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农业的措施

生态农业的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5 10:12:26

生态农业的措施

篇(1)

关键词:农业;生态;保护;措施

1.农业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农业生产的概念。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统称为农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也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每种生物对自然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是由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的,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入手。

1.2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叫做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是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因为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

2.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化发展和工业迅速发展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工业“三废”污染了土地、大气和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没有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学药品,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大气污染也是源于工业发展导致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使气候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水资源污染目紧缺严重。一方面,水资源被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一些重金属离子,会在农作物体内积累,进而会影响人体健康;水中若有化学药剂,会抑制农作物生长,有的也会导致农作物基因突变,降低产量和质量。另―方面,水资源短缺也会影响农业灌溉,使得农作物生长缺少必要的水分,会导致农业减产。

2.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也同时流失,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4耕地资源逐年递增。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加大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用科学使用农药要大力推广,坚决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增加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从此有法可依。1997年,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随后,国家领导又多次提出,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治理江河的基本措施,要求“各地区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万代的大事”。这是国家领导集体深思熟虑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从历史和战略的层次,深刻阐述了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明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所以,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土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水土保持执法力度与水土保持规划

由于水土保持工作综合性、技术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很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各不相同,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因此,科学的完善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实施是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其次,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家,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不重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规,增强人们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加强水土保持执法力度,避免产生新的流失源地。工程建设要与水土保持方案同步实施.对于破坏水土保持的项目要严厉查处。把水土保持贯穿到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一种依法进行水土保持,自觉从事水土保持的良好制度氛围。

2、加强植被保护与恢复,搞好生物措施建设

植被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生长茂密的地区一般是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要加强植被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生物措施的实施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轻度流失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使植被逐渐得到恢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在江河沿岸和平原地区要建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在适当的高程要种植经济果林、薪炭林;植被建设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市场经济为杠杆,调整产业结构,综合经营土地资源,建设生态经济林(园),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农民致富、 农村繁荣,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因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该著作中被划归为耕作措施。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改变小地形、改良土壤和增加地面覆盖2类耕作措施。其中,改变小地形类又可以具体分为横坡耕作、水平犁沟、区田、l田以及沟垄种植5小类;增加地面覆盖和改良土壤类又可细分为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宽行密植以及草田带状间作等。

4、《耕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可分为栽培技术、养地技术以及土壤耕作技术3大类。其中,养地技术主要目的就是为农田、土壤提供建设和保护。这3大类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耕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表

5、《旱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旱农学》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划分为4大类,分别为集水和节水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抗旱节水播种以及保苗技术、抗旱品种栽培和鉴定技术。这4类技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表2《旱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6、《水土保持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分为4类:

改变微地形。这一分类可以进一步划分,包括等高耕作、坑田、沟垄种植以及半旱式耕作。其中,沟垄种植又进一步划分为水平沟种植、平沟起垄以及l田、蓄水聚肥耕作等。

增加植物覆盖。此类中较为主要的有间作、混种、套种以及等高状间作、草田轮作等。

增加地面覆盖。分为地膜覆盖、青草覆盖、砂田、秸秆覆盖、留茬覆盖等 5 类。

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主要以少耕和免耕2 种方式为主,其中少耕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少耕覆盖、少耕深松、硬茬播种、垄作深松耙茬耕作、马尔采夫耕作等。

7、《中国水土保持》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划分为 4 大类,即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农牧复合系统等。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分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性种植法以及复式水土保持耕作法 3 类。

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这种措施属于水土保持及旱作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分为隔坡梯田集流技术以及覆垄微集流栽培技术 2 种。

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可以进一步分为新修梯田改土培肥以及坡耕地平衡施肥 2 类,而前者则还能细分,如分为深耕松土、有机肥增施和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肥等。

农牧复合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将木本植物和牧草类植物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多重保护措施。

目前各个行业和业界专家学者对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其主要理念和内涵却处在一个逐渐统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横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狭义上的耕作措施向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措施迈进;从纵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单项措施向复合措施以及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演进。

结束语:根据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基本概念可知,水土保持农业主要就是通过一系列农业措施,将当地地形和地表加以改变,在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农作物稳定增产。通过对各类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分类,就可以将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以便业界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并不断研究,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和农业增产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发启,王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分析与建议[J]. 中国林业教育,2012,03:21-24.

[2]吴发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课程筛选的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2,01:51-54.

[3]于萍. 谈水土保持研究的基本理论[J]. 民营科技,2012,08:222.

[4]张玉斌,王昱程,郭晋.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 水土保持研究,2014,01:47-55.

篇(5)

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因此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较为关键。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针对土地资源、农业生态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等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针对农业资源的内涵及研究意义展开了论述,并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逐步地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上的不足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措施研究

一、农业资源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一)内涵

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所运用到的各类资源统称为农业资源,其主要包含了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上的各类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天然存在的,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物种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来说是最为基本的条件。而社会资源则是指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需要的资源,其主要包括了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投入资金等。

(二)研究意义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应用对于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为此针对如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农业资源,而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应作为日后开发的重点。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土地资源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日益下滑、农业资源的相关法律尚不健全和完善等。因此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从大体上来看我国农业资源正朝着逐渐减少的形式发展,尤其是在耕地资源的总量上更是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环境保护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心。农业资源相关法律也需要逐步完善,法制的构建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耕地资源总量逐年下降

随着对土地资源的随意开采和使用,这些年耕地资源的总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数据上来看以往人均耕地数量可以达到0.106公顷,但是随着非法占用耕地进行项目建设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多,现如今人均耕地数量已然下降到0.094公顷,并且耕地总量大约减少了850万公顷。加之从21世纪开始我国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6%,高速增长的人口也给土地资源的占用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数据表明耕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迫在眉睫,因此提出科学利用耕地资源的举措是关键。

(二)农业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资源的浪费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现如今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形成边使用、边改造的局面,而这种情形的形成也是因为我国缺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经超过了350万公顷,每年平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万公顷,同时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增加到262万公顷。这些数据裸地反映我国农业生态问题的严重化,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业资源相关法律不完善

不仅如此农业资源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建设工作还有待完善,这主要是因为异地开发、农用后备资源拍卖、掠夺式资源利用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导致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构建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资源流转和有偿使用等问题。

三、如何做好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考虑,尤其是针对耕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尚存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科学利用耕地资源

要想进一步做好对我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制定合理且科学的计划从而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从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来看,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综合治理和耕地改造,建立起高效农作物生产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同时也会因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应该积极建立耕地保护区,并积极种植树木从而减少土地荒漠化现象。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可以不断促进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工作的开展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为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保护农业资源,并以环境优化、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不断开展生态农业降低环境污染,逐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水资源的保护上,其可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或者通过地下输水管道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建设是当前现代化农业的重点项目,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技术上的交流也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对于解决和约束我国农业资源不合理现象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为此加快法律法规工作的落实十分关键。首先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产权相关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其次要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制度,并且要保证农业综合性法律法规的地位,切实地将法律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结束语

如何做好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有所帮助。其中科学利用耕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等,这些都是提升我国农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进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切实地落实于实践当中。

作者:熊苏雅 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市北碚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干旱气候;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对策;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2-01

气候条件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种形成产生影响,并关系到作物的分布。众多气候因素当中,水分条件又非常关键,其主要决定农业发展类型分布,因此应当根据区域降水量情况合理安排农业种植业的类型。

1 干旱气候条件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2015年6―7月,由于降雨稀少,持续高温,阜新地区遭遇了范围广、发展快、持续久、损失重的特大干旱。持续的高温少雨使土壤失墒加快,截至7月31日,是阜新地区1953年以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

2 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应干旱气候条件的农业产业结构,以此应对阜新地区“十年九旱” 的特定自然条件,力争大灾之年少减收或不减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力争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加快发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等避旱农业,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抓好系统组装,搞好整合,从而从根本上摆脱雨养农业,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3 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

3.1 避旱农业

3.1.1 林果业。在水果生产上,重点发展梨(包括苹果梨、南国梨)、葡萄和寒富苹果,其中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栽植面积每年不少于2/3。

3.1.2 设施农业。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设施农业在应对阜新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已经成为避旱减灾的首选项目。

3.2 抗旱农业

3.2.1 水利设施。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全市耕地面积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阜新市应当发展灌溉农业,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入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坚持大力开发利用地表水,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才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1-2]。

3.2.2 农艺措施。一是选择抗旱品种。不同作物抗旱性不同,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旱性也略有差异。二是种植抗旱作物。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且在阜新市有一定种植面积的抗旱作物主要有花生、杂粮、甘薯等。三是确定最佳播期。阜新市的农作物种植,受干旱和无霜期的双重制约,任何一种作物在生育期能够满足的前提下,还要提倡一个“早”字,即所有农作物都要进行适时早播。四是添墒播种。阜新市春旱频率发生较高,遇此年份及地块,要采取添墒播种的办法,充分发挥坐水播种机的作用,力争在最佳播期内完成播种任务。五是增施有机肥和推广秸秆还田。六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湿的双重作用,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是应对干旱气候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3]。

3.3 农机与生态措施

发展农业机械化,实施保护性耕作,做好耙压保墒。同时,加强封山禁牧和植被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小气候。一是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二是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围栏封山、封沙育林、搞好防治防沙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完善森保体系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使林业生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此外,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也是一项有利的措施。

4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

4.1 加强领导,建立纵横协调的工作体系

一是组织体系。职能作用就是决策把关和组织实施,组成由决策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二是科研试验体系。职能作用就是研究攻关和技术试验。参加研究的科研人员有农业、畜牧、林果、水利、农机、气象等方面的专家。三是示范推广体系。职能作用就是对科研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四是抗旱服务体系。职能作用就是对各项抗旱措施的落实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组建抗旱服务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成立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强力推进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输出规模。

4.2 发挥优势,推进避旱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实践证明,林果业、设施农业等避旱农业在大灾之年确保农民不减收或少减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林果产品的加工率和加工深度,促进林果产业健康发展。要依托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4]。

4.3 因地制宜,做好抗旱农业措施的综合配套

阜新地区降雨量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多发大风,春秋多发寒潮,降水少,降水年际及季节分配极不均衡。降水集中时不能全部有效利用等导致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根据阜新地区的现实条件,可选择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农机措施、生态措施、气象措施。一是多项抗旱措施配套 。要围绕能够进行水浇这一优势条件,进行系统组装、综合配套,使这样的地块变成旱涝保证田。二是2项以上抗旱措施集成。通过抗旱水源建设,同时加强节水灌溉措施的实施及抗旱水箱、灌溉机组的配套。在2项抗旱措施配套上,要重点配套农艺、农机、生态等方面的措施,提高综合抗旱能力,使大旱之年也能有较好的收成。三是单项抗旱措施。对没有水利设施且机动抗旱也难以实施的地块,采取单项抗旱措施。

4.4 形成合力,有机整合各种投入资金

整合投入资源,按照渠道不乱、方向不变的原则,将各类支农专项、农业项目,包括国家和省下达的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此项工作,农行、农信等金融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合力,促进各项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 参考文献

[1] 杨长英.发展旱作农业的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12.

[2] 赫晓辉.宁夏中部干旱带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236.

篇(7)

关键词:**镇;农业自身污染;治理;生态农业

**市东坡区**镇位于岷江冲积平原,物产丰富,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形成优质粮油、甘蔗、叶烟、商品蔬菜、水产养殖及鸡、鸭、兔繁育基地。全镇幅员40.84平方公里,共有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2006年度乡镇经济综合实力全市排序第17名,年末耕地面积172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587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8公顷。

**镇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显著。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化肥、农药、地膜、畜禽养殖场的污水、畜禽粪尿、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和焚烧秸秆等。而化肥、农药的污染构成了**镇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

一、化肥污染及治理

1.污染情况。根据**市农业局掌握的情况,**镇的面源污染最大污染源就是化肥,其中最主要是撒施类的化肥。目前我国化肥的亩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利用率在下降。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在施肥观念上,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在施肥方法上,表施和撒施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施用量上,地区之间、作物之间存在不平衡,农民不了解自己所耕种的土壤、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

2.已有治理措施。对于**农村化肥污染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调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对农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实施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的人工生态设计,建立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和过程防治化学、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市农业局已经在实施的措施主要是农业部专门治理面源污染的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所谓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国际上通称的平衡施肥,这项技术是联合国在全世界推行的先进农业技术。概括来说,一是测土,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二是配方,经过对土壤的养分诊断,按照庄稼需要的营养“开出药方、按方配药”;三是合理施肥,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3.需要改进的措施。除了测土配方施肥方法需要进一步推广而外,还需要针对撒施类化肥的污染,推广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和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化肥表施即不利于作物根系吸收,又加大了营养元素的损失,因此提倡土中施肥,尤其是氮肥深施,以减缓养分释放速度和减少化肥损失量,最好是刨坑覆土后封垅。

二、农药污染及治理

1.污染情况。**市农业局表示,现在的农业面源污染中仅次于化肥污染的就是农药残留问题。在**镇的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河流已经不再清澈见底,农民们也表示河中鱼虾量已经大大减少。当然这种结果并不能仅仅归罪于农药,工业“三废”的污染和森林的减少等都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但是农药确实对这种现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农药的施用集中在土镶表层,通过机械耕作特别是土壤深翻,农药在土壤耕作层中分散开,与土壤其它成分间接触和发生变化反应的机会增加。当溶解于土壤溶液后,农药可随重力水和毛管水沿土壤孔隙由土壤表层渗人土壤深处及至地下水,从而造成农药对农田土壤、水体环境的污染。

2.现有的治理情况。现在**市农业局的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才刚刚成立,还没有通过认证,所以很多的工作尚未开展。待全面开展工作以后将会对农药使用以及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现在的农产品安全的口号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但就目前来说,显然还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市农业局目前对农产品的监控也仅仅局限于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每年4—5次的抽检,以及配合省厅的例行抽检工作。在农业生产地也只能通过行政手段,执法大队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样来检查农产品质量。所以大部分的农产品上市前也做不到农药检测。农药的毒性成分很可能会残留在粮食、蔬菜及水果中不仅降低了作物自身的免疫能力,通过在食物链中的转化和富集作用进人人体后,会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潜在危害。此外,田间施药操作不当、误食或在环境介质中长期接触农药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危害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需要改进的措施。充分利用自然调控,减少农药用量;发展高效、低剂量、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剂型,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确定安全的施药量;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科学研究。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杜绝对环境危害大的假农药上市。健全农药合成、试验、监督技术体系,向农民筛选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

三、其他污染及其治理

**市**镇龙亭村和新桥村除了化肥和农药污染外,还存在地膜、畜禽养殖场的污水、畜禽粪尿、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和焚烧秸秆等污染。根据的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掌握了**镇龙亭村和新桥村50户农家问卷调查的一些情况。在地膜数量有多少的问题上,88%的农户家有3平方米以上的地膜,而地膜用过之后大多数选择了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在家庭养殖畜禽的方式上,60%的农户选择了分养,而分养容易造成处理粪便成本高、处理方式简单粗放等问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地膜、畜禽等现有的处理方式存在重大瑕疵。

四、走生态农业之路

以上所说的方法都是在既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下的局部改进措施。在目前这些措施无疑是必要并且有效的,但如果要最终解决农业自身污染问题,并不是可以在局部修修补补就可以完成的。只有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市**镇解决农业自身污染的最终出路也在于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具有深厚的农耕农业文化底韵,要构筑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并使农民增收,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使**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最终使经济、社会、环境建设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