答案灵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更加重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5.对议论的三要素及其语言特点的考查。

6.论证思路的展开。

从字、词、句的考查,到名家名句的积累与默写,再到三大文体的阅读,无非向我们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学语文的学习是不能偏离教材的。因此偏离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必然是无的放矢。无论哪本课外读物,不论其反映的生活的内容是多么深广,不论其艺术价值多么高,都无法也不可能取代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学习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6)

作文是学生观察、思维和运用语言文字诸方面能力的具体体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把作文教学提前到学生入学6周学完汉语拼音后开始进行,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时得到发展。下面是我对小学生进行提前作文训练的具体做法:

一、用拼音做工具,打好基础一年级第一学期,拼音教学一结束,教师就引导学生用拼音写词、造句、写日记,要求学生"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在单纯教学拼音时,通过让学生抄写纯拼音课文,既练习了汉语拼音的书写,又学习了写文章的基本格式,如每句话写完用标点符号,每段要另起一行空两格等。随着汉字课文的出现,小学写作教学沿着"拼音--拼音夹汉字--汉字夹拼音--汉字"的路子,绕过识字难关,提前写作。

二、用图画做桥梁,激发兴趣看图作文是培养初入学儿童具备观察客观事物能力的一个桥梁,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1.整体观察,理解图意。观察一幅图画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或什么人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2.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意。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顺序。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到言语有序,如按方位和空间顺序观察;按主次观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观察等。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依据画面联想前因后果、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等,这样,一幅图画就变得完整、连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3.借助例文,从说到写。通过例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懂得:写事的记叙文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写事情发生的经过;写景的记叙文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变化,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状物的文章,写小动物要突出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写植物要突出植物的特点、不同季节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仿照例文的形式"说",最后仿照例文的形式"写",引导他们领悟如何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事物由口述转为笔述,这样才能由读转入写,做到读说写结合。

三、挖掘生活源泉,启迪思路1.游戏表演、创设情境。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游戏活动纳入了写作。在组织学生搞"捉迷藏"、"击鼓传花"、"传话游戏"后,接着引导学生把活动过程记下来。2.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利用课余、节假日的时间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觅春、赏菊、采标本、打雪仗、观雪景;带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采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写日记。写日记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着手指导学生写日记,做到每天批阅,每天讲评,每天鼓励,每周开展一次"日记评优"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如何实施提前写作实施提前写作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65-01

小学语文叙事类的课文往往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人物、细节的刻画和描写,让学生对文中人物产生或喜爱、或崇敬、或厌恶、或同情等情感,读起来兴致盎然。扣住此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故事的发展线索、情节变化中,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本特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培养合理推想

1.适时停顿,引发思考

课文的阅读过程,就是故事情节逐渐展开的过程。随着人物、环境、事情的变化,会引发相伴而生的后继变化。在情节发展的关键点停一停,让学生“驻足”回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后继发展的必然性,让学生加深理解文中蕴涵的伏笔,体会作者的匠心独具,感受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和突然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十自然段时,教师出示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教师故意长久地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少年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他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当时黑暗社会现状给少年带来的冲击。

2.合理猜测,拓宽思维

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通过阅读进行比较和验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合情合理想象,也让学生体会文中情节发展构思的独到之处。将这一叙事性课文教学策略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就能够将这个策略进行拓展应用,在阅读过程中边思边读,在“猜测―验证”中不断调整,去契合事情发展脉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晏子使楚》一课,当楚王三番五次地羞辱晏子时,笔者让学生猜测一下晏子如何应对。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学习晏子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也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正确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二、发展文字视觉

由于心理年龄的特点,学生大都喜欢画面丰富的读物,对于仅有少量插图甚至纯文字的阅读内容,则感觉索然无味。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结合叙事性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脑中画”的实践,发展文字与画面的对应感,享受文字阅读的独特乐趣。

如扣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视觉想象,对文本中的颜色、形状、气味等通过脑海来浮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二次描述。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难忘的一课》,针对文中对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的描写,笔者让学生想象这所学校的具体景象,如教室的四周还会有些什么?围墙里和围墙外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这所校园的静谧和安宁。此外,让学生模仿人物的表情语气和动作,也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将心比心》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想象文中描写母亲的“平静眼神”,回忆亲人或自己看病时的表情和感受,或联系生活中自己受到的宽容和鼓励,谈一谈自己的心灵触动。

三、积累知识底蕴

伴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会逐渐呈现与之相关的内容,它们可能涵盖了社会和自然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激发阅读兴趣。但是必须注意,这些知识只需“触摸”即可,不可以喧宾夺主,冲淡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透过课文中伽利略“胆大妄为”所蕴涵的科学精神,教师要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多媒体等手段,指导学生了解当时神权控制一切,崇拜而盲从权威的历史文化背景。教师还可以列举在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封锁中,哥白尼因“日心说”受到迫害,布鲁诺坚持真理而被活活烧死,而课文中的主人公伽利略因比萨斜塔试验被迫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而且被当局监禁。种种严酷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伽利略精神的闪光之处。

四、促进丰富想象

很多叙事性课文在结尾处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这时,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加深课文理解以及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结合课文情节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事情的发展自由畅想,由此思维空间得以进一步开阔。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彩那天》一课,文中的结尾“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让学生展开想象: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这种优秀的品格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想象某个具体事例,作者因长大后继承自父亲的品格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他的家庭后来会变得富有吗?以此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