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9 11:30:01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1)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为了有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企业在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来保证生产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对企业物流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物流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以及各方面的经济收益。现今社会,物流作为一项独立的行业发展起来,无论社会、企业的生产运输还是个人的需求都离不开物流的支持,物流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纵观国内企业的物流管理,多数存在很多问题,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这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本文针对物流管理存在问题展开讨论,首先系统地阐明了物流管理的概念意义,然后分析了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明确了如何利用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一、引言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在美国,时至今天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渐走向成熟。物流是经济一体化,与社会联系加强的结果,也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所衍生的一门新兴事物。在经济不断进步,交通不断发达的今天,企业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发展条件,同时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物流运输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放在物流管理方面,不断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建设,将物流管理水平看成是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甚至将物流管理看成是一种战略意识,使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一门专业起步比较晚,在物流管理中仍然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在物流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探索问题解决的出路。

 

二、物流管理理论的内涵阐述

物流作为一门学科起初起源于美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的相关协会就已经给出了物流一个科学的定义,说明了物流实质上就是一个存储与运输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原料的采购运输、中间库存、产品输出、以及一些重要信息从生产厂家到顾客之间的流动,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商家与消费者的需求,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活动的控制与管理。从表面上看,物流仅仅是指商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动,到了二十世纪末期,这种商品或物品的空间流动逐渐转变成为现代物流。传统物流的生产与运输是相互分离的,然而,现代物流则开始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支持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实现信息化物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物流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为他涉及到众多相互关联的环节,例如:供货环节、生产环节以及回收环节。在众多的环节与阶段中,占据关键地位的环节当属供货环节与生产环节。从整个环节对比来看,其中的一些环节是无法发挥作用的,也不能够产生真正的收益,然而这些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运用物流管理的科学方法来加强对物流的优化管理,从最初的统一原料购买,到一致配送,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企业物资与资源的调配,全面减少企业的运行资金投入,进而能够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与优化分配。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中,企业自然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是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易的有益桥梁,也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企业在科学、有利的物流管理环境下,能够全面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益,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企业尚未形成现代、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而且管理的方法与模式都相对陈旧,导则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1)传统、陈旧的物流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没有从中解脱出来,而且现阶段的物流范围也没有突破一定的空间,运输的费用也比较高,而且也浪费了巨大的资源,运送的速度不够快,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在没有紧迫竞争机制动力下,缺乏发展的劲头。(2)物流管理的方法与模式也有待更新,目前,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科学、完备的物流管理系统,而且现阶段的很多企业将物流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例如:手工记录、人工分拣等,在具体的管理中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物流管理没有达到科学化、现代化,也没有出现科学、现代的物流管理方法与模式。

 

第二,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管理。一些企业,尤其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对物流管理的科学性认识,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法律与制度,很多物流管理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管理系统与规模系统,例如:没有形成适应自身需要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录用及考核机制,甚至存在人才任用不合理的现象,也就是说原有的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一些对应的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第三方物流与供应商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管理效益的不足,没有真正发挥物流管理的真正作用。

 

第三,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而且现任物流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物流这一行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批合格的人才系统,很多人缺乏相关知识与经验。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物流管理知识系统,而且也需要掌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然而,从现阶段来看,这种综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四、物流管理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1、形成与时俱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因为先进的理念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管理理念也就意味着思想的解放,对传统落后思想的一种颠覆。物流要想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一套先进的理念。因此,现阶段的企业物流管理,一方面要明确其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更新其管理理念,要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的物流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单纯位移,而是要转变观念,将物流管理看成一种突破传统思想,超越企业界限的创新型活动,而且这是一种带有服务性质的、客户至上的经济形式。

与此同时,也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标准的物流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照顾好多方面的利益,例如:供货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等,要在维护他们利益的前提下,来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确保物品能够以最迅速、最快捷的形式在供货商与顾客之间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发展和顾客的利益。因此,在竞争不断剧烈的现代社会,必须形成与时俱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建设科学、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确保物流管理的健康发展。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2)

【关键词】解构主义;物流产业内部结构;能源危机

“解构”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者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提倡的一种思维方法,即以某种颠覆性的、超常规的思路看待某种现象或变化。解构的方法与结构主义相对立,具有“后结构主义”特征。它反对机械地将万物简化为特定的模式和公式;不是把理性、逻辑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而是主张超越理性的定式。

自1973年爆发第1次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已经爆发过3次能源危机。每次能源危机的爆发都使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世界常规油气资源发现的高峰期已过,预计在2010年后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世界油气资源的争夺会愈发激烈。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年左右,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在能源的生产供给不平衡和消费利用的不平衡的实际背景下,一旦世界局势不稳定,或者局部不稳定现象,又或者局部经济的深度波动,将造成能源供给和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是世界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能源的缺口也随之增大,能源危机势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冲击。

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仓储和货物运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同时,物流业也是一个大量消耗资源,特别是对传统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产业。在当今世纪经济发展出现资源短缺、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重大危机的复杂形势下,作为大量消耗能源的物流业,在发展上必然面临着很强的制约。因此,物流产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物流产业舍弃粗放发展模式下的高能耗型业态群,谋求业态群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已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尝试从解构主义理论角度观察能源危机下的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打破目前固有的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论”(使用“进化论”的逻辑把后工业产业结构看作某种“进步”);而从解构主义出发去探寻全新的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理论“解构论”,以“后现代主义”的思维看到经济中各部门比重变化背后的某种超常规的变化或断裂。不是用“高级”和“低级”的区别来看待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而从它转变过程的“非常规性”观察它的历史独特性。通过分析中国物流产业内部结构现状,针对不同物流业态对能源依赖的关联性程度的差异,思考在物流产业发展中,哪些该大力度加快发展?哪些可以一般发展?哪些该停止发展?哪些该淘汰出局?试图在对现有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再次优化后,寻找出物流业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继续发展的最优产业内部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一直是许多国内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他们通过不断探索,从多个视角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侧重于理解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判别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分析制约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定量分析。赫希曼、罗斯托、筱原三代平等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罗斯托在1953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过程》一书中,认为在经济成长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中,主导产业群也依次发生相应的更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日本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筱原三代平是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基础上,于1957年为规划日本当时的产业结构提出两个基准,即“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发展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原理,提出了产业关联度标准。赫希曼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它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波及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应加强这些产业的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达到降低单位能耗、实现能耗低增长的目的,这是因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决定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水平和类型。Jonathan·E·s认ton和Piyush Tiwari从能耗系数的变动、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年来中国能耗强度下降的原因。路正南(1999)、史丹(1999)分别用统计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能源消耗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与该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之积,从而能更清晰发现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与趋势对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也有利于更详细地制定政策建议。徐博、刘芳(2004)等人通过函数推导和实证检验,证实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得出了第一产业和工业比重的变化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的主要结论。刘满平(2006)认为能源约束已从“流量约束”状态向“存量约束”状态逼近。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最大的能源节约,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曾波、苏晓燕(2006)等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关联效应,并以中国近20年来的数据为样本,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1995年以来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能源消费特征,分析了各产业与能源消费的相关性,并指出在产业内部,工业是能源消费能力最强的行业,行业影响因子最高。刘益锋(2012)在《应对能源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能源危机导致产业结构进行协调,第三产业会在经济比重中上升,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也会改变,向低能耗、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因此,物流产业也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优化。刘龙政(2012)在《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研究》通过数分解分析方法,得到物流产业的碳排放量正呈不断增加之势,但能源效率有越来越低的趋势,建议依托低碳技术,对物流能源消耗结构升级,从而到达物流产业结构升级。物流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其中一条途径是发展绿色现代物流:李金铠(2008)在《现代物流产业的功能及发展模式探析:基于3E的背景》提出发展在经济(economy)、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绿色现代物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徐广印(2007)在《物流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相关指标的灰关联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资源因素、需求因素、环保因素的各个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河南地区的物流产业的全国排序,找出河南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物流产业发展不足方面,为河南物流产业优化提供很好的方向,因此,灰关联分析方法对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是个很好的方法。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很多,涉及的面也较广泛。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分析的层次以及采用的方法有所差异,但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首先,虽然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还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其二,部分学者局限于第一、二、三产业的“粗线条”研究,产业结构不够细化,对具体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规划研究较少。其三,虽然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产业结(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90页)构优化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数据大多停留在2009年之前,以当前能源危机为背景的研究还很少。

针对物流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目前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正面临全球性能源危机这一巨大挑战,而国内学者对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与能源消耗关联性的分析尚未有系统的论证,以及在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理论的创新研究中尚未能完全摆脱“进化论”的影响。尝试在解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将物流产业内部结构演变与物流与能源消耗的关联性研究结合起来,探讨现代物流业应当如何应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对产业的不利影响,探讨如何借助针对产业内部结构的“非常规性”优化与产业资源的内部整合与合理化组织,形成推动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的动力;追踪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前沿,将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经济能源低消耗发展相结合构建理论框架,进而探讨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对实现产业的节约型、环保型的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在解构主义理论框架下,构建平衡能源危机及低碳经济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内部结构。从理论研究上看,该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理论和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从实践上看,该研究有助于政府部门指导现代物流业如何应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对中国经济大冲击,并寻求应该发展什么物流产业,不应该发展什么物流产业,应该进行什么程度的促进或者制约发展等等和结构有关的问题的答案,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2007(1):62-65.

[2]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5]魏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J].江苏环境科技,2008(2):75-78.

[6]徐文印,王韵,王巍,等.道路物流能源消耗系统研究现状与理论框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9(4):459-463.

作者简介: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绿色发展模式;管理策略;研究

一、前言

所谓绿色物流管理,实际上就是在满足顾客意愿的基础上,将绿色供给主体与需求客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实现及时、高效的绿色商品、服务管理活动的过程。对于绿色物流管理模式而言,它主要是基于环境保护的视角,对物流体系予以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从运行模式上来看,该中物流管理体系,主要建立在维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对传统的物流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减少物流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健康的物流管理系统。因此,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加强对现代绿色物流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及发展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流行业的不断进步,现代绿色物流产业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并被公认为是国内未来物流产生发展的主流趋势。但从实践中来看,当前国内的绿色物流发展仍处于理论层面上,尚未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实践效果非常的差。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当前国内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绿色物流及管理理念尚不成熟,缺乏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实践中可以看到,随着当前物流产生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但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理念还不成熟,尤其是企业、消费者对现代绿色经营、消费理念等,还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没有关于绿色物流的相关理念。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他们只是将绿色物流作为一种理念看待,认为那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部分,与他们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似乎毫不相关。部分企业片面地认为,自己不可能以增加物流成本的方式,投资绿色物流产业,这是政府的工作,而非企业应当考虑的问题。虽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关于物流行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却很少涉及。此外,由于现代物流行业的发通常会展涉及到很多行业部门,然这些部门之间很少协作、沟通,因此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地重建现象非常的普遍,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加重了环境负担。第二,现代物流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对于绿色物流产业而言,要想真正的将其付诸实践,一方面应当依赖于思想理念上的广泛普及,另一方面要以先进的绿色技术作为支撑。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物流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比如物流装备质量较差、不同的运输方式装备标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且物流包装与设施标准间缺乏良好的衔接,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提高物流自动化、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在物流管理水平以及技术的落后的情况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货跟踪以及订单管理和库存查询等功能都非常的差,严重制约了当前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若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就没有物流产业的发展,更谈不上所谓现代绿色物流。第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物流标准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从当前国内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运输方式、还是不同区域的运输系统,彼此之间相互衔接领域缺乏有效的投入。尤其是民航、水路运输方式,自身的潜在优势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运输体系不够周密,缺乏科学合理性。同时,物流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仓储设施相对比较落后,而且库容体积比较小,而且还比较分散,加之综合性较强的货运枢纽、物流中心以及物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非常的缓慢,因此严重影响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在此次过程中,由于物流中心自身的经济发展效益不好,而且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违背了现代绿色物流发展要求。

三、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绿色物流企业应加强自我管理。对于现代绿色物流产业而言,企业是物流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因此应当在此物流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高效的绿色物流管理系统。首先,应当做好输送环节的绿色管理工作。实践中,通过简化供应、配送体系,做好车辆应用管理工作,来提高配送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主要是制定有效的输配送方案,对配送中心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有效降低资源的消耗、货损。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主干线上的物流输送效率,选择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方式,进而有效缩短物流配送时间。其次,应当主要提高物流运输保养技术,强化日常管理,以此来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材料包装,避免白色垃圾的产生,同时对装卸过程要加强管理,这对于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现代绿色物流的有效管理。首先,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鉴,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尤其要丰富和细化物流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对物流产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针对物流行业发展中需应用大量的运输车辆这一客观事实,建议限制交通流量,督促物流企业选择科学高效的运输方式,比如采取共同配送货的方式,建立统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服务中心等,通过提高物流效率的方式,发展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其次,不断加强和提高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渠道进行绿化。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成为严重制约国内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大桎梏。因此,要想快速发展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强化绿色改造和创新,首先应当对国内的物流发展现状进行重新的审视,在优化配置当前物流资源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以确保现代绿色物流产业早日走上正轨。(三)现代绿色物流管理中的消费者策略。实践中,消费者的绿色需要是基于人类生理机制的、对生态环境具有依赖性的一种客观需求,消费者的这种绿色需求,对于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督导和促进作用。消费者不仅可通过绿色消费方式来引导物流企业实施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模式,而且还可以通过绿色消费行为督促物流企业选择绿色物流管理方式。因此,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对于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不仅绿色物流理念尚未得到有效的普及、而且技术、专业人才等都非常的落后。但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必将成为未来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史晓原.金融危机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中国商贸,2011,2(29):1820.

[2] 钟波兰,李芙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J].商业研究,2011,11(1):6870.

[3] 杜红平,唐长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7):6466.

[4] 韦筠寰,潘飞宇,杜吉宾.重视物流管理提高竞争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0(06):1314.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

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5)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传统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87-03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西方,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 而在中国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于意识流小说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意识流的手法别强调联想……它反映的是人的心灵的自由想象,纵横驰骋……中国文学一贯重视联想,‘赋、比、兴’中的兴,就是联想。”他还特别强调:“我们的意识流不是一种叫人们逃避现实、走向内心的意识流,而是一种叫人们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既爱生活也爱人的心灵的健康而又充实的自我感觉。”①

有了这种从根本上与西方意识流截然不同的东方意识流的独特见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自然也就表现出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作家的创作迥异的创作手法。王蒙文学创作的革新开始于1979年,而小说作品《布礼》则是这个革新的始发点。自《布礼》之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属于他自己的“东方意识流”小说风格的作品,主要有短篇系列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风筝飘带》、《深的湖》等,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相见时难》、《杂色》、《如歌的行板》等。这些小说改变了小说单一的文体模式,开创了新时期小说变革的先河。

纵观这些意识流小说作品,可以概括出王蒙小说创作中意识流手法运用的独特之处。

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桥梁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是建立在对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以及对现代派手法的打破基础之上的,但他并没有完全舍弃传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方面,主要表现在他在作品的结构方式上采用了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和现代派表现手法相结合方面,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控制使得小说的结构独特而魅力无限;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上,王蒙将历史的传统、社会的反思深刻地通过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揭露出来,使小说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一种深刻映射,从而引起读者对于时代的深入思考。

首先来解读第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方式。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期打破,而时间和空间属于小说作品形式和结构层面的内容。王蒙在决定如何结构小说的时候,他是横向吸收和补充传统现实主义手法的。他的作品到底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将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和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这主要是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要在具体的作品中具体对待。关于这一点,中篇小说《布礼》是最鲜明的一个代表。

《布礼》从时间上看,前后跨度长达30几年;从空间上看,作者写到了城市、农村、党委机关、学校和家庭。王蒙大胆打破时空的界限,以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意识的流动来结构全文,侧重表现主人公钟亦成的心灵活动历程。钟亦成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从自豪到怀疑,到否定,再到反省,是历史和社会让这样一个忠实的革命工作者不断且长久地处于对自我的矛盾挣扎之中,直至最终失去了自我生存的价值。不管时间和空间怎样变化,钟亦成的内心心理路程是清晰的。虽然王蒙的这种独特的东方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会让读者在初看作品时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但只要细细品味,作品的整个思路就会清晰可见。

王蒙自己曾说,他的作品“在各种试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包括接近‘意识流’但又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全然不同的写作)为纬的作品”。②所以,与传统的西方现代派作品相比,他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在内容和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多元和宽泛的。

这样来看,王蒙的东方意识流手法之独特之处关键在于他对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控制,他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打破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但又不完全舍弃传统。王蒙的意识流手法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

在思想内容上,王蒙的小说中带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性。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中塑造了众多饱经沧桑、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而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揭露与反思。王蒙本身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不管是他的作品也好,还是自身的遭际也好,王蒙屡次遭受“”的打击,又被放逐遥远的新疆长达16年之久。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反运动”,王蒙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受,所以他想借这些人物的灵魂来表达一种对那段历史和革命的深入思考。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6)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中心;物流企业

中图分类号:F259.2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 core city in central China, Wuhan which connects China's east with west and links the south with the north, has a favorable geographic location. However, the traffic advantage is not equal to logistics advantage, and the traffic hub is not equal to the logistics center.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ity and problem of Wuhan's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logistics city; logistics enterprise

1问题提出:交通枢纽不等于物流中心

武汉市处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核心位置,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两通(交通、流通)突破”发展理念。但是,交通优势不等于物流优势,交通枢纽不等于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现代物流与地区经济增长,特别是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其次是物流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物流的聚散能力;再就是对物流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交通优势只是为物流中心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硬件,是基础性设施;区位优势,只是物流中心的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首先就必须提高政府部门和物流经营者的现代物流意识;其次是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利用产业布局的特征构建区域市场物流体系;最后才能在利用好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适应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要求,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崛起。

2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1总体概况

据2013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统计,武汉市的货运指数(城市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的总运量及人均运量加权计算而得)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4位。在2013年上半年,武汉市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0 538.51亿元,同比增长12.2%;物流总费占GDP的比率为14.7%,低于全国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武汉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管理费用偏高,主要是以粗放式的发展为主,限制了交通优势的发挥。

从交通运输方式的货运量结构看,公路运输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2012年全年公路货运量占到总货运量的55%以上,但是从货物的周转量来看公路运输所占比例却相当小,2012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仅占总货运周转量的14%。这一方面说明武汉的物流业主要是以公路运输为主,例如武汉市拥有的近3 000家物流企业中,大多数是原始的汽运公司,由于公路运输成本高、运量小等特点,制约了公路运输的辐射范围,使其周转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说明武汉市的水运、铁路两大运输方式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根据国外的经验,发达的水铁联运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国外很多物流园区都有水铁联运中转站,而武汉市的水铁联运还远未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可以看出,武汉市物流产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还处于原始的运输、配送阶段,缺乏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从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上看,武汉市物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武汉市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GPS、物联网等现代物流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而且缺乏高效的社会信息平台,无法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全面、快捷的物流信息服务;二是在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及物流港口的物流设备、产品包装、管理信息系统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制约了物流智能化、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三是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不足,要建设全国物流中心,不仅要使区域内的货物畅通运输,而且要吸引周边地区的货物来此中转,发挥物流节点的集聚效应。

2.2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亟待整合资源,加强内部衔接

物流产业一般是指由物流节点(物流园区或物流港口)、交通设施和物流企业组成的“点、线、面”立体网络系统,物流节点的合理布局以及衔接畅通是整个物流网络高效运转的前提。

2.2.1物流园区建设功能重叠,形成物流力内部耗散

就目前的情况看,武汉市现有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主要分布于交通条件优越的城郊地带,初步具备对周边产业的辐射能力,但园区功能规划上多有重叠。以武汉西大门――东西湖区为例,目前已经拥有成熟的舵落口物流园区(含农产品交易区、建材交易区、五金交易区、摩托车交易区、汽配贸易区),十二五规划中还将重点建设东西湖综合物流园(高桥保税物流园、非保税物流园、高桥集装箱配送中心)。此外该地区还拥有全国首批开放的武汉集装箱中心站。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物流业态叠加,不可避免地形成不合理的物流业态结构,竞争力优势无从发挥,在系统内就会发现耗散效应。

2.2.2物流园区间衔接协同程度低,多式联运无法发挥作用

从国际上物流园区发展经验看,物流园区利用自身条件发展多式联运(特别是水铁联运)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武汉市社会物流发展滞后,运输工具单一,多式联运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制约着武汉物流业产业结构升级。如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且地区地位十分突出。据调查武汉中心站年运量设计能力为25万标箱,但是目前处理量在9.5万标箱左右,只有设计运量的三分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铁路与阳逻港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致使货柜转场不便,多式联运的成本优势无法发挥。这一现象也折射出武汉物流园区规划不全面、不细致,致使后期运营效率不佳,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社会资源极大浪费。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篇(7)

1.1从农业物流的发展政策上看

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由于物流业发展较迟缓,农业物流由于自身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时间性较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运行机制。国家也难以就农业物流发展提出合适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农业处于条状分割状态,发展的盲目性很大。农产品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难以形成很大的货源。有关农产品管理标准化和检测手段的不完善,农业物流从业人员多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素质不高。诸多问题都对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1.2从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上看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决定了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一流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发展综合平台,农业物流中心的建设更是滞后,农产品的流动多各自为政,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很欠缺。运输多为小型物流企业所承担,仓储和流通加工环节相对落后,在全国布局上东部地区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没有达到通过物流创造利润之目的。

1.3从农业物流的供需状况来看

农产品布局具有点多面广、需求和供给量大等特点。而每种农产品供应又有地域性很强的因素,因此大多数农产品都就近供应、消费。需广泛应用的产品较少,如大宗商品,资源分散,农业生产加工多在产地进行。从供应角度难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物质流动的格局,也难以形成大的农业物流供应市场。从需求角度看,农产品需求普遍,且多就近消费,新鲜农产品保鲜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由农民自营运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现代农业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也很难实施。

2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

2.1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

积极采用现代的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发挥各经济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改造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充分利用现存农业物流资源,建立全国、区域行业、企业等各种层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2.2构建的体系设计

从逻辑角度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包括农业物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及信息保障平台。从层次结构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从国家、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对农业物流体系进行构建。以国家统筹的方式协调现代农业物流的供需服务关系,在探讨现代农业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处理好农产品的产需平衡。需求主体:体现了农业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比如是功能性还是综合性物流,是保值物流需求还是增值物流需求,是企业物流需求还是行业物流需求,国内还是国外物流需求等等,它是现代农业物流在农业物流市场上需求选择上的具体表现。供应主体:体现了不同层面上,提供不同水平的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生态结构和服务范围来看,农业物流供应主体应包括,自营或兼营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通过对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规划设计,结合农业物流布局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产品运输途径,完成对物流设计规划功能的实现。国家还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适的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应以满足国内外物流发展战略为基础,根据所在不同地区物流流量、产业结构、交通等现状,协调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现有农业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包括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仓储设施等。信息平台式以现代软件为基础,以农业领域信息,结合基础设施,为农业物流企业、客户、管理协调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枢纽,构建应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国家、区域行业物流企业一级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通信网络。政策保障平台,是由国家、行业及各地区物流政策环境构成,包括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各种产业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投入。区域行业和企业配合落实各种政策和法规,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在三个层次中,国家层次在构建中起着主要作用,建立以国家为中心的物流网络基础,结合农业物流特点以市场为原则,重新组合农业资源,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提供先进的物流技术,协调好全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关系,调动社会各业为农业物流发展服务,满足全国农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区域行业层次是根据不同区域根据国家层次物流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布局,结合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加强本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区域主要是指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农业物流的特点,做好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为农业物流企业服务。

3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3.1改革现存的农业物流管理体制

农业物流管理体制目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但各部门、地区之间管理交叉重复,人为分割现象严重。因此要改革这种现状必经进行体制改革,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建立农业物流协调机构,创造良好的物流宏观环境,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全国农业物流网络,打破部门、系统、地区间的界限,推进现代农业物流行业协会发展。

3.2加强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农业物流信息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一切物流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沟通,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施为基础,建立起人机系统,对有关农业物流运作,经营管理,战略决策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信息集成。通过客户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GPS等,对农业物流各环节进行协调,控制,全面有效地实现农业物流的价值。国家要从宏观角度运筹规划开发农业物流资源。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信息标准化进程和对农业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友情链接