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9 16:05:25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篇(1)

坤坤是个4岁的男孩子,重视早教的妈妈早早就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知识性的科普读物, “儿童百科全书”系列、“自然图鉴”系列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单册百科类图书等,久而久之,坤坤也自然地成了一个科普迷,有时候都能给妈妈普及一些小知识了,如“为什么上楼很累,下楼很轻松?”,“白糖、红糖、冰糖都是怎么做成的?”等等,而且可以给妈妈讲得很好,有些时候,他还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让妈妈回答,妈妈准备马虎应对时,他都会纠正说“不对不对,应该是什么样怎么回事的,你说的不对”,这种情况让妈妈一度欣慰坤坤的见解之丰富,然而,时间长了,妈妈却同时发现一个新的问题:

很多时候,妈妈讲童话、做游戏时,坤坤就会直接揭穿,说这些事儿是不可能的,他已经不相信天真的东西了,因为他太早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有时候,老师也会对妈妈说,坤坤很聪明,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上课经常说些让老师无语的话——揭穿老师的童话。

??

坤坤妈开始困惑:科普读物之于幼儿,是否还是晚点接触更好?

其实,坤坤妈提出的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想像力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非常有趣的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爱因斯坦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想像力更为重要,可以说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幼小的孩子,尚处在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里,周围的万事万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生命和有意识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傻乎乎”地和小草说话,和风儿赛跑,并乐此不疲——因为想像的存在,自然界的一切,才可以带给他们如许之多的快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话是属于孩子的,是孩子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在童话中,他们享受着畅想带来的神奇体验,建构着对想像的快乐敏感,舍此,孩子将不成其为孩子,而他们的心智和情感发展,也将少了一份独特的资源。

从当前流行的左右脑开发角度来看,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发展右脑的关键期。用心理专家李子勋先生的话来说,人类的幸福感、自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如果在本应发展右脑的时期,过多地用理性去刺激左脑,致使右脑难以处于饱满的发展状态,那么成年后就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压力和痛苦。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孩子内心的那个童话世界以及右脑的充分发展,科普读物就完全没有介入的必要——走到这个极端,也是违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随着好奇心的发展,势必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那样的“为什么”——他们需要科普读物的滋养!

那么,如何帮孩子平衡科普读物带来的知识,以有对学前期孩子更珍贵的想像力保护之间的关系呢?结合坤坤的案例,个人认为至少可以做到如下两点: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篇(2)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丰厚中华文化底蕴,是我国历代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中医药的科普,可以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民众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增强民众对伪中医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不但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识,提高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更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应用才能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性措施。”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中医药科普当从青少年抓起。

2如何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

2.1甄选科普内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科普必须姓“中”,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点,使青少年对中医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笔者遇到过许多中小学学生将小说、影视作品中由作者臆想出来的事物与中医药混为一谈,例如大还丹、点穴等。其次要让青少年了解掌握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现在许多如“刘太医“”林光常”“张悟本”之类的“专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不实的中医药知识,将中医药科普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最后要注意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至今还未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和一些现在还存在争议的则不适合进行科普教育。

2.2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中医药博物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开展参观前教育,使青少年对博物馆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布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博物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提高青少年参观时的兴趣。还可以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由青少年来担任讲解员,给他们更多时间来接触中医药,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除了开展馆内活动外,中医药博物馆也可以和学校互动,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校本课程,将与中医药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中医药科普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中。组织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同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夏令营、考察等活动,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去药用植物园采药;去药房了解中药配方、包药;去药厂参观药物生产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药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改善和多媒体技术的提高,可以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科普方式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原本只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中医药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成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于一体的数字科普作品,使青少年能更直观形象地学习了解中医药知识。通过网络,青少年也能随时随地利用这些数字科普作品来学习中医药知识,打破了时间与地域上的限制。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实践案例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篇(3)

低龄小学生的知识科普图书,应该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

小学的适龄儿童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是什么”,他们对世界有更多好奇心,更想对其一探究竟。因此,给他们提供的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就应该加入“怎么样”的内容,除了有知识点,还必须有足够的内涵,引导他们关注世界、发现科学。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能力还不够强,为他们提供的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内容不应该太复杂冗长,通常应该在一两个通版之内完成一个话题,这样有利于小读者的阅读。内容也不要求大求全,而是要从小处出发,做细某一知识点。除此之外,这个年龄段的科普图书中,内容不应该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增加游戏或动手制作的内容,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参与中学习知识,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以前我国常见的知识读物重在知识灌输,轻视参与和操作,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少年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认为青少年有巨大的创造潜能。打开亚马逊图书网站,各种DIY图书琳琅满目,内容新奇巧妙,语言轻松活泼,能与读者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国外出版的一些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值得国内的编辑参考学习。例如,德国经典儿童科普书《妙趣科学立体翻翻书》系列,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接力出版社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第一次发现》丛书,就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解剖学原理,采用透明胶片双面印刷,激发孩子们亲身体验探索的热情,也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的编辑也在不断动脑筋,想方设法增加少儿知识科普图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例如,2008年推出的《小聪仔•自然》,在编辑和出版形式上就别具匠心。阅读《草莓》时,可以在纸上嗅到草莓的清香;阅读《蚂蚁》时,翻动胶片页,可以看到蚂蚁把卵在左右页上来回搬动,用书中配送的小纸片可以看到整个地下蚁穴的秘密……五花八门的道具,让孩子在阅读中手脑并用,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的科普图书,应该以培养博物情怀和探索精神为宗旨

当儿童的阅读能力提高之后,他们对世界的关注度也大幅度加强,对科普读物的要求也就更高,单纯的“是什么”和“怎么样”在他们眼里就显得很小儿科。此时,他们更愿意以少年老成的眼光挑剔世界,挑战权威,那些揭秘的、质疑的甚至玄幻的科普读物,就很容易为他们所青睐。因此,给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提供的少儿知识科普图书,就不能局限于传授绝对正确的知识,还必须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怀疑精神,让孩子们兴味盎然地去探索世界、询问未知、质疑已知,获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同时,科普读物还需要用创新的手法,以博物情怀去感染小读者,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的角色与境界,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篇(4)

[关键词]气象科普传播动画

众所周知,气象科普受众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为普通民众,如果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抽象的气象知识不能形象表达,就会令人感到晦涩、难懂,阻碍了普通公众对于气象知识的理解,使气象知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高高在上的感觉,大大降低了人们接触气象知识的热情。培根说过,“科学的力量取决于大众对它的了解”。气象科普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把气象科普知识从“传播到达”,提高到“有趣传播到达”,才能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1气象科普牵手动画技术

今天,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动画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制作手段,特别是在传统电视拍摄手段难以实现的科普影视制作领域,动画技术更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动画具有形象、动态、直观夸张、幽默等特点,可以展示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于表达的内容。其次,动画中的图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它可以在瞬间内通过视觉接触而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高。基于动画的上述特点,将其应用到深奥难懂、形式呆板的气象影视科普中,凭借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必定会吸引受众的眼球,降低公众理解气象知识的难度,这无疑会拉近气象知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气象科普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动画这一充满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逐渐成为气象科普节目创作的重要载体。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深入理解。

1.1 增强可看性

借助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突破单一的科普讲解,用讲故事的手段,以故事化的方式加以演绎,可以极大地增强科普片的可看性。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受众接受科普片时,对知识是否理解的紧张心理,增添了快乐的元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制作的科普动画片《气象百问》,就是一部以故事引导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气象知识点的百集系列气象科普动画片。片中设计了一个童话的森林村,以小灵狐为中心的众多拟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气象问题,在燕博士引导下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气象基础知识。没有众多的说教,更多的是拟人小动物的生活趣事,充满着童趣和欢乐。有着这样的氛围,小朋友们就自然会爱看,自然地接受并理解片中传递的科普知识。

1.2 增强易受性

气象科普长期存在着“传而不通”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传播者忽视了受众的易受性问题。对于不具备丰富科学知识的普通受众来说,气象科普传播内容又专业、又抽象,不易理解。如今,动画应用到气象科普片中,能将复杂抽象的气象科普知识转化为具体动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浅显易懂的讲解,普通受众易接受。再以《气象百问》为例,《什么是黄梅天?》里讲到黄梅天的形成:“在这里,冷、暖空气两个势力旗鼓相当,短兵相接,战场就摆在江淮地区,导致这个地区雨水不断,个把月都见不到好天气。”,相应的画面是一蓝一黄两个卡通气团,在江淮上空打架,打得难解难分,雨就在这个地区一直下着,这样的动画就形象地说明了黄梅天形成的原因。由此可见将抽象的气象因素(如冷、暖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拟人化,成为具象的形象,配以个性化的动作,就能起到很好的表现效果。

2制作气象科普动画片的要求

动画对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将其做到真正寓教于乐、传播得力,还存在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

2.1 选题

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以避免知识性的差错。创作气象科普动画时,选题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往往并不局限于气象行业本身,但决不等于创作方在选择知识点时不受任何限制。相反,创作方必须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并应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熟悉且能够掌握的东西来创作。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避免知识出现差错。

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选择观众最关心的议题来创作。比如,面对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基于国人对体育运动空前高涨的热情和对体育知识的迫切需求,笔者就策划了一档以体育气象为题材的气象科普动画片《风云奇队》,讲述体育运动项目中,气象对体育技巧和成绩的影响。这些知识点是一般的体育媒体无法给予的,如自行车项目的领骑战术和雁行阵,都是因为风的影响才采取的;再如铁饼项目中,逆风更能出好成绩、射箭项目的风中纠偏等等知识点,都是有意思的,能对观众体育知识形成有益的补充。

2.2 知识点的引入、讲解

2.2.1紧紧围绕知识点,构架故事情节,应当避免故事与知识点“两张皮”现象。在国产科普动画片中,《蓝猫淘气三千问》是部比较有名的科普片,可惜的就是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故事仅仅起到引入知识点的作用,而在知识点讲解时就采用大段毫无想象力的解说,难怪许多孩子看到知识点讲解时就要换频道了。科普动画片中,科普知识是核心,是灵魂,故事情节是骨架、是血肉。两者必须达到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气象科普动画也不例外,动画是为气象科普知识服务的,动画不能为动画而动画,必须围绕知识点来展开故事情节,每一个情节都是为知识点服务的,要么反映知识点分解后的一个方面,要么起到知识讲解的阶段铺垫作用。脱离知识点为中心的气象科普动画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2.2.2知识点讲解的画面表现应当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充满想像力。毕竟,许多气象现象的表现、气象知识的原理都比较抽象。如果还只是采用旁白解说、人物对话等“语言性”占主导的表现方式,就不能发挥动画的形象表现力,更无法达到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气象科普动画要充分发挥动画手段的灵活性、表现力,对气象知识点进行讲解。如《风云奇队》片中讲降雨对弓弦的影响时,就把雨水分解为众多细小的卡通小水滴,这些活泼的小水滴蹦跳地进入弓弦材质的细孔处,使弓弦膨胀,变长,这样的讲解就比单纯地用雨水打湿弓弦的画面有趣。

2.2.3知识点的语言应当做到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对于科普作品来说,只有语言准确,才能够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只有精炼简洁、清晰明确的解释,才能避免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只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保证传播的通畅;只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格,才能增强知识点的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使气象科普动画作品更有吸引力。

2.3 创作队伍的素质要求

气象科普动画的专业性要求创作队伍不但要具有过硬的动画创作技能,还必须深入了解创作中的气象科普知识。在此前提下,方能保证前期策划做出合适的选题、提案,撰写出合格的剧本,后期制作出恰如其分的动画表现。让气象科普动画更加准确、精彩!

3小结

借用动画载体,气象科普焕新生。开发气象科普动画片,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是气象影视服务大众的又一重要手段。探索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发展方向,是气象影视工作者开拓创新,紧跟现代影视发展的具体体现。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制作,填补了我国气象科普动画系列片的空白,为实施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做出有益的尝试。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篇(5)

经过本学期的实践,以下是我的几点经验。

首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普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我发现语文课本八组单元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进行科普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更是对低年级学生科普兴趣的培养。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以科学童话故事为媒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所以我结合语文教学,选择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孩子通过看书或者从网上搜集有关的视频资料,一方面培养了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知识。比如说,一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要下雨了》用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告诉了学生有关气象方面的常识,下雨之前动物的变化,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鱼游出水面透气,这些自然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会有很多疑问,下雨之前大自然还会有哪些预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结合本课,推荐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书籍,对自己的疑问有目的的查找答案。再比如,在第四单元的,大多是有关昆虫的信息,蚂蚁,蚯蚓,蜜蜂,蝉,萤火虫等,在昆虫世界里,学生已经不能只满足于认识这一低浅的层次上,他们会有新的发现,蝉为什么会叫?萤火虫是怎样发光的?蚯蚓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生活习性呢?我和孩子们从网上搜集很多这一方面的动画,如《动物世界》,孩子们在看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兴趣。

其次,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举办科幻画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探究思考,提高科学素养。

无论是动手制作,还是节约环保,还是探索宇宙奥秘,孩子的想象空间都是非常广泛的,他们求知的欲望都会被激发出来,积极探索与发现科学奥秘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孩子需要阅读相关的文本,上网查找图片,视频,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希望自己成功,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研究。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科学家,比如钱学森、李四光、霍金、袁隆平等,他们都有一颗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的心,还有一个严谨的治学作风,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拥有一种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再次,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养成阅读科普读物的习惯,同时提升科普兴趣。

鲁迅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

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报刊。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安排中,阅读科普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的资源,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如果学生觉得很好的可以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笔记与各科学习中有关的科普知识会使学生强化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兴趣,日积月累形成习惯。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篇(6)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主阵地,所以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入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科技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总结、概括、抽象出物理概念、定理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的抽象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热爱科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

2.结合物理学史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知识以及物理学的发展过程,选择恰当的物理学史材料,以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有机地渗透有关历史、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精神,同时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也可以将物理学发展过程与当代科技进步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通过这些物理史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蕴藏的奥秘,学习科学家们探究科学的方法以及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知道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

3.强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很多物理知识也是需要实验验证的。所以,平时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实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课堂演示实验,不能停留在教师动手实践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上台演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分组实验时,教师可以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实验步骤展开,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书本知识矛盾时,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情况设计实验习题,让学生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课外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这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2.督促学生读些相关的科普读本

科普读本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物理科技读本很多,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选择科普读本,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大有益处。

3.开展物理科技小制作竞赛活动

物理科技小制作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科技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简易收音机、针孔照相机、望远镜、设计楼梯电灯的开关电路等,这些科技制作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科技的认识,让学生在科技制作竞赛中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4.定期举办物理科普知识讲座

通过科普知识讲座,让学生不仅获得科普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用科技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举办科普讲座时,首先要认真选择材料,收集学生最感兴趣的素材,比如:军事科学、航空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以及近几年对人类贡献较大的科学家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在科普讲座上进行专题交流,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或手抄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等。

(责任编辑易志毅)

生物多样性科普小知识篇(7)

重庆自然博物主要职责是收藏展览自然历史遗物,弘扬民族文化;自然历史遗物收藏、展示、研究;普及、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一直以来,该馆牢记社会职责,扩大科普服务,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利用馆藏、人才优势及长期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丰富经验,以“野生动物巡展”、“环球自然日”、“博物馆日”、“爱鸟周”等品牌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争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1 科普资源情况

1.1 藏品资源

重庆自然博物馆现有藏品11万余件,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旧石器、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八大学科,其系统收藏的西部地区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标本为该馆藏品主要特色之一,在同类博物馆中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此外,国际著名慈善家肯尼斯?贝林已与博物馆签订了野生动物捐赠备忘录,拟向重庆自然博物馆捐赠数以百计的世界珍稀动物标本,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野生动物展厅―― 贝林厅。

1.2 场馆条件

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该处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占地面积18704 m2,展厅面积2.815 m2,设有《脊椎动物》、《古生物进化》、《恐龙世界》三个基本陈列。正在建设中的新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新城,占地面积总用地面积122815.4 m2,建筑面积30842 m2,展区总面积达16698 m2,建成后场馆体量及有效使用面积在同类博物馆中列全国第一。

1.3 展览资源

老馆设有《脊椎动物》、《古生物进化》、《恐龙世界》三个基本陈列。其中,《脊椎动物陈列》主要展出西部地区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以及我国西部的珍稀动物,如中华鲟、大熊猫、金丝猴等多种动物。新馆拟开设《地球奥秘》、《生命激流》、《恐龙世界》、《生物万象》、《生态家园》、《西部富源》、《山水都市》7大板块,围绕“地球?生物?人类”总主题,取材自然标本及其保存环境的研究成果,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俱强的自然陈列。

1.4 人才资源

重庆自然博物馆现有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0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46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14人占21%(其士4人占6%);本科40人占60%;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1人(其中正高4人),中级16人,初级20人,专业人员占总人数的72%。

此外,重庆自然博物馆利用高校资源,与西南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三自社”、“作孚学社”等学生社团合作,建立了一支稳定科普志愿者队伍,常年保持60人以上。

2 科普工作探索及成果

2.1 拓展科普渠道,打造科普展览精品

(1)以高质量的科普展览为核心,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送展览出馆门。先后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大都会广场、重庆科技馆等多次举办恐龙展览及非洲动物展览,送展览到涪陵、綦江、铜梁、永川、黔江等区县,观众约700万人次。二是送展览去市外。先后在广州、佛山、厦门、乌鲁木齐、宁波、杭州、遵义等城市举办生物进化科普展,观众约400万人次。三是送展览去境外。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荷兰、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举办各类展览,接待海外观众约600万人次。

(2)实现了我国动植物标本出境展览零的突破。为宣传中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先后策划了《神州生态―中国动植物标本展》、《动物奥秘展》在香港、韩国展出。旨在带领观众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宣传中国政府在生态研究、保护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累计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其中,《神州生态―中国动植物标本展》在重庆市2008-2009年度博物馆优秀展览项目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奖的殊荣。

(3)开启了本市最大规模的野生动物标本展览。2013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利用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捐赠的146件非洲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及28件土著人生活用品,与重庆科技馆共同举办了大型野生动物标本展《非洲动物探秘》,展出包括非洲象、长颈鹿、非洲狮、河马、白纹牛羚、阿拉伯狒狒、青腹绿猴等标本,其中更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标本12种32件,为市民打开探索非洲人文奇观的窗口,了解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之谜。

2.2 依托科普品牌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1)“环球自然日活动”注重原创,打造品牌。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承办了由环球教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发起的“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通过对“角马的迁徙”、“藏羚羊与青藏铁路”、“拯救江豚”等科普故事选题研究、创作,讲述“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伟大迁移”故事,增强学生们了对濒危动物的了解和保护意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参赛城市,获得了参赛队伍最多、获奖最多的骄人成绩(在全球总决赛中获得3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活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

(2)“爱鸟周活动”多措并举,成绩显著。一是缙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打造“科普夏令营”、“双休生态游”、“观鸟”等户外生态科普休闲活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二是与西南大学、朝阳中学联合开展了“魅力中国,灵韵山水”演讲比赛及征文比赛,辅导志愿者学习鸟类识别知识、增强爱鸟护鸟意识。三是与《重庆时报》联手开展“全市小学生兴趣班走进科技场馆”活动,并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后期专题报道及在论坛发贴。在全市形成了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3)“国际博物馆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一是在人民广场举办《建设市民喜爱的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型图片展,并开展生态保护调查问卷活动。二是举办“与专家同行,与野生动物对话”专题讲座活动。三是配合“重庆文化遗产月”在巴国城开展“博物馆日主题宣传活动”。四是开展“蝴蝶标本进校园,伸出双手献爱心”科普活动,为北碚区特殊学校捐建“自然科普园”1个,捐出古生物化石模型及动物标本57件。有效促进了公众对科普教育事业的参与了解,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和热爱。

(4)“全国科普日活动”多方合作,反响良好。一是创建“惠宇大讲堂”,举办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树立公众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行为。二是联合朝阳街道举办“我爱博物馆”知识问答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美丽重庆的积极性。三是配合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搭建“自然课堂”,开展户外观察与实践等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其固定的科普实践基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2.3 紧扣野生动物保护热点问题,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工作

(1)开展针对性的“社区服务”、“科普下乡”活动。一是联合社区实施“社区科普惠民”计划,以科普长廊、有奖知识互动问答、科普展板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资源、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科学知识。二是积极响应党和政府“送展览下乡”“送科普下乡”的号召,先后策划推出了《会飞的花朵》、《低碳家庭》、《身边的昆虫》、《身边的鸟类》等特色小型展览。年均制作展板15块,悬挂横幅8条,发放宣传单150份,发放宣传礼品1000份,接受咨询群众5000人。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地呈现了中国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为政府部门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成功举办“标本制作培训班”。科学地收藏、保护、利用现有的动物标本是我国动物科学研究和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林业局的指导下,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动物标本现代剥制技术培训班”,并邀请全国从事生物教学、动物研究、动物科普教育、雕塑艺术、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博物馆等与动物标本制作相关人员参加免费培训。同时,邀请国际著名动物标本制作大师艾瑞克.格兰奎斯特(Eirik Granqvist)教授亲身传授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和小型、大型哺乳动物的最新制作方法。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动物标本制作工艺和技术的人才,为我国动物标本收藏、保护、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2.4 加强馆校密切合作,扎实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1)送展览、送讲座到校园。积极推进科普与教育联姻,让博物馆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先后在巴蜀中学、南开中学、西师附中、珊瑚小学等学校举办“小型动物标本模型制作观摩活动”,“开放的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系列展览60余场。此外,举办《大自然的精灵―蝴蝶研究的乐趣》、《二氧化碳与低碳》等生动有趣却内涵丰富的生态系列讲座30余场。年均受众约5万人以上。通过展览、讲座介绍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成果、宣传生态建设,在全市各高、中小学校形成了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2)建立校外科普辅导团。利用本馆人才资源,与重庆一中合作建立校外科普辅导团,开展生态保护青少年教育及实践活动,并带领学生参加27届全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我馆专业人员指导高中组学生撰写的4篇课题论文均获大赛一等奖,并获得“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资格,其中两篇论文还取得了参加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的申报资格。

(3)积极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研究。在中国科协、市生态学会的指导和资助下,协助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目前正与西师附中、朝阳小学、蔡家小学等校实施《常见园林植物识别》、《缙云山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 缙云山野生灵芝和茅膏菜的人工培养》、《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等校本课程研发计划。

2.5 利用社会科普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1)共建教育基地。先后与西南大学、涪陵师范学院、兼善中学、朝阳小学等20余所大、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推进科普工作,利用各大、中、小院校资源,扩大义务讲解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使学生成为普及动物保护、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的有生力量。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云中漫步”自然导赏员培训、《自然日记》专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等社教活动。

(2)开发科普互动项目。一是与北碚区旅游局、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联合联手打造了“北碚文化之旅”、“北碚抗战文化旅游”等旅游线路,进一步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二是与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教委联合开展“山里孩子有梦想”课堂启动活动,2013年被市委宣传部授予“梦想课堂优秀单位”称号。

(3)与同行业博物馆其他科普单位建立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先后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地质博物馆、Nova Scotia自然爱好者联盟、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建立馆际友好合作关系,在人员培训、信息交换、专家指导、展品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并初步达成科普合作意向,为促进馆际交流合作,共享科普资源,提升科普人员的专业水准及科普能力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3 近期发展规划

3.1 推进新馆建设,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是围绕科普基地建设要求,充实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展示内容,推出高质量的科普陈列。二是加强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收藏、展示、科研、安防技术装备全面提档升级。三是加强新馆园区建设,完善展示体验项目、配套服务项目,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大幅度增强。

3.2 实施“人才强馆”战略,建设创新型科普基地

通过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招聘充实技术能手,优化完善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建立一支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普队伍。确保岗位培训合格率达到100%,注册志愿者达志愿者总数的50%,在职职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