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力学的概念

生物力学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5 09:56:17

生物力学的概念

生物力学的概念篇(1)

与其它自然学科一样生物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对于这些概念的准确把握及深入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构成生物学素养的基础。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字面描述上,那就很容易形成刻板、机械式的印象,少了对这些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真正把握,也不能开拓学生思维更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在涉及向学生引入某些重要的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时一定要突破字面的东西,采取引导思考、设疑解惑、举一反三等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甚至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辩、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还是值得在工作中尝试的。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几个例子,不乏稚嫩,但愿做引玉之砖。

例1. 生物界有一个很普遍的规则———相对表面积规则。假定一个细胞或生物体为一个球体,那么它的体积V、表面积为S,则单位体积所拥有的表面积为S/V=3/r.(r为半径)。由此可知,随着细胞或个体的体积增大其S/V反而减小。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生物学现象,在对学生引入时不妨做些阐释和归纳。这些问题有:a.细胞的体积为什么不能无限大?为什么细嚼有利于消化?为什么在做过氧化氢酶催化实验时要将新鲜肝脏研磨?为什么同样一块糖果嚼碎时溶解得快?为什么在做动物细胞培养时要将动物组织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成单个的细胞?b.为什么同物种的生物纬度越高体积越大?a类问题涉及到物质跨膜的运输能力或与溶液的接触面积;b类问题涉及到单位体积生物组织所拥有的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这关系到保温或散热的能力。这样处理之后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它。相关趣例:电视报道一母狮产下一幼崽后无奶,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取来绵羊奶哺育,结果两天后幼狮肚涨消化不良;情急之下找来只正在哺育幼仔的母山羊,用上山羊奶之后幼狮的状况大为改善。经检查分析发现山羊奶中的脂肪颗粒要比绵羊奶中的小得多,所以就很容易消化了。

例2. 光学显微镜使用中会遇到一些现象性的问题。比如,低倍镜下视野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似乎很抽象,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解释的样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被动记忆,那就无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探究兴趣,效果当然不佳。不如就此设问: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光源没变即光强没变,光线从物镜进入从目镜传出进入眼睛成像。高、低倍镜下眼睛看到的视场的大小是一样的,但视野大小不一样。 低倍镜下视野大为S,高倍镜下视野小为s,光源的光强为I,则低倍镜下视场的通光量为SI,高倍镜下的通光量为sI,SI>sI,故低倍镜下视场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场大小没变而视野变小引起通光量减小,所以视场变暗。这样一来,看似抽象乏味的东西反而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3.一个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增长符合J型曲线,但在现实环境条件下其增长曲线会发生扭曲而成S型曲线。这一转变过程中种群数量会减少一部分,一般的说法是“由环境阻力引起的”,这种解释就很抽象了,环境阻力是什么呢?有必要深入理解,简单地说是指非理想条件即现实条件;详解应是对该种群而言的所有生存环境条件,有非生物因素的更有生物因素的限制。尤其要指明生物因素的影响:环境当中同时存在着其它的种群,即所有生物是生活在群落当中的。因此,不同种生物间就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会通过这些种间关系(比如以食物链的形式)在各种群间进行分配,群落稳定时其中各种群的数量变化几乎都是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如此阐释学生就容易从宏观上理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属于群落的而不是单一的种群。这样的寻根问底无疑对学生建立生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是有益的,也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力学的概念篇(2)

1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教学

目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地社会也对教育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学生依然要面对高考的压力,而高中物理又是一项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科,所以,高中教学更应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主要针对高中的物理教学作出探讨.

1.1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

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主要是:

(1)探究性增强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所有的答案都要通过实验得到.对于深入的了解物理,进行实验探究是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高度.

(2)突出实验的社会性和生活性

把实验推向所有同学,所选教材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无处不在,并且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有所用.

(3)理论性比较强,很多专业的物理理论需要借助实验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而且,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探究式教学法.

1.2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实验探究,开发实验教学的动机功能.现代物理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

(2)以探究为核心,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重视加强实验的教学.现代的物理教学目标就是促使学科的物理教学能够全面的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2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对力学前概念转变的教学探究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的理论知识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同时物理理论知识也是教学重点,物理的理论知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是学生掌握探究实验的基础,所以教师也应该注意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之前,也有学者针对教学前概念的转变作出教学策略的探讨.

物理前概念是存在于每一个学生思维中的,这些前概念是学生积累的生活、社会经验,前概念能够解释各种物理现象,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很难通过讲课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探究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质疑,并转变观念,形成科学、正确的物理概念,生动的物理探究实验更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前概念.

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以其自身的功能,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前概念的转变.物理探究实验具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转变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等功能,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过程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前概念.

心理学认为物理探究实验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建构新认知的实验类型中的一种,它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刺激实现学生的概念同化,为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提供保障.在教育学领域,一些研究还发现探究实验转变学生的前概念对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探究实验能够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设计出生动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转变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前概念.

以物理教学中的力学中的水的压力为例,学生会有以下几种错误的认识:在水中的同一位置,物体在各个方向上会受到不同的压力;位置越深,上表面的压力越大,下表面的压力越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实验中的变化规律,之后再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实现力学前概念的转变.

生物力学的概念篇(3)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内涵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

概括起来,物理概念具有如下的特性:(1)物理概念的客观性.物理概念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理事物,物理概念反映的是客观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2)物理概念的可测性.绝大多数物理概念不仅具有质的固定性,而且具有量的可测性.(3)物理概念的抽象性.一个物理概念反映出大量外观各异的物理现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物理概念与具体的客体和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超脱了具体的事物和过程.它是经过人们的抽象思维总结概括得来的.(4)物理概念的发展性.物理概念是随着人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不断增加,研究物理问题的不断深入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

二、物理概念教学发挥的重大作

第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纵观物理学内容,大体可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规律和理论.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因为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第二,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学生首先要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然后运用理学方法,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把新事物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接受和理解新事物;还要从与其他概念比较、分析中,从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中,从学习有关的物理规律中,从反复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不易学习的内容.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没有搞懂.学生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结果必须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的教学符号所淹没,概念不清就会越学越困难.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加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1.把握物理概念的内涵

在学生学习科学物理概念之前已经接触到各种物理现象 ,有了丰富的物理体验 , 形成了很多个别化的经验,称之为前物理概念.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 , 有助于物理概念的学习.而有些前概念是错误的, 将对科学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干扰甚至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经验改变其错误认识 , 在前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体系.所以前物理概念的科学化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由之路 ,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2.循序渐进,分散难点

高中物理中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是初次接触,鉴于他们感性材料、认知结构等方面的不全面,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力的提高可能要有一个很长过程.

如力的概念,学生初学时感觉是非常抽象的,认识也是十分肤浅的,通过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物质作用性质;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相互性;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分解才能理解其矢量性;只有接触重力、弹力、摩擦力后才能趋于具体化;在用它解决形变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时就具体到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时不要一开始就把知识难度提高到高考要求,这样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只能加大学生对物理的畏惧感,动摇他们的信心.

3.根据物理假说,建立物理模型

生物力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3-01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着重于解释概念文本,忽略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致使学生只会机械记忆,未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笔者认为,物理概念教学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通过辨析、推理,逐步形成概念。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物理概念建立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无法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物理概念,寻找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借助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思考,生成物理概念。

例如,在教学“浮力”的概念时,很多学生在这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形成了一些对“浮力”的认识,如“实心物体会下沉,空心物体会上浮”等,这些认知大部分是以生活经验为依据,无法正确反映“浮力”的本质,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你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或者发现了浮力?”。学生可能会说,游泳时感受到水会把自己向上托,乒乓球落水后会浮在水面上,木头会漂浮在河水上……教师对学生举出的例子给予肯定,并继续提出问题:沉入水底的石块还受到浮力吗?浮力的方向是朝哪里呢?物体只有在液体中才受到浮力吗?学生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下,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认真思考,把握住了浮力概念的关键点。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主动地生成物理概念。

二、恰当运用辨析,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知识的联结点,是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网络的核心,很多物理概念之间存在着关联性。教师可通过恰当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理解物理概念,构建物理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概念时,这两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在学习、理解这两个概念时容易混淆。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平衡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描述的是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而二力平衡描述的是物体的一种平衡状态;教师继续提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作用于两个物体,二力平衡呢?学生思考发现,二力平衡中的两种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但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教师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对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力平衡”,使学生渐渐掌握了两个概念,并且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记忆。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类似的物理概念进行分组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渐渐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网络。

三、合理借助推理,让学生猜想归纳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优秀思维能力的有效素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探究的特点,促使学生进行大胆猜测、科学推理,总结归纳物理概念知识。

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时,由于该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推理、归纳。教师设问: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可以感知到力呢?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快给出一些例子,人挑水、马拉车、人拍球、书本压在桌上等。教师在学生举例时,板书典型例子,圈出“人”“马”“书”“水”“车”“球”“桌”,让学生思考这些名词可以用什么来概括,“物体”,大部分学生给出了答案。教师继续问,“挑”“拉”“拍”“压”这些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动作”或者“作用”。通过这个分析,让学生尝试归纳力的定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物体对物体的动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逐步推理,归纳出了力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合理推理,自主地归纳物理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加牢固地掌握概念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推理归纳的科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生物力学的概念篇(5)

1概念形成前的准备

任何物理概念的形成,如果只是直接向学生讲授,则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因为学生学习一个概念并不是简单的记住概念的定义就行.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我们讲“力”的概念,初中阶段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也提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为了帮学生建立前一种理解,教师课堂上常常会举三个左右的例子,如以前教材上的熊猫拉竹子等.事实上,为了帮学生建立力的这一理解,我们所举的例子不一定非得是教材上的例子,更适合举学生熟悉的一些例子,如上体育课掷铅球、踢足球,日常拿东西、举东西等.

事实上,这个举例子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前的准备过程.将概念学习前的这一准备提升到这个高度,是想让我们的概念教学能够走出经验范畴.因为只就力这个概念而言,举三个例子看起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实际上,如果从概念教学的要求来看,建立概念前的例子列举有其背后的心理学解释.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概念的建立先要经历一个对事物感知的过程,而感知是需要具体的对象的.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而言,概念一般来讲其实都比较抽象,就比如说“力”这个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但并不意味着提及者都能说出力的定义,生活中人们对力的理解多是一种经验性的解读,这样的解读一方面是力的概念形成的前概念,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理解力的科学概念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所以,从生活中举出三个左右的“物体对物体有作用”的例子,让学生去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可以很好地帮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而这,正是概念形成前的准备过程.

当然,准备过程不只是举例子,还包括引导学生对例子的感知.在学习力的概念时,面对所举的三个例子,一般需要将三个例子的用文字写下来,并从中提出各自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以及拉、推、提之类的表示动作的词语.然后将推、拉、提等归纳为“作用”,于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定义就得出来了.

这里只是举的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概念而言,如功、电功等,例子的列举相对就难一些,但如果不举例或只举例不分析,那学生获得的概念一定只能是死记硬背的结果.

2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努力

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上面的分析已经有浅显的涉猎,在这里再详细地解释一下.

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一是学生思维中概念的建立.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往往都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即使今天在我们看来十分简单的概念,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也多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比如说时间的概念,比如说质量的概念.关于物理学史中的概念演变,不是本文的叙述重点,故不赘述.但研究物理学发展史,知道概念的发生历程,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一个概念的建立并不像教材上浓缩的那么简单,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对概念抱有重视之心.

而学生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是我们物理老师研究的重点.要想有效地帮学生建立一个物理概念,首先必须知道在学生的思维中,概念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形成过程中心智的参与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其中往往又包括一些固有内容,例如需要对事例进行分析与综合,才能发现指向概念的必要因素;需要通过相关事物的对比,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

理论是枯燥的,我们还是来看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以“功”的概念的形成为例,初中教材一般是这么描述的:我们将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定义为功.这一概念涉及不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当然,在初中阶段也不宜涉及,学生缺少理解这一定义的相关知识基础).一般模式下的课堂上,都是先举出几个做功的例子和不做功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做功与不做功的异同,如做功的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而不做功的往往是有力没有距离、有距离没有力,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等.这一环节同行们都比较熟悉,就不哆嗦了.但不知道老师们意识到没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况是老师区分的,为什么一种情况下做功,另一种情况下不做功?这个问题几乎是无法回答的,最多告诉学生“我们物理上这么规定……”为什么这么规定又说不清楚,于是功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地生根就成为一个问题.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笔者在六年前思考了一个策略,经过这几年初三学生的实践,发现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在此写出来与同行分享:首先,分析理想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绳子的股数n不同)提升物体时绳子自由端用力F与物重G的关系,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由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相对熟悉,因而能够迅速回忆出F总是G的n分之一,而S总是h的n倍.然后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不变量,学生会发现任何情况F与S的乘积都等于Gh,这说明F与S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定值往往总是有意义的――为了让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教师可以举圆周率(任何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一个定值)的例子.这样,功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从而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后来的多个场合,笔者都向市内外同行介绍过这一尝试,也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同.有的老师后来也进行了尝试,据说效果不错.回顾这一思考与尝试,其实就是在为概念的建立作出一定的努力.

3概念形成后的巩固

概念建立了不等于学生就能持久地掌握概念,要让学生对某一个概念有持久的掌握,还应该在概念形成之后进行一些巩固工作.除了必要的重复之外,更有效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利用概念去解释一些事例.值得强调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认为学生只要就某个事例能够回答出物理概念,就认为学生真正懂得这个概念.应当说这是不正确的!

生物力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60-03

[作者简介]刘庭楠(1981―),女,天津塘沽人,本科,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且还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要求告诉我们: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概念”的教学。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生物学概念的涵义

要有效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就必须知道生物学概念是什么。《辞海》中对概念解释为:思维的基本特征形式之一,是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生物学概念的组成有四个要素: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证和概念属性。

一个新的生物学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要想学好生物学,首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

二、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一)巧妙引入概念,做到真正理解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有些教师一开始就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虽然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却不知学生其实是如坠云雾。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当遇到具体的题目也就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的引入。

那么,如何才能自然、巧妙地引入概念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用过很多方法来引入概念,如运用多媒体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演小品、做游戏引入,以及运用观察实验法引入,等等。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或认识都无法恰当地说明或解释这种现象时,就会在心里激发出一种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的动机,这时,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概念,便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深层次理解。这是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的非常好的途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酶的高效性”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演示实验,这样不仅能顺利地引入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利用概念图教学技术,将各个概念加以联系,构建网络

(三)举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学生来讲,有些生物学概念过于抽象,仅仅凭借课本中的定义很难理解其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在一起,在理解概念的同时,又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解释了身边的现象,进而逐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如在学习“物种”的概念时,如何确定两个生物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呢?单凭概念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这里笔者列举了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实例: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虽然马和驴可以杂交,但生出的骡子却不可育,即马和驴不能生出可育后代,因此,马和驴不是同一物种。此时,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可能还会联想出其他的例子,如狮虎兽,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七)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刚开始学习概念时,对概念的掌握往往缺少巩固,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在做题过程中通过相关的练习,利用概念来解决问题,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巩固原有的概念,接受新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总之,生物学的概念很多,怎样才能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地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呢?以上笔者简单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当然,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甚至是相互重叠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针对一个概念的讲解,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灵活地结合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学生物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9(4).

[2]宋汉萍,崔鸿.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学概念转变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9(1).

[3]刘画奇.生物概念图教学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

生物力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就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笔者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体会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归纳的一种概念教学方式,愿与同仁一同探讨.

一、高中物理概念分类

基于发展观点,我认为高中物理概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中已形成的初浅的,甚至是不完整的概念。此类概念在学生脑子里已经形成,但不是很成熟,甚至可以说还不是很科学,称之为旧概念。旧概念教学要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使其完整化、科学化,变得更严谨。另一类是属于全新概念,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新概念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要理解概念的内涵(既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量”),又要理解概念的外延(既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个个,一类类现象或事物)。

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的教学为例,阐述概念教学设计。本节包括参考系、质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等概念。把这些概念进行分类,参考系(相当于初中的参照物)、时间与时刻、路程应属于第一类,是初中已经接触过的概念。而质点和位移是新概念,属第二类。

1、要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旧概念教学。由于参考系、时间和时刻、路程这些概念都是在学生头脑里已经初步形成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要让学生表现出他已有的知识水平。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

2、新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

例如:“位移”概念的引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路径acb、adb都从a地抵达了b地,如图所示。路程分别为25km和30km。然后向学生提问该两种路径有共同之处吗?学生可以观察出两种路径的初位置与末位置是相同的。从而引发出路程无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只能引入新概念位移:即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如:从a到b的位移为22km,与路径无关。再问:如果从a地出发经过位移大小为22km后一定能到达b地吗?进一步引出位移的矢量性,即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通过这种设置新情景,层层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引入“位移”,位移具有矢量性。

3、通过“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了深入理解概念,除了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外,还应找出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或与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异同点及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体系,所谓概念体系是指由相邻概念(如静电场与重力场,电力线与磁力线,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相似概念(如质量与重量,动量与能量,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电压与电动势等),相反概念(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正功与负功等),并列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电势),从属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点电荷电场强度等)组成了系列概念,只有当学生弄清这些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理解概念,防止错用概念,提高运用概念的能力。

4、编撰适应例题,巩固物理概论。概念形成之后,为了巩固新概念,可在概念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这些问题要很容易把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然后澄清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便会形成正确概念。

总之,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番设计。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若有几个概念一起教学,如果不经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可能就是一盘散沙,最后也就无法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幅能够反映现象之间密切联系的,完整的物理图景。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